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請問朱氏家族
始祖崇泰公,二世顯忠,三世天生字祥明,山東人,生於宋寶慶3年(1227),咸淳元年(1265)授湖廣平節度使,因旨貶營道州衛,終於住所。湖南省道縣禾塘下村,我們這里有好幾萬姓朱的。
⑵ 朱氏家族歌
許美靜--邊界1999
眼裡傳送著訊息
讓我心沉底
永別你愛我的世紀
封鎖有你的記憶
也斷了憧憬游離
愛和痛的天際
離別後如何面對孤獨的千年
每一天
刻著沉重的思念
說再見在這夢幻國度最後的一瞥
清醒讓我分裂再分裂
也許以後
夢魘里沉睡
也許想念明天的喜悅
也許陽光
遺棄這座冰苦的林野
就好像沒有你的我的夜
也許以後
悲傷里沉醉
也許只要
虛冷的撫慰
忘記了你
都市變成寂寞的廢鐵
深埋著頹廢狂野的季節
⑶ 朱氏家族一支字輩
朱氏字輩排行
字輩排行:新編朱氏統一字輩:紫閣書弘文博學富經綸陽光照寰宇雲高錦長春世家建奇秀國泰運昌隆澤惠祿榮祚廣益啟明侯萬載慶豐碩克成功永存古訓勤守繼雄豪振乾坤流暉煥玉彩新景展鴻圖芳名標青史德業傳千秋」。
朱明王朝嗣系字輩:
江蘇南京太子朱標一系字輩:「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
陝西西安秦王朱樉一系字輩:「尚志公誠秉惟懷敬誼存輔嗣資廉直匡時永信敦」;
山西太原晉王朱棡一系字輩:「濟美鍾奇表知新慎敏求審心咸景慕述學繼前修典禮崇三恪彝倫敘九疇官儀原在漢世德尚思周」;
北京燕王朱棣一系字輩:「高瞻祁見佑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
河南開封周王朱橚一系字輩:「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肅恭紹倫敷惠潤昭格廣登庸家傳洪德遠國慶鳳鳴春紀事常行孝欽宗永保仁」;
湖北武漢楚王朱楨一系字輩:「孟季均榮顯英華蘊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士立全功」;
山東青州齊王朱榑一系字輩:「賢能長可慶睿智實堪宗養性期淵雅寅思復會通」;
山東兗州魯王朱檀一系字輩:「肇泰陽當健觀頤壽以弘振舉希兼達康莊遇本寧明歷福能德山來洞有仙實遠一發選化成萬里天」;
四川成都蜀王朱椿一系字輩:「悅友申賓讓承宣奉至平懋進深滋益端居務穆清」;
湖北荊州湘王朱柏一系字輩:「久鎮開方岳揚威謹禮儀剛毅循超卓權衡素自持」;
山西大同代王朱桂一系字輩:「遜仕成聰俊充廷鼐鼎彝傳貽連秀郁炳燿壯洪基」;
甘肅蘭州肅王朱楧一系字輩:「瞻祿貢真弼縉紳識烈忠曦暉躋當運凱諫處恆隆」;
湖北荊州遼王朱植一系字輩:「貴豪恩寵致憲術儼尊儒雲仍祺保合操翰麗龍輿」;
寧夏銀川慶王朱橢一系字輩:「秩邃寘台鼒倪伸帥倬奇適完因巨衎騭眷發需毗」;
江西南昌寧王朱權一系字輩:「磐奠覲宸拱多謀統議中總添支庶闊作哲向親衷」;
甘肅岷縣岷王朱楩一系字輩:「徽音膺彥譽定干企禋雍崇禮原諮訪寬鎔喜賁從」;
湖南長沙陳王朱橞一系字輩:「賦質僖雄敞叢興闡福昌篤諧恂懌豫擴霽昱禎祥」;
甘肅平涼韓王朱松一系字輩:「沖范徵偕旭融謨朗璟逵亶韶愉灝慥令緒價蕃維」;
山西長治沈王朱模一系字輩:「佶幼詮勛胤恬珵效回瑝湜源諲晳暐圭璧澈澄昂」;
江西南昌安王朱楹一系字輩:「斐序斌廷賞凝覃浚祉襄恢嚴顓輯矩縝密廓程綱」;
河南南陽唐王朱檉一系字輩:「瓊芝彌宇宙碩器聿琳琚啟齡蒙頌體嘉歷協銘圖」;
湖北安陸郢王朱棟一系字輩:「偉聞參望奭箴誨洎皋夔麒麟餘積兆奎穎曄璇璣」;
河南洛陽伊王朱欙一系字輩:「顒勉諟訏典褒珂采鳳琛應疇頒胄選昆玉冠泉金」;
廣西桂林靖江王朱守謙一系字輩:「贊佐相規約經邦任履亨若依純一行遠得襲芳名」。
朱熹一系字輩:「一代鴻儒宗名哲萬世賢聲定顯揚詩書禮邦永繼長德澤乃可菏天祥百忍敦厚遵古訓千秋懿行秉格言家盛宏烈振坤乾奇英獻景福綿延」。
朱茶元一系字輩:「勝用昭伏克伯兮然林日汝之世其文國必如真士志孟洪泰一以於時正良元仲思吾繼可懋邦宗永景維若啟懷崇方鼎有華國彥達述弘徽」。
紫陽朱氏一支字輩:「殿衍宗德允錫為光汝其茂覺怡順斯仰敬承立達育化元英安懷致信世保治平」。
紫陽朱氏一支字輩:「芳紹先儒道延來世永振人文為家之式詩書澤遠禮樂源長祖功宗德孫子其昌」。
廣西紫陽朱氏一支字輩:「洪興司泰日欽仕存文珍宗德運名榮上國安遠澤長承祖基業奕世其昌。」
四川蒼溪朱氏字輩:仕代永昌六朝克仁義禮」。
四川達縣朱氏字輩:文志仕良德學尚貴元有光明方正思應禮義仁興天開庭惠」。
四川自貢榮縣朱氏字輩:光宗永正國安世秀元文廷仕朝天子榮興登有明」。
四川自貢榮縣朱氏字輩:照世英明敬良有金朝廷上賓福昭光烈地澤長珍西和永得錦章孔興」。
四川朱秀一支字輩:彥文世中國三一登(成)正永天元開啟大占宏興佑爾仕子昌顯光明孝友昭人瑞詩書隱道根誠心遵古訓克念振家聲廣澤符河海高應秉日星修身能造福皓月滿乾坤」。
四川資中朱氏字輩:登台興朋世琪宗曾文正光遠開志萬派原能和聯為付壽康」。
四川通江朱氏字輩:文曰如有仕兆以學繼習廉等希雲景孟秀紹光賢」。
四川朱氏一支字輩:化尤聖朝龍先祖增光德賢大太子新曹元家有慶萬代永發興」。
四川朱氏一支字輩:必惟天仲志漢以勝朝隆先祖增光德賢達代嗣興家邦揚顯烈」。
四川朱氏一支字輩:昈儀光守陵全雋古文令甫振絢森松熹在仁謙瑜碧洞啟玉滔托仉俊榮崇富貴朝欽仰賢良堂例班蔚起人才盛聯登科甲攀慶余圖比門壽樂祝南山撫宜」。
四川、江、浙朱氏通譜字輩:「發福成海從仕克友尚成文化朝邦世代書香慶永錫始蒙紀述耀金章」。
四川、福建汀州朱氏字輩:玉秉正中世代興隆輝星化雨永紹華宗極培根本修竹茂松鴻大光耀家國登崇」。
福建福州朱氏字輩:忠成立本在於民」。
福建福州琅岐朱氏字輩:始(君)能(仁)彥(子)善(德)必(孔)有(孟)亨(仲)宗(季)元(克)明(世)居(永)士(昌)方(天)星(道)利(則)用(爾)振(忠)基(良)成(孝)立(友)本(宜)在(生)於(賢)民(孫)先(哲)前(人)積(興)累(創)歷(伊)代(敘)神(周)通(祥)紀(分)懷(支)以(蕃)頌(衍)吉(傳)旦(繼)是(丞)逢(嘗)尊(題)賢(名)尚(聯)理(迭)受(欽)訓(賜)宜(彌)聰(彰)」。
福建福州永泰朱氏字輩:
長房派:文世仰朝瑞爾汝起公卿(侯)伯(曰)聖(長)賢(木)傳(金)道(春)發(炳)家禮岳振」;
二房派:文玉天一貞世景子宗德紹時自(順)茂(忠)天(良)必壽其昌盛」;
三房派:安應孔尚公實汝子公日永在上招玉瑞慶利興旺」;
二、三房新合派:勤學俊耀祖財貴建榮華詩書存萬卷功大福生懷智慧能致富善勇義興來」。
福建晉江朱氏字輩:聯步趨朝端簪纓奕世新祖宗傳太白」。
安徽六安朱氏字輩:元木振成大永西久盛昌」。
安徽無為朱氏字輩:永世吉昌天能在曉道雨為良」。
安徽太湖柘林朱氏字輩:「千壽伯守仲仕文延萬紹正啟貴思東光華慶有耀詩書承先德忠信定興祥家盛多賢達聲名傅世芳」。
安徽蕭縣朱氏字輩:光裕兆經濟紹述延存良慎修德業茂禮懷益思長」。
安徽廬江朱氏字輩:家幫世芳業守元良成來其紹」。
安徽長豐朱氏字輩:在廷世永茂文克紀道廣為民學化良金書佩邦本」。
安徽壽縣朱氏字輩:錦忠良玉德寶士樹熏宏安樂拜家順顯印道影龍」。
安徽濉溪朱氏字輩:兆茂金士傳明印清」。
安徽當塗朱氏字輩:天開萬大昌承宗應世美」。
安徽淮南朱氏字輩:茂廷慶永守玉兆良才」。
安徽肥東朱氏字輩:平德宗正家邦遠應傳道文明開科繁榮」。
安徽涇川朱氏字輩:「雲華輝玉鏡琴瑟蘊和聲澗采頻繁秀庭鍾蘭蕙榮天子本賢明文武慶安平一宗成大譜永世仕光榮人才應會昌有德發其祥保定徵元吉傅家益引長」。
安徽宿州朱氏字輩:廷叢有克學懷敬廣道清永安樂吉慶家邦保太平書經開昌運長春天地同傳之百世遠萬古一朝星」。
江西朱氏一支字輩:「盱南廿十一都里」。
江西盱南朱氏字輩:「昈儀光守陵全雋古文令甫振絢森松熹在仁謙瑜碧洞啟玉滔托仉俊榮崇富貴朝欽仰賢良國旌隆考亭垂統緒道學衍宗風世第培原厚各門紫氣先」。
江西贛州朱氏字輩:「英賢日挺生欽戰青和處」。
江西穆湖朱氏字輩:「叔德思仲服孟若玉以時應正日振 猷」。
江西南昌朱氏字輩:「穆肇興邦泰際珍家光茂承先啟後昌明永敦孝友志傳忠良詩書立身華國文章」。
江西九江朱氏字輩:「景慶星慧……」
江西高安朱氏字輩:「世德永維新承宣思繼起」。
江西撫宜仙鄉朱氏字輩:「昈儀光守陵全雋古文令甫振絢森松熹在仁謙瑜碧洞啟玉滔托仉俊榮燦茂林生桂馥秀苑發奇蘭祮祥呈藹瑞美徹自昌蕃豪傑揚梓里作述著邦鄉」。
湖南漢壽朱氏字輩:「勝用昭伏克伯兮然林日汝之世其文國必如真士志孟宏大一以於時正良元仲思吾繼可懋邦宗永景維若啟懷崇方鼎有華光彥達述前徽」。
湖南湘鄉朱氏字輩:「孔孟重堯舜永廣萬年興國禎祥瑞朝廷定太平忠孝郭先訓詩書啟後昆繼承綱紀立遠大振乾坤」。
湖南湘中大石朱氏字輩:
原派:「大誠宗有慶萬子得奇方福壽廣文庭元昌正與繼太原圭彥士夢應世希公必惟天仲志漢以勝朝隆」;
道文派:「先祖增光德賢達代嗣興家邦揚顯烈宇宙樂昇平」;
琇裴派:「所性炳前徽相期務歸極人道允欽崇鑒觀昭上際」;
增派:「凌雲展偉業華夏溢馨香忠義貫日月砥柱溯贛江」。
湖南桃川朱氏字輩:「翠處天光加國繼楚良達世啟文明學篤維邦開景運紹宗孔聖直真傳」。
湖南保靖清水朱氏字輩:「國正天興順嘉風德澤長益統山河秀萬世保安康」。
湖南衡陽朱氏字輩:「玉鼎定成仁厚祖宗守徳永遠世代興隆時盛日光明鴻章華國庭英才啟泰運績學振先聲禮義傳家本忠良錫祚榮豐盈登大有黼鈸佐昇平前烈繼述善阜基程式增」。
湖南懷化朱氏字輩:「宗道世代永」。
湖南澧縣朱氏字輩:「道德傳萬代」。
湖南湘鄉朱氏字輩:「定顯耀庭志承先啟後芳」。
湖南望城朱氏字輩:「簪纓世系先祖是皇蒸黨勿替百代榮光詩書垂訓俎豆馨香箕裘永振華國文章成伯文章永遠啟良經綸邦國正直平康紹謨法典仁積德陽克復敬恕明健行芳」。
湖南衡陽朱氏字輩:「慎均義禮良顯表文萬國應廷一世永昌興忠孝傳先澤詩書裕後昆祖宗恩惠長盛德振朝綱肅雍昭信達道學遠垂芳」。
湖南邵陽新邵朱氏字輩:「俊南源世應添志景文廷學孟大吉昌永正乾坤久芳訓開先德」。
湖南湘鄉朱氏字輩:「大衡慶忠明良忠孝思楊永世賢德昌盛勢佐名光定顯耀庭志承先啟後芳」。
湖北隨州朱氏字輩:「綉□一言鼎師朝□之俊祖德本綿長家聲思丕振久大規模定流傳萬世盛華國有文章經濟從先聖」。
湖北咸寧朱氏字輩:「辛貴孜友伯仲朝興天文顯相民良喜啟宗傳萬代福定隆昌久恩榮廣大長」。
湖北仙桃朱氏字輩:「天一世孔眉門光地傳道受學忠厚常成」。
湖北陽新朱氏字輩:「會克美必中純槐耀豐錫」。
湖北丹江口朱氏字輩:「國正天義太永遠傳忠譜」。
湖北朱熹後裔朱氏字輩:「時逢家本立良德繼榮長」。
湖北宜昌朱氏字輩:「天興積善必昌」。
湖北朱氏一支字輩:「長盛毓賢英寬厚怡安善廉能仲品行」。
湖北恩施朱氏字輩:「正光一國天地人和安邦林太永定康寅吉慶嚴佳松柏長青」。
湖北鄖西朱氏字輩:「官斈光明蘭文」。
湖北武漢朱氏字輩:「正誠培大德福康壽保安康」。
湖北咸寧朱氏字輩:「朱子傳方考亭(廷)」。
湖北大冶金牛朱氏字輩:「信昌文邦習朱學仕成名正大光先德詩書作世珍」。
湖北鶴峰朱氏字輩:「真昌定興國朝聖景宗台」。
湖北恩施朱氏字輩:「祖德元遠繼義永昌仕傳仁厚明政家邦」。
湖北天門朱氏字輩:「資廷惟人宗之一本時有萬邦建大樹駿顯忠遂良品登金玉材毓棟梁家咸積善代必余慶朴守田宅秀升朝堂緣崇孝義永世其昌胤睿賡發勵志圖強科教興國報答炎黃」。
湖北武漢朱氏字輩:「世子傳家功名賢達夢林瑞兆永享俠昌」。
湖北丹江口朱氏字輩:「國正天義太永遠傳忠譜」。
湖北襄樊朱氏字輩:「榮華富貴久萬」。
湖北仙桃朱氏字輩:「萬士承先志永克福壽康」。
湖北黃陂朱氏字輩:「學希賢哲德」。
湖北襄樊朱氏字輩:「楚守正自安」。
河南新鄉封丘朱氏字輩:「東歧建振宏」。
河南洛陽孟津朱氏字輩:「寶善少先志」。
河南信陽朱氏字輩:「德慶繼恩運」。
河南朱氏一支字輩:「世德光明永遠」。
河南淮陽朱氏字輩:「修慶芳嶺增榮前耀錦英」。
河南洛陽朱氏字輩:「宗正學尊書喜」。
河南開封朱氏字輩:「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肅恭紹倫敷惠潤昭恪廣登庸家傳洪德遠國慶風鳴春紀事常行孝」。
河南鄧州朱氏字輩:「正大光明立學皆周傳承先志以德啟來」。
河南潢川朱氏字輩:「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
廣東朱氏一支字輩:「道沖國應大顯君文光榮萬世有家庭永兆元作福本全茂敬德可承天曰汝秉忠振」。
廣東朱氏一支字輩:「道沖國應大上振朝儒德正家永承明紹祖澤洪福本全茂敬德可承天曰汝秉忠振」。
廣東雲浮朱氏字輩:「瓊應諱國文淳維家朝秀聯光拔達慶初忠樹偉永啟建」。
廣東遂溪朱氏字輩:「顏勝天元昌名德維振國家賢」。
廣東高明、廣西桂平朱氏字輩:「元(健春)永保太和江祖業克明俊德振家聲(升)」。
廣東揭陽朱氏字輩:「乾坤初奠日物類所由興好生不遺小百千萬念仁國家仕子道文章必可期英主若遇此古今自終伊萬載慶豐碩克成功永存古訓勤守繼雄豪振乾坤流暉煥玉彩新景展鴻圖芳名標青史德業傳千秋」。
廣東饒平朱氏一支字輩:「賢才開利錦學而永加傳」。
廣東饒平朱氏一支字輩:「利發武威邦內靖英才宰輔秉忠貞」。
廣東廣州朱氏字輩:「明儒業以訓世傳家誠正修齋徽國清芬貽澤遠仰祖謨之承先啟後名賢忠義岳山光大肇基弘」。
廣東饒海山朱氏字輩:「家邦必全永奕世祿進加智慧文英偉泰達發萬春紹宗開明德仁義振乾坤寬宏福瑞集和睦啟國聞」。
廣西柳州朱氏字輩:「萬秀開仕文永安子德光遠志發祥興巨業維其蘭桂振家聲」。
廣西桂林朱氏字輩:「贊佐相規約經邦任履亨若依純一行遠得襲芳名繼志宜從本敦修貴尚賢振家招廣盛寶善乃長延」。
廣西梧州朱氏字輩:「啟澤宏先緒貽謀肇毗基詩書承後值永世興光熙」。
江蘇金陵朱氏字輩:「耀雲廷日國慎家肇啟朝岳方慶德」。
江蘇建陽朱氏字輩:「世應國雲德明律敬滋松浩棠潮朴勛紹仁貽榮聖」。
江蘇沛縣朱氏字輩:「尊祖敬宗敦本廣信守正學文」。
江蘇沛縣朱氏字輩:「敦本廣信守正學文」。
江蘇淮泗朱氏字輩:「維德克修芳慶同養世昌群儉守業一志遵先光前啟厚永樂榮宗」。
江蘇泰州興化朱氏字輩:「方瑞元寶紅光滿天」。
江蘇靖江朱氏字輩:「常春金秀華國文章」。
江蘇太湖朱氏字輩:「必克起家聲詩書從先進」。
江蘇沛縣朱氏字輩:「卿臣世秉克元才有德自廣香道修緒成」。
江蘇鎮江朱氏字輩:「維鳴高廣榮華登爵立本發達百祿世統萬福由同」。
江蘇無錫太湖朱氏字輩:「士可希嘉善承宗必克昌有人宏世德永以應邦祥明達成才大和平履福長傳家惟道學華國乃文章」。
江蘇沛縣朱氏字輩:「英恆廣思耿洋茂」。
江蘇蘇州邗江朱氏字輩:「尚世長應祥成家慶祝」。
江蘇洲上朱氏字輩:「萬天大志受廣文廷伯秀再生之惠永承宗繼世昌必希賢俊德用紹祖先傅玉海崇儒重金上待詔宣」。
江蘇響水朱氏字輩:「美長守冬」。
江蘇淮安朱氏字輩:「宗士崇延趙明啟友」。
江蘇連雲港朱氏字輩:「幸福傳家道德」。
江蘇宿遷朱氏字輩:「保(寶)士宏正學德筆名」。
江蘇徐州豐縣朱氏字輩:「敦本廣信守正學文」。
江蘇泰州興化朱氏字輩:「林榮方元遠流長久」。
江蘇南京朱氏字輩:「序長應金福」。
江蘇東台朱氏字輩:「堯天舜日家慶國恩芬芳其澤殆而子孫」。
江蘇江都朱氏字輩:「如克為加發保爾錫九長」。
江蘇江都朱氏字輩:「順國恩家子」。
江蘇徐州銅山朱氏字輩:「從考友忠信承修大光明秀雅仁廉敬志尚功道恆德才賢立業家富萬春榮奉獻繼世長華幫永昌盛」。
山東鄒縣朱氏字輩:「建大學以明得聖道有傳」。
山東萊蕪朱氏字輩:「覺本玉茂爾司應叢下」。
山東高密朱氏字輩:「思學錫中寶錦海震乾坤孔孟顏回道瑞雪兆豐年」。
山東泰安寧陽朱氏字輩:「元兆建方中開明祥廣興」。
山東鄒城朱氏字輩:「寧明麗福長德」。
山東泰安岱嶽區、新泰朱氏字輩:「廷養在記傳業立德紹元衍慶曾昌敬誠庚本心正」。
山東青島平度朱氏字輩:「成英化有(守)連從倫思文宗明洪永元天長國興禎祥」。
山東新泰天寶朱氏字輩:「希汝相會增欽法樹耀培」。
山東東阿朱氏字輩:「明成士傳忠厚良發英(永)行」。
山東鄒城朱氏字輩:「勝德傳世長康莊玉本寧」。
山東臨沂朱氏字輩:「立仁義禮智信富貴盛吉祥」。
山東濰坊臨朐朱氏字輩:「大光西(錫)樹元」。
山東菏澤朱氏字輩:「興昌以道仰華唐」。
山東單縣朱氏字輩:「庚陽逢盛世洪德啟瑞坤忠福仁志勇」。
山東昌樂朱氏字輩:「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
山東濟寧嘉祥朱氏字輩:「振興自大清」。
山東平陰朱氏字輩:「學正名成世傳忠厚良法永行」。
山東臨沂莒南朱氏字輩:「時世崇孔孟文家昌光國意」。
山東臨沂河東朱氏字輩:「應苛從之繼克希堯舜世時(登)崇孔孟文家昌光國義聯秉學懷步開啟慶恩宏貴培德乃大寶錫鳳自鳴」。
山東高密朱氏字輩:「思學錫中寶錦海震乾坤孔孟顏回道瑞雪兆豐年」。
山東即墨朱氏字輩:「辛敬念敦本肇」。
山東濟寧微山朱氏字輩:「敬蹲本廣信守正學文傳」。
重慶江北朱氏字輩:「學永登國政長佐顯德昌洪文開景運音才啟輝光」。
重慶朱氏一支字輩:「傳家有定矩繼續永山河」。
重慶銅梁安居朱氏字輩:「國正天興順官清民自安溪賢生瑞草子孝父心寬」。
重慶墊江朱氏字輩:「碧世宗應文(文)昌汝大顯朝庭宗維隆孝友傳家遠」。
河北孟村朱氏字輩:「學國民燕青春」。
河北正定朱氏字輩:「光增永興恆河義勝文武傳家煥發正定」。
河北樂亭朱氏字輩:「有文萬洪天傳世廣興佳慶乃昌玉民延國福維兆震雲祥」。
台灣高雄朱氏字輩:「昈儀光守陵全雋古文令甫振絢森松熹在仁謙瑜碧洞啟玉滔托仉俊榮燦茂林生桂馥秀苑發奇蘭祮祥呈藹瑞美徹自昌蕃豪傑揚梓里作述著邦鄉」。
