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誰知道這是什麼蛇嗎有毒嗎
赤鏈蛇
赤鏈蛇
摘要
赤鏈蛇是蛇亞目游蛇科鏈蛇屬的一種,俗稱火赤鏈、紅斑蛇、桑根蛇等。分布於中國、日本、韓國、寮國、越南、俄羅斯的無毒蛇。在中國分布的為赤鏈蛇指名亞種(Lycodon rufozonatus rufozonatus)。該亞種成體全長約1米左右,體背黑褐色與紅色相間。因具有51—87+12—30以上的紅色窄橫紋而得名,但部分個體缺少紅紋。頰鱗常入眶。頭背黑色,鱗緣紅色,枕部有一「∧」形紅色斑,眶後有一黑紋向後達第7枚上唇鱗。背鱗平滑,或體後段的中央少數幾行微棱,19(17,20,21)—17(19)—15(17),福建崇安一標本中段行數為21。腹鱗雄188—224,雌184—222。
信息模塊
中文學名:赤鏈蛇
中文別名:紅斑蛇、火赤鏈、桑根蛇
二名法:Dinodon rufozonatum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爬行綱 Reptilia
目:有鱗目 Squamata
亞目:蛇亞目 Serpentes
科:游蛇科 Colubridae
屬:鏈蛇屬 Dinodon
種:赤鏈蛇
分布:分布於朝鮮、日本,中國台灣、河北、山西、遼寧、吉林等地
介紹
屬說明
原
鏈蛇屬(Dinodon)與白環蛇屬(Lycodon)的 成員形態特徵比較近似,過去屬間主要分類學指征為:上頜齒均被兩個齒間隙分為前中後3個組,但最
後一組鏈蛇屬為3枚,而白環蛇屬為2枚。然而,根據郭等人的研究,該分類學指征是令人 懷疑的(2013),故認為原鏈蛇屬為白環蛇屬異名。考慮到鏈蛇屬一
些成員的知名度大於白環蛇屬成員,私以為可以取鏈蛇屬作為Lycodon屬的中文名。
赤練蛇
別名和地方名
火赤鏈、紅四十八節、紅長蟲、紅斑蛇、紅花子、燥地火鏈、紅百節蛇、血三更、鏈子蛇、桑樹根等。
主要分布
赤鏈蛇在國內分布很廣。國內除內蒙古西部到新疆和西藏外,其他各省(區)均有分布。國外見於朝鮮、日本等地,其中沃氏亞種(Lycodon rufozonatum walli)分布於日本。
形態特徵
剛孵出的仔蛇全長232~242毫米,仔蛇吻端具卵齒,成年 狀態體長可達1—1.8米。頭較寬扁呈明顯三角形,頭部黑色,頭部鱗緣呈紅色,體背均勻布滿紅黑相問的規則橫紋,體兩側為散狀黑斑紋,腹鱗外側有黑褐斑,尾較短細。
毒性
赤鏈蛇被認為是無毒蛇,但其口腔分泌物或對人體有害。無致命記錄。日本所記載之「赤鏈蛇」的致死記錄實為虎斑頸槽蛇(Rhabdophis tigrinus)之誤。
生活習性
大
多生活於田野、河邊、丘陵及近水地帶,並常出現於住宅 周圍,在村民住院內常有發現(山區少見,城市周邊的郊區辦郊區以及城裡的花園等地都有)。以樹洞、墳
洞、地洞或石堆、瓦片下為窩,野外廢棄的土窯及附近多有發現。屬夜行性蛇類,多在傍晚出沒,晚10點以後活動頻繁。白天躲藏在牆縫、石頭、洞穴中,遇到敵
害時,先將頭部深深埋於體下,搖動尾巴警告,如警告敵害無效,會彎成S型會發起攻擊,野生個體較兇猛,一旦被抓住會亂咬,尤其喜歡咬軟的東西,有咬人不放
的習性。竹林中的赤鏈蛇
食性
以蟾蜍、青蛙、蜥蜴、魚類、老鼠、蛇(甚至同類)、鳥、動物屍體為食。
