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大一現代漢語上冊音變後的答案
作為大一新生,作業要靠自己做。
根據一些同學的提問,我歸納了一下。新生入學報到時主要要准備如下東西、要注意如下事項:
1.相關證件。包括:身份證、錄取通知書(入學通知書)、戶口遷移證、黨團組織關系證明(介紹信)、一寸登記照若干張(可以多帶幾張,以備它用),等等。這些很重要,一定不要忘記。另外,把父母、爺爺奶奶即各個近親的姓名、出生年月、工作單位、職業和職務搞清楚,填下來,到學校要填各種表格,有的表格需要這些信息。
2.錢和卡。上學要交學費和住宿費(分別為每年4500-500元與1000元左右),合計要6000左右(個別專業可能要高些,如藝術類專業)。因為新生出門較少,沒有什麼旅途安全經驗,建議少帶現金(但千把塊錢還是要帶的,以備一些不時之需)。可以在家中先辦一張信用卡或儲值卡用於交學雜費等。有的學校會給你寄一張卡,讓學生把錢存在其中,你可以用這張卡,也可以不用。如果家庭條件還可以,辦一張信用卡,把它關聯到父母親的儲值卡(如工資卡),每月刷卡後直接從父母親的卡中扣款,這樣的好處是方便、安全。但如果你不想讓父母親知道你的消費情況,可以自己在老家辦一張儲值卡(讓父母親往裡沖錢),然後辦一張信用卡與之關聯。也可以到學校再辦儲值卡與信用卡,但這樣你父母親異地往你的儲值卡打錢時要付手續費。
3.一般情況下,各個學校都要配發一些學習和日常生活用品,這些東西不是無償給你的,都要你花錢購買。學校發的物品質量都很次而且貴,建議學校發的東西如果可以不要就盡量不要,能自己買的就別買學校發的,有些生活必需品則可以在離開家時先配好,免得到學校後由於人生地不熟不好買。
4.衣服被褥。你平常穿的衣服,春夏秋冬各季的,都要帶,除非學校距你家鄉很近或者父母親有機會出差來學校給你帶東西。內衣和襪子至少要兩三套,各季的外衣至少也要兩套。如果你現在生活的地方和要去上學的城市的地理氣象與生活環境是否相似,那麼准備的東西和在老家差不多;如果相差太大,就要帶些那個城市需要的衣服(例如,如果你生活在北方,但上學的城市在南方,那麼太厚的保暖內衣褲就可以不帶了)。被褥也是這樣,夏天去學校,可以帶一床薄被(如毛巾被),厚被子可以自己帶,也可以到學校後再買。席子可以到學校根據床寬購買合適的,床單和枕頭(枕套)可以自己帶也可以到學校再買。
5.洗漱生活用品。要帶牙膏牙刷、毛巾、漱口杯、香皂肥皂、洗發水、梳子、手機(看家庭條件)等,以便在途中和到校後就能使用。男生要帶剃須刀、女生要帶各種女性用品和洗面奶等。至於洗臉盆、曬衣架、拖鞋、雨傘、水瓶、指甲剪、剪刀、小刀、台燈之類的東西就不一定要帶了,有的學校會發,就算不發自己買也不貴(這些生活用品到了學校買也很方便,而且到時候和舍友一起去買還能快速縮短距離)。條件可以時,可以帶個照相機,為自己和同學照照相,也是人際交流的一種很好方式。
6.學慣用品。可以帶幾支水筆、本子、字典、詞典(英漢漢英詞典等,包括功能強大的電子詞典)、書包(背包)。如果學校沒有不允許,你家庭條件許可的話,可以帶筆記本。但最好不要帶,尤其是當你迷戀上網或者玩游戲的時候,帶筆記本會影響你的學習和生活以及和同學的正常交往。另外,還可以預備一些生活中用到的葯或創可貼之類,雖然不一定會用到它們,不過等需要的時候隨手可以找到也很方便。
7.旅行箱。如果家庭條件不是特別好得錢花不了,不需要買太貴的,畢業後可以買更好的。箱子可以大一些,能裝下自己的衣服及平常不是常用的生活用品和學慣用品即可。但不要過分大,免得不好攜帶,到學校在宿舍也不好放。一般以80公分左右長、50-60公分寬為佳。
8. 如果可以的話,帶點家鄉的特產,不是一定要去給老師,而是給舍友或班上同學吃,畢竟你有四年的時間和他們在一起,越早熟悉越好。
10.如果坐火車的話,可以憑錄取通知書(入學通知書)享受學生票優惠。
11.一點小建議:大學學習勇攀高峰,加入社團量力而行,大學社會實踐多多益善,尊敬老師有難必問,同學相處寬容大度,大學戀愛不鼓勵也不反對。
12.入學測試和體檢。有的大學在新生報到後一段時間內,要組織幾門文化課的新生入學測試,對考試成績和高考成績有較大出入者要進行重點核查。如果你考試沒有作弊,不要有任何擔心。考試范圍和難度不會超過高考,考得好壞無所謂。體檢也很容易過,除非你有不符合入學要求的重大疾病而且在高考體檢時又使了花招,一般是不要緊的。只要你高考時正常體檢、正常考試,這兩項都沒有問題,現在可以放心玩!
當然還有另一種入學考試,那是為各種分班做做准備的,比如英語成績好的學生分到英語快班。
13.新生軍訓。大學新生要進行軍訓,軍訓一般只有兩個星期。按照《國防教育法》的規定,組織學生進行軍訓,這是貫徹國防教育法的具體行動,是推進素質教育、為國家和軍隊培養造就高素質國防後備力量的重大舉措。參加軍訓可以增進同學友情,應該積極參加。如果身體條件不許可,應該盡早跟輔導員或班主任講清楚,以免發生意外。
14.宿舍是在你去之前就安排好的,這個不用擔心。住宿條件有好有壞,不要太拘泥於這個,主要是要和同舍同學友好相處。不要以為住宿條件差就不能適應,人的適應性是非常強的,而且不太好的生活條件對你以後的成長和工作、生活很有好處,不管你的家庭是多麼富有!
