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北大才女王帆演講的觀後感600字
大家好,我叫王帆,來自北京大學,我特別熱愛傳媒,本科學電影,碩士學電視,博士學傳播,朋友眼中呢,我是一個80後的知識女青年,但是我拒絕整天泡在圖書館,也不會挑燈夜戰,我認為真正的知識,應該來源於豐富的生活,逛街購物,遍嘗美食,獨立旅行,知識總是在不斷地嘗試和體驗中給我驚喜,說話也是我生活當中最重要的體驗之一,我有足夠的細膩的內心去體察別人不曾發現的細節,我也有充分的勇氣去說出別人不敢說的話,我是勇者,我敢言。
我是一個80後,顧名思義,80後就是指1980年到1989年出生的人。但是在中國,我們80後還有一層比較特殊的含義,它其實是指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中國正式實施計劃生育政策之後出生的第一代獨生子女。
我們一出生,就得了一個國家級證書,叫獨生子女證。這個證可以保證我們能夠獨享父母的寵愛,但是這個證,也要求我們要承擔贍養父母的全部責任。最開始我是覺得,如果想做一個好女兒,那我肯定得掐很多的錢,然後讓我爸媽過上特別好的生活。
我從上大學開始就經濟獨立,我所有的假期都在工作,所以我的父母幾乎一整年都見不到我兩次。對於很多像我這樣在外求學工作打拚的獨生子女來說,咱們的父母都變成了空巢老人。有一天,我媽給我打電話說,早上你爸坐在床邊,在那掉眼淚,說想女兒了。你知道我當時第一反應是什麼嗎?喲,至於嗎?您這大老爺們還玻璃心哪,天天給自己加戲在那。
但是後來有一次我回家,那個下午,我永遠記得。老爸側坐在窗前,雖然依舊虎背熊腰,但腰板沒以前直了,頭發也沒以前挺了,他擺弄著窗檯上的花兒說了一句:「爸爸沒有媽媽了。」爸爸沒有媽媽了,大家覺得這句話在表達什麼?悲傷?軟弱?求呵護?我只記得我小時候如果夢到我媽媽不要我了,我就會哭醒,我特別難過,但我從來都沒有想過:爸爸沒有媽媽了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呢?我發現這個在我印象當中無比堅不可摧高大威猛的男人,突然間老了。
爸爸沒有媽媽了,表達的不是悲傷,也不是軟弱,而是依賴。父母其實是我們每個人最大的依賴,而當我們的父母失去了他們的父母,他們還能依賴誰呢?所以在那一刻我才意識到,父母比任何時候都需要我,而且他們後半輩子能依賴的只有我。
我得養他陪他,把我所有的愛都給他,就像他一直對我那樣,我要讓他知道,即使你沒有媽媽了,你還有我。所以從那以後,我願意適當地推掉一些工作、聚會,我擠時間多回家,我陪他們去旅行而不再是把錢交到旅行社,讓別人帶他們去吧。因為我明白了一點,贍養父母,絕對不是把錢給父母讓他們獨自去面對生活,而應該是我們參與他們的生活,我們陪伴他們享受生活。
所以,我每次回家,就會帶我媽去洗浴中心享受一把。有一次我正給我媽吹頭發,旁邊一位阿姨說:「你女兒真孝順。」我媽說:「大家都說女兒是小棉襖,我女兒羽絨服!」幸虧沒說軍大衣。那阿姨說:「我兒子也特孝順,在美國,每年都回來帶我們去旅遊。」說著吧阿姨還把手機掏出來了,給我媽看照片,說你看我兒子多帥,一米八五大個,年薪也好幾十萬。
我當時有點覺得話鋒不對,為什麼呢?當一位阿姨向你的媽媽展示他兒子的照片,並且報上了身高體重年薪的時候,笑的都是相過親的,你懂的。就在這個時候,阿姨說了一句讓我們全場人都傻了的話,她說,可惜不在了,不在了。原來就在去年,阿姨唯一的兒子在拉著他們老兩口在旅行的高速公路上,車禍身亡。
在那一刻,我真的不知道說什麼去安慰那位阿姨,我就想伸出手去抱抱她。可當我伸出手的那一刻,阿姨的眼淚就開始嘩嘩地往下流。我抱著她,我能感受到她那種身體的顫抖,我也能夠感受到她是多麼希望有個孩子能抱一抱她。也就是從那一刻我特別地害怕,我不是害怕父母離開我,我怕我會離開他們。而且經過這件事,我對於一句話的理解有了更深入的這樣的感覺,叫做「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原來我只覺得這句話應該是我應該珍惜自己的身體,珍惜自己的生命,別讓爸媽擔心,對吧?但是現在我發現,不僅如此,我們對待別人,也要這樣。
因為每一個人,都意味著一個家!
