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嗩吶十大名曲是什麼
01.百鳥朝鳳
02.全家福
03.抬花轎
04.六字開門
05.社慶
06.一枝花
07.鳳陽歌與後八板
08.山村來了售貨員
09.懷鄉曲
10.豫西二八板
拓展資料
嗩吶,是中國民族吹管樂器的一種,也是中國各地廣泛流傳的民間樂器。
嗩吶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製,呈圓錐形,上端裝有帶哨子的銅管,下端套著一個銅制的喇叭口(稱作碗),所以俗稱喇叭。在台灣民間稱為鼓吹;在廣東地區又被稱為嘀嗒 ,是廣東「八音」樂器中的一種。
嗩吶發音高亢、嘹亮,過去多在民間的吹歌會、秧歌會、鼓樂班和地方曲藝、戲曲的伴奏中應用。經過不斷發展,豐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現力,已成為一件具有特色的獨奏樂器,並用於民族樂隊合奏或戲曲、歌舞伴奏。
㈡ 你們見過什麼嗩吶吹得特別好的人
任同祥著名嗩吶演奏家。他演奏(自己創編)的《百鳥朝鳳》、《一枝花》、《抬花轎》、《慶豐收》、《婚禮曲》、《駐雲飛》等等許多嗩吶名曲,更令聽眾贊嘆不已,回味無窮,難以忘懷。
㈢ 黃陵老秧歌的舞蹈內容
黃陵作為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寢所在地,不僅歷史悠久,人文薈萃,鄉情勤儉,民風淳樸,而且蘊藏著最古老、最樸素的民間文化藝術,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廣場表演中的秧歌舞,人們稱「老秧歌」,她的表演形式及表演內容特別豐富多彩,主要包括有裙子舞(黃陵俗稱提裙子),啞鈴舞、竹板舞、碟碟舞、蠟燭舞、,霸王鞭(黃陵俗稱渾身響)、跑竹馬。小節目有:跑旱船、八寶連環燈、小老鼠嫁女、二禿子打架、舞龍燈、耍獅子、耍老虎、鶴蚌相爭等等,在表演過程中結合變化的鼓點、優美的樂曲、動聽的唱詞,更增加了她的視覺、感觀的沖擊力,她的表演場面宏大,動作優美,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令在場的觀眾熱血沸騰,心潮澎湃,下面一一介紹:
一、裙子舞
黃陵裙子舞的起源和其它舞蹈一樣,也是作為上古祭祀樂舞的「巫」和「武」,是先民敬畏於天地神靈而創造出來的,用於對天地神靈的祭祀活動中,同樣也用於對始祖軒轅黃帝的祭祀活動中。久而久之,隨著歷史的進一步發展,又著重在新春佳節之際用於恭賀新春,予祈豐年,主要活動於城鄉和鄰里、親朋之間。官民同樂,朝野共慶,演義吉祥,粉飾太平。展示技藝與才智,張揚財力和民風,促進交流、推動團結、聯結友誼、綿續歷史,舞步扭動乾坤、歌聲震撼千秋,在延續中完善,在實踐中定式,逐漸形成了既定的程式。
