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嗩吶d調什麼意思
嗩吶d調是指D調高音嗩吶,嗩吶中的一個分類,如筒音為a1的嗩吶,就叫D調高音嗩吶,筒音為a的嗩吶,則叫D調中音嗩吶。
嗩吶多按筒音的音高(以第三孔的音高作為調名)分為高音、中
音和低音三種。凡筒音在#f1以上的均為高音嗩吶,在#f~f『1之間的為中音嗩吶,在f以下的為低音嗩吶。
(1)甘肅三大美女嗩吶擴展閱讀
D調高音嗩吶如下:
1、苗族大嗩吶就是D調高音嗩吶是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用木材製成,上細下粗,最下埠部向四周擴張,用以適當散發聲音或轉調。
相傳,這種大嗩吶是在清代傳入四川苗族地區的嗩吶基礎上,經過苗族藝人不斷地改進和發展而成的。200多年前,有一個名叫金班長的戲曲藝人。
他將流行於南方的高音嗩吶三吱子改造成了中音嗩吶二節子,後來又在二節子的基礎上,把各部位的尺寸按比例加長放大,才製成了現在川滇苗族人民喜愛的大嗩吶。
2、藏族嗩吶,是藏族人常用的雙簧豎吹樂器。發音低沉,音色渾厚。過去用於演奏宗教音樂,現也用於器樂合奏或歌舞伴奏。流行於西藏自治區和青海、四川、雲南、甘肅等省。
藏族嗩吶桿身木製,呈圓推形,上面開有8個(前7後1)音孔,音孔間鑲有金屬環飾。桿身上端裝有銅質浸子,侵子上套有氣牌和嗩吶哨,桿身下端安著銅質嗩吶碗。
② 慶陽嗩吶的簡介
慶陽市西峰區嗩吶是以嗩吶為主奏的漢族傳統吹打樂,也稱鼓吹樂。距今有四百多年歷史。經歷代藝人們不斷繁衍發展至今,其獨特的曲牌音樂體系,龐大的演奏群眾,廣泛的民俗應用和濃郁地方風格成為中國浩瀚的漢族民間音樂中一個獨特樂種。以西峰為中心分布在周邊慶城縣、環縣、合水縣、寧縣、正寧縣及鎮原縣部分鄉鎮。西峰區現有嗩吶班社31個,從業人員286名。西峰區嗩吶曲牌內容豐富,意味質朴,自成體系,獨具風格,經普查采錄的有1200餘首,經篩選編入《慶陽地區民間器樂集成》達496首,這些曲牌按源流沿革可分為器樂化程度較高的傳統曲牌類、民歌變奏類與地方戲曲相關類。西峰嗩吶深厚的文化內涵,不僅表現在漢族音樂文化的特殊性上,而且表現在其內容延伸上,如「跑報」這一文化空間也是有價值的內容之一。這一口頭形式傳承,由藝人即興創作的口頭文學活動,充分顯示出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對繼承發揚傳統美德、增強社會凝聚力,發揮著重要作用。
2008年1月25日,來自甘肅慶陽西峰區的「浪嗩吶」藝術團在剛剛落成的朝陽文化館「東村農民劇場」吹響。這場極富地方特色的嗩吶樂曲「專場」演出,使在場北京觀眾感受了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
由西峰區創編的隴東吹打樂慶陽嗩吶藝術《黃土情》,經甘肅省文聯、文化廳評選、審查同意,作為具有漢族傳統特色的地方文化品牌,代表甘肅省,與蘭州太平鼓舞共同參加了中國文聯每年一度的春晚現場錄制。
慶陽和諧西峰藝術團吹打樂隊的馬自剛介紹:「為了參加這次演出,我們放棄了一年中收入的黃金季節,這次從排練到北京演出,他們每個人要少掙2000-3000元,但能在人民大會堂演出,這個榮譽要比掙錢更重要。」他們更大的目標是,將隴東吹打樂打到國外去,讓老外也見識一下甘肅的民俗民風。今年69歲的閆崇厚告訴記者:「我吹嗩吶已經50年了,但是做夢都沒有想到能吹到人民大會堂,我們一定會珍惜這個難得的機會,讓全國觀眾看到咱們甘肅農民的精神風貌。」
