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女大全 » 南安四大美女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南安四大美女

發布時間: 2022-06-02 09:38:58

❶ 從古至今。。歷史上有記載的有名姓的美男子有哪些

除了以下的十大美男:比較出名的還有:周瑜,慕容沖,獨孤信
還有一類便是貴族的男寵們,尤以西漢見多:龍陽君,審食其,董偃,董賢,李奕,高菩薩,和士開,曇獻,張易之和張昌宗
1. 潘安:

潘安的名氣實在太響,都已經成為美男子的代稱了,稱贊別人英俊的時候基本都會來一句「貌似潘安」。潘安此人,據說「姿容既好,神情亦佳」,上了街就有不少女子跟著他,還有人因為難以接近他,就向他的坐車投擲水果,這就是「擲果盈車」的來歷,嚇得潘安不敢出去。美到這樣的地步,不上排行榜也難。

2. 衛玠:

關於衛玠的美,《晉書》中用「明珠」、「玉潤」等形容美女的詞去形容他,他自幼風神秀異,坐著羊車行在洛陽街上,遠遠望去,就恰似白玉雕的塑像,時人稱之「璧人」。後世的畫家再怎麼畫隋煬帝,估計也不可能畫到這樣的地步。

3. 蘭陵王:

關於蘭陵王高長恭,我們只要知道一點,據說他的面相太過柔美,他自認為上陣殺敵的時候,會被敵人輕視,所以每次打仗都要帶上猙獰的面具。據史書記載:「長恭貌柔心壯,音容兼美。為將躬勤細事,每得甘美,雖一瓜數果,必與將士共之。」也就是說,他面相柔美,音色也好,還平易近人,這樣的人物,遠遠超過了隋煬帝。

4. 子都:

子都是春秋時鄭國的公子,據說是當時的第一美男子,他的帥氣是有目共睹的。《孟子·告子上》裡面說:「不知子都之姣者,無目者也。」意思就是,如果看不出子都是個帥哥,那你就是瞎子。孟子都生活在幾百年後的戰國時代了,難道還特意跳出來給子都做廣告?說明子都真的是帥的人盡皆知了。

5. 嵇康:

嵇康不進精通文學、玄學和音樂,同時也非常英俊瀟灑,別人形容他是「龍章鳳姿,天質自然」。史書說他「身長七尺八寸,風姿特秀,見者嘆曰:『蕭蕭肅肅,爽朗清舉。』或雲:『肅肅如松下風,高而徐引。』」最有說服力的故事是,有一次他去山上采葯,竟被樵夫誤以為仙人下凡,其風姿可窺一斑。

6. 呂布:

呂布的名字,也應該算是家喻戶曉了。他身材高大,相貌英俊,武藝高強,穿著也相當拉風,「頭戴三叉束發紫金冠,體掛西川紅錦百花袍,身披獸面吞頭連環鎧,腰系勒甲玲瓏獅蠻帶」,這幅打扮配他的長相,在今天完全可以一炮打響,成為當紅歌星。而且他還騎了一匹赤兔馬,人稱「人中呂布,馬中赤兔」,馬是最好的馬,人當然也不會差。何況他還納了貂蟬,貂蟬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這一點也為他加了很多分。

7. 韓子高:

韓子高是南朝梁朝人,身世微賤,以做鞋為生。據說他「容貌艷麗,纖妍潔白,如美婦人。螓首膏發,自然娥眉,見者靡不嘖嘖」。史書中有這樣的記載:「亂卒揮白刃,縱揮間,噤不忍下,更引而出之數矣」。就是說他處於亂軍之中,敵人揮舞長槍白刃瘋狂砍殺,可一旦遇到韓子高,竟然會拋掉手中的兵刃,沒有一個人捨得傷害他的一根毛發,可見此君貌美到了什麼程度!導致很多純情少女,包括陳朝公主,都瘋狂暗戀子高,竟然因為日夜思念而咳血身亡。

8. 宋文公:

宋文公,也就是公子鮑。據《左傳·文公十六年》記載,公子鮑是一個「美而艷」的大帥哥。後果很嚴重,被中年守寡、獨居深宮而難耐孤寂的王姬看上了,「欲通之」。順便說一下,這個王姬,是公子鮑的祖母。公子鮑要是不美得驚天動地,何至於讓他的祖母對他生出這種念頭?作為國家領導人的長輩,她什麼男人得不到?何況春秋時期早已禮崩樂壞,誰也管不到她了。可是公子鮑不願意和祖母私通啊,王姬便千方百計的拍他馬屁,連國家都肯送給他,這可以算是「不愛江山愛美男」的典型版本。

9. 宋玉:

宋玉和上面說的潘安齊名,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兩大帥哥之一,光這一點隋煬帝就絕對比不上。

10. 鄒忌:

鄒忌是戰國時期齊國有名的帥哥,身型修長(身高八尺有餘),而且形態「昳麗」。他的帥不僅是外在的帥,同時他又是一個很有思想的人。比如,他不清楚和城北的徐公誰更美,就問自己的妻妾和門客,回答都是他本人更美。後來他親自見到了徐公,發現確實不如徐公美。他冥思苦想,認為這是他身邊的人為了討好他,在拍他的馬匹,往往會遮掩事情的真相。他就把此事告訴齊威王,齊威王接受他的建議,從此廣開言路,齊國因此越加強大。鄒忌能有廣闊的胸懷和深邃的思想,更彰顯了他的美。

我們總結了以上10大美男,發現他們能上排行榜,確實都有過人之處的。而隋煬帝單單一句「上美姿儀」,恐怕無法和上面10位帥哥比肩。

如果說要讓隋煬帝上古代美男排行榜,恐怕至少要排到幾十名。因為古代的英俊的男子確實很多,光是在一本《三國志》中,有「美資顏」或類似描述的,就有孫策、周瑜、諸葛亮、袁紹、袁尚、劉表、蔣乾等。何況男子的美,還分多種,有陽剛之美、陰柔之美、內涵之美,或者兼而有之,要排出前十來,就很有爭議,如果排出前一百名,估計會掙破頭。

❷ 三國演義誰演的

舊版三國孫策——濮存昕

曹操——鮑國安
曹丕——楊俊勇
曹植——王良波
曹睿——王光輝
曹芳——安志勇
曹髦——姬晨牧
曹奐——汪涵
曹真——鄭強
曹爽——康銘
曹訓——孫振才
曹羲——遲重根
曹仁——邰祖輝
曹洪——霍爾查/巴拉珠爾
夏侯敦——巴拉珠爾/魯建國/蘇德斯琴
夏侯淵——錢玉林
夏侯霸——石天生/沈雙存
夏侯懋——王基明
夏侯傑——楊立新
張遼——徐少華/張亞坤/王衛國
張虎——田野
徐晃——霍爾察/劉洪林/謝東/尼格木圖
許褚——王建國/盧映/陳之輝/韓東
張郃——邢國洲/徐偉茹/桑寶/王化南
典韋——張甲田
文聘——芒萊/畢力格
於禁——斯琴畢力格
李典——張英武/桑寶/張京海
樂進——沈龍
毛玠——周惠林
郭嘉——蔣愷
徐庶——翟萬臣
程昱——戴敬國/於連増
賈詡——李緒良/徐永亮
荀彧——顧嵐
荀攸——於家乃
劉曄——馬玉森/魏憲
蔣干——周舟
司馬望——呂鎖森
司馬懿——唐振環/魏宗萬
司馬昭——高蘭村
司馬師——潘引來
陳登——王長利
陳珪——紐荼亮
許攸——石小滿
楊修——畢彥君
蒯越——馬吉春
郭淮——常玉平
鍾會——管越
鄧艾——王洪光
鄧忠——吳文慶
賈充——韓新民
陳群——張世軍
陳琳——王濤
華歆——宋戈
張綉——韓善續
孟坦——蘇德斯琴
王植——莫歧
秦琪——劉立偉
蔡瑁——幺岳
蔡中——李小舟
蔡和——李化
張當——朱德倉
崔諒——李松橋
楊陵——高小寶
馬遵——秦寶林
王朗——董驥
孫禮——楊軍
郝昭——李世才
費耀——齊文強
李勝——楊艾夫
桓范——文毫
蔣濟——劉義
陳泰——劉英魯
許允——王幼童
王經——張洪武
邵悌——王鷹
蘇越——許宏達
成濟——張平

劉備——孫彥軍
糜夫人——許娣/王璐瑤
甘夫人——伊淑芳/郭淑萍
孫夫人——趙越
劉璋——梁震亞
劉禪——李鐵/魯繼先
劉琦——尹力
諸葛亮——唐國強
諸葛均——石霓
黃承彥——王洪武
龐統——金書貴
法正——張民甫
姜維——樊志啟/張天舒
關羽——陸樹銘
關平——丁志勇/陳兵
關興——李威/顧建榮
張飛——李靖飛
張苞——遲國棟
趙雲——楊凡/張山/侯永生
黃忠——王洪濤/葉鈞
馬超——安亞平
馬岱——陳關欣/李建平
魏延——劉威/王曉穎/王紹文/王心海
王平——崔岱
廖化——芒萊/杜文祿/陳之輝
馬謖——張治中
郗正——洪希邁
孫乾——郭家慶/夏均寅
伊籍——王輝/劉龍濱
許靖——張勤
糜竺——朱秉謙/任東升
糜芳——隗和國
李恢——王志強
鄧芝——李志義
孟達——孫楠
張松——張炬
馬良——李平
張嶷——莫.道爾基
馬忠——張浩
蔣琬——劉宏坤
張翼——齊文強
吳班——李世才
楊儀——孟憲禮
譙周——王鳳文
黃皓——曾革
楊鋒——司耕田
孟獲——胡戰利
孟優——李東果
孟節——李延魁
祝融夫人——李雲娟
朵思大王——劉赫
董荼那——秦寶林
胡班——葉金森