15.專業不理想,調換專業。一般學校進校一年後都可以調換專業。調換專業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因為在原專業很難學下去,學校會幫助你換一個好學一點的專業(但一般不是很好的專業,也不是熱門專業);另一種是你想換一個你心儀的其它專業,這種時候一般都要由你要轉入的專業所在院系進行資格考試,考試合格才能轉入,有的學校還要交一筆費用。
❷ 大一現代漢語「兒」的音變規律
1.音節末尾是a、o、e、ê、u(包括ao、iao中的o[u])的,兒化時直接捲舌。這類韻母共有13個。例如:
a-ar:刀把兒 板擦兒 冰碴兒 答茬兒 樹權兒 掉渣兒
ia-iar:腳丫兒 豆芽兒 小匣兒 書架兒 哥倆兒 皮夾兒
ua-uar:年畫兒 牙刷兒 香瓜兒 小褂兒 鮮花兒 笑話兒
o-or:一撥兒 圍脖兒 山坡兒 媒婆兒 鋸末兒 念佛兒
uo-uor:酒窩兒 發火兒 幹活兒 課桌兒 小說兒 拉鎖兒
e-er:飯盒兒 方格兒 蛋殼兒 逗樂兒 小車兒 存摺兒
ie-ier:台階兒 半截兒 小鞋兒 一撇兒 小碟兒 樹葉兒
üe一üer:丑角兒 木獗兒 口訣兒 小靴兒 頭穴兒 閏月兒
u-ur:小兔兒 眼珠兒 麵糊兒 小卒兒 棗核兒 外屋兒
ao-aor:豆包兒 皮袍兒 燈泡兒 小貓兒 筆帽兒 口哨兒
iao-iaor:小表兒 麥苗兒 小鳥兒 豆角兒 作料兒
ou-our:小丑兒 土豆兒 小偷兒 鈕扣兒 提手兒 小狗兒
iou-iour:皮球兒 抓閹兒 衣袖兒 小姐兒 小劉兒
2.韻尾是i、n的(除in、ün外),兒化時丟掉韻尾,主要母音捲舌。這類韻母共有10個。例如:
ai-air:鍋蓋兒 小菜兒 鞋帶兒 球拍兒 小孩兒 雞崽兒
Uai-uair:乖乖兒 一塊兒 糖塊兒 碗筷兒 老帥兒 使壞兒
ei-eir:摸黑兒 刀背兒 晚輩兒 姊妹兒 眼淚兒 挨克兒
uei-ueir:零碎兒 耳墜兒 一會兒 跑腿兒 壺嘴兒 墨水兒
an-anr:上班兒 花瓣兒 床單兒 竹竿兒 門檻兒 汗衫兒
ian-ianr:筆尖兒 花邊兒 相片兒 背面兒 窗簾兒 心眼兒
uan-uanr:茶館兒 小船兒 一串兒 拐彎兒 貪玩兒 撒歡兒
üan-üanr:煙卷兒 手絹兒 圓圈兒 花園兒 橢圓兒 小院兒
en-enr:書本兒 腦門兒 花盆兒 雙份兒 樹根兒 杏仁兒
uen-uenr:打滾兒 沒准兒 打盹兒 冰棍兒 三輪兒 開春兒
3.韻母是in、ün的,兒化時丟掉韻尾n,直接加上er。例如:
in-inr:皮筋兒 鼓勁兒 背心兒 口信兒 樹林兒 腳印兒
ün-ünr:短裙兒 圍裙兒 合群兒 將軍兒
4.韻母是i、ü的,兒化時直接加er。例如:
i一ir:飯粒兒 玩意兒 眼皮兒 門鼻兒 小雞兒 小米兒
ü-ür:金魚兒 有趣兒 馬駒兒 蛐蛐兒 小曲兒 毛驢兒
5.韻母是-i(前)、-i(後)的,韻母變作er。例如:
-i(前)-er:瓜子兒 寫字兒 單詞兒 魚刺兒 肉絲兒
-i(後)-er:小事兒 羹匙兒 果汁兒 小侄兒 魚食兒
6.韻尾是ng的(ing、iong除外),兒化時丟掉韻尾,韻腹鼻化並捲舌。這類韻母共有6個。例如:
ang-angr:偏方兒 鞋幫兒 偏旁兒 幫忙兒 茶缸兒 趕趟兒
iang-iangr:木箱兒 小巷兒 豆秧兒 小羊兒 鼻樑兒 老將兒
uang-uangr:蛋黃兒 小筐兒 借光兒 木樁兒 天窗兒 成雙兒
eng-engr:涼棚兒 小凳兒 順風兒 門縫兒 擋橫兒 頭繩兒
ong-ongr:小蟲兒 沒空兒 門洞兒 小桶兒 胡同兒 酒盅兒
ueng-uengr:小瓮兒
7.韻母是ing、iong的,兒化時丟掉韻尾ng,並直接加上鼻化的er。例如:
ing-ingr:出名兒 花瓶兒 小病兒 門鏡兒 打鳴兒 電鈴兒
iong-iongr:小熊兒 苦窮兒 蠶蛹兒
❸ 漢語拼音的變聲有哪些
在語流中,有些音節的聲調起了一定的變化,與單讀時調值不同,這種變化叫做變調。
音節變調多數是受後一個音節聲調的影響引起的。在普通話中,最常見的變調有下列幾種:
(一)上聲的變調
上聲音節的字單念或在詞語的末尾的時候,調值不變。在下列情況下,調值變成35或21。
1.兩個上聲相連,前一個上聲調值變35,這叫逆行異化;在原為上聲改讀輕聲的字音前,則有兩種不1的變調,有的變35,有的變21。例如:在上聲前水果 了解 領導 演講保險 採取 產品 打擾 反感 改組 好轉 簡短 考古 老闆 美好(變35)
在輕聲前 (1)捧起 等等 講講 想起(變35)
2.三個上聲相連,根據詞語內部層次的不同,前兩個音節有兩種不同的變調。一種是第一音節調值變讀21,第二音節調值變35;一種是前兩個音節調值都變讀35。例如:
很勇敢 小老虎(2135214) 展覽館 管理組(3535214)
3.如果連念的上聲字不止三個,則可以根據詞語含義適當分組按上述辦法變調。快讀時,也可以只保留最後一個字音讀214,前面的一律變為35。例如:
彼此友好 買把雨傘 很有好感 遠景美好 種種想法 廠長領導 可以理解
種馬場養有五百匹好母馬
4.在非上聲(陰平、陽平、去聲)的前面,調值由214變21,在原為非上聲改讀輕聲的字音前,變調情況也相同。例如:
在陰平前 首都 北京 統一 女兵 火車 雪山 海軍 打擊 體操 廣播 嶄新
在陽平前 祖國 海洋 語言 改良 保留 檢查 狡猾 水平 隱瞞 整齊 女兒 解答
在去聲前 解放 土地 鞏固 鼓勵 保密 黨性 崗位 鞏固 改正 古怪 審判 請問 展示
(二)去聲的變調
兩個去聲相連,前一個如果不是重讀音節則變53。例如:「信念、變化、互助、大會」等。
(三)「一、不」的變調
「一」、「不」及「七」、「八」都是古代的入聲字,發音短促,部分方言仍保持著短促的讀音,不容易讀出它們准確的普通話聲調,而在普通話里,「一」、「不」是高頻率出現的常用字,並且在普通話語音里這兩個字的聲調還會受其相連音節聲調的影響而出現變讀現象,但變調是有規律可循的。
「一、不」單念或用在詞句末尾,以及「一」在序數中,聲調不變,讀原調:「一」念陰平(55),「不」念去聲(31)。例如:
一、二、三 十一 第一 統一 劃一 唯一 萬一
第一號 他住在一樓 表裡如一不 偏不 你去不?(不變)
2.在去聲前,一律變35。例如:
一夜 一樣一見如故 一向 一定 一塊兒 一遍 一道 一件 一面 一次 一套 一下 一個 一束 一段 一輛 不必 不便 不測 不錯 不但 不斷 不對 不料 不論 不妙 不怕 不去 不是 不適 不懈
3.在非去聲(陰平、陽平、上聲)前,「一」變51,「不」仍讀去聲(51)。例如:
「一」+陰平:
一邊 一天 一般 一生 -端 一發 一瞥 一心 一些
「一」+陽平:
一年 一連 一群 一齊 一時 一條 一同 一頭 一旬
「一」+上聲:
一本 一朵 一股 一舉 一起 一統 一早 一總 一準
不吃 不開 不同 不詳 不管 不想(仍讀51)
4.「一、不」嵌在相同的動詞的中間,讀輕聲。例如:
拖一拖 管一管 來不來 肯不肯 找不找 開不開 去不去 要不要 好不好 看一看 談一談 想一想 試一試 笑一笑 摸一摸 咬一咬 看一眼 談一次 想一下 試一回 笑一陣 摸一把 咬一口 去不去 走不走 看不看 懂不懂 在不在 說不說 吃不吃 信不信 好不好 累不累 香不香 重不重 冷不冷 硬不硬 高不高 難不難 吃不下 記不住 忘不了 搬不動 聽不懂 拿不出 洗不凈 看不清
5.「不」在可能補語中讀輕聲。例如:
做不好 說不清 來不了
(四)「七、八」的變調
「七、八」在去聲前調值可以變35,也可不變,其餘場合念陰平原調值55。例如:
七歲 七塊 七路 八歲 八塊 八路七倍
七擒七縱 八萬 七上八下(念35或55)
七天 七成 七畝 八支 八籃 八兩
七、八、九 第七號 第八號 橫七豎八(仍念55)
❹ 怎樣用語流音變原理分析漢語普通話中的語流音變
語流音變是指語音進入言語交際後受到前後語音的影響發生音變現象.主要包括同化、異化、弱化、脫落、增音等類型.語流音變在普通話中體現在:
1、同化:是指兩個不同的語音結合後變得相同或相似.例如:連綿[lian]+[mian]--[liammian]
2、異化:語流中兩個相同或相近的音,其中一個因受另一個影響而變得跟它不相同或不相近的現象叫異化.例如:土改(原本都是上聲調,結合後變成「塗改」,土被異化為陽聲調)
3、弱化:語流中有些音在發音上變弱的現象叫弱化.例如:媽媽[ma][ma]----[mam ә ](第二個元 音弱化,弱化多發生在輕聲中:輔音的弱化表現為發音的阻力變小,母音的弱化表現為發音的用力程度減弱.)
