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畢加索的素描作品欣賞
畢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是二十世紀西方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他一生留下了數量驚人的作品,風格豐富多變,充滿非凡的創造性。畢加索生於西班牙的馬拉加,後來長期定居法國。他的父親是一位藝術教師。他自幼喜愛藝術,15歲時以優異成績進入巴塞羅那美術學校,後來轉入馬德里聖費爾南多美術學院。他於1900年來到法國巴黎,開始以極大的同情心描繪窮人的生活。此時,他的作品充滿悲劇性。瘦削的形象和冷灰的藍色調,使他的畫上充滿孤獨和絕望、災難與不幸的感覺。人們把這一時期稱為其創作的「藍色時期」(1900—1904年)。1904—1906年是畢加索創作生涯的「粉紅色時期」。他這一時期的作品以描繪馬戲團人物為主,形象雖然憂郁,卻並不孤寂。1906年畢加索受到非洲原始雕刻和塞尚繪畫影響,而轉向一種新畫風的探索。於是,他畫出了那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著名傑作——《亞維農的少女》。
《亞維農的少女》
這幅不可思議的巨幅油畫,不僅標志著畢加索個人藝術歷程中的重大轉折,而且也是西方現代藝術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它引發了立體主義運動的誕生。《亞維農的少女》始作於1906年,至1907年完成,其間曾多次修改。畫中五個裸女和一組靜物,組成了富於形式意味的構圖。這幅畫的標題是由畢加索的朋友安德魯·塞爾曼所加,據說畢加索本人對之並不喜歡。但不管怎樣,這只不過是作品名稱罷了。在現代藝術中,標題與作品的相關性越來越小,畫家們常常有意識地不以標題來說明作品的內容。畢加索這幅《亞維農的少女》,想必亦是如此。該畫原先的構思,是以性病的諷喻為題,取名《罪惡的報酬》,這在最初的草圖上一目瞭然;草圖上有一男子手捧骷髏,讓人聯想到一句西班牙古老的道德箴言:「凡事皆是虛空」。然而在此畫正式的創作過程中,這些軼事的或寓意的細節,都被畫家一一去除了。其最終的震撼力,並不是來自任何文學性的描述,而是來自它那繪畫性語言的感人力量。
這幅畫,可謂第一件立體主義的作品。畫面左邊的三個裸女形象,顯然是古典型人體的生硬變形;而右邊兩個裸女那粗野、異常的面容及體態,則充滿了原始藝術的野性特質。野獸派畫家發現了非洲及大洋洲雕刻的原始魅力,並將它們介紹給畢加索。然而用原始藝術來摧毀古典審美的,是畢加索,而不是野獸派畫家。在這幅畫上,不僅是比例,就連人體有機的完整性和延續性,都遭到了否定。因而這幅畫(正如一位評論家所述),「恰似一地打碎了的玻璃」。在這里,畢加索破壞了許多東西,可是,在這破壞的過程中他又獲得了什麼呢?當我們從第一眼見到此畫的震驚中恢復過來,便開始發現,那種破壞卻是相當地井井有條:所有的東西,無論是形象還是背景,都被分解為帶角的幾何塊面。我們注意到,這些碎塊並不是扁平的,它們由於被襯上陰影而具有了某種三度空間的感覺。我們並不總能確定它們是凹進去還是凸出來;它們看起來有的象實體的塊面,有的則象是透明體的碎片。這些非同尋常的塊面,使畫面具有了某種完整性與連續性。
從這幅畫上,可看出一種在二維平面上表現三維空間的新手法,這種手法早在塞尚的畫中就已採用了。我們看見,畫面中央的兩個形象臉部呈正面,但其鼻子卻畫成了側面;左邊形象側面的頭部,眼睛卻是正面的。不同角度的視象被結合在同一個形象上。這種所謂「同時性視象」的語言,被更加明顯地用在了畫面右邊那個蹲著的形象上。這個呈四分之三背面的形象,由於受到分解與拼接的處理,而脫離了脊柱的中軸。它的腿和臂均被拉長,暗示著向深處的延伸;而那頭部也被擰了過來,直楞楞地對著觀者。畢加索似乎是圍著形象繞了180度之後,才將諸角度的視象綜合為這一形象的。這種畫法,徹底打破了自義大利文藝復興之始的五百年來透視法則對畫家的限制。
畢加索力求使畫面保持平面的效果。雖然畫上的諸多塊面皆具有凹凸感,但它們並不凹得很深或凸很高。畫面顯示的空間其實非常淺,以致該畫看起來好象表現的是一個浮雕的圖像。畫家有意地消除人物與背景間的距離,力圖使畫面的所有部分都在同一個面上顯示。假如我們對右邊背景的那些藍色塊面稍加註意,便可發現畫家的匠心獨具。藍色,通常在視覺上具有後退的效果。畢加索為了消除這種效果,便將這些藍色塊勾上耀眼的白邊,於是,它們看上去就拚命地向前凸現了。
