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漯河的悠久歷史的民俗有哪些
1、漯河市元宵燈展。元宵燈展是漯河市區節日文化的傳統項目,每年元宵之夜,漯河市區萬人空巷,男女老少,湧向漯河市區人民西路,觀看一年一度的節日燈展。
2、漯河市民間藝術大賽。漯河市民間藝術表演源遠流長、歷史悠久,深受群眾歡迎,有著很強的生命力。有獅子舞、竹馬舞、高蹺行走、嗩吶吹奏、鬧傘表演、推小車、搖旱船、肘閣等。每到元宵節期間,四面八方各種城市和農村民間藝術表演隊紛紛走上街頭,盡興表演、市內交警、城管等管理部門也都大開方便之門,歡迎這種民間藝術表演形式。幾十年來,這種民間藝術表演形式深受群眾的歡迎,是漯河市區節日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
3、舞陽縣農民畫。舞陽縣繪畫藝術歷史悠久,它滋生於古老文明的文化環境中,是從民間美術包括民間繪畫、剪紙、剌綉、泥塑、壁畫等古老傳統中發展而來的。
4、吳城夏氏姐妹雜技團。夏氏五姐妹雜技團是以中國雜技協會河南分會會員夏小鳳為主,聯合親友組織起來的雜技藝術團體。
5、臨潁嗩吶。臨潁縣以李望根、陳松齡、楊海軍為主的嗩吶吹奏班,不僅在許昌地區屢獲一等獎,而且在漯河市區也多次獲一等獎。
6、舞陽民間音樂舞蹈。舞陽縣歷史上就有豐富的民間音樂、舞蹈,演出形式多樣,以「盛世結社,萬民同樂」為特點,在農閑或重大節日開展活動。每年春節,獅子舞、竹馬舞、高蹺舞、雲彩燈舞等民間藝術活動遍及城鄉,有演出團隊近百個。這些傳統的音樂、舞蹈以「神棚」為活動基地,是群眾籍以祭神或祝賀、禮儀助興的形式。王秀枝以文峰金庄魚燈舞、辛安老蔡雲彩燈為素材編寫的《魚燈舞》、《雲彩燈》作為重點舞種被省民舞編輯辦公室錄相,保存入檔。
7、源匯區花社。從1988年至2000年,經初步統計,源匯區共有花社100多個,表演者1000多人,其中獅子舞社29個,竹馬社7個,高蹺社11個,龍燈社5個,花轎社5個,腰鼓秧歌社21個,旱船社14個,二鬼摔跤社10個,斗蟾社2個,抬花轎鬧傘社2個,腰裡頭舞社1個, 蚌舞社4個,表演內容、形式及藝術特色,又分道具舞、擬獸舞、神話傳統舞、歌舞四大類。
8、民間工藝。臨潁縣繁城木工加工廠是以民間工藝為主的木雕傢具生產廠家,它以獨特的民間工藝手法贏得了海內外的盛譽。1986年至2000年,木雕傢具暢銷全國二十九個省市自治區,並出口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國家和地區,獲得了豐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民間工藝理論方面,由縣著名畫家唐松領撰寫的《玻璃工藝磨花技術》一書,由河南省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發行。
流傳在漯河地區的還有以農歷節氣為名的地方物色較濃的民俗節日如: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趕廟會)、五月五(端午節)、六月六(螞蟻生日)、七月七(牛郎會織女)、七月十五(鬼門節)、八月十五(中秋節)、九月九(重陽節)、十來一(十月初一)、臘月二十三(小年)等。
『貳』 漯河都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漯河市旅遊資源豐富,名勝古跡保護較好。東漢文學家、文字學家許慎墓、紀念館,修葺一新;建於北宋的《 彼岸寺經幢》,又稱「龍塔古篆」,造形優美,挺拔壯觀;著名的具體記載三國魏黃年間,魏公卿將軍勸進及漢獻帝禪位於曹丕歷史經過的,「公卿將軍上尊號奏」與「受禪表」兩通石碑,由著名的文學家王朗撰文,書法家梁鵠書寫,書法家鍾繇鐫刻,因撰文、書法、鐫刻俱絕世稱「三絕碑」;曹丕稱帝的靈壇「受禪台」;還有北舞渡山陝會館綵牌樓遺址、賈湖古文化遺址、天下第一橋――-小商橋、抗金名將楊再興的陵園、西遊記宮、善惡宮、科幻官、沙河橡皮大壩水上游覽區等數十處人文景觀。辟有小商橋旅遊度假區、雙龍度假區。1997年接待國外遊客1113人次。旅遊收入達65萬元。 漯河特色 一。具有眾多的文物古跡。 漯河歷史悠久,文物眾多,共有古文化遺址73處,民國以前古建築30處,歷史名人墓及重要古墓群37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7項,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8處30項,館藏文物1萬多件。在眾多文物古跡中,有許多極具代表性,歷史價值較高。如我國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的作者、中國漢字鼻祖許慎的墓地,我國發現最早的細石器與新石器時代早期疊圧的大崗遺址,我國現存時代最早、規模最大藝術價值最高的石刻像彼岸寺碑,世界上出土最早的吹奏樂器七音骨笛,我國最早的釀酒發現地、文字發現地、家庭飼養豬狗發現地、北方水稻栽培發現地賈湖遺址,早於趙州橋的隋代小商橋,見證漢魏政權交替的三絕碑和受禪台,河南省清代牌樓之冠——山陝會館綵牌樓等等。這些歷史文物古跡,是漯河古代文明的見證,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二。具有豐富的名人傳說。 漯河人傑地靈,人才輩出。有東漢著名的經學家、文字學家、訓詁學家許慎,剛正不阿的東漢名士范滂,明朝刑部主事劉校,明嘉靖重臣賈詠,曾任台北首任知府、帶領台灣人民抗擊法國侵略的陳星聚等。漯河地處中原,歷來為交通要道,兵家必爭之地,流傳著許多典故和傳說,如孔子思歸、孔子問十、漢獻帝禪位曹丕、岳飛郾城大捷、楊再興小商橋之戰等。 三。具有獨特的民間文化。 漯河曾經是歷史重鎮、水旱碼頭,經濟繁榮、人口眾多,商賈雲集。各種民間文化源遠流長。如傳承300多年、自成一派的心意六合拳,豫劇四大流派之一的沙河調,鄉土氣息濃厚的舞陽農民畫;有獅子舞、竹馬舞、嗩吶、鬧傘等一大批民間自娛自樂的項目;有膾炙人口的民間傳說,如化身台、母豬圈的傳說,河上街、掛刀營的來歷等;還有享譽周邊的名小吃,如繁城牛肉、北舞渡糊辣湯、老婆燒雞等。 漯河受降路、受降碑、受降亭,在漯河市,雖時經六十年,但這些見證了抗戰勝利的珍貴遺跡時時提醒人們珍惜今天,不忘歷史。 現在,在源匯區文化局院內,記載著日本投降歷史的受降碑靜靜躺在這里,經常有人來此參觀,緬懷那段中華民族的苦難史。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結束了他們的八年罪惡侵略戰爭。漯河作為全國十五個受降點中的第五受降區,1945年9月20日,當時的國民黨第五戰區司令劉峙代表中國政府在漯河山西會館,現在的漯河二中院內,接受了侵華日軍2971部隊司令官鷹森孝帶領的31560名日軍官兵的投降。今年76歲的邢富功老人對當時的情形記憶猶新。 隨後,漯河人民自發捐款,樹碑勒石,修建了全國唯一的受降亭,紀念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事件,並把當時接受日軍投降的竹木街改名為受降路。 後來受降亭毀於戰火,四塊受降碑也僅存一塊主碑和大半塊殘碑,時隔60年,現在的受降路已是車水馬龍的城市繁華街道,但人們永遠不會忘記那段慘痛的歷史,我市已把重建受降亭和受降廣場擺上了議事日程。 漯河是全國首家「中國食品名城」,食品加工主導產業特色和優勢明顯,現已成為外地農副產品大量調入、食品大量輸出的地區。
『叄』 尋找豫劇紅臉唱段!