傳說至明代時,黃陵縣城東南約十里地的橋溝村劉景,曾供職於宮廷樂府,官拜御史,黃陵人傳說中稱劉公公,在朝以給宮娥彩女們排練歌舞為主。卸職回鄉後,在黃陵祭祀舞蹈的基礎上又將宮庭舞蹈融匯貫穿其中,提高和豐富了演出技巧和曲目唱詞,使其注入了宮廷舞蹈的風彩,黃陵裙子舞有了更完備的飛躍,明顯地區別於其它地方秧歌。故黃陵的秧歌是舞而不是扭。
古代表演裙子舞其服裝、道具、化妝都很簡朴,女角都是男扮女妝:頭頂一條絲織黑紗代替秀發直至後腳跟,額前飾以用彩色紙褶成孔雀開屏式的頭花,頭頂一朵用紅綢子褶成的堆花,兩邊剩餘的長條順兩耳後搭肩直下至胸前,上身著新娘的貼身小紅襖,下身著彩裙、彩褲,胸前緊束白色扎裙,前邊兩角縫有小布環套在中指上。該裙子舞的表演技巧主要就在於女角舞動扎裙的技巧,所以又稱「提裙子」。
該女角在「打雜」(男角)的引導下舞動扎裙,碎步緊追,其動之若蟬、舞之如蝶、如水上飄、似雲中游、阿娜逸美、翩躚飛舞、輕塵拂動,纏腰繞膝。夜間表演時,在打雜(男角)左手所執的蓮花燈光下若霧中之仙,忽明忽暗,似夢似幻,謂之曰:
「鳳凰單閃翅」、「鳳凰雙閃翅」、「孔雀三點頭」、「飛蛾撲燈式」等。羞羞答答、嬌嬌滴滴、文靜雅稚、純朴祥和。著實表現出了陝北南部黃土高原女性的嬌柔美,這是裙子舞中的主流。秧歌隊中的幾個頑童,其頭頂扎兩個直立的小辮子,小丑打扮,肩掛一條驢脖子上常掛的串鈴,在場合中無拘無束,活蹦亂跳,直使得驢串鈴叮叮當當亂響。秧歌隊中所扮的老太婆,丑角打扮,腳蹬一雙木質假小腳,外穿綉花小腳鞋,寬長褲腿。將真腳蓋著,用爆竹或紅辣椒角作耳墜,用驢安眼作奶罩,手執大棒槌或農家婦女常用之物,紅臉蛋、白眼窩,丑態能出盡出,惹人捧腹大笑。
在隊列表演中,還貫穿有前邊所述的許多雜耍,直捧得場面熱烈歡快、風趣滑稽。
表演隊形變化有白龍馬分鬃、鳳凰戲牡丹、二龍戲明珠、蠍子倒顛尾,並蒂蓮花開等諸多名堂。遊走自如、變化多端,如游龍、似翔鳳、演北斗、布南宮、二議四方、八卦九宮、隱含人文理念,藏寓妙意玄機。
在緊鑼密鼓的鼓樂聲中,經過一輪舞蹈之後,由嗓音嘹亮者演唱一段黃陵秧歌(民歌),立即鼓聲再起,又進入熱烈的表演中。裙子舞表演完畢退場後,激烈的鑼鼓聲又將其它民間舞蹈、旱船、雜耍等送入場地接著表演。
二、渾身響
黃陵民間流傳的「霸王鞭」是以有節律的碰打花棍的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的一種民間舞蹈藝術。表演者右手緊握一長約八十公分,直徑約為三公分的空芯竹桿,為了有響聲在兩端垂直方向各打一至三個小眼,用細鐵絲在內腔穿上五六個銅錢或一個小鈴,竹桿表面塗上各種顏色或油漆,再用五顏六色的紙或布條每隔三五公分纏一圈,兩端繫上用麻絲作的紅纓子,其形狀和楚霸王項羽的鋼鞭相像,故民間稱為「霸王鞭」,也稱花棍。演員身著古裝彩服,肩膀、膝蓋、手腕、鞋上都縫有小鈴,表演時按照音樂節奏,手抓花棍中心敲打著自己四肢或他人花棍,不斷地發出嗆啷、嗆啷的聲音,和著民歌,載歌載舞,據說公元前前110年(元封元年)10月,漢武帝北征朔方歸來在中部(今黃陵縣)祭奠人文始祖軒轅黃帝時,命百餘軍士手執鋼鞭舞之,以祭祀先祖,從此,「霸王鞭」便在民間流傳開來。又因「霸王鞭」兩端有多處空槽,槽內裝有可活動的銅錢片數枚,稍將鞭身晃動擊打,則會發出「刷啦啦」的銅錢聲,節奏明快,鏗鏘有力。舞者時而以手擊鞭,時而以腳踢鞭,時而又以鞭觸身,從上到下,肩、背、腰、腿、腳無處不到,每次碰撞都發出悅耳的聲響,故又稱「渾身響」。