實際上,《亞維農的少女》是一個獨立的繪畫結構,它並不關照外在的世界。它所關照的,是它自身的形、色構成的世界。它脫胎於塞尚那些描繪浴女的紀念碑式作品。它以某種不同於自然秩序的秩序,組建了一個純繪畫性的結構。
《卡思維勒像》
《卡思維勒像》,畢加索作,1910年,油畫,100×61.5厘米,芝加哥,芝加哥藝術中心藏。
畢加索1909—1911年「分析立體主義」時期的繪畫,進一步顯示了對於客觀再現的忽視。這一時期他筆下的物象,無論是靜物、風景還是人物,都被徹底分解了,使觀者對其不甚了了。雖然每幅畫都有標題,但人們很難從中找到與標題有關的物象。那些被分解了的形體與背景相互交融,使整個畫面布滿以各種垂直、傾斜及水平的線所交織而成的形態各異的塊面。在這種復雜的網路結構中,形象只是慢慢地浮現,可即刻間便又消解在紛繁的塊面中。色彩的作用在這里已被降到最低程度。畫上似乎僅有一些單調的黑、白、灰及棕色。實際上,畫家所要表現的只是線與線、形與形所組成的結構,以及由這種結構所發射出的張力。
這幅《卡思維勒像》,清楚顯示了畢加索是怎樣將這種分析立體主義的繪畫語言,用於某個具體人物形象的塑造的。令人費解的是,恰是在這種分解形象和舍棄色彩的極端抽象變形的描繪中,畢加索始終不肯放棄對於模特兒的參照。為了畫這幅畫,他讓他的這位老朋友卡思維勒先生耐著性子擺好姿勢,在他的面前端坐了有二十次。他不厭其煩地細心分解形體,從而獲得一種似乎由層層交迭的透明色塊所形成的畫面結構。畫中色彩僅有藍色、赭色及灰紫色。色彩在這里只充當次要的角色。雖然在線條與塊面的交錯中,卡恩維勒先生形象的輪廊還能隱約顯現,然而人們卻難以判斷其與真人的相似性。研究畢加索的最著名的專家羅蘭·彭羅斯,在看了這幅畫後,曾作過這樣的評述:「每分出一個面來,就導致鄰近部分又分出一個平面,這樣不斷向後移動,不斷產生直接感受,這使人想起水面上的層層漣漪。視線在這些漣漪中游動,可以在這里和那裡捕捉到一些標志,例如一個鼻子、兩隻眼睛、一些梳理得很整齊的頭發、一條表鏈以及一雙交叉的手。但是,當視線從這一點轉向那一點時,它會不斷地感到在一些表面上游來游去的樂趣,因為這些表面正以其貌相似而令人信服……看到這樣的畫面,就會產生想像;這種畫面盡管模稜兩可,卻似乎是真的存在,而在這種新現實的勻稱和諧生命的推動下,它會滿心歡喜地作出自己的解釋。」
《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
1890年—1892年,油畫,45×57厘米,巴黎奧塞博物館藏。
1912年起,畢加索轉向其「綜合立體主義」風格的繪畫實驗。他開始以拼貼的手法進行創作。這幅題為《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的作品,清楚地顯示了這種新風格。
在這幅畫上,我們可分辨出幾個基於普通現實物象的圖形:一個瓶子、一隻玻璃杯和一把小提琴。它們都是以剪貼的報紙來表現的。在這里,畫家所關注的焦點,其實仍然是基本形式的問題。
但是,這個問題此時卻是以一種全新的態度來對待。在分析立體主義的作品中,物象被縮減到其基本原素,即被分解為許多的小塊面。畢加索以這些塊面為構成要素,在畫中組建了物象與空間的新秩序。他通過並置和連接那些筆觸短促而奔放的塊面,獲得一種明晰剔透的畫面結構,反映了某種嚴格而理性的作畫程序。而如今,在綜合立體主義的作品上,他所採取的恰是正好相反的程序。他不再以現實物象為起點,將物象朝著基本原素去分解,而是以基本原素為起點,將基本的形狀及塊面轉化為客觀物象的圖形。這就是說,他在表現出瓶子、杯子及提琴之前,就已經把一個抽象的畫面結構,組織和安排妥當了。通過對塗繪及筆觸的舍棄,他甚至獲得一種更為客觀的真實。他採用報紙、牆紙、木紋紙,以及其他類似的材料,拼貼出不同形狀的塊面。這些塊面,一方面顯示著畫以外的那個世界,另一方面則以其有機的組合而顯示出畫的自身世界的統一性和獨立性。難怪他的畫商及好友卡恩維勒會如此地評價他:「即使沒有擺弄畫筆的本領,他也能搞出絕佳的作品。」在這幅拼貼的畫上,左邊的一塊報紙表示一隻瓶子,那塊印有木紋的紙,則代表著一把提琴。而幾根用木炭筆勾畫的堅挺的線條,則使這種轉換得以實現,並且將那些不相乾的拼貼材料,納入一個有機的統一體中。