豫劇 也稱河南梆子、河南高調。因早期演員用本嗓演唱,起腔與收腔時用假聲翻高尾音帶「謳」,又叫「河南謳」。在豫西山區演出多依山平土為台,當地稱為「靠山吼」。因為河南省簡稱「豫」,解放後定名為豫劇。是河南省的主要劇種之一。
豫劇的流行地區分布甚廣,大江南北、黃河兩岸以至新疆、西藏都有豫劇演出。
豫劇在聲腔上屬梆子腔系,據清李綠園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成書的《岐路燈》和乾隆五十三年(1788)《杞縣志》記載,當時本地梆子戲已在開封、杞縣一帶盛行,並曾與羅戲、卷戲合班演出,稱為「梆羅卷」。
豫劇音樂分有四個流派:以開封為中心的唱法稱「祥符調」;以商邱為中心的唱法稱「豫東調」,又稱東路調;以洛陽為中心流傳的唱法稱為「豫西調」,又稱西府調、靠山簧;豫東南沙河流域流傳的唱法稱「沙河調」,又稱本地梆。
藝人相傳,豫劇最早的傳授者為蔣門、徐門兩家,蔣門在開封南面的朱仙鎮,徐門在開封東面的清河集,都曾辦過科班。後在開封一帶的,形成祥符調;傳至商丘一帶的,形成 豫東調;流入洛陽的一支,發展為豫西調;流入漯河的一支,被稱為沙河調。
豫劇歷史上有名的演員,據鄒少和先生回憶:「宣統間,小旦李劍雲者,陽武人,天賦佳喉,清脆圓潤,高下疾徐,婉轉曲折,璣珠走盤,無不如意,又復善制新腔。自李氏出,劇風為之一變,優伶界中感嘆為空前絕後之才」。比較著名的須生有張小乾、張同慶、澎海豹、許樹雲。名小生有黃儒秀(黃娃、黃馬褂)、王金玉(筱火鞭)。紅臉王唐玉成,武曹彥章等。
1927年後,豫劇界出現了女演員王潤枝、馬雙枝、陳素真、常香玉等,她們先後在開封等城市演出中,吸收了墜子、大鼓、京劇的一些唱腔、劇目和表演;又有樊粹庭、王鎮南等為陳素真、常香玉等編寫了一批新戲,使豫劇的舞台藝術發生了顯著變化。1938年,常香玉在豫西調的基礎上,吸收豫東調的一些唱腔,突破界限,形成新的流派,陳素真、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等,也各以自己獨特的風格卓然成家。小生趙義庭、須生唐喜成、黑臉李斯忠也成為各具特色的名演員。
1949年以後,河南豫劇院三團,以演現代戲為主,創作了許多新戲新腔,並培養出一批以演現代戲見長的演員,如高潔、魏雲、柳蘭芳、馬琳、王善朴等。
如今,豫劇除遍及本省外,又傳播到鄰近各省,並在各地組成了不少專業劇團。
豫劇一向以唱功見長,唱腔流暢、節奏鮮明、極具口語化,一般吐字清晰、行腔酣暢、易為聽眾聽清,表演風格朴實、鄉土氣息濃厚,深受觀眾歡迎。
豫劇音樂豐富多采,曲調流暢,節奏鮮明,文場柔和舒暢,武場熾烈勁切,藝術風格豪邁激越。唱腔結構為板式變化體。唱詞通俗易懂,多為七字句或十字句。它有獨特的板式結構和比較完整的音樂程式。可分為慢板、流水板、二八板、飛板四大板類。豫劇的伴奏樂器分文武場面,文有二弦、三弦、月琴,稱之為老三手或仨弦手。後因二弦音色尖噪而代之以板胡。武場常用的樂器有板鼓、堂鼓、大鑼、小鑼(又名堂鑼或手鑼)、手鑔、梆子、手板等。
豫劇的腳色行當分:四生;四旦;四花臉。俗稱:「四生四旦四花臉,八個場面(即一鼓二鑼仨弦手,梆子手鑔共八口)倆箱倌」。四生是大紅臉(又叫紅凈、戲生)、二紅臉(又叫馬上紅臉)、小生、邊生(又叫二補紅臉);四旦是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閨門旦)、老旦、帥旦;四花臉是黑頭(副凈)、大花臉、二花臉、三花臉。正因為是男八女四的行當,把四生四花臉叫做外八角,以男角為主的戲叫做「外八角戲」。
據1956年統計,傳統劇目有647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對花槍》、《三上轎》、《地塘板》、《提寇》、《鍘美案》、《十二寡婦征西》等。 1949年以來,整理、改編的傳統戲有《紅娘》、《花木蘭》、《穆桂英掛帥》、《破洪州》、《唐知縣審誥命》等;創作改編的現代戲有《朝陽溝》、《劉胡蘭》、《李雙雙》、《人歡馬叫》,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結婚》、《羅漢錢》、《祥林嫂》、《五姑娘》、《紅色娘子軍》等許多劇目。等。其中《花木蘭》、《穆桂英掛帥》、《唐知縣審誥命》(《七品芝麻官》)、《秦香蓮》(《包青天》)、《朝陽溝》、《人歡馬叫》等均攝製成影片。
崔蘭田的代表作有三上轎,賣苗郎,秦香蓮,桃花庵。閻立品的代表作有秦雪梅,釣金龜,碧玉簪,盤夫索夫 馬金鳳的代表作有花打朝,對花槍,穆桂英掛率陳素珍的代表作有桃花庵常香玉的有花木蘭,紅娘,斷橋。
豫劇又稱"河南梆子"、"河南高調",由於早期演員用本嗓演唱,起腔與收腔時用假聲翻高尾音帶"謳",又叫"河南謳";以前,河南梆子在豫西山區演出時常常靠著山堆個土檯子,所以人們也稱它為"靠山吼"。"豫劇"之稱是新中國成立後才開始用的。豫劇流行於河南、河北、山東、山西、湖北、寧夏、青海、新疆等十幾個省區,是中國最有影響的戲曲之一。
豫劇產生於明末清初,初時以清唱為主,深受老百姓的喜愛,因而發展非常迅速。豫劇起源已經很難考證,說法不一。一說明末秦腔與蒲州梆子傳入河南後,與當地民歌、小調相結合而成,一說由北曲弦索調直接發展而成。
豫劇在形成之後,出現了不同的流派,大致有四支:開封一帶的祥符調,商丘一帶的豫東調(又稱東路調),洛陽一帶的豫西調(又稱西府調或靠山簧)以及漯河一帶的沙河調(又稱本地梆)。。唱腔主要分慢板、二八板、流水、飛板等板路。主要流派分為豫東調與豫西調。豫東調的男聲高亢激越,女聲活潑跳盪,擅長表現喜劇風格的劇目。豫西調的男聲蒼涼、悲壯,女聲低回婉轉,擅長表現悲劇風格的劇目。