「霸王鞭」在黃陵縣流傳已久,由於其形式自由,道具簡單,舞姿秀美,則群眾喜聞樂見,易於傳播普及。目前在黃陵流傳的霸王鞭是在借鑒傳統霸王鞭的基礎上,經通文藝工作者的加工而成的。在舞蹈動感、造型美感上,作了重點渲染,使動作誇張化、動態力度化、細節突出化,布局和調度方式豐富多變,場景大起大落,動靜反差較強,從而形成獨特的地域風格。
「霸王鞭」根據其動作可分為低手鞭、高手鞭和騰空鞭;根據其速度可分為靜止鞭、行進鞭;根據其場地大小可分為廣場鞭、舞台鞭,廣場鞭人數可達百人,舞台鞭可達十幾人,形式靈活,易於變化。
三、跑竹馬
黃陵跑竹馬是表演傳說中古時的某次戰爭場面,將戰馬做成中間有大洞的假馬,即用泥作成模具,外表糊上多層麻紙,脫模後分別塗上紅、白、黑、黃等各種顏色;紮上鬃毛、耳朵、眼睛等。演員上場時,從中間的大洞鑽進去掛在肩膀上,身著古代將軍服裝(戲裝即可),戲劇臉譜化妝,野雞毛作翎子。插上六至八面彩色三角背旗,戰袍將雙腿蓋著,按照各自角色手執長矛或長柄大刀等武器。
人物以具體的故事確定大將人數,每一員大將配一馬牌或稱旗手,著武士服裝,手執大旗,旗中心書有該大將的姓氏,四邊四角有花紋圖案裝飾,行在大將前邊,揮舞大旗;每員大將還配一馬童,要求稍有武功要會打車軲轆(虎跳)、翻跟斗(小翻)、栽立固樁(拿頂)、行在該大將之後,屬牽馬趕馬角色。
表演時有激烈的鑼鼓聲和呼哨聲(口哨)助威助興,其場面熱烈壯觀、氣勢宏偉,表演一段、唱一段。
四、啞鈴舞
啞鈴舞是表演者雙手各執直徑約為八公分,長約三十公分的空芯木棒(啞鈴),表演時演員自己雙手緊握啞鈴,時而在胸前,時而在背後或在頭頂,或叉開雙腿在腿中間,讓兩個啞鈴頂端相互碰擊,按照音樂節奏發出清脆悅耳的響聲,同時伴唱著節奏輕快明朗的秧歌(民歌),剛柔合一,可以自身單打,也可以和別人對打。人數不限,男女各半。
五、竹板舞
竹板舞是男角左手拿一表演快板用的竹板,右手拿一根帶鋸齒的竹板,長約三十公分,寬約二公分,女角雙手各執長約四十公分,寬約三公分的兩片竹板,手握有柄的一端,食指夾在兩個竹板之間,男女角按照音樂節奏敲打著各自的竹板。秧歌伴唱,變換位置,作各種舞蹈動作,人數不限,男女各半。
六、碟碟舞
碟碟舞是男女角雙手各執一個瓷質菜碟,用無名指和小指抓著菜碟邊緣,碟底緊貼手掌、拇指、食指和中指夾一雙竹筷子,按照音樂節奏敲擊菜碟正面中心,發出清脆悅耳的滴水聲音。變換位置作各種舞蹈動作,邊舞邊唱秧歌。人數不限,男女各半。形式新穎,場面雅緻。
七、蠟燭舞
蠟燭舞是男女角雙手各執一很小的菜碟,小碟內中心栽一根高約八公分點亮的蠟燭,揮舞雙臂,因蠟燭只可直立,不可傾斜,所以表演時其動作美似在打太極拳。並且有抒情悠揚的秧歌伴唱。人數不限,男女各半。
八、雜耍
1、八寶連環燈:是用兩個大蓮花燈籠,其中間和下部都有木輪,下邊的木輪著地驅動蓮花燈,跟在秧歌隊後邊一個正轉一個反轉助興。