在本次晚會「東北風光」、「華北風度」等八大部分中,由甘肅承擔的「西北風情」板塊,節目有蘭州太平鼓與呂繼宏表演的歌舞《上去高山望平川》,朱軍等助陣表演的明星群口詞《說甘肅》等,可以說是相當出彩,為此,甘肅板塊被定為壓軸節目最後上場,除了節目形式新穎,甘肅的演員陣容也是最為獨特,除了明星助陣演出外,主要演員幾乎都是地道的農民,他們將用原生態的表演方式向全國觀眾展現甘肅人民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甘肅板塊導演之一牟瑜說,將慶陽嗩吶推到舞台上不僅是希望搶眼,更是希望讓人們關注慶陽嗩吶,他和太平鼓一起首批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慶陽嗩吶藝術很多人根本不知道,用這個舞台讓人們關注它,並能看到繼續發展的意義,將它打造成甘肅的另一張名片,從此登上大雅之堂。
如何將慶陽嗩吶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形式展現得奪人眼球,牟瑜可沒少下工夫,「全國各地的嗩吶音樂非常多,慶陽嗩吶藝術在全國基本是久藏深閨無人識的狀況,這次特別選擇了極富隴東地域特色的曲調,同時根據音樂進行了畫面的調動和編排,讓傳統的嗩吶藝術『活』起來。」現場執行導演謝克也被慶陽嗩吶所感染,臨時為樂隊「加戲」,除了完成原來3分鍾的演奏,還將為哈輝、劉和剛、蔡明、蔡國慶、關牧村、蔣大為演唱的《四季歌》、《綉金匾》等甘肅民歌擔任伴奏任務。
慶陽嗩吶藝術自2006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後,西峰區高度重視,成立了研究保護中心,撥付了一定經費,組織專家開展挖掘整理、理論研究,開設培訓班,每年舉辦一次嗩吶大賽活動,並吸納了民間優秀嗩吶藝人30多人,加入了「和諧西峰」藝術團,聘請專業人員進行培訓指導,創編了隴東吹打樂《黃土情》,在2007年全市「文博會」上進行了表演,得到了與會領導、嘉賓及觀眾的好評。節會後,再次進行了創編、提高,在2008年全省春晚節目送審中,被省文聯確定為參加2008年甘肅省文聯春晚現場錄制,並被著名導演郁鈞劍選定為中國文聯春晚節目。2008年中國文聯春晚安排整個西北片區表演時間為30分鍾,慶陽嗩吶將單獨進行2分鍾表演,這在我省尚屬首次。
慶陽的嗩吶曲藝
慶陽嗩吶,是慶陽文化生活和民俗家事中最常用、最受歡迎的樂器。早在30年代,就引起省內外音樂界的關注。80年代參加過全國民間音樂、舞蹈調演,現在,已成為一個獨立的樂種。
慶陽嗩吶,最早出現在娶媳嫁女、喪葬祭奠、鄉村廟會、慶祝典禮等場合。由半職業農民組成鼓樂班子演奏。
慶陽嗩吶按其分布的地域和演奏特點,大體可分為三個派系:一個派系是環縣、寧縣、合水、正寧等地的木桿、竹桿嗩吶,這種嗩吶音色宏亮、柔中有剛、連貫流暢、音域寬廣、近聽不噪、遠聽清晰,是慶陽地區數量最多和最常用的一種嗩吶;另一個派系是鎮原銅桿嗩吶,這種嗩吶由於桿子及主要部件為黃銅質地,演奏方法也比較獨特,其音色高昂宏亮、清晰悠揚;再一個派系為華池、合水、環縣北部的大桿嗩吶(即陝北嗩吶),這種嗩吶由於桿子較長,哨片較為粗厚,其音色蒼勁粗獷、深沉穩健,與上述兩種嗩吶形成截然不同的風格。
