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枇杷葉的功效是什麼能治哪些病
枇杷葉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 作者:jaketer,更新日期:2009-12-02 22:40:08 【性味與功效】 味苦,性平。功效:清肺止咳,和胃降逆。 【傳統應用】 主治肺熱咳嗽,氣逆喘息,以及嘔吐、呃逆、口渴等病症。 本葯常用於以下方劑:①枇杷清肺飲(《醫宗金鑒》):枇杷葉、黃連、黃柏、山梔、桑皮、沙參,治療肺熱喘咳;②枇杷葉湯(《聖濟總錄》):枇杷葉、陳皮、甘草,治療噦逆不止,飲食不入;③中成葯枇杷葉膏(《中葯制劑手冊》):鮮枇杷葉、川貝、麥冬、天冬、玄參、地黃、蓮子、紅棗,治療肺虛火盛,咳嗽呃逆,痰中帶血等病症。 在著名方劑清燥救肺湯、濟生橘皮竹茹湯中,都有枇杷葉作為配伍葯,一以清肺潤燥;一以和胃降逆。 【主要成分】 枇杷葉主要含揮發油類和苦杏仁苷等成分。 1.揮發油類: 枇杷葉含揮發油0.04%~0.108%,約有29種成分,主要為橙花叔萼和合金歡醇。 2.有機酸類 : 包括有熊果酸、齊墩果酸、蘋果酸、酒石酸、檸檬酸等。 3.苦杏仁苷和其他:枇杷葉還含苦杏仁苷,維生素B、C,山梨糖醇,鞣質,皂苷等。 【葯理作用】 (一)鎮咳祛痰平喘 所含苦杏仁苷,在消化道內逐漸分解而產生微量氫氰酸,呈現鎮咳作用。但又不會引起氫氰酸中毒。 水煎劑及其油質有祛痰平喘作用。 (二)其他功效 1.抗菌:枇杷葉水煎劑對多種球菌有抑製作用。 2.降糖:枇杷葉甲醇提取物有降糖作用。 【臨床應用】 1.治療上呼吸道感染之咳嗽。 2.治療急慢性支氣管炎之咳嗽。 【劑量與用法】 葯典劑量:6~9g。 臨床常用劑量:6~12g。 大劑量:l5~30g。 使用方法:水煎服,包煎;或制膏服。 【臨床體會】 (一)關於治療咳嗽 枇杷葉是治療受涼感冒後咳嗽咽癢痰少或無痰的常用葯,也為慢性咳嗽的常用葯。 可宣,可清,可潤,有痰或無痰均可使用,類似於杏仁的效果。而且較杏仁平和,不含脂肪油,不會引起滑腸。 民間採摘新鮮枇杷葉一把,約30~90g,去毛,包煎,治療感冒後咳嗽和慢性咳嗽有較好的效果。 枇杷葉所含的苦杏仁苷是微量的,通過煎煮及胃液的兩次分解,其氫氰酸也是微量的,所以其鎮咳效果不是很強,其毒性作用也是很弱的。 (二)關於和胃降逆 枇杷葉中醫傳統上用於養胃和胃,治療嘔逆之症。枇杷葉所含之多種揮發油與陳皮、紫蘇成分相類似。因此具有陳皮、蘇梗的和胃止嘔的功效,以治療胃炎。陳皮、蘇梗是溫性的。枇杷葉是平性的,一說是涼性的。對胃火嘔逆更為適合。《濟生方》在經方橘皮竹茹湯中加入茯苓、半夏、麥冬、枇杷葉四味葯,名濟生橘皮竹茹湯,加強了清熱和胃功效。 古人在論述枇杷葉時和胃與潤肺是並重的,甚至和胃方面的內容比鎮咳方面還多。、本草綱目》就有這方面的記載:「枇杷葉,治肺胃之病,大都取其下氣之功耳。氣下則火降痰順,而逆者不逆,嘔者不嘔,渴者不渴矣。」 《臨證指南醫案》木乘土篇秦案中就是用枇杷葉與降香、鬱金、山梔、川貝等同用,以平肝和胃,治療「氣阻中脘,食少礙痛,胃口為逆,乃氣火獨熾之象」的病情。 (三)必須去毛蜜炙包煎 枇杷葉一面光,一面毛。其細毛能刺激咽喉,反射地引起咳嗽加重和惡心。去毛是手工的,比較麻煩,常常是刮不幹凈。所以要蜜炙並包煎,以減少細毛在煎煮過程中脫落於湯液中。 【不良反應】 (一)傳統文獻 《本草綱目》:無毒。 (二)臨床觀察 無毒。在去毛干凈的情況下,常規劑量內水煎服沒有不良反應。長期服用或大劑量(30g以下)水煎服也沒有明顯不良反應。
