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購買京胡
挑選方法他把它歸納成五個字:「看」,「掂」,「彈」,「敲」,「拉」。
(一)「看」:要求品相好、尺寸准、竹節暴、肉頭厚。
「品相」好要求「擔子」上粗下細;「尺寸」准 、「竹節」暴、「肉頭」厚,主要是針對「擔子」而言。所謂「竹節」暴,是指「竹節」外突明顯;所謂「肉頭」厚,是指「擔子」竹壁厚。關於「品相」,「尺寸」, 擔子直徑20MM(2CM),一般是指中徑。從琴頭向下數的第三節,也有稱它為中節或腰節,即手握琴桿的那節的直徑稱中徑。現在的製作師一般都認同該節直徑應為19.5-20MM。老琴較細的也有18MM。
「琴軸」:擰松自如。不打滑。擔子第二個竹節的位置,在兩個「琴軸」的中央為佳。(美觀)。「琴軸」間距,應不超過四橫指。 「琴筒」:筒要圓,壁要勻,竹紋粗,竹黃厚(內壁的黃色一層)。「鐵心筒」更難得。
「蛇皮」:鱗格方大,烏黑發亮,鱗線清晰,黑白分明為好。「弓子」:單節,且在中央,平直稍長,重量適宜,握弓舒適為好。當然還要看做工是否精細。名家製作更好。(上海的制琴名家如許金元、天津的劉夢虎)
(二)「掂」
琴拿在手裡,掂一掂要有些份量(琴與琴比較相對而言)。「肉頭」厚的,較重,反之較輕。
弓子,握在手裡,舒適,稍重為好。
(三)「彈」
用手指彈「琴筒」,發出「達,達」,清脆響亮,磁實音為好。用手指彈「蛇皮」,發出「嗒,嗒」音脆短者,調門高,反之發出「噗,噗」音者,調門低。
(四)「敲」
擔子與筒子的搭配及材料決定這把琴音色。擔子與筒子的合理搭配非常重要,也是發音好壞的關鍵。根據樂濤和著名琴師蔣靄炳的共同研究認為:將筒子輕松放置在手掌中,用擔子的細頭(插入琴筒的有風口那頭)輕輕敲擊筒子,在敲擊聲中如既能聽到筒子發出的答答磁實的聲音,又能隱隱聽到擔子發出的聲音(即有共鳴),那就是擔子與筒子的最佳組合,做出來的琴音絕對好。通過很多次的實踐證實了這種方法的准確性。
(五)「拉」
「西皮」琴,要發音清脆,穿透力強,有金屬音徊盪; 「二黃」琴,要發音盪亮,音質純美,餘音繞梁。拉時易出音不費勁,拉琴感覺輕松。 琴軸擰弦自如,易定音,不緊,不松,不打滑,不走調。總之,一把好的京胡,要「品相」好,「尺寸」准,「竹節」暴,「肉頭」厚。「掂」有份量,「彈」之磁實,「拉」之舒適。
另外,要提及的是,材質好的老京胡比新制的京胡音色更純正。這與琴材中水份通過長年累月拉奏振動與自然蒸發有關。老京胡的「擔子」、「琴筒」、「琴軸」通過長期磨合已定形,達到最佳的發音振動狀態。所以京胡要經常拉,越拉聲音越好。
② 想問一下,京胡,二胡,板胡有什麼不一樣!