2、小老鼠嫁女:由迎親的、送親的、吹嗩吶的、敲鑼打鼓的、打旗的儀仗隊、抬轎的、坐轎的新娘、騎假馬的新郎等人扮演的老鼠組成的秧歌隊,其風趣滑稽幽默。
3、二禿子打架:就是將兩個葫蘆作成兩個光頭人頭,由表演者背著,雙臂穿一條褲子,手上穿著鞋爬在地上,兩個葫蘆頭正好朝上像兩個人頭,作兩個假臂和假手,相互抱在一起,表演者雙臂雙腿前後左右做著不同的動作。看起來好象兩個禿子在打架,也可多人表演。
4、鶴蚌相爭:鶴是男角扮的,其頭戴一頂極高的帽子,帽頂作成鶴頭形,中部細長,下部作成鶴脖子戴在演員頭上,身穿鶴毛衣,雙臂穿鶴翅,雙腿作成鶴腿。越細越好,腳作成鶴爪。蚌是由演員妝扮成俊俏秀氣的古妝少女。背著兩個能包住人的大蚌殼。表演時蚌一張一合不停地閃動雙殼,前後左右舞動著,引誘挑逗遠方的鶴。當鶴要叨蚌時,蚌又立即將殼合攏企圖夾住鶴嘴,鶴又立即倒退躲避。如此反復多變地戲鬧,風趣幽默,滑稽感人,直至鶴叨住蚌,蚌夾住鶴嘴,誰也無法擺脫時結束。此乃鶴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典故。
5、跑旱船:黃陵的跑旱船與外地的大不相同。外地人所做的旱船僅用四條紅綢子扎在船頂四角,分別吊上一朵綢子作的大紅花。而黃陵人所做的旱船是很講究的。分別將剪紙、紙扎、繪畫等民間工藝美術品很細致地裝扮在旱船的各個部位,使其雅緻華麗。外地人跑旱船僅是用兩手提著旱船扭秧歌,而黃陵人跑旱船才是真正地表演。要求船身真的像是在水上漂著,還要把遇到風浪、漩渦、急流、淺灘時的情景活靈活現地表現出來。
據老人們講:黃陵老秧歌主要是在元霄節(正月十五)晚上進行演出,縣城分為下城、東窪、西窪三個自發組成的秧歌社,各社都有秧歌隊和秧歌服裝、道具、樂器等設備,每年的組織者稱為「慌頭,」在春節前由慌頭去各家募集費用,排練成熟後,初八、九就開始演出。十五晚更熱鬧,演出時還有來自店頭、隆坊、田莊等鄉鎮下屬的十里八鄉的秧歌隊,秧歌隊有的年頭元宵夜能多達100多支,從元宵節晚上直到第二天天亮,可以想像地當時的條件下,如此龐大眾多的隊伍,如此寵大的場面,如此高漲的熱情,而且都是自發、自覺、自願的,可想而知當時黃陵老秧歌的廣泛性和普遍性。
㈣ 嗩吶前面7個孔,怎麼按指
嗩吶按指方法:
分別由右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以及左手的大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來按(慣用手不同者可換左右),以控制音高。
嗩吶是中國民族吹管樂器的一種,也是中國各地廣泛流傳的民間樂器。由波斯傳入,嗩吶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製,成圓椎形,上端裝有帶哨子的銅管,下端套著一個銅制的喇叭口(稱作碗),所以俗稱喇叭。在台灣民間稱為鼓吹,廣東地區亦將之稱為「八音」。