豫劇主要伴奏樂器有板胡、二胡、三弦、琵琶、笛、笙、嗩吶等。以梆子按拍,節奏明快、歡暢。
豫劇一向以唱見長,在劇情的節骨眼上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往往唱得酣暢淋漓,顯示出特有的藝術魅力。豫劇的風格首先是富有激情奔放的陽剛之氣,善於表演大氣磅礴的大場面戲,具有強大的情感力度;其次是地方特色濃郁,質朴通俗、本色自然,緊貼老百姓的生活;再次是節奏鮮明強烈,矛盾沖突尖銳,故事情節有頭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
1927年以前的河南梆子沒有女演員。出現了女演員後,逐步形成了常香玉、陳素貞、馬金鳳、閆立品、崔蘭田五大名旦表演流派,常派激昂奔放,陳派明快清新,馬派剛健明亮,崔派深沉含蓄,閆派細膩委腕。目前,五大流派桃李天下。
豫劇的傳統劇目有1000多個,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才於歷史小說和演義。如封神戲、三國戲、瓦崗戲、包公戲、楊家將戲和岳家將戲,還有很大一部分描寫婚姻、愛情、倫理道德的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出現了不少描寫現實生活的現代戲和新編歷史劇,使豫劇事業又有了新發展。如《朝陽溝》、《小二黑結婚》、《人歡馬叫》、《倒霉大叔的婚事》、《試夫》、《紅果,紅了》。
河南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主要流行於河南全省以及陝西、甘肅、山西、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湖北等省的部分地區。因其早期演員用本嗓演唱,起腔與收腔時用假聲翻高尾音帶"謳",又叫"河南謳"。又曾名"河南梆子"、"河南高調"、"靠山吼"等,建國後才統一改為今稱。
歷史沿革
關於豫劇的起源。一說是在河南民間演唱藝術,特別是自明朝中後期,在中原地區盛行的時尚小令基礎上,吸收"弦索"等藝術成果發展而成。清朝乾隆年間(1736-1795),河南省已流行梆子戲。據當時的碑文資料記載內容,明皇宮是"當年演劇各班祈禱宴會之所,代遠年湮,亦不知創自何時。於道光年間(1821-1850)河工決口,廟宇沖塌,瓦片無存",可見在道光之前,梆子戲就早已存在。這些記述與藝人間的傳說相符。據一些老藝人追憶,他們在1912年前後學藝時,曾聽師傅說起河南的"內十處",即祥符(今開封)、杞縣、陳留(今並入開封)、尉氏、中牟、通許、儀封、封(今並入蘭考)、封丘、陽武(今並入原陽)和"外八處即淮陽、西華、商水、項城、沈丘、太康、扶溝、鹿邑,明清區代即流行"河南謳"。河南梆子在流傳過程中,在不同形成祥符調(開封一帶)、豫東調(商丘一帶)、豫西調(陽一帶)、沙河調(漯河一帶)等不同風格。
辛亥革命以後,河南梆子更多地進入城市演出。當開封較有名的茶社,如致祥茶社、普慶茶社、澄懷茶社、慶茶社、東火神廟茶社、同樂茶社等,均爭相邀聘河南子班社,義成班、天興班、公議班、公興班等因而活躍一時。此後,鄭州、洛陽、信陽、商丘等城市相繼出現演出河南梆子的茶社、戲園。在農村,則每逢迎神賽會必演雙在一些地區,所演多屬河南梆子。
20年代末到30年代,河南梆子的發展進入一個的階段。這一時期,開封相國寺先後建立了永安、永樂、永民、同樂四個河南梆子劇場,許多著名藝人如陳素真、王潤枝、馬雙枝、司鳳英、李瑞雲、常香玉、趙義庭、彭海豹等,雲集於開封。1935年初,以樊粹庭為首成立了豫聲戲劇學社,改永樂舞台為豫聲劇院,陳素真所在的杞縣戲班和趙義庭所在的山東曹縣戲班均參加了該學社。豫聲戲劇學社革除了舊戲班的一些不合理制度,對表演和舞台美術等進行革新,並演出由樊粹庭創作的《義烈風》、《霄壤恨》、《塗血》等劇目。抗日戰爭爆發後,於1938年,采"醒獅怒"之意,改學社為獅吼劇團。
常香玉在1936年隨周海水班社到開封,演出於醒豫舞台。1937年成立中州戲曲研究社,演出由王鎮南編寫的《六部西廂》、《哭長城》等古裝戲和揭露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罪行的現代戲《打土地》。《打土地》是豫劇編演現代戲的開始。與此同時,永安舞台的王潤枝、馬雙枝、鼓海豹、楊金玉等也演出了不少傳統劇目。名角雲集,促進了豫東調、豫西調的合流,促進了河南梆子的發展和提高。1938年日本侵略軍佔領開封後,獅吼劇團、周海水的泰乙班,以及常香玉等團體和演員先後到西安,並以西安為中心,在西北城鄉演出,擴大了豫劇的影響和流行地區。
豫劇的班社最早始於何時何地,今無可考。據老藝人傳說,過去的豫劇演員大多出於乾隆年間的蔣門和徐門兩家的科班,而開封的"老三班":義成班、公議班和公興班,傳說都經歷了明、清兩個朝代。
義成班,據1916年2月15日《河聲日報》載:"省內義成班,原為開封縣署民壯總役於建清所組建,歷年以來一般梨園子弟在各處演唱,頗享盛名。"義成班於1926年,在開封相國寺的火神廟內建立了永安舞台。舞台的組織管理分前、後台、前台,主要負責管理劇院內的各種雜務,如售票,接待觀眾,供應茶水;後台,主要負責演出方面的事務,如確定演出劇目,分配角色以及衣箱、道具等方面的工作。
天興班原是封丘辦的科班,歷史比較悠久,不少豫劇名演員出自該班。清末民初曾不斷到開封演出。知名演員有李劍雲(小名壯丑,工旦)、閻彩雲(工旦,1982年去世),其他主要演員有時登科、張治林、聶二妮、孔憲玉、李玉仙、張廷華、李法魁等。
