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雪吃什麼傳統食物 小雪節氣飲食習俗有哪些
小雪吃什麼傳統食物
糍粑
小雪節氣習俗中在南方某些地方,還有農歷十月吃糍粑的習俗。糍粑是用糯米蒸熟搗爛後所製成的一種食品,是中國南方一些地區流行的美食。古時,糍粑是南方地區傳統的節日祭品,最早是農民用來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語「十月朝,糍粑祿祿燒」,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有的地方將糍粑製作成圓形,有大有小,象徵著豐收、喜慶和團圓。有的地方又稱為年糕,這一名稱也是寓意吉祥如意,人們常說:「年糕,年糕,年豐壽高」。
曬魚干
小雪時台灣中南部海邊的漁民們會開始曬魚干、儲存乾糧。烏魚群會在小雪前後來到台灣海峽,另外還有旗魚、沙魚等。台灣俗諺:十月豆,肥到不見頭,是指在嘉義縣布袋一帶,到了農歷十月可以捕到「豆仔魚」。
臘味
民間有:「冬臘風腌,蓄以御冬」的習俗。小雪後氣溫急劇下降,天氣變得乾燥,是加工臘肉的好時候。小雪節氣後,一些農家開始動手做香腸、臘肉,把多餘的肉類用傳統方法儲備起來,等到春節時正好享受美食。很多地方都有冬季吃臘肉的習俗,尤其是南方城市,更是對臘味情有獨鍾。
小雪過後,香噴噴的臘肉臘腸成了餐桌上受歡迎的美味。怎樣讓炒出來的臘肉臘腸美味鮮嫩呢?訣竅很簡單:首先,要把臘肉臘腸用水先煮一遍。其次,一定要用冷水下鍋煮。這樣才能讓水分緩慢地滲入肉的組織中,讓本來干癟的臘肉臘腸變得更加滋潤。
廣州人最喜歡用臘味來做臘味蘿卜糕、臘味煮香芋,還有臘腸炒蜜豆。在秋冬寒冷的天氣里,打開盛滿臘肉、臘腸的煲仔飯,飯香與肉香撲面而來,兩者融合得天衣無縫,溫暖香糯的煲仔飯就是最適合冬天的美味了。食用臘肉等腌制食品時可適當配些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蔬菜水果,如青椒、苦瓜、橙子等,既降低了亞硝酸鹽的危害,又增加了菜的營養。
刨湯
小雪前後,土家族群眾又開始了一年一度的「殺年豬,迎新年」民俗活動,給寒冷的冬天增添了熱烈的氣氛。吃「刨湯」,是土家族的風俗習慣;在「殺年豬,迎新年」民俗活動中,用熱氣尚存的上等新鮮豬肉,精心烹飪而成的美食稱為「刨湯」。
❷ 小雪節氣不同的地區吃食不同,小雪節氣吃什麼傳統食物
在飲食方面,要根據小雪節氣做出相應的飲食調整,那麼,小雪節氣的飲食該怎樣調整呢?上善若水來和大家聊聊小雪節的飲食。小雪節氣里,天氣陰冷晦暗光照較少。所以,這個季節宜吃的溫補食品有羊肉、牛肉、雞肉等;宜吃的益腎食品有腰果、芡實、山葯、栗子、白果、核桃等。
立春的節令食物有春餅,春卷等,另外陽氣上升容易傷陰,可以適當吃些蓮子、枸杞。為防倒春寒可以吃些大蒜、洋蔥。牛奶,胡蘿卜等可以用來調節腸胃。因為有面兒可以當爺。
❸ 小雪節氣適合吃什麼呀
1、羊肉,在寒冷的小雪天氣最適合吃養胃又滋補的羊肉,炒羊肉或者煲羊肉湯都是很不錯的選擇。
2、每年的冬季是臘味做好的時候,這個時候吃臘味最適宜。民間有「冬臘風腌,蓄以御冬」的習俗。小雪後氣溫急劇下降,天氣變得乾燥,是加工臘肉的好時候。小雪節氣後,一些農家開始動手做香腸、臘肉,把多餘的肉類用傳統方法儲備起來,等到春節時正好享受美食。
3、糍粑,香香甜甜的糍粑甜而不膩,是冬天最好的甜品。在南方某些地方,還有農歷十月吃糍粑的習俗。糍粑是用糯米蒸熟搗爛後所製成的一種食品,是中國南方一些地區流行的美食。
古時,糍粑是南方地區傳統的節日祭品,最早是農民用來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語「十月朝,糍粑祿祿燒」,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3)老北京小雪吃什麼圖片擴展閱讀
古人之所以將這個節氣命名為「小雪」,是因為是因為「雪」是水汽遇冷的產物,代表寒冷與降水。這個節氣期間的氣候寒未深且降水未大,故名「小雪」。「小雪」名稱是個比喻,反映的是這個節氣期間氣候變化,寒流活躍、降水漸增,不是反映這個節氣期間下很小量的雪。
節氣小雪與天氣預報中的小雪不是同一概念,節氣小雪是反映降水與氣溫的一個節氣,這節氣的到來,意味著天氣會越來越冷、降水量漸漸增加。
❹ 冬至、小雪、大雪的相關習俗和俗語
1、冬至習俗:吃水餃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葯留下的。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2、小雪習俗:吃糍粑
糍粑在南方某些地方,還有農歷十月吃糍粑的習俗。糍粑是用糯米蒸熟搗爛後所製成的一種食品,是中國南方一些地區流行的美食。
古時,糍粑是南方地區傳統的節日祭品,最早是農民用來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語「十月朝,糍粑祿祿燒」,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3、大雪習俗:吃雪菜煮湯
大雪節氣前後,不少新鮮雪菜也逐漸上市。食療專家介紹,雪菜又叫雪裡蕻,屬於性溫,味甘辛的蔬菜。
雪菜含有較多的維生素C,有助於增加大腦中氧含量,起到醒腦提神的作用。此外,雪菜還含有胡蘿卜素和大量膳食纖維,尤宜於老年人及習慣性便秘者食用。相對於大家習慣食用的腌制雪菜而言,天寒時節不妨來碗雪菜湯。
