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資訊 » 賓陽洞在哪裡圖片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賓陽洞在哪裡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8-19 01:05:50

① 鯉魚跳龍門中的龍門大致是今天的哪裡是洛陽的龍門石窟那個龍門嗎

【一】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南郊13公里的伊河兩岸東、西山上。西山又名龍門山,故名。古稱伊闕,故又稱伊闕石窟。開鑿於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即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後,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至清末1000餘年間不斷營造,尤以北魏和唐代為盛。大小窟龕分布於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西山)和香山(東山)的崖壁上。現存窟龕約2100餘個,佛塔40餘座,題記碑碣3860種,造像10萬余尊。龍門石窟中唐窟數量最多,約佔2/3,典型洞窟有潛溪寺、奉先寺、看經寺等;北魏次之,約佔1/3,典型洞窟有古陽洞、賓陽洞、蓮花洞、萬佛洞等。洞窟造像多為佛、弟子、菩薩、天王、力士,也有世俗供養人和佛傳、本生故事。奉先寺摩崖像龕鑿有11尊雕像,主佛盧舍那佛高達17米;萬佛洞南北兩壁滿雕石像達1.5萬尊,均屬唐代造像傑作。碑刻題記數量居全國石窟之首,著名者如龍門二十品,代表了魏、初唐、盛唐書法之作。
【二】 龍門,又名禹門,在陝西省韓城市北三十公里處,據《禹貢》載:「導河積石,至於龍門」。據《名山記》載:「河水至此山,直下千仞,水浪起伏,如山如沸」。清乾隆《韓城縣志》載:「兩岸皆斷山絕壁,相對如門,惟神龍可越,故曰龍門。」「龍門」相傳為大禹治水時所鑿,亦稱禹門渡。關於「禹鑿龍門」,《呂氏春秋》說:「禹立,勤勞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決壅塞,鑿龍門。」《三才圖會》記載:「此處兩山壁立,河出其中,賽約百步,兩岸斷壁,狀盡斧鑿,形狀似門,故稱「龍門」。
「龍門」附近,禹跡很多。龍門以南大河中,有所謂「禹王陵」,露於水面,望如沙洲,水雖不斷沖激,終不能浸沒。相傳禹鑿山斷崖時,大石墜入中流,沉入水底,固結成丘,是禹王當年指揮施工的地方,並非「禹王陵」。又有禹門水中石,上刻有「龍門」二字,其大如斗,水落石出,人始見之;河漲水高,石即沉沒,不知書者姓名及所刻年月。
龍門,為我國第二大河黃河的咽喉。龍門山橫跨黃河兩岸,高山對峙,懸崖壁立,巨濤咆哮。西禹門山高892.6米,東禹門山高891米,地勢非常險要。九曲黃河,從雪峰連綿的莽莽昆侖奔騰而來。一路上,集千流,匯萬溪,大聲呼嘯著,穿峽谷,越深溝,直流到龍門山下。此處兩岸高山重疊,河流奔騰湍急,險不可測,給人一種如臨絕壁、如泊深潭的奇險之感。韓城的八景之一,所謂「禹門春浪」即指此處。
東西龍門山上均建有禹廟。西禹廟建於元世祖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 。建築雄偉,依山而立,亭台樓閣,險峻秀雅,雕梁畫棟,絢麗異常。站在廟前,深感「黃河一線天上來,兩山突兀屏風開」這句古詩的傳神。每年三月古會,山陝群眾雲集於此,進行物資交易,十分熱鬧。
「龍門」,群山對峙,黃河奔流其間,波濤洶涌,咆哮如雷,故古人詠詩有「禹門三級深,平地一聲雷」之佳句。龍門勝景,實乃天下一大奇觀。《三秦記》中有魚躍龍門的神話傳說:每年三月冰化雪消之時,有黃河鯉魚從百川匯集龍門之下,競相跳躍。一年之中能躍上龍門的鯉魚還不到七十二條。一登龍門,雲雨隨之,天火燒其尾,乃化為龍;登不上龍門者,點額曝鰓�指傷其額 」。因其不易登越,是為可貴。過去科學時代,把名題金榜的人,叫躍上龍門,即所謂「一登龍門,身價十倍」。
龍門山高,上入霄漢,陡壁千仞,高聳險峻,把黃河緊緊夾在中間。最窄處,就是龍門山口,不過60米,形如門闕。這里洪流撲岸,浪花飛濺,百漩相連,聲如雷鳴。水一流出河口,一瀉千里,四野開闊,正如唐代大詩人李白所歌詠的:「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

② 龍門石窟位於哪裡什麼時間開鑿有哪些特點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南的伊水河畔,開鑿在東西二山上,是北魏遷都洛陽後開鑿的大型石窟。龍門石窟北魏時期的代表洞窟有賓陽洞、古陽洞、蓮花洞,石窟寺洞等。佛像多著寬衣博帶,衣褶稠密,袍裙垂蔽;藝術風格從雲岡的渾厚粗獷轉向龍門的優雅端莊,使其更具鮮明民族特點和中原風格,是形成中國式佛教造像藝術過程中的重要一環。