慶陽嗩吶班子沒有固定的人數限制,少則兩人,多則十幾人。慶陽人過事(指紅、白喜事)最講究的是請全班子。所謂全班子,即人數由6~8人組成,由兩支嗩吶吹奏,伴以堂鼓、鈞鑼、小鑼各一面,鈸、小釵各一副的演奏;也有由一支小嗩吶領奏,伴以土管子、竹笛、板胡、二胡、三弦、低胡、牙子、板鼓、梆子、小鑼、小釵等組班演奏的。一般樂隊成員都會演奏兩件以上的樂器,可根據需要在人員不變的情況下隨意調配。
③ 甘肅省首批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是什麼
第一批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共計85項)
一、民間文學(共計7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 Ⅰ-1 天祝土族《格薩爾》 西北民族大學
2 Ⅰ-2 隴東紅色歌謠 慶陽市
3 Ⅰ-3 肅南裕固族口頭文學與語言 張掖市肅南縣
4 Ⅰ-4 東鄉族口頭文學與語言 臨夏州東鄉縣
5 Ⅰ-5 保安族口頭文學與語言 臨夏州積石山縣
6 Ⅰ-6 河西寶卷(武威寶卷張掖寶卷酒泉寶卷) 武威市張掖市酒泉市
7 Ⅰ-7 東鄉族小經文與民間敘事長詩 《米拉尕黑》 西北民族大學
二、民間音樂(共計8項)
8 Ⅱ-1 敦煌藝術-音樂技藝研承 敦煌研究院
9 Ⅱ-2 花兒 (蓮花山花兒會 松鳴岩花兒會 二郎山花兒會 新城花兒會 張家川花兒會) 臨夏州康樂縣臨夏州和政縣定西市岷縣甘南州臨潭縣天水市張家川縣
10 Ⅱ-3 佛宮音樂"道得爾" 甘南州
11 Ⅱ-4 清水縣道教音樂縣 天水市清水縣
12 Ⅱ-5 嗩吶藝術 慶陽市西峰區、環縣
13 Ⅱ-6 裕固族民歌 張掖市肅南縣
14 Ⅱ-7 天祝藏族華銳民歌 武威市天祝縣
15 Ⅱ-8 甘南藏族民歌 甘南州
三、民間舞蹈(共計13項)
16 Ⅲ-1 敦煌藝術-舞蹈技藝研承 敦煌研究院
17 Ⅲ-2 高高蹺 蘭州市永登縣
18 Ⅲ-3 蘭州太平鼓舞 蘭州市
19 Ⅲ-4 攻鼓子舞 武威市
20 Ⅲ-5 旋鼓舞 天水市武山縣
21 Ⅲ-6 荷花舞 慶陽市西峰區
22 Ⅲ-7 巴當舞 定西市岷縣
23 Ⅲ-8 甘地蹦子 酒泉市
24 Ⅲ-9 多地舞 甘南州舟曲縣
25 Ⅲ-10 尕巴舞 甘南州迭部縣
26 Ⅲ-11 巴郎鼓舞 甘南州卓尼縣
27 Ⅲ-12 儺舞(文縣儺舞-池歌晝 永靖縣儺舞 西固軍儺) 隴南市文縣臨夏州永靖縣蘭州市西固區
28 Ⅲ-13 鍋庄舞 甘南州
四、傳統戲劇(共計8項)
29 Ⅳ-1 道情戲 省隴劇院、慶陽市
30 Ⅳ-2 皮影戲 (環縣道情皮影戲 隴南影子腔 永登皮影戲 天水皮影戲) 慶陽市環縣隴南市蘭州市永登縣天水市
31 Ⅳ-3 曲子戲 (敦煌曲子戲 華亭縣曲子戲 秦安老調 通渭縣小曲) 酒泉敦煌市平涼市華亭縣天水市秦安縣定西市通渭縣
32 Ⅳ-4 秦腔 省秦劇團
33 Ⅳ-5 燈盞頭戲 平涼市靈台縣
34 Ⅳ-6 "南木特"藏戲 甘南州
35 Ⅳ-7 高山戲 隴南市武都區
36 Ⅳ-8 玉壘花燈戲 隴南市文縣
五、曲藝(共計8項)
37 Ⅴ-1 蘭州鼓子 蘭州市
38 Ⅴ-2 賢孝(涼州賢孝 河州賢孝) 武威市涼州區臨夏州臨夏市
39 Ⅴ-3 回族宴席曲 臨夏州
40 Ⅴ-4 春官歌演唱 (平涼崆峒春官歌演唱西和縣春官歌演唱) 平涼市崆峒區隴南市西和縣
