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資訊 » 到廟里擺些什麼麵塑圖片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到廟里擺些什麼麵塑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8-22 22:24:33

① 什麼是麵塑

麵塑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在中國民間也叫面花,是作為禮儀、歲時等民俗節日中饋贈、喜慶、裝飾的信物或標志,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經營,可謂是歷史源遠流長,早已是中國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一部分。

漢代時期,人們把麵粉蒸制了一定的形象,為食用增強裝飾效果。

到了明代,麵塑逐漸脫離食用,演變成單純藝術形式獨立存在,一些身背工具箱,四處奔波的麵塑藝人出現在繁華鬧市,以此為生計,進一步促進了藝術水平的提高。

近代,受文人藝術的影響,麵塑的內容和形式不斷出新,其藝術魅力同樣為許多王公貴族所動。他們不惜重金訂購,或作賀禮饋贈親朋,或作陳設擺放自家案頭。麵塑由街頭轉向登堂入室,從此身價百倍,整體產生水平質的飛躍,表現手段和表現技巧日臻成熟完善。

現代麵塑藝術以它絕美的身姿倍受世人青睞,這正是因為它所注入的時代文化的積淀和創作者不斷進取的熱情和才思,使得它成為一種出於俗而脫於俗的樸素文化。它在民間自由地按照自身規律生存和發展,有了它少受污染的民間特色,才得以在今天的雅俗文化對流中以其獨特、完整的形象俏立於民間藝術之林。

麵塑的原料主要是麵粉或經過加工配置的復合軟陶質材料。它的製作過程比較復雜,不同於彩塑作品是成形後再著色,麵塑是由事先已經染色的面團巧妙地組合而成,充分體現了創作者巧妙的心思和細膩的手法。

一件完整的作品歷經構思設計、和面、蒸熟、揉面、配色、捏塑、干化、包裝等過程,在捏制中採用了揉、捏、壓、搓、滾、碾、撥、切等多種技法,作品形態逼真,色彩鮮艷。由於防腐、防裂技術的不斷改進,有的作品可以保存數十年甚至上百年。

