⑴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 貴妃醉酒 剪紙
⑵ 剪紙簡介
在中國廣大的農村,許多年來,流傳著種種老百姓自己創作自己欣賞的藝術,剪紙就是其中的一種。剪紙,顧名思義,就是用剪刀把紙剪出成圖形。作者大都是農村婦女,她們可能從十幾歲一直剪到成為白發蒼蒼的婆婆,在她們的剪刀下,產生了一幅幅或稚拙,或精細但無不充滿情趣的剪紙作品。
剪紙包括窗花、門箋、牆花、頂棚花、燈花、花樣、喜花、春花、喪花等等。剪紙也是一種民俗藝術,它的產生和流傳同農村的節令風俗有著密切的關系。例如窗花、門箋、燈花,便是在春節或元宵節時貼掛的。在北方的農村,過年時,窗上新糊了雪白的窗紙,上面貼上紅紅綠綠的窗花,門頂、窗前,貼上門箋,元宵節夜晚的燈籠上貼上燈花,把新年的氣氛造得濃濃的。喜花是結婚時作為對新房的布置,張貼在室內,傢具和器物上。同樣,壽花和喪花也是在過生日和辦喪事時張貼的。牆花和頂棚花是布置房間時分別貼在牆上和屋頂上的。總之,它們大都是用作布置環境,增強節慶氣氛,貼在庭院、居室或器具上的。
花樣的功用與上述的幾類不同。它是用作承傳臨摹的範本、紙樣。花樣包括衣服、鞋、帽、兜肚、枕、床帳、門簾等上面綉制圖樣時所依據的范樣。每剪成一個圖形,把它用線粗粗地縫在另一張紙上,拿到燈燭上用煙薰烤,烤黑,把剪紙圖形取下,然後就留下一個以煙黑為地的空白圖形,原來的剪紙圖樣則可以拿去作為服飾刺綉之用了。農村婦女就是靠了這樣的方法,一代代傳承著上輩珍存下來的圖樣。
剪紙的內容是很有講究的。吉祥圖案寓意吉祥辟邪,娃娃、葫蘆、蓮花等象徵多子多福,家禽家畜,瓜果魚蟲是農民熟悉的對象,也是他們表現的主要內容。剪紙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具有很強的地域風格。陝西窗花風格粗朴豪放,單純簡練,河北蔚縣和山西廣靈剪紙加染色彩,濃厚中透著秀美艷麗。其戲曲人物尤具特色。江蘇南京剪紙淳厚,粗中有巧,宜興剪紙華麗工整,南通剪紙秀麗玲瓏。廣東佛山剪紙色彩富麗、手法多變、裝飾性強。山東高密剪紙細膩精巧,一絲不苟。
從一些考古遺存發現,剪紙至遲在北朝(386—581)時候就已經出現了,至今已經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了。它雖然製作簡便,造形單純,但它包容 著豐富的民俗和生活內涵,它是對許多種民間美術表現形式的濃縮和誇張,因而比較集中地體現了民間藝術的造型規律、創作構思及作品的形式特徵。對民間剪紙的了解和研究,是通向欣賞和認識繁雜多樣的民間美術的捷徑。
⑶ 剪紙的方法有什麼
剪紙的方法:折疊、陰陽刻、刺孔。
1、折疊:將紙折疊後產生重復的圖案,是剪紙技法中最基本的一種,也是單色剪紙採用的一種表現手法。它所產生的不同效果取決於折疊的次數和角度。折疊剪紙由於是對稱性強的紋樣,所以所得的圖形更具韻律感。此技法多用於剪制喜字花和頂棚花等。
2、陰、陽刻:剪紙的基本效果是通過單獨或混合使用陰陽線得到的。陰陽結合是最好的剪紙表現手法。在同一幅作品中出現陰陽刻兩種方法,使構圖變化多樣,畫面中黑、白、灰對比鮮明,是一種表現力很強的剪紙技巧。
3、刺孔:用小刀或剪子在紙上剪刻出基本輪廓,然後用針在圖案上刺孔,主要是讓多層紙連接,同時於粗糙中見細致。這種手法常用於刺綉花樣,有時花樣是對稱的,如枕花、鞋花、衣袖花等。
需要2~4個一樣的紙樣,這時就多用宣紙剪刻、刺孔,完工後揭粘,則同時有多個一樣的紙樣。使用宣紙就是因其容易粘連而且薄,墊在下面進行刺綉時不會影響美感。用快而簡便的訂書機、訂書釘代替,也同樣起到多層紙連接的效果。
(3)四大美女剪紙刻紙擴展閱讀
剪紙的內容意義
民間剪紙善於把多種物象組合在一起,並產生出理想中的美好結果。無論用一個或多個形象組合,皆是「以象寓意」「以意構象」來造型,而不是根據客觀的自然形態來造型。
同時,又善於用比興的手法創造出來多種吉祥物,把約定成俗的形象組合起來表達自己的心理。追求吉祥的喻意成為意象組合的最終目的之一。地域的封閉和文化的局限,以及自然災害等逆境的侵擾,激發了人們對美滿幸福生活的渴求。
人們祈求豐衣足食、人丁興旺、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這種樸素的願望,便借托剪紙傳達出來。民間剪紙《鹿鶴同春》是民間傳統的主題紋樣。
⑷ 剪紙資料
20世紀初「五四」新文化運動,在先進知識分子蔡元培、魯迅、劉半農、周作人等倡導下,建立了中國民俗學的雛形。
他們廣泛收集民間文學資料,同時也努力收集民間美術作品,其中就有民間剪紙這一項。30年代,藝術家陳志農在北京開始了民間剪紙的研究與創作。他用速寫和剪影的形式描繪了老北京大量的風俗民情,串街小販、作坊工匠、食攤茶挑、集市廟會、市井閑人等。
20世紀40年代,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剪紙開始出現。1942年,毛澤東發表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文藝方針。
此後,延安魯藝的藝術家陳叔亮、張仃、力群、古元、夏風等人開始學習當地具有深厚群眾基礎的民間剪紙,對民間剪紙進行了搜集、發掘、整理和研究,並創作出了一大批反映邊區人民生產、生活、戰斗的新剪紙。
(4)四大美女剪紙刻紙擴展閱讀:
單色剪紙是剪紙中最基本的形式,由紅色、綠色、褐色、黑色、金色等各種顏色剪成,主要用於窗花裝飾和刺綉的底樣。主要有陰刻、陽刻、陰陽結合三種表現手法。