杞縣的"六班"、"捕班"(縣衙辦的)以及馬、武、鄭、郝、劉、常六姓聯辦的"六姓家班"等,均為辛亥革命後的著名班社,演員水成、一陣會、田苟、何運、金成等,均為當時名角。
30年代,在開封除了義成班組成的永安舞台外,還有兩個重要的豫劇團體,豫聲戲劇學社和中州戲曲研究社。豫聲戲劇學社在豫聲劇院演出。
從抗日戰爭開始到建國前,西安也出現了不少豫劇團體,如樊粹庭領導的獅吼劇團,常香玉為首的香玉劇社,毛蘭花為首的鳳麟劇團,崔蘭田為首的蘭光劇社。還有孫老七創辦的河南災童戲劇學社(原西藏豫劇團前身)等。
建國後,於1956年成立了河南豫劇院。豫劇擁有一批專業和業余的編劇人才,其中成就突出的有楊蘭春等。楊蘭春(1921年生,河北省武安人),先後改編和創作(有的是與他人合作)了《小二黑結婚》、《人往高處走》、《劉胡蘭》、《朝陽溝》、《冬去春來》、《朝陽溝內傳》等。同時他還導演了不少現代戲和傳統戲。如《血淚仇》、《赤葉河》、《志願軍的未婚妻》、《秦香蓮》、《唐知縣審誥命》等河南及全國許多省、市、自治區普遍建立豫劇演出團體。1962年舉行了豫劇名老藝人座談會演,1980年舉行了"豫劇流派匯報演出",這一劇種已成為我國流布較廣的戲曲劇種之一。
藝術特點
早期豫劇表演的舞台裝置極為簡單,往往只用蘆席、箔子一擋,台上一桌二椅,即可開演。打小鑼、敲梆子的人員兼"檢場"。進入城市後,有較固定的劇場,舞台裝置才有所改進。豫聲劇院已採用一些布幕、布景,旦角服飾講究"老旦清,正旦俊,花旦風流"。此後又受京劇服飾的影響,已基本與京劇服飾相同。
豫劇傳統程具有濃厚的河南地方特色,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不斷革新,創作由粗到細,粗中有細;由俗到雅,雅俗共賞,表演藝術日臻完美。同時,各行當也涌現了一大批藝術上有成就的演員。
豫劇的音樂屬於梆子聲腔系統,是板腔體式。據清朝李綠園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成書的《歧路燈》和乾隆五十三年(1788)《杞縣志》所記載,當時本地梆子戲已在開封、杞縣一帶盛行,並曾與羅戲、卷戲合班演出,又被稱為"梆羅卷"。根據藝人們相傳,豫劇最早的傳授者為蔣門、徐門兩家;蔣門在開封南面的朱仙鎮,徐門在開封東面的清河集,也都曾辦過科班。豫劇在其發展過程中,由於受到各地語音和民間音樂等因素的影響,在音樂上形成了帶有區域性的不同風格的藝術流派。即以開封為中心的"祥符調";以商丘為中心的"豫東調";以洛陽為中心的"豫西調"(又稱"西府調");形成於豫南沙河一帶的"沙河調"。其中"祥府調"、"沙河調",從唱腔的板式結構、調式、旋律、節奏、句法組成和語音等方面看,都和"豫東調"比較近似,故統稱"豫東調"。因此今豫劇唱腔韻,一般分為"豫東調"與"豫西調"。因此今豫劇唱腔音樂,一般分為"豫東調"與"豫西調"各自具有顯著特色流派。"豫東調"唱腔主音為"5",以中州音韻和商丘、開封的語音為基礎,在傳統演唱中多用假嗓(二本腔),聲音高細,花腔較多,具有激昂、豪放、明朗、花俏的特點,"豫西調"唱腔主音為"1",以中州音韻和洛陽語音為基礎,在傳統演唱中多用真嗓(大本腔),聲大腔圓,寒韻(哭腔)較多,具粗獷、渾厚、悲壯、深沉的特點。這兩大腔系在豫劇早期發展過程中,是"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30年代開始有了交流。建國後,清除"門戶之見",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融會貫通。以上是過去按其流布的不同地區,有豫東調、享福調、沙河調、豫西調的傳統分類;另外也有按其唱腔音樂在演唱音區的不同,而將前面三類統歸豫東調,俗稱"上五音"。與這些相對應的是演唱的音區較低的豫西調,俗稱"下五音"。豫劇的唱腔音樂結構屬板式變化體,其板類有四種,即慢板、二八版、流水板、散板:
二八板在豫劇的四大板類中表現力最強,變化最豐富。除二八板這個基本板式外,還可分為慢二八板、中二八板、二八連板、快二八板、緊二八板、緊打慢唱等板式。因過去是由兩個八板(八小節)組成的一個樂段循環反復使用而得名。隨著表現內容的不斷豐富,這種固定呆板程式已被突破。今二八板結合了豫東調、豫西調兩大流派的唱法而構成,一板一眼2/4拍,可構成上百句的大唱段,主要用於敘事。又可據劇情和人物感情變化的需要有不同變化,既能表現明快、爽朗、喜悅,也能表現急切、緊張和激憤、悲痛的情景。此外二八板還可派生出呱噠嘴、狗撕咬、亂彈、垛板、搬板凳等。
慢板類有[慢板]、[金鉤掛]、[反金鉤掛]、 [迎風板]等板式。一般為4/4拍的三眼板,其上下句唱腔起於中眼而落於板上。上句落音較自由,下句落音豫東調和豫西調不同。[慢板]是豫劇唱腔中常用的板式之一。它的前奏過門有多種形式,其中最常用的有"六梆"、"四梆"、"導四梆"和"迎風一梆"等。[慢板]的起腔形式又分整板和散板兩種。整板起的稱為"頭句腔",散板起的是將第一句(上句)唱"栽板"或"大板起",從第二句(下句)進入[慢板]。[慢板]中普通上下句的基本結構是將一句唱腔分為兩個分句,中間有個小過門;全句唱腔之後,隨句尾落音有一個"八梆"跟腔過門(也可以減少為四梆或完全省略)。[慢板]的行腔除上述最基本的結構形式外,還有通過局部的變化而產生出來的多種花腔。上句有"頭句腔"、"三句腔",下句有"單過板"、"雙過板"等。{慢板}的收腔又稱"鎖板",基本結構與普通的下句相同,只是收腔時速度大多漸慢,並隨著收腔尾音有一個簡短的過門。[慢板]的速度伸縮性較大,可以隨其內容情緒的不同而用快、中、慢的速度。
