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孔子和西施是同時代的人么
是的,他們生活在同一個時代,孔子生卒年(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西施被送到吳國大概是公元前500年左右,她應該比孔子小30多歲。
⑵ 貂蟬都是四大美女之一,而和她同時代的洛神甄宓為什麼不能是
貂蟬是傳說人物。
西施也是傳說人物。則四大美女就昭君,玉環,是真實的了。
歷史上美女還有很多,沒有被稱為四大美女的多了。夏朝有妹喜,商紂有蘇妲己,這是傳說里的
歷史上確有其人的 褒姒,烽火戲諸侯的女主
導致晉國大亂的酈姬
陳國的夏姬更是傳說會陰陽采補之術,玩死了無數的男人。50多歲了,還能鼓動大臣和她私奔。
孔子祖先孔父嘉的老婆。
調戲孔子的南子
各個都是美人啊
漢代的飛燕,合德,兩姐妹把皇帝玩到精盡人亡。當然也是絕色美人啊
劉秀的老婆陰麗華。
陳後主的老婆張麗華
還有留下玉體橫陳這一成語的 北周皇妃馮小憐
李煜的兩老婆,娥皇,佳敏。後蜀的花蕊夫人
哪個不是國色天仙?
另外不是皇後皇妃這一級別,也是美人代稱的,還有大喬,小喬,李師師,柳如是,李香君
每個都是一聽名字就讓老夫雞動啊。
你還要糾結為什麼甄宓不是四大美人之一嗎?
20大美人都未必夠數啊
⑶ 古代四大美女,是什麼時候定出來的
可以肯定是在宋元以後,隨著市民文化的興起。評書,小說的流傳而逐漸形成的
http://ke..com/view/662011.html
四大美女文化揭秘
凡人說:「感謝上帝創造了女人,不然生活真是沒有趣味。」
賈寶玉說:「女兒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見了女兒,便覺清爽;見了男子,便覺濁臭逼人。」
的確,女人是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風景;而美麗的女人,則是這道風景線中最靚麗的花朵。
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上,人們公認最美的女人就是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人們用「沉魚」、「落雁」、「閉月」、「羞花」這四種典故來形容她們的絕色之美,說她們的美麗令動物(魚、大雁)、植物(鮮花)和天上的月亮都驚訝得不敢正視。這四大美女為悠久的中國乃至東方文化增添了美韻和趣味,成為幾千年來人們永遠咀嚼不盡的精彩話題。
然而,中國古代畢竟是一個以男權為中心的時代,四大美女在史書中並沒有留下多少篇幅,而民間傳說又支離破碎,致使關於四大美女的故事眾說紛起。為了展現這些東方美韻的風采,還她們一個真實的歷史,於是,有了這本《四大美女文化揭秘》。
⑷ 古代沒有相機,四大美女的畫像是怎麼傳下來的
古代沒有相機,四大美女的畫像是怎麼傳下來的?