4、脫落:語流中有些原有的音消失的現象叫脫落.例如:豆腐[dou][fu]---[dou f ](發音時第二個母音u脫落)
5、增音:有些音連用時增加了一個原來沒有的音.如現代漢語普通話的語氣詞「啊」[a],跟前面音節連讀時會隨著前面的韻尾的不同而增加一個相同部位的音.如「美啊」讀成[mei ya],增[i]音.
希望對你有幫助o(∩_∩)o
❺ 現代漢語中的名詞解釋
1. 語言:從結構上說,語言是一種音義結合的符號系統;從功能上說,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構成語言的要素有語音、詞彙、語法。它有口語和書面語兩種不同的形式。
2. 現代漢語:狹義上是指現代漢民族的共同語言——普通話,廣義上的現代漢語兼指現代漢民族使用的普通話和方言。
3. 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現代漢民族共同語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經典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普通話」
4. 方言:方言俗稱地方話,它是民族語言的地方分支,只通行於一定的地域,是局部地區的人民使用的語言。
5. 音質:又叫「音色」,指聲音的特色。它是與語言中用來區別意義的最重要的要素。造成不同音色的條件主要有三:發音體不同;發音方式不同;發音時共鳴器不同。
6. 音素:是從音質的角度劃分出來的最小語言單位。它是構成音節的最小單位。可分為輔音和母音兩類。
7. 音節:是語音結構的基本單位,也是自然感到的最小的語音片段。一般來說,一個音節對應一個漢字,兒化除外。
8. 聲調:指音節中具有區別意義作用的音高的變化。漢語就是一種有聲調的語言。
9. 調值:指音節高低升降曲直長短的變化形式,也就是聲調的實際讀法。語音特點有二:調值主要由音高構成,音的高低決定於頻率的高低;構成音調的相對音高在讀音上是連續的、漸變的,中間沒有停uyan的音類。
10. 調位;從聲調中歸納出來的音位,叫「聲調音位」,簡稱「調位」。漢語普通話中有四個調位,即/55/(陰平) 、/35/(陽平)、/214/(上聲)、/51/(去聲)。
11. 重位:由音重構成的音位叫做「重位」,也叫「勢位」。
12. 時位:由音長構成音位叫做「時位」。
13. 音高:語音四要素之一。是指聲音的高低,決定於發音體在一定時間內顫動次數的多少,即頻率。在一定時間內振動快、次數多,頻率就高,聲音就高;反之則低。語音的高低與聲帶的長短、厚薄、松緊有關。
14. 零聲母:普通話里大部分音節都以輔音聲母開頭,但是也有一些音節的開頭不是輔音而是母音,這就是說,它們的聲母是「零」,習慣上叫「零聲母」。
15. 韻母:指音節中聲母後面的部分。按照傳統分析方法,韻母又分為韻頭、韻腹、韻尾三部分。
16. 調值:指音節高低升降區直長短變化形式,也就是聲調的實際讀法。用五度標記法把這種相對音高變化表示出來,就是這些音節的調值了。
17. 輕聲:普通話里的每一個音節都有它的聲調,可是在詞或句子里許多音節常常失去原來的聲調而讀成一個較輕、較短的調子,就是「輕聲」。
18. 兒化:指的是普通話里有些音節的韻母發音時加上一個捲舌的動作,使這個韻母帶上捲舌音「兒」(er)的音色的特殊音變現象。
19. 音變:指一種語言或方言中,具有區別意義作用的最小的語音單位。它是按語音的辨義作用歸納出來的音類。
20. 調類:是聲調的種類,就是某種語言或方言把調值相同的的字歸納在一起所建立的類。即/55/(陰平) 、/35/(陽平)、/214/(上聲)、/51/(去聲)。
21. 音位:指一種語言或方言中,具有區別意義作用的最小的語音單位。它是按語言辨義作用歸納出來的音類。
22. 四呼:按韻母開頭的母音發音口形分,可把韻母分為開口呼、齊齒呼、合口呼、撮口呼四類,簡稱「四呼」。
23. 音位自由變體:凡是無條件的,即不受環境的限制,可以自由替換而不影響意義的音位變體叫做「自由變體」。
24. 非音質音位:也叫「超音段音位」。在語音中,除了音質以外,音高、音重、音長也能區別語言單位的語音形式,從而起區別意義的作用,因此也能構成音位。
25. 筆畫:是構成漢字字形的最小連筆單位。
26. 文字:是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系統,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世界上的文字可以分為兩大類: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
27. 部件:又偏旁,是由筆畫組成的具有組配漢字功能的構字單位。
28. 象形字:就是描繪事物形狀的造字法,用這種方法造的字就是象形字。
29. 指事字:就是用象徵性的符號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號來表示某個詞的造字法,用這種方法造的字就是指事字。
30. 會意字: 就是用兩個或幾個部件合成一個字,把這些部件的意義合成新字的意義,這種方法造的字就是會意字。
31. 形聲字:就是由表示字義類屬的部件和表示字音的部件組成新字,這種造字法叫「形聲字」。
32. 亦聲字:就是會意字兼形聲字。
33. 多音同義字:是指表示同一意義的詞中的字有不止一個讀音。
34. 多音多義字:是一個字的字音不同字義也不同。
35. 四定:是漢字標准化的內容,即對漢字定性
(1)定量:是指規定現代漢語用字的數量 (2)定形:是指規定現代漢語用字的標准字形。
(3)定音:是指規定現代漢語用字的標准讀音。(4)定序:是指規定現代漢語用字的排列順序。
36. 異體字:是字音字義相同而字形不同的一組字。
37. 詞彙:又稱語匯,是一種語言里所有的(或特定范圍的)詞和固定短語的總和。詞彙是詞的集合體,是語言的建築材料。
38. 語素:語素是語言中最小的有音又有義的語言單位。
39. 詞:詞是由語素構成,比語素高一級的語言中最小的能夠獨立運用的語言單位。
40. 固定短語:是詞跟詞的固定組合,一般不能任意增減、改換其中詞語。
自由短語:是詞跟詞按表達的需要的臨時組合。