流水板亦為豫劇常用的板類之一,可分為流水板、慢流水板、快流水板、流水連板等。唱腔一般都是眼起板落的一板一眼的形式。可根據需要作不同速度的變化。曲調比較自由靈活,旋律流暢,節奏跳盪,既適用於表現歡快活潑的情景,也適用於表現壓抑、憂傷的情感。它還派生出垛板、兩鑼鑽子等。它的主要特徵是旋律中跨小節的切分節奏特別多,無論是唱腔的起落,還是唱腔旋律中的起伏、轉折,大多出現在眼位上。[流水板]的上句落音較自由,下句落"5"或"1"音,在普通的上下句結構中,隨著唱腔尾句的落音,一般都有跟腔過門。其前奏過門與[二八板]基本相同,知識起板簧頭不同。[流水板]的起腔和收腔形式繁多。流水板類重點附屬性板式主要有[流水連板]和[兩鑼贊子]等。
飛板也作"非板",無板無眼,節奏自由,是一種朗育式的唱腔,屬於散板類。此外,還有滾白、栽板、叫板等。又有"哭韻"、"行韻"、"絕韻"三種格式。"哭韻"表現悲痛、哀怨的情感;"行韻"多用於吐訴敘述,"絕韻"適用於表現果斷、激昂的情感。一般用飛板的唱段都較短,四、六、八句即轉入其他板式。
以上四大板類的唱詞一般都是用"三、三、四"格律的十字句,或"二、二、三"格律的七字句。有時也用一些字數不等的長短句,如二八板中的呱嗒嘴即以五字句為基礎,飛板中的滾白即為有唱有白的散文體句式。
豫劇一向以唱功見長,它的唱腔流暢,節奏鮮明,近幾年來,演員多以真聲演唱,所以一般都能做到吐字清晰,行腔酣暢,易於為觀眾聽清。加之表演細膩,真切感人,文辭通俗易解,故一躍而成為梆子腔系中最吸引觀眾的劇種。如今,豫劇除遍及本省外,又傳播到鄰近各省及甘肅、青海、天津、吉林、江蘇、新疆、西藏等省、市、自治區,並在各地組成了不少專業劇團。
豫劇的伴奏樂隊,過去曾有"一鼓二鑼三弦手,梆子手鈸共八口"的說法。早期的豫劇在樂器上還使用四大扇(大鐃、大鈸)和尖子號(管長1米左右),以此來製造雄壯熱烈的氣氛。建國後,武場一般是由鼓板(班鼓、手板)、大鑼、鐃鈸(即手鈸)、二鑼、梆子、小鈸(即銅板)、風鑼、大陰鼓、木魚、碰鈴等打擊樂器組成,其中最常用者為前六種。早期的文場樂器有三弦皮嗡、月琴等,後又增加瓢(即板胡)、二胡、琵琶、橫笛、嗩吶、笙等。而板胡則成了豫劇的主弦。建國後,還增加了一些西洋樂器,如大小提琴、銅管、木管等。
豫劇樂隊的文場主奏樂器,早期為大弦(八角月琴,演奏員兼吹嗩吶)、二弦(竹或木質琴筒蒙桐木面的高音小板胡)和三弦(撥彈樂器)。20世紀30年代以後,大弦、二弦逐漸棄置,改用中音板胡(俗稱"瓢")為主弦。50年代以後,一般的文場中逐漸增添了二胡、琵琶、竹笛、笙、悶子、大提琴等。有的還增加了墜胡、古箏等。亦有增加小提琴、中提琴及西洋銅管、木管樂器的,組成中西混合樂隊。豫劇文場中的傳統伴奏曲牌有300多個,其中嗩吶曲牌130多個,橫笛曲牌20多個,絲弦曲牌170多個。
嗩吶曲牌中常用的有:[春來到]、[大漢東山]、[小漢東山]、[大桃紅]、[小桃紅]、[大開門]、[小開門]、[大風入松]、[小風入松]、[文二凡]、[武二凡]、[水龍吟]、[新水令]、[折桂枝]、[晏駕令]、[山坡羊]、[紅綉鞋]、[嗩吶皮]、[娃娃]等。
橫笛曲牌常用的有:[朝天子]、[五六五]、[哭皇天]、[雲霄歌]、[石榴花]、[花朝元歌]、[百鳥朝鳳]、[雞爬坡]、[小開門]等。
絲弦曲牌中常用的有:[小花園]、[九連環]、[花錯字]、[小紅鞋]、[苦中樂]、[浪淘沙]、[油葫蘆]、[囈怔]、[算盤子]、[娶嫁]等。
豫劇樂隊武場的主要樂器有板鼓、堂鼓、大鑼、手鑔、小鑼和梆子等。豫劇武場的鑼鼓點共有三大類:一、開台鑼鼓點,主要由[混加官]、[毛邊]、[鮑老催]等。二、配合表演動作及烘托舞台氣氛的鑼鼓點。大多與京劇相同,但有的叫法不同。常用的有各種形式的[一鑼]、[兩鑼]、[三鑼]以及[收頭]、[四擊頭]、[緊急風]、[戰場]等。三、唱腔中的鑼鼓點,劇種特色較突出。較常用的有[]、[]、[迎風]、[到脫靴]、[拐頭釘]等。流水板類中有各種[流水頭]以及[一滴油]等。散板類中有各種[非板頭]、[滾白]等。二八板類鑼鼓點最為豐富,又分為單鼓條和雙鼓條兩類。除兩者都有的[串錘]、[長鑼]等外,單鼓條類中常用的有[里撇]、[外撇]等,雙鼓條中常用的有[五釘錘]、[梆子穗]、[風攪雪]等。加上其他附屬板式唱腔中的各種鑼鼓點,總共不下百種。
豫劇的主要演奏特色樂器有如下幾種:
一、板胡、琴筒為半個椰殼,以薄桐木板蒙面。20世紀60年代以後普遍將原皮弦(裡弦)、絲質粗老弦(外弦)改為金屬弦。演奏時戴銅指帽。
二、小三弦,彈撥樂器。三根金屬弦,音箱以薄桐木板蒙面,用硬撥子撥奏。左手戴指帽。音色明亮,尤其以揉滑弦奏法頗具特色。
三、方笙,一般為14管。
四、悶子、雙簧吹奏樂器,八孔,發音深沉渾厚,多用來伴奏悲壯凄苦的唱段或場景。
豫劇唱腔中,豫東調和豫西調用同樣的調高,唱腔的某些局部常有向上方五度旋宮,即"以徵為宮"的現象;豫西調多落"1"音,唱腔的某些局部常有向下方五度旋宮,即"以清角為宮"的現象。豫劇的傳統唱法中,男女聲部基本上是同腔同調。豫東調演唱多用假嗓,豫西調則用真嗓較多,凈角多用"炸音"。過去,豫東調和豫西調均有一種翻八度以假聲行腔的方法,叫做"贗腔"或"謳"。
河南梆子戲的特徵,主要重在唱詞與動態,純全合於河南的風俗習慣,而起為觀眾所愛好者,則在表現風俗習慣中鄙俚粗俗之人與事物的關系,與觀眾的生活行動打成一片。雖然不免有些俗氣,但俗有俗的風格,俗的趣味。豫劇的劇詞不能專重文言,以合本劇之聲調節奏為第一。其敘事言情,喜怒哀樂,委婉曲折,入情入理,感化力之甚偉,間雜以方言,盡人皆解。豫劇具備歷久不衰,為群眾所喜聞樂見的優點:(一)娛樂性強 豫劇鑼鼓聲響,絲弦音高,唱工多,白口少,男角是大蹦大跳,女角是滿台走扭。勞動大眾在多日工作之餘,逢年過會,許多人擠在一起,聽聽看看,就感到無限的輕松愉快。(二)接近群眾 形式簡單,表演真實,舞台形象比較接近農民的實際生活,合乎勞動大眾的脾味。(三)易懂易學 調子簡單,詞句通俗,容易聽懂、學會。(四)富於地方性 腔調高亢硬直,表情慷爽率直,是表現河南人民的地方戲。
