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雨傘是魯班妻子雲氏發明的,那個時期的雨傘是怎麼做的
雨傘是魯班妻子雲氏發明的,那個時期的雨傘是怎麼做的?一把油紙傘,或許讓你想起古代江南的煙雨朦朧,還有伊人紅妝。可是如果沒有油紙傘,又碰到了下雨,估計就沒了煙雨朦朧的詩情畫意了,只有懊惱了估計,這也是古人所經歷的沒傘的煩惱。你別看現在人們可以使用各式各樣的避雨工具,雨衣雨鞋雨傘,五花八門,可謂是便利。但在古代,至少在宋代以前,古人是沒有這花里胡哨的雨傘用的。那雨傘或者說油紙傘之前,古人用什麼方法避雨呢,該不會是大頭吧,當然不是,答案是:蓑衣,斗笠。
⑵ 求雨傘的歷史,古代用草或竹葉編制的傘的圖片
戰國古傘骨架初現原形[組圖]
http://news3.xinhuanet.com/photo/2006-04/04/content_4380281_1.htm
http://news.21tx.com/2006/04/06/12238.html
是誰發明的雨傘?對這個問題一直眾說紛芸。有的說,埃及人最早使用雨傘,早在公元前1200年,埃及(Egypt)的貴族們外出旅遊時常常要奴隸(slave)為他們撐太陽傘(parasol)。羅馬人用傘遮擋地中海地區的陽光。在中國,傘是公元前1000年由魯班的妻子發明的,傘被稱作「能移動的房屋」。
在英國,在18世紀才開始使用雨傘。佰納斯 傘一度是女性的專用品,表示女人對愛情的態度。把傘豎起來,表示對愛情遙堅貞不渝;左手拿著撐開的傘,表示「我現在沒有空閑時間」。把傘慢慢晃動,表示沒有信心或不信任;把傘靠在右肩,表示不想再見到你。
到了19世紀男人開始使用傘。
由於英國多雨傘是英國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為傳統的英國生活方式的象徵,成為倫敦商人和官員必之物,英國人的象徵——約翰牛就手中拿著雨傘。在文學作品、電影中也是不可缺少之物。英國於1969年建立傘博物館。傘還有多種用途。傘有時被當作武器。1978年,一們被流放的保加利亞(Bulgaria)人在滑鐵盧大橋上被刺客用傘尖刺傷,中毒身亡。有的傘柄可以噴灑胡椒粉,用來制止惡狗追咬。有的傘柄里有燈光可照明探路。
英國有一種催淚傘,若遇到歹徒,一按傘柄即可噴出催淚瓦斯(tear gas),把歹徒驅跑。傘也能預示人的運氣。如果傘掉在地上,不要自己揀起來,否則壞運氣就會到來。如果在陽光明媚的日子裡打開傘,那就意味你把雨帶來。不要在屋裡撐開傘,也不要把傘放在床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雨傘的國家,從發明之日到現在至少也有 3500 多年的歷史,當時被人們稱之為「簦」。到了後魏時期,傘被用於官儀,老百姓將其稱為「羅傘」。官階大小高低不同,羅傘的大小和顏色也有所不同。皇帝出行要用黃色羅傘,以表示「蔭庇百姓」,其實主要目的還是為了遮陽、擋風、避雨。 傘在中國誕生之後,隨著對外開放和交流的日益擴大,也就逐漸傳到了國外。日本在唐朝時先後向中國派出了 19 批「遣唐使」,多 500 餘人,其中有醫師、畫師、音樂家及各方面的學者,他們到中國專門觀摩和學習中國文化,不僅把中國的歷法,天文、音樂、美術等文化帶到了日本,也 包括制傘工藝在內的多種生產技術、製造工藝帶到了日本。 1747 年,英國一位叫祖納斯的商人到中國旅行,發現中國人打著油紙傘在雨中行走,雨停後把傘一收,隨身攜帶,甚為方便,回國時便買了一把。回去後不久,正逢一個雨天,他便撐開帶回去的那把雨傘在倫敦街頭行走。按當時英國的宗教傳統認為:天上下雨是上帝的旨意,用傘遮住雨就是違反天意,是大逆不道的。漢努威因此受到嘲罵和詛咒,甚至有些人向他投擲雞蛋。但是,雨傘的好處卻人人可見,終於在一片反對聲中逐漸盛行起來。到 19 世紀中葉,雨傘成了英國人的生活必備品,而且用傘也成了英國人的一種榮耀。