一、結構不同:
1.京胡:
京胡由琴桿、琴筒、弦軸、千斤鉤、琴碼、琴弦和弓子等部分構成,琴桿、琴筒都是竹製,琴桿置有千斤鉤,筒口蒙蛇皮,用馬尾弓拉奏。
2.二胡:
二胡的基本結構包括琴筒、琴皮、琴桿、琴軸、琴弦、琴弓、千斤、琴碼、琴托、制音墊。
3.板胡:
板胡的音箱用椰殼或木製,面板用薄桐木板。琴桿用較硬的烏木或紅木,張二根弦,馬尾竹弓。琴筒又稱瓢,是板胡的共鳴箱。
二、應用領域不同:
1.京胡:
京胡主要用於戲曲、京劇。
2.二胡:
二胡主要用於獨奏、民樂。
3.板胡:
板胡是北方戲曲的主要伴奏樂器。
(2)京胡碼用什麼材料好圖片擴展閱讀
板胡是伴隨著中國地方戲曲梆子腔的出現,在胡琴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擦奏弦鳴樂器,歸屬於拉弦樂器。它的名稱是因為琴筒用薄木板粘成而得名的。又稱梆胡、秦胡、胡胡、呼胡、大弦和瓢,清代時曾別稱板琴。
京胡於清乾隆年間在胡琴基礎上改制而成,因主要用於京劇伴奏而得其名。京胡是在清乾隆五十年(1785)左右,隨著京劇的形成在胡琴的基礎上改制而成的弦樂器,至今已有200餘年歷史。最早的京胡,不僅琴桿短,琴筒也小,為了能拉高調兒,還有蒙蟒皮的,而且是用軟弓子(不張緊弓毛)拉弦。
③ 京胡的製作流程
(一)擔子
做京胡擔子的材料主要是紫竹,其次是鳳眼竹(斑竹)、羅漢竹、龜背竹等等。
紫竹產於福建、江西、安徽等地。上等紫竹(花紫竹)不僅花紋顏色好看、獨特,而且質地堅實,是做京胡的上選之材。
當然鳳眼竹也有紋若鳳眼、花似斑豹的上等材料。不過鳳眼竹雖然質地一般都很堅實,但尺寸往往不甚理想。
好的羅漢竹、龜背竹也可做成高檔的京胡來。總之選料第一要看品相,即顏色與花紋。常見的花紫竹有黑紫竹(俗稱黑老虎)、白紫竹、黃紫竹(俗稱黃老虎)、芝麻點、陰陽臉、鱔魚黃等。第二要看尺寸:(1)粗細:即直徑,一般應在φ18mm~φ20mm之間。(2)長短:京胡擔子共分五節,通常要求第一節長80mm,第二節長90mm,第三節長100mm。
西皮擔子自第一節至第四節應小於400mm(370~390mm);
二黃擔子自第一節至第四節應大於400mm(400~430mm)。超出這個范圍就不適用了。
鳳眼竹往往第一節偏短,那沒關系,只要第二節、第三節合適就行。而羅漢竹和龜背竹則要看其下三節的尺寸,尤其是第五節最為重要,不應長過120mm;也不應短於100mm。
羅漢竹總節數一般都是奇數,所以羅漢竹琴常見的是:「三節棍」、「七節鞭」、「九節鞭」、「十三太保」等,當然最難得的「十八羅漢」是偶數節。
(二)筒子
筒子是毛竹取其內徑為φ42~φ52mm的竹節鋸下而成。筒子要質地堅實,竹黃厚且勻。鐵心裡當然最佳。其尺寸:西皮筒長115mm,內徑:φ42~mmφ44mm;二黃筒長117mm~120mm,內徑:φ45mm~φ52mm。
(三)蛇皮
京胡用的蛇皮乃野生的烏鞘蛇。產於湖北、湖南、浙江、雲南、貴州等地。一般從顏色上分三種:黑色、褐色、綠色。其中以黑色為最好。又因捕蛇的時間不同而皮子的厚薄質量不一樣。驚蟄後的蛇皮最好,而夏天蛻皮後的蛇皮最好不用。