科學技術的發展讓人們發明了相機,從此開始了方便快捷的照相時代,但是都知道我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在還沒有照相技術的時候就已經從古代傳下來了很多的圖畫,那到底這些圖畫是怎麼保存下來的呢。

所以,在還沒有照相機出現之前,我們國家所有的畫像傳承都是由手工畫出來的。古代時候通緝犯人也有專門的畫師進行畫像,而且最後還抓得到這些通緝犯。可以知道,這些人畫人像的相似度肯定是能夠讓人一眼看出來的。
⑸ 古代四大美女古代四德是指
四德:
1. 「婦德」
「婦德」是女教婦學中最重要的一項,鄭玄所說的「貞順」是婦德的核心。「貞」是堅守節操,守身如玉,對丈夫忠誠不貳;「順」就是《禮記》中說的 「婉娩聽從」,對公婆、丈夫甚至對家族所有人謙恭有禮。漢代女教家班昭在《女誡》具體指出:「婦德不必才明絕異」(意思是不必具備特異才能,這是明代「女子無才便是德」流行語的最初依據),做到「清閑貞靜,守節整齊,行己有恥,動靜有法」,就是具備了婦德。班昭更注重婦女品行的修養,到了清末,以蘭鼎元《女學》為代表的女教書中,「婦德」標准更加具體繁細,對婦女在不同情境、不同角色中都有詳細的規范:身為妻婦,事夫、事舅姑(公婆)要恭順柔和,身為正妻,還要「去妒」,幫丈夫納妾;身為母親,要會「教子」,為繼母要「慈愛前子」;與家庭成員相處,要「和叔妹(小叔、小姑)」「睦娣姒(妯娌)」。家境貧寒要能「安貧」,富貴還需「恭儉」。還要「敬身」「重義」「守節」「復仇」……具備一系列美德。
2.婦言
禮教對婦女的言辭方面的規定,最初是出於害怕「利口覆家邦」(能言善辯的女人會顛覆國家),《詩經?大雅》中罵周幽王後褒姒「婦有長舌,唯厲之階」(長舌婦是亡國禍首)。然而言語(說話)也是一種必備的修養和技巧。鄭玄對「婦言」的解釋是「辭令」,也就是善於應對,說話得體的意思。班昭認為「婦言」不必伶牙俐齒、能言善辯,只要說話時考慮言辭是否恰當,不惡言傷人,不搶話、不多言,不使人討厭就行了。大家族最恨婦女之間言辭挑撥離間家庭成員不和,多嘴多舌、說話喋喋不休的婦女要受到懲罰,構成「七出」之一條。藍鼎元《女學》對「婦言」做了具體的正面引導,說「婦言不貴多,而貴當(恰當)」,各種場合需要用不同的恰如其分的言辭,如勉勵丈夫、教訓孩子、委婉勸諫、明志守禮、表現賢智、免於災禍……都需要運用恰當的言辭來達到預期目的。所以,「婦言」又需要智慧和知識修養。
3.婦容
儒家對婦女的容貌修飾有特殊的標准,孔子主張重德輕色,要丈夫對妻子「賢賢易色」,就是看中妻婦的品德代替重視美色;而對婦女容儀的要求是重質朴去修飾,而「冶容」近乎「誨淫」(刻意修飾打扮等於引誘男人性情之欲)。鄭玄對婦容的解釋是「婉娩」,就是溫順柔和的神態表情。班昭認為婦容不是指顏色美麗,而是日常生活中做到「盥浣塵穢,服飾鮮潔,沐浴以時,身不垢辱,是為婦容」——也就是做到勤於灑掃,服飾整潔、按時沐浴、講究衛生就符合婦容標准了。藍鼎元對婦容的要求側重不同場合的實用性,「婦容,貴端莊敬一,婉娩因時」,又細分為「事親」、「敬夫」之容要柔順恭敬,有妊(懷孕)之容要端莊,居喪之容要悲哀有節,避亂之容要鎮定自若,不失容度,必要時需義無返顧死烈殉節等等具體規
4.婦功
婦學四德中的「婦功」就是指婦女從事的勞動與工作。性別分工是男主外事,女主內事,所以「婦功」幾千年的標准沒有大變化——維持生活衣食之需的採桑養蠶、紡績織作,務中饋、備酒漿;還要奉養公婆、丈夫,生養孩子,招待賓客;另有重要的工作準備祭祀的用品和協助祭祀等。班昭認為,「婦功,不必工巧過人」,「專心紡績,不好戲笑;潔齊酒食,以奉賓客,是謂婦功」。但是從家庭需要出發,巧媳婦歷來受到贊譽,「懶」和「笨」的婦女是受譴責和嘲弄的對象。藍鼎元還分出先後順序和目的,說「婦功,先蠶織,次中饋;為奉養,為祭祀——各執其勞而終之以學問……」事實上,婦女承擔的婦功不但是家庭得以延續的重要保證,也是歷代國家賦稅收入的重要來源,古有「一夫不耕天下為之飢,一婦不織天下為之寒」的成語,班固在《漢書?食貨志》指出婦女晝作夜集,每月相當於 45個勞動日,比男人要辛苦。
⑹ 中國古代美女都有誰
中國古代美女很多,最具有代表的四大美女是: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