4000年前,一個孩子頭頂一片大荷葉,冒雨行走,雨珠從凸面的荷葉斜邊上滾下來,這啟發人們發明了傘。"頭頂荷葉,這種現象有可能使人從中受到啟發以至創造發明出傘,但也有可能是孩子模仿成人頭戴頭笠之類的天真童稚,這與孩子們腰揣木頭手槍,騎著一匹竹馬沒有多大分別。即使退一步,頭頂荷葉的啟示當在情理之中,但"4000年前"雲雲,又從何說起呢?其實,關於傘的發明,民間有種種傳說。流傳較廣而又有文字記載的還是那位神通廣大的"魯班先師"。據說魯班在鄉間為百姓做活,媳婦雲氏每天往返送飯,遇上雨季,常常挨淋。魯班在沿途設計建造了一些亭子,遇上下雨,便可在亭內暫避一陣。亭子雖好,總不便多設,而且春天孩兒臉,一日變三變,夏季雷陣雨,說來就來,以至"迅雷不及掩耳"。雲氏突發奇想,"要是隨身有個小亭子就好了"。魯班聽了媳婦的話,茅塞頓開。這位本領高強、無所不能的中國發明大王依照亭子的樣子,裁了一塊布,安上活動骨架,裝上把兒。於是世界上第一把"傘"就這樣問世了。而據《玉屑》記載,傘是魯班的媳婦為關心終日在外勞作的丈夫而發明的。看來,若要申請專利,還是魯班夫婦倆人共享比較合理,這傘的發明,是他們夫妻恩愛、相互關心的產物。
魯班是春秋時代魯國的巧匠,同時代的孔老夫子,周遊列國,難免碰上日曬雨淋,於是在他出行的車上便製作了一種固定的傘,既可遮風避雨也可遮陽避暑。這種隨車固定的"傘",在1989年發行的J162《孔子誕生2540周年》紀念郵票第二枚"周遊列國"上便可一睹風采。
由於傘在社會學上的衍生意義,在中國古代,傘是帝王將相、達官貴人權勢的象徵,這在《左傳》"備物典冊"《晉書輿服志》中有明確記載,而且等級森嚴。傘的用料、色彩、尺寸就象頭上的烏紗,身上的朝服一樣,也是區分官職大小,身份尊卑的一種標志。如漢代規定:食粟二千石以上的九卿、三公用黑傘,三品以上的官員用青傘,而宋代則天子用紅黃二色,庶僚一律用青色等。因此古時皇帝或高官出巡時乘座的轎子或車子都張著傘蓋,以示"庇蔭百姓"。因此這種傘又稱"涼傘"、"羅傘"、"萬民傘",書面語又稱"華蓋"。T151秦始皇陵銅車馬,T131千里走單騎中的"華蓋",都是用傘人身份的標志。這種以傘入儀仗,氣勢最為恢宏、表現最為充分的可能要數台灣省發行的"明人出警入蹕圖"。二個五連張還外加局部放大圖。僅入蹕圖第二枚,紅、綠、黃、蘭、白五頂"羅傘",異彩紛呈,在"出警圖"第三、第五枚中,既有左、右對稱暫時收攏,扛在肩上的,又有居中張開正在行進中的,沸沸揚揚,浩浩盪盪,可謂顯赫。正因為傘有象徵榮華富貴的作用,所以東方民間婚禮迎娶中亦有打傘的習俗。這在澳門、朝鮮發行的民間婚禮郵票中有著生動的描繪。
傘在當代藝術作品中,賦予社會學或政治象徵意義的首推文革中劉春華創作的油畫《毛主席去安源》。在畫上烏雲蔽日,山雨欲來,毛澤東手執雨傘,踏著氤氳的山路走來。該畫自1968年7月1日隨"兩報一刊"發往全國,並印成彩色單張和搬上郵票,成為世界美術史上印數最多(累計9億多張)流傳最廣的美術作品。1995年10月,中國嘉德拍賣公司以605萬元人民幣拍出該畫原作,再次在國內外引起轟動。
傘,不僅是一種古老的生活用品,也不只是官府的儀仗裝飾,還是戲曲、歌舞、雜技藝術中常用的道具。台灣省1983年發行的《白蛇傳》郵票,第一枚反映的就是"西湖借傘"的情景,正是這把傘,一借一還便衍生出許仙和白娘子之間的曲曲折折的愛情故事。而直接以傘為中心道具的民族民間藝術,中外郵票都多有反映。