41. 略語:是語言中經過壓縮和省略的詞語。可分為簡稱和數詞略語兩類。
42. 單純詞:由一個語素構成的詞,叫做單純詞
43. 合成詞:由兩個或兩個以上語素構成的詞,叫合成詞。合成詞有復合式、附加式、重疊式三種構詞方式。
44. 聯綿詞:指兩個以上不同的音節連綴表示一個意思而不能拆開成兩個語素的單純詞。其中有雙聲的、疊韻的、和非雙聲疊韻三種構詞方式。
45. 詞根:指的是意義是在、在合成詞內位置不固定的成詞語素和不成詞語素。
詞綴:指的是意義不是在、在合成詞內位置固定在前或後的不成詞語素。
46. 派生詞:不定位語素連續定位語素構成的合成詞就是一般所說的派生詞
47. 詞義:是詞的意義,包括詞彙意義和語法意義,即詞的內容。
詞義通常是指詞彙意義。詞義具有概括性、模糊性、民族性的基本性質。
48. 義項:是詞的理性意義的分項說明。
49. 義素:是構成詞義的最小意義單位,也就是詞義的區別特徵,所以又叫語義成分或語義特徵。
義素分析就是把詞的義項分解為若干義素的組合。從義素分析的角度分析詞義的方法叫義素分析法。
50. 語意場:就是通過不同詞之間的對比,根據它們詞義的共同特點或關系劃分出來類。由於各成員相互之間的關系不同,可以分為類屬義場、順序義場和關系義場。
51. 基本義:有的詞有幾個義項,幾個義項之間的地位並不是平等的,其中至少有一個義項是基本的、常用的,叫做基本義。
轉義:其他的義項一般是由基本義直接或間接地發展過來的,叫做轉義。
52. 理性義:詞義中同表達概念有關的意義部分叫做理性義,或叫概念義,主要意義。理性義是詞義的主要部分。
色彩義:是附著在詞的理性義之上,表達人或語境所賦予的特定的感受的意義部分。
53. 同音詞:是語音相同而意義之間並無聯系的一組詞。
54. 單義詞:只有一個義項的詞叫單義詞。
多義詞: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義項的詞叫多義詞。
55. 同義詞:意義相同或相近的片語成德語意場叫做同義義場,義場中的各個詞叫做同義詞。
56. 同形詞:書寫形式相同的一組詞叫同形詞。
57. 基本詞彙:詞彙中最主要的部分是基本詞彙,它和語法一起構成語言的基礎,具有穩固性、能產性和全民常用性的特點。
一般詞彙:語言中基本詞語外的詞彙是一般詞彙。
58. 外來詞:也叫借詞,指的是從外族語言里借用的詞。
59. 古語詞:包括一般所說的文言詞和歷史詞,它們來源於古代文言著作。
文言詞所表示的事物和現象還存在於本民族現實生活中,但由於為別的詞所代替,一般口語中已不大使用。
歷史詞是表示歷史上的事物或現象的古語詞。
60. 隱詞::是個別社會集團或秘密組織中內部人懂得使用的特殊用語。
61. 成語:是一種相沿慣用,具有書面語色彩的固定短語,具有意義的整體性和結構的凝固性的特徵。
62. 慣用語:是指口語中短小定型的慣用的短語,大都是三字的動賓短語,也是其他格式。
63. 歇後語:是由近似於謎面、謎底的兩部分組成的帶有隱語性質的口頭固定短語。
64. 多音詞:也叫復音詞,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音節構成的詞。
65. 詞義的轉換:表示甲類對象的詞轉用指稱與之有關的一類對象。
❻ 漢語有一種特殊的音變現象,請問叫什麼
兒化」是現代漢語語音系統中存在的一種突出現象,也是廣大北方方言中普遍存在的語音現象之一。趙元任認為「兒」是唯一不成音節的後綴,呂叔湘說:「[後綴]加在名詞性成分或其他成分後面,構成名詞。讀時與前面合成一個音節,叫做『兒化』」。這是當今語言界上公認的一種說法。但是這種說法也不是很正確:1、既然認為「兒化」中的「兒」是一個後綴語素,那麼它就應該具有一定的語音形式,既是是一個音節或一個語素,並且具有一個一致的構詞能力,但是回答是否定的。2、把「兒化」中的「兒」看作是一個後綴語素,大都是因為歷史的或是方言的影響造成的,不考慮時地因素就違背了語言研究的基本規律。在漢語史上,從「兒尾」到「兒化」是一個本質的變化, 而這種質變早在幾百年前就已經在北方話中完成了。在現代方言中「兒尾」與「兒化」並存,應當區別對待。如果說現代漢語中仍有部分證據說明「兒」是一個後綴語素,那也只能算是一些特殊情況,不足以概括「兒化」的性質。
二、兒化的定義
詞尾「兒」本是一個獨立的音節,由於它在口語中處於輕讀的地位,長期與前面的音節流利地連讀而產生音變,「兒」失去了獨立性,「化」到前一個音節,只保留一個捲舌動作,使兩個音節融合成為一個音節,前面音節里的韻母發生了或多或少的變化。這種現象就是「兒化」。
兒化是韻母的音變結果,是伴隨脫落、增音、更換和同化的現象。音變主要表現在韻尾,其次是韻腹,對韻頭聲母沒有影響。
三、「兒」的語素身份
3.1、「兒」是最小的音義結合體。「兒」的語音形式是不足一個音節的捲舌動作,它可以結合所附著的語言成分增加「小」、「喜愛」、「隨意」等附加意義,可見「兒」是音義結合體;而且「兒」也不可再分割,顯然符合語素的兩個條件——音義結合體和不可分割,應該將「兒」看作語素。
漢語的語素以單音節為主,因此,漢語的絕大多數語素與音節對應,即一個語素就是一個音節。漢語語素也有與音節不對應的現象,這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一個語素對應不止一個音節,這又分聯綿詞、音譯外來詞兩類。聯綿詞包括雙聲、疊韻、非雙聲疊韻、疊音幾類,如「彷彿」、「伶俐」、「徘徊」、「彷徨」、「瀟灑」、「猶豫」、「奶奶」、「太太」等;音譯外來詞如「英特納雄耐爾」、「奧林匹克」、「吐魯番」、「克隆」等。幾個音節合起來表示一個語素,分割開來則每個音節都沒有意義,此時語素的語音形式大於音節。另一種情況是一個語素不足一個音節,合音詞中的語素即屬此類現象。合音詞是由語流中兩個相鄰的詞並合而成,並合後的詞包含兩個語素,比如「倆」是「兩」和「個」的並合,不考慮語體因素,則「倆」出現的地方「兩個」都可以出現,反之亦然。「倆」是兩個語素對應著一個音節,此時語素的語音形式不足一個音節。其他的合音詞還有「仨」、「甭」、「孬」、「啦」、「嘍」等。
3.2、「兒」是構詞要素。從在詞中所起的作用來看,「兒」也應該看作語素。
3.2.1、把現成的詞變成另一個新詞。如:
(1)動詞兒化後轉化為名詞。如:吃→吃兒、蓋→蓋兒、墊→墊兒
