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資訊 » 如何製作假新聞圖片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如何製作假新聞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8-07 22:26:53

『壹』 跪求好心人分享虛假新聞2018年上映的由 北川景子主演的免費高清百度雲資源

《虛假新聞》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提取碼:i6d4

導演:堀切園健太郎、佐佐木善春

編劇:野木亞紀子

主演:北川景子、光石研、永山絢斗、矢本悠馬、新井浩文、岩鬆了、杉本哲太、金子大地

類型: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日本

語言:日語

首播:2018-10-20(日本)

集數:2

單集片長:49分鍾

又名:造假新聞、FAKENEWS

NHK秋季SP,野木亞紀子(逃避雖可恥但有用、Unnatural、掟上今日子的備忘錄)編劇,北川景子主演,光石研、永山絢斗、矢本悠馬、新井浩文、岩鬆了、杉本哲太,等人共演。

任何人都可以發送情報的時代,從中年男性投稿SNS為開端。是謊言或是真實,以該投稿為契機,假新聞滿天飛。是誰為了什麼目的而製作假新聞。

本劇講述的是記者東雲樹(北川景子飾)在某天被總編輯派去調查食品中混入青蟲的新聞,並因這條新聞而引發一系列事件,東雲樹在此之中思考真實與虛假等議題的故事。

『貳』 為什麼現在的新聞都是假新聞,幾張圖片就編故事,有時候同樣的圖片會有好幾種版本的新聞。。

都是網路吸粉惹的禍

『叄』 2014十大假新聞的典型案例

●重大事件現短板
●案例:馬航MH370航班失蹤事件
【刊播時間】2014年3月8日起
【「新聞」】馬航MH370客機失聯事件發生後,由於權威信息源缺位,從中央媒體到各地媒體信息亂飛,讓人莫衷一是。其中比較典型、傳播較廣的謠言主要分為幾大類:
生還奇跡類——3月8日14時28分,《成都晚報》媒體微博連用數個感嘆號奪人眼球:「『降落!!!!!』馬航總經理現場講話,航班已證實在越南南寧(音)地區降落。」當晚,有媒體報道稱MH370被正在執行搜救任務的菲律賓海事船發現。飛機被發現時機身破損較嚴重,但未解體,人員傷亡程度可能遠遠低於此前的預期;
搜索進展類——據報道,8日上午,交通部南海救助局兩艘搜救船分別於10點49分、11點30分從西沙、海口兩地出發,前往中國南海海域開展搜救工作。
事故原因類——失聯航班兩人冒用一名義大利乘客和一名奧地利乘客的護照混上飛機,致使航班遭恐怖襲擊。在馬航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馬來西亞交通部長希沙姆丁表示有4名乘客涉嫌使用虛假信息登機,包括此前曝出的2位奧地利和義大利乘客。
飛機墜毀類——《羊城晚報》等多家媒體微博發布消息稱,據CNN報道,馬航MH370航班已確定在越南胡志明市以北100公里境內墜落。
【真相】人民網「求真」欄目3月10日發布《「馬航客機失聯」不實傳言回顧》,澄清了7個關於客機失聯的假新聞。
①「越南搜救人員發現失聯客機信號」不實。後經證實,越南媒體所報道的信號發現位置是飛機失去聯絡前的最後位置。
②「波音中國總裁稱飛機已經找到」不實。此前,波音中國總裁馬愛侖@小馬哥愛747稱飛機已經找到,波音技術團隊正前往協助調查。此後,波音中國總裁馬愛侖@小馬哥愛747刪除了該微博,並稱「飛機已經找到」是錯誤的消息,搜索仍在繼續。
③「MH370航班被菲律賓海事船發現」不實。經越通社記者黎勇河證實,越通社未刊發此篇報道。越通社網站也沒看到相關報道。「MH370航班被菲律賓海事船發現」說法不實。
④「失聯飛機被菲律賓海事船發現」不實。這則短訊這是天涯網友「巴蒂斯圖塔」在3月8日晚杜撰的一個「泰坦尼克號式」的玩笑。
⑤「南海救助局兩艘搜救船於3月8日上午前往搜救」不實。南海救助局表示,當時為搜救船從岸邊往錨地去,並非前往搜救,當時南海救助局三艘搜救船仍在待命准備中。
⑥網傳「馬航飛機迫降南寧」不實。8日,針對網傳「馬航飛機迫降南寧」一事,廣西南寧和當地的龍洞堡機場均否認馬航航班在此降落。