孫堅——吳曉東
吳國太——林默予/俞若娟
孫策——濮存昕
孫權——吳曉東
張昭——周繼偉
周瑜——洪宇宙
小喬——何晴
喬國老——江金
魯肅——曹力/馬玉良/宋幫桂
呂蒙——郭沫浪/初國良/張京海
陸遜——高飛
太史慈——李洪濤/陳之輝
黃蓋——吳桂苓/許福印
程普——閆懷禮/陳惠良
甘寧——韓東/張玉海
丁奉——楊寶和/王奕
周泰——尹偉/張瑩
韓當——朱軍
蔣欽——楊勝雁
凌統——王剛/韓增祥
潘璋——張啟成
諸葛瑾——汪杞桂
諸葛恪——何冰
闞澤——張喜前
呂范——啜二勇
虞翻——楚建富
薛綜——王鷹
陸績——趙丕玉
嚴畯——李譚
程秉——董九如
顧雍——李燕平

董太後——呂中
何太後——鄭天煒
何進——張福元
獻帝——蘇可/鮑大志
盧植——楊兆泉
董承——劉龍
吉平——丁志誠
伍孚——劉建為
丁原——芮麗容
董卓——里坡
李儒——畢彥君
李肅——嚴燕生
呂布——張光北
貂禪——陳紅
嚴氏——高寶寶等
陳宮——李建義/修宗迪
袁術——王福生 /陳友旺
袁紹——李慶祥/洪宇宙
審配——王顯
沮授——王志強
田豐——張連仲
郭圖——郭壽陽
顏良——謝加起
韓猛——蘇德斯琴
淳於瓊——周萬紅
陶謙——張瞳
馬騰——黃文俊
劉表——張達
蔡夫人——劉曉媚
司馬徽——蘇民
華佗——王忠信

里坡 �6�1飾演�6�1 董卓
譚宗堯 �6�1飾演�6�1 王允
嚴燕生 �6�1飾演�6�1 李肅
吳曉東 �6�1飾演�6�1 孫堅
楊凡 �6�1飾演�6�1 公孫瓚
濮存昕 �6�1飾演�6�1 孫策
洪宇宙 �6�1飾演�6�1 周瑜
吳桂苓 �6�1飾演�6�1 黃蓋(前期)
蔣愷 �6�1飾演�6�1 郭嘉
王長利 �6�1飾演�6�1 陳登
孫彥軍 �6�1飾演�6�1 劉備
陸樹銘 �6�1飾演�6�1 關羽
李慶祥 �6�1飾演�6�1 袁紹(後期)
石小滿 �6�1飾演�6�1 許攸
吳曉東 �6�1飾演�6�1 孫權
翟萬臣 �6�1飾演�6�1 徐庶
邰祖輝 �6�1飾演�6�1 曹仁
韓冬 �6�1飾演�6�1 甘寧
陳之輝 �6�1飾演�6�1 太史慈(後期)
斯琴畢力格 �6�1飾演�6�1 於禁
陳惠良 �6�1飾演�6�1 程普(後期)
郭沫浪 �6�1飾演�6�1 呂蒙
俞若娟 �6�1飾演�6�1 吳國太
楊凡 �6�1飾演�6�1 趙雲(中期)
金書貴 �6�1飾演�6�1 龐統
宋幫桂 �6�1飾演�6�1 魯肅(後期)
楊俊勇 �6�1飾演�6�1 曹丕
侯永生 �6�1飾演�6�1 趙雲(後期)
李東果 �6�1飾演�6�1 孟優
劉威 �6�1飾演�6�1 魏延(前期)
鄭強 �6�1飾演�6�1 曹真
王光輝 �6�1飾演�6�1 曹睿
樊志啟 �6�1飾演�6�1 姜維(後期)
畢彥君 �6�1飾演�6�1 李儒
洪宇宙 �6�1飾演�6�1 袁紹(前期)
張光北 �6�1飾演�6�1 呂布
鮑國安 �6�1飾演�6�1 曹操
陳紅 �6�1飾演�6�1 貂禪
李洪濤 �6�1飾演�6�1 太史慈(前期)
周繼偉 �6�1飾演�6�1 張昭
閆懷禮 �6�1飾演�6�1 程普(前期)
顧嵐 �6�1飾演�6�1 荀彧
修宗迪 �6�1飾演�6�1 陳宮
徐少華 �6�1飾演�6�1 張遼(前期)
李靖飛 �6�1飾演�6�1 張飛
張連仲 �6�1飾演�6�1 田豐
唐國強 �6�1飾演�6�1 諸葛亮
許福印 �6�1飾演�6�1 黃蓋(後期)
張山 �6�1飾演�6�1 趙雲(前期)
曹力 �6�1飾演�6�1 魯肅(前期)
周舟 �6�1飾演�6�1 蔣干
周惠林 �6�1飾演�6�1 毛玠
張喜前 �6�1飾演�6�1 闞澤
張亞坤 �6�1飾演�6�1 張遼(後期)
啜二勇 �6�1飾演�6�1 呂范
何晴 �6�1飾演�6�1 小喬
畢彥君 �6�1飾演�6�1 楊修
安亞平 �6�1飾演�6�1 馬超
王洪濤 �6�1飾演�6�1 黃忠
胡戰利 �6�1飾演�6�1 孟獲
崔岱 �6�1飾演�6�1 王平
張天舒 �6�1飾演�6�1 姜維(前期)
王心海 �6�1飾演�6�1 魏延(後期)
魏宗萬 �6�1飾演�6�1 司馬懿
高蘭村 �6�1飾演�6�1 司馬昭
何冰 �6�1飾演�6�1 諸葛恪 新版三國陳建斌 飾 曹操
陸毅 飾 諸葛亮
於和偉 飾 劉備
黃維德 飾 周瑜
何潤東 飾 呂布
林心如 飾 孫尚香
於榮光 飾 關羽
聶遠 飾 趙雲
陳好 飾 貂蟬
張博 飾 孫權
劉競 飾 大喬
趙柯 飾 小喬
李依曉 飾 靜姝
呂小禾 飾 董卓
於濱 飾 曹丕

❸ 從《金陵十二釵》中選四大美女,哪四位可入選為什麼

《紅樓夢》中有無數的女孩子,她們中極為重要亦或薄命的姑娘被選入金陵十二釵,在眾人中她們很出色,她們之中不乏美女,古有四大美女,如果從她們之中挑選,到底哪四位可以入選呢?選擇的標准有很多,從不同的角度就會有不同的選擇,且往下看。

金陵十二釵有一個很好的記憶方式,寶玉的四個姊妹,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寶玉的四個親戚,王熙鳳、巧姐、秦可卿、李紈;寶玉喜歡的四個姑娘,黛玉、寶釵、湘雲和妙玉。這個標准或許略有偏頗,可是對於記憶這十二個女子也還不錯的,如果就劃給來選擇,她們之中的哪些人能夠榜上有名呢?

第一,從寶玉四個親戚的女子中選,王熙鳳和秦可卿可以上榜

寶玉前期真的是一個很花心的人,他雖然最喜歡黛玉,可是這並不妨礙他心中喜歡著別的姐姐妹妹,只是到後來寶玉從齡官和賈薔的愛情里明白了」愛一個人要專一「,所以此時他對黛玉一心一意,並且給予相伴一生的許諾。

十二釵中的這四個姑娘,寶玉都是曾經喜歡過的,她們四人都很美,但是寶釵、湘雲和黛玉可以入選榜首。她們三人是三種不同的美,寶釵雍容華貴、黛玉清新脫俗、湘雲天真浪漫,她們三人真的沒有辦法確定高下,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的一種美。

比較喜歡成熟懂事的會很喜歡寶釵,喜歡有個性、柔弱的會覺得黛玉很美,但是喜歡男孩子性格和逗趣型的就是特別喜歡湘雲,她們三個人都是很優秀的姑娘,所以在最開始的時候寶玉或許對她們三人都是有好感的,就是無法決斷出誰才是最愛。可是隨著慢慢長大,他心中明白黛玉才是和他靈魂最投契的人,湘雲和寶釵都只是姊妹。

作者:十一,歡迎關註:小說紅樓,一起找尋紅樓夢中有趣的人和事兒!