這種拼貼的藝術語言,可謂立體派繪畫的主要標志。畢加索曾說:「即使從美學角度來說人們也可以偏愛立體主義。但紙粘貼才是我們發現的真正核心。」在這種拼貼語言的運用中,畢加索顯然比別的立體派畫家(如布拉克、格里斯等)更為大膽和富於幻想。別的畫家在拼貼不同的紙片時,多少要顧及到是否符合現實邏輯的問題,他們總是把木紋紙限於表示木質的物品(如桌子、吉他)。而畢加索則全然擺脫這種約束。在他的畫上,一張花紋牆紙可用來表現桌面,一張報紙也可剪貼成小提琴。畢加索曾在與弗朗索瓦·吉洛的交談中,闡述了他對於拼貼的看法:
「使用紙粘貼的目的是在於指出,不同的物質都可以引入構圖,並且在畫面上成為和自然相匹敵的現實。我們試圖擺脫透視法,並且找到迷魂術(trompe L'esprit)。報紙的碎片從不用來表示報紙,我們用它來刻畫一隻瓶子、一把琴或者一張面孔。我們從不根據素材的字面意義使用它,而是脫離它的習慣背景,以便在本源視覺形象和它那新的最後定義之間引起沖突。如果報紙碎片可以變成一隻瓶子,這就促使人們思考報紙和瓶子的好處。物品被移位,進入了一個陌生的世界,一個格格不人的世界。我們就是要讓人思考這種離奇性,因為我們意識到我們孤獨地生活在一個很不使人放心的世界。」(弗朗索瓦·吉洛等《情侶筆下的畢加索》,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60頁)
《格爾尼卡》
《格爾尼卡》,畢加索作,1937年,布面油畫,305.5×782.3厘米,普拉多博物館藏。
油畫《格爾尼卡》,是畢加索作於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響及歷史意義的傑作。此畫是受西班牙共和國政府的委託,為1937年在巴黎舉行的國際博覽會西班牙館而創作。畫中表現的是1937年德國空軍瘋狂轟炸西班牙小城格爾尼卡的暴行。作為一個具有強烈正義感的藝術家,畢加索對於這一野蠻行徑表現出無比的憤慨。他僅用了幾個星期便完成這幅巨作,作為對法西斯獸行的遣責和抗議。
畢加索雖然熱衷於前衛藝術創新,然而卻並不放棄對現實的表現,他說:「我不是一個超現實主義者,我從來沒有脫離過現實。我總是待在現實的真實情況之中。」這或許也是他選擇畫《格爾尼卡》的一個重要原因吧。然而他此畫的對於現實的表現,卻與傳統現實主義的表現方法截然不同。他畫中那種豐富的象徵性,在普通現實主義的作品中是很難找到的。畢加索自己曾解釋此畫圖像的象徵含義,稱公牛象徵強暴,受傷的馬象徵受難的西班牙,閃亮的燈火象徵光明與希望……。當然,畫中也有許多現實情景的描繪。畫的右邊,一個婦女懷抱死去的嬰兒仰天哭號,她的下方是一個手握鮮花與斷劍張臂倒地的士兵。畫的左邊,一個驚慌失措的男人高舉雙手仰天尖叫,離他不遠處,那個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樣地倉惶,以致她的後腿似乎跟不上而遠遠落在了身後。這一切,都是可怕的空炸中受難者的真實寫照。
畫中的諸多圖像反映了畫家對於傳統繪畫因素的吸收。那個懷抱死去孩子的母親圖像,似乎是源自哀悼基督的聖母像傳統;手持油燈的女人,使人聯想起自由女神像的造型;那個高舉雙手仰天驚呼的形象,與戈雅畫中愛國者就義的身姿不無相似之處;而那個張臂倒地的士兵形象,則似乎與義大利文藝復興早期某些戰爭畫中的形象,有著姻親關系。由此可以看出,畢加索不僅是一位富於叛逆精神的大膽創新者,同時也是一位尊崇和精通傳統的藝術家。
乍看起來,這幅畫在形象的組織及構圖的安排上顯得十分隨意,我們甚至會覺得它有些雜亂。這似乎與轟炸時居民四散奔逃、驚恐萬狀的混亂氣氛相一致。然而,當我們細察此畫,卻發現在這長條形的畫面空間里,所有形體與圖像的安排,都是經過了精細的構思與推敲,而有著嚴整統一的秩序。雖然諸多形象皆富於動感,可是它們的組構形式卻明顯流露出某種古典意味。我們看見,在畫面正中央,不同的亮色圖像互相交疊,構成了一個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中軸,恰好將整幅長條形畫面均分為兩個正方形。而畫面左右兩端的圖像又是那樣地相互平衡。可以說,這種所謂金字塔式的構圖,與達芬奇(最後的晚餐)的構圖,有著某種相似的特質。另外,全畫從左至右可分為四段:第一段突出顯示了公牛的形象;第二段強調受傷掙扎的馬,其上方那盞耀眼的電燈看起來好似一隻驚恐、孤獨的眼睛;第三段,最顯眼的是那個舉著燈火從窗子里伸出頭來的「自由女神」;而在第四段,那個雙臂伸向天空的驚恐的男子形象,一下於就把我們的視線吸引,其絕望的姿態使人過目難忘。畢加索以這種精心組織的構圖,將一個個充滿動感與刺激的誇張變形的形象,表現得統一有序,既刻畫出豐富多變的細節,又突出與強調了重點,顯示出深厚的藝術功力。
