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貓眼螺需要水煮多久
貓眼螺煮的時間不能太短,大概12-15分鍾在煮開後加2-3滴食醋或香油,這樣螺肉容易挑出。
貓眼螺因其完全石灰化的口蓋圓凸為亮深綠色,如同貓眼一般而得名。貓眼螺的肉可以食
用,其貝殼可以當做雕刻藝術品,具有收藏價值。
將貓眼螺和鐵釘一起放在裝了水的容器中,靜置兩、三個小時左右,這樣貓眼螺就會將體內的泥沙吐出來;撈出貓眼螺刷洗干凈,瀝干水分後裝盤。
習性:
常見旳蠑螺種類有貓眼蠑螺、銀口蠑螺、金口蠑螺、夜光蠑螺等。其中夜光蠑螺是蠑螺科中最大旳-種有些夜光蠑螺的殼髙達165毫米蠑螺為植食性貝類,喜歡啃食岩石上的海藻。蠑螺肉可食,貝殼可雕刻藝術品。
貓眼蠑螺殼口呈黃色或綠黃色,整個殼表色彩豐富,花紋復雜,變化多端。常見殼體顏色搭配有深褐底色配黑色帶狀紋,同時夾雜白色斑點和條紋,也有無花紋的綠黃色。
貓眼蠑螺在爬行過程中頂著一個顏色酷似貓眼的口蓋,奇酷無比。海邊的漁民們會從淺海的珊瑚礁中採集各類蠑螺,然後利用其珍珠層製造裝飾品、紐扣及珠寶。
『貳』 夜光蠑螺和綠蠑螺區別
沒有區別。
1、夜光蠑螺是綠蠑螺的學名。綠蠑螺的學名叫夜光蠑螺,它是蠑螺科中最大的一種。
2、體型特殊。貝殼大,質堅厚,周緣近園形,高度和寬度幾相等,螺層約6又1/2層,各層寬度增加迅速。螺旋部不高,體螺層極膨漲、縫合線淺。頂部各層殼表光滑、無肋,由第四螺層下部起始,螺層中部表面突出,形成斷續的由結節連成的旋形肋。
『叄』 大家知道這是什麼螺
脈紅螺
脈紅螺,骨螺總科骨螺科紅螺屬,膠州灣產較多,為北方沿海重要的經濟螺類。
中文學名
脈紅螺
別稱
角泊螺
界
動物界
門
軟體動物門
綱
腹足綱
亞綱
前鰓亞綱
目
新腹足目
科
骨螺科
屬
紅螺屬
種
脈紅螺
1簡介編輯
脈紅螺,食用貝類。海洋捕撈對象,魚汛期在3~11月,遼寧的丹東使用扒拉網捕撈,旅大多用下網給誘餌的「釣螺」方法捕撈。養殖對象,主要養殖方法有吊籠養殖和蝦池混養兩種。[1]
脈紅螺 又名角泊螺。貝殼略近梨形,高100~140毫米。螺旋部小,體螺層膨大。殼面密生低而均勻的螺肋,向外突出形成肩骨。殼面黃褐色,有棕色點線花紋,殼口桔紅色。膠州灣產較多。
『肆』 星螺是什麼樣子
貝殼為平卷形。體螺層較膨大,通常有輻射放出的管狀長棘。螺塔較低,殼口內面有顯著的珍珠光澤。齒舌式為n-5-1-5-n。口蓋螺旋為渦旋形,石灰質口蓋。
『伍』 這是什麼品種的田螺殼
銀口蠑螺螺塔較低,殼口內面有顯著的真珠光澤
『陸』 這是什麼螺
夜光蠑螺
是蠑螺科中最大的一種,屬於腹足綱,原始腹足目,蠑螺科。貝殼大,重厚堅固,近球形,殼高165毫米,寬60毫米。螺層約7層,螺旋部錐形,體螺層極膨大。體螺層上具有間隔相等的螺肋三條
『柒』 這個海螺的學名是什麼
個人感覺因該是玉螺:螺類的一種,海水生活。俗名,潮汕:肚臍螺、蚶虎。 科屬,軟體動物、腹足綱(Gastropoda)、前鰓亞綱、中腹足目
『捌』 夜光蠑螺在黑暗中能發光嗎
不會發光。
初聞夜光蠑螺,顧名思義,在黑夜中能發光,其實不然,它的光彩來源於家族血統中厚厚的珍珠層。
俗名蝶螺、夜光螺、夜光貝等,英文名Green turban shell,日文名ヤコウガイ。夜光蠑螺是蠑螺科中最大的一種。
國內分布於台灣、海南島、西沙、南沙群島;國外分布在印度洋和太平洋西岸、如菲律賓、日本等。
大型個體、殼高約176毫米,寬171毫米。貝殼堅厚,周緣近圓形,螺層約6 1/2層。螺旋部不高,體螺層極膨脹,縫合線淺。生長紋細密,有時有褶襞,貝殼表面暗綠色、具有褐色、白色相間的環紋,頂部常染有翠綠色斑紋。殼口大,近圓形,內面銀白邑,具珍珠無。厴圓形,石灰質,極厚重且具無澤。
為熱帶性種類、常棲息於潮下帶數米至數十米的岩石及珊瑚礁的淺海底。活動緩慢,貝殼表面常附著有苔蘚蟲等動物。以海藻為食。有時在胃中也可見到無脊椎動物的碎屑。春、夏季為繁殖旺期,此時可經常在珊瑚礁洞穴中採到幼小個體。
珍珠層很厚,是珍貴的觀賞品,過去也作為皇家珍藏品收藏。殼粉為油漆的調合劑。肉可食用。
入葯可清熱解毒、消食止痛、清腸止痢、利尿通淋,用於癰疽、疔癤、頭瘡、疥癬、食滯胃脘、濕熱痢疾、小便淋痛。
『玖』 夜光蠑螺的生活習性
暖水性強,生活於熱帶珊珊礁海域,棲息於高溫高鹽、水質澄清和海藻繁茂的岩礁周圍,從潮間帶至潮下帶均有生活區,個體隨水深增加而增大,在潮間帶采獲的多為幼小個體,大個體的采獲水深達20-30m,據日本資源學者在〈南洋水產資源〉第二卷(1929)報道,夜光蠑螺與大馬蹄螺不同,後者喜群居,而夜光蠑螺則呈散居狀態,其種群數量僅及大馬蹄螺的1/8-1/5,19世紀20年代的年產量約100-200噸,主產區為菲律賓群島南部的蘇祿海,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和加里曼丹島周圍海域。中國科學院海洋所在20世紀50年代從海南島南部的三亞、新村海域採到5號14個夜光蠑螺標本,以小型居多,以後多次去海南、西沙、南沙採集,從未采獲此螺;而熊大仁(1949)則報道了夜光蠑螺在西、南沙的分布,除缺少引證外,熊文描述確切、種名完整,而且繪出此螺的標准形態圖,基本上為圖譜體式,為分類學參考資料,著者認同其記錄。至於為什麼從20世紀60年代始至今,一直未採到此螺,著者認為夜光蠑螺是一種強暖水種,生活於典型熱帶海區或熱帶海區南部,在台灣南部、菲律賓群島和馬來群島海域分布廣泛而且均甚常見,種群數量也較大,在我國西沙、南沙海域應有分布。由於此螺生態分布的較深性和較分散性,較之採集大馬蹄螺要困難得多;此外,這種珍貴名螺的價格甚高於大馬蹄螺,一直是近幾十年來中外偷獵者的主要目標……這些可能是我們若干年來未見此螺蹤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