我國特55《中國民間舞蹈》(第三組)中的"黎族三月三"描繪的便是一對黎族青年男女共撐一把傘,親密無間愛意纏綿載歌載舞,生動反映了黎族三月三民族風情,那種濃郁的鄉土氣息,民間風俗撲面而來。而越南在1962年、1972年發行的民間舞蹈的郵票中,分別都有一枚以"傘舞"為題的郵票;新加坡1986年發行的民間舞蹈中亦有一枚"蘇門達臘民間傘舞";這些以傘為中心道具的民間藝術,搬上各國名片,極富動感與美感。由柳洪平創建。
傘之家族
現如今,傘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僅為遮風墚雨所用,它的家族可謂子孫繁衍,款式眾多。有置於案頭、茶幾上的燈罩傘,有直徑達兩米多的海濱浴場遮陽傘,有飛行員必備的降落傘,有折疊自如的自動傘,還有用於用於裝飾的小小的彩色傘 ……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傘的樣式、功能的追求也在不斷求新,因而一些多功能、新樣式的傘也不斷被發明出來。如日本現在已出現了一種十分別致的傘,傘柄上裝有收音機,傘一撐開,就可以聽到優美的音樂。另外,日本人還針對通常的傘不能避免鞋子被雨淋濕的情況,發明了一種鞋傘。這種傘立於鞋尖,下雨進撐開就可以防止鞋子和腳被雨淋濕,但在傘不撐開時,它在鞋子的頭部卻是一種裝飾。國外還有一種帶香味的傘,傘一撐開,芬芳濃郁,可以想像得到,在雨中打著這種傘,心情是何等舒暢
公元前1100年,中國人已經使用傘,那時已經用傘表示身份。傘骨用竹或檀香木製成,上面覆以樹葉或羽毛做的傘面。公元12世紀英語才出現「傘」這個詞。以前一直只有陽傘,到1733年代,巴黎人用油布做傘面,才製成雨傘。1750年,英國的漢威到外國旅行後帶了一把傘面回倫敦,轟動一時。1874年雪靠耳附近迪卡地區的金屬拉絲工霍克斯取得弧形鋼質傘骨的專利權。有了此傘骨,傘可以收緊,從此成為英國紳士常用的雨具。1930年柏林人豪普特發明了伸縮傘。在學術界也有人說,公元4世紀三國時期中國人才發明了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物的起源: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雨傘的國家,從發 明之日到現在至少也有 3500 多年的歷史。
事物的演變歷史:到了後魏時期,傘被用於官儀,老百姓將其稱為「羅傘」。官階大小高低不同,羅傘的大小和顏色也有所不同。皇帝出行要用黃色羅傘,以表示「蔭庇百姓」,其實主要目的還是為了遮陽、擋風、避雨。 傘在中國誕生之後,隨著對外開放和交流的日益擴大,也就逐漸傳到了國外。日本在唐朝時先後向中國派出了 19 批「遣唐使」,多 500 餘人,其中有醫師、畫師、音樂家及各方面的學者,他們到中國專門觀摩和學習中國文化,不僅把中國的歷法,天文、音樂、美術等文化帶到了日本,也 包括制傘工藝在內的多種生產技術、製造工藝帶到了日本。 1747 年,英國一位叫祖納斯的商人到中國旅行,發現中國人打著油紙傘在雨中行走,雨停後把傘一收,隨身攜帶,甚為方便,回國時便買了一把。回去後不久,正逢一個雨天,他便撐開帶回去的那把雨傘在倫敦街頭行走。按當時英國的宗教傳統認為:天上下雨是上帝的旨意,用傘遮住雨就是違反天意,是大逆不道的。漢努威因此受到嘲罵和詛咒,甚至有些人向他投擲雞蛋。但是,雨傘的好處卻人人可見,終於在一片反對聲中逐漸盛行起來。到 19 世紀中葉,雨傘成了英國人的生活必備品,而且用傘也成了英國人的一種榮耀。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41959.html