② 面人的地方麵塑

民俗使生活充滿了神秘和樂趣。大的如歲時儀禮的活動若比作人們生活的節奏高潮的話,一般的交往禮儀活動自然使每時每刻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麵塑的參與是必不可少的。新房起架,上樑大吉,畫八卦,貼賀聯,點燈放炮,親戚朋友街坊鄰居做好花桃花饃來慶賀,謂之「扶梁」。新房落成,喬遷入居。當新麥上場,要磨一斗白面做雪白的大貢,油炸出各種精巧的面花,酬謝五土,恭請土神安家,保佑金梁玉柱,千年永固。七月七乞巧節,牛郎織女鵲橋相會共訴衷腸。織女巧手早巳成為人間婦女崇拜之偶象。於是每到這一天,姑娘媳婦們要吃面做的「頂針」、「針線笸籮」,期望自己心靈手巧。八月十五中秋節,月餅成為人們傳說的食點。在造型紋樣上都精巧別致,賞心悅目,當稱麵塑藝術別樣之花。新媳婦過門的第一年,娘家要給女兒送羊羔饃。窮人家送幾個,富裕一點的人家要送十幾個乃至幾十個。都配成套,與生命意識,生殖崇拜有關的造型圖案很多。 絳州,即今日新絳縣,是晉南平原上的一個縣份。這一帶歷史上盛產小麥,一直是山西省小麥、棉花產地。所以,逢年過節,這里的家家戶戶都要用上等的小麥磨成麵粉,捏制出千姿百態的麵塑歡度節日。由於這里的麵塑注重彩色點染,花色絢麗,所以當地人稱之為「花饃」。絳州花饃,造型比較誇張,塑造造型別致,尤其以「走獸花饃」最為出色。絳州城鄉,大部分家庭婦女都會捏制花饃,而且普遍都會捏制多種普通的造型,由於是自做自用,盡管水平不一,並不影響食用,久而久之,一些家庭婦女熟能生巧,花饃的捏制水平便能不斷提高。由於這種家家戶戶都要進行的民間活動,造就了大批捏制花饃的能工巧匠,而且世代相傳。每當城鄉婚喪嫁娶,捏花饃便會成為一種必然的活動。而且,這些花饃會在大庭廣眾面前展示,從而得到品評,這種不推選冠軍的自發的群眾性品評,無疑成了推動捏制花饃的一種動力,成為促進麵塑水平不斷提高的民間評議。所以,絳州至今捏花饃的名手輩出,成為一種傳統的民間工藝品而名聲在外。總之,麵塑作為一種民間生命力極強的造型藝術,生長和紮根於民眾生活,成為民俗風情的一種表現方式,無時不在,無時不有。它作為一種藝術形態也好,一種食品文化也好,都有其獨特的體系程式。其中的造型意識和方法,原始宗教意識和衍變,人文思想及發展,都有著亟待開發的深刻內涵。
捏麵人面人的原料是蒸熟的江米面,拌上蜂蜜,再摻入十分鮮艷的礦物質顏料,分別製成品紅、湖藍、橘黃、翠綠等色面。操作時以小竹棍為架,用一牛角片作塑刀,塑出各種人物形象,如釣魚老翁、孫悟空、林黛玉等,既可以買給孩子作玩具,也可擺在家中當做一件裝飾品,是一種享有國際聲譽的民間藝術。 每個民俗節日的形成,都有它特定的含義,這含義又都有它的文化指向與表達方式。七月十五家家做面羊,上墳祭祖,饋贈親友,是山西民情風俗的一大特點。從傳統風俗講,七月十五稱為「鬼節」,源於佛教「目連救母」的傳說:佛祖釋迦牟尼弟子目連之母生前不做善事,死後靈魂墜入餓鬼道中,食物入口既化為烈火,其苦難忍,目連求於佛,佛祖告他於七月十五日做盂蘭盆會,置五味百果,靠眾佛僧之善德以超度亡魂,拯救其母。此說又與中國道教中「地官赦罪」之說相融合,深深地影響到民眾生活,於是形成了每年七月十五百姓都蒸做面羊貢祭祖上墳的風俗。其實七月十五祭祖本意正象《東京夢華錄》所說是「……乃告祖秋成之意」,是一種祈望豐收的願望。富有宗教意味的鬼節,發展到後來已全無鬼的蹤影,已是一種人與人的祝福和情感交融的節日。節日前幾天,鄉村的巧婦們三個五個聚在一起,發好精細白面,家長理短談言笑語中,搓的捻的,剪的壓的,一紮一挑,盤棗點豆,一個個活物生生從手下蹦出:急蹦的兔、憨威威的虎、綿善善的羊、活溜溜的魚、獅子,小豬、小雞、小狗,每個物象身上施之於智慧,注之於情愛。待餳好上鍋急火蒸出,一個個白白胖胖,鮮嫩靈活,嬌態可掏,然後點施丹青,打扮齊整,便成為饋贈親友的最好禮品。晉北風俗送男孩為羊,羊為祥瑞之陽物。送女孩為魚,魚屬陰,是為順乎陰陽秩序之作法。晉北的面羊造型渾厚飽滿,內蘊力極強,又加之身上點線的對比,使之極富漢魏風格,這與當地歷史文化和地理環境有關。晉南的走獸花饃造型琳瓏精巧,神態獰厲,設色濃烈。所謂面羊實質是代稱,飛禽走獸其實什麼都有,還有組合的十二生肖,二子戲桃,五子爭腚等。定襄的「面羊」更以其飽滿挺秀,渾厚博大的造型力度而享譽中外。形制大至三、五斤白面一個,小至三五寸之間,視饋贈對象而定。在造型風格上准確地把握住了隨意性這一特色。在簡括整體的形體上以梳子、錐子等器物壓出點、線或以面做成精巧的紋飾,形成一種力度上的強對比,極象漢霍去病石雕上刻線的運用。製作技巧上把握了良好的分寸感,做成形但不做足,留給面的自然餳發和蒸氣來完成作品,以充分發揮面的特性,體現面的質感,自然天成、朴實渾厚、令人愛不釋手。特別是一種叫「辯不清」的造型,幾個小胖娃娃纏身交臂盤在一起戲耍,使你辨不清是誰的胳膊誰的腿,只看到一組優美的造型,精絕的構思,讓人驚嘆不已。
儀禮風俗
在歲時節令風俗中麵塑充當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在人生各個展現生命意義的儀式中,麵塑更有它不可取代的地位。滿月,是人來到世界上的第一個比較隆重的儀式,其時麵塑也頗為講究。霍縣一帶,外婆要做一個直經尺余的叫「囫圇」的食品,上有精細的十二屬相造型,孩子屬什麼,就在那個屬相上點一個紅點,謂之「點頭腦」。「囫圇」中間放置精美的龍、鳳或虎頭叫龍鳳呈祥或猛虎驅邪。送與孩子,分給來探望慶賀的親友吃,取免災之意。晉北人家則多做花饃,叫「桃」,形狀似乳房,乳頭點紅,饃上裝飾各種花草,紋飾吉祥圖案。桃在古俗中本為驅邪之物,諧言「逃」,意為免災。做成乳房狀,表示成熟,是鄉村民俗母性特徵的一種隱喻手法。到孩子周歲時也要做相似的大花饃饃或十二屬相,造型或拙或巧,或雅或俗都隨地方而變。婚禮迎娶之俗歷來是極為隆重的人生大典。俗語道「結婚勝如小登科」,晉北風俗,迎聚之日早上新郎新娘各自吃一對「歡魚吉兔」,洞房門頂上放一對用紅線連在一起的面兔以象徵玉兔金緣。實則兔之本意為虎,是漢族民間鎮宅驅邪的護佑之神。婚禮麵塑必提及忻州、定襄、原平、代縣一帶的「宮食」,一般要三、五斤白面做一對,大部分造型是玉兔馱仙桃,金魚背石榴,上面精塑十二生肖造型,細加點綴,造型生動,情趣悅人,五彩繽紛,鮮麗明快,線與面、點與塊、塑與畫、拙與巧的結合與對比,形成強烈感人的藝術效果,增強了喜慶的氣氛,豐富了民間婚俗的內容,更為民間藝術增添了俏麗的一枝。老人們年至花甲,晚輩們慣常要為之祝壽慶賀,祝賀者蒸做漂亮的大壽桃以祝願老人健康長壽,表達對老人們的孝敬之心。宗教的教義告訴人們,當每個人匆匆走完自己可以感知的人生之路以後,人的靈魂將在另一個世界得到永生和升華。因此,人們將葬禮的種種程序鋪排得格外的隆重和復雜。這是一種對人生意義的贊頌和肯定。這項活動中的主要麵食供品,視親近程度而區別不同形式,有「大供」,「小供」之分,直系的兒孫之輩所做的大供又叫饅頭,圓形上面飾以明快簡潔的花瓣,插上棗花,源於古時三牲祭奠之遺俗,其他親朋則敬奉類似蛇盤盤的小供。定襄宏道一帶則要塑出幾響—個甚至上百個的麵塑人物系列,戲劇人物、天神、地官等等,再以彩紙作裝點打扮。所不同的是在五官描繪上用色甚怪,畫眼不點睛。在分寸上明顯與人間享用品有著美學結構上的區別,讓人在濃艷中感受到一種陰冷的悲涼。 麵塑在人生儀禮中一般是以食的面目出現的,只是把它賦予了一種文化和宗教的意味,使其具有一種復合的價值,從而成為研究漢族民間文化的一種不可忽視的資料。
麵塑實際上是饃,用糯米粉和麵粉加彩後,捏成的各種小型人物。主要出現在嫁娶禮品、殯葬供品中,也用於壽辰生日、饋贈親友、祈禱祭奠等等方面。農家把已蒸好的各種麵塑花擺在諸神前,其中豬頭形麵塑俗稱「大供」,另外還有花模、花果模、禮模、饃玩具等。制面饃的工具十分簡單:白面、剪刀、菜刀、梳子、紅棗、花椒等物,只要掌握好發面技術,按照式樣進行捏制,那麼一個鮮活的面模形象就會脫穎而出。」 我國傳統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據文獻資科,漢代早已有麵塑的記載,宋代《夢粱錄》中曾記載著把麵塑用在春節、中秋、端午以及結婚祝壽的喜慶日子。在陝西、河北也有把麵塑稱作「面花」和「年模」的,並將這古老習俗一宜貫穿於節慶日子的始終。從年三十到正月十五,鄉村中到處可見互送禮饃的歡快場面。在陝西關中東部婦女幾乎人人都是製作禮模的高手,其申尤以年長的婦女技藝更是高超。

③ 急急急!

1.depend on
2.close friends
3.fight with
4.slash in one's face
5.一次
6.分享快樂與憂傷
7.fabricate a story
8.remain friendship
9.make a mistake
10.take a bath
11.深陷泥潭
12.一次掏心窩的談話

④ 去廟里有什麼注意事項

無論善男信女,還是文人遊客,進入佛教寺廟,通常應注意以下禮儀。
1 、入寺:入寺門後,不宜中央直行,進退俱當順著個人的左臂迄邊行走。入殿門里,帽及手杖自提攜或寄放他室為佳。切勿放在佛案上。
2、大殿中央拜墊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禮拜,宜向兩旁的墊凳分男左女右去禮拜;凡有人禮拜,不可在他的前頭走過。
3、閱經:寺中若有公開閱覽的經典,宜端坐閱讀。須先凈手,放案上平看,不可握著一卷,或放在膝上。衣帽等物,尤其不可放在經上。
4、見僧人:見面稱法師,或稱大和尚。向他頂札時,假若他們一拜,不必再繼續強拜。凡人禮佛、坐禪、誦經、飲食、睡眠、經行、入廁的時候,俱不可向他禮拜。
5、法器:寺中鍾鼓不可擅敲,袈裟、海青等物不可亂動。
6、聽經:隨眾禮拜入座,如後到,法師已經升座,須向佛頂禮畢,向後倒退一步,再向法師頂禮。入座以後,不向熟人打招呼,不得起坐不定,咳嗽說話。如不能聽完,可向法師行一合十,肅靜退出,不得招呼他人退出。女同修,去寺院在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

到寺院去不能夠穿太緊身暴露的衣服,不能夠穿裙子.上衣的領口不能夠低.穿褲子的話一定要穿超過膝蓋以下的褲子.就算平時拜佛的話,穿著暴露也不是很好.我認識的一些老居士,,穿的褲子低於膝蓋以下的,根本都不敢進佛堂,覺得對佛菩薩不恭敬.