繁殖
卵生,7~8月產卵,每產7—15枚。
飼養
家庭玩賞性飼養赤練蛇,其飼養箱以透明的塑料、玻璃或有機玻璃質的為好,便於觀賞。箱體的大小以100厘米×50厘米×(60~70)厘米為合適,上面用鐵絲網製成既通氣良好又牢靠的蓋子蓋好。
也可以用木箱飼養,但木箱四周要襯一層鐵絲網,以防止其將木箱咬破逃走。
箱的地層鋪一層5~6厘米厚的潮沙土,沙土上墊一層紙,便於清除打掃污物時更換,免得細小的污物掉在沙土中不好處理。即使這樣,沙土隔一段時間後也要換上新的。
箱內還要放一個陶質或瓷質的盤子,每天都要換上清水,蛇的生活是離不開水的。
此外,箱內應放2~3段比蛇身粗一些的數枝段和1~2塊破損了一半的大缽子或瓦缸,倒扣在紙上,樹段供蛇盤在上面休息和玩耍,破缸供蛇在裡面藏身隱蔽,使它生活得更舒服。
開始飼養最好從幼蛇養起。養幼蛇的方法很簡單,把它關在飼養箱內,只要每天供應新鮮的食用水就行了。初生的仔蛇不吃
食,因其腹中的卵黃可維持6~7天,隨著卵黃等體內積蓄的營養素耗盡,經過8~12天第一次蛻皮後蛇開始進食,此時活動能力逐漸加強,開始投喂小昆蟲的幼
蟲、小魚蝦及蝌蚪等活食,再經幾天之後喂一般成蛇的食物,不要每天都喂,隔3~5天喂1次就行。
這以後,可投喂小青蛙、小鼠、鳥蛋、蜥蜴和其他活昆蟲。
赤練蛇對溫度、濕度、環境等養殖條件適應能力比較強,容易飼養管理,適宜初次養蛇者飼養。但此蛇食慾比較旺盛,每隔6~8天便要攝食1次。1條中500克的赤練蛇,每次可食小青蛙或小蟾蜍2~3隻,多者可達5隻。
在飼養過程中,不要老用一種飼料飼喂,要經常調換品種,如用老鼠、魚、泥鰍、水蛇、蟾蜍、小雞等不斷輪換。為了貯備
食物方便,可以馴誘蛇吃死泥鰍。所謂死泥鰍,不是病死的或不新鮮的死泥鰍,而是把活泥鰍放在開水中燙死的新鮮泥鰍,在馴誘赤練蛇吃死泥鰍之前,應暫停投喂
其他食物。
赤練蛇也很喜歡吃小雞,孵雞場淘汰的雛雞也是一種上好的食料。
赤練蛇有食蛇的習性,因此,每個飼養箱中只宜養1~2條,不宜多條混養,大蛇和小蛇、親蛇和仔蛇都不宜養在一起。
赤練蛇吞食食物之後喜歡靜卧,此時不要去驚擾它,如果受到驚擾,它很可能會把吃進的食物吐出來。
另外,赤鏈蛇脾氣非常暴躁,把玩時需謹慎成體赤練蛇。
② 什麼蛇
冷血的蛇,
③ 請問這是什麼蛇
樓上說得沒錯,這是烙鐵頭蛇(也叫龜殼花蛇),現在學名更名為尖鱗原矛頭蝮蛇了。樓主是不是上網查了覺得不太像?原因要麼是夜間拍照導致顯色有誤,要麼是這條蛇的體色有變異。這蛇毒性劇烈,性情兇猛,容易攻擊人,總得來說是種較危險的劇毒蛇。
樓主是四川、重慶或雲南一帶的嗎?這種蛇在四川、重慶或雲南等西南一帶常見。以前在重慶的報紙上的蛇類介紹中看到這樣的說法:家宅是瓦屋,家中老鼠又多的話,就很容易招來這種危險性較強的劇毒蛇(因為尖鱗原矛頭蝮愛食老鼠,因此民間有「老鼠蛇」的俗名)。家中大力滅鼠是防止這種毒蛇入侵的最有效方法。
尖鱗原矛頭蝮的毒性劇烈,以血液循環毒素為主,被咬後劇烈疼痛、傷口壞死、肌體腐爛致殘截肢的可能性都有,甚至有 8% 的綜合情況致死率。要千萬小心。
(被原矛頭蝮咬傷中毒的嚴重後果,圖片口味重,請勿吃東西時觀看。發此圖是為了告訴大家對這種又毒又凶的蛇加大警惕,絕不能掉以輕心)
④ 請問這是什麼蛇
黑脊蛇,主要生活在山區、丘陵等潮濕有洞穴的地方,食物是蚯蚓,多見於陝西、甘肅、雲南等地。