所以我現在每一次在跟父母的時候,我都會緊緊地抱抱他們,在他們臉上親一下。可能像擁抱親吻這種事,對於我們大多數中國父母來講都一開始是拒絕的,但是請大家相信我,只要你堅持去做,你用力地把她摟過來,你狠狠地在她臉上親一下,慢慢地她就會習慣。像我現在走的時候,我媽就自然地把臉送過來。這樣他們就會知道,你在表達愛。
我想作為獨生子女,我們確實承擔著贍養父母的全部壓力,但是我們的父母承擔著世界上最大的風險,可是他們從不言說,也不展現自己的脆弱。你打電話他們說家裡一切都好的時候他們真的好嗎?
作為子女,我們要善於看穿父母的堅強,這件事越早越好,不要等到來不及了,也不要等到沒有機會了,就像所有的父母都不願意缺席子女的成長,我們也不應該缺席他們的衰老。
龍應台有一篇《目送》,她在結尾告訴我們,不必追。可是今天我想告訴大家,我們就得追,而且我們要從今天開始追!提早追!大步追!至親至情,不應該是看著彼此漸行漸遠的背影,而應該是你養我長大,我陪你變老。
謝謝大家!謝謝老師!
② 22年前頂撞柯林頓的北大女生,嫁給美國丈夫後,現狀怎樣了
北大是中國近現代第一所國立綜合大學,也是中國最為著名的一所大學之一,是無數莘莘學子夢寐以求的只知識搖籃,毫無疑問,能進北大的都是各省市的尖子生。從北大走出去的學生都是未來的國家棟梁之才。在21年前,曾有一名痛訴柯林頓的北大女生,更是一時被推向了風口浪尖。
不過在2011年5月,馬楠和他的那位美國丈夫寇白龍解除了婚姻關系,而且在兒女的撫養權上,發生了很大的分歧。在2012年5月馬楠7歲混血女兒被前夫寇白龍帶走後不知所蹤,至今都音訊全無。這位堅強而大膽的北京女孩,在談及女兒時終究落下了眼淚,失聲痛哭。
③ 作一個怎樣的子女演講全部
做一個怎樣的子女
演講者:王帆
我是一個80後,顧名思義,80後就是指1980年到1989年出生的人。但是在中國,我們80後還有一層比較特殊的含義,它其實是指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中國正式實施計劃生育政策之後出生的第一代獨生子女。
我們一出生,就得了一個國家級證書,叫獨生子女證。這個證可以保證我們能夠獨享父母的寵愛,但是這個證,也要求我們要承擔贍養父母的全部責任。最開始我是覺得,如果想做一個好女兒,那我肯定得掐很多的錢,然後讓我爸媽過上特別好的生活。
我從上大學開始就經濟獨立,我所有的假期都在工作,所以我的父母幾乎一整年都見不到我兩次。對於很多像我這樣在外求學工作打拚的獨生子女來說,咱們的父母都變成了空巢老人。有一天,我媽給我打電話說,早上你爸坐在床邊,在那掉眼淚,說想女兒了。你知道我當時第一反應是什麼嗎?喲,至於嗎?您這大老爺們還玻璃心哪,天天給自己加戲在那。