印光大師曾經說過,一個念佛的人,要穿衣褲睡覺,如同在佛菩薩面前一樣.

到寺院去不可以濃妝艷抹.至於是否化淡妝我不是很清楚.

女眾和出家眾接觸的話一定要保持一定的距離.如果要遞東西給出家眾,如果出家眾身邊有男眾,就請轉交給男眾,讓男眾遞給出家眾.

如果出家眾身邊沒有男眾,就把東西放到桌子上,讓出家眾自己拿.總之女眾不能夠和出家眾有身體上的接觸.要知道出家眾的衣服袖口特意做得很長,為的就是伸手碰不到女眾.和女眾沒有任何接觸.

我們作為女眾,如果到寺院去,有居士對我們說,我們這樣或那樣的做法不是很好,我們就不要再犯了,畢竟別人這樣說肯定是有道理,我對此深有體會.

女眾到寺院去一定要多注意,稍微不小心就要負很重的因果了.要記住:寧攪千江水,勿動道人心!

到寺院穿著暴露的果報,我聽的說法有兩種,一種是如果故意穿著暴露的話,某世得人身的時候,可能會到青樓賣身.不知道的情況下,穿著暴露,某世得人身的時候,可能會做歌女,賣藝不賣身.另一種說法比較嚴重,也沒有確認過,就不提.

到寺院濃妝艷抹,我聽到的果報是某一世得人身的時候會容貌醜陋.我覺得女眾到寺院去,能夠不化妝就最好不化妝的好.

如果有同修覺得自己去寺院的時候,曾在不知道的不小心造罪了,到佛菩薩面前真正的懺悔,以後不再犯就好了.以前無意間所造的罪業經過你的懺悔會消逝的,不要有心理壓力.要知道,誠心誠意念一句阿彌陀佛,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入寺規矩禮儀
一、拜佛、問訊與上香規矩
進寺門前要端正衣冠收攝身心。進入寺院後,先禮佛。再去拜見出家師父。在佛殿、經堂看到佛像,不論是木雕、銅鑄、紙繪、綢、絹畫,皆需衣著整齊,向佛菩薩像恭敬頂禮。若有急務亦須問訊,以示尊敬。
居士不可在大殿正中央的拜墊上拜佛,因為這是住持或主法和尚禮佛專用的,可在大殿東西兩單禮拜。佛具三明、六通、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眾生起心動念,佛無一不知,因此只要心懷誠敬,無需執著拜佛方所。
拜佛時動作不緩不急、內存虔敬、外現恭謹。不可看似恭敬,內懷我慢,或為求修行之名,詐現威儀。合掌手勢為雙手平舉當胸.五指合並向上.以能見無名指尖為度,掌心要空,不可貼緊。
拜佛時要五體投地,不可翹臀。雙手翻掌,手心向上托起,觀想接佛足,雙腳、額頭都要著地。拜佛時心中念偈頌贊嘆佛的功德:「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偈頌念一遍或三遍皆可,接著念咒語「縛日臘,斛」三遍。禮拜後可以瞻仰佛像,心中默念贊佛偈:「法王無上尊.三界無倫匹,天人之導師,四生之慈父。我今得皈依,能滅三祗業。稱揚若贊嘆。億劫莫能盡。」若不會念偈頌和咒語,那麼禮佛時心裡觀想:「我現在禮拜十方三世無量諸佛」,這樣也是可以的。
不論佛殿內供有多少尊佛像,通常禮佛三拜即可,個人修行則聽其意願。若殿內大眾已集合時,合掌問訊後隨眾站立即可,不必禮拜。
若出家眾正在禮佛,居士不得在法師前面禮,亦不得與法師並排禮,應當在法師後面禮佛。有人禮佛時,不得從其前直穿而過。
問訊不是點一下頭,一定要彎腰到九十度或稍弱.也不可過低。
鮮花、水果、時蔬供佛一定要潔凈,對如何擺供不知情的,可以請殿堂的香燈師父代勞。供佛的花要用花瓶插好.水果也要洗干凈。
燃香供佛需如法,很多人一進寺院就燒一大把香到處去插,好象有任何一個香爐沒插到就不安心。其實大可不必如此。上香時在大殿前的大香爐中點一炷或三炷香就行了。上香的方法:上香時,用大拇指、食指將香夾住,餘三指合攏,雙手將香平舉至眉齊,觀想佛菩薩顯現在我們的眼前,接受香供養。如果人很多.將香直豎向上,以免燒到他人。若上三支香,則將第一支香插在香爐中間,默念「供養佛」,第二支香插右邊默念「供養法」,第三支插左邊,默念「供養僧」。上完香後合掌,默念「供養一切眾生,願此香華雲,遍滿十方界,供養一切佛,尊法諸賢聖」。點香時若香枝起火焰.不可用口吹熄火,應用手掌煽熄。將香插好後問訊即可,不必一再點頭作揖。
不可評論佛像是否庄嚴,看見佛像置於不潔之處.應當捧持移置凈處。若見有人對佛像不恭敬時,宜私下善言相勸。
二、存經、誦經與持經規矩
佛法從恭敬中求,對法的尊重是開啟智慧的根本。誦經學法的目的,是為了開智慧,求解脫,故應該對佛經等佛所說法心存恭敬,如法供養,不可輕慢草率。
經書放置需輕拿輕放,排列整齊有序,不能與世俗典籍或雜物混雜,當敬法如敬佛。
團體誦讀應隨眾,個人誦經以不妨礙他人為宜。參加法會或早晚課誦,經本一定要用雙手捧起。無論何時誦讀佛經,切不可卷執經本,或將佛經拿來隨意折角、對折。
若是獨處誦讀,在誦佛經前,先要清潔案幾,燃香端坐,不可交足前伸,亦不可邊誦讀邊吃東西。須嚴肅恭謹,如同佛就在眼前為我們說法一般。讀誦前要念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誦經前或誦經中途若有雜念妄想,最好先將經本合起來,靜坐或起來拜佛,等心靜下來再讀誦。讀經要字字理會義解,與身心相應,不可有口無心。
誦讀時若有條件最好用經架,上面加一條經帕。閱讀時打開,讀誦完畢經本要用經帕蓋上。誦讀佛經時切不可躺在床上或坐在床上。也不可靠著牆壁、坐在搖椅上面晃盪,這都是輕慢放逸的表現。桌上除了要讀誦的經本、供佛的香爐,以及照明的燈具之外,不應該放水、水果、餅干或其它零食。
誦經中途若有人造訪或問話時,應將經典合起,然後合掌答禮或起身迎客。經典未合就對著經典談論世俗話,或嬉笑怒罵,這是褻瀆法寶的行為。當然也不必因為經未誦畢有人打擾而心生煩惱。中間停歇,應該用經書上所附的書簽線作記號,若沒有書簽線,宜用書箋或干凈的厚紙做記號。最好不要用香枝或點過的線香「香腳」作記號,香或香腳的顏色可能會污染經書。
經書上面有灰塵,要用干凈的紙張或布擦拭,不可用嘴去吹。不要在經書上塗寫、做記號。不得用經本作墊子寫字。
讀經時或在誦經之處不能大笑,不可以隨地吐痰或擤鼻涕。打噴嚏時,要用手帕、衣袖或手遮住嘴巴,以避免吐沫污染經典。
經典破損,要想辦法修補,使經本常保如新。如實在無法修補時,可在大香爐或潔凈處焚燒,將余灰置於清凈之處,勿使人踐踏到。經書不要從頁角翻,這會使書頁折角,翻頁時要輕巧,以免損壞。
早晚課誦拜佛時,經卷不能放在地上或蒲團上。執經行走時,應整本捧起,一般以食指前伸,中指、無名指、小指微曲,中指托起經書下緣,食指貼在經本兩側。拇指壓住經本正面。兩手向上舉齊胸,不可單手拿著經本前後甩動。手捧經書不可向人禮拜,也不可以讓出一隻手向人問訊或打招呼。持經本時,將經本端高齊眉,以示崇敬。

