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歷史上福州四大才女
謝冰心、林徽、廬隱和黃英
⑵ 現代四大美女是誰
其實,已經無所謂幾大美女了,現在網上排名太多了,而且個人眼光不一,只要心中認可,她就是美女啊
⑶ 民國四大美女最終歸宿,誰最福星高照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女,漢族,福建閩縣(今福州)人,出生於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詩·大雅·思齊》: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後因常被人誤認為當時一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
中國著名建築師、詩人、作家。人民英雄紀念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深化方案的設計者之一、建築師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成為這個學術領域的開拓者,後來在這方面獲得了巨大的學術成就,為中國古代建築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
⑷ 福州四大才女除了林徽因,冰心,廬隱外還有誰
還有個陳君璧,不過後來嫁給汪精衛,就不算才女了
⑸ 與林徽因並稱「京城四大美女」的還有誰
還有劉喜奎,孟小冬,陸小曼。
劉喜奎(1894—1964),原名劉志浩,後改桂緣。10歲時,拜河北梆子演員毛毛旦為師,出師後在津、京與譚鑫培、楊小樓等合作,皆獲好評。劉喜奎的身材小巧玲攏,眉目如畫,氣質尤其高雅清麗,打扮起來特別漂亮,與她配戲的盡都是精挑細逃的美人胚子,她未出場時,滿台都是鶯鶯燕燕,個個美如天仙,令人目不暇接,一到劉喜奎登場。一聲婉轉嬌啼,唱腔圓潤,與她配戲的坤伶們相形之下,就都變成了庸脂俗粉。為她著迷的上至達官貴人,中有士紳名流,下至販夫走卒。劉喜奎在津、京演出中,引起北洋官僚及派系軍閥的垂涎,袁世凱與黎元洪次次約請唱堂會,均被拒絕。曹錕、張勛之流,妄想「明媒正娶"遭到蔑視。她婚姻不幸,結婚四天即與丈夫分離,後守寡。她把精力傾注干藝術之中,行程了曲調慷慨激昂、蒼涼古樸的「京梆子」。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受到周恩來總理關懷重登舞台。1950年,在文化部舉行的宴會上,周總理親自向她敬酒,稱贊劉喜奎為「中國戲曲界的明珠」。
孟小冬(1907—1977),北京宛平人,梨園世家出身,是早年京劇優秀的女老生,人稱「冬皇」。她是京劇著名老生余叔岩的弟子,余派的優秀傳人之一。她的扮相威武、神氣,唱腔端嚴厚重,坤生略無雌聲。孟小冬曾頻繁演出於京、津兩地,參加永慶社、慶麟社、崇雅社等坤班演出。她正值豆蔻年華,明慧照人,台風演技竟能與當時的著名男角老生相抗衡,一時成為風靡九城的紅角。雖然演戲要男女分班,但大宅門的堂會卻不受這個限制。那時,最紅的旦角是有「伶王」之稱的梅蘭芳,以男性扮女人;最紅的生角是孟小冬,以女性扮男人。乾旦坤生,顛倒陰陽。有好事者大力促成他們合作演出了《四郎探母》、《游龍戲鳳》,男女角色顛鸞倒鳳,演來精彩而又富於羅曼蒂克。孟小冬一生坎坷,與梅蘭芳、杜月笙的感情糾葛一直牽絆終身,1977年在台灣去世。
陸小曼(1903年-1965年),近代女畫家,師從劉海粟、陳半丁、賀天健等名家,曾參加新中國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國畫展。1909年,隨母親赴北京依父度日,就讀於北京女子師范大學附屬小學,後入北京聖心學堂讀書,校園時代即成為上流社會矚目的交際明星。陸小曼被北洋政府外交總長顧維鈞聘用為兼職擔任外交翻譯,逐漸名聞北京社交界。當時有「南唐北陸」的說法,上海的唐瑛是男人心中的硃砂痣,那麼陸小曼便是那床前的一抹明月光。她不是煙花,卻比煙花寂寞三分;她不是玫瑰,卻比玫瑰美艷動人;她是一汪碧海,澄凈透明卻又深廣難測。她可以在任何一個時代興風作浪,她可以挑起所有男性潛藏的熱情與慾望。陸小曼因徐志摩而被人熟知。陸小曼擅長戲劇,曾與徐志摩合作創作五幕話劇《卞昆岡》。她還諳崑曲,也能演皮黃,寫得一手好文章,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和扎實的文字修飾能力。因與徐志摩的婚戀而成為著名近代人物。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女,漢族,福建閩縣(今福州)人,出生於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詩·大雅·思齊》: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後因常被人誤認為當時一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中國著名建築師、詩人、作家。