但是後來有一次我回家,那個下午,我永遠記得。老爸側坐在窗前,雖然依舊虎背熊腰,但腰板沒以前直了,頭發也沒以前挺了,他擺弄著窗檯上的花兒說了一句:「爸爸沒有媽媽了。」爸爸沒有媽媽了,大家覺得這句話在表達什麼?悲傷?軟弱?求呵護?我只記得我小時候如果夢到我媽媽不要我了,我就會哭醒,我特別難過,但我從來都沒有想過:爸爸沒有媽媽了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呢?我發現這個在我印象當中無比堅不可摧高大威猛的男人,突然間老了。
爸爸沒有媽媽了,表達的不是悲傷,也不是軟弱,而是依賴。父母其實是我們每個人最大的依賴,而當我們的父母失去了他們的父母,他們還能依賴誰呢?所以在那一刻我才意識到,父母比任何時候都需要我,而且他們後半輩子能依賴的只有我。
我得養他陪他,把我所有的愛都給他,就像他一直對我那樣,我要讓他知道,即使你沒有媽媽了,你還有我。所以從那以後,我願意適當地推掉一些工作、聚會,我擠時間多回家,我陪他們去旅行而不再是把錢交到旅行社,讓別人帶他們去吧。因為我明白了一點,贍養父母,絕對不是把錢給父母讓他們獨自去面對生活,而應該是我們參與他們的生活,我們陪伴他們享受生活。
所以,我每次回家,就會帶我媽去洗浴中心享受一把。有一次我正給我媽吹頭發,旁邊一位阿姨說:「你女兒真孝順。」我媽說:「大家都說女兒是小棉襖,我女兒羽絨服!」幸虧沒說軍大衣。那阿姨說:「我兒子也特孝順,在美國,每年都回來帶我們去旅遊。」說著吧阿姨還把手機掏出來了,給我媽看照片,說你看我兒子多帥,一米八五大個,年薪也好幾十萬。
我當時有點覺得話鋒不對,為什麼呢?當一位阿姨向你的媽媽展示他兒子的照片,並且報上了身高體重年薪的時候,笑的都是相過親的,你懂的。就在這個時候,阿姨說了一句讓我們全場人都傻了的話,她說,可惜不在了,不在了。原來就在去年,阿姨唯一的兒子在拉著他們老兩口在旅行的高速公路上,車禍身亡。
在那一刻,我真的不知道說什麼去安慰那位阿姨,我就想伸出手去抱抱她。可當我伸出手的那一刻,阿姨的眼淚就開始嘩嘩地往下流。我抱著她,我能感受到她那種身體的顫抖,我也能夠感受到她是多麼希望有個孩子能抱一抱她。也就是從那一刻我特別地害怕,我不是害怕父母離開我,我怕我會離開他們。而且經過這件事,我對於一句話的理解有了更深入的這樣的感覺,叫做「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原來我只覺得這句話應該是我應該珍惜自己的身體,珍惜自己的生命,別讓爸媽擔心,對吧?但是現在我發現,不僅如此,我們對待別人,也要這樣。
因為每一個人,都意味著一個家!
所以我現在每一次在跟父母的時候,我都會緊緊地抱抱他們,在他們臉上親一下。可能像擁抱親吻這種事,對於我們大多數中國父母來講都一開始是拒絕的,但是請大家相信我,只要你堅持去做,你用力地把她摟過來,你狠狠地在她臉上親一下,慢慢地她就會習慣。像我現在走的時候,我媽就自然地把臉送過來。這樣他們就會知道,你在表達愛。
我想作為獨生子女,我們確實承擔著贍養父母的全部壓力,但是我們的父母承擔著世界上最大的風險,可是他們從不言說,也不展現自己的脆弱。你打電話他們說家裡一切都好的時候他們真的好嗎?