41 Ⅴ-5 阿肯彈唱 酒泉市阿克塞縣
42 Ⅴ-6 藏族民間彈唱 甘南州瑪曲縣
43 Ⅴ-7 南梁說唱 慶陽市華池縣
44 Ⅴ-8 甘南"則肉"演唱 甘南州
六、民間雜技與競技(共計2項)
45 Ⅵ-1 高抬 平涼市庄浪縣
46 Ⅵ-2 萬人扯繩賽 甘南州臨潭縣
七、民間美術(共計8項)
47 Ⅶ-1 敦煌藝術-美術技藝研承 敦煌研究院
48 Ⅶ-2 夜光杯雕 (酒泉夜光杯雕 武山夜光杯雕) 酒泉市天水市武山縣
49 Ⅶ-3 藏族唐卡 甘南州
50 Ⅶ-4 磚雕 臨夏州臨夏縣
51 Ⅶ-5 慶陽香包綉制 慶陽市
52 Ⅶ-6 木版窗花年畫 定西市岷縣
53 Ⅶ-7 剪紙 慶陽市、平涼市、 定西市、天水市、 白銀市、張掖市、蘭州市
54 Ⅶ-8 馬尾編荷包 平涼市庄浪縣
八、傳統手工技藝(共計13項)
55 Ⅷ-1 敦煌古樂器製作技藝研承 敦煌研究院
56 Ⅷ-2 天水雕漆製作技藝 天水市秦州區
57 Ⅷ-3 洮硯製作技藝 (岷縣洮硯製作技藝 卓尼縣洮硯製作技藝 臨潭縣洮硯製作技藝) 定西市岷縣甘南州卓尼縣甘南州臨潭縣
58 Ⅷ-4 保安族腰刀鍛制技藝 臨夏州積石山縣
59 Ⅷ-5 東鄉族擀氈技藝 臨夏州東鄉縣
60 Ⅷ-6 刻葫蘆(臨夏刻葫蘆 蘭州刻葫蘆) 臨夏州臨夏市蘭州市
61 Ⅷ-7 甘谷脊獸製作技藝 天水市甘谷縣
62 Ⅷ-8 肅北縣蒙古族馬頭琴製作技藝 酒泉市肅北縣
63 Ⅷ-9 肅北雪山蒙古族馬上用具製作技藝 酒泉市肅北縣
64 Ⅷ-10 舟曲縣織錦帶 甘南州舟曲縣
65 Ⅷ-11 夏河金屬飾品製作技藝 甘南州夏河縣
66 Ⅷ-12 蘭州青城水煙製作技藝 蘭州市榆中縣青城鎮
67 Ⅷ-13 蘭州黃河大水車製作技藝 蘭州市
九、傳統醫葯(共計2項)
68 Ⅸ-1 靈台縣皇甫謐針灸術 平涼市靈台縣
69 Ⅸ-2 藏醫葯 甘南州
十、民俗(共計16項)
70 Ⅹ-1 博峪採花節 甘南州舟曲縣
71 Ⅹ-2 夏河縣香浪節 甘南州夏河縣
72 Ⅹ-3 乞巧節 隴南市西和縣
73 Ⅹ-4 合水麵塑風俗 慶陽市合水縣
74 Ⅹ-5 蘭州羊皮筏子 蘭州市
75 Ⅹ-6 隴東窯洞民居文化 慶陽市
76 Ⅹ-7 肅北雪山蒙古族服飾 酒泉市肅北縣
77 Ⅹ-8 裕固族人生禮儀 張掖市肅南縣
78 Ⅹ-9 太昊伏羲祭典 天水市
79 Ⅹ-10 十八路湫神祭典 定西市岷縣
80 Ⅹ-11 西王母祭典 平涼市涇川縣
81 Ⅹ-12 公劉祭典 慶陽市西峰區
82 Ⅹ-13 插箭節 甘南州
83 Ⅹ-14 "※"字燈會 金昌市
84 Ⅹ-15 周祖祭典 慶陽市慶城縣
85 Ⅹ-16 拉扎節 定西市臨洮縣
④ 長嗩吶的延安子長嗩吶
延安子長嗩吶桿粗碗大,其音樂特點是粗獷、奔放、熱烈、明快、舒展、宏厚,旋律清晰,剛柔相濟、委婉動聽,且具有純朴、優美、濃郁的陝北風味。
嗩吶曲牌多為上聲性雅樂調式,其中雅宮、雅徵調式較為多見。傳統吹奏班子由上手、下手、鼓手、敲鑼、擊釵5人組成。 隨著社會對嗩吶的需求面不斷擴大,演出范圍也由紅、白事和秧歌服務逐步擴大到舞台、廣場和節日慶典;演出規模也由傳統的5 人小班擴充到數百人;音樂曲目也從傳統曲牌向民歌、小調、進行曲、流行歌曲、外國歌曲拓展;樂器也在兩支嗩吶的基礎上,一步步加入了海笛、笙、管(管子)、小號、單簧管、長管、薩克斯管、圓號;打擊樂除原有的鑼、小鼓、小釵外還增加了大鼓、大釵、京鑼、架子鼓等樂器。不論在音樂、形式、規模、氣勢上都有了較大的提高。