嗩吶發音高亢、嘹亮,過去多在民間的吹歌會、秧歌會、鼓樂班和地方曲藝、戲曲的伴奏中應用。經過不斷發展,豐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現力,已成為一件具有特色的獨奏樂器,並用於民族樂隊合奏或戲曲、歌舞伴奏。
㈤ 嗩吶有哪些特點,為何被稱為是流氓樂器
在中國樂器界,嗩吶還被賦予了一個戲稱——“樂界流氓”,當然,這里的“流氓”不是貶義,反而有點戲謔、調侃的味道。這是為啥呢?首先,它能從你出生吹到送你走,正所謂“吹人生,吹人死”。
嗩吶也要與時俱進,與西洋樂器互相包容,結合,固步自封,遲早就會被淘汰。現在,嗩吶其實不僅傳承了中國傳統的音樂,也把這種魅力轉播到了國外。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說嗩吶是“樂器界的流氓”,是因為它聲音大、調門高、獨一無二,在我們的民樂中扮演著無可或缺的角色,而這份寶貴的傳統,也值得我們傳承下去。
㈥ 嗩吶喪事出殯專用曲有哪些
嗩吶喪事出殯專用曲:
1、嗩吶獨奏《一江風》
2、嗩吶曲《黃河情》
3、嗩吶獨奏豫劇《秦雪梅弔孝》
4、嗩吶母親
5、嗩吶父親
6、哀樂
7、嗩吶悲調曲
8、嗩吶哭皇天
9、嗩吶悲曲
10、嗩吶獨奏朝陽溝
嗩吶使用環境:
在民間,嗩吶有著深厚的根基,一般百姓家舉辦婚喪壽慶、喬遷新居、過年過節時都要請幾個嗩吶手來慶賀熱鬧一番,發展到今天,送子參軍,開張剪綵也要請嗩吶樂隊,廣泛應用於民間的婚、喪、嫁、娶、禮、樂、典、祭及秧歌會等儀式伴奏。
㈦ 膠州秧歌
膠州秧歌又稱"地秧歌"、「跑秧歌」;民間稱「扭斷腰」、"三道彎",是山東省三大秧歌之一。膠州秧歌有230多年的歷史,清代膠州包煙屯趙姓、馬姓兩家於1764年逃荒關東,沿途乞討賣唱,逐漸形成一種邊舞邊唱的形式。返回故鄉後,經多年相傳,不斷改進,到1863年便基本成型,舞蹈、唱腔、伴奏均有一定程式。演員10人分為鼓子、棒槌、翠花、扇女等5個行當,表演程式有十字梅、大擺隊、正挖心、反挖心、兩扇門等,伴奏樂器除嗩吶外,還有大鑼、堂鼓、鐃鈸、小鑔、手鑼等,唱腔曲牌有30餘個。1860年後,又在膠州秧歌的基礎上,創立了秧歌小戲,有35個劇本。1957年,膠州秧歌進京演出,博得好評。嗣後,全國150個文藝團體先後來膠州市學習膠州秧歌,北京民族舞蹈學院還將膠州秧歌列為必修課程。1991年的"中國首屆秧歌大賽"中,膠州秧歌獲優秀獎。 「膠州秧歌」以其輝煌的藝術魅力蜚聲全國,並在2006年成功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膠州大秧歌是山東三大秧歌之一,其舞蹈、音樂曲牌和情節劇在中國秧歌群體中獨樹一幟。但膠州秧歌究竟起源於何時,至今尚無定論。
㈧ 陝北嗩吶紅事上吹什麼,白事上吹什麼
紅事上,嗩吶歡樂著《得勝回營》、《大擺隊》;
白事上,嗩吶啜泣著《西風涼》、《光棍哭妻》。