台灣宜南二邑朱氏字輩:「彥吾日尚清禮義長家聲彥成彰祖德江右顯奇英詩書貽後習衣冠耀千秋近臣功業建高士性情真中孝傅前烈竹帛繼簪纓至斯宏福大利真旋元享」。
雲南宣威朱氏字輩:「均銓法楨煜坤鍾洛樹烈增銘唐淳柄先誠華相福學昌信守肖配策俊恵萬有祥」。
雲南朱氏一支字輩:「南先東正少文秉開朝興金玉恩哲玄安幫萬世春」。
廣西凌雲朱氏字輩:「奇子芝洪秀文章元」。
陝西漢陰朱氏字輩:「尚榮明朝開國大典」。
青海海東朱氏字輩:「永集錦廣統中文」。
山西棗強朱氏字輩:「世震在本元玉慶光照傳」。
甘肅合水朱氏字輩:「福子學應建成」。
遼寧朱氏一支字輩:「廷永德萬連洪希廣福昌」。
上海朱氏一支字輩:「鉉國岳承德銘之朝文增錫澄樹耀培」。
朱氏一支字輩:「沛國家聲遠考廷世澤長文章傳彥義孝友煥龍光安徽合肥長豐」。
朱氏一支字輩:「敦本廣信守正學文」。
朱氏一支字輩:「應可蕘舜世時崇孔孟文家昌廣國義連岳學懷步貴裴德乃大」。
朱氏一支字輩:「仕茂廷慶永守玉兆良才」。
朱氏一支字輩:「希汝相會增欽法樹耀培」。
朱氏一支字輩:「天廷啟友萬學加傳正如幫建」。
朱氏一支字輩:「正大光明亮日月照乾坤」。
朱氏一支字輩:「勝用昭伏克伯兮然林日汝之世其文國必如真士志孟宏大一以於時正良元仲思吾繼可懋邦宗永景維若啟懷崇方鼎有華光彥達述前徽」。
朱氏一支字輩:「希汝相會增欽法樹耀培」。
朱氏一支字輩:「大衡慶忠明良忠孝思楊永世賢德昌盛勢佐名光」。
朱氏一支字輩:「傳家有定矩繼續永克昌
⑷ 關於朱氏的歷史和現狀
當代朱姓的分布頻率
朱姓人口單位面積內密度最高的地區在江蘇南部、浙江北部、安徽東部,每平方公里的朱姓人口達到6.4人以上,有的地區最高達到11人以上。密度最高的(6.4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區僅僅占國土面積的2.1,朱姓人口大約161萬;3.2-6.4人/平方公里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7.4,朱姓人口大約283萬;1.6-3.2人/平方公里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35.1,朱姓人口大約767萬;不足1.6人/平方公里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55.4,朱姓人口大約301萬。
朱姓分布很廣,但不均衡。朱姓在華東地區的長江三角洲是最常見的姓氏之一。在江蘇南部、浙江、安徽東南。廣東珠江三角洲、雲南昆明地區,朱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1.6以上,杭嘉湖地區高達3,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4.5;在江蘇北部、安徽北部、江西大部、福建、廣東大部、雲南大部、黑龍江東部和西北,朱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1.2-1.6,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9.2;在青海湖以東的其他地區、新疆西北,朱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4一1.2,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52.8;其他地區,朱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不足0.4,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33.5。
血型分布特徵
朱姓人群的血型分布總的是:O型497萬,佔32.9;A型437萬,佔28.9;B型440萬,佔29.1;AB型138萬,佔9.1。朱姓總人口1 512萬。
江蘇大部、浙江大部、安徽南部地區是朱姓人口最密的地區,約占國土面積的3.3,朱姓220萬,約占朱姓總人口的14.6。其中O型76萬,A型66萬,B型59萬,AB型19萬。
蘇浙皖其他地區、冀魯豫、川鄂湘贛、閩粵、滇中北、黔北、甘南、青東南、寧夏、陝南、遼吉黑、內蒙古東部地區,約占國土面積的41.3,朱姓991萬,約占朱姓總人口的65.5。其中O型325萬,A型287萬,B型289萬,AB型90萬。
其他地區,約占國土面積的31.1,朱姓301萬,約占朱姓總人口的19.9。其中O型96萬,A型84萬,B型92萬,AB型29萬。
朱亮——下相(現江蘇宿遷)人,天賦異能,降生之日平息20餘日暴雨。天空大亮,故名亮。能通過意志力改變事物最終結果。與宣氏奇才宣力井一見如故,一同隱居於項王故里共探大宇宙之奧秘。
一.朱姓是當今中國第十四大姓,人口占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在台灣排名第三十二。朱姓原作邾姓,出自曹姓。其祖先曹挾,是古帝顓項的後代,被周武王封在邾,建立了邾國。因為邾國比較弱小,就依附於強大的魯國。到戰國時期,邾國被楚國滅掉,邾國的王室成員逃到沛,以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後來又把「邾」的右半邊去掉,就成了朱姓。 發展和演變:朱姓也有另外一個起源,是說帝舜時有一個大臣叫朱虎的,他的子孫也以朱為姓。雖然這一支的時間比較早,但朱虎的後代卻沒有資料可以查證。朱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沛縣,丹陽,吳郡,錢塘,譙郡,義陽,太康,洛陽,長沙,南康,吉安,建陽,廬陵等。朱姓名人,尚有朱子清、朱子謙等。
⑸ 朱氏家族族譜,
朱姓家譜
朱姓家譜介紹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按照歷代規制,也編制了皇家家譜,稱為玉牒,朝廷設有專官管理,稱宗人府,記錄皇族成員的世系。由於戰亂,明代的玉牒沒有存世。
家譜的編修是每族的大事,朱氏家族:的家譜一般20年或30年編修一次,稱為做譜。編修家譜時,全宗室或整個家族設立總局,總管家譜編修的人叫譜東,掌管財務的會計稱銀東,以下各支族設立分局,分局也設有譜東和銀東。各房還要派人擔任分錄、匯抄、校對。分局負責填寫各戶人丁口數目,出生、婚配情況,收取一定的手續費。總局將分局的材料進行匯編,請人執筆編纂,刻板印刷。領譜時,全族要擺宴慶賀,附近的家族和官府也會派人來祝賀。家譜每戶一冊,必須妥善保管。為了保證家譜的准確無誤,每隔若干年還要進行驗譜,驗譜由族長主持,對每戶族譜的收藏情況進行調查,凡把族譜損壞的,都要受到重。
修譜
歷史上的朱姓,也與中國其他族姓一樣,非常重視本族姓歷史的編修。最早的朱氏族譜興修於何時何代,資料不足征;但作為漢魏六朝東南最古老和龐大的門閥世族,朱姓已有家乘、譜牒。
隋唐之世,譜牒之學大興。當此之時,朱姓譜牒不僅藏於私家,且為國家收藏,甚至公開流傳於世。所以宋人歐陽修撰《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時,才可能將宰相朱敬則的沛國朱氏世系理清。唐人林寶的《元和姓纂》,也應是參考了朱氏譜牒而撰成其「朱姓」條的。
理學大師朱熹也非常重視族史的研究。他成名後,曾率領福建族人到安徽婺源尋根訪祖,又親自編修了《婺源茶院朱氏族譜》,並撰寫譜序。他的這種重視家族歷史的態度,為後世朱氏樹立了榜樣。
明清之世,朱姓修譜之風更盛,並產生了如南海九江朱氏的朱次琦這樣的譜學名家。朱次琦在繼承前人譜學成就的基礎上,提出了系統的編纂體例,強調重實證的修譜方法,編成了一部清代譜牒的典範之作《南海九江朱氏家譜》,被譽為「清代譜牒學發展中的一個大家」(見《譜牒學研究》第三輯所載馮爾康文《清代譜牒學家朱次琦》)。
解放以後,祖國大陸朱姓修譜一度中斷,但港、台地區則仍有公刻或私印朱氏族譜問世。時至今日,修譜之風在祖國大陸又悄然興起,就筆者所知就有多處朱姓在新修族譜。如湖南平江岑川紫陽堂1991年九修《朱氏宗譜》,1993年湖北應城紫陽堂《朱氏宗族》,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新修族譜。
族譜的內容
各家朱氏譜牒,其體例分類多少不一,內容詳略也各有不同,但基本上是大同小異。一般的朱氏族譜,大都有這幾項內容:
(1)譜名,(2)譜序,(3)目錄,(4)凡例,(5)恩榮錄,(6)遺像、像贊,(7)五服圖,(8)家規家法,(9)宗支世系,(10)譜系本紀,(11)任宦記,(12)家傳,(13)祠宇,(14)墳塋,(15)藝文,(16)族產,(17)派語,(18)後跋,(19)領譜字型大小,(20)雜錄等等,共約20類。可見,族譜相當一部志書,其內容極為豐富,它記述了本族姓的來源、世系、遷徙、婚姻、族人事跡、經濟狀況、喪葬、祀典、家規家法等方面的文獻資料。可以說,族譜是中國傳統宗族主義文化的網路全書。
譜名,朱姓族譜名稱有稱「朱氏族譜」的,也有叫「朱氏家譜」的。此外,有的稱「支譜」,也有的稱「統宗譜」或「通譜」。有的族譜還在名稱上詳細註明地域或宗支,如朱次琦所編《南海九江朱氏家譜》,又如《紫陽朱氏建安譜》、《紫陽朱氏武林派宗譜》。
譜序
譜序,是族譜中極有價值的文章。一部族譜往往有多篇序文,它們大都由本族名流與本族有淵源關系(如親朋好友)的著名學者、政界人士所寫。譜序文章,其內容多為論述族譜的重要意義、本族修譜的歷史、本族姓的源流。歷史上保存下來見載於各朱氏族譜或各朝文集中的朱氏族譜序,數量極多。其中,最著名、流傳最廣的首推朱熹所作《婺源茶院朵氏世譜序》。該譜序又叫《新安朱氏世譜序》,見載於大多數朱姓族譜上。
族譜的保存
中國人對待族譜的態度是極神聖的,各族姓往往把本族家譜作為聖物收藏,朱姓也不例外。朱姓對族譜的愛惜程度可從同治壬申年湖南紫陽堂《朱氏族譜》上所載的《領譜家規》一文反映出來。
《領譜家規》
譜乃通族法物也。祖宗之名號攸存,埋葬之山方攸寄。編號分給,須當視同至寶。凡有事看譜,務宜洗手焚香,拂拭幾席,然後開箱啟譜,眼同觀看。看畢即數清部數,隨貯譜箱。毋得剜補添墨污由穢,並不得傳至異姓與異姓人抄媵。每年冬至,各捧家譜,齊赴宗祠;祭祖行禮畢,宣講家政,即將譜冊驗明。倘領譜者精譜不到,即系賣宗鬻祖之人。除家法懲治外,另擇賢明者收管。其剜補污穢者,均罰銀五兩入祠。然驗譜牒,須舉素行公正者同驗,亦毋得作奸貽害,違者公同議罰。今編立「祖澤綿長隆祀典,孫技繁衍振家聲」字型大小,訂為十四冊。草譜文冊,編立「孝友睦姻任恤」字型大小,各房照字型大小具領收存。謹將字型大小另列於後,毋得彼此互易,致有重收偏廢,以干罰責。慎之、慎之。
也因此大批朱姓族譜從「文革」之火和「掃四舊」余燼中被搶救出來,為我們今天的尋根和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貴的資料和依據。
今天,國內外公私收藏和新修的朱姓族譜極多,其中,僅北京圖書館所藏朱姓族譜就72部之多,其族譜數在各姓中排第九位,而見載於《美國猶他家譜學會中國族譜目錄》中的朱姓族譜更多,達88部,在各姓中名列第六。又據山西人民出版社所出《中國家譜目錄》記載,山西省社會科學院中國家譜資料研究中心所藏朱姓族譜也有60部計771冊71652頁之多。
--------------------------------------------------------
朱姓家譜文獻目錄
中國國家·大興朱氏家乘五卷 藏地:上海圖書館 (清)朱錫庚撰
河北省
河北撫寧·朱氏譜圖一幅 藏地:河北撫寧縣上庄坨鄉未村 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稿本
上海市
上海·朱氏族譜六卷 藏地:日本美國 (清)朱朝坤等修 清嘉慶七年(1802年)刊本四冊
上海·朱氏族譜六卷 藏地:上海圖書館 (清)朱文忻修 清道光七年(1827年)刊本四冊
上海·朱氏族譜六卷 藏地:美國 (清)朱文烈等修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刊本四冊
上海·朱氏家譜三卷 藏地:上海圖書館 (清)朱朝棟纂 清道光間刻本三冊
上海·朱氏族譜八卷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 中國科學 院圖書館 中國社會科學 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遼寧圖書館 吉林大學 蘇州大學 日本 美國 (民國)朱澄儉續修 1928年活字本
上海南匯·周浦朱氏家譜不分卷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 遼寧圖書館 吉林大學 上海文化管理委員會 江蘇鎮江市博物館 美國 (民國)朱世傑 朱惟恭修 1926年鉛印本
上海寶山·羅陽朱氏重修家譜四卷 藏地:人民大學 吉林大學 上海圖書館 美國 (民國)朱詒彬續修 朱世賢纂 1934年排印本四冊
江蘇省
江蘇南京·金陵朱氏家譜不分卷 藏地:上海圖書館 (清)朱嘉齡編 清光緒三年(1877年)鈔本四冊
江蘇南京·金陵朱氏新譜稿二卷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 日本 美國 (清)朱朝柱纂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樹滋堂木活字本二冊
江蘇盱眙·朱氏入支宗譜十卷 藏地:美國 (民國)朱兆藩等修 1929年務本堂木活字本十冊
江蘇揚州·朱氏族譜四卷
江蘇邗江·邗東朱氏宗譜十卷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 (清)朱上斌等編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白鹿堂活字本十冊
江蘇·靖江資善堂朱氏支譜十卷 藏地:復旦大學 (民國)朱一鳳等纂 1941文華齋石印本
江蘇·寶應朱氏家乘□□卷 藏地:江蘇寶應縣圖書館 民國初鈔本
江蘇·寶應朱氏家譜二卷 藏地:江蘇寶應縣下舍鄉顧家村 (民國)朱思襄主修 1924年石印本
江蘇江都·維陽江都朱氏十二修族譜八卷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 (清)朱澤林等重修 清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余鏡堂活字本八冊
江蘇江都·維陽都朱氏族譜十二卷 藏地:美國 (清)朱步南等十修 清光緒七年(1881年)活字本十四冊
江蘇·江都朱氏宗譜六卷 藏地:上海圖書館 (清)朱治卿修 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木活字本六冊
江蘇·江都朱氏重修族譜十四卷 藏地:中國社會科學 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民國)朱承業主修 1920年鉛印本十四冊
江蘇·泰興朱氏宗譜八十四卷 藏地:南京市圖書館 (清)朱銘修 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刊本十二冊
江蘇南通·崇川朱氏宗譜不分卷 藏地:河北大學 (二部) 江蘇南通市圖書館 (民國)朱大淼 朱陽生纂 1917年南通翰墨林書局鉛印本八冊
江蘇·如皋范湖洲朱氏族譜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中國社會科學 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哈爾濱師范大學 (民國)朱祖榮總纂 1920年鉛印本十二冊
江蘇鎮江·月潭汪潤朱氏支譜四卷 藏地:日本美國 (清)朱淑續編 清道光七年(1827年)序刊本二冊
江蘇鎮江·潤東朱氏族譜十二卷 藏地:人民大學 美國 (清)朱淳高等修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活字本十二冊
江蘇鎮江·潤東彪林朱氏宗譜二十四卷 藏地:日本 美國(清)華錦章等修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世德堂木活字本二十四冊
江蘇鎮江·順江洲朱氏重修族譜十二卷 藏地:中國社會科學 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清)朱琳朱洪文七修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注經堂鉛印本十二冊
江蘇丹徒·朱氏宗譜八卷 藏地:吉林大學 (清)朱錫九修 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敬嶺堂活字本八冊 ·