蛇皮的花紋大小與蛇的粗細有關。花越大越好。花紋要黑白分明。常說的「白如線,黑如緞」就是對好皮子的最精闢的形容了。
一張蛇皮能取6~8張。尾端的皮子最厚,但花也最小,適用於西皮琴;靠近肚皮的皮子薄,可用於二黃琴。
(四)琴軸
一般琴軸常用的木料有棗木、黃楊、紅木、烏木、檀木等。長短尺寸為:148~152mm。
其中棗木軸最為好用,因棗木又硬又有韌性,因此能「咬住」堅硬的竹子。但因價值低而往往被人所忽視,所以高檔琴上的軸子大多都是屋木或紫檀的。
(五)琴弦琴碼
市場上的京胡弦有天津、北京、上海等產的各種品牌。筆者通過實踐認為上海產的「鴿牌」弦為最好用。弦軟而不易斷,音色透明。
琴碼是老竹子刻制而成的,分空心碼和馬蹄碼兩種。琴弦和琴碼是京胡發音的關鍵部件,一把琴做出來而經過多次調弦和換碼才能發出悅耳的聲音來。 烤擔子
因為竹子是在山裡自然生長的,故而其外形扁、園、彎、直不一。一旦選好料後,必須對其進行加工烤制校直調圓達到要求
工具
烤擔子的工具有:爐子、板凳、校圓鉗等。爐子就用普通的蜂窩煤火爐即可。
板凳用平常家用木凳即可,但必須在上面鑽一個斜孔。
在烘爐用的火鉗頭上焊上兩塊鐵板,鐵板上用螺釘鑲上木塊。木塊是特製的,上面各有一個半圓孔。這就是校圓鉗。
烤制
將要烤的擔子上打上工業用蠟,當蠟被溶化後滲透竹皮內,使擔子色澤光亮。這種自然色是任何油漆都難以比擬的。
然後將擔子放在蜂窩爐上方約5、6厘米處進行烘烤。烤至擔子本身溫度達70~80℃立即拿下用校圓鉗將其夾圓,快速轉動擔子,用鉗子給與壓力,這樣,扁的就變成圓的了。夾至擔子的橢圓度不超過0。5mm即可。在校園的同時,利用板凳上的斜孔,將擔子調直。這兩樣工作可交替進行,而且必須進行多次加工,才能達到技術要求。加工過程中,千萬不要心急,否則容易造成擔子的劈裂。在校圓和調直的同時,擔子也烤幹了。
加封頭
烤制前的擔子一般為6節,烤完後須將最上一節鋸掉,然後鋸第五節。
西皮F調琴(娃娃調琴)最後一節為:103mm;
西皮E調琴(旦角琴),最後一節為:105mm;
二黃F調琴(生、凈琴)最後一節為:107mm;
二黃D調琴(旦角琴),最後一節為:110mm。
下料後,將鋸口挫平,然後加封頭(如圖三)。用502快速膠粘好。
封頭的木料一般用紅木或烏木車制而成。
鑽燙軸孔
分出擔子的前後(陽前陰後)在第一節和第二節之間,對稱劃一直線,然後在第一節的二分之一處上下畫橫線,與原先的線成十字,從此處量至第二節80MM畫第二條橫線。在這兩點(上下共四個點)上用鋼錐鑽下樣沖眼。畫好線後,即可鑽孔。前面的兩個鑽φ10MM的孔,後面的兩個鑽φ12MM的孔。孔鑽完後,即可燙孔。燙孔用的火棍是特製的。燙孔時應注意兩孔的平行度和同心度。一般一個孔要燙3~5次,每燙一次後,都要將選好的琴軸安上試一下。隨時校正孔的偏正和深淺,至達到要求為止。軸頭的長度一般為:36MM~39MM。