在這里,畢加索仍然採用了剪貼畫的藝術語言。不過,畫中那種剪貼的視覺效果,並不是以真正的剪貼手段來達到的,而是通過手繪的方式表現出來。那一塊疊著另一塊的「剪貼」圖形,僅限於黑、白、灰三色,從而有效地突出了畫面的緊張與恐怖氣氛。
㈡ 一位裸著上身,抱著一個陶罐兒的少女的油畫叫什麼名字誰畫的謝謝
回答:名字叫做《陶》,它的作者是謝楚余。
1962年生於廣東汕頭市。1988年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廣州美院油畫系副教授,廣東美術創作院畫家。因一副油畫「抱陶女」——《陶》而出名。
1988年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19研究生班,1992年完成研究生專業課程並任油畫系講師,1993年應美國加州設計學院邀請赴美作學術交流和考察。1998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同等學歷研究生班。1991年參加"依維爾古典油畫技法材料研究班"和"西方當代藝術新材料研習班"學習。現為廣州美院油畫系副教授,廣東美術創作院畫家。
網路:《陶》
㈢ 繪畫里,有哪些特別好看的穿旗袍的女人
民國月歷里的女的也不錯
㈣ 世界名畫 少女與陶罐的作者是誰
世界名畫:泉
詳細介紹:
世界名畫《泉》賞析
作品資料:
【畫作名稱】《泉》
【創作者】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法國)
【創作年代】1856年
【規格】163×80cm(一說為164×82cm)
【收藏地】巴黎 盧浮宮
作品賞析:
《泉》大概從1830年安格爾在義大利佛羅倫薩逗留期間就開始醞釀,但一直沒有完稿。最初在安格爾心中構思的「泉」,是仿效義大利大師們在畫維納斯時的願望,他早在1807年就畫過一些草圖,後來不滿足前人已畫過的「維納斯」樣式,企圖使形象更單純化。26年以後,當他已是76歲高齡時才畫完此畫,據說曾有助手幫他繪制,如有人認為這幅畫最初是由他的兩個學生保羅·巴爾澤和亞歷山大·德戈弗協助完成的。
安格爾一生在裸體素描上下過精深的功夫,而且只有當面對裸體模特兒時,他的現實主義真知灼見才顯現出來。《泉》,(1956年)是安格爾最著名的畫作之一。為了創作好這幅作品,安格爾竟醞釀了36年的時間。它通過一個抱罐倒水的裸體少女形象,表現了畫家終身追求的古典美。這幅作品的動人之處,還在於它匠心獨具地表現了少女的純潔,在畫面上創造出了一種恬靜、思雅和抒情詩般的意境。
實際上,畫中少女上肢的姿態並不符合人體的動態規律。安格爾為了使少女的動態看起來更美,為她編造了這樣一個不可能存在的動作。這幅作品對於水的表現非常神奇。從水瓶中傾瀉而出的泉水是寧靜的畫面上最具動態的因素。但經過畫家的巧妙處理,飛瀉的清泉非但沒有打破畫面的寧靜感,還使之平添了一種流動的韻律。
安格爾一生中在裸體素描上下過精深的功夫,而且只有當他面對裸體模特兒時,他的現實主義真知灼見才特殊地顯現出來。他曾說:「標準的美——這是對美的模特兒不間斷觀察的產物」,還認為:「一幅畫的表現力取決於作者的豐富的素描知識;撇開絕對的准確性,就不可能有生動的表現。掌握大概的准確,就等於失去准確。那樣,無異於在創造一種本來他們就毫無感受的虛構人物和虛偽的感情。」
這位古典主義繪畫的末代風流畫家,吸收文藝復興時期前輩大師的求實的技巧,使自己的素描技巧發揮到爐火純青的境地。這里所不同的只是,像馬薩卓、米開朗基羅、喬爾喬奈等大師的裸女體現的是一種充滿人性的時代理想,而安格爾在裸女上所寄予的理想,則是「永恆的美」這一抽象概念。究其實,乃在於尋求以線條、形體、色調相諧和的女性美的表現力。這在他那些描寫土耳其宮女的裸女畫上尤為明顯。晚年,安格爾畫了這一幅《泉》,則進一步反映了畫家對美的一種全新觀念,那就是他深深覺得用精細的造型手段創造一種抽象的古典美典範的必要性。76歲高齡的安格爾,終於在這一幅《泉》上,把他心中長期積聚的抽象出來的古典美與具體的寫實少女的美,找到了完美結合的形式。