⑦CNN未發布失聯客機墜毀消息。
【點評】在重大突發事件發生時,很難避免各種虛假信息的傳播。而當媒體參與其中大肆傳播的時候,各種信息更是真假難辨。值得注意的是,這一類型的事件在報道的初期往往伴隨著大量的錯誤信息,而在此後的連續報道中不斷得到修正和更新,這一行業現實或將促使我們更新對虛假新聞的慣常理解。記者使用社交媒體等互聯網工具進行報道和信息搜集工作已經成為一種新的工作常規(news routine),與此同時也使媒體的錯誤變得更加突出和可見,由此引發外界對新聞業權威性的質疑。馬航事件作為一次沒有事發「現場」的「特殊」災難事件,因其與中國的強相關性而被中國媒體重點關注,但面對不確定的新聞事實、跨國跨文化的陌生環境、國際國內新聞媒體的激烈競爭,中國媒體的短板凸顯,所交出的答卷很難令人滿意。
●媒體不察受欺騙
●案例:郭美美澳門欠2.6億賭債
【刊播時間】2014年4月8日
【「新聞」】4月8日,國內部分紙媒以及權威媒體網站,以「網傳」為依據,轉發了香港媒體的報道,稱一個追債網頁上傳了一張「郭美美」照片,指一位1991年出生的湖南女子「郭美美」由前年起拖欠2.6億元款項至今還沒有清還,更透露有人稱會有老闆替她還錢,可惜債主至今未收到還款。這個曾自稱中國紅十字會高層而造成滿城風雨的炫富女郭美美又成新聞人物。
【真相】2014年7月9日,郭美美在世界盃期間涉嫌網路賭球被北京警方抓獲,8月4日央視新聞頻道《起底「網路紅人」郭美美》,指出「郭美美澳門欠2.6億賭債」是炒作。警方查明,這純粹是一條虛假新聞。
【點評】自2011年因以「中國紅十字會商業總經理」身份在微博上炫富引發軒然大波以來,郭美美已經諳熟於通過炒作獲取利益。在央視播出的新聞中,警方就表示,不論是炒作紅十字會,還是「2.6億賭債」,以及為郭美美量身定製的網路電影《我叫郭美美》,甚至郭美美因賭博被抓後,其母親配合北京警方調查時網上出現的「郭母連夜從日本飛回國」等不實消息,都疑似有幕後推手進行網路炒作。在每次網路炒作中,都不乏大量媒體的主動參與,甘於成為將郭美美「製造」為網路名人過程中的推波助瀾者,可鄙、可悲乎!
●陰差陽錯陷被動
●案例:京畿地溝油黑色產業鏈
【刊播時間】2014年5月14日
【「新聞」】5月14日,某國家級新聞網站重磅推出《地溝油去哪兒了?起底京畿地溝油黑色產業鏈》的系列報道。報道稱,記者歷時一個多月的暗訪,發現在京畿地區,一條地溝油生產鏈仍然在隱秘而高效地運作著。在記者一路跟蹤地溝油後,發現運有疑似地溝油的油罐車最後進入了嘉里糧油(天津)有限公司的廠區,其所屬的益海嘉里旗下擁有「金龍魚」等食用油品牌。
【真相】5月15日,益海嘉里召開新聞發布會,稱記者誤將「嘉里油脂化學(天津)工業有限公司」誤認為是隔壁的「嘉里糧油(天津)有限公司」,處理廢棄油脂是前者的正常業務。
5月20日,該網站記者發表聲明承認其報道「不慎將嘉里油脂化學(天津)工業有限公司誤報為嘉里糧油(天津)有限公司」並道歉。
【點評】這次報道本來是一次難得的服務公共利益的調查性報道,就因為記者搞錯了涉事公司的名稱,後續報道的重心成了這家被誤點名的公司如何來維護名譽,偏離了報道的初衷,無端耗費媒體資源,殘留一地雞毛。我們無從知曉記者是如何把兩家公司搞錯的,這種「不慎」給被點名公司帶來的影響卻不小,以致這家公司不得不花費大量力氣來澄清。但從報道來看,搞清楚兩家公司的業務范圍似乎並不是件困難的事兒。這個案例又一次提醒我們,對於新聞事實的查證核准何等重要,做好了才能既不致傷及無辜,也能保護媒體自身。
●適得其反傷誠信
●案例:孤兒楊六斤的勵志故事
【刊播時間】2014年5月23日
【「新聞」】5月23日,廣西某電視頻道公益節目「第一書記」播出了勵志孩子楊六斤的故事。節目稱:楊六斤,12歲,廣西隆林縣德峨鄉人,父親去世,母親帶著弟弟改嫁,因父親方阻撓,楊六斤繼續與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爺爺奶奶相繼去世後,楊六斤住在親戚提供的空房子里,獨自生活。每個星期從堂哥那裡領10元生活費兼零花錢。他的生存能力特別強,常吃野菜充飢,還自製工具抓魚,算是肉菜。
【真相】6月27日,《南方都市報》刊發記者實地探訪廣西後的報道《楊六斤身世堪憐但並非節目中那般孤苦無助》,指出了這個節目中的3個不實之處:
第一,年齡誤報。廣西隆林各族自治縣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楊明治接受采訪時表示,楊六斤現年14歲,並非電視節目上說的12歲。
第二,獨居5年的說法不準確。實際情況是,2012年5月爺爺去世後,楊六斤於2012年7月前往德峨鎮新街村上馬排屯與伯父生活,後來到堂哥楊取林家居住,堂哥一直在家,直到今年3月才外出打工,其獨居生活從今年3月才開始。每周楊六斤有五天住校,周末才回堂哥家,到電視節目播出時獨居時間加起來不超過25天。
第三,吃青草的說法有誤。當地學生對南都記者表示,電視里楊六斤吃的是剪刀菜,一種當地居民經常食用的野菜。新街完小校長楊佳勇表示,按照規定,楊六斤享受國家的政策補助,每天在學校吃三餐,每天的伙食標准大約為8元,每天基本都會有肉菜,在學校的生活還是有保障的。
【點評】這個貌似弘揚正能量的公益報道引起了不少的爭議,一個直接的誘因自然是電視節目中的瑕疵。具體來說,其主要原因是記者有意識地誇大了一些事實。該電視頻道總監表示,記者之所以說「楊六斤獨居5年」,是因為記者想幫助他,讓大家更多地同情他,挖掘不夠深入從而造成了失實。除了主觀上的考慮,電視節目的一些工作常規也在其中推波助瀾,比如電視拍攝了楊六斤吃野菜、捕魚的畫面,還原以前的生活,試圖用有限的時間高濃度表達孩子的吃苦耐勞、勵志向上。電視台方面認為,這是電視拍攝的基本方法,並不是「擺拍」、「演戲」。
雖然在隨後的澄清聲明中,一再強調節目的動機而淡化其中的操作瑕疵,但正如有網友指出的,記者對楊六斤身世的艱苦做出誇大報道雖是出於好意,但這種好意卻觸碰了新聞報道和慈善誠信兩條底線。
●張冠李戴鬧笑話
●案例:碰瓷男慘遭女司機徑直碾軋事件
【刊播時間】2014年7月22日
【「新聞」】7月22日,某報用半版的篇幅報道《女司機遇碰瓷男開車軋了過去……》,報道稱:一段名為「碰瓷男慘遭女司機徑直碾軋」的視頻在網上熱傳。視頻中的男子在一緩慢駛入十字路口的車輛左前方突然倒地,女司機左右張望後碾軋過去。這一過程被經過車輛上安裝的行車記錄儀拍攝下來。該視頻傳出後迅速引發網友熱議。
此外,國內還有多家媒體也做了轉載或報道,並請交警和法律專家做了解讀,又引發了關於女司機到底有沒有責任、該定多少責任的熱烈討論。
【真相】7月24日,《南方都市報》指出,經查證,「碰瓷男遭碾軋」發生在韓國,視頻最初來源於英國的一家視頻網站。7月25日,《人民日報》證實,這段名為「金女士VS自害恐嚇團」的視頻由網友「pd yoon」在7月19日發布。
【點評】報道中提到的這段視頻最早是在網上流傳的,某報的報道絲毫沒有質疑視頻的真實性,只是洋洋灑灑地引用了一些網友的話。這是當下不少媒體慣用的一種操作手法,選題的線索來自互聯網,記者不做任何的采訪,且故意「省略」5個W,僅搜集一些網友的評論,一篇稿件就炮製出來了。而一些媒體的後續報道同樣沒有對視頻的真實性產生懷疑,還煞有介事地請交警和法律專家做「解讀」,討論責任的歸屬問題。其實記者只要認真地看下視頻就能看出不少端倪來,至少不會發生把國外的事當作國內新聞的低級錯誤。
●打假失實反被「打」
●案例:渾水泡麵事件
【刊播時間】2014年8月5日
【「新聞」】8月4日下午,正在雲南昭通地震災區的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之聲」記者發回一條報道稱:震中龍頭山鎮的龍全中學目前食品匱乏,只能吃外面輸送進來的泡麵,地下水和自來水因為地震水質現在比較渾濁,目前救援人員只能用渾水泡麵做飯。
8月5日深夜,某報網站發布報道《救災部隊:渾水泡麵不屬實勿輕信傷害前方士氣》,宣布「渾水泡麵」系假新聞。文中寫道:該報記者5日就此向前方救災部隊求證時得知這是一則假新聞。一名前方救災部隊的負責人確認,經查證,沒有發現救災過程中出現相關情況。他呼籲,前方部隊正在忘己地全力救災,請後方不要誤信這種別有用心的圖片,以免傷害救災部隊的士氣。
【真相】在這篇「打假」報道刊發後,一時間,輿論反轉,網友紛紛指責之前發布「渾水泡麵」的媒體。但最先發布新聞的「中國之聲」強調,事件系「央廣記者李騰飛親眼看見,部隊要求只吃面不喝湯,他和同事都吃了」。中國之聲還批評「打假」記者並不在災區現場,卻下了「假新聞」的結論,違背新聞原則,指對方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8月6日上午9點許,該報網站要聞部副主任郝珺石發佈道歉聲明,承認「渾水泡麵」事件確有發生:看了視頻,部隊確實吃了渾水泡麵,後勤是當地組織的,不是部隊做的飯,渾水是自來水,放了消毒葯片。
