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誠信者,天下之結也,古今中外有哪些關於誠信的事例
大教育家孔夫子曾經說過:「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子一生都在倡導仁義禮智信,誠信為本是一個人在社會上安身立命的根本。
當今社會,誠信普遍缺失,由此引發的社會問題,越來越引起了人們的關注。職場也不另外,由於誠信問題,直接、間接造成的經濟損失數以千億。追本溯源,誠信古已有之,倡導誠信、誠信做人是古往今來,古今中外的普遍共識,不僅偉大人物具有誠信的品質,許多品德高尚的人,都嚴格要求自己,力求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下面我們分享幾個小故事,從中可以感悟出誠信的力量和美好的品質,對我們的人生乃至職場是何其重要!
晏殊誠實守信,深得皇帝信任
北宋詞人晏殊,素以誠實著稱。在他十四歲時,有人把他作為神童舉薦給皇帝。皇帝召見了他,並要他與一千多名進士同時參加考試。結果晏殊發現考試是自己十天前剛練習過的,就如實向真宗報告,並請求改換其他題目。宋真宗非常贊賞晏殊的誠實品質,便賜給他「同進士出身」。晏殊當職時,正值天下太平。於是,京城的大小官員便經常到郊外遊玩或在城內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晏殊家貧,無錢出去吃喝玩樂,只好在家裡和兄弟們讀寫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為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大臣們驚訝異常,不明白真宗為何做出這樣的決定。真宗說:「近來群臣經常遊玩飲宴,只有晏殊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選。」晏殊謝恩後說:「我其實也是個喜歡遊玩飲宴的人,只是家貧而已。若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遊了。」這兩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樹立起了信譽,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華盛頓從小講誠信,最終成為美國首位總統
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小時候就十分講誠信。有一次,華盛頓的爸爸買來一把十分鋒利的斧頭,這把斧頭被非常淘氣的華盛頓發現了,他想試試這把斧頭的鋒利程度,便將斧頭拿到果園,他掄起斧頭向一棵小櫻桃樹砍去一斧砍下去那棵小櫻桃樹成了兩截,華盛頓一看這把斧很鋒利,他便將斧頭放回原位,裝做什麼都沒有乾的樣子。過了一會兒華盛頓的爸爸看見他用十分昂貴的錢買的櫻桃樹斷成了兩截十分生氣,便找來僕人問僕人櫻桃樹是誰砍的,僕人說不出是誰乾的華盛頓的爸爸便要趕僕人走,華盛頓知道了,趕快跑到了爸爸那告訴爸爸這件事是他乾的。華盛頓萬萬也沒有想到,爸爸不但沒有責怪華盛頓還誇獎華盛頓!
⑵ 誠信者天下之結也注音是什麼
誠信者,天下之結也,拼音:chénɡ xìn zhě,tiān xià zhī jié yě
chénɡ,聲母ch,韻母eng,聲調二聲。
xìn,聲母x,韻母in,聲調四聲。
zhě,聲母zh,韻母e,聲調三聲。
tiān,聲母t,韻母an,聲調一聲。
xià,聲母x,韻母ia,聲調四聲。
zhī,聲母zh,韻母i,聲調一聲。
jié,聲母j,韻母ie,聲調二聲。
yě,聲母y,韻母e,聲調三聲。
「誠信者,天下之結也」的意思是:
講誠信,是天下行為准則的關鍵。誠信,可詮釋為:誠實、誠懇、信用、信任。它包括兩層含義:
一是要取信於人;
二是對他人要給予信任。只有忠誠老實,誠懇待人,才會取得信任;只有講信用,才會有信譽。
出處:春秋·管仲《管子·樞言》
⑶ 沉著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出自古代哪部著作
「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出自《孟子·離婁章句上》。
《中庸》中亦有類似表述:「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意思是說,誠信是自然的規律,追求誠信是做人的必備品質。
文獻記載
誠信一詞最早出自《管子》:「誠信者,天下之結也」,誠信是天下行為准則的關鍵。誠於中、信於外,「誠信」這個詞,要分為「誠」與「信」兩個方面來看。誠即內心誠實無偽,信即行為信守諾言,如此言行相符、心口相一,便為誠信。
在古人眼中,誠是信的根基,信是誠的體現——人,因為具有道德品質之「誠」,方能表現出道德行為之「信」,從真誠的心裡自然流露出的言行,才能具有感染他人的力量。
⑷ 誠信者,天下之結也.請問這是提出的
「誠信者,天下之結也。」是管子提出的,「結」是關鍵的意思。
出處:《管子•樞言》
解釋:講誠信,是天下行為准則的關鍵。
誠信,可從詮釋為:誠實、誠懇、信用、信任。它包括兩層含義:一是要從信用取信於人;二是對他人要給予信任。只有忠誠者實,誠懇待人,才會取得信任;只有講信用,你才會有信譽。民無信而不立。做人,首先是要誠實。誠實守信,是為人處事的基本准則,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