當《泉》完成之後,畫家對人說:「同時出現了五個買主,有人簡直向我猛撲過來。他們爭執不休,我幾乎要讓他們抓鬮。」《泉》確實具有人們所嚮往的那種「純粹的美」的品質,盡管她是畫家深藏心底歷半個世紀的理想化身,一旦付諸畫布上,人們確為這位藝術家的鏤月裁雲之作而發出由衷的贊嘆。1857年,《泉》被迪麥泰爾伯爵(也翻譯為為玖沙泰里伯爵)收購,成為私人藏畫品。後根據這位伯爵的遺囑,他的家屬於1878年將此畫贈給國家,成為巴黎盧浮宮內又一鎮館之寶。
㈤ 如何從油畫藝術作品的畫面表現來欣賞女性溫柔嫵媚的美呢
溫柔嫵媚,是人們贊美女性的一個專用形容詞,是指女性在容貌形體動作表情上流露和展現出來的風采神韻和氣質。
溫柔,即是溫潤、柔美、平和、恬靜的意思,與"女兒是水做的骨肉」這句話的意思是一樣的。
嫵媚,即是漂亮、迷人、妖嬈、性感的意思,如「眼含秋水」、「目送秋波」、「目盼兮兮」、「欲笑還顰」、「半羞半喜」、「豐姿綽約」、「玲瓏剔透」、「風情萬種」等等都是形容女性嫵媚的詞語。
溫柔嫵媚是女性獨有的特質,這種特質受到人們廣泛的喜歡和推崇,也是藝術作品中常見的表現題材。在油畫藝術中,有大量以女性為主體和主題的作品,其中很多以優美的畫面表現展示出女性形象溫柔嫵媚的美。
四,從油畫中人物形象的動作姿式上來欣賞女性溫柔嫵媚的美
「莫道江山美如畫,一枝一葉總關情」。女子的輕柔曼舞、倚窗佇立、抬頭望月、對鏡梳妝等等一個動作一個姿勢都可能透著溫柔嫵媚的美。
以雷諾茲的《跳舞的女子》為例。
雷諾茲是18世紀英國古典寫實油畫大師,《跳舞的女子》是他的代表畫作。
畫面中,三位美麗的青春女子在一起縱情起舞。她們容貌皎美,體態輕盈。其中一個微微後仰,揚起雙臂,似蝴蝶正欲起飛;一個大幅前傾,一隻手攥緊手臂呈彎曲狀,像是在跟姐妹們喊「加油」,一隻手用力甩向後邊;一個側身面向前方,左右手一下一上舞成一道美妙的弧線。她們明亮的目光中充滿對美好前景的憧憬期待,美輪美奐的翩翩舞姿中盡顯溫柔嫵媚的風韻神采。
五,從油畫中的背景道具設置安排上來欣賞女性溫柔嫵媚的美。
通過巧妙的背景道具設置安排,營造一種溫馨浪漫柔美和諧的氣息氛圍,來烘托和彰顯女性的溫柔嫵媚美,是油畫藝術中常見的表現形式和手法。
如喬爾喬內的《沉睡的維納斯》。
喬爾喬內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威尼斯畫派的重要代表,《沉睡的維納斯》是他生前創作的最後一幅古典寫實油畫。在這幅作品中,畫家一方面通過細膩的筆觸刻畫出人物主體的姣好容貌和富有韻律的身體曲線美,一方面通過多姿多彩秀美遼闊的背景來烘託人物。如碧藍如洗的天空中漂浮著的朵朵彩雲,天空下遠方的帶著古色古香的房屋和鬱郁蔥蔥的樹木,近處的生機盎然的綠地草坪,等等這些和置身其中的維納斯構成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妙圖景,更加烘托出維納斯女神溫柔嫵媚的美。
㈥ 跪求一個畫女動漫人物的繪畫高手!重金獎賞!
我可以告訴你有一個美女姐姐而且畫的很漂亮的,叫做夏達。哦,對了,多觀察人的側面,還有漫畫里的眼睛,男生和女生眼睛是不一樣的,男生眼睛要狹長一些,女生眼睛要圓一些,男生眼頭和眼尾要有一兩根睫毛,不要畫多了,畫多了,看起來性別模糊,開朗的卡通女生睫毛要往上翹,要注意,睫毛要畫的有點彎度,冷靜的女生的眼睛要扁一些,睫毛往下畫罩住二分之一得眼球。至於手,我一般憑感覺畫,只要你腦袋中有手的姿態就能畫出模糊的輪廓,當然你也可以把你的手擺出各種各樣的姿態來畫,練習多了,不成問題。反正多觀察各式各樣的人的姿態,結合實際,相信你的技術會有所大大的提高。我能幫助你的只有這么多了嘍~
㈦ 辣媽小S曬二女兒繪畫作品,她的繪畫水平如何
近日,辣媽小S可是驕傲的不得了,大女兒許俏妞和小女兒許老三都紛紛在舞蹈比賽上獲得金牌,令小S在社交平台上多次分享大小女兒舞蹈比賽拿獎內容,引得廣大網友一陣圍觀,直呼小S真是太會生,女兒們一個比一個優秀,但有細心的網友提問為什麼只曬大小女兒,如今只有二女兒沒有拿過金牌了,這也讓大家開始質疑小s對三個女兒是不是太過偏心,尤其是冷落了二女兒。不過三個女兒都各有所長,小S簡直不要太欣慰呀。當然,能擁有這么懂事、優秀、乖巧的女兒以及上得廳堂下得廚房的老婆。許雅鈞才是真正的人生贏家啊。
同樣手心手背都是肉,都是自己的親生女兒,相信小S也不會冷落其中的任何一個。
㈧ 美女畫家自畫人體,比男畫家還大膽,藝術真是做別人不敢做的事
導讀:美女畫家自畫人體,還擺到鬧市街頭,男畫家都不敢這么大膽。她認為"性生萬物"要歌頌、要贊揚,藝術真的是做別人不敢做的事嗎?