【點評】這是2014年度最具戲劇性的一起「假新聞事件」。這條「打假」新聞操作中的瑕疵一目瞭然。但更值得探究的是其「打假」的動機,抗震救災中的「政治正確」似乎要更重要,以至於出現采訪中的疏漏,並在報道中出現「請後方不要誤信這種別有用心的圖片,以免傷害救災部隊的士氣」這樣的說法。這恐怕是更值得思考的問題。
●報道失當惹風波
●案例:湘潭縣婦幼保健院產婦死亡事件
【刊播時間】2014年8月12日
【「新聞」】8月12日,由湖南一家新聞網站發布一則關於「湘潭產婦手術台上死亡」的報道,報道稱:8月10日下午,湖南湘潭縣婦幼保健醫院一名張姓產婦,在做剖腹產手術時,因術後大出血不幸死亡。家屬認為「她是非正常死亡,醫院存在很大責任,如果發現及時不至於死亡,也不至於隱瞞我們這么久」。報道中還有這樣的描述:「(產婦)赤身裸體躺在手術台滿口鮮血,眼睛裡還含著淚水,可卻再有沒有了呼吸,而本應該在搶救的醫生和護士卻全體失蹤了。」這則新聞隨後被全國網路媒體傳統媒體大量轉載。
【真相】8月13日14時左右,湘潭縣官方微博通報此事稱,胎兒娩出後,胎兒出現嘔吐、嗆咳,初步診斷為「羊水栓塞」可能,院方立即啟動院內、縣、市孕產婦搶救綠色通道,市、縣有關專家主持搶救,但因羊水栓塞引起的多器官功能衰竭,經全力搶救無效於21點30分死亡。
8月13日16時許,湘潭縣衛生局副局長齊先強就「本該在搶救的醫護人員全體失蹤」的說法回應媒體記者,稱醫護人員在產婦心跳停止後搶救了半小時才放棄,院方宣布死亡後,手術室外聚集數十名家屬情緒激動,家屬沖進手術室時,醫護人員正在休息室,並非「全體失蹤」。
8月16日,湘潭縣衛生局負責人表態稱,從整個醫療程序來講,院方應該也還是盡到了醫院的責任。
【點評】醫患矛盾之所以成為當下中國社會的突出問題,媒體無疑起了不可小覷的作用。這起事件的新聞報道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在事實尚未搞清楚的情況下,媒體急於給事件定性,單方採信病患一方的說法,當事另一方的聲音缺席,報道失去平衡和客觀。而且,在行文中一些帶有鮮明感情色彩的詞彙被頻頻使用,如「含淚」、「慘死」等,意指醫院冷血不作為,漠視患者的生命,容易產生不當暗示和聯想,而對於造成這起孕婦死亡事件的真正原因「羊水栓塞」卻被屏蔽被忽略。當然,不是說醫院一方就沒有責任。而作為媒體,所需要的是客觀、全面地呈現事件的過程,事件如何定性則是相關專業部門的工作。事實上,在很多類似的醫患糾紛事件中,我們經常能看到媒體近乎相同的「越位」表現。正如《人民日報》的評論《關注醫患糾紛,請別輕易下結論》一文所說,人命關天,不要輕易下結論、定責任。
●視覺形象遭誤讀
●案例:上海地鐵老外暈倒乘客無一相助
【刊播時間】2014年8月20日
【「新聞」】8月20日,上海一家報紙刊發報道《上海地鐵披露2起乘客盲目驚慌典型案例老外暈倒,全車廂人跑光》稱,8月9日晚9點34分,一男性外籍乘客在列車將進入金科路站時突然緩緩倒向右側,頭幾乎貼到身旁中年女乘客的肩膀。隨後幾秒內,他先是躺倒在座位上,又因列車剎車減速而翻落在地,似乎沒了知覺。見狀,對面座位上的5位乘客猛地起身逃離。不到10秒,該車廂已空盪盪的,只剩暈倒在地的老外。
【真相】8月20日,微博賬號「新民晚報新民網」發布:【上海地鐵澄清:無人相助並不屬實】上海地鐵方證實,乘客當時慌亂是因情況突然,反應不及,但當列車進站後,跑出車廂的乘客立即尋求站務員幫助,站務員也及時上車救助外籍乘客。
8月21日《人民日報》15版也刊發《上海地鐵一外籍乘客暈倒「無人相助」說法不實》,報道稱,根據上海地鐵運營方提供的監控視頻顯示,由於事發突然,周圍乘客第一反應是立即躲開,跑到後續車廂里。由於不明白具體情況,看到有乘客奔跑而來,後續車廂乘客也受到這種驚慌氣氛的影響,待該列車停站後紛紛沖出車廂。不過在離開車廂後,有熱心乘客立即找到了站台上的值班站務員,描述了車廂里的突發情況並進行求助。隨後,站務員迅速到達事發車廂,准備展開救助。而這時,暈倒的外籍乘客已經蘇醒,並自行起身離開。