❹ 《三國演義》中的哪些人物是虛構的

比較出名的人大多是真實存在的,只不過有的事不是他做的,比如在正史上,華雄是孫堅所殺,並非關公.再就是左慈,貂蟬是虛構的,是不是虛構的無所謂,大多數人都是接受三國演義里的人物!給你個虛構人物表:第一回:
程遠志(黃巾頭目)
鄧茂(黃巾頭目)
第五回:
鮑忠(鮑信弟弟,被華雄殺)
俞涉(袁術部將,被華雄殺)
潘鳳(韓馥上將,被華雄殺)
穆順(王匡部將,被呂布殺)
方悅(河內名將,被呂布殺)
武安國(孔融部將,被呂布砍去手腕)
第八回:
貂蟬(美女,用連環計殺董卓)
第九回:
李別(李傕侄兒)
第十三回:
崔勇(李傕部將,被徐晃殺)
第十四回:
李暹(李傕侄兒)
荀正(紀靈部將,被關羽殺)
第十五回:
樊能(劉繇部將,被孫策殺)
陳橫(劉繇部將)
第十七回
王垕(曹操手下糧官)
第二十三回
秦慶童(董承家僮,向曹操高密)
雲英(董承侍妾)
第二十七回
杜遠(和廖化在一起的山賊,被廖化殺)
胡華(胡班父親)
孔秀(東嶺關守將,被關羽殺)
韓福(洛陽太守,被關羽殺)
孟坦(韓福副將,被關羽殺)
卞喜(汜水關守將,被關羽殺)
普凈(高密的和尚)
王植(滎陽太守,被關羽殺)
胡班(王植手下,出賣王植)
秦琪(夏侯敦手下,被關羽殺)
第二十八回
關定(關平父)
關寧(關平兄)
郭常(其子盜關羽馬)
裴元紹(黃巾頭目,被趙雲殺)
周倉(黃巾頭目,敗走麥城自殺)
第三十回
韓猛(袁紹部將)
辛明(袁紹部將)
第三十二回
馬延(袁尚部將,投降曹操)
張凱(袁尚部將,投降曹操)
汪昭(袁尚部將)
第三十三回
彭安(袁尚部將,被徐晃殺)
第四十一回
夏侯恩(青虹劍所有者,被趙雲殺)
淳於導(曹仁部將,被趙雲殺)
晏明(曹洪部將,被趙雲殺)
鍾縉(夏侯敦部將,被趙雲殺)
鍾紳(夏侯敦部將,被趙雲殺)
第四十五回
蔡塤(蔡瑁弟,被甘寧殺)
蔡中(蔡瑁弟,被祭旗)
蔡和(蔡瑁弟,被祭旗)
第五十二回
劉賢(劉度之子)
刑道榮(劉度部將,被殺)
鮑龍(趙范部將,被殺)
第五十三回
鞏志(金旋部從事,獻城投降)
楊齡(韓旋部將,被關羽殺)
賈華(孫權部將,被殺)
弋定(太史慈同鄉,被殺)
第五十七回
黃奎(門下侍郎,和馬騰一同反曹)
李春香(黃奎妾,被曹操殺)
苗澤(黃奎妻弟,被曹操殺)
第五十八回
鍾進(鍾繇弟,被殺)
韓福(洛陽太守,被關羽殺)
第六十一回
周善(應孫尚香使者,被張飛殺)
高沛(白水軍將領,被殺)
第六十二回
紫須上人(劉璋軍出徵求禍福者)
第六十四回
卓膺(劉璋部將,降劉備)
第六十七回
昌奇(張魯軍楊昂部將)
楊昂(張魯部將)
楊松(張魯謀士)
第六十九回
任燮(馬超部將)
第七十回
夏侯德(夏侯淵從弟,被黃忠殺)
第七十一回
張著(黃忠部將)
第七十三回
瞿元(曹仁部將)
夏侯存(曹仁部將)
第七十四回
董衡(龐德部將,被龐德殺)
成何(龐德部將,被殺)
第七十六回
徐商(曹操派去救樊城者)
第八十回
祖弼(符璽郎,被殺)
第八十二回
譚雄(孫桓部將,被關興殺)
崔禹(朱然部將,被張苞殺)
第八十三回
夏恂(韓當部將,被張苞殺)
周平(周泰弟,被關興殺)
第八十四回
淳於丹(陸遜部將)
第八十七回
關索(關羽三子)
鄂煥(高定部將)
金環三結(孟獲部將,被趙雲殺)
董荼那(孟獲部將,被孟獲殺)
阿會喃(孟獲部將,被孟獲殺)
忙牙長(孟獲部將,被殺)
第八十八回
孟優(孟獲之弟)
第八十九回
孟節(孟獲兄)
朵思大王(禿龍洞主)
楊鋒(洞主,抓住了孟獲)
實際上這些回中南蠻軍除了孟獲外,基本上都是虛構人物
第九十回
帶來洞主(祝融夫人弟)
祝融夫人(孟獲妻,也是《三國演義》中最強的女性)
木鹿大王(八納洞主,有虎豹等獸兵)
兀突骨(烏弋國國主,三國中個子最高,有藤甲兵,死的很慘)
第九十一回
張韜(郭太後寵臣)
第九十二回
韓家父子五人(魏將,被趙雲殺)
潘遂(夏侯懋部將)
董禧(夏侯懋部將)
薛式(夏侯懋部將)
裴緒(蜀將)
崔瓊(魏安定郡太守)
楊陵(魏南安郡太守)
第九十四回
徹里吉(羌王)
雅丹(羌王丞相)
越吉(羌王大將)
韓禎(蜀西平守將)
第九十五回
蘇顒(郭淮部將)
萬政(郭淮部將)
第九十六回
張普(曹休部將)
薛喬(曹休部將)
第九十七回
謝雄(蜀將,被王雙殺)
龔起(蜀將,被王雙殺)
第一百回
秦良(魏將,被殺)
杜瓊(蜀將)
苟安(李嚴部運糧官)
第一零二回
岑威(魏將)
第一零三回
張球(滿寵部將,燒東吳軍械庫)
第一零六回
裴景(魏徵遼東將)
仇連(魏徵遼東將)
第一零七回
潘舉(曹爽將,守門)
第一零九回
王韜(司馬昭主簿)
第一一零回
葛雍(毋丘儉將)
宋白(魏慎縣縣令)
朱芳、張明、花永、劉達(魏王經將,與蜀作戰)
第一一一回
鮑素(蜀將,守祁山大營)
第一一二回
王真、李鵬(魏司馬望部將)
曾宣(諸葛延部將,開城門投降)
第一一三回
鄭倫(鄧艾部將,被廖化殺)
第一一四回
黨均(鄧艾部幕僚)
第一一五回
王灌(鄧艾部將)
鄧敦(魏官員,阻止伐蜀派)
第一一六回
盧遜(蜀南鄭守將)
第一一七回
李氏(馬邈妻,自殺)
第一一八回
崔氏(劉堪妻,自殺)
第一二零回
張節(魏黃門侍郎,被殺)

❺ 大鮮哪裡人

中國古代有四大美女:西施、王嬙、貂嬋和楊玉環。但是,鮮為人知的是中國古代也有四大美男子,他們是潘安、曹植、沈約和衛玠。<br>
<br>
潘安,晉代人。其人「姿容既好,神情亦佳。」當時,不少妙齡姑娘見了他,都會怦然心動給他一個「回頭率」,有的忘情地跟?潘安走,甚至還為他而爭風吃醋。因此,常嚇得潘安不敢上街。有的懷春少女難以親近他,就用蘋果來投擲他。於是,就有「果擲潘安」的傳說。<br>
<br>
曹植,三國時魏武帝曹操之子。他生得「神清骨秀」,器宇軒昂,而且「性慧敏,善文章」,才氣橫溢。膾炙人口的七步詩就是他的傑作。他還著有《洛神賦》、《白馬篇》等名篇,辭句瑰麗,慷慨淋漓,為千古佳文,被後世廣為傳誦,堪稱才貌雙絕。<br>
<br>
沈約,南北朝梁代人。南唐後主、著名詞人李煜詞中有「沈腰潘鬢消磨」一句,指的便是沈約。後來,明代詩人夏完淳有「酒杯千古思陶令,腰帶三圍恨沈郎」之詩句,這個細腰男子指的也即沈約。時人形容沈約之細腰,堪與一代美人趙飛燕相媲美。<br>
<br>
衛玠,西晉人。生得「花一般嬌,粉一般嫩」,他常坐在白羊車上在洛陽的街上走。遠遠望去,就恰似白玉雕的塑像,時人稱之「璧人」。誰料衛玠之美雖舉世無雙,卻也因此禍從天降。那年他到下都城遊玩,卻被無數艷麗女子爭相圍觀,沿途幾十里堵塞不通,使他一連幾天都無法好好休息。到達下都城時,全城轟動,「參觀者」絡繹不絕。這個體質孱弱的美少年終於累極而病,一病而亡。《世說新語》中有「看剎衛玠」的故事,記載的便是這個傳說。人們曾有「紅顏命薄」之語,卻不知也有「美男命薄」的呢!

❻ 三國歷史上,蔡文姬、甄宓、張頜、王異,是魏國四大美女啊!

蔡文姬(約177年-約249年)[1]名琰,原字昭姬,晉時因避司馬昭之諱,改字文姬,東漢陳留圉(今河南開封杞縣)人,東漢大文學家蔡邕的女兒,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精於天文數理,博學能文,又善詩賦,兼長辯才與音律。代表作有《胡笳十八拍》、《悲憤詩》等 。蔡文姬,生卒年不詳,名琰(yan),著名東漢末年的著名女詩人,是文學家和書法家蔡邕之女,其父蔡邕精於天文數理,妙解音律,是曹操的摯友和老師。生在書香門第的家庭,蔡文姬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學能文,又善詩賦,兼長辯才與音律。蔡文姬從小以班昭為偶像,也因此從小留心典籍、博覽經史。並有志與父親一起續修漢書,留名青史。可惜東漢末年,社會動盪,她初嫁於衛仲道,後因無子,丈夫死去而回到母家,又因匈奴入侵,蔡文姬被擄到了南匈奴,嫁給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賢王,飽嘗了異族異鄉異俗生活的痛苦,生育2個兒子。十二年後,曹操統一北方,想到恩師蔡邕對自己的教誨,用重金贖回了蔡文姬。文姬歸漢後,嫁給了董祀,並留下了動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憤詩》。《悲憤詩》是中國詩歌史上第一首自傳體的五言長篇敘事詩。蔡文姬的一生是悲苦的,「回歸故土」與「母子團聚」都是美好的,人人應該享有,而她卻不能兩全。蔡文姬非常有才華,是歷史上少有的才名蓋過美貌的女子。在一次閑談中,曹操表示出很羨慕蔡文姬家中原來的藏書。蔡文姬告訴他原來家中所藏的四千卷書,幾經戰亂,已全部遺失時,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當聽到蔡文姬還能背,於是蔡文姬憑記憶默寫出四百篇文章,文無遺誤,可見蔡文姬才情之高。曹操把蔡文姬接回來,為保存古代文化方面做了一件好事。歷史上把「文姬歸漢」傳為美談。[2]在1987年國際天文組織正式公布的第一批水星環形山名字中,有15個環形山用了中國人的名字,其中有一個命名為「蔡琰(蔡文姬)環形山」。