四大美女享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的美譽。「沉魚、落雁、閉月、羞花」是由精彩故事組成的歷史典故。「沉魚」,講的是西施浣紗的故事。「落雁」,指的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閉月」,是述說貂蟬拜月的故事,「羞花」,談的是楊玉環貴妃醉酒觀花時的故事。
中國歷史上的"四大美人"不僅在我國婦孺皆知,在世界上也享有一定的美譽。千百年來,人們以"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分別形容西施、王昭君、貂蟬與楊貴妃四位女子的絕代芳姿,這種形容既生動又含蓄,給人們留有充分想像的餘地。僅僅這八個字,卻包含著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四個小故事,也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
(6)孔子中的四大美女擴展閱讀:
四大美女稱呼的由來
西施浣紗--沉魚:古代四大美女之首。春秋戰國時期,越國有一個叫西施的,是個浣紗的村姑,五官端正,天生麗質,粉面桃花,稟賦絕倫,婀娜迷人。據說,她在河邊浣紗時,清徹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顯得更加美麗,這時,魚兒看見她的倒影,忘記了游水,漸漸地沉到河底。從此,西施這個「沉魚」的別號,在附近流傳開來。
昭君出塞--落雁:漢元帝在位期間,南北交兵,邊界不得安靜。漢元帝為安撫北匈奴,選昭君與單於結成姻緣,以保兩國永遠和好。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裡,昭君告別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馬嘶雁鳴,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緒難平。她在坐騎之上,撥動琴弦,奏起悲壯的離別之曲。南飛的大雁聽到這悅耳的琴聲,看到騎在馬上的這個美麗女子,忘記擺動翅膀,跌落地下。
貂蟬拜月--閉月:三國時漢獻帝的大臣司徒王允的歌妓貂嬋在後花園拜月時,忽然輕風吹來,一塊浮雲將那皎潔的明月遮住。這時正好王允瞧見。王允為宣揚他的女兒長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說,我的女兒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過,趕緊躲在雲彩後面,因此,貂嬋也就被人們稱為「閉月」了。
貴妃醉酒--羞花:唐朝開元年間,有一美貌女兒叫楊玉環,被選進宮來。楊玉環進宮後,思念家鄉。一天,她到花園賞花散心,看見盛開的牡丹、月季,想到自己被關在宮內,虛度青春,不勝嘆息,對著盛開的花說:「花呀,花呀!你年年歲歲還有盛開之時,我什麼時候才有出頭之日?」。聲淚俱下,她剛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縮,綠葉捲起低下。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這時,被一宮娥看見。宮娥到處說,楊玉環和花比美,花兒都含羞低下了頭。「羞花」稱號由此得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
⑺ 對孔夫子有很大影響的女人都有哪些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丘 ,孔夫子,是當時那個年代中最博學的幾位學者之一,他倡導的語錄和思想更是被世人廣為傳頌,再加上坐下弟子多達三千,其中就有賢人七十二名;在中國的地位毋庸置疑,無論老人還是孩子都知道他的存在,但是卻很少人知道孔夫子能有今天的成就,其實跟幾位女性有著很大的關聯,因為這幾位對他的影響非常的大,那麼,這幾位女性人物分別是誰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以上這兩個女人就是對孔夫子的影響最大的!