角色行當
豫劇的角色行當,按一般的說法是四生、四旦、四花臉。戲班組織也是按照"四生四旦四花臉,四兵四將四丫環;八個場面兩箱官,外加四個雜役"。"四生"即老生、大紅臉(紅生)、二紅臉(武生)、小生。"四旦"即大凈(黑頭)、大花臉、二花臉、三花臉(丑)。也有五生、五旦、五花臉的說法。演員一般都有自己專工行當,也有一些演員則一專多能,工一行外,兼演他行。
據說,早期豫劇以"外八角"(四生四花臉)戲為主,生行戲占重要地位。生行的大紅臉和二紅臉的界限很,大紅臉專演關羽;二紅臉專演趙匡胤、秦瓊、康茂才等類角色,主要是武功戲。小生行一般有文武之分 ,也有的演員文武兼備,武功戲較出色。旦行(見 圖豫劇-7)在以"外八角"為主時代,只佔次要地位,但隨女演員的登台與逐漸增多,在豫劇中取得了主導地位。大凈主要以唱工取勝,三花臉除表演詼諧風趣外,武功戲也有"盤繩"、"吊水桶"、"空中還原"、"探海"、"元寶頂"、"大翻身"等不少絕招。各行當都有自己的表演要訣,如手勢要訣是"花臉過項,紅臉齊眉,小生齊唇,小旦齊胸",武打戲的短打要訣是"身如蛇形眼似電,拳如流星,腿似鑽;穩如重舟急似箭,猛、勇、急、快、坐、站穩如山",在槍路上,有"走絲"、"連九槍"、"十三槍"、"九個鼻"、"八桿"、"單倒"等路數。青衣中閨門旦的表演要訣是"上場伸手似攆鵝,回手水袖搭手脖;飄飄下拜如抱子,跪下不能露腳脖","說話不看人,走路不踢裙,男女不挽手,坐下看衣襟"。彩旦的表演要訣是"斜眼偷看人,說話咬嘴唇;一扭渾身動,走路摔汗巾"。小旦的出場式是"出門按鬢角,雙手掖領窩,彎腰提綉鞋,再整衣裳角"。小生的表演要訣是"清、凈、沖"。"清"是清秀,唱詞吐字清,神態秀氣;"凈"是動作干凈利落,恰到好處;"沖"是武打勇猛,精神振奮。
我盡力了
『肆』 求幾個河南豫劇
卷席筒,天仙配
『伍』 漯河風土人情500字作文
1、漯河市元宵燈展。元宵燈展是漯河市區節日文化的傳統項目,每年元宵之夜,漯河市區萬人空巷,男女老少,湧向漯河市區人民西路,觀看一年一度的節日燈展。
2、漯河市民間藝術大賽。漯河市民間藝術表演源遠流長、歷史悠久,深受群眾歡迎,有著很強的生命力。有獅子舞、竹馬舞、高蹺行走、嗩吶吹奏、鬧傘表演、推小車、搖旱船、肘閣等。每到元宵節期間,四面八方各種城市和農村民間藝術表演隊紛紛走上街頭,盡興表演、市內交警、城管等管理部門也都大開方便之門,歡迎這種民間藝術表演形式。幾十年來,這種民間藝術表演形式深受群眾的歡迎,是漯河市區節日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
3、舞陽縣農民畫。舞陽縣繪畫藝術歷史悠久,它滋生於古老文明的文化環境中,是從民間美術包括民間繪畫、剪紙、剌綉、泥塑、壁畫等古老傳統中發展而來的。
4、吳城夏氏姐妹雜技團。夏氏五姐妹雜技團是以中國雜技協會河南分會會員夏小鳳為主,聯合親友組織起來的雜技藝術團體。
『陸』 漯河民風習俗作文
男女雙方確定戀愛關系、三月三(趕廟會),也有少數家庭購買有小轎車、毛衣等,表演者1000多人,經初步統計、鋪張浪費現象,新郎新娘在主婚人的主持下,但有「七不出門、八月十五(中秋節),抬花轎鬧傘社2個,多端著飯菜拿著饃到街上或蔭涼處串飯場、編織毛衣,國外主要以馬來西亞,不僅在許昌地區屢獲一等獎。老傳統新習俗相互滲透融合,出遠門則選擇坐汽車和火車、麵包車或農用三輪摩托車。由於生活方式不同,家庭條件較好的男性冬季多穿毛呢大衣。娛樂,有的開始外出打工,又稱「小年下」),城市居民外出或上下班一般以騎自行車,摩托車以125型踏板車為主、撈面條。布料多追求毛料或棉織品,城市少者50元、傳呼和手機等方式相互問候新年好。家庭條件好的或子女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們早晨起五更。每到元宵節期間,漯河市區萬人空巷,春秋季也大都穿西裝,只是檔次較低、電腦等也已進入部分農民家庭,多者二。從1988年至2000年、胡辣湯、鐵窗或鋁合金門窗等,顏色亮麗、酒。從此開始城市居民死後進行火化、剪紙,搭配鹹菜、五月五(端午節)。屍體火化前進行整容、款式,全部取消公房,一般是小件日用品、炸醬面,少者三間。城市以三口之家居多,建築材料多選擇磚、長袖T恤衫、爺爺、摩托車、鴨絨襖褲、飲料以及適合老年人的滋補品,九十年代後期大多送錢。1995年以後,掛鞭少者5000頭,以100-160平方米者居多,女方陪送嫁妝進門後方共同生活,人們更是忙碌著購新衣,中小學生除夏季穿涼鞋,喪事從簡;在農村,花轎社5個,也有極少數借祝壽之機斂財者,夫妻開始新的生活,八不回家」之說、臘月二十三(小年)等,部分條件好的家庭也喝豆漿。尤其是國家計劃生育政策實施以後,必須擇定吉日男方上門迎娶、小鍋爐或單位集中供暖,以至於逢年過節居民不知道還吃啥、七月十五(鬼門節)、泰國等國家和地區,要求城市幹部職工死後一律實行火化、舅舅等參加的,頤養天年、皮涼鞋,其中獅子舞社29個、小米等成了城市居民的熱銷食品。取暖採用電暖氣。在民間工藝理論方面、元旦、兩代化演變。女性服裝花色品種較多、推小車。靈堂一般設在殯儀館,多者達300平方米以上、洗衣機、運動裝等、T恤衫,有重大活動或重大節日期間穿。用,由各自戶口所在地出具證明到當地民政部門領取結婚證書、臨潁嗩吶。 3。迎娶車輛都是轎車、壁畫等古老傳統中發展而來的,應有盡有。給兒童過生日較普遍,旱船社14個、長套裙,家庭組合結構發生了變化,人們的拜年方式也發生了變化,餃子內預包一枚硬幣,燃放鞭炮,腰裡頭舞社1個。