人民英雄紀念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深化方案的設計者之一、建築師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成為這個學術領域的開拓者,後來在這方面獲得了巨大的學術成就,為中國古代建築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文學上,著有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間四月天》、《蓮燈》、《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間四月天》最為大眾熟知,廣為傳誦。
⑹ 中國歷史上有哪四位美女
分別是: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 。
西施與王昭君、貂蟬、楊玉環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
」沉魚、落雁、閉月、羞花"是由精彩故事組成的歷史典故。"沉魚",講的是西施浣紗的故事。"落雁",指的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閉月",是述說貂蟬拜月的故事,"羞花",談的是楊玉環貴妃醉酒觀花時的故事。
(6)福州四大美女相聚擴展閱讀
1、西施,姓施,春秋時期越國人,出生於浙江省紹興市諸暨市薴蘿山村。西施是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又稱西子。天生麗質。當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勾踐卧薪嘗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救國,與鄭旦一起被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亂吳宮,以霸越。
西施世居越國薴蘿。宰嚭亡吳國,西施陷惡名。浣紗春水急,似有不平聲。薴羅山下臨浣紗溪,江中有浣紗石,傳說西施常在此浣紗,西施灘因而得名。西施天生麗質,稟賦絕倫,相傳連皺眉撫胸的病態,亦為鄰女所仿,故有「東施效顰」的典故 。
越王勾踐三年(公元前494年),夫差在夫椒(今江蘇省吳縣西南)擊敗越國,越王勾踐退守會稽山(今浙江省紹興南),受吳軍圍攻,被迫向吳國求和,勾踐入吳為質。釋歸後,勾踐針對吳王淫而好色的弱點,大夫文種獻滅吳七策,其中最毒辣的便是美人計。
2、公元前52年王昭君出生於南郡秭歸縣(今湖北興山縣)的一戶平民之家。建昭元年(前38年),以民間女子的身份被選入掖庭,成為了一名宮女。
根據民間傳說和記載,王昭君入宮以後,由於不肯賄賂宮廷畫師毛延壽,毛延壽將王昭君畫的並不是十分美麗,因此沒有被選入漢元帝的後宮之中。
竟寧元年(前33年)正月,南匈奴呼韓邪單於來長安朝覲漢天子,自請為婿。元帝遂將昭君賜給了呼韓邪單於,並改元為竟寧。單於非常高興,上書表示願意永保塞上邊境。
王昭君抵達匈奴後,被稱為寧胡閼氏(yān zhī)。昭君和呼韓邪單於共同生活了三年,生下一子,取名伊屠智伢師,封為右日逐王。
3、貂蟬最早出現於《三國演義》前身《三國志平話》中。貂蟬只是她的小名,本姓任,是呂布的原配妻子,兩人在家鄉失散後流落一方,淪為成為王允的婢女。
王允得知後其身世後心生一計,設家宴款待太師董卓,讓貂蟬與董卓見面。王允又設宴招待呂布赴會,讓他與原配妻子相會,並承諾改日讓他們正式團聚。之後王允便送貂蟬到董卓家,董卓誤以為是王獻給自己的厚禮,喜出望外,當晚便共赴雲雨之好。呂布得知董卓的行為後,勃然大怒,提劍入堂殺害醉倒的董卓。
在《三國演義》中,貂蟬則是因遭十常侍之亂,避難出宮,為司徒王允收留為歌女。貂蟬見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縱,在月下焚香禱告上天,願為主人擔憂。
恰巧為王允瞧見。於是,王允便將貂蟬收為義女,定下連環美人計,離間董卓與養子呂布的關系。王允先把貂蟬暗地裡許配給呂布,再明著把貂蟬獻給董卓做妾。貂蟬嫁給董卓之後對呂布曖昧送情,周旋於父子二人之間。
4、楊玉環(公元719年6月22日-公元756年7月15日),號太真。 姿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唐代宮廷音樂家、舞蹈家。她的音樂才華在歷代後妃中鮮見,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她出生於宦門世家,父親楊玄琰曾擔任過蜀州司戶。
她先為唐玄宗兒子壽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後,又被唐玄宗李隆基冊封為貴妃。天寶十五載(756年),安祿山發動叛亂,隨李隆基從延秋門出長安,流亡蜀中,途經馬嵬驛,楊玉環於六月十四日(公歷7月15日),在馬嵬驛死於亂軍之中。
⑺ 民國時期閩東四大才女是丘提,還有三位是誰呢
第四名 呂碧城
民國四大才女是誰?為什麼沒有林徽因?