㈡ 批把葉的功效與作用的功效和作用是什麼
臨床上用枇杷葉主要是治療肺熱痰嗽、咳血、衄血、胃熱嘔噦等病症。
中醫認為,咳嗽有寒熱之分。以枇杷葉為主製作成的枇杷膏性味偏涼,對咽喉腫痛、痰黃黏稠,有痰咳不出來的熱性咳嗽,如風熱咳嗽、燥熱咳嗽等有效。而風寒咳嗽等證型的患者,吃多了反而可能使症狀加重。枇杷葉如果作為葯用,不能直接使用,否則會有很多副作用。
鑒別方法
一、葯材性狀:葉呈長橢圓形或倒卵形,長12-30cm,寬3-9cm。先端尖,基部楔形,邊緣上部有疏鋸齒,基部全緣。上表麵灰綠色、黃棕色或紅棕色,有光澤,下表面淡灰色或棕綠色,密被黃色茸毛。
主脈於下表面顯著突起,側脈羽狀。葉柄極短,被棕黃色茸毛,革質而脆,易折斷,氣微,味微苦。以完整、色灰綠者為佳。
二、飲片性狀:枇杷葉呈絲條狀,表麵灰綠色、黃棕色或紅棕色,背面無絨毛,革質而脆。無臭,味微苦。
㈢ 枇杷葉的功效與作用是什麼
一、枇杷葉的功效與作用如下:
1、枇杷葉,又名:杷葉
2、性味歸經:味苦,性平;歸肺、胃經。
3、清熱、化痰、止咳之常用葯
4、枇杷葉是傳統止咳平喘的常用葯物,有化痰止咳、和胃降逆的功效。《新修本草》中記載,枇杷葉「主咳逆,不下食」。《本草綱目》中記載,「和胃降氣,清熱解暑毒,療腳氣(以足脛麻木、酸痛、軟弱無力為主症的一種維生素缺乏病,並非西醫中真菌感染引起的腳氣)。」
5、枇杷葉的葯用部位為枇杷的葉,全年均可採收。將枇杷葉曬至七八分干時,紮成小把,再曬干,除去雜質,刷去葉背的絨毛,用水噴潤,切絲,乾燥,即為生枇杷葉;或用煉蜜拌枇杷絲,炒至不粘手,即為蜜炙枇杷葉。化痰止咳宜用蜜炙枇杷葉,和胃降逆宜用生枇杷葉。
6、【功效主治】
(1)、功效化痰止咳,和胃降逆。
(2)、用於肺熱引起的咳嗽、咯痰黃稠、口苦咽乾等。
(3)、用於胃熱引起的嘔吐。
(3)枇杷葉草葯圖片治什麼病擴展閱讀:
1、止咳作用:王立為等採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腫脹法、二氧化硫引起小鼠咳嗽和枸椽酸噴霧致豚鼠咳嗽模型,觀察枇杷葉不同分離部分及單體成分的抗炎及止咳作用,結果表明枇杷苷、烏索酸和總三萜酸是枇杷葉抗炎、止咳作用的主要成分。
2、抗腫瘤作用:ChaDS等考察枇杷葉醇提取物的抗腫瘤活性,發現枇杷葉三萜酸能抑制MMP-2和MMP-9的活性和表達,抑制肺癌等癌細胞轉移和擴散。
3、抗氧化作用:枇杷葉黃酮具有較強的體內外抗氧化作用。
4、抗炎、抗過敏作用。
㈣ 枇杷葉的功效與作用
枇杷葉(學名:Eriobotrya japonica Thunb.)為薔薇科植物枇杷的葉子。又名巴葉、蘆桔葉(《中葯材手冊》)。原植物枇杷又名:盧橘(廣東)。有清肺止咳,和胃利尿,止渴的功效。中國大部分地區均有栽培。分布於中南及陝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全年均可採收,曬干,刷去毛,切絲生用或蜜炙用。;枇杷葉; 苦,微寒,歸肺胃經.主要功效是清肺化痰,止咳,降逆止嘔. 主治肺熱咳嗽,由於偏寒,所以,治熱或燥的比較好.用於胃熱嘔吐,另外伍天花粉有生津功效;;;葯用功效 1、 鎮咳、祛痰、平喘作用本品所含苦杏仁甙在體內水解產生的氫氰酸有止咳作用.