用於刺綉底樣的剪紙,常用剪刺結合的手法。刺是以針尖在花紋的細部刺出小型圓點,在一些部位留出「暗刀」,可以作為刺綉時套針換線的依據。折疊剪紙、剪影、撕紙等都是單色剪紙的表現形式。
⑸ 剪紙是怎樣的
剪紙,又叫刻紙,窗花或剪畫。區別在創作時,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雖然工具有別,但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基本相同,人們統稱為剪紙。剪紙是一種鏤空藝術,其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其載體可以是紙張、金銀箔、樹皮、樹葉、布、皮、革等片狀材料。
⑹ 中國四大民間藝術的剪紙王
我國的民間剪紙手工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在紙發明之前,人們就運用薄片材料,通過鏤空雕刻的技法製成工藝品,以雕、鏤、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絹帛,甚至在樹葉上剪刻紋樣。到了漢代,紙的發明使得剪紙技藝有了更大的創作空間,至唐代,剪紙已處於大發展時期,杜甫詩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紙招我魂」的句子。
中國四大民間藝術中的「剪紙王」,就是指張家口蔚縣民間剪紙,其代表人物是解放前的民間藝人王老賞。王老賞(1890~1951),河北省蔚縣南張庄村人,是中國著名的民間藝術師,也是蔚縣剪紙藝術開宗立派的人物。中國民間剪紙源遠流長,剪紙藝術家之多難計其數。唯有王老賞被專家學者記載的最為突出,也比較全面。王老賞成為承上啟下的一代民間剪紙藝人,他主要的技藝創新是刻紙的刻刀、點染技法和構圖的創新,同時,他培養和影響了蔚縣及周邊地區的一大批剪紙藝人。為後人留下一筆可貴的文化遺產。這筆遺產既是文化經濟資產,又是民藝民俗文化資產;既是一個不朽的文化品牌,還是民俗民風文明進步的標志和推動力。在中國民間文化經濟資源的排行榜上,它排居在前位。鑒於他的藝術成就,在他逝世後的1960年,他仍被接納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2000年又被授予「20世紀中國十大民間藝術大師」稱號。
同年,中國剪紙研究會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20世紀中國剪紙回顧展》上展出了王老賞的作品。被國外雜志評為「中國剪紙第一人」。 王老賞是近現代中國民間剪紙領域的著名藝人,是中國政府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剪紙「申遺」文本中的民間剪紙藝術大師之一,還是公認的奠基蔚縣剪紙產業的領軍人物。關於他的藝術生涯及成就的圖文資料價值連城,這些資料為研究民間剪紙歷史起到了巨大作用。50多年來,關於他的評論自上而下,連綿不斷,包括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許嘉璐、著名詩人艾青、著名作家阿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中國民協秘書長兼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辦公室主任向雲駒、中央美院教授靳之林、薄松年、呂勝中,南京大學教授陳竟等。
關於王老賞先生的作品早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就已經出版了《民間刻紙集》、《民間窗花》、《王老賞的窗花藝術》、《王老賞戲曲刻紙》共四個作品專集。王老賞文獻成為國家文化部門、國家民間文化學術研究界共認的寶貴財富,解放前後聞名遐邇,備受人民群眾的喜愛。但是隨著時光的流逝,如今蹤影罕見。時至今日,國家對蔚縣剪紙極為關注。胡錦濤主席非常熱愛剪紙藝術,他本人也是剪紙愛好者,曾於2007年除夕創作剪紙作品「回娘家」,此作品在北京第三屆剪紙藝術展會中展出,這一體現胡主席的多才多藝的作品引起極大轟動,一時傳為佳話。2003年8月,中國民協和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工作委員會授予蔚縣「中國剪紙藝術之鄉」和「中國剪紙藝術研究基地」稱號。蔚縣被文化部定為「民間藝術之鄉」,蔚縣剪紙也被定為「國家級饋贈精品」。
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中國民間藝術家」稱號的周淑英、周廣等人為代表的第五代蔚縣剪紙傳人,秉承並發揚了老一輩的剪紙技藝,與天津藝品堂合作,共同推廣、弘揚,使這項古老的民間藝術煥發新的活力。
⑺ 中國民間技藝有哪些並說出你喜歡的理由
中國傳統民間技藝
剪紙