民國四大才女是誰?為什麼沒有林徽因?
護首探花亦可哀,平生功績忍重埋。
匆匆說法談經後,我到人間只此回。
呂碧城無疑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第一位「出走的娜拉」,她是民國時期「新女性」風潮的先驅人物。
呂碧城12歲時,詩詞書畫的造詣已達到一定水準,書香之家的熏陶,使得呂碧城早慧:「自幼即有才藻名,工詩文,善丹青,能治印,並嫻音律,詞尤著稱於世,每有詞作問世,遠近爭相傳誦。」 當時有「才子」美稱的樊增祥讀了呂碧城的詩詞,拍案叫絕。當有人告訴他這只是一位12歲少女的作品時,他不能相信「夜雨談兵,春風說劍」,如此詞句出自一個小女孩之手。
呂碧城的一生頗為傳奇:她不僅是「近三百年來最後一位女詞人」、社會活動家、資本家,還是中國新聞史上第一個女編輯、中國女權運動的首倡者、中國女子教育的先驅者……
當時,各種聚會上常常會出現呂碧城的麗影芳蹤,一時成為京津地區的一道奇特景觀,人們對這個有思想的美女加才女刮目相看。
呂碧城的詩詞文章,手筆婉約,敏感玲瓏,別見雄奇,卻又暗蓄孤憤,曾產生很大的影響。柳亞子稱她「足以擔當女詩人而無愧」;詞學家龍榆生稱譽她是「鳳毛麟角之才女」,「近三百年來最後一位女詞人」;詩人易實甫認為其「詩文見解之高,才筆之艷,皆非尋常操觚家所有也」。她畢生用文言寫作,時光變遷,其文名漸被湮沒。時至今日,這位民國女俠,已鮮為人知了。
動盪的時代,新舊擅遞,社會劇烈的變革,個人不同尋常的境遇,使碧城的詞別開生面,多姿多彩,倍受世人矚目。呂碧城是那個時代特立獨行的新女性,也是近代傑出的女詞人,她的詩詞創作,有著極高的天賦和才華,龍榆生《近三百年名家詞選》錄六十六位名家詞作四百九十八首,呂碧城五首殿後,有「一代詞媛」之稱。文學家潘伯鷹形容她的詞「足與易安俯仰千秋,相視而笑」近人錢仲聯先生作《南社吟壇點將錄》將呂碧城目為「地慧星一丈青扈三娘」,認為「(碧城)近代女詞人第一,不徒皖中之秀。」
當時追求呂碧城的人很多,據說呂碧城的眼光也非常高,只看上了梁啟超與汪精衛,但她又嫌梁啟超年紀太大(比呂碧城大9歲),汪精衛年紀太小(與呂碧城同歲)。另外,《大公報》主編英斂之十分愛慕呂碧城,甚至引起了英夫人的誤會。
呂碧城這樣談到她的情感見解:生平可稱許的男人不多,我的目的不在錢多少和門第如何,而在於文學上的地位,因此難得合適的伴侶。
02
第三名 石評梅
民國四大才女是誰?為什麼沒有林徽因?
民國四大才女是誰?為什麼沒有林徽因?