藝術是什麼?籠統地說,藝術是一種文化,一種反映現實、抒發情感的文化。而藝術需要藉助聲音、形體、語言、繪畫等形式將她表現出來。與此同時,藝術還需要通過媒介、媒體、書籍等途徑進行傳播。
對藝術的判定確實沒有一個界限,也別是人體藝術畫,到底什麼樣的人體畫是藝術,什麼樣的是低俗沒有誰能明確的界定它。所以,對此有些爭議也是無法避免的。
有的人評價說:"藝洋的博客太火爆了,油畫中的裸女貌似都是她的自畫像。或許,藝術就是做別人不敢做的事。"
還有的人則這樣評價:"藝洋作品風格唯美浪漫性感,歌頌女性和愛,強烈感受到一位孤獨熱愛生命的女藝術家的靈魂。"
你認為呢?你怎麼評價她的人體畫?但對於她,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為何她要畫自己的人體,對此你又是怎麼看的?
㈨ 當代女性畫家
遼寧鞍山 劉曉丹 北京 魏東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著思想解放和市場經濟發展,女性繪畫展現嶄新面貌。大批女性畫家用獨特的風格表現世界,呈顯出空前的開放性和創造性,並以鮮明的女性意識享譽當代畫壇。劉虹、閻萍、徐曉燕、喻紅、夏俊娜是當代女性油畫家的重要代表,其作品在當前中國藝術市場的當代油畫板塊表現也最為活躍。以下以年齡為序,略述其藝術簡歷及市場概況。
女人與女性——劉虹
劉虹,生於1956年5月,陝西鳳翔人。1982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1986年畢業於該系研究生班,留校任教。後任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主任、教授,現供職於中國藝術研究院。
劉虹的作品以「女性」題材著稱。她的研究生畢業創作《冥想》系列,展示了女性的受傷和自憐狀態,被視作國內較早具有女性意識的「女性主義繪畫」。她1992年至90年代末完成的《自語》系列,時空更加理性,色彩減弱到幾近黑白。作品中用布包裹頭臉、處於自閉和自語狀態的女人,呈現出特有的孤寂、脆弱和掙扎,是多數女性無從進行精神交流的寫照。
她在世紀之交的《覓迷》和《倏》系列中,視野由冷峻的理性封閉轉向流行文化,將女體律動為連續的幻影,用朱紅色造成尖銳的突兀。她2002年開始的《時光》系列創作,以「美麗女人」切入當下生活,著衣的美女們雖然仍略帶憂傷,但從隱秘的內心靠近了現實的「花花世界」。她2004年開始的《失憶的魚》系列,以「魚水之歡」鋪排了性與生命母題,魚成為女人生命狀態的隱喻和性的暗示。其近作《麗色——唇語》系列則採集了各色都市美女圖像,將視點聚集在時尚女性彰顯性感的唇部,連同刺目的鮮艷發式,構成了炫耀色相的消費時代景觀。
劉虹是四川美院最著名的「77、78級」的一員,並在畢業後留校任教,是四川畫派最資深的女畫家之一。朵雲軒在2006年春拍中提出中國當代油畫地域板塊的概念後,川派美術市場整體走強,張曉剛、周春芽、羅中立等「77、78級」領軍人物如日中天。相對而言,劉虹作品的行情雖然也有不俗表現,但價值卻遠遠被低估。
早在1994年,劉虹就有作品在中國嘉德上拍。新世紀以來,其作品的拍賣成交量和成交額不斷增加,特別從2005年起,出現巨大的增幅。2005年,其《人體》等8件上拍作品全部成交,總成交額45.9萬元。2006年,其作品成交多達18件,總成交額300餘萬元,其中《明朗的天》在北京嘉信以88萬元成交,為目前個人最高價。2007年,其作品共成交12件,總成交額320餘萬元。
截至2010年1月中旬,劉虹作品共成交55件,總成交額844萬元,在中國油畫家中排名161位。其成交作品以《失憶的魚》系列最多,達21件,在其成交價居前20名的作品中佔有半數。
讓繪畫徹底女人——閻萍
閻萍,生於1956年6月,山東濟南人。現為中國人民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教授。她1983年畢業於山東藝術學院,留校任教。1984年,其《礦大嫂》獲第六屆全國美展優秀獎。
閻萍1989年至1991年在中央美術學院研修,畢業創作《母與子》系列,以生動的情趣和敏銳的色彩感得到好評。該系列來源於母愛,描繪她和孩子的幸福生活。1993年,其《母與子系列之二》獲第二屆中國油畫年展銀獎。1995年,其《母與子系列之八》獲第三屆中國油畫年展銀獎。