⑶ 古代的雨傘是怎樣做的
以手工削制的竹條做傘架,以塗刷天然防水桐油的皮棉紙做傘面。
製作過程
傳統的油紙傘的製作過程非常繁瑣,全部依賴手工完成。民間有諺語:工序七十二道半,搬進搬出不肖算。大致來講,分成如下幾步:
1.號竹:即選竹
2.做骨架:削傘骨,並進行水浸、日光晾曬等必要的技術處理,然後鑽孔、拼架、穿線、串聯傘柄傘頭製成骨架。
3.上傘面:把裁好的紙粘上骨架,修邊、定型,曝曬
4.繪花:於傘面繪上圖案 ,曬干
5.上油:最後在傘面刷上熟桐油,待完全乾後就可以使用了
目前國內傳承較好的油紙傘作坊,如秦風漢月油紙傘、若水堂油紙傘等,仍然以傳統古法製造油紙傘,86道工序全手工操作,從削竹到繪制圖案都是全手工,沒有使用機器。材質也固守傳統,為的是保持其古法天成的韻味,不使其淪於工業化。比如傘托,必須是從大山裡砍伐下來的通木。製作工具也歷史悠久,品質控制嚴格,要求「四溝」平整不露接頭、「牙子」不露口,「胚子」、「托子」不露「豬鼻孔」,塗桐油也要求均勻。傘面繪制也很講究,由專業畫師完成,主要取材於傳統國畫題材。也有各種民間題材,切合不同喜慶場合,比如婚聘的油紙傘。
制傘手工技能要求高,制傘人要以自己的技巧經驗來完成,技藝以師徒相承,靠師徒之間言傳身教及個人的悟性、長期實踐體會掌握,學徒須三年方可出師。所用的工具由鐵匠專門打制,傘的用料也很講究,以上好桃花紙為傘面,在柿子漆里浸透,一張一張黏貼在傘骨上。柿子漆是在油柿青的時候,把油柿搗糊榨出的柿子汁,既有黏性又不會把桃花紙黏住。以竹、木製傘柄和傘骨,用發線紮好,傘麵糊好後繪上圖案,塗上桐油,然後在室內吊起陰干,至少要經過70多道工序,包括選材-鋸竹-刨青-劈條-削骨-鋸槽-鑽孔—鋸葫蘆-串葫蘆-蒸煮-暴曬-裝柄-裝鍵-繞傘圈-裱傘-糊傘邊-繪畫-收卷-穿飾線-上桐油-套把-結頂(精細工序繁瑣達八十餘道)。
參考:http://ke..com/subview/157923/15361019.htm#viewPageContent
⑷ 古代竹傘的製作過程
傳統的油紙傘的製作過程非常繁瑣,全部依賴手工完成。民間有諺語:工序七十二道半,搬進搬出不肖算。大致來講,分成如下幾步:
1.號竹:即選竹
2.做骨架:削傘骨,並進行水浸、日光晾曬等必要的技術處理,然後鑽孔、拼架、穿線、串聯傘柄傘頭製成骨架。
3.上傘面:把裁好的紙粘上骨架,修邊、定型,曝曬
4.繪花:於傘面繪上圖案 ,曬干
5.上油:最後在傘面刷上熟桐油,待完全乾後就可以使用了
目前中國內傳承較好的油紙傘作坊,仍然以傳統古法製造油紙傘,86道工序全手工操作,從削竹到繪制圖案都是全手工,沒有使用機器。材質也固守傳統,為的是保持其古法天成的韻味,不使其淪於工業化。比如傘托,必須是從大山裡砍伐下來的通木。製作工具也歷史悠久,品質控制嚴格,要求「四溝」平整不露接頭、「牙子」不露口,「胚子」、「托子」不露「豬鼻孔」,塗桐油也要求均勻。傘面繪制也很講究,由專業畫師完成,主要取材於傳統國畫題材。也有各種民間題材,切合不同喜慶場合,比如婚聘的油紙傘。
⑸ 古代的雨傘是怎樣做
以手工削制的竹條做傘架,以塗刷天然防水桐油的皮棉紙做傘面。
製作過程
傳統的油紙傘的製作過程非常繁瑣,全部依賴手工完成。民間有諺語:工序七十二道半,搬進搬出
不肖算。大致來講,分成如下幾步:
號竹:即選竹
做骨架:削傘骨,並進行水浸、日光晾曬等必要的技術處理,然後鑽孔、拼架、穿線、串聯傘
柄傘頭製成骨架。
4.上傘面:把裁好的紙粘上骨架,修邊、定型,曝曬
5..繪花:於傘面繪上圖案 ,曬干