剪紙是中國最普及的民間傳統裝飾藝術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見、適應面廣,樣式千姿百態,形象普遍生動而受歡迎;更因它最適合農村婦女閑暇製作,既可作實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國各地都能見到剪紙,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風格流派。剪紙不僅表現了群眾的審美愛好,並蘊含著民族的社會深層心理,也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民藝之一,其造型特點尤其值得研究。民間剪紙作為中國本源哲學的體現,在表現形式上有著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徵,同時民間剪紙用自己特定的表現語言,傳達出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本質。
2006年5月20日,剪紙藝術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河北省蔚縣的王老賞大弟子周兆明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2007年6月8日,上海市李守白剪紙大師工作室獲得國家文化部頒布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
剪紙,又叫刻紙,窗花或剪畫。區別在創作時,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雖然工具有別,但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基本相同,人們統稱為剪紙。剪紙是一種鏤空藝術,其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其載體可以是紙張、金銀箔、樹皮、樹葉、布、皮、革等片狀材料。
剪紙從色彩上分,有單色剪紙和套色剪紙。用一種顏色的剪紙刻出來的作品就叫單色剪紙,它如同版畫中的單色木刻一樣,是最常用的一種形式,這類作品顯得十分樸素大方。而套色剪紙則是用不同顏色的剪紙刻出來的作品,這種形式並不常用,但是看起來生動形象。
年畫
年畫(new year paintings)是中國畫的一種。始於古代的「門神畫」清光緒年間,正式稱為年畫,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也是中國農村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大都用於新年時張貼,裝飾環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慶之意,故名。傳統民間年畫多用木板水印製作。主要產地有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和山東濰坊等,上海有「月份牌」年畫,其他還有四川、福建、山西、河北以至浙江等地。舊年畫因畫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稱謂。整張大的叫「宮尖」,一紙三開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細致的叫「畫宮尖」、「畫三才」。顏色上用金粉描畫的叫「金宮尖」、「金三才」。六月以前的產品叫「青版」,七、八 月以後的產品叫「秋版」。
傳統年畫以木刻水印為主,追求拙樸的風格與熱鬧的氣氛,因而畫的線條單純、色彩鮮明。內容有花鳥、胖孩、金雞、春牛、神話傳說與歷史故事等,表達人們祈望豐收的心情和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與鄉土氣息。 中國著名的四大「年畫之鄉」是:綿竹年畫,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這些地方所生產的年畫深受城鄉人民喜愛。
各地對年畫的稱謂南轅北轍,北京叫「畫片」、「衛畫」,蘇州叫「畫張」,浙江叫「花紙」,福建叫「神符」,四川叫「斗方」……不一而足。今天,各地對年畫逐漸約定俗成地簡稱為「年畫」。
年畫是中華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種民間工藝品,是一種承載著人民大眾對未來美好憧憬的民間藝術表現形式。歷史上,民間對年畫有著多種稱呼:宋朝叫「紙畫」,明朝叫「畫貼」,清朝叫「畫片」,直到清朝道光年間,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寫到:「掃舍之後,便貼年畫,稚子之戲耳。」年畫由此定名。
年畫畫面線條單純、色彩鮮明、氣氛熱烈愉快,如春牛圖、歲朝圖、嘉穗圖、戲嬰圖、合家歡、看花燈,胖娃娃等,並有以神仙、歷史故事、戲劇人物作題材的。頗多作為門畫張貼之用,夾雜著「神只護宅」的觀念,如「神荼郁壘」、「天官」、「秦瓊敬德」等,體裁(或形式)有門畫(獨幅和對開)四屏條和橫豎的單開獨幅等。宋代已有關於年畫的記載,目前見到最早的一幅木版年畫是南宋刻印的《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清代中期,尤見盛行。建國後,年畫在傳統的基絀上推陳出新,豐富多彩,更為人民群眾所喜愛。