《戲班子》是閻萍的另一個重要系列,其情景來源於她插隊時接觸到的戲班子生活。作品描繪演員平淡的動作、表情,以對比台上才子佳人的儒雅與幕後戲子生活的粗糙。2003年,她的《小戲班子》獲全國第三屆油畫展優秀獎。此外,2004年其《青莊稼》獲第十屆全國美展銀獎。
閻萍吸取西方繪畫的技法情調表現傳統的中國生活,賦予許多日常場景以特有的人文意義。她最喜歡類似於孩童皮膚和花朵的粉色系,充滿了濃郁的女性魅力與幻想。她借鑒中國大寫意技法,將形象融於斑駁生輝的色彩組合中,畫面酣暢淋漓。
閻萍作品已被中國美術館及海內外多家美術機構收藏,並較早被國內拍賣市場認可。1996年,其《母與子》在中國嘉德以4.4萬元成交,之後屢有作品在該拍賣行成交。2004年,其《2003年作母與子》在中國嘉德成交價突破20萬元。2005年,其上拍作品的數量猛增至15件,並有14件成交,總成交額407萬元,其中《2004年作母與子》《雨天》《唱戲的人》成交價均超過60萬元。2006年,其作品成交多達24件,總成交額近900萬元,其中《像鳥兒一樣飛》《呼吸粉紅》成交價均突破100萬元。
2007年,閻萍作品上拍25件,僅1件流拍,總成交額達1200餘萬元,其中《喘息》《難忘西廂記》《人間五月天》《2003年作母與子》《2000年作戲班子》成交價均逾100萬元。2008年,其作品成交量雖然減少到17件,但總成交額仍超過1000萬元,其中《藍色心情》在陽光艾德拍賣公司以358萬元成交,為其個人最高價紀錄。
截至2010年1月中旬,閻萍作品共成交95件,總成交額3748萬元。在中國油畫家中排名51位,居當代女性畫家第二。其成交作品以《母與子》和《戲班子》系列比重最大,並以後者價格較高。
大地之歌——徐曉燕
徐曉燕,生於1960年,河北承德人。她1982年畢業於河北師大美術系,任教於華北石油教育學院,1987年任教於河北保定師專,1998年辭職到北京做職業畫家。
自1990年代初,她創作了大量以大地為主題的風景畫,賈方舟稱之為「光色交響中的大地之歌」。其成名作 《秋季風景》系列描繪秋風中佇立的秸稈、枯草,充滿悲劇意象。1995年,其《秋季風景之十二》獲第三屆中國油畫年展金獎。
自1990年代中期,徐曉燕完成了《樂土》和《大地的肌膚》系列,作品融入更多人生感悟和生存體驗,氣息更加苦澀壓抑,意境更加曠遠深邃。前者描繪秋收後的狼藉肅殺,畫面沉鬱凝重;後者描繪大地的創傷裂痕,充滿被宰割的痛感。她2000年赴美訪學,據大白菜照片完成《怒放》系列,反復用不同色調演繹微觀的生命過程。
2004年,她的《輝煌》系列重回大地母題,作品一掃悲愴情調,高揚收獲的玉米地的輝煌氣象,色彩明快,情緒高昂。她2006年的《邊緣地帶》系列,描繪被工業產品和垃圾包圍的美麗風景,陷入對人類行為的反省和對殘酷現實的無奈。
徐曉燕作品1993年獲中國油畫雙年展學院獎後,陸續參加多次海內外重要展覽,並被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等藝術機構及私人收藏。她作為最成功的職業畫家之一,在北京畫家村數百位女性畫家中表現極為出色,備受收藏者關注。
早在1996年,徐曉燕的《秋季風景系列之十二》就在中國嘉德以4.95萬元成交。2004年,其《樂土系列之三》在中國嘉德以27.5萬元成交。2005年,其作品共成交15件,總成交額300餘萬元,其中《輝煌系列之二》《輝煌系列之三》《輝煌系列之五》成交價均超過50萬元。2006年,其作品共成交19件,總成交額700餘萬元。其中《大望京》在康坦普瑞拍賣公司以418萬元成交,為個人價格最高,也是當代女性油畫家的最高價格紀錄。2007年,其作品共成交22件,總成交額近300萬元,其中《2005年作輝煌系列》在中貿聖佳以53.8萬元成交。2008年,其作品成交20件。
截至2010年1月中旬,徐曉燕作品共成交97件,總成交額1790萬元,在中國油畫家中排名107位。其成交作品各系列都有涉及,但以《輝煌系列》最為醒目,在其成交價居前10名的作品中多達6件。
時代的記錄——喻紅
喻紅,生於1966年,北京人。1988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並留校任教,1996年獲該系碩士學位。