甄宓即文昭甄皇後。

文昭甄皇後(183年1月26日-221年8月4日),名不明[1],又稱甄夫人。中山無極(今河北省無極縣)人,上蔡令甄逸之女。魏文帝曹丕的正室,魏明帝曹叡之生母。曹叡即位後追尊甄氏為文昭皇後。人物生平編輯童年經歷
文昭甄皇後是漢太保甄邯的後代,家中世襲二千石俸祿的官職。父親甄逸曾任上蔡令。
甄氏於183年1月26日(光和五年十二月丁酉)出生。每天晚上睡覺的時候,家裡好象有看見有人把玉衣蓋在她身上的人,大家對此都很奇怪。甄氏三歲的時候,甄逸去世,他的謚號是慕,內外周圍的人更加看重她了。之後相士劉良為甄氏以及甄逸其他子女看相,劉良指著甄氏說:「這個女孩貴不可言。」因此,甄氏從小到大,都沒人敢戲弄她。八歲時,院子外有耍雜技的人,甄氏的家人及幾個姐姐都上閣樓觀看,只有她沒去。幾個姐姐奇怪的問她,甄氏回答:「此難道是女人該觀看的嗎?」
很喜歡讀書,九歲時,看過的字文都立刻就知道,多次用她哥哥的筆硯寫字,她哥哥就對她說:「你應該學習女工。讀書學習,想當女博士(官名)嗎?」甄氏答道:「聽說古時候賢惠女子,都學習前人的經驗,用來借鑒。不讀書,拿什麼借鑒呢?」[2]救濟鄉里
漢末天下大亂,災荒連年,百姓們為糊口活命紛紛賣掉家中值錢的東西。當時甄家有大量的穀物儲備,趁機收購了很多金銀寶物。甄氏當時才十幾歲,看到這種情形便對母親說:「亂世求寶,可不是善策啊!一個人本來沒有罪,但因擁有一件珍寶便可能被定為有罪,這便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因財喪身。再說眼下眾多百姓都在飢餓之中,不如將我家穀物開倉賑濟四方鄉鄰,這才算是一種惠及眾人的德行。」全家人都認為她說得有理,是個好主意,於是將家中的糧食全部無償分發給鄰里鄉親。[4]甄氏十四歲時,二哥甄儼去世,二嫂很悲傷的同時還要做些瑣事,照顧孩子卻非常慈愛。甄氏母親性格嚴厲,對幾個兒媳婦不是很好,甄氏幾次勸母親:「二哥不幸早死,二嫂年紀輕輕就守寡,照顧唯一的孩子,道理上講,您對待她要當成是兒媳婦,愛護她像自己的女兒。」母親聽了甄氏的話慚愧的流淚,之後對待二嫂的生活起居就像對待甄氏一樣,平時也多有走動,關系密切。[5]建安年間,袁紹為他的次子袁熙聘娶了甄氏。公元199年(建安四年),袁熙出任幽州刺史,甄氏留在冀州侍奉袁紹的妻子劉夫人。[6]再嫁曹丕
公元204年(建安九年),冀州鄴城被曹操攻破,劉夫人和甄氏共坐皇堂上。曹丕進入袁府中,見到劉夫人和甄氏,甄氏害怕,把頭伏在劉夫人膝上,劉夫人讓人把自己手綁起來。曹丕問:「劉夫人為什麼要這樣?讓你兒媳婦把頭抬起來!」劉夫人捧起甄氏,讓她抬起頭來,曹丕看了一眼,見她美貌非凡,驚為天人。曹操知道了曹丕的心思,就為他迎娶了甄氏。[7]當時還有一說法:曹操攻下鄴,曹丕先進袁府,看到有個少婦披頭散發,臉上也很臟,躲在劉夫人身後哭泣,曹丕問她是誰,劉夫人回答:「是袁熙妻子。」然後曹丕幫她把發髻挽起,用手巾擦拭面龐,發現她姿貌絕倫。之後,劉氏跟甄氏說:」現在不用擔心被殺了!「曹丕於是納甄氏為妻室,很是寵愛。[8]甄氏初有寵於曹丕,生下兒子曹叡和女兒曹氏(即東鄉公主)。甄氏對曹丕妾室中有寵的勸勉她們努力上進,對無寵的安慰開導,並常常建議曹丕說:」古時黃帝子孫繁盛,是因為妻妾多的緣故。所以夫君也應該多逑淑媛,讓子嗣旺盛。「曹丕聽了心裡很高興。曹丕要驅逐一位姬妾任氏時,甄氏問曹丕說:「任氏是鄉黨名族,不論德、色,我都比不上,為什麼要休她?」曹丕說:」太任性,性子急,不溫柔,心裡對我的怨恨很久了,所以休了她。「甄氏哭道:「我受你的寵愛,所有人都知道,肯定會說你休任氏,是因為我的緣故。往上我怕公婆說我自私,往下其他妻妾會數落我受專寵之罪,希望你能重新考慮!」曹丕不聽,就休了任氏。[9]孝順婆婆
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七月,曹操西征,隨行的卞夫人途中生病留在孟津,曹丕留守鄴城。當時卞夫人身體虛弱,又擔心曹操的安危,睡覺也不塌實,經常流淚。甄氏要去孟津照顧婆婆,曹丕不想讓她去,就讓下人騙她說卞夫人病好了,甄氏不信,說:「夫人在家,老毛病常犯,現在怎麼好的這么快?你一定是安慰我!」所以更加擔心。之後得卞夫人回信,說身體已經恢復,甄氏才開心起來。
文昭甄皇後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正月,大軍回鄴,甄氏去迎接,看到卞夫人悲喜交加,感動了周圍的人。卞夫人見甄氏這么關心自己,也忍不住流淚,還說:「新媳婦怕我上次生病也會象以前那樣反復難愈嗎?我只是有點不舒服,小病而已,十幾天就好了。你看看我的氣色很好呢。」然後嘆道:「真是孝順的媳婦啊。」
公元216年(建安二十一年),曹操東征孫權,卞夫人、曹丕及曹叡、東鄉公主都跟隨,當時甄氏生病所以留在鄴。
公元217年(建安二十二年)九月,大軍還,卞夫人看見甄氏臉色很好,奇怪的問她:「你跟兩個孩子分別那麼久,難道不想念他們,怎麼臉色這么好,什麼原因?」甄氏笑著回答:「曹叡他們跟隨夫人,我還有什麼可擔心的。」[10]失寵被殺
公元220年(建安二十五年),曹操逝世,其子曹丕繼任為魏王。六月,曹丕南征,甄氏被留在鄴城。同年,曹丕逼迫漢獻帝劉協退位而成為皇帝,即魏文帝。退位為山陽公的劉協將兩個女兒獻與魏室為嬪。除獻帝二女外,曹丕在洛陽,後宮愛幸者有三:貴嬪郭女王,位次皇後;李貴人,生有皇子曹協;陰貴人,東漢大族南陽陰氏女。早在曹丕初即王位時,便進郭女王為夫人,封號等同甄氏。到曹丕稱帝,攜郭女王到洛陽,進封貴嬪,地位僅次於皇後;甄氏則被留在鄴城,仍為夫人,不立為皇後。甄氏愈發失意,有怨言。
公元221年(黃初二年)六月,曹丕遂遣使者至鄴城將甄氏賜死,葬在鄴城,據傳殯葬時披發覆面,以糠塞口。[11]當時,曹丕曾請術士周宣解夢,周宣答:「天下將有貴族女子冤死。」曹丕聞言後悔,派人追回賜死甄氏的使者但已不及。
公元222年(黃初三年),曹丕冊立郭女王為皇後,令甄氏之子曹叡奉郭皇後為母。
公元226年(黃初七年),曹丕駕崩,曹叡即位,朝中掌管禮樂祭祀的官員奏請為甄後追加謚號。於是明帝派司空王朗持節以三牲之禮到甄後陵墓祭祀,又專門為她修建寢廟。
公元227年(太和元年)三月,曹叡以中山國魏昌縣之安城鄉一千戶追封甄後的父親甄逸,謚號安城鄉敬侯,其孫甄像承襲爵位。四月,曹叡下詔在洛陽營建祖廟,施工中從地下挖出一塊玉璽。此玉璽一寸九分見方,上面刻有「天子羨思慈親」六個字。曹叡持璽而動情,因而備下牲禮到宗廟祭告。此後曹叡又多次夢見母親,益發增加了對母親的思念之情。於是對諸舅氏按親疏排出順序,分別予以任用,賞賜累計達到萬兩之巨,又擢升甄像為虎賁中郎將。是月,甄後母親病故,曹叡披麻戴孝親自參加了葬禮,朝中文武百官陪同致祭。[12]公元230(太和四年)十一月,曹叡感到母親甄氏的陵墓過於低矮簡陋,便委派甄像以兼職太尉的身份,持皇帝節杖到鄴城,祭告土神,改葬甄氏於朝陽陵。[13]張頜不是女的,是男的,是魏國的大將,你寫錯了,忘注意。