江蘇丹徒·朱氏九修族譜十六卷 藏地:中國社會科學 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民國)朱永煦修 丁德昌輯 1921年活字本二十冊
江蘇揚中·朱氏家譜藏地: 江蘇揚中縣民國間木刻本六冊
江蘇揚中·朱氏家譜藏地:江蘇揚中縣(二部)民國間木刻本十冊
江蘇揚中·朱氏家譜藏地:江蘇揚中縣民國間木刻本十二冊
江蘇丹陽·雲陽朱氏重修族譜十六卷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 (民國)朱克導修 單景雲纂 1919年活字本十六冊
江蘇丹陽·雲陽觀東朱氏重修宗譜十二卷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 中國社會科學 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民國)朱從金 朱之蘭經修 1919年在茲堂鉛印本十二冊
江蘇常州·蘭東朱氏宗譜八卷 藏地:江蘇常州市圖書館 (清)朱兆榮修 清光緒十年(1884年)宗正堂木活字本
江蘇常州·毗陵朱氏宗譜四卷 藏地:中國歷史博物館 (清)朱鶴皋撰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凝祉堂刻本
江蘇常州·毗陵韓樞朱氏續修譜十二卷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 (清)朱裕昌等纂 清光緒四年(1878年)崇道堂活字本十二冊
江蘇常州·古歙潭渡朱氏遷常支譜八卷 藏地:美國 (清)朱魯堂等修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義安堂活字本八冊
江蘇常州·毗陵朱氏宗譜八卷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 (清)朱長松修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懷淳堂活字本八冊
江蘇常州·毗陵朱氏宗譜十卷 藏地:中國社會科學 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民國)朱景元 朱景昌等修 1920年紫陽堂刻本十冊
江蘇常州·毗陵朱氏宗譜二卷 藏地:江蘇常州市圖書館 · (民國)朱潤培編 1931年石印本
江蘇武進·馬鞍墩朱氏宗譜六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日本美國 (清)朱光勛 朱有德等修 清光緒元年(1875年)紹文堂木活字本八冊
江蘇·武進顏塘橋朱氏宗譜六卷 藏地:美國 (清)朱邦英等修 清光緒四年(1878年)遺直堂活字本六冊
江蘇·武進顏塘橋朱氏宗譜八卷 藏地:江蘇常州市圖書館 (民國)吳文盛修 1944年遺直堂木活字本
江蘇武進·碩喬朱氏宗譜八卷 藏地:中國社會科學 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清)朱順德修 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敬義堂鉛印本八冊
江蘇武進·靈台朱氏族譜十六卷 藏地:中國社會科學 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清)朱光耀修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彝倫堂活字本十六冊
江蘇武進·靈台朱氏宗譜十二卷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 河北大學 (清)朱百昭 朱緒曾修 清宣統元年(1909年)木刻本十二冊
江蘇武進·靈台朱氏宗譜十四卷 藏地:江蘇常州市圖書館 (存卷2—7、9—12、14)(民國)朱永炳修 朱炳坤纂 1947年詒善堂木活字本
江蘇無錫·朱氏宗譜四十八卷首一卷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 (清)朱友仁等纂 清咸豐三年(1853年)聽彝堂活字本二十四冊
江蘇無錫·朱氏宗譜十卷首一卷 藏地:上海圖書館 (清)朱元標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聽彝堂活字本
江蘇無錫·紫陽朱氏家譜二十五卷首一卷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 中國社會科學 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南京大學 福建師范大學 (民國)朱繼祖修 朱祖鎬輯 1924年聽彝堂刊本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注書堂活字本二十六冊
江蘇江陰·池墩朱氏宗譜十卷 藏地:河北大學 (民國)朱晉松修 1947年木刻本十冊
江蘇宜興·宜荊朱氏宗譜十一卷 藏地:浙江省圖書館 吉林大學 (清)朱人纂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樹滋堂活字本十二冊
江蘇宜興·古臨津朱氏宗譜二十卷首二卷末二卷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 清宣統三年(1911年)懷新堂活字本二十冊
江蘇宜興·七修扮里朱氏宗譜十二卷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 中國社會科學 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吉林大學 (民國)朱良英修 1940年白鹿堂鉛印本十二冊
江蘇無錫·朱氏宗譜二十四卷
江蘇蘇州·古吳朱氏族譜二十首一卷補刻四卷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 南京大學(清)朱恩沐纂卷,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 吉林大學 日本 美國 (清)朱瑛編。清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敦倫堂刻本三十二冊
江蘇蘇州·古吳朱氏宗譜四卷 藏地:江蘇蘇州博物館 美國 — (清)朱必榮等輯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敦倫堂刊本二十冊
江蘇蘇州·古吳朱氏宗譜七十卷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 日本 美國 (清)朱鳳銜等修 清光緒九年(1883年)惠山宗祠敘倫堂活字本七十冊
江蘇蘇州·古吳朱氏宗譜十二卷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 (清)朱必江修 清光緒間追遠堂活字本十冊
江蘇蘇州·古吳朱氏宗譜不分卷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 中國社會科學 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河北大學 吉林大學 日本美國 (民國)朱述祖等修 1915年惠山宗祠敘倫堂活字本八十冊
江蘇蘇州·紫陽[朱氏]家譜不分卷 藏地:江蘇蘇州博物館 民國鈔本一冊
江蘇常熟·虞山朱氏宗譜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 (清)朱昌風 朱泰雲主修 朱紱纂修 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惠迪堂刻本十五冊
江蘇常熟·朱氏先世事實錄一卷 藏地:江蘇常熟市圖書館 (清)翁,b存邵齋熊等撰民國間徐兆瑋鈔校本一冊
江蘇吳縣·朱氏家譜八卷 藏地:日本美國 (清)朱榮珍 朱書傳等續修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刊本五冊
江蘇吳縣·紫陽朱氏家譜不分卷 藏地:美國 (清)朱熊飛等修 · 清咸豐六年(1856年)鈔本二冊
江蘇沙洲·楊庫朱氏宗譜二十四卷 藏地:江蘇常熟市圖書館 (民國)朱敘全 沈 清耀等纂 1925年宗德堂活字本四冊
