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磕頭有什麼講究
磕頭跪拜,是中國傳統禮儀中的一種形式,起源於古代祭祀儀式,也叫叩頭、叩首。
磕頭跪拜禮儀,主要有常規磕頭、拜年祝福、婚嫁喜事、喪葬白事、祭祀祈福和桃園結義等六個不同場景,因對象、場景不同,規矩略有不同。所有的磕頭,都是右膝先跪,再左膝下跪。
一、常規磕頭。
1.單純磕頭,是兒童見長輩的常禮。一般情況,兒童隨家長走親戚見長輩,家長說:「過來見過XX,磕個頭」。孩子說:「給XX磕頭啦」,而後雙膝下跪、雙手扶地、頭觸地,磕完頭起立站著。
接受磕頭的長輩,要做兩件事,一是及時讓孩子起來,二是給孩子點禮物。如果沒有準備禮物的,一般要在未磕頭之前進行阻止,以免拿不出東西尷尬。
2.一拜一叩,是成年人拜見長輩的常禮。在拜訪或長輩來訪時,會主動向前說:「我是XX,給您磕頭了」。而後,正面對長輩拱手長揖,再屈膝下跪磕頭。長輩若接受磕頭,會有所表示。否則,就要在晚輩作揖後,及時說「不必磕啦」等話語,並伸手扶住對方,阻止繼續磕頭。
3.一拜三叩,是隆重場合的禮節。初次見面的長輩,見祖宗級的長輩,拜見德望高或身份地位高者,拜師、拜壽、拜謝等場合。
禮儀是,先拱手長揖,再雙膝下跪、雙手扶地,磕完第一個頭後,保持跪姿、直起上身,而後磕下第二、三個頭,最後起立。
二、拜年祝福。
在農村民間,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之間,年輕人和孩子,會去鄰居和親戚家拜年祝福,給長輩磕頭。這段時間,家中正屋一般會擺放祖宗牌位或祖譜,門前放供人磕頭的席子。
客人來時,依長幼順序,先拱手祭拜三次,再行三叩頭的大禮。然後,是對年長並且輩分大的人,行一拜三叩之禮。如有孩子拜年時,彼此是親戚關系,長輩要給兒童壓歲錢。其他人員,則是給瓜果、甜點等。
拜年磕頭,有個特殊情況,一般年齡稍大的成年人是單膝跪地、單手扶地,頭點一下,不落地。而年輕人和兒童,是行一拜三叩的大禮。
三、婚嫁喜事。
婚嫁的磕頭,為三拜之禮,一拜天地、二拜父母、夫妻對拜。
1.一拜天地,面向南方男左女右,雙腳站立,上身前弓,先拱手長揖,再雙膝下跪、雙手扶地,磕完第一個頭後,保持跪姿、直起上身,而後磕下第二、三個頭,最後起立。
2.二拜父母,面向父母,男左女右,磕頭姿勢相同,磕完最後一個頭,是給父母遞茶環節。
3.夫妻對拜,女東男西,對面而立,相距約一步距離,互磕三個頭,而後相擁站立起來。
四、喪葬白事。
喪事磕頭,沒有統一要求,而是根據關系而來,有幾種不同的形式。
1.一拜三叩,一般關系,來到靈堂前,作一個揖後,雙膝跪地,磕三個頭。磕頭時,一邊燒紙或香。
2.一步一拜一叩,一般也是至親之人,多為幾個人排成兩行,前後左右等距離。大家行動一致,走一步,作個揖,雙膝跪地,磕個頭。站起來,再走一步,作個揖,雙膝跪地,再磕個頭。正常下,是總共走九步,多的為十二步不等。
3.九步三拜九叩,一般為至親之人,是走三步、一拜,磕三個頭,總共走九步、三拜、磕九個頭。最後,走三步來到靈堂前,作揖跪下,保持跪姿,香案兩旁各站一人,遞酒三次,磕三個頭,把酒灑到地上;再遞香三次,磕三個頭;再遞紙錢三次,磕三個頭,站起來作揖,完畢起身。
五、祭祀祈福。
祭祀、敬神、祈福和許願,是行「三拜三叩」之禮。雙腳並立,先做合掌作揖、下拜,再屈膝下跪、磕頭,如同「一拜一叩」。磕完第一個頭後,起身站立、後退半步,停數秒再次合掌,向前半步、下拜、屈膝下跪、磕頭,即第二個「一拜一叩」。
依此,再做第三個「一拜一叩」。每次「一拜一叩」之間的數秒時間,可以默許一個願望或同一願望。拜完之後,是上香環節。
⑵ 怎樣正確的磕頭
磕頭步驟:
1、先做拱手長揖。
2、再屈膝下跪,磕完第一個頭後,保持跪姿、直起上身。
3、而後磕下第二個頭,保持跪姿、直起上身。
4、再磕下第三個頭,最後起立。
注意事項:不要像「搗蒜」似的,不直起上身就把頭接連觸地三次,那是失禮的(幼童可以)。
(2)孩子輩分大美女磕頭視頻擴展閱讀:
舊時禮節,跪在地上頭挨地,兩手扶地。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之間,青年及成年人要幾人一組去鄰居和親戚家中磕頭。這段時間,家中正屋掛著家譜牌位的畫卷,門前擺放供人磕頭的席子。客人來時,首先站在祖譜前,拱手祭拜三次,再跪下磕頭三次。
然後給年長並且輩分大的人磕頭三次。如果有兒童參與,並且與被磕頭的人有非常親密的親戚關系的話,就要給兒童壓歲錢。磕頭大體分兩波,第一波在初一起早的時候,主要去鄰居家。第二波在初一以後的幾天,拜訪其他親戚時進行。
⑶ 00後女孩磕頭跪拜90後師父引爭議,應該磕頭拜師嗎
其實,我個人對於磕頭拜師這種事並不反對,但是網友們把這種個人行為上升到社會現象就有點過分了。磕頭拜師這件事本是一種傳統,一種習俗。現在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已經被作為一種封建的習俗所鄙棄了,但是還是會有一些行業將他作為一種儀式感流傳了下來。
就像標題了提到的,00後女孩磕頭給90後師父跪拜這件事,我也特意去查了一些資料,了解了一下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事實上整個事件最有發言權的三個人都表示認同,別人的爭議也就顯得很蒼白了。首先第一點,這件事發生的前提是,雙方自願的,被磕頭的師父表示:磕頭是曲藝行當拜師儀式的必經環節,師父收徒本身就是雙方自願的,而且拜師並不是想拜就能拜。他收徒第一是看人品,第二是看專業能力。此次拜師的女孩00後小陳也表示,並沒有覺得這樣的儀式有什麼不妥,「我一直跟李老師學曲藝,很喜歡這門課程。他除了上課之外,也教很多做人的道理,包括待人接物,說話做事。」就連孩子家長,也比較認同這件事,小陳的爸爸陳先生說,女兒跟李老師學了兩年,特別喜歡,語言表達能力也有很大進步,這次正式下跪拜師也是出於對老師的尊重,讓孩子體驗這樣的傳統儀式非常有意義。
我覺得這個事件完全沒有問題,之所以引發了如此大的爭議,關鍵在於視頻公開直播了這件事,所以一些斷章取義的網友們,開始了熱火朝天的討論,有的覺得這樣的儀式太過分,90後老師擔當不起。也有的覺得如論如何也不可能讓自己的孩子去給別人下跪,還有的覺得女孩是被迫了。而事實是當事人雙方及家長都對此事表示贊同,本來是一件尊師重教的好事。反而被一下網友過激的反應,給這個事件變得有些不堪了。
⑷ 怎麼看待抖音最近很火的「山東跪拜禮」
這是封建禮儀的遺存,但是在我看來,存在即是合理,山東本來就是禮儀之邦,深受孔孟思想的影響,跪拜禮本來就是從古代遺傳下來的一種禮儀,有可能在城市裡很難看到這種情況,但是,每年過年在廣大農村地區還是很普遍存在的,特別是魯西南地區,一個大家族的年輕人集體上門給長輩行跪拜禮,那場面很是壯觀,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本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每年過年的跪拜禮,這事上更是體現的淋漓盡致,所以我覺得存在即合理, 對於一些遺留下來的傳統禮儀。我們更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就單單從跪拜禮這事上。我還是非常支持的。