⑻ 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是怎麼死的
西施之死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這是御用文人的夫子自道;「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指的就是像西施這樣的人。 越滅吳後,西施到底是死是活,成了一個千古之謎。傳說和歷史的真實相駁詰,千年之下,聚訟紛紜。但歷史總是留有有意無意的後門,官方刀筆吏的指縫間也常常泄露出有趣的消息,粗心的歷史學家為什麼總是視而不見呢? 那時正是春秋時期,諸國多如牛毛,人才空前流動。吳越爭戰的情形就很奇怪,好像是楚國的兩個幫派借著吳越之爭泄私憤,兩國的王們倒似乎是陪襯和布景了:吳國起決定性作用的智囊是伍子胥、孫武和伯嚭,越國是文種和范蠡——五個人都是楚人。 卧薪嘗膽的故事婦孺皆知。伍子胥輔佐吳王闔廬伐越,闔廬被越軍射中手指而死,死前含恨叮囑兒子夫差毋忘父仇。三年後夫差大敗越王勾踐,勾踐攜妻赴吳國為人質。大臣文種和范蠡設計賄賂吳國的太宰伯嚭,伯嚭在夫差面前構陷伍子胥,並促使夫差赦免了勾踐。勾踐回國後,卧薪嘗膽,最終於公元前473年伐吳,徹底滅了吳國。吳王夫差自殺而死,自殺的時候蒙著面孔,說:我沒有臉去見伍子胥啊——此前數年,夫差「使人賜子胥屬鏤劍以自殺」。這又是一個著名的故事。不知為什麼,古人的行為中總是蘊含著一種極端的美感——子胥大笑曰:「必取吾眼置吳東門,以觀越兵入也!」(《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伍子胥憤激到要把眼睛挖出來,置吳東門上,幸災樂禍地觀看越兵的入城式。至今蘇州尚存胥門。伍子胥的臨終遺願大大激怒了夫差,「王慍曰:『孤不使大夫得有見也。』乃使取申胥之屍,盛以鴟夷,而投之於江。」(《國語·吳語》)申胥即伍子胥。——請注意,此處第一次出現了「鴟夷」這種東西。鴟夷,馬革或牛革做的袋子。夫差把伍子胥裝進「鴟夷」,壓上石頭,投到江里,讓他永遠浮不上來,作為對伍子胥臨終遺願的報復。沒想到伍子胥一言成讖,夫差被勾踐生擒,不能忍辱,遂蒙面而死。 吳越故事中的西施其人,《國語》、《史記》無載,直到東漢時期的《吳越春秋》,才出現她的儷影。至於西施的結局,更晚至北齊的《修文殿御覽》轉引《吳越春秋》載:吳亡後,「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以終。」——請注意,這是第二次出現「鴟夷」這種東西。越王勾踐仿照伍子胥之死,也把西施裝進「鴟夷」,壓上石頭,投之於江。但是奇怪的是,今傳的《吳越春秋》卻並無這段文字。至於民間盛傳的西施和范蠡相戀的故事,惟一的記載是唐朝的《吳地記》轉引東漢《越絕書》載:「西施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但是同樣奇怪的是,今傳的《越絕書》也並無這段文字——看來,幾乎同時成書的《越絕書》和《吳越春秋》在歷史更迭的時間鏈中都有佚文;史書的類似命運,同樣大量存在於中國古代典籍之中,這是中國歷史的悲哀,也是自孔子以降官方修史的罪惡宿命。 西施到底是鴟夷沉江,還是與范蠡同泛五湖?似乎成了一個謎團。善良又善於自欺的民間選擇了後者。於是「美人計」西施故事的大團圓結局,撫慰了中國民間的好奇心。 但是「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以終」的記載顯然是有所本的。《墨子·親士》篇中第一次提到西施之死:「西施之沈,其美也。」「沈」通「沉」。西施沉江而死,是由於她的美貌——墨子已然斷言無疑。墨子出生並成長於春秋末期,即吳越故事的尾聲階段,又是緊鄰吳越的魯國人,或耳聞或目睹吳越故事的壯烈活劇,當是最權威的見證人。