6.上油:最後在傘面刷上熟桐油,待完全乾後就可以使用了
目前國內傳承較好的油紙傘作坊,如秦風漢月油紙傘、若水堂油紙傘等,仍然以傳統古法製造油紙
傘,86道工序全手工操作,從削竹到繪制圖案都是全手工,沒有使用機器。材質也固守傳統,為的
是保持其古法天成的韻味,不使其淪於工業化。比如傘托,必須是從大山裡砍伐下來的通木。製作
工具也歷史悠久,品質控制嚴格,要求「四溝」平整不露接頭、「牙子」不露口,「胚子」、「托
子」不露「豬鼻孔」,塗桐油也要求均勻。傘面繪制也很講究,由專業畫師完成,主要取材於傳統
國畫題材。也有各種民間題材,切合不同喜慶場合,比如婚聘的油紙傘。
制傘手工技能要求高,制傘人要以自己的技巧經驗來完成,技藝以師徒相承,靠師徒之間言傳身教
及個人的悟性、長期實踐體會掌握,學徒須三年方可出師。所用的工具由鐵匠專門打制,傘的用料
也很講究,以上好桃花紙為傘面,在柿子漆里浸透,一張一張黏貼在傘骨上。柿子漆是在油柿青的
時候,把油柿搗糊榨出的柿子汁,既有黏性又不會把桃花紙黏住。以竹、木製傘柄和傘骨,用發線
紮好,傘麵糊好後繪上圖案,塗上桐油,然後在室內吊起陰干,至少要經過70多道工序,包括選材
-鋸竹-刨青-劈條-削骨-鋸槽-鑽孔—鋸葫蘆-串葫蘆-蒸煮-暴曬-裝柄-裝鍵-繞傘圈-
裱傘-糊傘邊-繪畫-收卷-穿飾線-上桐油-套把-結頂(精細工序繁瑣達八十餘道)。
⑹ 古代的雨傘是怎麼做成的什麼材料
據說雨傘是魯班的妻子發明的。 在春秋末年,我國古代的著名工匠魯班,常在野外作業,常被雨雪淋濕。魯班的妻子雲氏,看到丈夫這樣辛苦,就想做一種能遮雨的東西。她把竹子劈成細條,在細條上蒙上獸皮,樣子很像「亭子」,而且收張自如,真是「收攏如棒,張開如蓋」。這就形成了以後的傘。古時傘也寫作饊,饊即傘也。 據《傘物紀原》雲:「六韜曰:天雨不張蓋幔,周初事也。通俗文曰:張帛避雨,為之饊,蓋即雨傘之用,三代已有也。」可見古代傘是用絲制的。東漢時蔡倫發明了造紙術後,絲帛傘被紙傘代替了,因為紙畢竟比絲綢便宜。當然所謂遙紙乎並不是只用一張簡單的紙就了事,而是加厚的油浸過或塗過蠟的。
另外,古時還有傘的替代品。其一是「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中的「箬笠」和「蓑衣」。還有古代書生背的書箱上也有一個橫出來的遮陽光和雨水的擋篷。
古代肉食者用的傘都是絲綢的。
1747年,我國的傘傳入英國,成為英國第一把傘。當時有一個英國人到中國旅行,看到我國人民張著油紙傘在雨中行走,認為很適用方便,就買了一把使用,回國時便把它帶回了英國,然後又造了一把形狀似香菇的絲布傘用之,不久遍布了全英國。今天雨傘已在世界各地廣泛使用了。 (現在看一些英美老片,他們在雨中都是只穿一不太怕水的衣服而已)
⑺ 古代沒有塑料做雨衣雨傘,雨天出行古人是如何避雨的呢
古代日雨天出行,避雨的工具不如現在豐富,但是聰明的古代人也會就地取材,很多東西都是他們的避雨工具,比如一隻荷葉頂在頭上就可以使腦袋不受淋雨之苦。當然荷葉算不了是古人避雨的主要工具,那麼都有哪些能夠算是古代人雨天出行的工具呢?我覺得雨傘、斗笠、素衣和木屐應該算得上。
雨傘雨天,今天我們最常使用的工具便是傘,其實在古代,雨傘也是一件常見的避雨工具。
木屐是漢朝時期常見的服飾,其名來自中古音「屐屜」,常稱作木屐,使用於室外。
⑻ 古代傘怎麼折
⑼ 魯班造傘的過程三步驟是什麼
魯班造傘的過程三步驟可以分為:起因、經過、結果。
起因:古代的時候是沒有傘的,夏天,太陽曬得皮膚火辣辣地痛,出門都不方便;下雨天,會把衣服淋濕。於是魯班有了一個想法,「要是能做個東西,又能遮太陽又能擋雨,那該多好呀」!