年畫藝術,是中國民間藝術的先河,同時也是中國社會的歷史、生活、信仰和風俗的反映。每逢過農歷新年時買兩張年畫貼在大門上,差不多每家都是如此,由大門到廳房,都貼滿了各種花花綠綠、象徵吉祥富貴的年畫,新春之所以充滿歡樂熱鬧的氣氛,年畫在這裡面起著一定的作用。大抵比較富厚人家,在廳房總喜歡懸掛老壽星、紫微星、福、祿、壽等。至與梅蘭竹菊等花鳥圖,自然亦在歡迎之列。
千百年來,年畫不僅是年節一種五彩繽紛的點綴,還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審美傳播、信仰傳承的載體與工具;也是一種看圖識字式的大眾讀物;對於那類時事題材的年畫,還是一種百性喜聞樂見的媒體。這種內容夠得上網路全書式的民間藝術,包蘊著一個完整的中國民間的精神。
年畫又是一部地域文化的辭典,從中可以找到各個地域鮮明的文化個性。這些個性因素,不僅在題材內容里,從各個年畫產地習慣的體裁、用色,線條及其不同的版味,也能一眼識別出來。由年畫可以認識全部的中國民間。
彩綉
泛指以各種彩色綉線統制花紋圖案的刺綉技藝,具有綉面平服、針法豐富、線跡精細、色彩鮮明的特點,在服裝飾品中多有應用。
彩綉的色彩變化也十分豐富,它以線代筆,通過多種彩色綉線的重疊、並置、交錯產生華而不俗的色彩效果。尤其以套針針法來表現圖案色彩的細微變化最有特色,色彩深淺融匯,具有國畫的渲染效果。
皮影戲
皮影戲,是一種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在河南、山西農村,這種拙樸的民間藝術形式很受人們的歡迎。
皮影戲在我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元代時,皮影劇院戲曾傳到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稍後,又傳至東南亞。清代乾隆年間,皮影戲傳入法國巴黎、馬賽和英國倫敦,這種源於中國的藝術形式,迷戀了多少國外戲迷,人們親切地稱它為 "中國影燈"。
皮影的原料多是牛羊皮,豫南喜歡用牛皮,豫西常用驢皮,其製作和表演皮影戲的過程是:首先,將皮子泡製、刮薄、磨平,然後,藝人們將各種人物的圖譜描繪在上面,用斜刀、圓刀、平刀、三角刀等各種型號的刀具刻鑿後,再塗抹上顏色。雕刻時,一般都用陽刻,有也用陰刻,雕工細致,刀法多變。繪畫染色也有一定的講究,女性發飾及衣飾多以花、草、雲、鳳等紋樣為圖案,男性則多用龍、虎、水、雲等紋樣為圖案。一般忠良人物為五分面,反面人物為七分面。人物造型與戲劇人物一樣,生、旦、凈、末、丑角色齊全。製成的皮影高的達55厘米,低的僅有10厘米左右。皮影戲人的四肢和頭部是分別雕成的。用線聯綴而成,以便表現時活動自如。一個皮影,要用五根竹棍操縱,藝人手指靈活,常常玩得觀眾眼花繚亂。不僅手上功夫絕妙高超,嘴上還要說、念、打、唱,腳下還要制動鑼鼓。演皮影的屏幕,是用一塊1米大小的白紗布做成的。白紗布經過魚油打磨後,變得挺括透亮。演出時,皮影緊貼屏幕活動, 鏤空的人影和五彩繽紛的顏色真切動人。 藝人演出皮影時所用的唱腔,除了吸取本地區傳統的唱腔外,還有自己的獨創。皮影戲雖然看似拙樸,但拙中寓巧,蘊含著勞動人民豐富的想像力和奇巧的藝術創造力。它道具小,演出方便,且不受場地限制,演員也不需正規訓練,所以由其受到豫南、 豫西山區人民的喜愛。皮影道具小,演出方便,且不受場地限制,演員也不需正規訓練,所以深受人民的喜愛。在皮影戲盛行的地區,一提起這種輕便的藝術形式,人們會親切地稱它為"一擔挑"藝術,或者叫它為文化生活的輕騎兵。
皮影戲最早誕生在兩千年前的西漢,又稱羊皮戲,俗稱人頭戲、影子戲,驢皮影。發祥於中國陝西,成熟於唐宋時代的秦晉豫,極盛於清代的河北。皮影是採用皮革為材料製成的,出於堅固性和透明性的考慮,又以牛皮和驢皮為佳。上色時主要使用紅、黃、青、綠、黑等五種純色的透明顏料。正是由於這些特殊的材質,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後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顯得瑰麗而晶瑩剔透,具有獨特的美感。沿襲傳統戲曲的習慣,皮影人物被劃分為生、旦、凈、末、丑五個類別,更加特別的是,每個人物都由頭、上身、下身、兩腿、兩上臂、兩下臂和兩手十一件連綴組成,表演者通過控制人物脖領前的一根主桿和在兩手端處的兩根耍桿來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樣的動作。在中國,不少的地方戲曲劇種都是從皮影戲中派生出來的,而皮影戲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以及表演藝術手段,對近代電影的發明和現代電影美術片的發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先導作用。如今,中國皮影被世界各國的博物館爭相收藏,同時也是中國政府與其他國家領導人相互往來時的饋贈佳品,由此可見,皮影藝術在中國乃至世界上擁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在中國,不少的地方戲曲劇種都是從皮影戲中派生出來的,而皮影戲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藝術手段,對電影的發明和美術片的發展也起到先導作用。
口技