軸孔燙好以後,用刀子把軸孔被燒焦的部分刮掉,然後配研修刮軸孔、琴軸,直至琴軸和軸孔配合嚴密好使為止。最後在軸孔上下纏上黑色尼龍線。
烤筒子
筒子烤前先撐內圓:將筒子放在鍋內用沸水煮4~6分鍾,然後取出,一頭塞上一個木撐子兩頭輕輕敲擊,直至撐子與琴筒無縫隙為止,然後將琴筒帶著木撐子放置在微波爐內。用中火烘烤2~3分鍾後取出,待冷卻後將木撐子取下,即可上車床車旋外圓。筒子的壁厚一般為:5。5MM~6。5MM。
筒子鑽孔
鑽孔前,先在筒子上畫線:在筒子小頭的端面上劃一中心線,然後在筒子上下將中心線各引出一條直線,用游標卡尺在上面線上40MM處劃一橫線,與原線交叉成十字,再用游標卡尺在下面線上41。5MM處劃一橫線與原線交叉成十字,並在上下十字處用鋼錐鑽出淺孔為鑽孔記號。鑽孔前應先量一下所配擔子的直徑,如擔子粗19MM的話,就選φ18MM的擴孔鑽;如擔子粗18MM的話,就選φ17MM的擴孔鑽。孔鑽好後,就可以配擔子了。
擔子與筒子的研配
量一下筒子的直徑,然後把擔子下端往上在筒子內徑的尺寸上加上10mm處劃一圈鉛筆印,先用銼刀將封頭下端至封頭與擔子結合處上延10mm滾銼成圓錐形,後用砂布(80#)自鉛筆印處至末端打磨圓滑光潔。要注意不要磨成橢圓。此時將打磨好的擔子與筒子進行研配。筒子的上孔要用刀子刮修成正錐形,即上小下大。下孔則修刮成反錐形。
筒子的上下孔一定要與擔子研配得十分嚴密,以研好後不透氣為准。
蒙蛇皮
過去老藝人蒙蛇皮用的是「八卦陣」法,即用八根小木棍縫在皮子上,用木楔子將蛇皮拉緊。而現在看來這種辦法顯然是有些笨拙與落後了。
大多數人都採用了模架與錐圈蒙皮。這種方法的有點是方便、快捷、蛇皮受力均勻。這套蒙皮工具.蒙蛇皮之前應將筒子前端內外打坡口。
將蛇皮放在冷水中浸泡5~6小時,取出剪去肚皮部分,呈八角形,用報紙將蛇皮上的水份吸干。在筒子上抹勻已經熬好的骨膠,將蛇皮放正,在筒子上用錐形套壓住,上模架,用扳手均勻旋緊四個螺母,放在通風乾燥的地方,等待干固,切莫曝曬或烘烤。
蛇皮蒙得松緊程度完全是靠經驗來完成的。而蛇皮的松緊又與琴的調門、音色有關。一般高調門的琴蒙得緊一些;低調門的琴蒙得松一些。總之,蒙的多了,也就駕輕就熟了。
蒙布
蛇皮蒙上後,放在通風處夏天6小時,冬天八小時後即可把筒子從模架上取下來,除去錐套,將多餘的膠用小刀刮掉,在蛇皮周圍蒙上一塊寬30MM的黑色或藍色棉布,以作封邊保護。蒙布前,應在筒子下沿粘一塊墊皮,以免琴弦磨破蛇皮。
開風口
將擔子插入蒙好的琴筒內,用鉛筆在筒內劃線,然後取中開風眼(音孔)。一般琴的風眼約長20~25MM,寬約3~4MM。風眼要開正,如音不理想,可加長加寬風眼,但風眼對琴音的影響是有限的。這時將擔子插在筒子上,就可以上弦、拴千斤鉤了。
拴千斤鉤
千斤鉤是用H68黃銅或不銹鋼作成S形。直徑是1。2MM~1。5MM。千斤的寬度一般是20MM左右。千斤鉤的寬度與音色有關,如音色不理想,調整一下千斤鉤會起到一定作用。
調試琴聲