張頜即張郃(三國時期曹魏名將)。

張郃(?-231年),字儁乂,河間鄚人。東漢末年,應募參加鎮壓黃巾起義,後屬冀州牧韓馥為軍司馬。191年,袁紹取冀州,張郃率兵投歸,任校尉。因破公孫瓚有功,遷為寧國中郎將。後在官渡之戰中投降曹操。此後,隨曹操攻烏桓、破馬超、降張魯,屢建戰功。繼與都護將軍夏侯淵留守漢中。215年,率軍進攻巴西宕渠,被蜀將張飛擊敗。後任盪寇將軍。219年,從夏侯淵迎戰劉備軍於定軍山,當夏侯淵戰死,全軍危急之際,張郃代帥,率部安全撤退。後屯陳倉。曹丕稱帝後,升左將軍,封鄚侯,奉命從曹真擊平安定羌胡,後與夏侯尚圍攻江陵。228年,隨曹真西拒諸葛亮,在街亭大敗蜀軍,迫其退回漢中。因功升征西車騎將軍。231年,領兵追擊蜀軍,至木門中箭亡。張郃戎馬一生,以用兵巧變、善列營陣,長於利用地形著稱。[1]人物生平編輯官渡投曹
張郃(zhāng hé)於黃巾之亂的時候,應徵入伍,以韓馥的軍司馬身份參與鎮壓叛亂。
韓馥死後,效力於袁紹。在攻打公孫瓚時立下不少戰功,升為寧國中郎將。[3]在官渡之戰中,曹操襲擊烏巢,張郃說:「曹公的士兵英勇善戰,他們一定會擊潰淳於瓊等人。淳於瓊一旦失敗,那麼將軍的大業就完了,您應該盡快帶兵援救。」但謀士郭圖卻說:「張郃說的不是好主意,我軍不如進攻曹操的大營,曹操勢必回救,這樣淳於瓊的危難不救自解。」張郃反駁:「曹公的營盤牢固,倉促間肯定攻不下來。如果淳於瓊等人被俘,我們也就要當俘虜了。」結果袁紹聽信郭圖,不聽張郃的勸阻,派他攻打曹操軍營,結果不但沒攻下,缺乏救援的烏巢也被劫了。郭圖將計謀失敗後,誣陷張郃失敗後出言不遜,張郃等將領懼怕被追究,於是投降了曹操。曹操對張郃的投降感到高興,親自迎接並稱「如微子去殷,韓信歸漢也」,此後擔任著偏將軍、封都亭侯。[4]從征四方
後來張郃頗受曹操重用,交給其部隊,讓他跟隨自己攻打鄴城,佔領了鄴城。張郃又跟隨曹操到渤海攻打袁譚,他單獨率軍保衛了雍奴,擊潰了敵人。隨同曹操征討柳城的時候,張郃和張遼擔任先鋒,張郃因為屢立戰功升任平狄將軍。張郃還領兵征討東萊郡,討伐管承,還和張遼等人一起討伐陳蘭、梅成等人,大獲全勝。張郃跟隨太祖到渭南,擊潰了馬超、韓遂,保衛了安定城,馬超的部將楊秋投降。張郃、夏侯淵一起征討盤踞在鄜城的賊寇梁興和武都一代的氐族叛軍,再次擊敗了馬超的部隊,平定了宋建統治的地區。[5]漢中之戰
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曹操討伐張魯,派張郃統帥大軍討伐梁興和氐族首領竇茂所部。不久從散關入漢中,派張郃率五千步兵在前開道,一直到陽平。張魯投降,曹操回軍,留張郃與夏侯淵、徐晃等守漢中,以拒劉備。同年,張郃別督諸軍南下進攻巴東、巴西二郡,將當地百姓遷徙到漢中。劉備派征虜將軍張飛為巴西郡太守,抗擊張郃。張郃率軍進至宕渠,與張飛相拒五十餘日,張飛率精兵萬餘人從小道進攻張郃,由於山道狹窄,首尾不能相救,張郃大敗,僅帶十餘人棄馬爬山逃跑,之後收攏敗兵,撤回南鄭。升遷盪寇將軍。[6]公元218年(建安二十三年),劉備進攻漢中,屯於陽平,夏侯淵、張郃、徐晃等率軍迎擊,張郃負責防守廣石。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劉備親自率精兵萬餘人,分為十部,夜間猛攻張郃。張郃率親兵與蜀軍進行對抗,劉備不能攻克張郃[7],退走走馬谷,放火燒營,夏侯淵知張郃兵少,調部分兵力來增援,並救火,途中遇上劉備軍,被蜀軍所殺。曹軍大敗,張郃同敗軍一起退守陽平關東。而當劉備聽聞夏侯淵被斬殺,只說:「要殺就殺張郃,殺夏侯淵有什麼用!」[8]司馬郭淮和督軍杜襲收斂散卒,郭淮見狀,便說:「張將軍是國家的名將,劉備也忌憚他。現在形勢緊迫,只有張將軍才能安定軍心。」於是眾人推舉張郃出任主帥,指揮士兵,布置營寨,軍心安定。不久,曹操遣使令張郃假節。劉備欲渡漢水來攻,見魏軍在漢水以北列陣相迎,劉備於是放棄渡河,隔水相持。曹操親自進攻漢中,不能取勝,於是撤出漢中的部隊,令張郃屯兵於陳倉。[9]江陵破吳
公元220年(延康元年),曹丕即魏王位後,任命張郃為左將軍,進封都鄉侯爵位。等到曹丕登基之後,又進封他為鄚侯,命令張郃與曹真率領兵馬征伐盤踞在安定一代的盧水胡人和東部羌人。戰斗結束後,曹丕又在許昌宮召見了張郃、曹真,派張郃南下與夏侯尚一起進攻東吳政權的江夏郡。張郃獨自率領幾路大軍渡過長江,奪取了百里洲上的吳軍堡壘。[10]曹叡即位後,派張郃來到南方,駐扎荊州,和司馬懿一起進攻孫權的部將劉阿等人,大軍來到祁口,與吳軍激戰,打敗了劉阿所部。[11]街亭大捷
公元228年(太和二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大舉北犯,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應諸葛亮。當時朝臣未知計所出,曹叡自信地說:「諸葛亮恃險固守,不易進攻。
街亭之戰形勢圖
現在他自動來了,正符合引出敵人的戰術。打敗諸葛亮是一定的了。」於是曹叡給張郃加官特進,讓他總督各路軍馬,在街亭阻擋諸葛亮的部將馬謖。馬謖依傍險要的南山紮寨,沒有下山占據城池。張郃斷絕了他取水的道路,然後發起進攻,大敗馬謖。南安、天水、安定各郡反叛魏國響應諸葛亮,張郃領兵平定了這幾處地方。曹叡下詔說:「賊寇諸葛亮率領巴、蜀的烏合之眾,遇上了猛虎一樣的我軍將士。將軍您披肩甲、執利器,攻無不克,朕要嘉獎你的大功,增加你的食邑一千戶,連同一千的賞賜共計四千三百戶。」[12]料敵先機
當時司馬懿在荊州治理水軍,打算沿著沔水進入長江討伐東吳,曹叡下詔命令張郃統帥關中的部隊接受司馬懿的指揮。張郃到達荊州時,正趕上冬季水淺,大船不能行進,於是回師方城駐扎。公元229年(太和三年),諸葛亮再次出祁山,對陳倉發動猛烈進攻。曹叡派驛馬召張郃到京師,還親自到河南縣城,設置酒宴為張郃送行。曹叡派遣三萬士兵以及武衛、虎賁兩營的勇士護衛張郃,還問張郃:「等將軍到了前線,諸葛亮會不會已經佔領了陳倉?」張郃知道諸葛亮孤軍深入,不會攜帶太多的糧草,不能久攻,就回答說:「估計臣還沒到前線諸葛亮就已經撤走了。臣屈指計算,諸葛亮的糧草支撐不了十天。」張郃晝夜行軍到達南鄭,諸葛亮果然撤退了。曹叡詔令張郃回師京城,任命他為征西車騎將軍。[13]好儒風雅
張郃用兵機變無雙,懂得戰術變化,擅於安營布陣,根據地形布置戰略戰術,沒有他預料不到的情況,從諸葛亮起的蜀國大將都非常忌憚他。張郃雖然是武將,卻喜歡同儒士交往,曾經推薦同鄉卑湛,說他通曉經學,品德高尚,曹叡下詔說:「從前祭遵當將軍的時候,奏請設置五經大夫,即便在軍營中,也和儒士進行唱詩、投壺的游戲。現在將軍您統軍在外,在內還注意維護朝廷的禮儀。朕非常贊賞將軍的美意,准許提拔卑湛為博士。」[14]戰死疆場
公元231年(太和五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詔命張郃統領眾將到略陽迎擊,諸葛亮退守祁山,張郃追到木門谷,與蜀軍交戰,飛來的箭矢射中了張郃右膝,張郃陣亡,據《魏略》記載,是司馬懿強行命令張郃追擊。朝廷賜給他壯侯的謚號,他的兒子張雄繼承了他的爵位。張郃征戰多年,屢立戰功,明帝分給他食邑,封他的四個兒子為列侯,賜給他的小兒子關內侯的爵位。[15]王異(漢末三國時期女性、益州刺史趙昂之妻)編輯王異,或作士異(胡三省所做《三國志》及《資治通鑒》註解稱皇甫謐《列女傳》原文為「士氏女」而非「王氏女」),東漢末年曹操所置羌道令、益州刺史趙昂之妻,趙英、趙月之母。[1]馬超作亂涼州時,王異協助丈夫守城,多有功勛,自馬超攻冀城至祁山堅守,趙昂曾出奇計九條,王異皆有參與。在小說《三國演義》較通行的三個版本中毛本和嘉靖本均只言王氏,而黃正甫本《三國志傳》中則言明其姓名王異。人物生平編輯忠貞禮節
王異以節義及多謀見稱。她的丈夫是天水人趙昂,當趙昂出任羌道令時,王異與子女留在天水郡西城。當時同郡人梁雙背反朝廷,率兵攻破西城,並殺害了王異的兩名兒子。王異見二子被殺,又不欲被梁雙所侵犯,所以打算自殺,但當她看著6歲的女兒趙英,便放棄了自殺的念頭,向著女兒嘆道:「我死了,你便遭到遺棄,你又可以投靠誰呢?我聽說就算是西施,如果穿著不潔的衣服,人人也會掩鼻遠離。何況我沒有西施般漂亮?」於是她披上一件曾浸在糞水的麻衣,吃很少東西令自己看上去又瘦又弱,就這么過了一年。後來梁雙與州郡官員和解,王異就憑著這種生活方式得免於難。後來趙昂派人來接王異母女,將至官舍之時,王異不再前進,並向女兒表示自己遇難不能死節,全因顧念幼女,如今女兒將回到父親身邊,她就決定離開女兒尋死,說罷便服毒自殺。幸好當時有人提供解毒的葯湯,強行灌進王異口中,最終王異蘇醒過來。[3]抵禦馬超
趙昂後來擔任軍事官職,到冀城就任,王異隨夫徙居冀城。213年,馬超進攻冀城,王異親自披著戰衣,輔佐趙昂守城,又以其身上的珠飾、佩環等物品犒賞軍士,振奮軍心。馬超加強攻勢後,城防危急,城中缺糧;素來仁愛的刺史韋康看到士民傷殘者眾,不忍其苦,於是打算與馬超議和。趙昂苦諫,韋康不從,於是趙昂回家後與王異商議。王異便說:「君王有進諫的諍臣,士大夫亦有隨機應變、專權從事的義務,這種專權的行為不是一種過錯。誰知道中原的救兵一定趕不及來此赴援?我們應該勉勵士卒同心效命,以死報國,不應順從逆賊之意。」但當趙昂回到崗位的時候,韋康已逕自與馬超媾和了。而馬超納降不久,便背約殺死韋康,更逼趙昂交兒子趙月至南鄭為人質,自己則成為馬超的下屬。[4]設計報復
建安十八年(公元214年),馬超雖然想任用趙昂,但仍未對其推心置腹。馬超妻子楊氏曾聽過王異的節行,於是每天都請王異赴宴相聚。王異便想乘此機會,讓趙昂取信於馬超,設計報復。於是她對楊氏說:「從前管仲入齊國為相,立下大功;由余入秦國,讓秦穆公得成大業。如今冀城初定,要治亂便必須重用人才。如此涼州的軍隊,才可與中原的軍隊爭鋒較量,因此用人之術真的不可不詳察啊。」楊氏深深認同王異的看法,更認為王異是真心的為馬超設謀,於是與王異更相結納。趙昂亦因這一層關系而受到馬超的信任,最後與楊阜、姜敘等人成功反攻驅逐馬超,此事中王異有很大的功勞。[5]大義不惜
其實,在趙昂與楊阜等准備起事之前,趙昂曾向王異表達心中對兒子趙月的憂慮。王異聽罷便責罵趙昂:「忠義是立身之本,現在我們要雪君父之恥,犧牲自己也不足為重,何況只是一個兒子?以前的項托、顏淵之所以能傳誦千秋,正是因為他們重義啊。」趙昂於是下定決心,與眾人一起趕走馬超。馬超投靠張魯後借兵回攻冀城,王異便與趙昂一起保守祁山。冀城被馬超軍隊所圍不久,果然如王異所料,曹軍的救兵在三十天左右到達,為冀城解圍。可惜的是趙月最後仍被馬超所殺。自馬超攻冀城至祁山堅守,趙昂曾出奇計九條,王異皆有參與。[6]