喻紅作品專以人物為題材,有很明顯的自傳性。其1988年至1993年的作品,多描繪單色背景下無聊站立的朋友,呈現同年齡人共有的茫然和焦慮。1990年,其《肖像系列》參加了女畫家的世界展覽,並在美院畫廊舉辦個展。1991年,她的《初學者》等參加了新生代藝術展,由此,她成為新生代女性畫家的傑出代表。
喻紅從1999年開始創作的《目擊成長》系列曾在多座城市巡展。該系列以其個人線索展示社會變遷,突顯女性對自身和環境的關切。作品選取從其出生至今每年的個人生活照片,製成油畫後,與記錄社會的新聞照片並置。她自2002年創作的《她》系列,選取各種女性的生活或工作照片,製成油畫後,與她們最喜歡的照片並置。該系列以肖像方式,呈現不同層面和境遇的女性的生存狀態。
從2007年開始,喻紅完成了與傳統經典有關的作品,包括依據唐代《搗練圖》而作的《春戀圖》、依據埃及宗教畫《天梯》而作的《天梯》等。
喻紅是寫實功力極深的學院畫家,本科畢業前的素描習作已成學院典範,其創作有很強的寫實主義特徵。她後來的作品由具象轉向抽象,寓言意味加強,在新生代畫家中風格獨具。一貫關注女性畫家群體的畫廊「長征空間」與她多年合作,認為她是中國最好的女藝術家,是架上繪畫的最關鍵人物。
早在1994年,喻紅的《水晶杯》便在中國嘉德拍至1.76萬元。從2005年起,其作品上拍踴躍,當年6件上拍作品全部成交,總成交額200餘萬元。2006年,其作品共成交13件,總成交額近500萬元,其中《1997年作無題》在紐約蘇富比以9.6萬美元(合人民幣77.5萬元)成交。
2007年,喻紅作品共成交9件,總成交額300餘萬元。2008年,其作品共成交11件,總成交額490餘萬元,其中《花花世界》在中國嘉德以134萬元成交,《好·藏女卓瑪》在香港蘇富比以101萬元人民幣成交。2009年,其《此時此刻》在春秋拍賣公司以139萬元成交,為個人最高價。
截至2010年1月中旬,喻紅作品共成交52件,總成交額1833萬元,在中國油畫家中排名111位。
隨心所欲——夏俊娜
夏俊娜,生於1971年,內蒙古人。1991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附中,1995年畢業於該院油畫系第四工作室,任教一年後辭職,專心創作。
1995年,夏俊娜的《秋》在中國油畫年展中獲得銀獎。在2000年的二十世紀中國油畫展上,夏俊娜是年齡最小的參展畫家,台灣《藝術新聞》以《從李鐵夫到夏俊娜》一文概括中國百年油畫的歷史承繼。2005年,在上海美術館和中國美術館相繼舉辦她的個展「生命的豐年」。
夏俊娜的創作多以美女和鮮花為題,作品捕捉其記憶深處的理想生活情調,隱含著她的精神樂園。其色彩營養多采自西方,早期受巴爾蒂斯、維亞爾、博納爾的影響較大。自2000年起,她在油畫媒介中融入東方文化情結,與西方油畫拉開了距離。她不喜歡寫生,作畫隨心所欲,打破了常規的敘述空間和光影秩序。其畫面中三維寫實與二維抽象並存,散發著優雅神秘的光芒。她以國畫的寫意性筆法書寫油畫,將水墨意識注入油彩之中,展現出新鮮的超現實氣氛。
夏俊娜作為知名度最高的年輕女畫家,具有極高的市場認可度。其作品走向市場得益於畫廊的運作。她剛畢業就受到北京春夏翰墨畫廊的推重,之後得到上海藝博畫廊的支持,1999年在該畫廊為其舉辦的首次個展上,參展作品全部售空。2002年,她作為第一位與環碧堂畫廊簽約的畫家,被推向國際市場。
自1996年《秋》在中國嘉德以8.25萬元成交後,至1999年,夏俊娜有8件作品拍賣成交。進入新世紀,其作品的成交價格不斷攀升。2005年,其作品上拍36件,僅流拍2件,總成交額1200餘萬元,其中《東籬賦》《鏡花緣》《櫻花》《金線頂》《閑》《風箏》《傲霜圖》成交價均超過50萬元。2006年,其作品成交多達47件,總成交額近1500萬元,其中《1995年作秋》在北京保利以90.2萬元成交,另有10件均超過50萬元。2007年,其作品成交24件,總成交額近900萬元,其中《望海潮》在誠銘國際以132萬元成交。
截至2010年1月中旬,夏俊娜作品共成交153件,總成交額4450萬元,在中國油畫家中排名44位,在中國女畫家中,排名僅遜於潘玉良。以她如此年紀創下如此輝煌的行情,當屬中國油畫市場的一大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