拴好千斤鉤後,就可以安上琴碼試音了。一般地說,小琴碼的音比較透,而大琴碼的音則比較悶。一把琴要經過反復調試,才能找出它的最佳聲音來。一把好的京胡應具備相當的穿透力,同時又要有酥音和金屬音,如果這些都有了,那麼一把好琴就誕生了。
④ 和二胡相似,看圖,這是什麼樂器
這個是二胡吧
相同點
都是兩根弦,結構基本相同,都有琴皮,琴碼,琴桿,琴軸,千斤,琴筒。
不同點:
定音:
二胡的里外弦定音分別是D,A
京胡根據曲目定弦。
琴皮材料:
通常高胡二胡使用蟒皮或蛇皮,京胡用蛇皮千斤結構:
琴筒材料,京胡琴筒用竹木,二胡,高胡用松木檀木紅木烏木等等。
音色與使用范圍:
二胡音色最柔和,可演奏的曲目由南到北都有。
京胡音色尖利,多用如京劇曲目伴奏或牌子曲演奏。
⑤ 京胡碼和製作
京胡碼製作,最好用硬、老的竹料,比如老竹麻將牌、幾十年的老竹椅等。尤其是老麻將刻制的馬子音質好。最近我用報廢的鐵里筒子刻了一些馬子,感覺也不賴。琴碼製作尺寸和工藝很重要,正常高度應為5~5.5毫米,底部橢圓長軸6~7毫米,短軸4.5~5.5毫米,中央通孔直徑2.5~3毫米,開縫寬度0.5~1毫米;先將選作琴碼的竹子順竹絲劈成條,修成均勻三角形,沿三角竹條的長度每隔8~10毫米緊貼底邊鑽一個2.5~3毫米的通孔,再用細鋸條從兩孔間將竹條分成一段段碼子毛坯,再用細銼成型,並用砂紙仔細打磨,琴碼頂端和底面一定要平行,四面要圓滑過渡,用小刀在碼子上端裝弦的位置輕輕刻出v型槽,兩槽相距3毫米左右。再用小刀將碼子底面居中開出寬0.5~1毫米的縫隙,最後再用細砂紙放在玻璃板上,仔細打磨底面使之平整以確保與琴皮接觸嚴密。
⑥ 羲順和京胡製作
京胡碼製作,最好用硬、老的竹料,比如老竹麻將牌、幾十年的老竹椅等。尤其是老麻將刻制的馬子音質好。最近我用報廢的鐵里筒子刻了一些馬子,感覺也不賴。
⑦ 京胡的擔子與琴筒如何保養
京胡的保養與維修
一、樂器材料選擇與鑒別
近年來,有些竹子還沒長結實就被砍掉做擔子了,這種新竹擔子很嫩,發音較纖細,這就要求製作師在製作京胡時定要讓它出盡水份,顯出竹筋,只有這樣才能彌補嫩擔子的出音不足。
筒子:材料取掘於南方的毛竹,選擇筒子時,要觀看竹絲是否粗大而明顯。這說明竹子長到一定年頭的結果,這種筒子利於振動發音。如果竹絲細小竹質較嫩的筒子,則要看樂器製作師在後期將筒子火烤烘乾後,外觀是否達到了焦黃的程度。這說明筒子在烤制過程中水分得到了充分的施放。這種經過水分適放的筒子,輕輕敲擊,筒音同樣清脆易於振動。質地較差又不經過火烤烘乾的嫩筒是不利於振動發音。筒子內直徑一般4.2-4.8公分之間,選材時尺寸稍大且竹節短肉厚,質地酥鬆的筒子適合二黃寬厚圓潤,低調琴的用筒;尺寸稍小且竹節長肉薄,質地堅硬的筒子則更適合於清脆、明亮高調西皮琴的用筒。
蛇皮:它蒙在筒子上和琴擔一同構成了京胡的共鳴箱。蛇皮材料的優劣,主要看蛇皮鱗紋黑白對比度是否清楚,傳統叫法:「黑如緞,白加線」。一般規律,凌形皮『『板兒脆」,韌性強,適用於高調京胡的蒙皮,圓鱗皮質地柔軟則適用於低調二黃琴蒙皮。鱗紋皮塊的大小對京胡發音無較大影響。京胡發音的好壞,主要看樂器製作師在蒙皮時是否按蛇皮的最佳調門來選擇蛇皮和能准確把握住蒙皮時「上勁兒」的內在技巧,以及取決於京胡樂器材料本身的素質。