在漢語中,動詞要轉化為名詞,可以直接由行為或過程范疇轉換為事物或實體范疇,也可以通過其他兩種方法:一種是與另一個詞根語素組合成復合詞,如「鋪蓋」、「扮相」;另一種則是與後綴語素組合成派生詞,比如,「蓋子」、「蓋頭」。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兒」與「子」、「頭」的作用是相同的。
(2)形容詞兒化後轉化為名詞。如:干→干兒、短→短兒、彎→彎兒
由一個名詞通過兒化轉化為另一個名詞的情況相對來說少一些,更為常見的是一個多義詞兒化後一個義項衍生出另一個義項,不同的義項之間盡管存在著淵源上的聯系,但所表達的概念是不同的,寬泛一點說,這也相當於由一個詞轉化為另一個詞。例如: 道~道兒、膽~膽兒、地~地兒、里~里兒、門~門兒
(3)名詞兒化後轉化為另一個名詞。如:豆→豆兒、白果→白果兒
(4)量詞兒化後轉化為名詞。如:個→個兒、塊→塊兒、袋→袋兒
(5)動詞、名詞兒化後轉化為量詞。如:撥→撥兒、過→過兒、串→串兒
(6)名詞性短語兒化後轉化為名詞。如:白粉→白粉兒、小鞋→小寫兒
(7)動詞兒化後轉化為另一個動詞。如:顛→顛兒
把現成的詞或短語變成新的詞或短語,除了上述幾種類型外,還有其他的一些情況,如 「吃喝~吃喝兒、扳不倒~扳不倒兒」是動詞短語兒化後轉化為名詞,「倍~倍兒」是量詞兒化後轉化為副詞,「八成~八成兒」是數量短語兒化轉換為副詞。兒化後的成分還可以作為構詞成分構成另一個詞或短語,例如,名詞「刺」兒化後作為構詞成分可與其他語素組合構成新詞「刺兒話」、「刺兒頭」等;形容詞「干」兒化後可與「白」、「瓜」構成名詞「白乾兒、瓜干兒」等。
3.2.2、把不成詞的語素變成詞。其中「兒」和名詞性語素組合構成名詞的情況比較多。如:伴→伴兒、脖→脖兒、櫃→櫃兒
3.2.3、兒化後語言成分的理性意義不變,增加或改變了附加意義。也就是說,改變了「小」、「喜愛」、「親切」等的意義或者改變語體色彩。如: 刀→刀兒、雞→雞兒、字→字兒
3.2.4、把一個詞轉化為另一個詞,把不成詞的語素或語素組變成詞。
四、兒化的作用
4.1、表示喜愛或親切的感情色彩。如:鮮花兒 女孩兒 臉蛋兒
4.2、形容細小或輕微的情態。如:一點兒 針尖兒 冰棍兒 紅頭繩兒
4.3、改變詞性,連詞義也有所改變。主要是指「兒」與動詞性、形容詞性、數量詞性和各種短語性詞根構成各類名詞。與動詞性詞根構成的名詞,有的表示動作行為所憑借的工具。如:蓋兒、墊兒、鏟兒;有的可以表示與詞根意義相當的名詞,如:唱兒、開兒、悶兒。「兒」有形容詞性詞根構成的名詞,有的具有詞根的性狀,如:圓兒、黃兒、干兒;有的具有詞根的屬性,如:短兒、亮兒、准兒。「兒」與數詞性詞根構成少數表示小孩乳名的名稱,如:三兒、五兒。「兒」與量詞性詞根構成表示事物的具體名詞,如:粒兒、塊兒、本兒。「兒」與短語性詞根構成表示事物的名詞,往往帶有形象色彩,如:把手兒、銅板兒、圍脖兒。
4.4、不改變詞性,但有辨義作用。主要是「兒「與名詞性詞根構成新詞表示事物,由於事物間往往有某點相似,通過人們聯想,利用兒化構成表示聯想物的名稱。如: 頭(腦袋)——頭兒(帶頭的人) 門(房門)——門兒(門徑,辦法) 眼(眼睛)——眼兒(小洞) 白面(麵粉)——白面兒(毒品海洛因)
4.5、習慣讀「兒化」的詞語。如: 好玩兒 聊天兒 納悶兒 快板兒
五、 兒化韻音變規則
5.1、 兒化音變是從從後向前使韻腹(主要母音)、韻尾(尾音)發生變化,對聲母和韻頭i-、ü-沒有影響。
5.2、丟掉韻尾-i、-n、 -ng。
5.3、在主要母音上(主要母音是 i、 ü時除外)加捲舌動作。這些主要母音大多數變為帶有捲舌色彩的中央母音ar和er。
5.4、在主要母音 i、 ü後面加上er[ ?r ]。包括原形韻母5個: i、in、 ing、 ü、ün。另外,兒化時舌尖母音-i[ ? ]和[ ? ]後加上一個er,實際讀音是用[ ? ]替換了原來的韻母。
5.5、後鼻尾音韻母兒化時,除丟掉韻尾 -ng外,往往使主要母音鼻化。
普通話39個韻母,除本身已是捲舌韻母的er外,理論上都可以兒化,但口語中韻母e^、ou、 eng(把bo、po、mo、fo後 o看作是uo的省略。認為「瓮」可以兒化比較勉強)未見兒化詞,實際只是35個韻母可以兒化。
六、兒化韻的讀音規律
6.1、以a、o、ê、e、u(包括ao、eao中的o)作韻尾的韻母作兒化處理時,其讀音變化不太大,捲舌動作與其本身的發音沖突不大,所以兒化時直接帶上捲舌音色彩即可。其中,e的舌位稍稍後移一點,a的舌位略微升高一點即可。如:
a→ar:哪兒nǎr 、手把兒shǒubàr
ia→iar:葉芽兒yièyár、 錢夾兒qiánjiár
ua→uar:畫兒huàr 、浪花兒lànghuār
o→ou:粉末兒fěnmòr 、竹膜兒zhúmór
uo→ror:眼窩兒yǎnwōr 、大夥兒dàhuǒr
e→er:小盒兒xiǎohér、 硬殼兒yìngkér
ue→uer:主角兒zhǔjuér、 木橛兒mùjuér
ie→ier:石階兒shíjiēr 、字帖兒zìtiěr
u→ur:淚珠兒lèizhūr、 離譜兒lípǔr
ao→aor:小道兒xiǎodàor 、荷包兒hébāor
ou→our:老頭兒lǎotóur、 路口兒lùkǒur
iao→iaor:小調兒xiǎodiàor、 嘴角兒zuǐjiǎor
iou→iour:小球兒xiǎoqiúr 、頂牛兒dǐngniúr
6.2、韻尾音素以i、ü為主要母音的韻母作兒化處理時,因i、ü開口度較小,舌高點靠前,i、ü此時又是韻腹不能丟去,故與卷動作有沖突。處理的方法是先增加一個舌面、央、中、中圓唇母音,再在此基礎上捲舌。如:
i→ier:鍋底兒guōdǐr 、柳絲兒liǔsīr 、玩意兒wányìr
ü→üer:ih 小曲兒xiǎoqǔr、 毛驢兒máolǘr、 有趣兒yǒuqǔr
6.3、韻尾音素為I的韻母作兒化處理時,因I的發動作與捲舌有所沖突,兒化時韻尾I丟失,在主要母音的基礎上捲舌。舌位在有的主要母音,由於受捲舌動作的影響,舌位向央、中方向後移。如:
ai→ar大牌兒dàpáir 、窗檯兒chuāngtáir
ei→er:同輩兒tóngbèir 、寶貝兒bǎobèir
uai→uar:糖塊兒tángkuàir 、一塊兒yīkuàir
uei→uer:口味兒kǒuwèir 、一對兒yīìr