作為子女,我們要善於看穿父母的堅強,這件事越早越好,不要等到來不及了,也不要等到沒有機會了,就像所有的父母都不願意缺席子女的成長,我們也不應該缺席他們的衰老。
龍應台有一篇《目送》,她在結尾告訴我們,不必追。可是今天我想告訴大家,我們就得追,而且我們要從今天開始追!提早追!大步追!至親至情,不應該是看著彼此漸行漸遠的背影,而應該是你養我長大,我陪你變老。
④ 從留守女孩到考入北大,鍾芳蓉入學前為什麼落淚
1、窮孩子,配擁有夢想嗎
鍾芳蓉是農民工的女兒,2002年,當飢餓的她費力地扭動著小小的腦袋索要乳汁時,媽媽劉小義已經收拾行囊出門打工了,當時鍾芳蓉才8個月大。
轟隆隆的火車帶走了媽媽,留下的是鍾芳蓉對父母的思念與期盼。鍾芳蓉的爸爸鍾元位也是農民工,夫妻倆在廣東幹活,幼小的女兒只能託付家鄉的父母幫忙照應。
她的家在湖南省耒陽市的一個小村莊,窮鄉僻壤,地質貧瘠,當年的青壯年,大多選擇背井離鄉進城打工賺錢,用年復一年辛苦的勞作,換回家鄉一磚一瓦的房屋,也築起子女們關於未來的夢。
如今,那些埋頭苦讀的每一個晨昏,那些翻過的書卷,做過的習題,終於化作一雙飛翔的翅膀,帶她飛向夢寐以求的遠方。
她選擇別人並不看好的歷史系,是因為這是她的理想,不管別人怎麼說,她初心不改,篤定前行。
泥沙掩不住珍珠的光華,她的人生,已揭開嶄新的一頁。
⑤ 北大畢業賣豬肉,給母校捐款9億,陸步軒為何含淚演講說我給母校丟臉
北大畢業賣豬肉,給母校捐款9億,陸步軒為何含淚演講說我給母校丟臉?在我國,清華北大,國內的頂尖高校。過去,在清華北大兩間學校讀書的學生,幾乎就代表著中國學術最頂尖的那一批人。他們的起點與別人不同,做的事情自然也很體面。但北大曾經出過這樣一個學生,他從北大畢業之後沒有選擇一份體面的工作,而是選擇去賣豬肉,成為了一名「屠夫」,他的名字叫陸步軒。
陸步軒北大演講
是啊!職業無分貴賤,人生本平等,當你放下身子去追逐夢想的時候,成功一定在前方等著你。陸步軒出版了多本暢銷書,如《豬肉營銷學》、《屠夫看世界》等。陸步軒的事跡,特別是背後的北大光環,使其成為國內相當爭議的人物。如何看待陸步軒,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看法,就像他在采訪中說的「大多數人是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崗位做平凡的工作」。
⑥ 50年前,女知青吳獻忠拒絕清華北大紮根農村做貢獻,後來怎樣
吳獻忠拒絕清華北大不是她高傲自負,而是她一心只想為人民服務,報效祖國。她想用行動帶領鄉村父老走向富裕,縮小城鄉差距。
晚年的吳獻忠已經回歸了平靜的生活,這一路走來她看過無數的風景,她無悔青春,感恩過去。她的人生很精彩,因為大部分時間主動權能握在自己手中。今天的生活是前輩們用她們堅韌的精神打拚出來的,往後的我們定要加倍珍惜。在此,誠摯地說一聲:感謝!
⑦ 當初北大女孩發文感謝貧窮的原因是什麼
曾經,一段視頻爆紅網路。一位北大學子發的文章感人肺腑,使無數人落淚。文章的主題是“感謝貧窮”。如今,昔日的莘莘學子已經穿上戎裝,在不斷實現著自己的夢想。
他們靠努力學習改變現狀,靠自己的雙手成就夢想。他們在貧窮之中只看到了希望,正因為有像這位女孩這樣不服輸的人,我們的世界才可以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跡。
⑧ 張泉靈北大演講後的感受,對你的求學求職有何啟發
敬的領導、老師、家長們,還有我的師弟師妹們,大家上午好!