軸子:它用擔子底托:起著掛弦,拴弦的作用,按正確的上弦方法,軸子往上轉,琴弦由松調緊;上軸拄粗弦為裡弦,下軸拴細弦為外弦。軸子材料的優劣順序為:紫檀軸、烏木軸、紅木軸、黃楊軸、大檀軸、柴木軸等。近年來牛角軸的使用也較為廣泛,實際上更加深了京胡頭重腳輕,重心不穩的作用,為京胡的技巧發揮增加了難度,利弊效果還有待於進一步的考旺;在選擇京胡時,要注意到,軸子和軸眼要相互吻合,就是說擔子軸眼能抱得住軸子,它不應有滑軸的現象。軸子外觀要以潔靜、無斷裂、無疤痕為標准。
千斤鉤:它和琴碼的距離產生出「有效弦長」振動部位。京胡高低音的演奏就是在這段距離上完成的。千斤鉤是用黃銅絲或不綉鋼金屬絲製成「S」型彎鉤,並用絲弦或尼龍線纏繞於擔子第三節之上。千斤鉤與擔子之間的間距,大約是自身演奏者大拇指指寬直徑的距離,並以此為標准稍作一些調整就可以了。
一般二黃低調門的京胡千斤鉤可稍寬些,西皮高調門的京胡可窄一些。
碼子:由竹子製成,分為馬蹄式、城門式、空心式、高型碼、矮型碼等。碼子是傳導琴體發聲的支柱,竹質老嫩程度直接關繫到京胡的發音,使用琴碼的一般規律為:馬蹄式的琴碼適合於西皮高調琴用碼;城門式琴碼、矮型琴碼則適合於二黃低調琴用碼;空心碼、高型碼則用於「塌皮子」京胡用碼。
弓子:一般長度在72-78公分之間,弓桿材料主要以江尾竹為主,也有使用湘妃竹和風眼竹作為弓桿材料的。江尾竹肉厚質地堅硬,彈性較大,湘妃竹和風眼竹膛大肉薄質地柔和。質地堅硬江尾竹弓子適合高調西皮京胡用弓。其他兩種弓桿則適合二黃低調胡琴的用弓。
選擇京胡弓子時要以馬尾順直,不擰勁打柳,弓根部拴馬尾的「扣」以不松落馬尾為標准。弓桿的「節兒」的多少隻影響美觀並不影響彈性。選擇弓子時主要看有「節兒」的地方打磨是否平滑,以推拉弓時來去自由,不掛琴弦為標准。
琴弦:過去京胡所用的琴弦為絲弦,隨著西洋樂進入到京劇樂隊中,京胡鋼弦的使用便由此而產生。它有著音 感快、拉力強、不跑弦、指法技巧易於發揮等優點。
現在京胡弦主要品種:銀弦、鋼弦、鋼絲繩弦、鋁弦、絲弦等。
松香:它是馬尾與琴弦摩擦的澀劑,沒有松香京胡是不會被拉響的。松香要以不含雜質,年頭長、顏色焦黃易出粉沫的天然生松香為最好。可用一細竹棍將一端劈開一條縫,把松香夾住,取火點燃松香棍,燃燒後的松香會順著竹棍滴在馬尾經過的地方。據說這種經燃燒過的松香比起其他的松香好用的多,這種松香粉沫細膩,澀力適度,很利於大小音的演奏,這種天然松香很受京胡演奏者的青睞。
二、京胡噪音與解決辦法
有些京胡愛好者拉琴時,都會遇到噪音問題,這種情況應從兩個方面解釋:一是演奏者自身演奏可以出現的問題,如:演奏姿勢不正確,運弓角度不佳,擦弦力度大小不均,音定不準,都會出現噪音。以上這些問題的解決。可伴隨演奏運弓能力的增強,噪音是會逐步加以克服的。