口技是民間的表演技藝,是雜技的一種。古代的口技實際上只是一種仿聲藝術。表演者用口摹仿各種聲音,能使聽的人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是我國文化藝術的寶貴遺產之一。這種技藝,清代屬「百戲」之一種,表演者多隱身在布幔或屏風後邊,俗稱「隔壁戲」。且其中還有腹語術。運用嘴、舌、喉、鼻、等發音技巧來模仿各種聲音,如火車聲、鳥鳴聲等,表演時配合動作,可加強真實感。另有林嗣環、蒲松齡的文學作品以「口技」命名。
口技的運用,最早見於春秋戰國時代。據歷史記載,齊國孟嘗君田文因才能享譽六國,遭嫉妒,秦昭襄王准備殺害他。他使門客學狗叫,盜得狐面裘,賄賂寵妃,取得「通行證」;又使門客學雞叫,使守關官吏打開城門,因而逃脫。 口技作為表演藝術不晚於宋代。宋人《雜記》中說在京城的游藝場里,有「學鄉談」和「百鳥鳴」,可能都是口技。宋元戲劇中的「犬吠」、「雞叫」之類的舞台效果,大都是口技者在後台完成的。 到了清代,口技從單純模擬某一聲音,發展到能同時用各種聲音,串組成一個故事,被列為「百戲」之一,即「口戲」,俗稱「隔壁戲」。它表演「軍旅狩獵」、「群豬爭食」,無不惟妙惟肖。
古代稱口技為「相聲」,取仿聲之意,是一種仿聲藝術,至今仍流行。但「口戲」已經消亡。一是因為「口戲」需表演者有高超技藝,二是「口戲」的許多條件和作用,已為現代技術設備所代替。
鼻煙壺
盛鼻煙的容器。清代文物。小可手握,便於攜帶。鼻煙是一種煙草製品,系將煙葉烘烤、去莖、磨粉、發酵並加入香料配製而成,用鼻嗅服。鼻煙17世紀前期在歐洲開始流行,後期傳入中國。中國最初並無特製容器,自清代道光年間由宮內養心殿造辦處特製鼻煙壺,壺蓋內附小細匙,以便舀取煙粉。康熙年間清宮造辦處製造的玻璃、銅胎畫琺琅等各種鼻煙壺,開辟了一項工藝美術的新門類。清宮造辦處經常做鼻煙壺的作坊有玻璃廠、琺琅作 、玉作 、牙雕作和鑲嵌作;壺蓋、勺由鍍金作或牙雕作配製。咸豐、同治以後,官辦作坊用貴重材料製作的鼻煙壺顯著減少,多為玻璃、瓷製品。這時民間作坊的產品大量出現,造型較單調,裝飾圖案中出現歷史人物、戲劇情節、市井風俗等題材。清末出現內畫壺,在玻璃或水晶煙壺磨砂的內壁上反畫人物、山水、花鳥等,堪稱精品。20世紀70年代後,內畫壺發展迅速。
在世界上,中國素有「煙壺之鄉」的稱譽,其中鼻煙壺以其精巧卓絕的製作技術,被稱為「集多種工藝之大成於一身的袖珍藝術品」。鼻煙壺為盛裝鼻煙之容器,鼻煙系一種煙草製品,原為西洋之物,明末清初自歐洲傳入中國後,加工轉化後成為粉末狀葯材,吸聞之後不但具有明目避疫的功效,吸聞鼻煙在各階層更是蔚為風尚,且迅速地融入了中國的藝術風格,發展出匠心獨運的各式鼻煙壺,在清代美學工藝上大放異彩,成為清代藝術的重要表徵之一。
變臉
變臉是運用在川劇藝術中塑造人物的一種特技。是揭示劇中人物內心思想感情的一種浪漫主義手法。
相傳「變臉」是古代人類面對兇猛的野獸,為了生存把自己臉部用不同的方式勾畫出不同形態,以嚇唬入侵的野獸。川劇把「變臉」搬上舞台,用絕妙的技巧使它成為一門獨特的藝術。
中國戲曲的情緒化妝。變臉最先用於神怪角色,明代已有。明雜劇《灌口二郎斬健蛟》中就有「變化青臉」的記載。當時的變臉是演員進入後台改扮 。 後世則演變為當場變臉,成為一項表演特技,不少地方劇種都有,以川劇最為著名。變臉有大變臉、小變臉之分。大變臉系全臉都變,有3變、5變乃至 9 變 ;小變臉則為局部變臉 。 變臉的主要手法有三:抹暴眼、吹粉、扯臉。前兩種屬塗面化妝,如抹暴眼是演員手指抹上預存於眉頭或鬢的墨青,一抹即變;吹粉更是粗糙,即演員吹起色粉,以改變臉色;後一種則加用面具,一層一層套在臉上,松緊死活有度,變時一個個扯下來。此外,還有撕臉與貼臉,現已不多用。變臉要求動作敏捷,不露痕跡。主要用於劇中人物驚恐、絕望、憤怒等情緒的突然變化。
布袋戲
布袋戲又稱作布袋木偶戲、手操傀儡戲、手袋傀儡戲、掌中戲、小籠、指花戲,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中國福建泉州或漳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廣東潮汕地區與台灣等地流傳的一種用布偶來表演的地方戲劇。布偶的頭是用木頭雕刻成中空的人頭,除出偶頭、戲偶手掌與人偶足部外,布袋戲偶身之軀干與四肢都是用布料做出的服裝;演出時,將手套入戲偶的服裝中進行操偶表演。而正因為早期此類型演出的戲偶偶身極像「用布料所做的袋子」,因此有了布袋戲之通稱。
布袋戲演出演出上可分為前場與後場,前場即戲台部分,觀眾可見到操偶師傅操作人偶於戲台上的表演,後場則包括了操偶師、樂團和口白師傅。
捏麵人
面人也稱麵塑,是一種製作簡單但藝術性很高的民間工藝品。它用麵粉、糯米粉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蠟、蜂蜜等成分,經過防裂防霉的處理,製成柔軟的各色面團。
捏面藝人,根據所需隨手取材,在手中幾經捏、搓、揉、掀,用小竹刀靈巧地點、切、刻、劃、塑成身、手、頭面,披上發飾和衣裙,頃刻之間,各種各要的藝術形象便脫手而成。
婀娜多姿、衣裙飄逸的美女、天真浪漫的兒童,以及各種神話故事、戲劇、歷史人物精緻的玻璃框內,就成為人們喜愛的工藝美術品。
綉花鞋
在鞋類大家庭中,鞋文化與刺綉藝術完美結合的中國綉花鞋是華夏民族獨創的手工藝品,這種根植於民族文化中的生活實用品被世人譽稱「中國鞋」。在華夏古老的大地上自從由母系社會轉成父系社會後,便形成了男耕女織的社會分工,歷代婦女一代一代傳承著古老的綉花鞋技藝,在不盈方尺的鞋材上她們一針一線地述說著各個朝代的審美觀念、文化傳統、倫理道德與時尚價值。