民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不強,歷史證明:不講信譽的人是沒有前途的人,不講信譽的企業是無法生存的企業,不講信譽的社會是墮落混亂的社會,不講信譽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國家。
一個人需要有一種精神,一個民族更需要有一種精神。中華民族數千年的光輝歷史,孕育了無數閃耀著愛國主義、民族精神光芒的不朽之魂。在新時代,新青年們血氣方剛,精力充沛,在昂揚向上的崇高民族精神熏陶下成長起來,化精神為力量,成為今後民族復興大業的生力軍。
(4)誠什麼什麼之結也圖片擴展閱讀:
《管子》在唯物主義的方向上樸素地解決了物質和精神的關系,認為,有意識的人,是由精氣生成的。他說「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氣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這是把物質擺在第一位。
《管子》沒有否定鬼神,但它認為鬼神也是由精氣生成的。說精氣「流於天地之間﹐謂之鬼神」。把鬼神視為普通一物,否認它是超自然的存在,反映出唯物主義的泛神論思想。
《管子》認為,認識的對象存在於認識的主體之外。又認為,在認識過程中,主體要舍棄主觀臆斷,以外物為認識根據,要反映外物的真實情況。它稱這種認識方法為「靜因之道」,說:「是故有道之君,其處也若無知,其應物也若偶之,靜因之道也」。這在認識論上屬於唯物主義。
《管子》的精氣論在中國唯物主義宇宙觀發展史上有重要意義,對中國唯物主義的發展產生過深遠影響。後來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如王充、柳宗元等,都受過它的影響。
《管子》在諸子百家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研究古代黃老道家的哲學、政治、經濟、法律等各方面思想的珍貴資料。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管子
⑸ 誠信者,天下之結也的讀音是什麼
「誠信者,天下之結也」的讀音是:chéng xìnzhě,tiān xiàzhījiéyě。
這句話的意思是:講誠信,是天下行為准則的關鍵。誠信,可詮釋為:誠實、誠懇、信用、信任。它包括兩層含義:一是要取信於人;二是對他人要給予信任。只有忠誠老實,誠懇待人,才會取得信任;只有講信用,才會有信譽。
出處:春秋·管仲《管子·樞言》
(5)誠什麼什麼之結也圖片擴展閱讀:
意思相近的句子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譯文:孔子說:「人如果失去了信用或不講信用,不知道他還可以做什麼。就像大車沒有車轅與軛相連接的木銷子,小車沒有車杠與橫木相銜接的銷釘,它靠什麼行走呢?」
出處:《論語·為政》
⑹ 誠信者,天下之結也也。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誠信者,天下之結也」的意思是:誠信的人,天下的人都願意結交。講誠信,是天下行為准則的關鍵。語句出自《管子·樞言》:「先王貴誠信。誠信者,天下之結也。」翻譯:先王最重視誠信,有了誠信,天下各國就結好了。《管子·樞言》是春秋時期軍事家管仲創作的一篇散文。管子一書是稷下道家推尊管仲之作的集結,即以此為稷下之學的管子學派。《管子》在唯物主義的方向上樸素地解決了物質和精神的關系,認為,有意識的人,是由精氣生成的。他說「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氣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這是把物質擺在第一位。
⑺ 結其誠也的結是什麼意思
這里的結,指系,引申為堅定。
誠作名詞時,只有誠心,誠意的意思。
闔之者,結其誠也。意思就是:當我們用捭之道獲取對方的實情,讓對方的心門因為我們的真誠打開。
⑻ 誠信者天下之結也的意思是什麼
誠信者,天下之結也意思是:誠信的人,天下的人都願意結交。講誠信,是天下行為准則的關鍵。
這句話出自《管子·樞言》:「先王貴誠信。誠信者,天下之結也。」強調了誠信的重要性。
《管子·樞言》是春秋時期軍事家管仲創作的一篇散文,管子一書是研究中國古代特別是先秦學術文化思想的重要典籍。
(8)誠什麼什麼之結也圖片擴展閱讀:
管仲
管仲(前723年~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謚敬,潁上(今安徽省潁上縣)人[1][2]。中國古代著名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後代。
齊僖公三十三年(前698年),開始輔佐公子糾。齊桓公元年(前685年),得到鮑叔牙推薦,擔任國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對內大興改革、富國強兵;對外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被尊稱為「仲父」。
齊桓公四十一年(前645年)病逝。後人尊稱為「管子」,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文明保護者」「華夏第一相」。[3]
《管子》一書題為管仲所作,有人質疑為後人託名。
參考:管仲——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