先說一說今天我站到這里的一個感受吧。一開始所有的人都在看一個關於北大、關於你們這四年生活的一個短片,然後我聽到同學們歡呼和起鬨,我內心一喜,我心說,哎,這真是我熟悉的北大。因為同學們盡管在擴招的大背景下,沒有忘了北大人的個性化表達。然後在介紹台上的諸位老師,介紹到副校長的時候,每一位副校長站起來,居然可以贏得比校長更大的掌聲。然後我突然想,哎,這真是我喜歡的北大呀。因為這說明,即便當到了副校長,他們還是上課的,所以他們擁有各自的擁躉。我後來發現在整個台上,許院士獲得了最長的、經久不息、發自內心的掌聲,我想這真的是我熱愛的北大。
也許再過十年,大家會有和我類似的感受。當許院士贏得那樣的掌聲的時候,我自認是一個感情的控制力非常非常強的人,但是那一刻,我熱淚盈眶。因為再過十年,各位一定能夠體會到你們跟北大之間的感情。從今天開始,也許從四年前你們拿到通知書的那一刻開始,是一種血緣的關系。所以在今天,我想對大家說,真的要恭喜你們,因為今天絕對是你們值得自豪的一天。
知道今天要來致辭,我特地大概早來了一個多小時,停完車之後,我就去未名湖邊,然後去我曾經住過的29樓,去到了四教,去到了第五食堂,轉了一大圈,今天周校長告訴我說,29樓是馬上要改造的一個宿舍樓,所以我覺得今天我還真是來對了。
在15年前,96年的7月份,我曾經在那兒照了一張相,然後這張相一直會放在我的桌子上,其他的照片一直會換,但是那一張是不換的,因為那一天對我的人生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因為它像是一個句號。句號意味著一個完美的結束,更意味著一個重新,從零開始。
各位,此時此刻,你們面對的也是這樣的一個轉折點,要重新,從零開始。其實如果回到15年前,那一刻我的心情挺矛盾的。因為內心有很多的遺憾。比如我會突然想起來說,圖書館有那麼多書,也許我看的,不到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班裡的同學總是會說,我們需要去到外教的家裡組織一次聚會,但最後一直沒有組織好。再比如說的遺憾,我看的北大的電影實在是太少了,因為你畢業之後會發現,你們一輩子都看不到那麼多、那麼便宜的電影了。
雖然我們在北大的時間有四年,聽起來很長很長,但它和北大的容量比起來,實在是太短了。等你們畢業後,你們才會意識到,這4年,原來如此快的就過去了。但人生是沒有後悔葯的,你們當中有很多人還會繼續留在北大學習、工作,所以這個遺憾還是有機會來彌補的。
即便是你們工作了,要走上工作的崗位,北大依然是你們的北大,同時它永遠歡迎你們回來。比如說我的師弟和同事撒貝南,到現在為止,他離開校園已經十多年了,但他還是經常回到北大吃飯和打籃球,並且宣誓,生是北大的人,死是北大的死人。
我聽說其實在我之前,前兩年,最受歡迎畢業生校友的代表,到這兒來做演講的是兩個人,一個是俞敏洪,一個是李彥宏。我覺得其實學校經常請這樣的人回來做畢業致辭是一個非常不負責任的表現。
為什麼呢?當然他們很好,他們很好,但是他們會讓你們當中的大多數人在畢業之後的幾年,覺得自己很失敗。那今天其實很多的同學畢業之後,不會像他們那樣走上創業的道路,當然我相信,你們當中有不少人,將來比他們更棒,這是一定的。但是大多數會進入一個自己說了不算的單位,拋開北大兩個字,從零開始,從一個很低的起點,一個很普通的起點開始,積累你的人生和事業。從這個意義上,今天我的出現,就有更大的現實意義了。
既然我代表了這種要進入一個什麼都不是的,零的單位開始積累的這樣一種存在,所以我覺得有必要和大家分享我在自己工作崗位上的一些經驗。其實15年前,和大家一樣,拿著畢業證書的時候,我挺茫然的。我在北大學的是德國語言文學,那個專業完全不是我自願選擇的,然後我一點都不喜歡德語。然後畢業分配的時候我去了神華集團,一個賣煤的公司,雖然說我是那個公司的元老,但我不知道我的人生要怎樣發展,我一點都不想去賣煤。
話說回來,雖然其實當時我並不知道我的前面是什麼,但我很清楚我要什麼。在那個時候,1996年的7月份,其實我內心已經清楚我要什麼很多年了,這源自我在北大的一個經驗。我在北大三年級的時候,參加了北大和中央電視台聯合拍攝的一個專題片,叫《中華文明之光》,在做嘉賓主持的時候,有一天,我坐在了中央電視台的演播室里,然後那個燈光突然在我的面前閃亮。在那一刻,我對自己說,嘿,這是我想要的。
兩年之後,也恰恰是我畢業那年,我分配到神華公司那一年的暑期里,突然中央電視台史無前例地對社會招聘了,於是我感覺機會來了,於是我就去考試了,於是我走上了今天的這條道路。所以我覺得我最應該感謝北大的,不僅僅是課堂上,更重要的是在課堂之外的,那麼多的選修課,讓我清楚地找到了我的人生目標。雖然發生在那一年暑假裡的,中央電視台的社會招聘空前絕後,但是我還是想說那句已經被人嚼爛了的話,那就是,機會永遠是給有準備的人的。而准備,其實最根本的一點還在於,你要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麼。