6.4、韻尾音素為n的韻母作兒化處理時,因為n的發音妨礙了捲舌動作,所以兒化的韻尾n音要丟失,在主要母音基礎上捲舌。原來舌位在前的主要母音,兒化後其音的舌位向央、中方向後移,主要母音妨礙捲舌的i、ü時,要增加一個舌面、央、中、不圓唇母音,再在此基礎上捲舌。如:
an→ar:頂班兒dǐngbānr、 傳單兒chuándānr
en→er:虧本兒kuīběnr 、命極兒mìnggēnr
ian→iar:雞眼兒jīyǎnr 、路邊兒lùbiānr
in→iar:用勁兒yòngjìnr、 手印兒shǒuyìnr
uan→uar:好玩兒hǎowánr、 拐彎兒guǎiwānr
uen→uer:皺紋兒zhòuwénr 、開春兒kāichūnr
üan→üar:圓圈兒yuǎnquānr 、手絹兒shǒujuànr
ün→üer:合群兒héqúnr 、花裙兒huāqúnr
6.5、以舌尖前母音-I或舌尖後母音-I作韻尾的韻母作兒化處理時,因其發音的開口度小,且舌尖已接近齒背或前硬齶,已妨礙了捲舌動作,故兒化時應將其變為舌面、央、中、不圓唇母音,再在此基礎上進行捲舌。如:
-i→er:找刺兒zhǎocìr、 柳絲兒liǔsīr
-i→er:樹枝兒shùzhīr、 找事兒zhǎoshìr
6.6、以nag為韻尾音素的韻母作兒化處理時,nag的發音部位在後(並不妨礙捲舌動作),但由於nag是鼻音,發音時口腔中沒有氣流通過,所以捲舌時就不能形成捲舌特點。故作兒化處理時要將nag音完全丟失,再在主要母音的基礎上捲舌。若主要母音妨礙了捲舌動作的話,就增加一個鼻化的舌面、央、中、不圓唇母音,再在此基礎上捲舌。如:
ang→angr:茶缸兒chágāngr、 葯方兒yàofāngr
iang→ iangr:小羊兒xiǎoyángr、 菜秧兒càiyāngr
uang→uangr:竹筐兒zhúkuāngr、 門窗兒ménchuāngr
eng→(e上面小波浪)r:跳繩兒tiàoshéngr、竹凳兒zhúdèngr 、褲縫兒kùfèngr
ong→ongr:小洞兒xiǎodòngr 、抽空兒chōukòngr 、酒盅兒jiǔzhōngr
iong→iongr:小熊兒xiǎoxióngr
七、「兒化」的結構分析
7.1、把普通話中「兒化」作為一種「音變」的語音現象來認識,這是正確的,但這並不意味著不能對它們進行音節分析。
7.2、漢語音節結構分析中已經有了對捲舌母音成音節的結構分析。
7.3、雖然兒化音節目前缺乏規范,但從來沒有取消過兒化音節,而且很明確的作為一個音節的「兒化音節」概念,有音節而無音節分析,一般很難說的過去。另外,在書面上很少有兒化音節,但確實存在不少能區別詞性和意義,在書面上也要使用的兒化音節詞。
7.4、分析兒化音節結構確實比較復雜困難。因為兒化音節中存在大量的音變現象,但這只是技術問題,不能作為迴避的理由。相反,正因為它復雜困難,在更必要深入研究分析。
7.5、更重要的一點是通過對兒化音節的分析,可以澄清對兒化音節錯誤的認識和模糊不清的表述。
八、結語
「兒化」是現代漢語語音系統中存在的一種突出現象,也是廣大北方方言中普遍存在的語音現象之一。從現代漢語中「兒化」的語素身份、作用、音變規則及結構分析,簡單的討論了現代漢語中的一些現象及問題。「兒化」是現代漢語語音中一種突出的現象,有很多作用,是人們不能忽視的一種語音現象。
[參考文獻]
⑴朱德熙 《語法講義》 商務印書館 1984
⑵呂叔湘 《呂叔湘語文近著》 商務印書館 1982
⑶呂叔湘 《中國文法要略》 商務印書館 1982
⑷趙元任 《漢語口語語法》 商務印書館 1979
⑸魯允中 《兒化現象一例》 《中國語文》 1985 6
⑹李延瑞 《「兒化」性質及普通話兒化韻的發展趨勢》
⑺李立成 《「兒化」的性質新探》 《杭州大學學報》 1994 9
⑻劉雪春 《兒化的語言性質》 《語言文字應用》 2003 8
⑼宋玉柱 《關於「-兒」的語法性質》 《語文月刊》 1991 2
⑽林 燾 《北京話二話韻個人讀音差異問題》 《語文研究》 1982 2
⑾張學濤 《普通話「兒化」音變韻復的趨變規律》
❼ 現代漢語知識要點
一、基本知識及重點難點的掌握
1、基本知識的把握。《現代漢語》作為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研究體系有自己的基本知識結構,因此,作為學習效果的檢測內容,對學習者來說這些基本知識點的掌握是必要的。每一章都有相關知識點,同學們可以結合《考試大綱》仔細揣摩、領會。這里僅就"語音"一章作一例說。
首先,要分析語音現象,語音的物理、生理和社會這三大屬性是最基本的,而進一步學習和分析語音現象,音素及其分類也是必須掌握的;其次,要分析和把握現代漢語語音,其最自然的語音單位音節及其結構構成是重要的,接著要進一步了解聲母、韻母及聲調的特徵和初成,並在此基礎上掌握音節的拼寫規則;最後,我們還要掌握語音在實際運用中產生的臨時變化現象即語流音變如輕聲、變調、兒化等。
2、難點、重點的掌握。由於本門課程的特殊性,要求考生在這一步學習中,不能有任何偏廢,必須逐個地攻克堡壘。當然,我們還要能夠充分利用時間,准確地掌握相關難點和重點,從而增強應試效果。下面分章說明:
"語音"章在全面把握的基礎上,本章有這樣幾個重點,也是難點:①調值與調類的聯系和區別。首先要了解兩者的聯系,其次要把握兩者之間的區別。②聲母的特徵。我們可以從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兩個方面去掌握,這是考試的一個重點。務必對每一個聲母的特徵有準確的了解。⑦韻母的分類與特徵。其中單母音韻母的特徵和復母音韻母的結構分類是難點,另外,四呼也是不可忽視的內容。④音變中輕聲的性質、上聲的變調及兒化的拼法以及字母和音素(音位)的關系等。
"詞彙"章重點理解和把握以下幾個方面。⑦語素的性質、類型及其與音節、漢字的關系。②詞語的構造方式。這里注意單純詞的形式、合成詞的類型。③語素義與詞義的關系,尤其是第二、第四兩種類型。④多義詞的意義構成、反義詞的類型及同音詞與多義詞的關系。⑤同義詞的區別。⑧基本詞彙的特徵、外來詞的類型、術語義與普通義的區別、成語與慣用語的區別以及語素、字、詞的聯系和區別等。