自八十年代開始,子長嗩吶發展較快。80年整理的《子長嗩吶曲牌》先後被收入《中國民間器樂集成》和《陝西省民間器樂集成》。85年至今,先後參加了《北斗》、《童年的朋友》、《羊馬河戰役》、《火種》、《李克農》、《劉志丹和謝子長》等電影、電視片的拍攝或配樂;93年百人嗩吶參加了「延安市首屆蘋果節」開幕式,96年參加了在延安市楊家嶺舉行的《紀念長征勝利60周年大型文藝演出》表演,同年還參加了延安市電視專題片《三鼓催春》的拍攝演出活動;98年,在柯授良飛越黃河前期宣傳中,為香港衛視台進行了《嗩吶迎親》專題表演,面向90多個國家播放。時年,百名嗩吶手參加了國慶50周年大型電視劇《中國命運的決戰》的表演。84年在延安地區民間文藝調演中子長嗩吶獲得個人獨奏和小合奏一等獎。88年甘肅音像出版社錄制發行了子長嗩吶協會吹奏的《陝北嗩吶、喜慶套曲》磁帶1萬盤。
子長現有嗩吶班子將近百個,吹手250餘人, 其中擅長傳統曲牌吹奏的有常體英、李樹林,吹奏技巧比較全面有薛守高、焦養亮等,嶄露頭角的新秀趙隨高等
⑤ 嗩吶喪事出殯專用曲有哪些
嗩吶喪事出殯專用曲:
1、嗩吶獨奏《一江風》
2、嗩吶曲《黃河情》
3、嗩吶獨奏豫劇《秦雪梅弔孝》
4、嗩吶母親
5、嗩吶父親
6、哀樂
7、嗩吶悲調曲
8、嗩吶哭皇天
9、嗩吶悲曲
10、嗩吶獨奏朝陽溝
嗩吶使用環境:
在民間,嗩吶有著深厚的根基,一般百姓家舉辦婚喪壽慶、喬遷新居、過年過節時都要請幾個嗩吶手來慶賀熱鬧一番,發展到今天,送子參軍,開張剪綵也要請嗩吶樂隊,廣泛應用於民間的婚、喪、嫁、娶、禮、樂、典、祭及秧歌會等儀式伴奏。
⑥ 死人的時候一般吹的嗩吶是什麼名
死人的時候一般吹的嗩吶歌曲名字:《十跪父》、《母重恩》、《千張紙》,《哭七關》,《蘇武牧羊》,《煙花嘆》、《父親》、《母親》、《長相依百》、《前緣》、《百鳥朝鳳》、《一枝花》、《哭五更》、《哭皇天》、《青天歌》、《哭別曲》、《大佛調》、《漢吹曲》、《時間都去哪兒了》老人活過周歲72歲,也會吹奏《豬八戒背媳婦》、《小放牛》等歡快曲調。
(6)甘肅三大美女嗩吶擴展閱讀:
傳統嗩吶及其應用
傳統嗩吶的按孔則是橢圓形,採用七孔律
1、宮廷樂:包括以儀式為主的雅樂以及用於軍隊或表達皇帝氣勢用的鼓吹樂之中。
2、戲曲伴奏:中國北方、西南方的劇種為然伴奏中都會用到嗩吶,京劇中也有少數的戲會用到嗩吶。
3、鼓吹樂、吹打樂等器樂演出:鼓吹樂指以嗩吶等管樂為主奏,打擊樂伴奏的演出方式,最有名的樂種是山東鼓吹;吹打樂為吹管樂器與打擊樂器一同的演出,比較有名的樂種如像是十番鑼鼓、浙東鑼鼓等。這類器樂的演出多在各種節慶或地方集市時出現。
4、歌舞樂:用於民間歌舞的伴奏,例如南方的採茶歌舞、北方的秧歌。常用在節慶及豐收等場合。
5、其他類型器樂曲:如潮州音樂、北管音樂,客家漢樂、廣東音樂等。
6、婚喪喜慶:婚嫁迎娶、超渡法事時伴奏之用。
⑦ 嗩吶一生聽兩回,紅衣翩翩,與子永攜;白衣當頭,與世隔絕。洞房花燭,起舞翩翩;奈
嗩吶的聲音,一輩子能聽到兩回,第一次是結婚的時候,兩個人身著紅衣攜手拜堂。另一次是身著白衣,與世長辭。這句話說的是古代的一種現象,在紅白事上,古代人都要請樂隊,裡面最出彩的就是嗩吶。
這句話只說了兩種情況,其實應該是三種情況下能聽到嗩吶,第一次是孩子白天,第二次是洞房花燭,第三次是與世長辭。
(7)甘肅三大美女嗩吶擴展閱讀
嗩吶在民俗中的地位:
嗩吶藝術為一種中國民間傳統文化表現形式。2006年河南省沁陽市甘肅省慶陽市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
其基本樂器嗩吶,俗稱「喇叭」,是一種在我國各地廣泛流傳的民間樂器,根據不同分類標准可以分不同的種類,發音高亢、雄渾,過去多在民間的吹歌會、秧歌會、鼓樂班和地方曲藝、戲曲的伴奏中應用。經過不斷發展,豐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現力,已成為一件具有特色的獨奏樂器,並用於民族樂隊合奏或戲曲、歌舞伴奏。
⑧ 隴東嗩吶的嗩吶溯源
到過隴東的人都會為這里特殊的地形地貌而感嘆。嚴重的水土流失造成了溝、塬、梁、峁等復雜豐富的地形地貌。而艱難的農耕生活就是在這樣的地形和更為嚴酷的節令條件下進行,深厚的農耕文化因此而形成並積淀。農耕活動是人的活動,人的活動是有生命的活動,有生命的活動就要抒發感受,抒發中產生了藝術。這里近鄰陝北,相近的生存環境和生命感受產生了相近的抒情。陝北產生了民歌,隴東不但產生了隴東民歌、隴東歌謠、還有隴東道情、隴劇等藝術形式。而隴東民歌《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綉金匾》,以及由民歌改變的《東方紅》不但當年唱紅了解放區,而且以後唱遍了全中國。有歌的土地,必然是有音樂的土地。千百年來,黃土地上的人們一邊耕作,又一邊歌唱,歌唱自己對生命的感情,歌唱自己的喜、怒、衰、樂,從而產生了隴東的民間樂曲。
而這些樂曲按其來源大體有三種類型:一種是傳統的曲牌,如《終南山》、《擔水》、《黃鶴樓》、《辭朝》;第二種是與隴東地方戲曲音樂有緊密聯系同名曲牌,如《元號令》、《水龍吟》、《水落玉》、《將軍令》等;第三種是由隴東地方民歌演變而來的曲牌,如《綉荷包》、《小放牛》、《九連環》、《珍珠倒卷簾》等。這些樂曲在隴東總共有400多首。
嗩吶從明朝傳入隴東以後,就成為隴東人民抒發感情,吶喊生命,傳承漢族樂曲的一種基本的樂器。
那些平時與父老鄉親們一道,吆著犁地的牛,喊著秦腔或者民歌的漢子們,遇上紅白喜事,放下手中的犁耙,拿上心愛的嗩吶,叫上夥伴們一道組成了「吹手班子」。走到一家家喜慶或悲哭的院落,把事主家的感受和他對生命的情緒透過那一個銅制的嗩吶頭,或雄宏蒼涼,或細膩柔慢地吹向天空,吹到溝梁,吹進隴東人粗壢的耳膜,鋪在他們那顫動了心田上,紮下那歌哭的根。紅事上可聽到《狀元遊街》、《粉紅蓮》、《地里兔》《鬼推磨》、《寄生草》、《雪花飄》、《十二道春》、《太平年》、《相親》、《四頁瓦》、《張良賣布》、《得勝回營》。那熱鬧、豪放的樂曲,就是隴東人心靈上的「喜神」。白事上則可聽到《雁落沙灘》、《抱靈牌》、《抑春》、《祭靈》、《弔孝》、《哭長城》、《悲調》、《反平調》、《哭皇天》、《觀影譜》、《奠酒詞》、《抑金娘》等,那痛苦悲愴的曲調,就是隴東人千百年來生命中所積淀了悲苦之情。黃土地上這些土生土長的泥腿子藝術家,就這樣把隴東的民間樂曲一首首地耳聽心記的傳承下來,並且在不懂樂譜的情況下,嗩吶手一代傳給一代。四百多年來,代代相傳,從不間斷。並且逐漸發展成為一支六千多人的龐大的音樂隊伍。他們吹奏在隴東的溝溝塬塬上,滋潤著、活泛隴東人干竭的心田, 隴東嗩吶已經成為一個民間音樂藝術的活化石和博物館。
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