三、謁師、稱呼與請益規矩
初入客堂,先拜佛,然後頂禮知客師。頂禮法師時.不要面對法師施禮,而應該面向佛像頂禮,頂禮時說:「弟子某某頂禮知客師三拜」,法師說「問訊」則問訊,說「一拜」則一拜,不可違逆師教執意三拜。
拜訪師父時,到房間門口先彈指或敲門,得到師父的許可才可以進去。若有門簾,出入時應該輕輕掀起.然後輕輕放下。在師父面前要整肅威儀.不可輕慢唐突,亦不可嬉鬧喧嘩。
有疑惑向師長請教,必須起立。路遇師長,要肅立道旁合掌致敬。與師父距離不可太近。不可在師父面前談無益之事或說別人的是非過失。在師父面前不得抓癢,若打哈欠或噴嚏應當以袖遮口。要常請教師父經義,以求慧解。師父的教誨訓示應該隨順,不可違逆。每次聽完師父的開示,要頂禮謝恩。如果被師父指責,不能起嗔恨心,應該好好反省,向師父軟語懺悔。不得踩踏師父的影子。
不可直呼法師名諱。要詢問出家人的尊稱法號時。一般可以這樣問:「請問師父的德號上下?」「上下」是指法號中的兩個字,比如一位出家人法號叫「了緣」,那麼就是「上了下緣」。不可問師父「您貴姓」,因為家人皆以「釋(即「釋迦」)」為姓,習慣只以法號相稱。稱呼法號時不可直呼其號,一般要稱呼某某法師。不得單稱法名,對年長比丘當尊稱作「長老」、「老法師」、「老和尚」、「上人」或「師父」、「法師」。對年長比丘尼當尊稱為「師太」、「尼師」、「法師」、「師父」等。
在師前,不可稱「我」字。當視關系而自稱「後學」、「門生」、「晚學」、「末學」、「學人」或「弟子」、「學生」等,也不必稱不慧、不才、不佞、小可等。
要見住持必需提前聯系,自己聯系或請客堂聯系皆可,不可做不速之客。
若得到法師許可進入法師寮內,一切信件文書,概不許偷看,也不得到處亂翻。與法師談話要專心,不可打妄想。法師飯時、眠時及洗漱時不應打擾。
男眾居士不可一個人到比丘尼師父住處,女眾居士也不可一個人去比丘師父寺院,應該有兩位以上一起去。到了寺院,男居士不可以在人跡罕至的地方和比丘尼師父談話,女居士不可以在人跡罕至的地方和比丘師父談話。
到寺院道場,不應該胡亂走動到處窺視,即使房間的窗戶沒關好,也不可以探視。要找某人,應該在客廳等候。
路途、靜坐、誦經、禪行、剃頭時、以及洗澡、如廁、乘車船、眠卧等時,勿禮拜法師。除誦經、生病、剃發、工作之外,不得見出家眾經過而不起立示禮。
師父有呼喚時,應合掌答「阿彌陀佛」!
不得與出家眾結義為父母、兄弟、姊妹。
請開示,應預約時間。
師問話,當實答。一法師與客人言談時,不可冒失打岔,有事報告,當側立靜候招呼,不得輕率插嘴,若有重要急事,萬不得已時,要先說聲「對不起」!然後再請示。
法師看經、寫字及上課、休息時,不可與之談話。
不得說出家眾過失,亦不可任意評論或批評出家眾。



四、大殿規矩
進殿之前當先凈身心,洗凈雙手。進大殿不可以從門中央進入,除非門很小,只容許一個人走動。較大的門,一定要靠左或靠右進入,靠右進入則右腳先跨進去,靠左進入則左腳先跨進去。除佛經、佛像及供物之外,其餘不可帶入。禮佛、誦經、添油、上香、打掃時才允許進入大殿,平時不應該到大殿遊玩。不得戴帽子入殿。不要以佛殿為通道,任意穿行遊走。也不可以蹲在殿堂里說話,不要到處走動東張西望,禮拜後方能瞻仰聖容,默念偈雲:「若得見佛,當願眾生,得無礙眼,見一切佛。」
大殿內不可談世俗言語,更不可大聲喧嘩。除共修禪坐外,不可坐於殿內。於佛殿內,不得支腳、倚壁、靠桌、托顎叉腰站、更不可倚壁而立或涕唾污穢等,不可箕坐。站立時應放掌或合掌站直,以示恭敬。在大殿內盡量勿打呵欠、吐唾液等,迫不得已時,應退出殿外。若在殿內打呵欠時應以袖掩口,吐唾液時用衛生紙包好放於口袋內。
進了大殿應該禮佛,如果我們在右邊,就地在右邊禮佛,在左方,就在左邊禮佛,許多在家眾有個錯誤的觀念,以為不在中間拜,佛祖會看不到他,這是不對的。
參加法會誦經或早晚課誦時,拜佛必須聽從悅眾師父引磬的聲音。唱誦念經時不可錯板拖腔,要符合法器節拍。
殿堂內立應以右手仰掌迭於左手之上,結彌陀印.手臂平放、雙目平視,斂目收心。繞佛時注意前後左右的距離,後面人的鼻子要對准前面人的脊縫,左右肩對肩,以保持隊列齊整。繞佛只能右繞,不可左旋.以示正道。大眾共修繞佛時,繞佛第一圈轉角處須問訊,但不須住腳,只要雙手結毗盧印,上舉齊眉即可。繞佛表示對佛恭敬,眼睛不可以東張西望,應直行念佛.眼睛平視正前方,繞三圈或七圈都可以。
帶去供佛的香,或有剩餘可以交給香燈師父,不可隨意放在供桌上。
拜佛以後要按照順序排隊出殿,不能一哄而起作鳥獸散。