現在,我主要談一下由於京胡樂器本身所造成的噪音問題,樂器如同手中的武器。它質地好壞及優劣程度直接關繫到京胡的演奏效果。要想成為一名高水準的京胡演奏者,尤其更需要來重視京胡樂器本身的出音質量,就是說:從人為的角度上積極做一些京胡的調試工作,這對於的京 胡演奏是大有好處的。
下面,我們例舉京胡易出噪音的幾個原因和應採取的措施。
噪音出現,我們首先從筒子後口觀之前口,觀察樂器製作師在蒙皮時是否會有多餘的膠溢出口處,是否沾附於蛇皮的四周,膠過多或過稠時,這種懸浮於皮面周圍上的膠會「把緊』』蛇皮振動面而產生噪音,因此挑選京胡時要挑選「縮口膘」適度的為好。
減少噪音,還應注意在蒙皮時樂器製作師要按實際凋門來進行蒙皮。尤其在選材上要做到因琴而擇皮,.因調而擇皮。因演奏者運弓「功力」而擇皮。在蒙制蛇皮當中,橫豎拉力是否嚴格按京胡所要求的調門進行上「勁兒」這一關很重要,其次在揉化「皮板兒」時且不可急,「脆板兒」皮,厚皮則需要加倍的時間揉之。這些過程處理好了,噪音就會大大減少。
再有就是京胡練習者本人對自己所使用京胡調門的要求了,那就是蒙皮時向樂器製作師提出要求,京胡調門可按京胡實際調門高半個凋或1/4調進行蒙皮,蒙好後自己進行『『松解』』處理。可安裝底盤稍大的琴碼,作五度定弦並高於原調半個調的定弦辦法來緊壓蛇皮,這樣做的目的給京胡皮面形成較大的壓力。這個壓力過程,實際就是琴擔與琴筒和蛇皮主要系統做一下靜止磨合過程。因擔子長短不一,筒:廣大小各異。所以這種靜止磨合狀態都是依據京胡本身琴體的「弦長」來進行的。經過大約椄齠嘈瞧凇敖糲掖懟弊勻荒ズ希咂さ躍突嵋允視α蘇飧鱟隕懟跋頁ぁ碧跫惱帕屠α恕U庋摹八山狻恚咂せ嶠檔階約核枰陌敫齷?/4調,達到真正所要京胡調門的高度,這時將大碼撤掉,換上小碼,繼續試琴調音,當調門及音色,音量達到令人滿意狀態時,就可以不再天天緊壓皮子了。每當拉完京胡收起時,必須堅持松弦並把碼子順到前口筒邊上,以減少碼子對蛇皮的壓力。這樣可以延長蛇皮最佳調門狀態下的使用壽命。條件允許的話,可用環氧樹脂膠加乙二胺進行固化作用,並以1/5或1/6的比例調勻,待調好後用三氯乙稀稀釋劑進行稀釋,而後薄薄均勻的塗在蛇皮有纖維的一面,並形成一層保護膜,環氧樹脂屬於化學制劑,是不溶於水的,也就是說,當氣候變化時,有纖維一面的皮子不上樹脂膠時,這種生物物質會隨氣候的變化隨時吸收水份和排放水分。外界氣候乾燥時,含纖維一面水分外溢,蛇皮發干產生噪音,氣候潮濕時,蛇皮又吸收了水分,所以京胡就發悶。這就是外界氣候的影響造成了京胡聲音的不穩定。所以在蛇皮有纖維的一面塗上一層薄薄的環氧樹脂保護膜,不僅阻止了水分的施放與吸收,相對保持了蛇皮水份的穩定。筆者用此方法使用了多年,效果很好。它既不影響京胡原有的音色,同時又可延長蛇皮的使用壽命。
屬於琴弦原因;材料要上呈:鑒別出一付好琴弦則要看它是否容易振動和靈敏度如何,京胡內外弦粗細比例。裡弦細了聲音發抖,易出「賊」音,過粗拉的費力易聲噪音和泛音。一般外弦粗細程度,如從聽覺角度來說,音的好壞不易聽出,只有在親自演奏時,里外弦不「諧」合的感覺,才會明顯體驗出來。