水煎劑或乙酸乙酯提取物有祛痰和平喘作用.其葉所含之揮發油有輕度祛痰作用.亦有報告指出,枇杷葉止咳作用強, 祛痰作用較差. 2、抗菌作用實驗表明: 本品水煎劑或乙酸乙酯提取物對白色或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福氏痢疾桿菌均有抗菌作用.但有人認為,枇杷葉無抗菌作用, 並能刺激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生長. 3、 其他作用有報告指出,枇杷葉乙醇冷浸提取物對大鼠角叉菜膠所致足腫脹局部用葯有抗炎作用, 溫浸提取物局部用葯或灌胃給葯、冷浸提取物灌胃給葯均無抗炎作用。
㈤ 枇杷葉枇杷花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1、枇杷花的功效
枇杷花味清香,甘甜,含有多種維生素,能潤喉,也能化痰止咳還能清熱去火,對人的頭風和傷風以及肺炎和氣管炎等多種呼吸系統疾病都有很好的治療作用,另外枇杷花還能清熱去火,對人的口腔潰瘍和聲音嘶啞等上火症狀也有不錯的治療作用。2、枇杷花的食用方法
可以把它直接煮水喝,煮制時可以加入適量的冰糖,煮好以後代茶飲用,能清熱去火,也能清咽潤喉。另外枇杷花還能用來煮粥,煮制時可以把它與粳米一起入鍋,加水煮成粥,然後食用,能清熱排毒,也能美容養顏。
㈥ 枇杷葉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枇杷葉怎麼煮水止咳才有效
枇杷葉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枇杷葉含有鞣質、皂苷、苦杏仁苷、烏索酸、齊墩果酸、維生素C、維生素Bl等成分,有清熱、解暑、和胃、潤肺、化痰、止咳、平喘等功效,常用於治療久咳不止、小兒百日咳、發熱惡寒、嘔吐、白喉等病症;枇杷葉中的苦杏仁苷經人體吸收後,可分解為有抗癌作用的苯甲和醛氰酸,有很強的鎮痛作用;洗浴時加入枇杷葉,消除痱子、斑疹等皮膚炎症,使人氣血通暢,還能是肌膚柔嫩光滑,有很好的保健護膚效果。另外,用枇杷葉熱敷還可消除乳房硬塊,預防癌變。
為避免枇杷葉的絨毛直接刺激黏膜而產生致咳的副作用,所以在食用或葯用時應去除葉上的絨毛。可用毛刷直接刷除絨毛,也可將枇杷葉用水浸潤軟化後切成絲,再放入水盆內用光禿的竹掃帚在水中不停用力攪拌數分鍾,換水攪拌沖洗數次,至肉眼看不到茸毛方可取出晾乾入葯。
㈦ 枇芭葉的功能是什麼
枇杷花與枇杷葉的葯用價值
枇杷花性味淡微溫,可治療傷風感冒,寒性咳嗽,將枇杷花與蜂蜜同蒸,然後服用,有解表潤喉止咳的功效。枇杷花汁釀成的蜜稱枇杷蜜,其味甘美清香,有潤肺止咳、化痰、通便之功效,是蜂蜜中的上品。民間以枇杷葉,加鮮果榨的汁,冰糖,文火熬成中成葯「枇杷膏」,具有清肺、寧咳、潤喉、解渴、和胃功效,主治慢性支氣管炎,肺逆咳嗽等,療效顯著。
李時珍《本草綱目》說:它「正渴下氣,利肺氣,止吐逆,主上焦熱,潤五臟。」又載:「枇杷葉,治肺胃之病,大都取其下氣之功耳。氣下則火降痰順,而逆者不逆,嘔者不嘔,渴者不渴,咳者不咳唉。」
枇杷葉的葯理作用
1. 預防流行性感冒:枇杷葉15克,水煎,連服3天。
2. 治療慢性支氣管炎:取枇杷葉15克,川貝母45克,杏仁6克,廣陳皮6克,共為細末,每服二錢,開水送下。