"語法"章本章在考核中占總量的三分之一強,對考生來說,是全書的難點和重點。在本章內,除基本知識外,尤其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這是考生必須掌握的。①詞類劃分的依據及其結果,每類詞的關鍵特徵,以及在特徵上有同異關系的詞類的區別如時間名詞與時間副詞、動詞與形容詞、形容詞與副詞、區別詞與形容詞、介詞與連詞、助詞與語氣詞(指"的"、"了")等②句法結構部分內容較多、較難,務必弄通。如句法結構的關系類型與功能類型、復雜句法結構的層次分析,定語與狀語的確定,賓語與補語的區別等。③句型劃分的標准及結果,主謂謂語句的類型,在常見句式中重點把握存現句、兼語句和把字句的特徵,復句要求能用化線法對多重復句進行分析。④語氣部分主要掌握疑問句。⑤句子變化共有三種形式,其中"倒裝"和"緊縮"是必須掌握的。⑥多義和歧義的區別以及多義的三種類型是難點。多義是針對句法結構而言的靜態可能意義狀態,是正常的句法現象,而歧義是針對句子來說的動態現實理解結果,是應該避免的。
"修辭"章我們從這樣兩個角度把握課本內容。①一、二節為規范修辭,即以正確、簡潔、規范等為表達目的的修辭活動,因此,主要了解色彩詞語的使用以及詞語、句子的加工和調整等內容,在"句式的選用"中尤其注意長、短句的適用語境和效果分析。②三、四節為超規范修辭,即以生動、形象等特殊表達效果為目的的修辭活動,因此,常用修辭格的定義、結構及效果的掌握是必需的,另外也要注意某些有同異關系的辭相比較,如借代與借喻、比擬與比喻、頂真與回環、排比與反復、排比與對偶等。
"文字"章本章內容較零散,由於古漢語課也要涉及,故考核的比重不大,約為百分之十,且限以常識性了解。如漢字的形體演變過程(主要以古文字為主)、漢字的特點以及多音字和多音多義字的識別、漢字的構造方式(以前四種定義為主)。另外,漢字規范化(以漢字簡化方式為主)、標准化等內容也是重點。
最後,需強調的是,考核中往往有"改病句"題,課本中似乎沒有設專節講,但稍加留意會發現,在每一章內都有相關內容,有的在正文中,有的則在練習中,這就需要我們加以歸納。一般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去剖析造成病句的原因:首先是詞語上的,如詞語色彩誤用、生造詞等;其次是語法上的,如詞性誤用、詞語(成分)搭配和關聯詞使用不當、成分殘缺等問題;第三,修辭上的,如成分、句子的語序不當、語義歧解、表達不周密、前後不照應等問題。
二、考試須注意的問題
掌握了課本內容,如果能了解一些本課程考核及應答中的特點,無疑對提高成績是很重要的。下面,我們結合考核題型對此作簡單介紹。
1、填空題。這類題在內容上關繫到每章的基本知識點,共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要求考生完成一個完整的句子,所填內容是該句一個必不可少的方面。一般來說,這種題目是識記類知識,如概念的定義、對象的屬性、分類等;另外一種要求運用基本理論對材料進行分析後填出答案,屬理解類題目,如"'他在考試。,一句中的'在'所屬詞類為一"等。
2、判斷題。從內容上講,這類題大多是對基本知識點的考核,甚至是常識性的,只是在形式上與填空題不同,要求考生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斷,若錯還須改正。要注意的是,有的判斷是整個內容錯,如"語言中最小的音義結合的單位是詞。"(95下),有的是理論部分正確,舉例說明有誤,如"舌面母音發音時,主要有舌面起作用,由舌位的前後、高低和嘴唇的圓不圓來決定。U是後、高、不圓唇母音。"(98上),有的則是判斷不嚴密,如 "'褲、鯨'二字的義符都能較准確地提示詞義的義類。" (如上)但也有少量理解和分析性的,如"通常所說的褒義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也能表示貶斥的感情色彩。"考生在解答此類題時務必從多個側面去考慮。
3、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選擇題不管答案數量多少,從內容上講,也與上述兩種題型同,主要考核基本知識,多屬分類、定義以及對它們的理解方面的,涉及每一章內容。限於篇幅,不作舉例。
4、名詞解釋題。考核基本概念,一般每章一個,從內容上看,這些概念對於相關章節來說是基本的知識點,屬於必須掌握的內容。此類題回答時要求用簡潔的文字解釋出其實質內容,有些需舉例。'如"零聲母",要求說出"指沒有輔音聲母的音節"並舉例,而"筆畫"只需說出"是構成漢字的點和線,是漢字的最小結構單位"即可。
5、歸納題。該類題型主要考核對材料的歸類,多涉及聲母的發音方法或部位、復韻母以及四呼、聲調、單純詞類別、詞義歸納、詞類的歸納、漢字首筆的排序、漢字簡化方式等。
6、分析題。屬於運用類題目,主要考核考生運用基本理論對實際材料進行分析。涉及到各部分內容,如詞語的拼音、聲韻母的認識、合成詞結構劃分、句法結構的層次分析、句型判斷、復句的分析以及修辭格的判斷等。
7、改病句題。屬於運用類題目,主要考核考生的基本理論和表達能力,可以從詞語運用、語法結構以及修辭表達三個方面去思考。拿到題目後可以採用先零後整逐級進行的方法尋找錯誤處。"先零後整逐級"指首先逐個查看單個詞語的運用,若無問題,再看句子成分的搭配和結構,最後看修辭表達如語義是否周密、前後是否照應、語序是否得當、辭格是否合格等。所改理由,也可以來用針對所改的對象進行就事論事的直接解釋,體現針對性。
8、簡答題。屬於理解和運用類。該類題主要測試考生對語音、詞彙、語法和修辭各部分中重點內容的掌握,從內容上看,即前一部分所提到的。這里特別強調的是答題要注意的問題。一般來說,這類題目大多數是有明確答案的,回答時只需列出主要條目即可,如"倒裝句"的四個特點、基本詞彙的三個特徵等;另一種形式是要求自己根據課本知識組織答案,但實際上毋須懼怕,有的只需稍加歸納即可,如不同韻母的比較、調值與調類的關系等,有的則要求提供的材料進行分析,如一些修辭現象的分析等。回答用語,盡可能簡潔,避免技蔓,不需作詳細解說。
❽ 第六版《現代漢語詞典》和第五版相比,有哪些字的讀音做了更改
第六版《現代漢語詞典》和第五版相比,以下字音發生了變化:
【拜拜】第5 版注音bài bài,第6版注音báibái。
【的士】的「的」,第5 版注音dí,第6版注音dī。
【戛納】「戛」第5版中只有一個讀音jiá, 第6版增加ɡā ,「戛納」讀音gānà