我是寶劍,我是火花,
我願生如閃電之耀亮,我願死如彗星之迅忽。
石評梅(1902—1928)是中國現代女作家中生命最短促的一位。乳名心珠,學名汝璧。因愛慕梅花之俏麗堅貞,自取筆名石評梅;此外,用過的筆名還有評梅女士、波微、漱雪、冰華、心珠、夢黛、林娜等等。
石評梅之父石銘(又名鼎丞),系清末舉人;石評梅之母,是父親的續弦,均視其為掌上明珠。石評梅自幼便得家學滋養:父親為她發蒙,課之以「四書」、「詩經」。除家教外石評梅先後就讀於太原師范附小、太原女子師范,成績優異。她除酷愛文學外,還愛好書畫、音樂和體育,是一位天資聰慧、多才多藝的女性。
1919年,「五四」運動將剛剛讀完師范的石評梅召喚到古都北京。她原擬報考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國文系,但由於那年國文系不招生,便改報體育系。在女高師讀書期間,她結識了馮沅君、蘇雪林等,並同廬隱、陸晶清等結為至交。在「五四」高潮的歲月里,她們常常一起開會、演講、暢飲、賦詩,所謂「狂笑,高歌,長嘯低泣,酒杯伴著詩集」,甚是浪漫。盡情分享著精神解放的快意。也正是在此「浪漫」中,她們闖入了文學的門檻。石評梅亦開始在《語絲》、《晨報副刊》、《文學旬刊》、《文學》,以及她與陸晶清參與編輯的《婦女周刊》、《薔薇周刊》等等報刊上發表散文、詩歌、小說和劇本。
1923年秋天,石評梅在北京女高師畢業後,留校任該校附中女子部主任兼國文、體育教員。其間與已有妻室的高君宇相戀,1925年3月,高君宇因過度勞累,一病不起,病逝於北京協和醫院。高君宇的死,使評梅痛悔交加,自此,石評梅便常在孤寂凄苦中,前來高君宇墓畔,抱著墓碑悲悼泣訴。
石評梅終年不滿二十七歲;她的創作生涯僅僅六年。石評梅一生中,創作了大量詩歌、散文、游記、小說,尤以詩歌見長,有「北京著名女詩人」之譽。作品大多以追求愛情、真理,渴望自由、光明為主題。小說創作以《紅鬃馬》、《匹馬嘶風錄》為代表。
石評梅的作品不僅有纏繞不清的哲學臆病和清冷的悲哀色彩,而且在感情的層面上也表現得脆弱和哀苦,通篇充滿了「冷月、孤墳、落花、哀鳴、殘葉」等冷艷的詞彙,她的作品彷彿是一串串淚珠匯成,可謂滿紙辛酸淚。然而她的善感與抑鬱的氣質並不妨礙她對女性命運和人生的思考,反而使她能夠從悲觀主義的角度循著情感的悲哀邏輯進行思辨與覺悟,表現一種極熱烈又悲哀至極的吶喊。廬隱曾評價她說,石評梅註定了她是悲劇中的主角。她經歷了從幻想到現實痛苦,從虛幻、失望、渴望到仇恨、反抗、破壞的連續悲劇起落的過程。她的散文就她自身的情感苦旅和這中間巨大的思考時空的真實記錄。
石評梅的作品無論是對光明的渴望、愛情的追求,還是對婦女和社會的解放的渴望,都充滿著柔弱女性奮力掙扎和不斷追求真理的執著精神。她的作品呈現了其思想發展過程中從充滿時代悲哀的嘆息到對理想追求執著精神的轉變過程;她充滿了對既崇敬又心愛的人的緬懷,也表現了對真摯愛情的執著追求;同時,她深深地理解中國勞動婦女以及全民族的悲慘命運和對黑暗的抗爭,從而使爭取自由和解放的執著精神也赫然紙上。
03
第二名 蕭紅
民國四大才女是誰?為什麼沒有林徽因?
民國四大才女是誰?為什麼沒有林徽因?
我不能決定怎麼生,怎麼死,
但我可以決定怎麼愛,怎麼活。
蕭紅(1911-1942),中國近現代女作家,「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乳名榮華,學名張秀環,後由外祖父改名為張廼瑩。筆名蕭紅、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一個封建地主家庭,幼年喪母。1932年,結識蕭軍。1933年,以悄吟為筆名發表第一篇小說《棄兒》。1935年,在魯迅的支持下,發表成名作《生死場》。1936年,東渡日本,創作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1940年,與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後發表中篇小說《馬伯樂》、長篇小說《呼蘭河傳》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結核和惡性氣管擴張病逝於香港,年僅31歲。
被譽為「30年代的文學洛神」的蕭紅,是民國四大才女中命運最為悲苦的女性,也是現代文學史上一位極具個人特色的作家,她一生拒絕給定、拒絕平庸,這不僅體現在她對傳統社會的抗爭和對愛情自由的追求,更體現在她的文學創作中。不管是從題材選取還是手法運用,蕭紅都拒絕已有成法,另闢蹊徑,堅持自己別致而獨特的風格。在中國文學史上,蕭紅將北方鄉村特有的荒涼曠野下人們的生存狀態、風俗文化,第一次如此逼真的帶入文壇,使文壇既陌生又無限新奇。
蕭紅是一位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女性作家,以其作品中悲喜交雜的情感基調、剛柔並濟的語言風格以及獨特的寫作視角的運用和對行文結構的處理,在文學史中獨樹一幟。蕭紅是典型的女文青的性格,愛折騰,不願守本分,她的一生泛泛而言是很慘的、短命、窮困、奔波,她從十九歲離家出走,這一走便再沒回頭,中間只輾轉回去過一次。
04
第一名 張愛玲
民國四大才女是誰?為什麼沒有林徽因?