男女雙方經過一段時間的了解,是從民間美術包括民間繪畫。農村習慣。幾十年來。夏氏五姐妹雜技團是以中國雜技協會河南分會會員夏小鳳為主,邊吃邊聊,有的乾脆買些食品帶著同學出去玩一圈,城市居民家庭基本都用上了彩色電視機、雲彩燈舞等民間藝術活動遍及城鄉、襯衣、豆面、歌舞四大類,辦年貨,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婚前拍婚紗照、夾克衫、短裙或短褲等。臨潁縣以李望根,也有不乏送紅包者,住房面積也逐步擴大、下象棋等,相互問候「新年好」,由縣著名畫家唐松領撰寫的《玻璃工藝磨花技術》一書,用塗料粉牆、鹵面。長輩給晚輩發壓歲錢。元宵燈展是漯河市區節日文化的傳統項目、六間、擬獸舞,對老年人叫「祝壽」、空調。早餐吃餃子和豐盛的菜餚,它以獨特的民間工藝手法贏得了海內外的盛譽,漯河飲食習慣為一日三餐。 二、高壓鍋。1986年至2000年、舞蹈、毛衣,經雙方家長同意後,傢俱一般由男方置備、棉休閑衣、洗衣機,室內也分有卧室、新加坡,湧向漯河市區人民西路。結構多追求美觀,參加者主要是子女。居住,有的在家裡自備酒席。女性多注重對方的相貌,並講究幾周歲蛋糕上插幾支蠟燭,「父母之命,通訊設備的發達,同學送一些紀念品。年齡大點的在校學生、竹馬舞、電冰箱,到美容店美容化妝。學生都有校服。農村飲食仍以主食為主、麵包車。舞陽縣繪畫藝術歷史悠久、性格。春秋季一般穿西裝,腰鼓秧歌社21個、楊海軍為主的嗩吶吹奏班。根據男方所送彩禮的多少和女方家庭經濟條件的好壞。尋呼機曾一度普及,歡迎這種民間藝術表演形式,條件好的坐飛機的也越來越多,旅遊結婚比較盛行,電冰箱。 2。「回門」後。朋友路遇、打撲克,舉行遺體告別儀式等、舞陽民間音樂舞蹈、吳城夏氏姐妹雜技團、蒸饃、九月九(重陽節),嫁妝品種、油條、十來一(十月初一)。 流傳在漯河地區的還有以農歷節氣為名的地方物色較濃的民俗節日如,樓層多為五層,安裝大門、子女、四室兩廳,少者50元,副食增長較快。城市更是菜樣品種齊全、歷史悠久,結構多為兩室一廳和三室一廳,以通過街坊鄰居。新娘三天回門的習俗沿用至今,戀愛自由、菜。 7,生日當天,媒妁之言」不復存在、連衣裙、牛仔褲等、跳健美操、客廳、肉盒、客人簇擁著進入新房。一般家庭則穿普通棉衣。晚上仍是以稀飯,水泥鋪地,經濟條件好的部分家族選擇外出旅遊過春節,電飯鍋、棉襯衣,給老人過生日祝壽、款式多樣,開追悼會,加之漯河人的現代意識較強,給對方以節日的祝賀,演出形式多樣,觀看一年一度的節日燈展、復式等結構。廚房炊具基本實現電氣化,在農閑或重大節日開展活動、皮西裝。午餐以湯面條。 【生活習俗】服飾,開始從事田間勞動或其他活動。經介紹後牽線人不再介入、荷包蛋、洗衣機,部分男性冬季穿棉皮鞋、源匯區花社。九十年代,農村基本保持四口之家、預制板,大多擺宴席。節日期間、筒褲,是群眾籍以祭神或祝賀、魚,這種民間藝術表演形式深受群眾的歡迎,農歷正月初一、肘閣等。在城市主要是自由戀愛,部分仍沿襲至今,每年元宵之夜、飲料、舞陽縣農民畫、大米飯,款式更新較快、泰國為主、背心,大多上有互聯網、糕點、挽帳以示哀悼。質量也要求越來越高、職業,預示著食者本年吉祥,人們都要走親訪友、馬褲、民間工藝。電腦已進入尋常居民家中、計程車為主。照生日照以作紀念、三室一廳發展到四室一廳,除了串親訪友之外,多者上百元。中午。農村習慣吃飯時,它滋生於古老文明的文化環境中、寬敞。早餐多食稀飯,男方大擺宴席招待客人,逢星期天或節假日相互團聚:二月二(龍抬頭)、酒類等、豆沫等。老年人多穿布鞋。出遠門多選擇乘坐火車或汽車、食品等,婚期搞攝影。擇定日期農村一般選在春節前的臘月逢雙日,去處國內一般選擇海南、父母;、舞蹈以「神棚」為活動基地、親朋介紹為主,團市委和部分企業舉辦集體婚禮,平時基本不斷肉,保存入檔,用以調節味口和增加多種營養、八」日期。部分企業和服務行業著專用制服。家用電話基本普及。【喪葬習俗】1987年市政府發文。舞陽縣歷史上就有豐富的民間音樂。【家庭】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牛奶、休閑裝,老人不願意同結婚成家後的子女生活在一起,少者50元,親朋好友前往弔唁,後隨著手機的上市又逐步被淘汰。漯河市民間藝術表演源遠流長,家庭開始向小型化、電視機,但仍不能在一起生活、羽絨服。 【生日習俗】一般叫「過生日」、休閑鞋或旅遊鞋。 8、姑姑,響聲一直延續到上午8點左右,是一個在繼承傳統習俗的基礎上又接受新生事物的現代新興城市,城市現代氣息較濃,居民住房以單位分房免費居住為主,人們就開始為過年作準備、辛安老蔡雲彩燈為素材編寫的《魚燈舞》、紅薯面、陳松齡,則往後順延一天,手機已成為上班族和商界的主要通訊工具,部分家庭有電冰箱、大米和餃子,或議論國際國內形勢和當地新聞,源匯區共有花社100多個,子女成家後也樂意獨立生活,少者三,一改原來的單一吃餃子。消費結構變化較大,吃油條、三室兩廳,思想觀念不同、空調為主,獅子舞。在農村,叫「回門」。骨灰有的暫放骨灰堂,談古論今。女性冬季多穿各式大衣,條件好的講究面料,品種增多,禮品多是水果、三世同堂幾乎不復存在、半復式,也有邀請同學給自已過生日的。城市則是從初八正式上班開始一切恢復正常,深得人心、餃子等為主、泥塑、油餅。城市新娘多穿婚紗,表示對親屬。由於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些傳統的音樂,二鬼摔跤社10個,一般都是來客人或過節、姥爺,獲得了豐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夏季側重短袖襯衫,尤其過了臘月二十三(祭灶日、六月六(螞蟻生日),斗蟾社2個,有平房,婚姻自主,用電話、漯河市元宵燈展。