綉花鞋的刺綉修飾手法沿襲了東方裝飾唯美的審美風尚,注重鞋面的章法,和鞋幫的鋪陳,並配以鞋口、鞋底的工藝飾條。應用彩色絲線從鞋頭到鞋跟甚至鞋底和鞋墊上都綉上繁縟華麗的紋樣。綉花鞋綉紋主題來源於生活,主旋律是民間文化和民俗風情,基本參案有花鳥草蟲、飛禽走獸、爪蒂花果、山川風物、戲劇人物等。吉祥參案有蓮生貴子、榴開百子、雙蝶戀花、龍飛鳳舞等,寓意著生命的贊歌和美滿的人生。
踏遍大江南北的綉花鞋最早起源於何時何地?從當前所遺留下的傳世品已無從考證。廣泛流傳在山西晉南的「晉國鞋」的傳說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迪。兩千六百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群雄爭霸,當時位於山西的晉國是個小國,在公元前六百六十年晉獻公當了國君後竭盡拓疆,一舉吞並了十個諸侯小國,開始稱王稱霸。為了讓全國百姓永遠記住他的文治武功,他命令宮中所有女子的鞋面上必須綉上石榴花、桃花、佛手、葡萄等欽定的十種花果紋樣,同時還下令全國平民女子出嫁時必須以這種綉了紋樣的「十果鞋」作為大婚禮鞋,以便世世代代都不忘晉獻公的赫赫戰績。當時稱此種圖案的綉花女鞋為「晉國鞋」。從此晉國的刺綉工藝便以綉花鞋延伸到綉花衣以及其他用品上。
吹糖人
吹糖人是舊時北京的一個行業,北京話為「吹糖人兒」。小販們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頭是一個帶架的長方櫃,櫃子下面有一半圓形開口木圓籠,裡面有一個小炭爐,爐上有一個大勺,中間放滿了糖稀(據說是麥芽糖溶化所得)。
據傳,吹糖人兒祖師爺是劉伯溫。據說朱元璋為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傳下去,就造「功臣閣」火燒功臣。劉伯溫僥幸逃脫,被一個挑糖兒擔子的老人救下,兩人調換服裝,從此劉伯溫隱姓埋名,天天挑糖人擔換破爛。在賣糖的過程中,劉伯溫創造性地把糖加熱變軟後製作各種糖人兒,有小雞小狗什麼的,煞是可愛,小孩子爭先購買。在路上,許多人向劉伯溫請教學吹糖人兒,劉一一教會了他們,於是,這門手藝就一傳十、十傳百的,傳到現在據說有600多年的歷史了。
現在估計已經沒有什麼人把吹糖人作為一門吃飯的手藝活兒了。希望吹糖人兒和剪紙、年畫、泥玩等東西作為傳統文化藝術,能夠受到人們的關注,能夠有人繼承和發揚他們,把這些古老的傳統手藝保存下去,流傳下去。
核雕
民間微型雕刻工藝。以桃核、杏核、橄欖核等果核及核桃雕刻成工藝品。民間多以桃核雕刻,穿孔系掛在身上作為「辟邪」。有製成佩件、扇墜、串珠等為文人清玩。其藝術特點是在較小的果核上表現出復雜的題材,雕刻手法也細致入微。所刻有詩文或漁家樂、百花籃、羅漢等題材。江蘇蘇州、揚州;山東濰坊、廣東等地均有核雕,較有特色。
核雕的藝人,但確鑿見於著述的出神入化之最早核雕作品,則是明代之物。《清秘藏》記載明代宣德年間有個叫夏白眼的,「能於橄欖核上刻十六娃娃,眉目喜怒悉具。或刻子母九螭,荷花九鷥,其蟠屈飛走綽約之態,成於方寸小核」。明人魏學洢作《核舟記》,描述明代天啟年間虞山(今蘇州常熟)核雕藝人王毅(字叔遠)所作橄欖核舟「東坡赤壁游」,人物栩栩,舟棹如畫,止L文新中國建立後曾被選進中學語文課本。明代王叔遠精雕之桃核,邢獻之精雕之核桃,夏白眼精雕之橄欖核可謂之核雕三絕,其作品傳世絕少。清代有邱山核雕技藝精湛,作品傳世亦少。晚清核雕藝人楊芝山的核桃雕「西園雅集圖記」為其力作,林木扶疏處,怪石參差間,竟雕刻三組人物共19人,其精微之妙令人拍案驚奇。光緒年間出生的核雕藝人都桂蘭技藝精絕,周恩來總理1955年出訪,贈送外國元首的禮品中有了件為其核雕作品。1957年原蘇聯領導人伏羅希洛夫訪華,都桂蘭時已75歲高齡,應外交部之請,仍以所刻核雕相贈。核雕代有傳人,江蘇蘇州人陳素英即為都桂蘭之後又一核雕名家。
空竹
相傳,三國時期曹植就曾作過一首《空竹賦》,如果這算是有關空竹最早的記錄,那麼它的歷史至少也有1700年了。在《水滸傳》110回中,宋江在受命征討方臘的路上看到有人玩「胡敲」,有感於宿太尉保舉之恩而做詩雲:「一聲低來一聲高,嘹亮聲音透碧霄。空有許多雄氣力,無人提攜漫徒勞。」當然,小說是後人所寫,但也表明,寫書人的時代,抖空竹已經很常見了。
據明末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里邊描寫:「空鍾者,刳木中空,旁口,湯以瀝青,卓地如仰鍾,而柄其上之平。別一繩繞其柄,別一竹尺有孔,度其繩而抵格空鍾,繩勒右卻,竹勒左卻。一勒,空鍾轟而疾轉,大者聲鍾,小者蜣飛聲,一鍾聲歇時乃已。制徑寸至八九寸。其放之,一人至三人。」 這里是說,把空鍾「刳木中空(實則截竹成小段),旁口(竹段開小孔)」,口內裝半圓竹成「哨」,竹段上下的截面以薄木板封嚴,成為風匣;板之圓心穿竹棍,上長下短,用粗線繩繞在長柄上,「別一竹尺有孔」,將繩兒穿過竹尺的孔,用力勒緊,然後急放,空鍾就在地面上不停旋轉並發出哨聲(氣流入孔因壓強大又排出)。空鍾就是空竹早期的稱呼,與現在不同,玩它的時候動作不是抖,它的轉動也不是在空中,而是在地面。
另據秦孝儀所編《海外遺珍·漆器》中,收有一件「剔紅嬰戲紋圓盒」,盒蓋上刻有嬰戲圖。圖中,一個孩子正在抖空竹,旁邊還有個孩子捂著耳朵觀看。空竹為圓盤狀,中有木軸,以竹棍系線繩纏繞木軸拽拉抖動。這幅畫里抖空竹的方法與現在的方法完全相同。據了解,這件剔紅漆盒為明代永樂年製作。如果場景屬實的話,那麼可以說早在明初,空竹造型特點與玩法均已相當成熟。