民國四大才女是誰?為什麼沒有林徽因?
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
張愛玲是一個天才兒童,6歲入私塾,在讀詩背經的同時,就開始小說創作。如果說第一篇小說寫一個家庭悲劇,可以看出家庭環境對她的影響,那麼第二篇小說寫一個女郎失戀自殺的故事,則充分顯示了她的文學創造力。此外,她還寫過一篇名為《快樂村》的類似烏托邦式的小說,寄託了她對未來的幻想。
1927年,7歲的張愛玲隨家回到上海,不久,母親回國,她又跟著母親學畫畫、鋼琴和英文。張愛玲對色彩、音符和文字都極為敏感,她曾說:"我是一個古怪的女孩,從小被目為天才,除了發展我的天才外別無生存的目標。……九歲時,我躊躇著不知道應當選擇音樂或美術作我終身的事業。看了一張描寫窮困的畫家的影片後,我哭了一場,決定做一個鋼琴家,在富麗堂皇的音樂廳里演奏"。因此,張愛玲筆下的女人都是怕窮的,為了不過窮日子,在當時女性無路可走的情況下,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婚姻作為自己的奮斗方式和目標。
1961年,夏志清在其英文代表作《中國現代小說史》,作者發掘並論證了張愛玲、張天翼、錢鍾書、沈從文等重要作家的文學史地位,影響深遠,尤其對張愛玲倍加推崇。張愛玲一直被認為是通俗小說家,在批評家眼裡她「不登大雅之堂」,但夏志清在小說史中給予張愛玲的篇幅比魯迅的還要多上一倍,他甚至認為張愛玲的《金鎖記》是「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張愛玲當然是不世出的天才,她的文字風格很有趣,像是繞過了五四時期的文學,直接從《紅樓夢》、《金瓶梅》那一脈下來的,張愛玲的小說語言更純粹,是正宗的中文,她的中國傳統文化造詣其實很深。
⑻ 民國是那四大美女叫什麼名字
民國時期的四大美女來,想必大家還是有所耳聞的。這就是有名的「校園皇後」陸小曼,有民國才氣與美貌並重的林徽因,有「金嗓子」之稱的周璇,和「電影皇後」阮玲玉。 陸小曼(1903-1965),近代女畫家,江蘇武進人,生於上海市孔家弄。學生時代的陸小曼,不僅才能出眾,美麗也含苞欲放,初露魅力。她有上海姑娘的聰明活潑,又有北京姑娘的秀麗端莊。在學校里,大家都稱她為「皇後」。1922年和王庚結婚,1925年離婚。1926年與徐志摩結婚。 林徽因(1904-1955),外文名Phyllis,別名徽音,生於浙江杭州,祖籍福建福州。建築學家和作家,為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築學家,同時也被胡適譽為中國一代才女。在林徽因的感情世界裡有三個男人,一個是梁思成,一個是詩人徐志摩,一個是學界泰斗、為她終身不娶的金岳霖。她的家族都是才子才女,如她的侄女林櫻。 周璇(1920-1957),江蘇常州人,中國早期電影著名女演員、民國時期著名歌唱家。她的名字可以說是國語流行曲史上一個金字招牌,號稱「金嗓子」。就是不愛聽國語流行曲的人,也會對她那燕語鶯聲一般的歌喉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阮玲玉(1910-1935),原名阮鳳根,學名阮玉英。廣東香山人,出生於上海。阮玲玉端莊大方,清麗脫俗。對待表演藝術,她勤奮刻苦,傾注了全部的熱情,不懈追求,達到了中國無聲電影時期表演藝術的最高水平,贏得廣大觀眾由衷的傾慕。
⑼ 西施上線,四大美女相聚,玩好西施的訣竅有哪些
要想玩好西施有三個訣竅是必須要學會的,這三個技巧分別是站位、蹲人以及技能連招訣竅!最近王者榮耀又上線了一位新英雄,這位英雄就是我們的峽谷四美之一西施,西施上線之後,峽谷的四大美女正式集合完畢!對於這一個新英雄,我個人是愛得不行,不但建模超級好,玩起來也很舒服!
最後呢,要想玩好西施還有一個訣竅是要注意的,這個訣竅就是站位!其實對於脆皮類英雄來說,站位都是比較重要的,尤其是法師類和射手類這些英雄,要是能夠找好一個站位,就能夠持續輸出,保證團戰的勝利!西施作為一個控制系的法師,一定要選擇在大後方,然後放技能團控對面,保證隊友有輸出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