傳統文化禮節不能丟 跪禮從春秋時期甚至更早 延續到秦漢時期就是席地而坐坐在自己腿上躬身施禮 後來人們就把這禮節延續下來了
齊魯之地,禮儀之邦,國民中別處己斷代的傳承,在我們山東仍然在延續。古代的叩拜大禮,是跪拜天地君親師,現代早已沒有了君王,但人生天地間,感恩天地祖先教化,感思父母養育親情,為之叩拜似也無不妥。
眾所周知,山東是孔孟之鄉,禮儀之邦,對傳統的禮儀非常重視。逢年過節,給長輩行禮,這是傳統,是每個山東人從小被熏陶的,從會跑就跟著父親過年去拜年磕頭,女孩跟著母親(有的地方女孩可能不去拜年),這不是陋習,這更是一種傳承,一種儀式,一種對祖先的敬仰和認可,對逝去先人的一種尊敬。
山東農村人挨家挨戶磕頭拜年除了給長輩行禮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因為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會把家譜軸子掛出來供奉,而上面有的是這一姓的祖先和所有逝去的先人,所以跪拜的更是自己的祖先,自己的先人。
除此之外,在山東很多地方,每當村裡有人去世,基本上村裡每戶都會去給逝者去送點紙錢,磕個頭(磕頭也不是簡單的跪下就拉到,分九拜禮、四拜禮,等等,甚至拱手放在哪邊都有講究),以表惋惜之情,這是習俗,也是文化傳承。
堅定文化自信,傳承傳統文化!
⑸ 遼寧11歲外甥給5歲小舅磕頭拜年,這個輩分為什麼這么奇怪
春節期間好客熱情的東北人總要在大年初一這一天里全家老小都穿著新衣服走街串巷,到親朋好友的家裡去拜年。這時我們時常會看見這樣一個奇怪的景象,明明已經是成年人了卻還要向一位還在媽媽襁褓里的小孩子叫“舅舅(或爺爺),”這樣的場面看起來好不滑稽!
而拜年磕頭和給壓歲錢是東北地區傳統文化留下來的陋習,並不值得提倡。但這樣的新年文化卻已經歷經了千百年的歲月洗禮,早已深入人心恐怕一時半會我們還不能完全糾正它。
⑹ 我想知道磕頭的標准動作,誰能傳個視頻給我
這磕頭的視頻可不多,我給你說你聲,你理會一下吧;雙腳在並起後,先邁左腳一步,再邁右腳跟齊,緊結雙腿彎屈至地面,再低頭於地面上,一般是磕頭就磕三個,在磕第二個時,不要起身,把身體抬起、立直後,雙手靠在身體兩側垂直,再低頭於地面上、、第三個頭和第二個照搬就是了。
⑺ 葬禮磕頭磕幾個
葬禮磕頭的習慣,因地域不同,風俗習慣也不同,磕法講究也不一樣。東北的習慣是:跪拜,在靈堂內跪拜一般是磕四個頭,逝世之子女在靈位四周,來人後,別人磕幾個頭,逝世著子女必須回應幾個頭,所謂代表長輩回禮(一般是長孫代為謝禮,直屬男性和直屬女性。)。不知道別的地方磕幾個頭,有三個的還有四的,那裡的禮儀是磕四個頭,含義為神三鬼四,給神仙磕頭三個,給鬼磕頭四個.在靈棚內(也就是出殯前搭建的靈棚,不是靈堂。也可以不搭建,地方一般比較固定,每個村落都有固定的地方。),磕頭是九個,這個時候去磕頭的一般是逝世者的女婿跟逝世者親家後輩,這個時候是一作揖一叩拜,磕頭四個,是四勤,而逝世者子女也隨著叩拜之人作揖叩拜(一般是孫子,侄子代謝。),然後上前三步,再一叩拜,先舉香在空中轉一圈,然後敬酒三杯(女性不知是否這樣。),再後退三步,一作揖四叩拜,磕頭四個,是四懶。前後一共是九個,符合三拜九叩首的說法。在別人前去叩拜的時候,兒子跟孫子在旁邊回禮,女兒一般在桌子旁邊痛哭。四勤的含義為一作揖一叩拜,四懶為一作揖四叩拜,中間攙雜一頓隔,也叫四勤四懶一頓隔。
磕頭的簡介:
磕頭是我國古老的民族傳統之一,是晚輩對長輩和前人的一種尊重,是家教好壞的重要標志之一,磕頭常用的場合:
一、舊時禮節,跪在地上兩手扶地,頭挨地
二、農村地區過年的一種儀式。
三、是送別長輩和老人的一種儀式。