經過:魯班看見許多孩子跳到荷花塘里去玩水歇涼,一會兒,一個孩子摘了一張荷葉,倒過來頂在腦袋上擋住太陽,給了魯班製作傘的靈感。
結果:魯班把這東西改成可以活動的,用它就把它撐開,用不著就把它收攏,漸漸的它就發展成我們的傘了。
(9)古代雨傘怎麼做圖片擴展閱讀:
其他發明
據《世本》上記載,石磨也是魯班發明的。傳說魯班用兩塊比較堅硬的圓石,各鑿成密布的淺槽,合在一起,用人力或畜力使它轉動,就把米面磨成粉了。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磨,在此之前,人們加工糧食是把穀物放在石臼里用杵來舂搗,而磨的發明把杵臼的上下運動改變做旋轉運動,使杵臼的間歇工作變成連續工作,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這是古代糧食加工工具的一大進步。
魯班發明磨的真實情況已經無從查考,但是從考古發掘的情況來看,龍山文化時期(距今四千年左右)已經有了杵臼,因此到魯班的時代發明磨,是有可能的。
⑽ 油紙傘怎麼做
一般將制傘的工序大致分為三步:第一步削傘架,第二步裱傘面;第三步繪花刷油。
1、削傘架。傘骨一般精選上等竹木,將竹料鋸成合適規格的竹筒,制傘師傅只選擇光滑透亮的竹筒劈開做傘骨。
長骨是傘撐開後傘面下的竹骨,必須來自同一根竹子將削好的竹筒經過浸水、日曬等處理,接著打眼、拼架、穿線,再串聯傘柄與傘頭。這些過程所要求的細致程度十分之高。
(10)古代雨傘怎麼做圖片擴展閱讀:
油紙傘因其歷史悠久,古典懷舊,內涵豐富,寓意吉祥,深受各類人們的熱愛,中國油紙傘文化主要表現在:
代表多子、多福
油紙與「有子」音近;傘架為「人」字形(由幾十個人字形狀組成);傘字
油紙傘是古典愛情的符號
繁體是「傘」,從繁體字角度看,是人字頭下面四個「人」字,自古寓意為五子登科。
寓意節節高升
傘骨為竹,竹報平安,寓意節節高升。
寓意美滿、團圓、平安
傘形為圓,寓意美滿、團圓、平安。
代表恩愛百年
自古油紙傘下演繹了多少經典愛情:《白蛇傳》中,許仙與白蛇在西湖斷橋以紅傘為媒,同傘風雨,結下千古奇緣的佳話,戴望舒《雨巷》,描繪了「古鎮+雨巷+油紙傘+美女」美好浪漫的景象,油紙傘早已成為浪漫古典愛情的符號。
消災辟邪、平安吉祥
在中國民間,傳說桐油可以消災、辟邪、驅鬼,有桐油紙傘放在家中,當然可以平安吉祥了。
高貴典雅
油紙傘本身文化內涵豐富,文化氣息濃厚。用油紙傘裝飾裝修,在燈光照射下,古典浪漫、高貴典雅。漢服+油紙傘,更是中國古典高雅美的標志。
祭祀祖輩先靈
在很多地方,有用油紙傘祭祀祖輩先靈的習俗。習俗來源於中國古代皇帝打著黃蓋傘,表示至尊無上。用油紙傘祭祀祖輩或亡靈,顯示其在是陰間地位顯赫,不受苦受難,可早日投胎轉世。
秦風漢月經典大紅油紙傘
預祝金榜題名
在中國古代,有一個習俗,就是赴京趕考或做官上任,背上包袱里除書本外,一定會帶一把紅油紙傘,即「包袱傘」,又稱「保福傘」,預祝路途平安、高中狀元。很多地方,親朋、家長、同學買一把油紙傘,預祝高考成功。
喜慶
紅色油紙傘代表著喜慶,我國家很多地方,做壽、結婚、生子、喬遷、高升等依然保持送紅色油紙傘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