3. 急性或慢性支氣管炎:咳嗽氣喘,以新鮮葉30克,佛耳草、焊菜各12克,桔皮6克,水煎服。
4.治聲音嘶啞:用鮮批把葉(去毛)50克,淡竹葉25克,水煎服;若呃逆不止,飲食不入,可用枇杷葉60克(去毛),陳皮50克,甘草規陋習0克,焙後研成末,用生薑30克煎湯送服,一日三次。
5. 肺熱咳嗽,咳逆嘔吐:新鮮枇杷葉30克,洗凈,竹茹15克,陳皮6克,水煎,加蜂蜜調服。
6.夏令痱疹,熱癤,顏麵粉刺面皰等:枇杷葉煎湯,洗擦患部,一日2~3次。
7.治療各種疼痛:枇杷葉的有效成分之一苦杏仁經人體吸收後,可分解為具有抗癌作用的物質和一種類似阿斯匹林的物質,能發揮很強的鎮痛作用。
8. 治療肩周痛和乳房硬塊:枇杷葉的有效成分可促進血液循環,即使是頑固性肩周痛,用熱敷枇杷葉法一天2次,約一個月厚,病情多會緩解。同樣,用枇杷葉治療乳房腫塊也有較好療效。
9.回乳時乳房脹痛:枇杷葉5片,土牛膝9克,水煎服。(用此法退乳,不影響以後生育時的乳汁分泌。)
10.陰疽,惡瘡,症塊、腫瘤:枇杷葉切細,以濕粗紙包裹,於灰火中煨熟,裝入布袋,趁熱溫熨患部,冷則更換,一日2~3。(有患子宮頸癌,用此法溫熨而獲治癒者。)
11. 治療前列腺肥大症:很多中老年人因前列腺肥大,夜尿增多,十分苦惱。治療可用枇杷葉10片左右切細炒熱,用布袋裝好,再放些焙過的鹽,放在肛門和陰囊之間熱敷約30分鍾,會有明顯的效果。
12. 治療老年性便秘或咳喘不止:枇杷核15克,搗爛,水煎,濾取煎液,加蜜糖30克,調勻服用。枇杷葉可化痰止咳順氣。
13.治療鼻出血不止:將枇杷葉50克去毛焙乾,研末,用茶水送服每次5至10克早晚各服1次。
㈧ 枇杷葉的功效和作用哪些人不能吃枇杷葉
枇杷葉具有清肺止咳,降逆止嘔的功效。主治肺熱咳嗽,氣逆喘急,胃熱嘔吐,噦逆。
若是沒有將枇杷葉去掉毛之後再使用,很有可能導致喉頭水腫的情況出現。目前沒有醫學證明枇杷葉哪些人不能吃。孕婦小兒少用就行
㈨ 枇杷葉功效
1.治咳嗽,喉中有痰聲:枇杷葉五錢,川貝半錢,叭旦杏仁二錢,陳皮二錢。為末,每服一二錢,開水送下。(《滇南本草》)
2.治肺熱咳嗽:枇杷葉9g,桑白皮12g,黃芩6g,水煎服。或蜜炙枇杷葉12g,蜜炙桑白皮15g,水煎
枇杷果實
服。(《陝西中草葯》)
3.治風熱咳嗽:枇杷葉、苦杏仁、桑白皮、菊花、牛蒡子各9g。煎服。(《安徽中草葯》)
4.治肺風咳逆:干枇杷葉30g,芫荽菜、前胡各15~18g,艾葉5片。水煎,沖紅糖,早晚頓服。(《天目山葯用植物志》)
5.治肺燥咳嗽:干枇杷葉(去毛)9g,干桑葉9g,茅根15g,水煎服。(《廣西民間常用中草葯手冊》)
6.治婦人患肺熱久嗽,身如火炙,肌瘦,將成肺癆:用枇杷葉、木通、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白皮各等分,大黃減半。各如常制,治訖同為末,蜜丸,如櫻桃大。食後、夜卧各含化一丸。(《本草衍義》)
7.治肺氣抑逆,痰滯成咳,咳聲連發、努氣不轉、痰逆不出(俗名頓嗆):用枇杷葉(姜炙)、前胡、防風、薄荷、杏仁、桑皮、瓜蔞仁、桔梗各一錢五分,甘草、升麻各七分。水煎服。(《方脈正宗》)
8.治百日咳:枇杷葉15g,桑白皮15g,地骨皮9g,甘草3g。水煎服。(江西《草葯手冊》)
9.治慢性支氣管炎,咳嗽氣喘痰多:枇杷葉、冬桑葉、車前草、天漿殼、天花粉。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葯》)