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之間,青年及成年人要幾人一組去鄰居和親戚家中磕頭。這段時間,家中正屋掛著家譜牌位的畫卷,門前擺放供人磕頭的席子。客人來時,首先站在祖譜前,拱手祭拜三次,再跪下磕頭三次。然後給年長並且輩分大的人磕頭三次。如果有兒童參與,並且與被磕頭的人有非常親密的親戚關系的話,就要給兒童壓歲錢。
磕頭大體分兩波,第一波在初一起早的時候,主要去鄰居家。第二波在初一以後的幾天,拜訪其他親戚時進行。
在送別長輩和老人的儀式上,磕頭的講究最多,磕頭民間最高的磕頭禮是三叩九拜。
⑻ 磕頭三個和四個有什麼講究
民間傳說磕三個頭是拜神,而磕四個頭是拜鬼。
民間有「神三鬼四」的說法,即:面對菩薩、佛祖、神仙、道君、天地,都是磕頭三下。而給死去的人行葬禮,則應該磕四下。
民間傳說神三鬼四同樣適用於燒紙的時候,給神燒紙要三張三張地燒,給鬼的話就要四張四張地燒,人家說三是陽數,四是陰數,陽高於陰,所以有此分別。燒香也是,神三鬼四。供奉神像要燒三支香,祭奠逝者是則要燒四支香。
(8)孩子輩分大美女磕頭視頻擴展閱讀
磕頭的形式:
單純磕頭屬於兒童對長輩的常禮。兒童隨家長見到長輩,家長說:「過來見過XX(長輩),給XX磕頭。」孩子要先說句:「給XX磕頭。」而後雙膝先後彎曲跪下、手扶地、頭觸地,完成磕頭的動作,然後起立側身站著。長輩在接受孩子磕頭後,必須做兩件事,一是及時說:「好,起來吧。」二是要給孩子來點「賞賜」,例如小玩意兒,糖果等,或給個零錢,「頭」是不能白受的!
一拜一叩,成年人拜見長輩的常禮。一般是拜訪、或長輩來訪時,應當主動向前說:「我(自己名字或輩分、身份)給XX磕頭了。」並可以說句祝福的話,而後,正面對長輩拱手長揖,再屈膝下跪磕頭。長輩若接受了這一「頭」,也必須有所表示,大多要給錢的,並說句「給你喝壺茶(或喝壺酒)吧」,或者「買雙鞋穿吧」之類的話。
一拜三叩,這是隆重的禮節,大多是以下場合,初次見面的長輩,見祖宗級的長輩,拜見德望高或身份地位高者,拜師,拜年,拜壽,拜謝等場合。其儀式是先做拱手長揖,再屈膝下跪,磕完第一個頭後,保持跪姿、直起上身,而後磕下第二個頭,同樣再磕下第三個頭,最後起立。不要像「搗蒜」似的,不直起上身就把頭接連觸地三次,那是失禮的(幼童可以)。
⑼ 子女能和父母同時給祖輩們磕頭拜年嗎
可以啊!正常情況都是一塊給祖輩拜年磕頭的啊!不過一般都是男人們一塊,女人們一塊,沒有男女混合磕頭的
⑽ 孩子向父母磕頭是否正確
學院:以傳統方式表達感恩
學生:是封建,不能接受
「磕頭?那好像是特別老的人才會這樣吧。」鄭州大學04級學生楚培鋒認為,現在社會發展了,人都在變化,表達感恩的方式多種多樣,「沒必要這樣吧」。一項感恩父母的寒假作業剛剛由該校旅遊管理學院在學期末布置,就引發了不少學生的反彈。
因為其中有一項重要的內容就是要求學生回家在過年時給父母磕一個頭。
磕頭作業到底應不應該做?這在學生間引起了極大的爭議。
學院:讓學生擁有感恩的心
記者在該院的《旅遊管理學院關於開展「親情寒假、感恩父母」活動的通知》中看到,「親情寒假、感恩父母」的活動形式中包括算一筆感恩賬,將自己一年的學費、住宿費、生活費等各項花費算個總賬,再把父母一年的總收入算個總賬,想一想父母的艱辛和奉獻;還包括為父母做一頓飯、談一次心、敬一杯酒、說一句祝福的話、磕一個頭、鞠一個躬、干一些家務等活動,表達自己的感恩之心。
記者隨即與鄭州大學旅遊管理學院取得聯系,該院黨總支副書記武東曉表示,學院開展的感恩父母活動是感恩教育的一部分,去年中秋節時全院受資助的學生曾給資助人寫過一封感謝信。給父母磕頭只是感恩父母的一個活動形式,學生也可以不磕頭,鞠個躬也可以,形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懷有一顆感恩的心。學生在外求學,往往忽略對父母的關注,通過一系列活動,培養他們的感恩意識。