碼子的選擇:琴碼竹子的緊密度,竹質的優劣,底盤的大小,槽的深淺寬窄,琴碼坡度等均對京胡發音產生一定影響。一般,一把京胡至少配備四至五個琴碼,這樣才能根據京胡的自身條件找到一個適應這個自身琴條件的琴碼,在安裝琴碼時,碼子坡度面較大的一側要朝上,調好弦後坡度較大的一側會隨琴弦向上調緊時也有個向上的力,調門越高,碼子越和皮面穩合,正好和琴弦形成了穩定的力點。這個力點的穩定很利於琴體的共振,因此也是讓京胡能發出堅實聲音的關鍵。所以在給京胡配備琴碼時,要全面考慮到碼子的高矮,斜面角度及大小等幾個方面,要達到京胡能發出好的音響效果為標准。一般採用老麻將牌的竹子刻成的碼子特別好使,主要是竹子年長日久,油脂浸入,竹絲空隙得以填補,有力於傳導和振動發音,這種老竹琴碼很受演奏者的歡迎。
千斤鉤:一般用黃銅絲或不綉鋼金屬絲彎成形狀如同英文字母S型。美觀大方的千斤鉤,一般彎成兩邊弧型對稱的圓環型,如千斤鉤彎得不圓或左右弧型不對稱,都會影響到千斤鉤內的琴弦平行排列而影響到演奏效果。在千斤鉤弧型內最好選一小塊約0.6×0.5公分的薄羊皮墊兒墊在那裡,這樣做有意避免鋼弦與金屬千斤鉤直接接觸產生出「鋼絲味」的不良音響效果和鋼弦與千斤鉤的直接接觸,造成「琴弦外皮」的破損,產生過早的斷弦現象。
以上所出現的問題,一般都是京胡練習者經常碰到的問題,有些問題有可能存在一把京胡身上,也可能幾個問題同時存在,因此調整好京胡的噪音是棗個隨時擺在京胡演奏者面前的客觀現實。我認為,調整京胡樂器的過程,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希望練習者進行此項工作之時,要善動腦筋巧動手,為使您的琴聲悅耳動聽,不妨您也嘗試一下調琴的樂趣。(完)
⑧ 用什麼材料做京胡琴碼子
老竹子製作的琴碼好用
⑨ 怎樣製作二胡弦
其實目前的電子二胡並沒有電子小提那樣完善些,主要採用的就是吉他效果器來豐富音色的。期盼以後有專門的人才來涉及電子二胡的音源採集製作等。。。。現在的電子二胡有種嫁接的感覺。還需要大幅度的完善 我在97年由於好奇木吉他使用拾音器而可以插電的方法而轉嫁到二胡上的,製作方法如下 1、買一個吉他拾音器,最好是圓頭的(就是拾音頭那部分是圓的)10元左右。因為成品是一個夾子的狀態,所以要裁剪半邊的夾子。令一邊是一個大插頭,可以插吉他效果器。 2、一個吉他效果器,視個人財力而行。最便宜的有ZOOM系列的,有400元左右的,當然效果越好越逼真就需要更好的效果器來支持。當然最好是有專門人才來定製這些效果。不用改裝,但是音色最好要再調整。 3、一個「大插頭轉小插孔」的連接線,可以自己製作。這是因為可以直接把效果器的效果直接表現在最便宜的「有源」音箱上。有條件的也可以直接用功放大插頭直接插效果器的輸出插孔。 OK,在二胡的蟒皮上貼上1平方厘米左右的雙面貼,把拾音器的圓頭貼在雙面貼上,拾音器插頭插進效果器的輸入插孔。大插頭轉小插孔或者是功放大插頭插進效果器輸出插孔,打開音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