【點評】這幾年視頻、圖片引發的虛假新聞頻頻發生,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人們對視頻或圖片可以有不同角度的解讀。而記者在解讀這些視頻或圖片時更側重於它所具有的新聞價值。對這起發生在上海地鐵車廂內的事件來說,外籍乘客暈倒眾人相助也具有一定的新聞價值,但比起最初報道中呈現的角度而言,後者更有想像的空間。試想一下,老外在車廂內暈倒,國人四散奔逃,不又成了社會冷漠症的典型例證嗎?不就更具傳播的價值嗎?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隨著國內各大城市地鐵建設力度的不斷加大,地鐵成為城市人口非常重要的活動場所,發生在地鐵里的新聞、商家在地鐵里搞商業策劃的情況也隨之大大增加。地鐵運營具有一定的專業性,以後在面對類似事件時,記者還是要多方求證,並聽聽專業人士的說法。
●無良公司亂炒作
●案例:95後女網友用身體換旅行
【刊播時間】2014年10月23日
【「新聞」】10月23日,某報用一個整版刊載了一條新聞:《95後女子「用身體換全國游」每到一地征臨時男友》。報道稱,一名自稱「95後萌妹」的女網友,在網路上發布《用身體旅行:95後萌妹向全國徵集各地臨時男友陪游啦!》一帖,公開宣布了自己「0元游中國」的計劃:面向網友展開「臨時男友」的徵集。文章將網帖的內容詳細陳述,同時還羅列了網帖下面網友的留言,最後還告誡讀者「旅行蹭吃蹭住有風險,女生最好不要輕易嘗試」。這個原本在微博、網路論壇流傳的故事終於登上了傳統媒體的版面,隨後大量權威媒體網站也紛紛轉發。
【真相】10月23日,自媒體微博賬號「傳媒大觀察」發布微博:「已經初步證實這依然為某社交軟體涉嫌色情營銷假新聞炒作,我們正在搜集更多證據向公安機關及互聯網管理部門舉報。奉勸各大『權威』媒體自重。」
10月28日,「身體換旅行」報道中提到的「友加」軟體被國家網信辦以「涉嫌傳播淫穢色情及低俗信息」,對其採取暫停接入服務措施,責令整改,並通知主要應用商店下架該軟體,同時正協調有關部門對相關單位和責任人進行依法查處。
【點評】事實證明,這是一家軟體公司企圖利用色情影響進行新聞炒作以推廣其開發的社交軟體。而且這家公司此前已經炮製了一條「挖掘機車震」的假新聞,堪稱有前科的「慣犯」。這家公司為了推廣產品,迎合網路熱點,進行低俗營銷,有意炮製虛假新聞,理應嚴懲。
而被無良公司利用的這家傳統媒體,用了一整版來報道「95後萌妹用身體換旅行」,95後、萌妹、身體,新聞標題里充斥著這些令人產生遐想的詞彙,製造了一條地地道道的既虛假又低俗的新聞。報道刊發後,一些知名的新聞網站也紛紛跟進,對這條假新聞的傳播做出了「貢獻」。這些不辨真偽、不遺餘力地參與傳播假新聞的媒體也應該想想,即使這是一則真實的新聞,報紙和網站想要表達怎樣的價值觀呢?
●理解偏差鬧烏龍
●案例:中國「落榜」世界空氣最差20城
【刊播時間】2014年10月28日
【「新聞」】10月28日,某新聞網站刊發《中國城市「退出」世界空氣最差20城之列》,報道稱,中國「落榜」空氣最差20城。在WHO「2014年城市戶外空氣污染資料庫」的排名顯示數據中,PM2.5數值最高的20個城市印度的佔了一半,其餘城市分別來自巴基斯坦和伊朗等國。該資料庫囊括了世界91個國家1600個城市的網路公開數據,時間跨度為2008~2013年。CNN報道稱,20個城市中,沒有一個中國城市上榜。盡管在中國,很多城市被灰色濃霧籠罩,數以百萬的居民戴著口罩外出。
【真相】10月29日,網路開始辟謠。知情人士指出,世衛組織並沒有搞過「世界空氣最差20城排名」。WHO確實有一個「城市戶外空氣污染資料庫」,最新一期數據發表於2014年5月。在這份資料庫中,只是記錄了一些城市某年的PM10和PM2.5測量值(或估算值)。WHO並沒有根據這些數據做排名,事實上也不可能做出排名,因為數據整體上殘缺不全,沒有可比性。
【點評】中國的環境質量多年來一直遭人詬病,每到霧霾發作的時候,各種段子便在網上流傳,這反映了國人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媒體也開始把它作為一個重要的報道題材,一些媒體設置了綠色新聞版面,有專門的跑口記者。應該說,這篇《中國城市「退出」世界空氣最差20城之列》抓住了社會關切的新聞點,但由於記者對相關數據的使用不夠謹慎,導致傳播了一條錯誤的信息,有違事實真相。