五、法堂或講堂規矩
聽經要准時,最好能提前幾分鍾到場,恭候法師,不應遲到早退。進法堂或講堂聽講應服飾整潔。執經本應如法(詳見前敬法中所說)。坐姿端正,抬頭挺胸,正坐攝心,不可左顧右盼,不可拄齶支額或趴桌伏卧。不可竊竊私語或大聲喧嘩。咳嗽難忍應用手帕或衣袖掩口。聽講時,應端坐或直立;不支頤交股、彎腰、翹足,應生殷重渴望心,專注聽講,如理思維。

六、齋堂規矩
在齋堂就坐應禮讓別人。應該將上座或空氣好的座位,留給年紀較大的居士。
端碗要用龍含珠的姿勢,四指托碗底,母指扣碗邊.不可讓指甲伸進碗里。拿筷子不可一把抓,不可執太低。亦不可執太高。飯前洗手,不能用臟手握食器。過堂用齋時碗筷應該排列整齊。一般過堂用三隻碗,左右各一隻,後面擺一隻,三隻成「品」字形,左後邊的一隻盛飯.右邊的一隻盛湯,後面一隻盛菜。
用齋時不可散心雜話,需心存五觀:「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四正事良葯,為療形枯;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用齋前須念供養咒,先供三寶,供養畢方可用餐。如果不是過堂,坐圓桌或方桌用齋時不要坐在正中的主位,以表謙遜。用勺或匙盛菜應適量適度。用筷子夾菜.只應該夾向自己這一面,不要站起來夾菜。盛湯時勺或匙不要向碗盤頂心挖取。共用的餐具裡面不要用己的筷子去翻攪。公用的匙勺上面如果有菜膩余瀝必須瀝盡,才可以去菜盤或湯盤中取菜餚。不可嚼食或吞咽出聲。吃飯時不能講話,咳嗽應轉身向後以袖遮口避免唾沫染污菜餚。吃飯碗中不留飯粒。不對人剔牙齒。飲食知量,不可有剩飯菜。
有的寺院規模較小,用齋沒有正規過堂,早、午用餐同過堂一樣也要先供養,受食前合掌默念:「供養十方佛!供養十方法!供養十方僧!供養十方一切眾生!」晚上若用葯石,僅需合掌默念:「南無阿彌陀佛!」。吃飯時端身正坐,正意受食,不求美好飲食。不得趴在桌上用餐,不得搖腳蹺腿。碗要端平,不可低頭就食。吃飯時不得講話,也不能嬉笑。吃飯時不要剔指甲裡面的污垢,不要搔頭,不要撕手腳等處剝落的皮膚。菜中倘有雜質或異物,不可讓鄰座看到讓別人起嫌心。徐徐進食.不可滿塞鼓腮狼吞虎咽,不要遺落飯菜,不可使餐具發出聲響,不得喝湯出聲,不得刮、舐食器,不可以使別人接過碗去添飯,不可以用手去拈散落的飯來吃.飯後剔牙要用袖子掩嘴。
有的寺院用齋後碗筷要自己洗,要認真洗好碗筷,不可油膩不凈。

七、掛單規矩
居士掛單時要主動出示相關證件,如皈依證和身份證。掛單房裡如有同參生病要關心照顧,及時報告雲水堂寮元師父或客堂知客師父。探病、照顧病人時,心中應該默念偈頌:「見疾病人,當願眾生,知身空寂,離乖諍法。」
不可在寺院抽煙,一時難以完全戒煙的居士,在寺院也要盡量減少抽煙量,而且只能在廁所或偏僻的地方抽,不許在寮房或公眾場合抽煙。有的寺院甚至不允許吸煙者掛單。
每座寺院都有雲水堂規約,掛單人住後要仔細閱讀.並嚴格遵守。
要節約用電,不得釘破牆壁或在牆壁上亂塗亂畫。當愛惜三寶物,切勿毀損。如果不小心損壞,則需賠償。准時參加早晚殿。出去必須報告。訪人先敲門,讓入方入。不攜寵物入寺。



八、著裝規矩
到寺院衣服整潔即可,不要穿光鮮華麗花俏的衣服.更不可穿短裙、短褲、背心袒胸露背。參加法會或早晚殿課誦時要穿海青,受過戒的居士盡量搭縵衣。著衣先凈手,不凈手不得觸海青或縵衣。穿好海青搭上衣.兩手不可下垂前後擺動,應該將兩手迭掌,放在胸前。穿著縵衣要坐下時,先要撩起縵衣,不可坐縵衣於臀下。穿海青時上樓撩前片、下樓撩後片,以免衣拖地或被踩到。跪拜時雙手同撩前片,長跪時先將左腳向前彎曲,雙手按在左膝上,直身而立左腳收回。靜坐時.將蓋布巾置於海青內。

九、起居規矩
不可在寮房內喧嘩談無益之事。同處一室應知長幼大小,要溫文有禮軟語相悅,互相贊嘆勸勉,不得粗惡惱人,假使失語冒犯,應當軟言懺謝。同房間有人已睡或在用功時,不得打擾別人,即便自己念佛或持咒也不應該念出聲音。掛單房裡有人睡覺,不可捉物發聲或大聲言笑。晚上聽到止靜板響即息燈止靜,上床養息。按時關燈,關燈前應先觀察詢問同寮准備妥當與否。衣服鞋子要放整齊。睡眠時不可思維惡事,應吉祥卧。不仰不伏,不得向壁,不得豎兩膝,應當枕手,微曲兩足,兩膝上下相壘,右卧如弓(若有惡眠、老病、右脅癰瘡者,則隨意)。非時不卧。凡卧不得赤體,應合衣而眠。起床後整理衣被。
洗浴時,不可以在浴室中小解。洗浴畢應當清潔浴室令凈。洗澡時不得與別人談笑,不可以唱歌。洗臉刷牙,漱口吐水要輕緩低頭,不可進濺旁人。





上面粗略談了入寺規矩禮儀,目的是為勸勉初學的居士或雖久學而尚未熟悉寺院規矩禮儀在家眾能做個得體的學佛人。威儀源於戒律,為三業大用,是每一位學佛人的行為規范,善用則能調攝修道者的心理.使身心都能精進而不放逸,從而安住於佛法中。若能依之修持,不但得以不惱亂賢聖,不惱亂六道四生,不造惡業.而且可以廣修善業,廣結善緣,修改習氣。由此體會佛法的甚深微妙,慢慢減少過失無明,漸漸的積功累德,最後必能達到究竟清凈安樂