❼ 三國時期有哪些人物

下面的,自己選吧
丁 儀(正禮) 丁 奉(承淵) 丁 原(建陽) 丁 謐(彥靖)
丁 廙(敬禮) 於 禁(文則) 士孫瑞(君榮) 山 濤(巨源)
衛 瓘(伯玉) 馬 磾(翁叔) 馬 良(季常) 馬 忠(德信)
馬 超(孟起) 馬 謖(幼常) 馬 騰(壽成) 王 允(子師)
王 雙(子全) 王 平(子均) 王 匡(公節) 王 戎(睿沖)
王 觀(偉台) 王 甫(國山) 王 連(文儀) 王 沈(處道)
王 肅(子雍) 王 修(叔治) 王 渾(玄沖) 王 路(文舒)
王 頎(孔碩) 王 祥(休徵) 王 朗(景興) 王 基(伯輿)
王 謀(元泰) 王 粲(仲宣) 王 睿(土治) 韋 康(元將)
太史慈(子義) 毛 玠(孝先) 公孫度(升濟) 公孫瓚(伯圭)
文 欽(仲若) 文 聘(仲業) 尹 奉(次曾) 鄧 艾(土載)
鄧 芝(伯苗) 鄧止颺(玄茂) 孔 伷(公緒) 孔 昱(世元)
孔 融(文舉) 母丘甸(子邦) 母丘儉(仲恭) 甘 寧(興霸)
左 慈(元放) 盧 植(子干) 申 耽(義舉) 田 豐(元皓)
田 疇(子泰) 田 豫(國讓) 史 渙(公劉) 樂 進(文謙)
馮 習(休元) 司馬師(子元) 司馬防(建公) 司馬炎(安世)
司馬昭(子尚) 司馬儁(元異) 司馬朗(伯達) 司馬望(子初)
司馬徽(德操) 司馬懿(仲達) 邊 讓(文禮) 吉 穆(思然)
吉 邈(文然) 畢 軌(昭先) 呂 布(奉先) 呂 范(子衡)
呂 凱(季平) 呂 岱(定公) 呂 虔(子恪) 呂 據(世議)
呂 蒙(子明) 朱 雋(公偉) 朱 然(義封) 伍 孚(德瑜)
伍 瓊(德瑜) 任 峻(伯達) 華 陀(元化) 華 歆(子魚)
華 核(永先) 伊 籍(機伯) 向 朗(巨達) 全 琮(子璜)
劉 巴(子初) 劉 永(公壽) 劉 協(伯和) 劉 先(始宗)
劉 邠(令元) 劉 劭(孔才) 劉 表(景升) 劉 岱(公山)
劉 備(玄德) 劉 放(子棄) 劉 寵(祖榮) 劉 勛(子台)
劉 曄(子揚) 劉 陶(子奇) 劉 理(奉孝) 劉 焉(君郎)
劉 琰(威碩) 劉 禪(公嗣) 劉 虞(伯安) 劉 廙(恭嗣)
劉 璋(季玉) 劉 繇(正禮) 劉 瑢(文衡) 劉 馥(元穎)
羊 祜(叔子) 關 羽(雲長) 許 允(土宗) 許 攸(子遠)
許 劭(子將) 許 靖(文休) 許 褚(仲康) 許 慈(仁篤)
孫 禮(德達) 孫 匡(季佐) 孫 權(仲謀) 孫 休(子烈)
孫 觀(仲台) 孫 堅(文台) 孫 和(子孝) 孫 河(伯海)
孫 亮(子明) 孫 桓(叔武) 孫 峻(子遠) 孫 資(彥龍)
孫 乾(公祜) 孫 皓(亢宗) 孫 皎(叔明) 孫 翊(叔弼)
孫 綝(子通) 孫 策(伯符) 孫 登(子高) 孫 瑜(仲異)
劉 靜(幼台) 孫 韶(公禮) 邯鄲淳(子叔) 嚴 畯(曼才)
社 預(元凱) 社 襲(子緒) 杜 瓊(伯瑜) 杜 微(國輔)
楊 儀(威公) 唐 阜(義山) 楊 修(德祖) 楊 洪(季休)
楊 彪(文先) 楊 暨(休先) 李 嚴(正方) 李 典(曼成)
李 勝(公昭) 李 恢(德昂) 孝 通(文達) 李 福(孫德)
李 撰(欽仲) 吾 粲(孔休) 邴 原(根矩) 來 敏(敬達)
步 騭(子山) 吳 質(季重) 岑 晊(公孝) 何 進(遂高)
何 宗(彥英) 何 晏(平叔) 何 曾(穎老) 何 顒(伯求)

應 劭(仲遠) 辛 毗(佐治) 辛 敞(泰雍) 宋 忠(仲子)
張 飛(翼德) 張 遼(文選) 張 休(叔嗣) 張 華(茂先)
張 紘(子綱) 張 茂(彥林) 張 松(永年) 張 郃(雋乂)
張 承(仲嗣) 張 南(文進) 張 昭(子布) 張 津(子雲)
張 特(子產) 張 悌(巨先) 張 既(德容) 張 魯(公祺)
張 溫(惠恕) 張 緝(敬仲) 張 裔(君嗣) 張 嶷(伯歧)
張 邈(孟卓) 張 翼(伯恭) 陸 紆(叔盤) 陸 抗(幼節)
陸 凱(敬風) 陸 遜(伯言) 陸 駿(季才) 陸 康(季寧)
陸 績(公紀) 陳 武(子烈) 陳 宮(公台) 陳 泰(玄伯)
陳 矯(季弼) 陳 琳(孔璋) 陳 翔(仲麟) 陳 登(元龍)
陳 騫(休淵) 陳 群(長文) 陳 震(孝起) 邵 悌(元伯)
苑 康(仲真) 范 滂(孟溥) 和 洽(陽土) 金 尚(元休)
金 褘(德偉) 金 旋(元機) 周 奐(文明) 周 昕(大明)
周 毖(仲遠) 周 泰(幼平) 周 魴(子魚) 周 瑜(公瑾)
周 群(仲直) 龐 統(土元) 龐 德(令明) 龐德公(山民)
鄭 泰(公業) 鄭 袤(林叔) 法 正(孝直) 宗 預(德艷)
審 配(正南) 孟 達(子度) 孟 光(孝裕) 孟 宗(恭武)
孟 建(公威) 趙 雲(子龍) 趙 歧(邠卿) 趙 昂(偉章)
趙 咨(德度) 荀 攸(公達) 荀 惲(長倩) 荀 彧(文若)
荀 爽(慈明) 荀 勖(公曾) 荀 諶(友若) 荀 顗(景倩)
胡 奮(玄威) 胡 質(文德) 胡 濟(偉度) 胡 烈(玄武)
胡 淵(世元) 胡 邈(敬才) 種 會(士季) 鍾 毓(稚叔)
鍾 繇(元常) 種 劭(申甫) 鍾 拂(穎伯) 皇甫嵩(義真)
郗 慮(鴻豫) 郤 正(令先) 姜 敘(伯奕) 姜 維(伯約)
婁 圭(子伯) 祖 茂(大榮) 禰 衡(正平) 費 觀(賓伯)
費 禕(文偉) 駱 統(公緒) 秦 宓(子敕) 秦 朗(元明)
袁 術(公路) 袁 尚(顯甫) 袁 紹(本初) 袁 逢(周揚)
袁 隗(次陽) 袁 遺(伯業) 袁 熙(顯奕) 袁 譚(顯思)
耿 紀(季行) 桓 階(伯緒) 桓 范(元則) 橋 玄(公祖)
賈 充(公閭) 賈 詡(文和) 賈 逵(梁道) 夏侯玄(大初)
夏侯尚(伯仁) 夏侯和(義權) 夏侯威(季權) 夏侯敦(元讓)
夏侯淵(妙才) 夏侯惠(稚權) 夏侯琳(子林) 夏侯霸(仲權)
顧 雍(元嘆) 徐 晃(公明) 徐 盛(文向) 徐 庶(元直)
徐 璆(孟玉) 脂 習(元升) 留 贊(正明) 凌 統(公績)
高 干(元才) 高 柔(文惠) 郭攸之(演長) 郭 奕(伯益)
郭 恩(義博) 郭 淮(伯濟) 郭 嘉(奉孝) 諸葛誕(公休)
諸葛亮(孔明) 諸葛恪(元遜) 諸葛珪(子貢) 諸葛原(景春)
諸葛靚(仲思) 諸葛瑾(子瑜) 諸葛瞻(思遠) 陶 謙(恭祖)
黃 權(公衡) 黃 忠(漢升) 黃 蓋(公覆) 曹 仁(子孝)
曹 丕(子桓) 曹 休(文烈) 曹 宇(彭祖) 曹 芳(蘭卿)
曹 奐(景明) 曹 純(子和) 曹 昂(子修) 曹 洪(子廉)
曹 真(子丹) 曹 爽(昭伯) 曹 植(子建) 曹 嵩(巨高)
曹 髦(彥士) 曹 睿(元仲) 曹 彰(子文) 曹 操(孟德)
眭 固(白兔) 崔 琰(季珪) 淳於瓊(仲簡) 彭 羕(永年)
董 允(休昭) 董 卓(仲穎) 董 和(幼宰) 董 昭(公仁)
董 襲(元代) 董 厥(龔襲) 蔣 干(子翼) 蔣 欽(公奕)
蔣 濟(子通) 蔣 琬(公琰) 韓 當(義公) 韓 珩(子佩)
韓 浩(元嗣) 韓 遂(文約) 韓 嵩(德高) 韓 暨(公至)
韓 馥(文節) 程 秉(德樞) 程 昱(仲德) 程 普(德謀)
程 畿(季然) 傅 干(彥材) 傅 巽(公悌) 傅 嘏(蘭石)
魯 肅(子敬) 蒯 良(子柔) 蒯 越(異度) 樓 玄(承先)
虞 翻(仲翔) 路 粹(文蔚) 簡 雍(憲和) 滿 寵(伯寧)
蔡 邕(伯喈) 蔡 琰(文姬) 臧 霸(宣高) 裴 秀(季彥)
管 寧(幼安) 管 恪(公明) 廖 化(元儉) 廖 立(公淵)
譙 周(允南) 樊 建(長元) 滕 胤(承嗣) 圓 澤(德潤)
潘 璋(文圭) 潘 浚(承明) 薛 悌(孝威) 薛 綜(敬文)
霍 峻(仲邈) 檀 敷(文友) 魏 延(文長) 糜 芳(子方)
糜 竺(子仲) 濮陽興(子元)