到了清代,抖空竹已發展成為受人歡迎的雜技節目。雜技藝人們在原有花樣的基礎上,又創作出許多新的花樣和高難技巧。表演時與優美的舞姿和動聽的伴奏音樂融為一體,更提高了人們的審美情趣。
中國民間技藝是中華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炎黃子孫溝通情感的紐帶,是彼此認同,是彼此認同的標志,是規范行為的准繩,是維系群體團結的黏合劑,是世世代代錘煉和傳承的文化傳統。在民俗中凝聚著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文化創造、民族的真善美。
中國民間文化是世世代代錘煉和傳承的文化傳統,其中凝聚著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華民族彼此認同的標志,是祖國同胞溝通情感的紐帶。今天,我們將把民俗文化中的優秀部分和真諦展示給包括農民兄弟在內的廣大民眾,使他們對中華大地、對祖國同胞、對優秀的文化傳統和淳厚的民俗民風懷有更深刻的眷戀、熱愛和崇敬。
⑻ 剪紙藝術
中國
祁縣的剪紙藝術
祁縣地處山西腹地的晉中盆地,人傑地靈,民風淳樸,有著文化藝術發展得天獨厚的條件,素有「剪紙之鄉」的美稱。祁縣民間剪紙不僅品種繁多、內容豐富,而且構思巧妙、寓意深刻,人物花草、民情風俗、鳥獸魚蟲,無其不有。無論是歲時節令、居住、服飾,還是誕生、成年、婚葬、壽筵,到處都能看到五彩繽紛的剪紙,給人一種生機勃勃的鄉土氣息。
剪紙的發展
祁縣剪紙有著悠久的歷史。據考證,晉武帝泰始五年(269年)修建的漢司徒王允祠堂,隔扇、壁飾就出現了金薄片、陶片、木片鏤空雕刻的類似剪紙的圖案。至唐武德三年(620年),民間巧手將雕刻技藝的鏤空雕發展演變為剪紙,逐步流傳開來。其實剪紙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紀的周朝。《史記·晉世家》中記載有「剪桐封弟」的典故。相傳周成王小時候,有一天他和弟弟叔虞玩耍時,把一片梧桐葉剪成玉圭的形狀,對叔虞說:「我就用這個來分封你吧。」幾天後,周公請求成王選擇吉日封叔虞為諸侯,成王說:「我和他開玩笑呢。」周公道:「天子無戲言,天子說出的話,史官要如實記載它,樂工要唱誦它,士大夫要傳揚它。」於是,周成王把唐封給了叔虞。叔虞日後被稱為唐叔虞。公元前2世紀,古人發明了紙,於是開始有剪紙出現。由於有這樣一段富有吉祥意義的典故,剪紙從一開始便作為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而逐漸流傳開來。
在唐、宋時期,剪紙已作為一種吉祥喜慶的飾物在民間廣為流傳。清朝中期以後,祁縣剪紙作為民間裝飾的工藝品之一才真正繁榮起來。當時正是晉商繁盛時期,經濟的繁榮帶動了民間工藝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後,剪紙作為一門藝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祁縣剪紙像開放在山野間的小花一樣默默地植根於廣大農村,「芝蘭生於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它作為一種裝飾品、吉祥物,以其特有的魅力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剪紙的素材
作為民間工藝的剪紙,其素材多源於人們生產生活中喜聞樂見的形象材料,有寓意吉祥的花、鳥、魚、獸,有流傳久遠的神話故事、戲曲人物和民俗故事等。祁縣剪紙題材廣泛,往往與當地風俗習慣密切結合,而且於朴實中傳神,造型獨特、構思巧妙,使人回味無窮。根據其表現形式可以分為以下六類:
1.以人們喜愛的飛禽走獸、花卉瓜果反映人們求取吉祥、祈盼幸福的美好願望。如在祁縣一帶常見的十二生肖是很有特色的剪紙作品,每一幅都惟妙惟肖、玲瓏剔透、各具特色。「豬」在人們的印象中是很醜陋的動物,但經過剪紙藝人的藝術加工後,胖胖的小豬變得活靈活現、憨厚淳樸,十分可愛。「喜鵲登梅」,以鵲象徵「喜」,「梅」取諧音「眉」,表達一種吉祥的寓意——「喜上眉梢」、喜事盈門。千百年來,喜鵲被我國人民稱為報喜鳥,如果聽到門前樹上喜鵲的叫聲,那麼將會有親戚到來。「梅蘭竹菊」為花中「四君子」,人們經常借梅之傲骨、蘭之清雅、竹之有節、菊之高尚來比喻君子的高風亮節。又如在農村廣為流行的「四果圖」,是以石榴、桃、香元、佛手四幅為一組,以石榴象徵多子,以桃象徵多壽,佛手諧音「福」,比喻多福,表達人們的一種美好願望。
2.以「福祿壽喜」等為主題表達人們希望富貴長壽的願望。「福祿壽喜」是中國人最喜歡的具有吉祥意義的漢字,人們認為福祿壽三星齊聚才是沒有缺憾的人生,有福有祿有壽才能稱之為喜。這類主題大多採用漢字藝術,同時周圍以各種與之相諧音的吉祥動、植物作陪襯,如表達「壽」,人們通常以中國傳統書法「壽」字為中心構圖,再圍繞與壽有關的吉祥物,比如松、柏、桃、鶴、鹿、靈芝、佛手、綬鳥等,形成獨具特色的剪紙藝術。如「祿」以人物造型老壽星隱含漢字「祿」,同時把葫蘆等象徵福祿的吉祥物巧妙地組合在一起,寄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如「禧」字周圍配有蓮花、石榴、佛手,構思精巧、寓義深刻、風格獨特,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