10.治嘔吐:
枇杷葉莢
①枇杷葉2片,柿蒂5個,菖蒲6g,桂竹青(桂皮刮下的第二層皮)一把。煎服。(江西《草葯手冊》)
②枇杷葉15g,鮮竹茹15g,灶心土60g。水煎服。(《恩施中草葯手冊》)
11.治老幼暴吐,服葯不止者:枇杷葉(凈刷去葉後毛,銼碎)二兩重,半夏((口父)咀,凈者)四兩重。上件用生薑四兩重,切作綠豆大,拌勻,釀一宿,慢火炒令微焦色,以皮紙盛於地上候冷,每服二兩,水一盞,煎七分,去渣,空心少與,緩投,可入諸葯內同煎服亦效。(《活幼心書》至聖散)
12.治小兒吐乳不定:枇杷葉一分(拭去毛,微炎黃0),母丁香一分。上件葯,搗,細羅,為散,乳頭上塗一字,令兒砸便止。(《聖惠方》枇杷葉散)
13.治溫病有熱,飲水暴冷啘:枇杷葉(拭去毛)、茅根各半升。上二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二升,稍稍飲之,啘止則停。(《古今錄驗方》枇杷葉飲子)
14.治熱病煩渴、飲水過多,時有嘔逆方:枇杷葉二兩(拭去毛,炙徽黃),茅根一兩(銼),葛根一兩(銼)。上件葯,搗篩為散,以水三大盞,煎至一盞半,去滓,不計時候,分溫三服。(《聖惠方》)
15.治五噎:枇杷葉一兩(拭去毛,炙微黃),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生薑半兩。上件葯,都以水二盞半,煎至一盞半,去滓,不計時候,分溫三服。(《聖惠方》治五噎立效方)
枇杷全身是寶,葯用廣泛。
16.治霍亂吐利不止:枇杷葉(拭去毛,炙)、桂(去粗皮)、厚朴〔去粗皮,薑汁炙)、陳橘皮(去白,焙)各半兩。上四味,搗羅為粗末。每服二錢匕,水一盞,入生要三片,煎至六分,去滓熱服,不汁時候。(《聖濟總錄》正胃湯)
17.治霍亂心煩懊不得安卧:枇杷葉(拭去毛)一分,蘆根(洗,焙)三分,人參一分。上三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入薤白五寸,煎至一盞,去滓,溫服,有頃再服。(《聖濟總錄》枇杷葉飲)
18.治慢性腎炎,膀胱炎及尿道炎,小便淋澀或不利:用枇杷葉、車前子、甘草,煎服有效。(《江蘇中醫》)
19.回乳:枇杷葉(去毛)5片,牛膝根9g。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葯》)
20.治夏季小兒皮膚熱瘡如疿疹、熱癤等:用枇杷葉煎湯作浴劑,每日1~2回,有治療和預防之效。(《江蘇中醫》)
21.治面上生瘡:枇杷葉,布擦去毛,炙干,為末,食後茶湯調下二錢。(《急救良方》)
22.治鼻赤:枇杷葉(去毛)、大山梔、苦參、蒼術(米泔浸炒),各等分為末,每服一錢半,酒調白滾湯咽下。(《證治准繩》)
23.治肺風、粉刺、鼻齇,初起紅色,久則肉匏發腫者:枇杷葉(去毛刺)八兩,黃芩(酒炒)四兩,甘草一兩,天花粉四兩。共為末,新安酒跌丸,桐子大。每服一錢五分,食後並臨睡白滾湯、茶湯俱可送下,忌火酒、煎炒。(《外科正宗》枇杷葉丸)
24.治翻花痔:枇杷葉(蜜塗炙燥)為末,烏梅肉(焙燥)為末,和勻,先以痔洗凈,次以葯敷之。(《古今醫統》)
25.治衄血不止:枇杷葉,去毛,焙乾末之,茶調下一二錢,日三服。(《本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