③ 關於龍門石窟的資料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規模最大的石刻藝術寶庫,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評為「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位居中國各大石窟之首現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龍門石窟造像多為皇家貴族所建,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皇家石窟。武則天根據自己的容貌儀態雕刻的盧舍那大佛,以及在洛陽皇宮紫微城建天堂的消息傳入日本後,聖武天皇發願「朕亦奉造」,在奈良建立東大寺。

另有孝文帝為馮太後鑿古陽洞、蘭陵王孫於萬佛洞造像、李泰為長孫皇後造賓陽南洞、韋貴妃鑿敬善寺、高力士為唐玄宗造無量壽佛等。

龍門石窟使石窟藝術呈現出了中國化的趨勢,是中國石窟藝術的「里程碑」。又經歷天竺、新羅、吐火羅、康國等國家營造,發現有歐洲紋樣、古希臘石柱等,堪稱全世界國際化水平最高的石窟。

龍門石窟的價值影響:

龍門石窟中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術、建築、書法、音樂、服飾、醫葯等方面的實物資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龍門石窟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窟內造像雕刻精湛,內容題材豐富,被譽為世界最偉大的古典藝術寶庫。它以自身系統、獨到的雕塑藝術語言,揭示了雕塑藝術創作的各種規律和法則。

在它之前的石窟藝術均較多地保留了犍陀羅和秣菟羅藝術的成分,而龍門石窟則遠承印度石窟藝術,近繼雲岡石窟風范,與魏晉洛陽和南朝先進深厚的漢族歷史文化相融合開鑿而成。

所以龍門石窟的造像藝術一開始就融入了對本民族審美意識和形式的悟性與強烈追求,使石窟藝術呈現出了中國化、世俗化的趨勢,堪稱中國石窟藝術變革的「里程碑」。

龍門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皇室貴族擁有雄厚的人力、物力條件,他們所主持開鑿的石窟必然規模龐大,富麗堂皇,匯集當時石窟藝術的精華,因而龍門石窟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

④ 龍門石窟的資料和圖片

龍門石窟是中國著名的三大石刻藝術寶庫之一,位於河南省洛陽南郊12公里處的伊河岸邊,經過自北魏至北宋400餘年的開鑿,至今仍存有窟龕2100多個,造像10萬余尊,碑刻題記3600餘品,數量之多位於中國各大石窟之首。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範。

龍門石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建於北魏時期的古陽洞、賓陽洞、蓮花洞、葯方洞,以及建於唐代的潛溪寺、看經寺、萬佛洞、奉先寺、大萬伍佛洞。最大佛像盧舍那大佛,高17.14米。
http://www.longmen.com/(圖片這里有)

⑤ 龍門石窟一共有多少佛像

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區南面12公里處.龍門石窟與大同雲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齊名的我國三大石窟之一。

洛陽龍門石窟始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千都洛陽(公元494年)前後,後來,歷經東西魏、北齊、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龍門石窟密布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共有97000餘尊佛像,1300多個石窟。龍門石窟現存窟龕2345個,題記和碑刻3600餘品,佛塔50餘座,造像10萬余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厘米。龍門石窟體現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很高的藝術造詣。

奉先寺是龍門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石窟,長寬各30餘米。據碑文記載,此窟開鑿於唐代武則天時期,歷時三年。洞中佛像明顯體現了唐代佛像藝術特點,面形豐肥、兩耳下垂,形態圓滿、安詳、溫存、親切,極為動人。 石窟正中盧舍那佛坐像為龍門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據佛經說,盧舍那意即光明遍照。

金剛力士雕像,是龍門石窟中的珍品,1953年清理洞窟積土時,在極南洞附近發現的,是被盜鑿而未能運走遺留下的。

洛陽龍門石窟中另一個著名洞窟是賓陽洞。這個窟前後用了24年才完成,是開鑿時間最長的一個洞窟。洞內有11尊大佛像。主像釋迦牟尼像,左右二邊有弟子、菩薩侍立,有明顯西域藝術痕跡。窟頂雕有飛天,挺健飄逸,是北魏中期石雕藝術的傑作。洞中原有兩幅大型浮雕《皇帝禮佛圖》、《太後禮佛圖》。可惜被美國人勾結中國奸商盜運到美國,現分別藏於美國堪薩斯城納爾遜藝術館和紐約市藝術博物館。而洞口唐宰相書法家褚遂良書碑銘,很值得一覽。

萬佛洞在賓陽洞南邊,洞中刻像豐富,南北石壁上刻滿了小佛像,很多佛像僅一寸,或幾厘米高,計有1500多尊。

古陽洞也很出名。這里有豐富造像題記,為人稱道的龍門十二品,大部分集中在這里。

洛陽龍門石窟不僅僅是佛像雕刻技藝精湛,而石窟中造像題記也不乏藝術精品。龍門石窟造像題記遍布許許多多的洞窟,約有3600品,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我國優秀文化遺產的一部分。龍門二十品,十九品集中於古陽洞,另有一品在西山中部偏南老龍洞崖壁的慈香窟里。古陽洞是龍門石窟中開鑿最早的一個窟,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一年。洞內小佛龕琳琅滿目,雕刻精巧。

洛陽龍門石窟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術、書法、音樂、服飾、醫葯、建築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實物史料。因此,龍門石窟被稱為一座大型石刻藝術博物館。

2000年11月洛陽龍門石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龍門石窟圖片請你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