【啫】【啫喱】第5版未收條,第6版收條,「啫」注音為zhě,「啫喱」注音為zhě•lí
【粿】第5版未收條,第6版收條,「粿」注音為guǒ。
【連累】第5版注音lián·lěi,第6版注音lián·lei
【妥當】第5版注音tuǒ dang,第6版注音tuǒ dàng
【標識】第5版注音biāozhì(「標志」的異形詞),第6版則有biāozhì(「標志」的異形詞)和biāoshí(獨立詞條,有兩個義項:①標示識別,②用來識別的記號。)
【神父】第5版注音 shén fu,第6版注音shãn fù
【枇杷】第5版注音pí•pá,第6版注音pí•pɑ
【琵琶】第5版注音pí•pá,第6版注音pí•pɑ
【正經】第5版注音zhèng jing,第6版注音zhèng jing(口語中也讀zhèng jǐng)
【一本正經】第5版注音yīběnzhângjīng,第6版注音 yīběn—zhângjīng(口語中也讀yīběn—zhângjǐng),成語分詞連寫,中間加短橫。
【一會兒】第5版注音yī huì r,第6版注音yī huì r(口語中也讀yī huǐ r)。
【二流子】第5版注音èr liú zi,第6版注音èr liú zi(口語中也讀èr liū zi)
【主意】第5版注音 zhǔ•yi,第6版注音 zhǔ•yi(口語中也讀zhú•yi)
【好好】第5版注音hǎo hāo r,第6版注音hǎo hǎo(口語中多兒化,讀hǎo hāo r)。
【早早】第5版詞條「早早兒」,注音為zǎozāor。第6版將「早早兒」更換為「早早」,注音為「zǎozǎo(口語中多兒化,讀zǎozāor)」。
注意:根據音變規律,單音節形容詞重疊兒化(aa兒)時,後面的a往往變讀陰平。詞典注音一般不注變調。《凡例》中指出,abb式形容詞注音,一種情況是:bb注本調,在注音後面的括弧內註明口語中變讀陰平,如【熱騰騰】râ tãngtãng(口語中也讀râ tēng tēng)。 【跂】第5版注音qì,第6版注音qǐ 【倩】第5版收有兩個「倩」,都讀qiàn,「倩1」意為「美麗」,「倩2」意為「請」。第6版仍收兩個「倩」,但讀音不同,「美麗」義仍讀qiàn,「請」義改讀qìng。
【柷】第5版只有一個讀音chù,古代樂器。第6版改為兩個讀音:一音chù,用於人名,李柷,唐哀帝;二音zhù,古代樂器。
【簞食壺漿】第5版注音dān sì hú jiāng ,第6版注音dān shí hú jiāng(舊讀dān sì hú jiāng)。
【唯唯諾諾】第5版注音wěi wěi nuò nuò,第6版注音wéi wéi nuò nuò (舊讀wěi wěi nuò nuò)。 【虎不拉】第5版注音hù•bu lǎ,指伯勞鳥,第6版刪「虎不拉」,「虎」只有一個讀音hǔ。
【貓腰】第5版注音máo yāo,第6版「貓」只有一個讀音māo,「貓腰」māo yāo,增加<方>標記表示方言詞,刪「毛腰」。
【屎殼郎】第5版注音shǐ•ke làng,第6版注音shǐ•ke láng(口語里多讀shǐ•ke làng)」。【拆爛污】第5版注音cā làn wū,比喻不負責任;第6版「拆」只有一個讀音chāi,「拆爛污」注音chāi làn wū。
【芥菜】第5版中,「芥」有兩個讀音,jiâ和gài。 「芥菜」,收有兩個詞條,一個讀jiâ cài,一個讀gài cài(同「蓋菜」)。第6版中「芥」只有一個讀音jiâ,「芥菜」,統讀jiâ cài,下有兩個義項。其中特指大葉芥時,因有的地區讀作gài cài,所以也寫作「蓋菜」。
【芥藍】第5版注音gàilán。第6版注音為jiâlán。
【諶】做姓氏用,第5版注音chãn,也有讀shân的。第6版已將兩姓分立,一為chãn,一為shân。
【樂亭】第5版「樂」只有lâ和yuâ兩個讀音。第6版特增加了lào音,用於地名,河北樂亭lào tíng。
【臭味相投】「臭」,第6版讀「chîu」,但加註「舊也讀xiù」。
❾ 漢語的四種音變有何共同特點
現代漢語四種音變的共同特點是:音節變調多數是受後一個音節聲調的影響引起的。
比如上聲的變調,
上聲音節的字單念或在詞語末尾的時候,調值不變。在兩個上聲相連時,前一個上聲調值變35;在三個上聲相連,根據詞語內部層次的不同,前兩個音節有兩種不同的變調。一種是第一音節調值變讀21,第二音節調值變35;一種是前兩個音節調值都變讀35。
再如去聲的變調,
兩個去聲相連,前一個如果不是重讀音節則變53。
又如「一、不」的變調,單念或用在詞句末尾,以及「一」在序數中,聲調不變,讀原調:「一」念陰平(55),「不」念去聲(31)。在去聲前,一律變35;在非去聲(陰平、陽平、上聲)前,「一」變51。
❿ 請舉例說明現代漢語的共時音變現象
現代漢語的共時音變現象,主要包括變調、輕聲、兒化。
一、變調。在語流中,有些音節的聲調起了一定的變化,與單讀時調值不同,這種變化叫做變調。例如:普通話中上聲音節的字單念或在詞語的末尾的時候,調值不變,在兩個上聲相連,前一個上聲調值變35;在原為上聲改讀輕聲的字音前,則有兩種不同的變調,有的變35,有的變21。在上聲前:水果 了解 領導 演講保險 採取 產品 打擾 反感 改組 好轉 簡短 考古 老闆 美好(變35);在輕聲前 (1)捧起 等等 講講 想起(變35);(2)嫂子 姐姐 毯子 奶奶(變21)
二、輕聲。是聲調的變化,有些音節由於音變,使原有的聲調變成又輕又短,改變了音長、音強,甚至音高和音色,失去了原有的調值。例如:東西(表示方位)東西(物)----「西」因輕聲而失去了55調值,音長和音強弱化。苗苗----同一個「苗」,重疊後第二個音節讀輕聲,失去了中升的35調值,變成輕短而帶有低降的調型。
三、兒化。指的是一個音節中,韻母帶上捲舌色彩的一種特殊音變現象。例如:普通話念「哪兒」的時候,這個「兒」字不是一個獨立的音節,也不是音素,而只是一個形容性符號。只表示在念到「哪兒」(nar)這個字音的末尾時,隨即加上一個捲舌動作,使韻母帶上捲舌音「兒」的音色,這時,「哪」這個音節的韻母和捲舌母音「er」結合起來,緊密地組成一個音節,使「哪」這個音節的韻母帶上捲舌音「兒」的音色,「哪兒」就成了一個「兒化韻」,亦即兒化音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