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夏畈鎮的歷史沿革
夏畈鎮是中國乃至世界的青銅故里,這里有中國年代最早的采冶銅遺址,以及全世界最早採用木質支護框架進行地下開採的古銅礦遺址。同時也是瑞昌市的經濟重鎮之一。
夏畈鎮現轄區,由古代甘露鄉的鏡平保,今一鄉的南陽保、河壙保和大林保以及吳壙保的部分自然村組成。
解放前夕屬南陽鄉。
解放初屬南陽區,為南寶、夏畈、三眼三個小鄉;一九五七年合並為夏畈鄉(以駐地夏家畈得名);一九五八年公社化時,夏畈鄉更名為夏畈人民公社;一九六八年擴社並隊時,夏畈與南陽合並,稱南陽人民公社;一九七二年社隊規模調整時,夏畈從南陽公社分出恢復原建制,原南陽公社的新橋、南畈、百花三個大隊劃歸夏畈公社管轄至今未變;一九八四年夏畈人民公社更名為夏畈鄉,駐地始遷三眼橋;1994年3月12日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鄉設鎮,夏畈鄉更名為夏畈鎮。
夏畈鎮得名,緣起於解放初期的小鄉,因駐地夏家畈,故得名夏畈鄉。而夏家畈的得名,卻幾經演變方有其名。據《瑞昌縣地名志》記載,清康煕戊子年(1708年)夏蔚南由橫港遷來今大屋夏處建村,此地始有夏姓;在瑞昌縣的自然村史中,清同治年間僅有夏家鋪;清同治年間以後,也許是夏姓人財兩旺,購田買地置業,才派生出了大屋夏和地片名「夏家畈」,為解放後的鄉、社、鎮冠名奠定了今名之前緣。
『貳』 30年前我二姨嫁到河南,20年沒有聯系了當時叫,河南省南陽縣王村公社河榮大隊朱王榮村,姨夫白德祥
怎麼現在才想起來
『叄』 南陽山區的歷史沿革
1950年3月1日廣東省將惠來縣南陽山區505個村,陸豐縣大坪鄉以及揭陽的九斗、烏石村,劃歸廣東省普寧縣(今普寧市)。
1957年普寧縣南陽山區設 梅林鄉,高埔鄉,雲落鄉,船埔鄉,南陽鄉,大坪鄉,黃沙林場。
1960年普寧縣南陽山區 大坪鄉 改 大坪農場。
1961年普寧縣南陽山區設 梅林公社,高埔公社,雲落公社,船埔公社,南陽公社,黃沙農場。
1965 年普寧縣南陽山區建立「普寧縣南陽山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為船埔鎮船埔中學前身。
1966 年普寧縣南陽山區 大坪農場 改 大坪公社。
1980年普寧縣南陽山區 黃沙農場 改 黃沙公社。
1983年普寧縣南陽山區設 梅林區,高埔區,雲落區,船埔區,大坪區,南陽區,黃沙區。
1986年普寧縣南陽山區設 梅林鎮,高埔鎮,雲落鎮,船埔鎮,大坪鎮,南陽鄉,黃沙鄉。
1993年4月撤銷普寧縣建立普寧市,由廣東省直轄。
2003年12月普寧市撤銷黃沙鄉,將黃沙鄉的行政區域並入船埔鎮;撤銷南陽鄉,將南陽鄉的行政區
域並入梅林鎮
現普寧市南陽山區行政規劃:梅林鎮,高埔鎮,雲落鎮,船埔鎮,大坪鎮。
「南陽山」的名字由來,歷史上有賴、楊兩姓的祖先從河南南陽遷到福建永定南陽居住,於明正德二年(1507年)再遷至此山區創業,以原籍命名。
『肆』 南陽鎮的沿革
1953年劃歸微山縣第八區,1957年建南陽鎮,1958年改公社,1965年改南陽區,1969年改南陽公社,1984年復改南陽鎮。1996年,面積5.2平方千米,人口3萬人,轄南陽、順和、南陽北二、聯興、南陽北一、和平、建民、友愛、管閘、李橋、丁樓、龔庄、柳溝、南店子、梁庄、後屯、西渡口、東渡口、下侯樓、王蘇白、建閘、關王廟、梅屯、張家莊、上王樓、於屯、李埝、東田、薛橋、小宋庄、東姚、王佔一、前仇海、盧埝34個行政村。
『伍』 南陽鎮的歷史沿革
南陽原屬長汀縣管轄,1958年1月劃歸上杭縣。當時稱三平區,轄黃羅、南陽、塗車、南上4個鄉。公社化後分為4個公社,設中共南陽工委,1965年4個公社合並為南陽鎮至今。
在土地革命時期,南陽是中央蘇區的革命根據地之一。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朱德、陳毅、鄧子恢、譚震林、張鼎承等曾在此從事過革命活動。毛澤東曾率領紅四軍從才溪經通賢東進南陽,在龍田書院(現龍田中學)親自主持召開紅四軍前委和閩西特委聯席會議,即南陽會議。會上對蘇區的政治、經濟、軍事作出了一系列的重要決定。通過《富農》問題和《流亡》問題及《婚姻》法等三個決議案。從此以後革命形勢一片大好,當年,南陽1.4萬多人中有2500多名優秀兒女參加紅軍。他們在嚴酷的斗爭中,拋頭顱灑熱血。有為革命壯烈犧牲的革命烈士羅化城、黃為耀等579位,還有原中央書記處書記、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陳丕顯,共和國將領黃煒華、原民政部副部長黃慶熙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南陽人民為中國的革命事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陸』 原來旺蒼縣南陽公社是現在的什麼鄉
旺蒼縣南陽公社是現在的什麼鄉?
『柒』 南陽鄉的沿革
南陽鄉在解放初期屬陵陽,1952年劃鄉建政時設立南陽鄉,1956年與三河鄉合並仍稱南陽鄉,1958年合並到陵陽人民公社,1963年從陵陽析出成立南陽公社,1984年體制改革時恢復南陽鄉。南(陽)陵(陽)公路銜接青(陽)黃(山)公路直達縣城,九(華山)黃(山)公路穿境而過,鄉村公路網已建成,全鄉公路通車里程長30公里;村村通電;程式控制電話裝機達 門;交通電訊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