浙江省
浙江杭州·紫陽朱氏武林派宗譜十二卷首二卷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 南京市圖書館 浙江省圖書館 (存卷1—4、9—12)(清)朱封修 清嘉慶八年(1803年)刻本
浙江杭州·武林朱氏世譜不分卷 藏地:人民大學 (清)朱廷慶原輯 清鈔本
浙江餘杭·唐樓朱氏家譜藏地:中國科學 院圖書館 (清)朱執庵修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刊本一冊
浙江富陽·富春靈橋朱氏副譜藏地: 日本 清乾隆間寫本六冊
浙江富陽·富春靈橋朱氏副譜一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美國 (清)朱鼎武等補輯 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介錫堂木活字本六冊
浙江富陽·東安朱氏宗譜四卷 藏地:浙江富陽縣南津鄉南四村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木刻本
浙江蕭山·朱家壇朱氏宗譜文集四卷 系圖六卷 行傳六卷 藏地:日本美國 (清)朱振麟等修 清嘉慶十七年(1812年)敦倫堂刊本四冊
浙江蕭山·朱家壇朱氏宗譜文集五卷 系圖七卷 行傳八卷 藏地:浙江省圖書館 日本 美國 (清)朱錘朱風標等纂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敦倫堂活字本十八冊
浙江·蕭山朱家壇朱氏宗譜文集五卷 系圖六卷 行傳九卷 藏地:中國社會科學 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上海圖書館 浙江寧波天一閣文物保管所 日本美國 (清)朱耀纂 清同治八年(1869年)活字本
浙江蕭山·黃閣河朱氏家譜八卷 藏地:美國 (清)朱永等修 清嘉慶三年(1789年)木活字本四冊
浙江·蕭山黃閣河朱氏家譜八卷 藏地:美國 (民國)朱妙助等修 1932年木活字本十冊
浙江·蕭山翔鳳村朱氏家譜十六卷 藏地:日本美國 (清)朱城等修 清同治九年(1870年)敬愛堂木活字本十六冊
浙江·蕭山翔鳳朱氏宗譜十六卷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 日本 美國 (清)朱大纂 清宣統元年(1909年)敬愛堂木活字本十六冊
浙江·蕭山桃源朱氏宗譜六卷 藏地:浙江蕭山縣志辦公室
浙江寧波·蛟川東管朱氏宗譜十四卷首一卷 藏地:河北大學 (清)朱聲榜編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木刻本八冊
浙江寧波·鎮海朱氏運石浦家乘一卷 藏地:吉林大學 浙江省圖書館 (民國)朱傳型編 1934年鉛印本一冊
浙江·餘姚朱氏宗譜十六卷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 中國社會科學 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南開大學 遼虧大連市圖書館 吉林大學 浙江餘姚黎洲文獻館 美國 (清)朱蘭總修
浙江·餘姚朱氏宗譜二十卷首一卷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 中國社會科學 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南開大學 河北大學 (清)朱九疇總修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一本堂鉛印本二十冊
浙江·餘姚朱氏譜二十卷首一卷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 中國社會科學 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南開大學 河北大學 浙江省圖書館 浙江餘姚梨洲文獻館 (民國)朱元樹總修 1931年一本堂活字本
浙江·餘姚長豐朱氏宗譜四卷首一卷 藏地:浙江省圖書館 (民國)朱志炎 朱志園修 1927年樹德堂木活字本四冊
浙江鄞縣·四明藕橋朱氏宗譜四卷首一卷 藏地:浙江寧波天一閣文物保管所(清)朱學 山 朱學 宜等纂 清同治五年(1866年)木活字本五冊
浙江鄞縣·四明藕橋朱氏宗譜四卷首一卷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 中國社會科學 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清)朱充熾纂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繼述堂活字本五冊
浙江鄞縣·四明藕橋朱氏宗譜四卷首一卷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 浙江寧波天一閣文物保管所 (民國)朱善晉纂 1929年繼述堂木活字本六冊
浙江鄞縣·四明章溪朱氏宗譜四卷 藏地:浙江鄞縣章村鄉朱湯村 清光緒三年(1877年)木刻本
浙江鄞縣·四明章溪朱氏宗譜六卷 藏地:浙江寧波天一閣文物保管所 浙江鄞縣章村鄉朱湯村 (民國)朱久來 徐廷璋等纂 1919年入和堂木活字本二冊
浙江鄞縣·四明朱氏宗譜三卷 藏地:浙江鄞縣古林鄉文化站(殘) 清宣統元年(1909年)木刻本
浙江鄞縣·鄞江朱氏宗譜十二卷首一卷 藏地:浙江寧波天一閣文物保管所 (民國)朱炳蕃纂 1914年木活字本四冊
浙江鄞縣·四明鄞江新安朱氏宗譜七卷首一卷 藏地:浙江寧波天一閣文物保管所 (民國)沈濟川等纂 1933年木活字本二冊
浙江鄞縣·光溪朱氏宗譜八卷首一卷
藏地:浙江寧波天一閣文物保管所(存卷首、卷1—7) (民國)朱遠萍纂 1937年木活字本
浙江·慈潘江朱氏宗譜三卷首二卷末二卷 藏地:浙江寧波天一閣文物保管所 (民國)朱鳳翔 周毓纂 1928年鈔本一冊
浙江象山·關山朱氏宗譜一卷 藏地:浙江象山縣文管會 (清)洪文中修 清嘉慶十年(1805年)鈔本二冊
浙江象山·關山朱氏宗譜一卷 藏地:浙江象山縣文管會 (清)翁有基修 清同治十年(1871年)鈔本二冊
浙江象山·關山朱氏宗譜一卷 藏地:浙江象山縣文管會 (清)丁謙修 清宣統二年(1910年)鈔本八冊
浙江象山·關山朱氏宗譜一卷 藏地:浙江象山縣文管會 (民國)王九維修 1946年鈔本
浙江象山·唐翰朱氏宗譜二十七卷 藏地:浙江象山縣文管會 (清)馬丙書修 清道光八年(1828年)木刻本
浙江象山·唐翰朱氏宗譜二十七卷 藏地:浙江象山縣文管會 (民國)鮑謙修 1914年木刻本
浙江象山·朱氏大二四房房譜一卷 藏地:浙江象山縣文管會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鈔本
浙江象山·朱氏人房房譜一卷 藏地:浙江象山縣文管會。民國鈔本
浙江嘉興·秀水朱氏家乘不分卷 藏地:浙江嘉興市圖書館 (清)朱嵩齡朱守葆補輯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刻本一冊
浙江嘉興·秀水朱氏家譜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 (存一冊)(清)朱榮修 清咸豐間刻本
浙江嘉興·秀水朱氏家乘藏地:浙江嘉興市圖書館 (存卷4) (清)朱建子輯朱德遴重修 清鈔本
浙江嘉興·朱氏宗譜一卷 清光緒六年(1880年)刻本一冊
浙江嘉興·朱氏世系家譜不分卷 藏地:吉林大學 (清)朱守葆修 清鈔本一冊
浙江海寧·紫陽朱氏統宗世譜十卷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 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家刻本一冊
浙江海寧·紫陽朱氏宗譜八卷 藏地:浙江省圖書館 (存卷1、2) (清)朱山音輯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刻本
浙江海寧·朱氏花園支家乘□□卷 藏地:浙江省圖書館 (存卷首、卷1—3) (清)朱一是輯 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刻本