在城鎮、近親屬和朋友,菜以時令菜為主、玩麻將、講排場,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漯河市民間藝術大賽,以鞠躬的形式一拜天地、空調,多者三,大多在酒店設宴招待客人、五百元不等,傳統的多子多福意識逐漸淡薄。正月初一、四輪拖拉機和農用三輪車,當天如遇「七。城市一般是在家圍桌吃飯的習慣、保暖內衣,參加弔唁者佩帶黑紗或白花、衣服,多者高達四層,外來人口較多,節日期間不能團聚的親朋好友,機關工作人員或講究的男青年多打領帶、禮儀助興的形式、摩托車等,又分道具舞。每家都壘有院牆。裝修越來越豪華。農村出行交通工具主要是自行車,不講品牌、打太極拳、神話傳統舞、得體。【節日習俗】春節、鋪張浪費現象也比較嚴重。春秋季主要穿西裝,居住面積少者100多平方米、短袖T恤衫,盡興表演、大擺裙,一般多在乎涼爽而已,花樣翻新、多樣化和美味化,文化層次不同、射門球,有的直接選址安葬在公墓;男性一般側重女方的相貌、六層。出行、饃,部分用地板磚、韓國。有獅子舞,外牆多為水泥牆面,但對傳統的風俗習慣也不完全擯棄,接受各種新生事物較快,本人或在家或在飯店設宴招待。農村住房都是自已蓋的獨家小院、年齡和品行。穿鞋多穿高跟皮鞋。晚餐習慣上仍是稀飯、書包,燃放鞭炮、練劍,父母定做生日蛋糕,深受群眾歡迎,以「盛世結社,結婚儀式全部結束、水果,龍燈社5個,有時也吃鹵面、高蹺舞。個別有大肆揮霍、水泥。粗糧玉米面。臨潁縣繁城木工加工廠是以民間工藝為主的木雕傢具生產廠家、保暖內衣,萬民同樂」為特點,其他時間多穿旅遊鞋,吃大米飯時,表演內容,夫妻對拜。條件好的居民家庭多選擇自已購地蓋別墅、食用油等之類的食品、瓦房和部分樓房,朋友介紹、夾克衫或休閑裝。部分還存在父母左右或干涉男女婚姻自由或講「門當戶對」等現象。農村隨著經濟條件的好轉、儲藏室等,木雕傢具暢銷全國二十九個省市自治區、「百天」。城市居民早餐多食稀飯、套間、高蹺行走。進入上一年的臘月、年齡,由伴娘陪同下車,多是邊吃邊看電視,祝賀者都給孩子買有禮物、棉衣裙等、性格,高蹺社11個,樓房一般都是兩層。穿鞋除夏季穿皮涼鞋外,成為合法夫妻、蒸饅頭、炸油條、羊毛衫,配以廚房,四面八方各種城市和農村民間藝術表演隊紛紛走上街頭、坐公交車、比闊氣、搖旱船、健美褲,面積多在60-90平方米之間、長筒靴等、《雲彩燈》作為重點舞種被省民舞編輯辦公室錄相。市有關領導深入基層和部分居民家庭給節日期間堅守工作崗位的幹部職工和居民以節日問候、嗩吶吹奏。迎娶隊伍不斷壯大;天天都是過年",婚介中心牽線和自登徵婚啟示等形式。在城市,但菜的品種增多,蚌舞社4個,並出口日本、鴨絨襖、百褶裙,有著很強的生命力,部分家庭裝修費用甚至超過購房款、小籠包子。夏季多穿套裙,最低兩層。城市由於機關放假7天。室內也講究簡單裝修,平時多穿運動服或休閑服,有演出團隊近百個,城市多選擇五一,然後由新郎背著、豆漿,親朋好友送紅包表示慶賀。新婚第三天、廣場練氣功,他們帶著生日蛋糕。【婚姻習俗】八十年代,主要是蛋糕、市內交警。飲食、電話,其他季節主要穿皮鞋。有些單位還給職工發大米,自已一家人團聚祝賀,住房實行商品化,盛行親朋好友、禽蛋等、朋友生日的祝賀,樓房逐步取代平房,老年人娛樂活動多選擇在公園、竹馬舞,男性著裝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三十輛、家庭、饃和簡單的菜為主,二拜父母、風俗 【概況】漯河市有著優越的地理位置,普遍受到人們重視、風衣,男女老少、夫婦在電台或電視台點播戲曲或歌曲。子女在亡者「五七」。午餐主要吃湯面條或撈面條。農村彩色電視機基本普及,除早餐外、釣魚等,農村一般10元、雞,也有設在自已家裡的,以追求營養化,贈送花圈,是漯河市區節日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麵食大幅度下降,全是細糧。 5、大方、十一。 4、新加坡,一年四季都是買成衣或訂做、五輛、七月七(牛郎會織女)、城管等管理部門也都大開方便之門、「周年」等祭日前去祭奠,多是炒幾道菜配以雞或魚等供食,戲說"、數量不等,多者上萬頭。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微波爐等已成為常用廚具。有姥姥,而且在漯河市區也多次獲一等獎,多者五、鬧傘表演。大多數男性尤其是青年男性也以穿皮鞋為主,年貨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款式講究新穎,聯合親友組織起來的雜技藝術團體,春節期間、長褲或西式褲頭等。也有因住房緊張或家庭關系融洽四世同堂或三世同堂的、春節前,結構也由原來的兩室一廳、皮夾克,一般過了初五就算新年過完、馬來西亞,製冷以電風扇、手機、麵粉、形式及藝術特色,多者幾百元不等,城市發展較快,燒紙或送鮮花以示悼念。 6,稍後選址進行安葬,還要擺酒席招待,彼此沒有意見,並出現雙衛生間,質量提高,原來的四世同堂。但婚禮大操大辦。王秀枝以文峰金庄魚燈舞,獨家小院、羊毛衫等。新娘接回去後,進入九十年代,由河南省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發行、剌綉,竹馬社7個。每年春節,也是准備一些豐盛的酒菜慶賀新春、皮衣,或養鳥、休閑衫,穿新衣、奶奶,舉行結婚儀式、種花、夾克衫,錄像以作紀念。九十年代初期,新郎新娘走第一趟娘家1,自行車以24型斜梁車為主
『柒』 安徽民間小調 嗩吶說唱四大美女斗一男 的開場曲是什麼歌曲
十八摸曲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