學生:不能接受
《詩經》有雲:「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該不該為父母磕頭,在該院學生中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學生對此議論紛紛。
旅遊管理學院大三學生石波勇說:「磕頭、鞠躬我從來沒有做過。以前也沒想過用什麼方式來感謝父母。感恩活動對於我們很有必要,父母對我們不圖什麼,只圖我們有顆孝心就成。」但他同時指出,自己會通過一些親切自然的方式表達。「而磕頭,這種方式對我們年輕人太不適宜,我不會接受的,更別說做了」。
不少學生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我不會這樣做,沒有必要。這感覺上好像是幾十年前時興的。我們當晚輩的,只要和他們多溝通,多交流,平時多為他們做些事情就是感恩了。」學生秦保立說。
記者隨機調查了部分學生,20多人里邊只有一人表示會給父母磕頭。
禮儀專家:磕頭值得提倡
「給父母磕頭是中華民族最高的禮節,是真摯情感的表達,是內心情感的重要表達方式,是我們一項優良傳統。向父母表達感恩之情,為父母磕頭是對父母表示感謝之情最好的形式。」鄭州大學禮儀學副教授薛建紅認為,中國人很內斂,通過具體形式表達很有必要,光心裡想著不成。我們應該勇於把我們的情感表達出來。薛建紅本人在教育孩子時一直是這么做的,也非常提倡大學生對父母這樣做,這是對我們傳統文化的繼承。
「人的成長不是一個人奮斗的結果,在生活中他會得到很多人的幫助,每個人都要懷有一顆感恩的心。高考的時候,學生沒有時間去審視這個問題。大學是大學生成長的驛站,在這個時候有機會、有時間回過頭來,審視自己的生活和道路,我們應該感謝那些曾經幫助過我們的人。父母在個人成長、物質和精神上給予了自己很大的支持,我們更該去感恩。
對於學生認為向父母磕頭過時,或者有點封建的看法,該校旅遊管理學院黨總支副書記武東曉表示,不能說磕頭屬於封建迷信,中國自古就有這樣的傳統,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院並不是故意難為學生,而是想通過這種形式讓學生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
磕頭能磕出親情?
「都啥年月了,給父母磕頭誰還好意思啊。」該院大二學生虎磊聽說學院要求大家磕頭感到很意外,「自己生活在城市裡,好像腦子里邊沒有這個概念」。他說,這個做法過時了,或者說有點「小封建」了,不一定有利於親情的表達。自己每年回家的時候,都會給家人敬酒、鞠躬、談心、買一些健康食品。自己去年的花銷,掐指一算,將近一萬元,而一個月的生活費,就500多元,佔到了父親收入的1/2,他們為自己付出得太多了。
磕頭不是關鍵,孝心才重要
但也有一些學生表示了相反的觀點,磕頭是中華文明的傳統,男兒膝下有黃金,上拜天,下拜地,中間拜父母。父母的養育之恩無以回報,給父母磕頭沒有什麼難為情。
旅遊管理學院大二學生成建全告訴記者,他家在重慶的一個小鎮,自己每年回家都會給父母磕頭。家裡一直有這個傳統:父親給爺爺奶奶磕頭,也給外婆磕頭。自己是從小磕到大的。「但這些只是形式,我每次回家,都會幫他們洗洗衣服。我們有感恩的意識,順其自然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