浙江·海寧花園朱氏宗譜二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日本美國 (清)朱存宗等修 清道光八年(1828年)奕載堂刊本七十六冊
浙江·海寧花園朱氏宗譜二十四卷 藏地:浙江省圖書館 (存卷2上、3下、9下、10、19上) (清)宋家珍 朱仁壽纂 清光緒二年(1876年)刻本
浙江·海寧花園朱氏宗譜二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吉林大學 (清)朱維行纂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奕載堂刻本四十冊
浙江海寧·花山朱馬氏家乘八卷 藏地:上海圖書館 美國 (清)朱昌頤 馬惟陽編 清咸豐七年(1857年)遠堂刊、民國間增補印本
浙江海寧·海昌朱氏宗譜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 上海圖書館 日本 美國 (清)朱昌燕等修 清光緒十年(1884年)哲延堂刊本
浙江平湖·新安月潭朱氏族譜十卷 藏地:河北大學 (清)朱國蘭修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木刻本五冊
浙江·海監澉浦朱氏家乘六卷 藏地:浙江省圖書館 (存卷1) (清)朱毓文 朱文驤輯 清道光間思成堂刻本
浙江海鹽·朱氏宗譜九卷首一卷 藏地:上海圖書館 遼寧圖書館 (清)朱元翰修 朱壽均等輯 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至十五年(1889年)刻本
浙江海監·澉川朱氏家乘不分卷 藏地:浙江省圖書館 (存世系表一冊)民國間鈔本
浙江湖州·紫陽朱氏家乘不分卷 藏地:美國 (清)朱丙熙等修 清道光二十九年(1829年)惠均堂刊本六冊
浙江湖州·菱塘朱氏族譜不分卷 藏地:河南省圖書館 (清)朱希孔輯 清道光二年(1822年)誠敬堂木刻本
浙江湖州·菱塘朱氏族譜不分卷 藏地:美國 (清)朱士純等修 清光緒二年(1876年)誠敬堂刊本六冊
浙江湖州·竹墩朱氏族譜不分卷 藏地:日本美國 (清)朱彤書增修 朱綸補 清光緒三年(1877年)思成堂刊本六冊
浙江長興·紫陽朱氏宗譜□□卷 藏地:浙江長興縣博物館 (第三冊)(民國)朱景仰 朱思縉纂 1920年木刻本
浙江紹興·朱氏宗譜不分卷 藏地:日本美國 (清)朱承仁鈔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寫本二冊
浙江長興·松林朱氏宗譜一卷 藏地:·日本美國 (清)朱登瀛訂 清嘉慶間玉泉堂刊本二冊
浙江長興·朱氏譜中傳文 藏地:日本 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寫本一冊
浙江長興·朱氏譜中傳文不分卷 藏地:美國 (清)朱煥祖等撰 清咸豐六年(1856年)寫本一冊
浙江長興·山陰天樂朱氏族譜十八卷首一卷 藏地:日本 美國(清)朱王印朱 生等修 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木活字本四十八
浙江紹興·山陰柯山朱氏本支宗譜二卷 藏地:浙江省圖書館 日本 美國 (清)朱偉軒編 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木活字本
浙江紹興·朱氏宗譜藏地:日本美國 (清)朱沛然修 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寫本二冊
浙江紹興·山陰陡朱氏宗譜六卷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 中國社會科學 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河北大學 吉林大學 南京市圖書館 日本 美國 (清)朱福青纂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思成堂活字本
浙江紹興·山陰白洋朱氏宗譜三十二卷首一卷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 中國科學 院圖書館 中國社會科學 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人民大學 天津市圖書館 河北大學 遼寧圖書館 吉林大學 上海圖書館 浙江省圖書館 (清)朱增修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朱氏五泉堂木活字本
浙江紹興·山陰嵩臨朱氏世譜不分卷 藏地:浙江省圖書館 (清)朱光庭 清鈔本一冊
浙江紹興·紹縣白洋朱氏宗譜三十二卷首一卷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 中國社會科學 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中國國家大學 河北大學 杭州大學 日本 美國 (民國)朱慶等編 1926年玉泉堂活字本
浙江·紹興漁後村朱氏宗祠草譜一卷 藏地:上海圖書館 (民國)朱廣潤輯
浙江紹興·會稽賞家村朱氏宗譜不分卷 藏地:浙江省圖書館 ·鈔本一冊
浙江諸暨·紫岩鎮山朱氏宗譜八卷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 (清)朱
⑹ 求《且行且安》全本txt完結小說,謝謝
《且行且安》網路網盤txt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_lPO3mf9iJvFoHG4vhD4-g
簡介: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唯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里嗎?」
⑺ 且行且安的txt全集下載地址
且行且安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⑻ "朱"這個姓氏的來歷
堯的兒子丹朱的後代,以「朱」為姓氏。丹朱,祁姓,所以這一支成為祁姓朱氏的起源。
商朝宗室子期封於赤鄉(一作郝,今山西太原),其後人或赤氏,或郝氏。又因「赤即朱」,改為朱姓。
宋微子啟的後代以宋為姓,後來宋國被齊國滅掉,後人遂改宋為朱(宋、朱字形相近),成為宋姓朱氏的起源。蔡邕在《朱公叔鼎銘》認為宋微子啟之子,姓子名朱,史稱公子朱。公子朱的子孫,以祖先名字為氏,此即後世子姓朱氏的來歷。
明朝時,朱氏皇帝曾多次賜予其他姓氏的人以國姓,這是由其他姓氏改姓朱氏的重要起源。
源於朱襄氏,朱襄氏是炎帝的別號,同時也是最早以朱名號才,為朱姓中最為古老的一支。
(8)且行且安我們朱氏家族的大美女擴展閱讀:
朱姓發源於今河南、安徽間地及江蘇省境。西漢朱質有二子:朱禹、朱卓。朱禹在東漢後期的黨錮之禍中被殺,子孫避難逃到丹陽(今屬江蘇)。朱卓的後裔由於任官的原因,主要是在今陝西、河南、湖北等省境內發展繁衍。
魏晉以前,朱姓已繁衍到北方河南、山東、安徽等主要地區。唐末有朱葆光遷居湖南。東晉時有朱瑋自河南南陽徙居南康(今屬江西),其後朱熹僑寓建陽(今屬福建)。
朱熹之孫朱銓回遷廬陵(今江西吉安),朱銓的5世孫朱章甫於南宋末年避亂徙居吉安府安福縣(今屬江西),後又遷至廣東興寧寧中鄉竹絲湖立業,成為朱氏興寧竹絲派一世祖。
朱章甫的三兒子朱泗於元代徙居羅浮(今廣西東興各族自治縣東)徐田,此後,子孫繁衍,分布於今廣西、廣東的許多地方。居住在閩、粵等沿海地區的朱氏,從明代開始陸續有人移居台灣,進而又有人遠徙東南亞及歐美一些國家和地區。朱姓在歷史上一直是中國南方的大姓之一。
⑼ 紫陽世家是什麼意思,跟朱氏家族有什麼關聯嗎
紫陽世家是宋朝大文學家,思想家,詩人朱熹的後代,朱熹其中有一別名叫紫陽先生,所以後人稱紫陽世家,也是紫陽後代,朱氏家譜的輩分這個要看你的族譜是怎麼排列的,一般來說每個家庭都有一本族譜的。
在明朝的時候朱姓家譜受朱元璋影響,大部分都重新修訂過,網路一下朱氏家譜,有個詳細的說明,姓朱但是家譜在民國的,朱氏紫陽堂,追根溯源乃至唐朝第一代先祖朱瑰,承南宋朱熹一脈。
歷經戰火、歲月的侵蝕,幾經翻修重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特別是皖南事變後,曾作為中共繁昌縣委、皖南特委臨時駐地,為新四軍、游擊隊的發展壯大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曾作為農民掃盲學校和生產隊隊屋使用。