『肆』 新聞攝影真實性的基本要求

新聞攝影真實性的基本要求:

新聞攝影真實性的基本要求新聞真實性的多層次性,即分為事實真實和本質真實或者宏觀真實是新聞理論界的普遍觀點。具體到新聞攝影這種新聞形式,是要以客觀存在的事實為拍攝對象,強調新聞事件本身的客觀真實;二是從事物的整體和相互的聯繫上看也應該是真實的,即:既要做到事實真實,又能全面揭示現實生活的真相,強調新聞攝影全而反映現實社會的真實環境。同時,考慮到新聞攝影的特殊性,還要求新聞形象必須是現場選擇抓取的,既不能幹涉擺布,也不能事後重演甚至用模特代替,即新聞攝影形象的真實。

1、關於事實真實。新聞攝影真實首先是由假照片的出現引起的,大躍進和文革中為了宣傳而創作的照片給新聞攝影事業帶來的極大的危害,引起了人們的反思。假照片假的地方,就是新聞攝影真實性要注意的地方。從分析假照片入手,新聞照片真實性有兩點要求:是事實確鑿「恪守時間、空間和對象三位一體的攝影原則」;二是文字說明准確可靠,事實上,如果在拍攝和後期製作過程中排除特技手段,照片本身是不存在假的問題的,很多假「新聞照片」都是文字說明「說」出來的,文字對照片解釋的不準確直接導致讀者對照片信息的曲解。

2、關於本質真實。新聞攝影准確反映事物的本質,就是「對在生活中客觀存在著的新聞事物的形象,進行一種事實求是的從內容到形式的直接反映」。討論本質真實的前提,是新聞事實的真實,那麼保證本質真實的手段就是對新聞形象是在調查研究基礎上的選擇。本質真實在理論上有很大爭議,在實踐中很難把握。事實上,大量的個體新聞事件並不涉及嚴肅的本質問題,本質問題是一個宏觀傳播效果的評估和判斷。而且這個提法容易被人利用,借「真實本質」操縱新聞傳播的典型歷史教訓是深刻的。本質對新聞報道來說是一個臨界點,只可接近無法達到。與其說是本質真實,不如說是一種社會責任,即新聞記者和編輯為了維護社會利益而對新聞事件進行特定的鑒別和選擇。

3、關於形象真實。形象真實是要求攝影記者在不幹涉對象的基礎上選擇抓取最能反映事物特徵和本質的鏡頭。違背形象真實的主要表現是擺拍,即:或者導演事件發展過程中本沒有的形象場景,或者打破時間、空間、人物一致的原則事後補拍。這是新聞攝影失真的特有的現象形象與事實不符。

『伍』 微信假消息頭像怎麼做


這種嗎?