⑤ 蛇是怎麼生活的它的巢穴是怎麼形成的
巢穴
蛇類喜居蔭蔽、潮濕、人跡罕至、雜草叢生、樹木繁茂、有枮木樹洞或亂石成堆、具柴垛草堆和古埂土牆,且餌料豐富的環境,這些都是它們棲居、出沒、繁衍的場所,也有的蛇棲居水中。
生活習性
蛇,屬爬行綱,蛇亞目,是真正的陸生脊椎動物。有毒蛇固然可怕,但只要注意提防,也並不那麼危險。蛇類以食鼠為主(也食蛙類、鳥類等),蛇類其貌不揚,形狀色澤奇特、渾身披鱗,頭頸高翹、軀尾擺動、快速行進、尋偶鳴叫、泅水過渡、實在難以逗人喜愛。
它們棲息於墓洞中,洞口可見稀稠成粒的糞便,這樣我們就知道洞中有沒有蛇了。蛇有冬眠的習性,到了冬天盤踞在洞中睡覺,一睡就是幾個月,不吃不喝,一動不動地保持體力。風和日麗的天氣,偶爾也會出來曬太陽,有時也會進食。待到春暖花開,蛇就醒了,開始外出覓食,而且脫掉原來的外衣。蛻皮時,蛇的新舊皮之間會分泌出一種液體,這種液體有助於蛇的蛻皮。從蛇蛻的外衣直徑和長度可測出蛇重量甚至說出蛇的名稱。蛇蛻皮後不久,活動量增大,覓食量增加,體況逐漸恢復。隨著氣溫逐漸上升,到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進入發情期。尋偶時,雌雄蛇發出的鳴叫聲清晰明亮,「噠噠噠」如擊石聲。
蛇類的產卵期一般在4月下旬到6月上中旬,因品種而異。所產蛇卵一般粘結成一個大的卵塊,卵塊中卵的數量為8~15枚不等。蛇經常處於飢餓或半飢餓狀態。一般以「守株待兔」方式捕食,但有時也主動出擊。筆者曾目睹一條青竹驃蛇在河邊追趕青蛙,青蛙一躍跳入河中,蛇也跟著躍入河中,簡直像兩名一前一後的跳水運動員。也見到過蛇捕食鳥卵的情景。它悄悄地爬上屋檐近側的牆壁,游到家燕巢邊,不斷伸舌,驚走了親鳥。當蛇發現其卵時,先行攻擊,纏繞,待平安後,再行張開嘴巴,囫圇吞棗。不要以為它的嘴巴小,實際上它能吞食相當於本身頭部大8~10倍的食物。蛇吃足食物後,感到疲倦,進入休息狀態,此時極易被人捕捉。至於蛇的覓食次數,因蛇類品種和大小而異。一般夏令覓食活動盛期,特別是產卵繁殖期,一日一次或隔天一次。蛇體稍大的,因覓食量較大,一般是3日至一周左右進食一次。蛇類也喜歡在太陽光下進行日光浴,時間一般為上午10~12時左右。行日光浴時,一般伏於地面草叢或纏繞於樹幹上,也有半身裸露於洞口外、石頭堆外面呈盤蜷狀的,姿態變化多端。蛇類的活動規律,以晝出夜伏居多,因品種而異。
⑥ 這是什麼蛇
趕快去吧😂😂😂😂😂😃😂
⑦ 農村裡有哪些蛇是毒蛇
草腹鏈蛇:俗稱草花蛇,小型蛇類,一般體長在半米左右,廣泛分布於南方,多在農田中活動,捕食蛙類和魚類,行動迅速,遇人竄的飛快。日行性,性情溫和,體冷。特別喜食蛙類、樹蛙,偶爾也吃昆蟲。卵生。主要生活於水域附近,棲息於平原、高原、盆地、低海拔山區以及河邊、溪流、山坡、路邊、水田邊、農墾地、草生地。其生存的海拔范圍為215至1880米。
(7)巢穴有什麼蛇圖片擴展閱讀
蛇是四肢退化的爬行動物的總稱,屬於爬行綱蛇目。正如所有爬行類一樣,蛇類全身布滿鱗片。
所有蛇類都是肉食性動物。目前全球總共有3,000多種蛇類。
蛇類是變溫動物,體溫低於人類,又被稱為冷血動物,當環境溫度低於15℃時,蛇會進入冬眠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