(9)且行且安我們朱氏家族的大美女擴展閱讀:
朱姓族譜名稱又稱「朱氏族譜」的,也有叫「朱氏家譜」的。此外,有的稱「支譜」,也有的稱「統宗譜」或「通譜」。
有的族譜還在名稱上詳細註明地域或宗支,如朱次琦所編《南海九江朱氏家譜》,又如《紫陽朱氏建安譜》、《紫陽朱氏武林派宗譜》。
譜序,是族譜中極有價值的文章。一部族譜往往有多篇序文,它們大都由本族名流與本族有淵源關系(如親朋好友)的著名學者、政界人士所寫。
譜序文章,其內容多為論述族譜的重要意義、本族修譜的歷史、本族姓的源流。歷史上保存下來見載於各朱氏族譜或各朝文集中的朱氏族譜序,數量極多。
其中,最著名、流傳最廣的首推朱熹所作《婺源茶院朵氏世譜序》。該譜序又叫《新安朱氏世譜序》,見載於大多數朱姓族譜上。
中國人對待族譜的態度是極神聖的,各族姓往往把本族家譜作為聖物收藏,朱姓也不例外。
朱姓對族譜的愛惜程度可從同治壬申年湖南紫陽堂《朱氏族譜》上所載的《領譜家規》一文反映出來。
⑽ 「朱」這個姓氏的由來
一、來源有二
1、出自姜姓,是為避帝王名諱所改的姓氏。春秋時,齊桓公(姜姓)有個孫子叫公孫慶克,他的兒子慶封以父名命氏,稱為慶氏。慶封在齊靈公時任大夫,在庄公時與崔杼曾為上卿,執掌國政。後兩人再升為左右相國。因崔杼家內發生內亂,慶封以弒君罪滅掉崔氏,獨霸朝政。於是慶封把政事交給兒子慶舍處理,自己只管吃喝玩樂,引起了朝上朝下對慶氏的不滿,後慶封的親信盧蒲癸和王何,趁慶封外出之機,殺死了慶舍,慶封見勢不妙,便逃到了吳國。吳王噶朱方封給慶封,慶氏宗族聞訊趕來相聚,從此,慶氏比在齊國時還要富裕。至西漢末,子孫徙會稽山陰,東漢時傳至慶儀為汝陰令,其曾孫慶純官拜侍中,為避漢安帝的父親劉慶的名諱,"慶"字改為同義的"賀"字。慶純改為賀純。史稱賀姓正宗。是為江蘇賀氏。 2、出自他族改姓。據《魏書。官氏志》等所載,南北朝時後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漢化,將鮮卑族復姓賀蘭氏、賀拔氏、賀狄氏、賀賴氏、賀敦氏皆改為漢字單姓賀氏。是為河南賀氏。
二、遷徙分布
中國賀氏播遷各地,主要是在漢代之後,分布地區廣泛,郡族門望較多。 據《元和姓篡》記載,慶質的孫子叫賀齊,為三國時吳國大將軍,齊的孫子賀邵任中書令,邵的兒子賀修在西晉任太子太傅,修的12世孫賀德仁為唐太子中書舍人,德仁的侄孫賀默為彭州刺史,德仁的侄曾孫就是唐玄宗時秘書監賀知章。又拒《古今姓氏書辯證》記載,南北朝時,後燕有清河太守賀耕,南涼(都樂都,今屬青海)有將軍賀連,宋朝時有忻州定襄(今屬山西)賀氏,易州(今屬河北)賀氏、開封陳留(今屬河南)賀氏、蔡州(今河南汝南)賀氏、洛州(今河南洛陽)賀氏、濟南(今屬山東)賀氏、會稽(今浙江紹興)賀氏、齊州臨邑(今屬山東)賀氏,密州(今山東諸城)賀氏等。其中,會稽賀氏和河南(今洛陽市)賀氏族大人眾,所以賀氏以會稽、河南為郡號;洛陽的賀氏以鮮卑族居多。除了上述賀氏之外,宋代以後各朝代賀姓人散居各地者仍多,不勝枚舉。 清代江西賀氏,因躲避官事,千里遷徙至陝西榆林府,今天已經是名門望族。
褚 姓
姓氏源流
第一種說法:
1、出自春秋時褚師之後,以官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以官為氏》雲:「本自殷(商)後人宋恭公的公子段食采於褚,其德可師,號曰褚師,因而命氏。」在3000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是褚候各自為政的局面。那時候,許多諸候的轄下都設有一種叫做「褚師」的官職,職位相當於現在的縣市長。其中,當時為諸候之一的宋共公,任命自己的兒子右當褚師,於是右的後代就以褚為氏了。褚姓的出處,
2、出自周代有褚地,居民以地名為氏。褚姓還有另一種比較簡單的說法,那就是以居地之地名為姓。據《姓氏尋源》載,古代有一個叫褚的地方,當地居民就以褚為姓。又據《左傳》裡面,曾經提到過洛陽縣的南方有一處褚氏亭;又《後漢·郡國志》上也記載著洛陽有褚氏渠,兩書並且同時認為這都是「周有褚地,居之者以為氏」的證明。這么一來,《姓氏考略》上所說的「古有褚地,居者以為氏」,倒不失為有根有據了。褚姓不管是因官得姓也好,以地命氏也好,褚姓的姓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時代的河南地方,倒是人所共認的。
第二種說法:
1、出自子姓,為春秋時宋國恭公之子段之後,以地名命姓氏。據《萬姓統譜》、《通志·氏族略》等載,褚姓出自子姓,本為殷商王族後裔。春秋時宋國恭公之子名段,字子石,食采於褚邑(今河南省洛陽市),因「其德可師」,故時稱之為褚師。其後代子孫遂以為姓,成褚師氏,後去師字為褚姓。
2、出自以職官為姓。春秋時,宋、衛、鄭等國都設有褚師之官,稱作市令,主管集市貿易。那時有以官為姓的做法,褚師官的子孫後代,往往就姓褚師。後省師字改為姓褚,稱為褚氏。
得姓始祖:子段。據據《通志·氏族略·以官為氏》載,春秋時,宋國恭公之子名段,字子石,受封於褚地(今河南省洛陽市),由於品德高尚,被人尊稱為「褚師」。「褚師」本為掌管市場的官員,又叫「市令」。春秋時期,宋國,衛國,鄭國都設置褚師之官。子段的後代子孫以「褚師」稱號為榮,於是,有的就以「褚」為姓,稱為褚氏。故褚氏後人多奉子段為褚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褚姓在大陸與台灣均未列入前一百大姓。褚氏位列宋版《百家姓》第11席,褚姓的來源有兩種說法。其一說是出自河南。春秋時宋國恭公的兒子子石由於德行可嘉,被恭公任命為「褚師」,相當於現在的市長的職位,其子孫就以此作為自己的姓氏。關於褚姓之源的另一種說法是,在《左傳》中曾提到洛陽的南方有褚氏亭;《後漢書·郡國志》里又記載有褚氏渠,褚姓是因地名而得姓的。不過,不管是哪種說法正確,總之,褚姓的發源地在河南是可以肯定的。另外,到目前為止,尚未發現有褚被賜姓、、冒姓的文字記載,褚姓的中國人在血統上是很單純的。褚姓的中國人,還有最值得自誇耀,就是血緣上的單純。別的大姓,也許由於樹高影長的緣故,發展到後來都無可避免地混入了他族的血統,或被賜姓、被冒姓,以致增加了子孫的混淆不清,甚至無法確實追溯到自己的真正來處。而褚姓的後代就不會有這種困擾,因為到現在為止,還沒有發現過褚姓被冒用的記錄。褚姓雖然人不多族不繁,顯得有點單薄,但至少有這一點是足以自喜的——姓褚的人,都是純粹的漢族。另外一個值得褚姓中國人自傲的,就是他們的族人雖然不多,在歷史上有名氣的人卻著實不少,象鼎鼎大名的唐朝有鎮四長史褚秀之,「十八學士」之一褚亮,唐朝名臣褚遂良,就是中國民間家喻戶曉的人物。褚遂良是唐太宗的諫議大夫,博學多才,直言敢諫,非常受到朝廷的器重。太宗臨死時,並與長孫無忌同受顧命。這位一代忠良名臣,同時也是一位在我國書法史上具有崇高地位的大書法家,他的隸書和楷書,1300多年來享譽不衰。褚姓的起源是在河南,因此,褚姓郡望河南郡(漢高帝置。在今天河南省洛陽市一帶)。
一、 姓氏源流
徐氏的姓氏來源比較純正,主要出自嬴姓。是先帝玄孫伯益之子若木的後裔。相傳陷帝有一個孫女叫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懷有大業。大業娶少典氏女子女華為妻,生下了伯益。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除了正式賜他為嬴姓以外,還把本族的女子姚氏嫁給他,姚女後來生了兩個兒子,其中小兒子叫若木因為他的父親有功,所以封他於徐,建立徐國。徐國歷經了夏、商、周三個朝代,都是作為諸侯而存在的。周穆王的時候傳到了徐國的32世孫徐君偃,他很聰明,對百姓又很好,所以深的百姓的愛戴,國力不斷強大。當時周穆王喜歡雲游四方而經常不問國家大事,諸侯埋怨他的很多,徐君偃於是產生了想要取代周穆王的野心。於是他自稱為徐偃王,率領各國聯軍向周國進軍,周穆王知道這個消息後馬上返回京城,調兵前去鎮壓。徐偃王只好收兵而逃,他躲進了彭城一帶的山中。由於他得得民心,跟著他到了山中得百姓很多。這座山後來就叫做徐山,徐州也因此而得名。周穆王也因此不得不封他的兒子宗於徐,稱為「徐子」,繼續管理徐國。春秋時期,徐國被楚國打敗,國力從此日漸消退,周敬王八年的時候,徐國被吳國所滅,徐國的後裔就稱為徐氏,以國為姓,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