『陸』 如何看待刻意製造假新聞的人

這種嘩眾取寵刻意製造有賣點的假新聞的自媒體,要下狠手整治,這些鳥人為了謀利,對社會存在很大的潛在危險性,很多網暴就是這些人在背後推波助瀾,大吃人血饅頭。這些「假的真新聞」,其傳播負效應有的甚至高於「真的假新聞」,有的傳著傳著就被公眾當成了假新聞。

以前的我看到這種消息一定會憤慨、鄙視,但當你身在其中,身邊充斥的是擺拍的圖片、刻意製造的新聞時,你曾懷有的新聞理想會在瞬間崩塌。我願意相信所有假新聞的製造者曾經都懷有一顆真誠的心,只是世事的熏染讓他們忘記了最初的理想。

『柒』 虛假新聞的特點

虛假新聞的特點目前,新聞失實大致有如下表現:添枝加葉,浮誇拔高;「合理想像」,情節失實;以點代面,以偏概全;獵奇輕信,以訛傳訛;導演擺布,弄虛作假;顛倒黑白,混淆是非,甚至子虛烏有,通篇捏造。綜觀近年來的虛假新聞,主要特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1.復發性
就具體的單個新聞而言,2007年4月,《廉政瞭望》雜志刊登了題為《河南新鄭市原副市長出獄後賣燒烤》的文章,事後被評為2007年十大虛假新聞。其實,《廉政瞭望》並非始作俑者,早在2005年,《打工》、《現代女報》就已刊發過此文,只是當時影響不大。而被評為2001年十大虛假新聞的「美國醫生懷特下周赴烏克蘭操刀換人頭」一文卻被《北京青年報》在1998年、1999年、2001年三次反復報道過。虛假新聞的反復性發作可見一斑。
2.新聞圖片造假現象日益嚴重
近年來,數碼攝影技術日臻成熟並廣泛應用於新聞攝影領域,為新聞攝影與發稿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但是,較之於傳統的攝影技術,藉助計算機造假實在是易如反掌,這就為不少善於「創作」而非忠實記錄的攝影記者大開方便之門,新聞圖片的造假也就層出不窮。「最著名的就是那幅曾獲第47屆『荷賽』日常生活類三等獎新聞攝影作品《非典時期的愛情》,最後被查實是請模特擺拍。2006年年初的『華賽』評選,也爆出獲金獎照片造假的新聞。」
3.變異性
前幾年的虛假新聞,有許多完全是憑空捏造,沒有一點事實根據,甚至連捕風捉影也無從談起。就1993年前後出現的虛假新聞而言,大部分手段比較粗陋,多為無中生有、片面求奇型,一般一查之下立見分曉;而2003年前後出現的虛假新聞的手段明顯要高明得多,絕對無中生有的狀況已難尋蹤跡,更多的是事出有因,有的是由於記者采訪作風不扎實,道聽途說,主觀猜測,從而釀成大錯。如2002年《金陵晚報》、《華商報》等報紙報道的《「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可更名》的事件,就是曲解了南京市某些政協委員的提案,而不是完全造假。
4.數量漸多、壽命趨短、「專業性」漸強
隨著我國新聞媒介數量的倍增,尤其是網路媒體的出現,使得我國的媒體上的虛假新聞的數量也逐漸呈上升趨勢。另外,很多虛假新聞壽命越來越短,像2003年的十大虛假新聞之一《〈背影〉落選鄂版新教材》,刊出的次日就被揭穿。造假者的專業性越來越強,這不僅表現在以往虛假新聞的生產者多為業余作者或通訊員,而現在很多記者也參與造假,還表現為以往小打小鬧偶而為之到現在的以此為業專事造假。
5.多樣性
這不僅體現在涉及的新聞體裁和領域的多樣性上,而且還體現在表現形式的多樣性上。以前虛假新聞以消息居多,而現在是消息、通訊、言論,一應俱全。此外,內容上,也由過去的奇聞軼事、花邊消息,發展到涉及政治、文化、歷史、科技、體育、國際關系等。