⑤ 去廟里拜佛有米有什麼注意事項

去寺院拜佛,非常吉祥,規矩禮儀是佛教自利利他的方便之門。佛法從恭敬中來,一份恭敬一份利益。但不少人進入寺院不知所措,言行舉止常不如法,甚至玷污清凈道場的庄嚴神聖。更嚴重的是對入寺的規矩禮儀憑空猜測,以致於以訛傳訛。鑒於此,將入寺應該注意的規矩禮儀作簡單介紹,以備在家信眾入寺處眾參考:

  • 一、拜佛、問訊與上香規矩

  • 進寺門前要端正衣冠收攝身心。進入寺院後,先禮佛,再去拜見出家師父。在佛殿、經堂看到佛像,不論是木雕、銅鑄、紙繪、綢、絹畫,皆需衣著整齊,向佛菩薩像恭敬頂禮。若有急務亦須問訊,以示尊敬。

    在家人不可在大殿正中央的拜墊上拜佛,因為這是住持或主法和尚禮佛專用的,可在大殿東西兩單禮拜。佛具三明、六通、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眾生起心動念,佛無一不知,因此只要心懷誠敬,無需執著拜佛方所。

    拜佛時動作不緩不急、內存虔敬、外現恭謹。不可看似恭敬,內懷我慢,或為求修行之名,詐現威儀。合掌手勢為雙手平舉當胸,五指合並向上,以能見無名指尖為度,掌心要空,不可貼緊。

    拜佛時要五體投地,不可翹臀。雙手翻掌,手心向上托起,觀想接佛足,雙腳、額頭都要著地。拜佛時心中念偈頌贊嘆佛的功德:「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偈頌念一遍或三遍皆可,接著念咒語「縛日臘,斛」 三遍。禮拜後可以瞻仰佛像,心中默念贊佛偈:「法王無上尊,三界無倫匹,天人之導師,四生之慈父。我今得皈依,能滅三祇業。稱揚若贊嘆,億劫莫能盡。」若不會念偈頌和咒語,那麼禮佛時心裡觀想:「禮拜十方三世無量諸佛」,這樣也是可以的。

    不論佛殿內供有多少尊佛像,通常禮佛三拜即可,個人修行則聽其意願。若殿內大眾已集合時,合掌問訊後隨眾站立即可,不必禮拜。

    若出家眾正在禮佛,居士不得在法師前面禮,亦不得與法師並排禮,應當在法師後面禮佛。有人禮佛時,不得從其前直穿而過。

    問訊不是點一下頭,一定要彎腰到九十度或稍弱,也不可過低。

    鮮花、水果、時蔬供佛一定要潔凈,對如何擺供不知情的,可以請殿堂的香燈師父代勞。供佛的花要用花瓶插好,水果也要洗干凈。

    燃香供佛需如法,上香時在大殿前的大香爐中點一支香或三支香就行了。上香的方法:上香時,用大拇指、食指將香夾住,餘三指合攏,雙手將香平舉至眉齊,觀想佛菩薩顯現在我們的眼前,接受香供養。如果人很多,將香直豎向上,以免燒到他人。若上三支香,則將第一支香插在香爐中間,默念「供養佛」,第二支香插右邊默念「供養法」,第三支插左邊,默念「供養僧」,上完香後合掌,默念「供養一切眾生,願此香華雲,遍滿十方界,供養一切佛,尊法諸賢聖」。點香時若香枝起火焰,不可用口吹熄火,應用手掌煽熄。將香插好後問訊即可,不必一再點頭作揖。

    不可評論佛像是否庄嚴,看見佛像置於不潔之處,應當捧持移置凈處。若見有人對佛像不恭敬時,宜私下善言相勸。

  • 二、存經、誦經與持經規矩

  • 佛法從恭敬中求,對法的尊重是開啟智慧的根本。誦經學法的目的,是為了開智慧,求解脫,故應該對佛經等佛所說法心存恭敬,如法供養,不可輕慢草率。

    經書放置需輕拿輕放,排列整齊有序,不能與世俗典籍或雜物混雜,當敬法如敬佛。

    團體誦讀應隨眾,個人誦經以不妨礙他人為宜。參加法會或早晚課誦,經本一定要用雙手捧起。無論何時誦讀佛經,切不可卷執經本,或將佛經拿來隨意折角、對折。

    若是獨處誦讀,在誦佛經前,先要清潔案幾,燃香端坐,不可交足前伸,亦不可邊誦讀邊吃東西。須嚴肅恭謹,如同佛就在眼前為我們說法一般。讀誦前要念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誦經前或誦經中途若有雜念妄想,最好先將經本合起來,靜坐或起來拜佛,等心靜下來再讀誦。讀經要字字理會義解,與身心相應,不可有口無心。

    誦讀時若有條件最好用經架,上面加一條經帕。閱讀時打開,讀誦完畢經本要用經帕蓋上。誦讀佛經時切不可躺在床上或坐在床上。也不可靠著牆壁、坐在搖椅上面晃盪,這都是輕慢放逸的表現。桌上除了要讀誦的經本、供佛的香爐,以及照明的燈具之外,不應該放水、水果、餅干或其它零食。

    誦經中途若有人造訪或問話時,應將經典合起,然後合掌答禮或起身迎客。經典未合就對著經典談論世俗話,或嬉笑怒罵,這是褻瀆法寶的行為。當然也不必因為經未誦畢有人打擾而心生煩惱。中間停歇,應該用經書上所附的書簽線作記號,若沒有書簽線,宜用書箋或干凈的厚紙做記號。最好不要用香枝或點過的線香「香腳」作記號,香或香腳的顏色可能會污染經書。

    經書上面有灰塵,要用干凈的紙張或布擦拭,不可用嘴去吹。不要在經書上塗寫、做記號。不得用經本作墊子寫字。

    讀經時或在誦經之處不能大笑,不可以隨地吐痰或擤鼻涕。打噴嚏時,要用手帕、衣袖或手遮住嘴巴,以避免吐沫污染經典。

    經典破損,要想辦法修補,使經本常保如新。如實在無法修補時,可在大香爐或潔凈處焚燒,將余灰置於清凈之處,勿使人踐踏到。經書不要從頁角翻,這會使書頁折角,翻頁時要輕巧,以免損壞。

    早晚課誦拜佛時,經卷不能放在地上或蒲團上。執經行走時,應整本捧起,一般以食指前伸,中指、無名指、小指微曲,中指托起經書下緣,食指貼在經本兩側,拇指壓住經本正面。兩手向上舉齊胸,不可單手拿著經本前後甩動。手捧經書不可向人禮拜,也不可以讓出一隻手向人問訊或打招呼。持經本時,將經本端高齊眉,以示崇敬。