丁夫人 丁 立 丁 封 丁 咸 丁 斐 於 吉
於 詮 於 糜 士孫瑞 萬 彧 衛仲道 衛 演
馬元義 馬 玉 馬 休 馬 延 馬 宇 馬 良
馬 玩 馬 忠 馬 岱 馬 鈞 馬 鐵 馬 遵
馬 邈 王子服 王夫人 王 方 王 允 王 業
正 立 王 必 王 則 王 伉 王 買 王 邑
王 含 王 建 王 經 王經母 王 威 王美人
王 頎 王 累 王 敦 王 琰 王 楷 王 瓘
韋 晃 區 星 車 胄 牛 金 牛 輔 毛 後
公孫修 公孫恭 公孫晃 公孫康 公孫淵 公孫越
卞 後 文 丑 文 虎 文 鴦 尹大目 尹 禮
尹 賞 尹 楷 尹 默 鄧 義 鄧 龍 鄧 良
鄧 賢 鄧 忠 鄧 銅 鄧 敦 孔 宙 甘夫人
左 豐 左 靈 石廣元 石 苞 申 儀 田 氏
田 章 田 續 田 楷 丘 建 白 壽 句 安
樂 綝 樂 就 馮 禮 馮 紞 司馬攸 司馬伷
司馬孚 司馬鈞 司馬儁 司 蕃 邊 洪 邢 貞
成 何 成 宜 成 濟 成 倅 成 廉 師 纂
呂 公 呂 曠 呂伯奢 呂 建 呂威璜 呂 據
呂 常 呂 翔 呂 霸 朱(太)後 朱 光 朱 異
朱 靈 朱 治 朱 桓 朱 恩 朱 褒 朱 贊
伍 習 伍 延 伏 後 伏 完 伏 德 任 夔
華 雄 向 寵 向 舉 全公主 全 後 全 紀
全 尚 全尚妻 全 懌 全 樣 全 端 劉元起
劉 氏 劉 艾 劉 寧 劉 邠 劉 延 劉 丞
劉 范 劉 賢 劉 郃 劉 封 劉 度 劉 恂
劉 豹 劉 敏 劉 諶 劉 清 劉 淙 劉 琬
劉 循 劉 寔 劉 瑁 劉 璝 劉 瑤 劉 熙
劉 磐 劉 辯 劉 璩 劉 瓚 關 平 關 興
關 彝 州 泰 許 儀 許 芝 許 汜 許 貢
許貢家客 許 昌 許 晏 許 韶 陽 群 陰 夔
紀 靈 孫 干 孫夫人 孫 異 孫 秀 孫 闓
孫 恭 孫 恩 孫 高 孫 朗 孫 據 孫 謙
孫 楷 孫 歆 孫雨單 嚴白虎 嚴 象 嚴 輿
嚴 顏 蘇 飛 蘇 雙 蘇 由 蘇 越 杜 義
杜 祺 杜 路 楊 氏 楊 丑 楊 任 楊 懷
楊 奉 楊 昂 楊 欣 楊 秋 楊 洪 楊 濟
楊 祚 楊 密 楊 綜 楊 琦 楊 顒 李 豐
李 樂 李 伏 李 異 李 孚 李 虎 李 服
李 肅 李 封 李 球 李 輔 李 崇 李 堪
李 催 李 蒙 李 歆 李 暹 李 儒 吾 彥
來 敏 步 闡 吳子蘭 吳夫人 吳 匡 吳 綱
吳 班 吳 碩 吳 景 吳 敦 吳 懿 岑 昏
何(太)後 何 平 何 儀 何 苗 何 曼 何 植
谷 利 鄒 靖 辛 評 辛憲英 閔 貢 沙摩柯
沈 瑩 宋 果 宋 憲 宋 謙 張 衛 張 允
張世平 張 節 張 布 張 讓 張 達 張 當
張 任 張 後 張 約 張 楊 張 角 張 純
張 英 張 苞 張 虎 張 寶 張 肅 張 彌
張 紹 張 南 張 勛 張 鈞 張 儉 張 音
張 闓 張 濟 張 舉 張 峻 張 綉 張 著
張 爽 張 梁 張 超 張 顥 張魯母 張 象
張 溫 張 橫 張 遵 張 燕 張 衡 陸 景
陳 生 陳 蘭 陳 式 陳 煒 陳 珪 陳 耽
陳 就 媯 覽 范 疆 卓 膺 尚 廣 尚 弘
昌 豨 昌 霸 典 韋 典 滿 卑 衍 周 旨
周 尚 周 胤 周 循 龐 會 龐 柔 龐 舒
龐 羲 鄭 寶 鄭 度 單子春 法 真 沮 授
沮 鵠 審 榮 孟 獲 封 諝 趙 廣 趙 月
趙 弘 趙 范 趙 直 趙 忠 趙 彥 趙 統
趙 累 趙 韙 趙 睿 趙 融 趙 衢 郝 昭
郝 萌 荀 愷 荀 緄 胡 才 胡車兒 胡 氏
胡 沖 胡赤兒 胡 軫 胡 遵 柳 甫 牽 弘
軻比能 種 拂 種 輯 段 珪 段 煨 皇甫酈
皇甫闓 侯 成 侯 覽 侯 選 爰 邵 爰 青彡
施 朔 姜 冏 迷 當 祖 郎 費 詩 袁 胤
袁 綝 耿 武 桓 嘉 桓 彝 橋 蕤 賈 范
夏侯令女 夏侯蘭 夏侯咸 夏 惲 徐夫人 徐 氏
徐 質 徐 榮 徐 勛 徐 商 徐 璜 殷 純
留 平 留 略 凌 操 高 沛 高 定 高 覽
高 順 高 翔 郭(太)後 郭 永 郭 汜 郭汜妻
郭 圖 郭 勝 唐 妃 唐 周 唐 咨 唐 彬
諸葛玄 諸葛均 諸葛尚 諸葛虔 諸葛緒 陶 應
陶 商 陶 睿 黃 氏 黃承彥 黃 祖 黃 崇
黃 琬 黃 皓 曹文叔 曹 節 曹 訓 曹 後
曹安民 曹 性 曹 豹 曹 據 曹 熊 曹 德
曹 遵 曹 霖 曹 羲 龔 都 盛 勃 睦元進
常 雕 崔州平 崔 烈 笮 融 閻 芝 閻 宇
閻 晏 閻 圃 閻 象 梁 剛 梁 興 梁 虔
梁 寬 梁 緒 彭 伯 董太後 董 尋 董 祀
董 旻 董 承 董貴妃 董 重 董 超 董 朝
董 璜 董 衡 蔣義渠 蔣 延 蔣 奇 蔣 顯
蔣 班 蔣 舒 蔣 斌 韓 玄 韓 忠 韓莒子
韓 胤 韓 猛 韓 綜 韓 暹 韓 融 程 武
程 咨 程 銀 傅 金 傅 彤 傅 嬰 焦 伯
焦 觸 焦 彝 魯 芝 魯 馗 謝 旌 賴 恭
甄 氏 雷 銅 雷 薄 虞 松 鮑 信 雍 闓
蔡夫人 蔡 陽 蔡 林 蔡 瑁 臧 旻 舞陽君
管 亥 管輅舅 曲 義 樊 氏 樊 岐 樊 能
樊 稠 滕 循 顏 良 潘夫人 潘 隱 薛 蘭
薛 禮 薛 珝 薛 瑩 戴 員 戴 陵 蹋 頓
魏 平 魏 續 魏 邈 糜夫人 蹇 碩 爨 習
馮 方 劉 辟 黃 邵