『捌』 有沒有藍色的西瓜

一個「福州農林大學DNA實驗室培育出藍色西瓜」的帖子在網上熱傳,最終被制圖高手輕松破解,並列為網路十大謠言,但關於該帖的討論卻始終沒有停止。

農大老師:一個假新聞
為求證這則帖子的真實性,記者拿著從網上下載的列印版,專程來到福建農林大學園藝學院進行求證。園藝學院蔬菜學系的何碧珠老師一看這則帖子就直搖頭:「按理說,像西瓜這樣的農產品,都是由蔬菜學系負責研究和培育的,但我們系從來就沒有培育過這種藍色西瓜,何況我們系也沒有什麼DNA實驗室,我還是第一次聽說這樣的事。再說,如果真的培育出了藍色西瓜,這種西瓜的種子就帶有控制藍顏色的基因,藍色西瓜就可用種子繁育下一代。此外,發布這條新聞的人稱在農大兼職教平面也不可信,因為能在農大兼職的人員,一般都是些專家,一般人不可能進農大進行兼職教平面,肯定是一個虛假新聞。」
記者就農大培育出藍色西瓜一事,采訪了果樹學系的老師和幾位正在實驗田裡做實驗的作物科學學院的學生,都說那帖子純粹是個假新聞,純屬某些人的惡作劇。
原來是PhotoShop製作,網友指出破綻明顯
在網站上看過這一「假新聞」的福州大學計算機系學生小徐說,他一看就知道藍色西瓜的圖片明顯是PS的。在電腦上製作這種圖片時,只要事先用數碼相機拍一張切開的西瓜圖片,輸入電腦後,利用PHOTO-SHOP摳圖、調色來改變西瓜的顏色,這再簡單不過了。「不要說藍色,就是做成五彩色,也是輕而易舉的事。」
而一位網友更是直接點出了藍色西瓜的破綻。他說,由於原拍圖是個紅瓤西瓜,因此在廚房的金屬用具上留下了紅色的反光。在隨後的PS製作過程中,製作者只把西瓜的紅瓤改成了藍瓤貼了出來。但他沒想到圖像中左邊爐灶以及金屬水壺、金屬鏟子的紅色反光露出了造假的馬腳。更關鍵的破綻是,白碗旁大塊西瓜的綠皮上,有它下方那一小片吃剩西瓜的淡紅色倒映,沒有了瓜皮上應有的那種順滑自然的顏色過渡,明顯是製作的。
當然,最明顯的一個錯誤是,福建農林大學被製作和發布者寫成了福州農林大學。
藍瓤轉基因西瓜完全可以培育出來,但沒市場價值
閩北職業技術學院曾經搞過動、植物基因研究的王文成教授認為,雖然目前還沒有藍瓤西瓜問世的正式報道,但從科學的角度來說,要使傳統的紅瓤西瓜改造成藍瓤西瓜,是完全有可能的。在培育過程中,只要把其他同類植物中控制藍色、綠色和紫色的基因轉到紅、黃瓤西瓜中,經過組合培育,就有可能得到與傳統紅顏色不一樣的藍瓤、綠瓤和紫瓤的轉基因西瓜。其實像目前已培育出來並且上市的五彩椒、變色康乃馨、藍色妖姬玫瑰花,都是轉基因的傑作。
但農大的何碧珠老師認為從現實角度看不可行,把傳統的紅、黃瓤西瓜培育成藍瓤西瓜,一是成本大,再就是沒有什麼經濟價值,所以培育這種藍瓤西瓜意義不大。

網路食物謠言
需要合理懷疑
坊間關於食物的謠言特別多,比如口對口方式喝礦泉水不安全、食物中毒喝酸奶會解毒、蜜餞含高量二氧化硫會造成氣喘、豬脖子肉會破壞人的免疫系統等等。更厲害的是關於可樂的,比如:可樂加味精或啤酒會產生興奮劑,甚至產生鎮靜安眠劑FM2;可樂+烤肉=骨癌。這些謠言頗聳人聽聞,而且言之鑿鑿。
台灣「衛生署」食品衛生處長陳樹功指出,網路傳言以簡短、聳動為特色,與食品相關的網路傳言大概可分兩大類。一是以專家學者口吻呈現,或編出煞有介事的親身經歷,再添上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論基礎組織。只要稍加求證,不難發現多數無中生有。另一種網路食品謠言,是針對特定品牌業者,散布類似「某連鎖店販賣的飲料會喝死人」之類,不但非出於善意,甚至是惡意中傷。事實上,有的傳言可謂歷史悠久,並隨網路化改頭換面卷土重來,比如台灣傳了20多年的「香腸+養樂多=癌症」,在網路上變身為「熏肉三明治+酸奶會致癌」,兩者以同樣的假說推論,也同樣沒有醫學證據可支持。
在台灣,為免民眾受誤導,「衛生署」專門請人搜集整理食品網路傳言,加上說明後以問答方式刊發在官方網站,以解民眾心中疑惑。
在大陸,網上食物謠言也不少,而網路假新聞更是可怕。假新聞的發布者如果出於惡搞、娛樂也就罷了,可怕的是,有些人利用人的好奇心達到商業炒作的目的,甚至惡意中傷,這就過分了。
網路對謠言的傳播提供了技術支持,而人的輕信和難於監控客觀上助長了謠言的傳播,在此呼籲公眾健全誠實人格、文化教養和凡事講求實事求實的精神,對網路上的謠言應保持「合理懷疑」,確認真有其事前還是讓謠言止於智者,不要再行轉寄散播。真假難辨者,可將相關資訊提供給有關部門,向權威人士求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