陝北人擺不脫陝北嗩吶,就像擺不脫滿身黃土一樣。 紅綢綢被褥毛驢驢馱,陝北臘月喜事多。春節前後,嗩吶手們是閑不住的。他們多半會被辦兒娶女嫁喜事的人家請去紅火熱鬧,也會隨意走進哪家鄉親的院子里拜年祝福。這時,主家就特別高興,熱情地把炕桌擺到院中,拿出燒酒香煙、花生瓜子、紅棗核桃,熱一鍋酸滋滋、香噴噴的米酒招待嗩吶手。等吃好喝好,來看熱鬧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們圍成一圈,吹鼓手們為了答謝主家的盛情,首先就來兩段充滿喜慶恭賀色彩的整牌子合奏《得勝回營》和《正月里來是新春》。頃刻間,整個院子便飛滿了熱熱烈烈的嗩吶聲鑼鼓聲鞭炮聲笑語聲。看吧,嗩吶手們腮幫子鼓圓了,鑼鼓手們手腕兒晃活了。兩桿嗩吶一高一低,高的叫「張字兒」,低的叫「拉筒筒」,他們閉著眼睛,點著頭,踏著腳,全憑一股神韻。一氣痛快淋漓的表演,滿院嘖贊。趁著興兒,嗩吶手們就又耍出各種路數,賣開各自的看家本領。你拆下碗子吹,我大小嗩吶一口吹;你扭著秧歌步給主家吹「壓福」,我端著燒酒盅給大夥吹「送喜」;你學幾聲雞叫,我來幾聲牛哞;你把一曲《張生戲鶯鶯》吹得恩恩愛愛,我把一曲《走西口》吹得纏纏綿綿。姑娘們的心被吹亂了,吹得那一雙雙毛蘇蘇的大眼睛愣往後生們的臉上飛,雙目相撞,迸出絢麗的火花。聽罷老曲換新調,一首《黃土高坡》給每一顆年輕的心,都留下了悠悠思緒,久懸不散…… 陝北人愛吹嗩吶,也愛聽嗩吶。陝北人吹嗩吶吹得勁足氣壯,痛快淋漓;讓人聽得回腸盪氣、心肺跌宕。在陝北嗩吶揚起的每一個音符中都放射著陝北漢子那坦盪無私、寬廣渾厚的性格。陝北嗩吶是雄性的,它那尖利的、百折不回的聲音是雄性的,如黃河纖夫鋼硬的脊骨扛起的黃河濤聲,永遠都震撼著這塊廣闊的黃土地!
㈨ 抖音嗩吶一響下一句是什麼
嗩吶一響全劇終,完整版順口溜如下:
千年琵笆,萬年箏,一把二胡拉一生,嗩吶一響全劇終,初聞不識嗩吶音,再聽已是棺中人。黃泉路上人消沉,望鄉台上憶前塵。孟婆一湯忘今生,奈何橋上渡殘魂,來生再做華夏人。
因為嗩吶是樂器之王,大多用於民間的喪禮之上,嗩吶一響就意味著有人去世了,代表了曲終人散的意思。
在網路上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百般樂器,嗩吶為王,不是升天,就是拜堂,千年琵琶,萬年箏,一把二胡拉一生。嗩吶一響全劇終,曲一響,布一蓋,全村老小等上菜,走的走,抬的抬,後面跟著一片白」。
(9)嗩吶美女看秧歌視頻擴展閱讀:
傳統嗩吶的管身一共有八個孔,分別由右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以及左手的大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來按(慣用手不同者可換左右),以控制音高。發音的方式,是由嘴巴含住蘆葦制的哨子(亦即簧片),用力吹氣使之振動發聲,經過木頭管身以及金屬碗的振動及擴音,成為嗩吶發出來的聲音。
嗩吶的演奏技巧極為豐富,大致可分為口內技巧和手指技巧,在演奏中常常兩者結合運用,其中有連奏、單吐、雙吐、三吐、彈音、花舌、蕭音、滑音、顫音、疊音和墊音等,還可以模仿飛禽和昆蟲的鳴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