3.大多數的老百姓在剪紙過程中,往往還寄託著自己對家庭生活富裕安康的美好願望。如民間剪紙「金玉滿堂」,其實剪的就是兩條魚,「金魚」與「金玉」讀音相同,池塘的「塘」字與堂屋的「堂」字讀音也相同,民間以諧音取其意,便是金玉滿堂,期望家中堆金積玉,富貴榮華。又如民間剪紙「連年有餘」,人們喜歡把蓮花和魚剪在一塊,「蓮」取諧音連,「魚」取諧音余,象徵豐衣足食、家有餘糧;其它還有「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等,都是深受人們喜愛的藝術品。
4.以家庭和諧興旺、子孫綿延為主題。家族興旺是人們永恆的追求和希望,祁縣剪紙藝人常常把自然界的動、植物人格化,通過其諧音,反映當地人們的民俗、信仰、生活習俗,如過去人們喜愛的「蓮生貴子」,以蓮花的「蓮」取諧音「連」,反映人們求子的心理以及多子多福的願望。又如過生日、滿月要在門楣上貼一幅剪紙,以示祝賀,其外型為一對「葫蘆」,中間剪出一些花紋,細看像一個活潑可愛的娃娃,一是祝其健康成長,二是葫蘆蔓長,寓意瓜瓞延綿,子孫眾多,家族興旺發達。另外還有水仙、蘭花、葡萄以及「麒麟送子」等,都是常見的題材。
5.以趨吉避邪為題材,希冀獲得精神上的安慰。春天,萬物復甦,毒蟲一類也四處活動,為免受其害,祁縣一帶傳統習俗要在五月端午節剪「五毒圖」、神牛、老虎,並貼於門上,希望除魔避邪。
6.一些流傳廣泛的歷史人物、神話故事、民間傳說、歷史典故也是剪紙的優秀素材。如老鼠娶親、劉海戲金蟾等。老鼠娶親是人們最為熟悉的剪紙內容,老鼠娶親的故事據清俞越《茶室叢鈔》:老鼠生了個女兒,它的父母非常喜愛它,要把它嫁給一個有權有勢的女婿。它們認為太陽高高懸在空中,應該是世界上最高貴的了,就求太陽作它們的女婿。太陽說不行,後來又找到烏雲、風、牆,最後找到貓,貓一聽很是高興,說好當晚娶親。這天正是正月二十四日,當花轎抬著新娘還沒來得及下轎結拜時,老貓一口先把新娘吃掉了。其實,春天正是老鼠繁殖的季節,故正月里要舉行一次捕鼠的集體行動,稱為填倉節,每到正月二十五日的前夜,百姓們誘鼠出洞,放貓擒拿老鼠,以保護填好糧米的倉房。剪紙老鼠娶親巧妙地把這一傳說故事、民間習俗生動活潑地表現了出來。「劉海戲金蟾」中的「劉海」是傳說中的招財童子,民間流傳有「劉海戲金蟾,步步撒金錢」的說法。所有這些都極為明顯地體現了人們希望家庭生活富足的美好願望。
隨著剪紙藝術的發展以及人們觀念的更新,一些在人們心目中具有紀念意義的人和物作為剪紙的新素材逐漸被人們所接受,如毛主席頭像、奧運福娃等。除此之外,祁縣剪紙還有臉譜、八仙、男耕女織等上百個品種。它構思精巧,創意獨特,風格各具特色,使人回味無窮。
剪紙的特色
祁縣地處山西腹地,是漢民族聚居區,剪紙作品集中傳達了漢民族的民風習俗。總體來說,祁縣剪紙多為單色剪紙,且具有粗獷、簡練、質朴的特點。明清時期,祁縣商業發達,為晉商富庶之地,南來北往的商人匯聚於此,經濟的發展帶動了民族文化的發展,也促進了民間工藝的發展和交流,所以祁縣的剪紙特點又兼南北風格,集南方的婉約典雅、纖細繁密和北方的純朴粗獷合而為一,呈圓潤秀麗、纖巧精細的風格。祁縣剪紙最有代表性的是「蟈蟈戲白菜」,這副作品剪於上世紀50年代,由祁縣72歲高齡的暢庵貞老人所剪,線條細膩、栩栩如生,就連蟈蟈後腿上的細毛毛都一根一根地剪了出來。而且她的剪紙有一個特點,即剪紙上用針扎有許多小眼,貼到窗戶上,夜裡透過燈光的照射,好像許多小珍珠。這幅作品現在祁縣民俗博物館展出。
剪紙的用途
剪紙最大的用途便是作為窗花,帶給人們吉祥喜慶的氣氛,但窗花只是剪紙用途的一項,剪紙的用途還有很多,如婚喪嫁娶,為長者祝壽,給小孩過滿月,過生日,家家戶戶都要按照傳統習俗進行剪紙。誰家辦喜事了,臉盆上、箱櫃上到處貼滿漂亮的喜字剪紙裝飾品,通常還有「麒麟送子」、「鴛鴦戲水」、「龍鳳呈祥」、「鳳戲牡丹」、「龍戲珠」、「魚戲蓮」、「如意石榴」等喜慶祝福的剪紙,簡單活潑的藝術形式會給新房增添濃濃的喜慶氣氛。
在民間喪葬禮儀中也會經常見到剪紙作品,老人去逝後用的歲歲紙、搖錢樹、金山銀山、轎車大馬、幡子都是很好的剪紙藝術品。
剪紙還用於給各種刺綉作品做底樣,如過去為保佑孩子健康成長,常常做虎頭鞋,上面綉有虎頭、花卉等各色各樣的圖案;又如枕頭的兩端以及荷包上的吉祥圖案,往往由民間剪紙藝人先剪出底樣,再由心靈手巧的媳婦精心地綉出來,甚至扎鞋墊也先用剪紙做好底樣。
過大年的時候,家家在門前或院內懸掛輝紙,在輝紙腿上,人們也都會剪上形形色色的吉祥圖案,這是剪紙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居住習俗的變化,剪紙藝術不斷創新,出現了許多適應現代居住環境的新型的剪紙作品,受到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的歡迎,他們用剪紙裝點居室,增加品位。剪紙還走進專賣店,成為農民發家致富的產業。越來越多的剪紙藝人把傳統民間藝術融入到現代藝術中,剪紙結合現代美術理念已應用於現代廣告設計、包裝設計、動畫設計等領域。
剪紙是民族文化藝術中一枝絢麗的奇葩,是民間藝人智慧的結晶。剪紙豐富了人們的生活,滿足了人們的審美需求,適應了時代的發展,以獨特的藝術魅力、濃郁的地方風情、純朴的藝術形式在民族的藝術長河中不斷發展著,始終保持著旺盛的藝術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