❽ 古代所有皇上,皇後的名字和封號

1.西漢高祖劉邦皇後(呂雉)——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執權的女性
2.西漢高祖劉邦姬(薄氏)——中國歷代後妃中典型的賢母形象
3.西漢文帝劉恆皇後(竇氏)——中國古代的「灰姑娘」
4.西漢武帝劉徹皇後(陳嬌)——「金屋藏嬌」
5.西漢武帝劉徹皇後(衛子夫)——被命運左右的女人
6.西漢武帝劉徹妃(李氏)——唯美主義者
7.西漢宣帝劉詢皇後(許平君)——最終未逃脫厄運的幸運皇後
8.西漢宣帝劉詢皇後(霍成君)——權勢之爭下的犧牲品
9.西漢元帝劉爽皇後(王政君)——毀了大漢帝國的女人
10.西漢成帝劉驁皇後(趙飛燕)——一飛飛上天
11.西漢成帝劉驁昭儀(趙合德)——美若天仙卻不失心狠毒辣
12.西漢哀帝劉欣皇後(傅氏)——獨守空房,只因丈夫寵幸男人
13.東漢光武帝劉秀皇後(郭氏)——中國後妃群中的幸運兒
14.東漢光武帝劉秀皇後(陰氏)——史上少有的擁有幸福圓滿婚姻的皇後 15.東漢明帝劉庄皇後(馬氏)——與世無爭的賢德皇後
16.東漢和帝劉肇皇後(鄧綏)——一生寧靜致遠的典型
17.東漢安帝劉祜皇後(閻姬)——在權勢的漩渦中掙扎的女人
18.漢元帝賜匈奴王妃(王昭君)——出塞和親
19.三國蜀昭烈帝劉備皇後(吳氏)——劉備的最後一個夫人
20.三國吳大帝孫權皇後(潘氏)——傾國傾城的一代皇後
21.西晉武帝司馬炎皇後(楊艷)——一個聰慧綽約的皇後
22.西晉武帝司馬炎皇後(楊芷)——被歷史推向了萬劫不復的深淵
23.西晉惠帝司馬衷皇後(賈南風)——西晉王朝中的「女主角」
24.西晉惠帝司馬衷皇後(羊獻容)——一個曾同時成為兩國皇後的女人
25.東晉康帝司馬岳皇後(褚蒜子)——三次垂簾,極有政治頭腦的女人
26.南北朝北魏文成帝拓跋溶皇後(馮氏)——北魏傑出的女政治家
27.南北朝北魏孝文帝元宏皇後(馮氏)——歷史上生性淫盪的皇後 28.南北朝北魏宣武帝拓跋恪皇後(胡氏)——一個有政治謀略的女中豪傑
29.北齊武成帝皇後(胡氏)——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娼妓皇後
30.隋文帝楊堅皇後(獨孤氏)——中國封建社會一夫一妻制的先鋒
31.隋文帝楊堅貴人(陳氏)——一生波折多作弄
32.隋煬帝楊廣皇後(蕭氏)——生不逢時,難以改變亡國的命運
33.唐高祖李淵皇後(竇氏)——隋唐時期一位偉大的女性
34.唐太宗李世民皇後(長孫氏)——歷史上的一代名後
35.唐高宗李治皇後(王氏)——宮廷內部斗爭的犧牲品
36.唐高宗李治皇後(武則天)——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
37.唐中宗李顯皇後(韋氏)——政治野心膨脹的皇後
38.唐玄宗李隆基皇後(王氏)——唐玄宗政治冒險的積極參與者和支持者
39.唐玄宗李隆基貴妃(楊玉環)——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四大美女之一
40.唐肅宗李亨皇後(張氏)——一生追逐權勢的女人 41.唐代宗李豫皇後(獨孤氏)——代宗生命里最愛的女人
42.唐憲宗李純貴妃(郭氏)——唐代後期影響最大的一位賢後
43.唐昭宗李曄皇後(何氏)——一生多苦多難的可憐皇後
44.後粱太祖朱溫皇後(張惠)——被史書稱之為「五代第一賢妃」
45.後唐庄宗李存勖皇後(劉玉娘)——爾虞我詐、薄情寡義的代名詞
46.後唐明宗李宣(曹氏)——歷史上的一位福後
47.後唐明宗李直淑妃(王氏)——天生麗質「花見羞」
48.後晉出帝石重貴皇後(馮氏)——荒謬亂倫的皇後
4g.後漢高祖劉知遠皇後(李氏)——不能低估其政治作用的女人
50.南唐列祖李羿皇後(宋福金)——抱定女子不幹政的祖訓
51.南唐後主李煜皇後(大周氏)——天資國色的一代才女
52.南唐後主李煜皇後(小周氏)——自古紅顏多薄命
53.後蜀後主孟昶貴妃(徐氏)——花蕊夫人
54.宋真宗趙恆皇後(劉娥)——極有政治手腕的女人 55.宋真宗趙恆皇妃(李氏)——一位不幸的王妃
56.宋仁宗趙禎皇後(郭氏)——一個悲劇人物
57.宋仁宗趙禎皇後(曹氏)——歷經大宋三朝的皇後
58.宋仁宗趙禎皇後(張氏)——宋朝第一位死後受冊封大禮的貴妃
59.宋哲宗趙煦皇後(孟氏)——中國歷代皇妃中因禍得福的典型
60.南宋光宗趙悖皇後(李鳳娘)——歷史上有名的妒後
61.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皇後(述律平)——斷腕皇後
62.遼景宗耶律賢皇後(蕭綽)——睿智皇後
63.元太祖鐵木真皇後(孛兒帖)——元朝的開國皇後
64.元太祖鐵木真汗妃(合答安)——有情人終成眷屬
65.明太祖朱元璋皇後(馬氏)——後世皇後效仿的楷模
66.明成祖朱棣皇後(徐氏)一一有勇有謀的一代賢後
67.明仁宗朱高熾皇後(張氏)——女中堯舜
只能打這么多了

❾ 求中唐時期(即唐中宗至唐宣宗時期)的後妃列表

唐中宗:皇後
和思皇後 趙皇後 韋皇後 韋庶人
妃嬪
上官昭容(上官婉兒) 某氏,生節愍太子李重俊

唐睿宗:皇後
肅明順聖皇後劉氏。 昭成順聖皇後竇氏
妃嬪
豆盧貴妃 崔貴妃 生鄎國公主 王德妃 惠宣太子李業母 王賢妃 王芳媚 王德妃從妹李業養母 柳宮人 生惠庄太子李撝 崔孺人 生惠文太子李范 唐孺人

唐玄宗:王皇後
- 武惠妃 (追贈貞順皇後)
- 楊貴嬪 (追贈元獻皇後)
其他嬪妃
- 皇甫淑妃
- 趙麗妃
- 劉華妃
- 錢妃
- 皇甫德儀
- 武賢儀
- 郭順儀
- 董芳儀
- 柳婕妤
- 高婕妤
- 劉才人
- 閻才人
- 陳才人
- 鄭才人
- 高才人
- 常才人
- 鍾美人
- 盧美人
- 王美人
- 杜美人
- 曹野那姬

唐肅宗:皇後 廢後庶人張氏 張皇後/張良娣 章敬皇後吳氏 吳皇後 妃嬪 韋妃,生李僩 崔妃,生李偲,唐肅宗
裴昭儀,生李僙 陳婕妤,生李僅, 段婕妤,生李倕 張美人,生李侹, 宮人孫氏,生李系, 宮人張氏,生李倓, 宮人王氏,生佖, 後宮某氏,生李榮, 後宮某氏,生李僖

唐代宗:皇後
睿真皇後沈氏 沈珍珠 貞懿皇後獨孤氏 獨孤貴妃
妃嬪
崔貴妃 母韓國夫人楊氏為楊貴妃姐妹,代宗為廣平王時,崔氏為王妃,生昇平公主、昭靖太子。
唐德宗:皇後 昭德皇後 王氏 妃嬪 韋賢妃 王美人 韋美人
唐順宗:皇後 庄憲皇後 王氏 生李純,是為唐憲宗。 妃嬪 崔昭儀 生潯陽公主 趙昭儀 生李結 王昭儀 生李總、李約、李緄 牛昭容 很受寵,曾經在順宗登基後與帝心腹宦官李忠言共同協助中風不能言的順宗料理朝政。 太子妃 蕭氏 蕭升和郜國公主之女,因母親郜國公主的緣故,被自己的表弟兼公公唐德宗所殺。 張昭訓 生李經 崔昭訓 生臨汝公主

唐憲宗:皇後
註:唐憲宗沒有立過皇後,以下為後人尊稱。 懿安皇後 郭氏 孝明皇後 鄭氏
編輯本段妃嬪
紀美人 生惠昭太子李寧。 秋妃 杜秋娘

唐穆宗:皇後
恭僖皇後王氏(寶歷太後、義安太後 )生唐敬宗。 貞獻皇後蕭氏(積慶太後) 生唐文宗 宣懿皇後韋氏 生唐武宗
妃嬪
武貴妃 張昭儀

唐敬宗:後妃
郭妃,生悼懷太子李普

唐文宗:妃嬪
王德妃 楊賢妃

唐武宗:妃嬪 王賢妃,原為才人,為武宗自縊 楊妃 才人孟氏 後宮某氏,生李峻

唐宣宗:皇後
元昭皇後晁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