血腥的征伐之下,厚黑的陰謀之中,哪有什麼大團圓的意淫烏托邦啊。 再看范蠡的結局。《史記·貨殖列傳》載:「范蠡……乃乘扁舟浮於江湖,變名易姓,適齊為鴟夷子皮,之陶為朱公。」——又一次、第三次出現了「鴟夷」!越滅吳後,范蠡不辭而別,改名叫「鴟夷子皮」,前往齊國。「鴟夷子皮」就是皮袋子。一個人好好地姓范名蠡,後來離開齊國到陶(今山東定陶)的時候又改姓朱,卻偏偏在離開越的時候改名叫皮袋子,這難道不是一件奇怪的事嗎?「鴟夷子皮」,這是什麼樣的名字呀!難道復姓「鴟夷」,名「子皮」?這件離奇的舉動發生在西施沉江之後,因此是范蠡和西施相戀的鐵證! 西施鴟夷沉江,范蠡痛不欲生。逃亡途中,浮舟於湖上,為了紀念刻骨銘心的愛人,范蠡拋棄了基本的更名原則,姓名不分地叫自己「鴟夷子皮」——以致西施死命的鴟夷為名。愛情,只有愛情,刻骨銘心的愛情,才能解釋如此離奇的舉動,也才能稍稍撫慰一顆破碎的心。這個名字不僅向天下公告了越王勾踐的殘忍手段,公告了范蠡和西施的生死戀情,同時草蛇灰線,傳遞出范蠡和越王勾踐的恩怨糾纏。 ——台灣小說家高陽如此解釋范蠡自稱「鴟夷子皮」的緣故: 鴟夷是用牛皮或馬皮做的酒囊,用得著時,虛能受物,腹大如鼓,用不著時,不妨掩而藏之,范蠡以此自況,正就是君子用行舍藏的意思。一說,吳王夫差賜屬縷劍,命伍子胥自殺,用鴟夷盛了他的遺體,投之於江,所以范蠡自稱鴟夷子皮,在表示他亦是越王的罪臣。(高陽《清官冊》) 二說皆非。前者無法解釋為什麼後來齊國請范蠡做相的時候,范蠡拒絕的原因。既然「君子用行舍藏」,齊國請他做相,正是君子「用」的時候到了,為什麼還要「藏」起來呢?後者直以范蠡自為越王罪臣,就更離譜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是藏良弓和烹走狗的人不仁義,並非「良弓」和「走狗」有罪在前。況且范蠡本非越人,乃是楚人,本來就是四海游盪,輔佐越王只不過是想成名立業,試一試自家本領如何,功成身退,再繼續游盪四海,何罪之有? 歷史學家們閉目塞聽,不願深究范蠡何以自況「鴟夷子皮」的真正原因,也許仍然是「成王敗寇」的心理慣性使然,因為西施之死揭破了帝王霸業之後的骯臟秘密;可是他們也錯過了考證出西施和范蠡相愛的鐵證的光榮。 線索清晰了。那個美麗的愛情故事的生發和悲劇結局,逐漸豁現了出來。 文種和范蠡向越王勾踐獻上美人計,越王「乃使相者國中得薴蘿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鄭旦,飾以羅榖,教以容步,習於土城,臨於都巷,三年學服而獻於吳」(《吳越春秋》)。這個「相者」,我很懷疑就是范蠡的老師計然。計然名叫辛文子,是「晉國亡公子」的後代,是一個大經濟學家,也是一個技術精湛的「相者」。范蠡拜他為師,並引見給越王,計然告訴范蠡:「越王為人鳥喙,不可與同利也。」按相術,「鳥喙」主狡詐,無情義。雖然後來計然也向越王獻上了「七策」,但顯然早看穿了越王勾踐的本質。計然遇見了絕世美女西施和鄭旦,第一個要過目的當然就是范蠡。西施和鄭旦學習的內容之一是「容步」,有人用現代漢語構詞法解讀為「儀容和舞步」,令我不禁一哂。「容步」毫無疑問是專詞,是古代流行而今日失傳的媚術之一種,專用以媚惑君王。沒想到的是,這種媚術也媚住了范蠡,三年學習期間,范蠡和西施之間深深埋下了愛情的種子。 當此絕世美女,越王勾踐顯然也動了心,但他乃「鳥喙」之人,「鳥喙」者,按相術,上唇主情,下唇主欲,上唇覆蓋下唇,情壓住了欲,所以才可在艱難中成就一番事業。作為對范蠡的獎賞,越王勾踐和范蠡約定:滅吳之後,將西施賜於范蠡,不僅可成全二人的一番相戀,同時也穩住了西施的心,才能身在吳宮,心存越國。 但是滅吳之後,陰險的勾踐變了卦。「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專制統治的鐵律開始發生作用。