  • 三、謁師、稱呼與請益規矩

  • 初入客堂,先拜佛,然後頂禮知客師。頂禮法師時,不要面對法師施禮,而應該面向佛像頂禮,頂禮時說:「弟子某某頂禮知客師三拜」,法師說「問訊」則問訊,說「一拜」則一拜,不可違逆師教執意三拜。

    拜訪師父時,到房間門口先彈指或敲門,得到師父的許可才可以進去。若有門簾,出入時應該輕輕掀起,然後輕輕放下。在師父面前要整肅威儀,不可輕慢唐突,亦不可嬉鬧喧嘩。

    有疑惑向師長請教,必須起立。路遇師長,要肅立道旁合掌致敬。與師父距離不可太近。不可在師父面前談無益之事或說別人的是非過失。在師父面前不得抓癢,若打哈欠或噴嚏應當以袖遮口。要常請教師父經義,以求慧解。師父的教誨訓示應該隨順,不可違逆。每次聽完師父的開示,要頂禮謝恩。如果被師父指責,不能起瞋恨心,應該好好反省,向師父軟語懺悔。不得踩踏師父的影子。

    不可直呼法師名諱。要詢問出家人的尊稱法號時,一般可以這樣問:「請問師父的德號上下?」「上下」是指法號中的兩個字,比如一位出家人法號叫「了緣」,那麼就是「上了下緣」。不可問師父「您貴姓」,因為家人皆以「釋(即」釋迦「)」為姓,習慣只以法號相稱。稱呼法號時不可直呼其號,一般要稱呼某某法師。不得單稱法名,對年長比丘當尊稱作「長老」、「老法師」、「老和尚」、「上人」或「師父」、「法師」。對年長比丘尼當尊稱為「師太」、「尼師」、「法師」、「師父」等。

    在師前,不可稱「我」字。當視關系而自稱「後學」、「門生」、「晚學」、「末學」、「學人」或「弟子」、「學生」等,也不必稱不慧、不才、不佞、小可等。

    要見住持必需提前聯系,自己聯系或請客堂聯系皆可,不可做不速之客。

    若得到法師許可進入法師寮內,一切信件文書,概不許偷看,也不得到處亂翻。與法師談話要專心,不可打妄想。法師飯時、眠時及洗漱時不應打擾。

    男眾居士不可一個人到比丘尼師父住處,女眾居士也不可一個人去比丘師父寺院,應該有兩位以上一起去。到了寺院,男居士不可以在人跡罕至的地方和比丘尼師父談話,女居士不可以在人跡罕至的地方和比丘師父談話。

    到寺院道場,不應該胡亂走動到處窺視,即使房間的窗戶沒關好,也不可以探視。要找某人,應該在客廳等候。

    路途、靜坐、誦經、禪行、剃頭時、以及洗澡、如廁、乘車船、眠卧等時,勿禮拜法師。除誦經、生病、剃發、工作之外,不得見出家眾經過而不起立示禮。

    師父有呼喚時,應合掌答「阿彌陀佛」!

    不得與出家眾結義為父母、兄弟、姊妹。

    師問話,當實答。

    法師與客人言談時,不可冒失打岔,有事報告,當側立靜候招呼,不得輕率插嘴,若有重要急事,萬不得已時,要先說聲「對不起」!然後再請示。

    法師看經、寫字及上課、休息時,不可與之談話。

    不得說出家眾過失,亦不可任意評論或批評出家眾。

  • 四、大殿規矩

  • 進殿之前當先凈身心,洗凈雙手。進大殿不可以從門中央進入,除非門很小,只容許一個人走動。較大的門,一定要靠左或靠右進入,靠右進入則右腳先跨進去,靠左進入則左腳先跨進去。除佛經、佛像及供物之外,其餘不可帶入。禮佛、誦經、添油、上香、打掃時才允許進入大殿,平時不應該到大殿遊玩。不得戴帽子入殿。不要以佛殿為通道,任意穿行遊走。也不可以蹲在殿堂里說話,不要到處走動東張西望,禮拜後方能瞻仰聖容,默念偈雲:「若得見佛,當願眾生,得無礙眼,見一切佛。」

    大殿內不可談世俗言語,更不可大聲喧嘩。除共修禪坐外,不可坐於殿內。於佛殿內,不得支腳、倚壁、靠桌、托顎叉腰站、更不可倚壁而立或涕唾污穢等,不可箕坐。站立時應放掌或合掌站直,以示恭敬。在大殿內盡量勿打呵欠、吐唾液等,迫不得已時,應退出殿外。若在殿內打呵欠時應以袖掩口,吐唾液時用衛生紙包好放於口袋內。

    進了大殿應該禮佛,如果我們在右邊,就地在右邊禮佛,在左方,就在左邊禮佛,許多在家眾有個錯誤的觀念,以為不在中間拜,佛祖會看不到他,這是不對的。

    參加法會誦經或早晚課誦時,拜佛必須聽從悅眾師父引磬的聲音。唱誦念經時不可錯板拖腔,要符合法器節拍。

    殿堂內立應以右手仰掌迭於左手之上,結彌陀印,手臂平放、雙目平視,斂目收心。繞佛時注意前後左右的距離,後面人的鼻子要對准前面人的脊縫,左右肩對肩,以保持隊列齊整。繞佛只能右繞,不可左旋,以示正道。大眾共修繞佛時,繞佛第一圈轉角處須問訊,但不須住腳,只要雙手結毗盧印,上舉齊眉即可。繞佛表示對佛恭敬,眼睛不可以東張西望,應直行念佛,眼睛平視正前方,繞三圈或七圈都可以。

    帶去供佛的香,或有剩餘可以交給香燈師父,不可隨意放在供桌上。

    拜佛以後要按照順序排隊出殿,不能一哄而起作鳥獸散。

  • 五、法堂或講堂規矩

    聽經要准時,最好能提前幾分鍾到場,恭候法師,不應遲到早退。進法堂或講堂聽講應服飾整潔。執經本應如法(詳見前敬法中所說)。坐姿端正,抬頭挺胸,正坐攝心,不可左顧右盼,不可拄齶支額或趴桌伏卧。不可竊竊私語或大聲喧嘩。咳嗽難忍應用手帕或衣袖掩口。聽講時,應端坐或直立;不支頤交股、彎腰、翹足,應生殷重渴望心,專注聽講,如理思維。

  • 六、齋堂規矩

  • 在齋堂就坐應禮讓別人。應該將上座或空氣好的座位,留給年紀較大的居士。

    端碗要用龍含珠的姿勢,四指托碗底,母指扣碗邊,不可讓指甲伸進碗里。拿筷子不可一把抓,不可執太低,亦不可執太高。飯前洗手,不能用臟手握食器。過堂用齋時碗筷應該排列整齊。一般過堂用三隻碗,左右各一隻,後面擺一隻,三隻成「品」字形,左後邊的一隻盛飯,右邊的一隻盛湯,後面一隻盛菜。