如果在15年後,要我總結我的成功是從哪裡來的,我覺得這點是最根本的。因為我清楚地知道我是誰,和我要什麼。
拿做新聞來說吧,其實做新聞在我的心目之中一直是有排位的。我首先是一個新聞人,然後是一個電視人,再然後是才是一個主持人。這個排位有多重要呢?它會讓你在面臨很多的選擇的時候,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去走哪條路。比如說在10年前,大多數的主持人是不願意去當現場記者的,因為這顯得不夠大牌。坐在演播室里顯得多麼大牌,你到前方去,不是做一個普通記者做的事情嗎。但是由於我的內心清楚我首先是一個新聞人,所以在那時,我做了大量的很有影響力的和明知完全沒有影響力的直播的工作。
等到十年之後,大家都發現新聞現場對於一個主持人的重要性的時候,我已經積累了比別人多得多的經驗。我之所以能做這樣的選擇,因為我清楚,我是個新聞人。在直播的現場,你會面臨各種各樣的你意想不到的變化。有時候你也許必須得通過自己賣一個破綻,讓觀眾意識到你有這個破綻,而導出了一個系統的安全。在這時候我會選擇行內認可大於觀眾認可。因為我首先知道,我是一個電視人,這比做一個完美的主持人來得更加重要,而電視本身是一個合作的系統。因為我清楚地知道我是一個新聞人,所以當我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有人說,嘿,你來做娛樂節目的主持人吧,這樣會讓你有更多的收入和更高的知名度,我拒絕得都不會猶豫。所以我想告訴大家,當你清楚地知道了自己的目標和自己的定位的時候,你就有了比別人更多的成功的機會。
這么多年裡我和青年學生交流的時候,有的人會跟我說這樣的話:其實這個世界上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自己喜歡的職業呢?有多少人會把自己喜歡的事情變成自己終身的事業呢?你是很幸運的。
我通常的反駁是這樣的:如果,你考大學時選的專業不是你喜歡的,而是你父母喜歡的;你的選修課不是你喜歡的,而是拿證多、學分好得的;你求職不是挑你喜歡的,而是待遇好的,請問,你選擇時從未拿喜歡當事,憑什麼你會從事喜歡的職業呢,並且成為終生的事業呢?憑什麼呢?
工作15年的經歷,我想告訴大家的只有一句話,成功不等於名和利的相加,成功是你內心的一個目標,在實現的過程中你會無怨無悔,並且無比快樂。
最後還要給大家一點小小的建議,等你將來走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之後,你會不斷地聽到有人這樣表達說,嘿,你是北大的高材生哎!聽到這句話的時候,請大家慢一點自豪。因為通過我的觀察,這句話的意思不過是說,諸位,你們挺聰明的,能考到這么好的一個學校。那大家想想看,如果對北大的尊敬,僅僅是因為在18歲的時候經歷的一場考試的話,你覺得這應該是北大人的驕傲么?而且請注意一下這句話的口氣,如果這句話的重音在"北大"上,哎,你是"北大"的高材生吧?這句話通常的意思是,你可能挺有創造力,但可能不好合作吧?所以等大家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上聽到這樣一句話的時候,請大家說謝謝,並且以你們的行動來證明北大的價值。
最後再次感謝北京大學,感謝我的母校,給了我這樣一個機會。今天讓我跟我的師弟師妹們一起來分享我們的驕傲,讓我再有機會,對我們的老師說一聲,謝謝老師
⑨ 朱丹在北京大學演講時淚崩,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原因
朱丹作為一名家喻戶曉的主持人,深受許多電視觀眾的喜愛。朱丹主持生涯中最輝煌的時期,應該就是那個浙江衛視的「一姐」,和華少搭檔默契的靚麗女主持。《我愛記歌詞》中積累了很多觀眾緣,慢慢的挑大樑成為浙江衛視名副其實的「一姐」。可是後來,朱丹卻因為個人原因離開了浙江衛視。直到之後在北京大學演講是淚崩,才知道當時的朱丹是因為壓力達到患上了抑鬱症,才離開自己喜愛的崗位。
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壓力。有的是因為工作,有的是因為父母,有的是因為孩子,也有的是因為自己。但是,我們要用正確的方式面對這樣的壓力,就像朱丹一樣,勇於直面自己的不足,展示自己的不完美,放過自己,才能迎接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