但是勾踐又不能明著來,畢竟,范蠡身後還有一個強援——計然;相對於范蠡,勾踐更害怕這個一眼就看穿了他的人。於是,勾踐使了一招毒計:我不明著殺你,我殺你最心愛的人。西施鴟夷沉江。 勾踐捨不得殺西施嗎?不,西施死了,他還可以把鄭旦據為己有。但是范蠡就不一樣了。范蠡心如死灰,一霎間消滅了所有的雄心壯志。要復仇嗎?西施已不能復生。況且越王有恃無恐,滅吳的強大軍隊還等著稱霸天下呢。 范蠡出走,萬念俱灰,連妻子都不顧了,俱被勾踐殺戮。范蠡浮舟臨江,自號「鴟夷子皮」,自此之後,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范蠡……乃喟然而嘆曰:『計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於國,吾欲用之家。』」(《史記·貨殖列傳》)遂成一方巨富。齊國的相,還做它干嗎?從此與政治絕緣。 可是且慢——比吳越故事早二百餘年的管仲所著《管子·小稱》載:「毛嬙、西施,天下之美人也。」原來那時已經有艷名播於天下的美人西施了,而且西施也成了美人的通稱。那麼,那個西施又有一段什麼樣的故事呢?
⑼ 澹臺滅明,很牛逼的一個名字。現在才知道他是孔子的七十二賢人之一。朋友的你,知道嗎
澹臺滅明,復姓澹臺,名滅明,字子羽,魯國人。孔門七十二賢之一,澹臺滅明之所以有名,除了是因為他本身的賢能以外,還因為他長得醜陋,《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孔子說「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意思是我只憑言辭判斷人,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單從相貌上判斷人,對子羽的判斷就錯了。
《孔子家語·五帝德》中,對澹臺滅明有有這樣的評價:「貴之不喜,賤之不怒;苟於民利矣,廉於其事上也,以佐其下,是澹臺滅明之行也。」意思是別人特別尊重他,他也不會因此高興;別人瞧不起他,他也不會因此生氣;假如能給百姓帶來好處,對自己要求特別嚴格,從政的目的是為了保護老百姓的利益,這就是澹臺滅明的品行。」 可見澹臺滅明的德與行都是非常優秀的。
(9)孔子中的四大美女擴展閱讀
戰國時,江西全境屬楚,楚國為了與中原諸國融為一體,得到他們的承認,在治國、外交各方面以禮儀制度和儒家思想作為行為准則。澹臺滅明離開孔子後就南下到達楚國,後來這些人深入南楚腹地,對楚地產生了非常廣泛的影響。也正因為這樣,那時候的南昌雖然遠離中原,但是地從來沒有被稱為「蠻夷」。
澹臺滅明是什麼時候去世的,現已無法考證,但他去世後,後人爭相立墓以祀,但據史學家考證,澹臺滅明死後應該葬於吳地,真正的墓應該是建在南昌。最開始澹臺滅明的牌位是在曲阜孔廟大成殿前西廡內從祀孔子。到1624年明朝天啟四年,就附祀於關陽鎮「二賢祠」,1766年,關陽司巡檢胡世祚把澹臺滅明由從祀曾子和子游升為主祀,從而「二賢祠」又改名「三賢祠」。
⑽ 四大美女中,為何唯獨西施被後世稱為「子」
在我國一般只有被人愛戴的人才會被稱為“子”,比如孔子、老子、孟子,後面都帶有一個“子”字,一般帶有“子”字的都是男性,但是也有極少數女性會被稱為“子”,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就被稱為“西子”,可見人們對西施還是很喜愛的。同樣都是美女,四大美女其他的三美都沒有被稱為子,這是因為西施不僅僅美貌出眾,而且她改變了國家的命運,影響了歷史進程,所以她才被稱為“西子”。
西施作為越國人,她所作的事情是正義的,所以人們很敬佩她,將她稱為“西子”,至於她的結局,我更希望是和范蠡歸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