    用齋時不可散心雜話,需心存五觀:「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四正事良葯,為療形枯;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用齋前須念供養咒,先供三寶,供養畢方可用餐。如果不是過堂,坐圓桌或方桌用齋時不要坐在正中的主位,以表謙遜。用勺或匙盛菜應適量適度。用筷子夾菜,只應該夾向自己這一面,不要站起來夾菜。盛湯時勺或匙不要向碗盤頂心挖取。共用的餐具裡面不要用己的筷子去翻攪。公用的匙勺上面如果有菜膩余瀝必須瀝盡,才可以去菜盤或湯盤中取菜餚。不可嚼食或吞咽出聲。吃飯時不能講話,咳嗽應轉身向後以袖遮口避免唾沫染污菜餚。吃飯碗中不留飯粒。不對人剔牙齒。飲食知量,不可有剩飯菜。

    有的寺院規模較小,用齋沒有正規過堂,早、午用餐同過堂一樣也要先供養,受食前合掌默念:「供養十方佛!供養十方法!供養十方僧!供養十方一切眾生!」晚上若用葯石,僅需合掌默念:「南無阿彌陀佛!」。吃飯時端身正坐,正意受食,不求美好飲食。不得趴在桌上用餐,不得搖腳蹺腿。碗要端平,不可低頭就食。吃飯時不得講話,也不能嬉笑。吃飯時不要剔指甲裡面的污垢,不要搔頭,不要撕手腳等處剝落的皮膚。菜中倘有雜質或異物,不可讓鄰座看到讓別人起嫌心。徐徐進食,不可滿塞鼓腮狼吞虎咽,不要遺落飯菜,不可使餐具發出聲響,不得喝湯出聲,不得刮、舐食器,不可以使別人接過碗去添飯,不可以用手去拈散落的飯來吃,飯後剔牙要用袖子掩嘴。

    有的寺院用齋後碗筷要自己洗,要認真洗好碗筷,不可油膩不凈。

  • 七、住宿規矩

  • 居士掛單時要主動出示相關證件,如皈依證和身份證。寮房裡如有同參生病要關心照顧,及時報告雲水堂寮元師父或客堂知客師父。探病、照顧病人時,心中應該默念偈頌:「見疾病人,當願眾生,知身空寂,離乖諍法。」

    不可在寺院抽煙,一時難以完全戒煙的居士,在寺院也要盡量減少抽煙量,而且只能在廁所或偏僻的地方抽,不許在寮房或公眾場合抽煙。有的寺院甚至不允許吸煙者掛單。

    每座寺院都有雲水堂規約,掛單入住後要仔細閱讀,並嚴格遵守。

    要節約用電,不得釘破牆壁或在牆壁上亂塗亂畫。當愛惜三寶物,切勿毀損。如果不小心損壞,則需賠償。

    准時參加早晚殿。出去必須報告。訪人先敲門,讓入方入。不攜寵物入寺。

  • 八、著裝規矩

  • 到寺院衣服整潔即可,不要穿光鮮華麗花俏的衣服,更不可穿短裙、短褲、背心袒胸露背。參加法會或早晚殿課誦時要穿海青,受過戒的居士盡量搭縵衣。著衣先凈手,不凈手不得觸海青或縵衣。穿好海青搭上衣,兩手不可下垂前後擺動,應該將兩手迭掌,放在胸前。穿著縵衣要坐下時,先要撩起縵衣,不可坐縵衣於臀下。穿海青時上樓撩前片、下樓撩後片,以免衣拖地或被踩到。跪拜時雙手同撩前片,長跪時先將左腳向前彎曲,雙手按在左膝上,直身而立左腳收回。靜坐時,將蓋布巾置於海青內。

  • 九、起居規矩

  • 不可在寮房內喧嘩談無益之事。同處一室應知長幼大小,要溫文有禮軟語相悅,互相贊嘆勸勉,不得粗惡惱人,假使失語冒犯,應當軟言懺謝。同房間有人已睡或在用功時,不得打擾別人,即便自己念佛或持咒也不應該念出聲音。掛單房裡有人睡覺,不可捉物發聲或大聲言笑。晚上聽到止靜板響即息燈止靜,上床養息。按時關燈,關燈前應先觀察詢問同寮准備妥當與否。衣服鞋子要放整齊。睡眠時不可思維惡事,應吉祥卧,不仰不伏,不得向壁,不得豎兩膝,應當枕手,微曲兩足,兩膝上下相壘,右卧如弓(若有惡眠、老病、右脅癰瘡者,則隨意)。非時不卧。凡卧不得赤體,應合衣而眠。起床後整理衣被。

    洗浴時,不可以在浴室中小解。洗浴畢應當清潔浴室令凈。洗澡時不得與別人談笑,不可以唱歌。洗臉刷牙,漱口吐水要輕緩低頭,不可迸濺旁人。

    上面粗略談了入寺規矩禮儀,目的是為勸勉初學的居士或雖久學而尚未熟悉寺院規矩禮儀在家眾能做個得體的學佛人。威儀源於戒律,為三業大用,是每一位學佛人的行為規范,善用則能調攝修道者的心理,使身心都能精進而不放逸,從而安住於佛法中。若能依之修持,不但得以不惱亂賢聖,不惱亂六道四生,不造惡業,而且可以廣修善業,廣結善緣,修改習氣。由此體會佛法的甚深微妙,慢慢減少過失無明,漸漸的積功累德,最後必能達到究竟清凈安樂。

⑥ 什麼是麵塑為什麼麵塑可以保存數十年

麵塑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在中國民間也叫面花,是作為禮儀、歲時等民俗節日中饋贈、喜慶、裝飾的信物或標志,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經營,可謂是歷史源遠流長,早已是中國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一部分。

麵塑的原料主要是麵粉或經過加工配置的復合軟陶質材料。它的製作過程比較復雜,不同於彩塑作品是成形後再著色,麵塑是由事先已經染色的面團巧妙地組合而成,充分體現了創作者巧妙的心思和細膩的手法。

一件完整的作品歷經構思設計、和面、蒸熟、揉面、配色、捏塑、干化、包裝等過程,在捏制中採用了揉、捏、壓、搓、滾、碾、撥、切等多種技法,作品形態逼真,色彩鮮艷。由於防腐、防裂技術的不斷改進,有的作品可以保存數十年甚至上百年。

⑦ 上廟里給胡三太爺太奶上供擺什麼

用一張紅紙,用毛筆書寫:供奉胡三太爺、胡三太奶之位;供奉黃三太爺、黃三大奶之位。另需注意的是:每月初一、十五均要上供品,觀音那邊是兩杯清水、一盤水果,仙這邊要三杯白酒、水果、炒菜,每年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都要上大供,即另擺一桌酒席,供一會兒以後,人即可去吃食。這幾天可以磕大頭 最重要的是記得上香火 這個最要緊 因為隱界需要香火供給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