4、冬至俗語:
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浙)
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晴。(黑)
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魯、湘)
5、小雪習俗:
小雪節到下大雪,大雪節到沒了雪。
小雪封地,大雪封河。
小雪地不封,大雪還能耕。
6、大雪俗語:
大雪不凍倒春寒(桂)
大雪河封住,冬至不行船(黑)
大雪晴天,立春雪多(冀)
❺ 24節氣對應吃什麼食物
24節氣對應吃的食物如下:
立春,俗稱「打春」,在這一天民間習慣吃蘿卜、姜、蔥、面餅,稱為「咬春」;立春時還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餅、蘿卜、五辛盤等,在南方則流行吃春卷。
雨水在北方舊俗里,這一天普通人家要吃面條、春餅、爆玉米花等,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但大都與龍有關,普遍把食品名稱加上「龍」的頭銜,如吃水餃叫吃「龍耳」;吃面條叫吃「龍須」;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
「雨水節,回娘家」是流行於川西一帶的節日習俗,每逢這時,出嫁的女兒要回家探望父母,其中典型的禮品被稱作「罐罐肉」,即用砂鍋燉了豬腳、雪山大豆、海帶,再用紅紙、紅繩封了罐口送給父母,以對他們的養育之恩表示感謝和敬意。
驚蟄,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驅。
驚蟄節氣乍暖還寒,氣候乾燥,因梨生津解渴,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在山東的一些地區,驚蟄日人們在庭院之中生火爐烙煎餅;在陝西,一些地區過驚蟄要吃炒豆;在山西的雁北地區,農民在驚蟄日要吃梨,意為與害蟲別離。
春分,舊時民間有「春分吃春菜」的習俗,春菜是一種野莧菜,也稱為春碧蒿。江南地區則流行犒勞耕牛、祭祀百鳥的習俗
按照老北京的習俗,春分得吃驢打滾,以求避邪祈福。驢打滾來歷不凡,光看它的加工材料包括大黃米面、黃豆面、紅豆沙、白糖、香油、桂花、青紅絲和瓜仁,足以符合營養膳食指南上的食材多樣化這一條。它的製作分為制坯、和餡、成型三道工序。做好的「驢打滾」外層粘滿豆面,呈金黃色,豆香餡甜,入口綿軟,別具風味,是老少皆宜的美食。
清明,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青團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團子;南北各地有吃饊子(古時叫寒具)的食俗。
由於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的關系,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在山東,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
穀雨,對於漁家而言,穀雨節流行祭海習俗。南方穀雨摘茶習俗,傳說穀雨這天的茶喝了會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穀雨這天不管是什麼天氣,人們都會去茶山摘一些新茶來喝。
北方有穀雨節氣吃香椿的習俗。穀雨前後香椿樹萌發嫩芽,這時的香椿醇香爽口,營養價值高,有「雨前香椿嫩如絲」之說。香椿的食用歷史已逾千年,漢代即已遍布大江南北,從達官貴人到民夫走卒均可享用。
立夏舊時鄉間用赤豆、黃豆、黑豆、青豆、綠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飯」,後演變改為倭豆肉煮糯米飯,菜有莧菜黃魚羹,稱吃「立夏飯」。
用紅茶或胡桃殼煮蛋,稱「立夏蛋」,相互饋送。用綵線編織蛋套,掛在孩子胸前,或掛在帳子上。孩子們一般玩吃蛋斗蛋游戲,以拄立夏蛋作戲,以蛋殼堅而不碎為贏,諺稱:「立夏胸掛蛋,孩子不疰夏。」尚有以五色絲線為孩子系手繩,稱「立夏繩」。
小滿,《周書》:小滿之日苦菜秀。苦菜是中國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本草綱目》:(苦苦菜)久服,安心益氣,輕身、耐老。醫學上多用苦苦菜來治療熱症,古人還用它醒酒。
寧夏人喜歡把苦菜燙熟,冷淘涼拌,調以鹽、醋、辣油或蒜泥,清涼辣香,吃饅頭、米飯,使人食慾大增。也有用黃米湯將苦苦菜腌成黃色,吃起來酸中帶甜,脆嫩爽口。有的人還將苦苦菜用開水燙熟,擠出苦汁,用以做湯、做餡、熱炒、煮麵,各具風味。
芒種,是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的意思。芒種日祭餞花神的風俗。芒種時節有煮梅的食俗,這一食俗在夏朝便已經有了。煮梅的方法有很多種,簡單的一種是用糖與梅子一同煮或用糖與曬乾的青梅混拌均勻使梅汁浸出,也有用鹽與梅子一同煮或用鹽與曬乾的青梅混拌均勻使梅汁浸出,比較考究的還要在裡面加入紫蘇。
我國北方產的烏梅很有名氣,將其與甘草、山楂、冰糖一同煮,便製成了消夏佳品——酸梅湯。
夏至,「冬至餃子夏至面」,好吃的北京人在夏至這天講究吃面,夏至日照最長,故中國紹興有「嬉,要嬉夏至日」之俚語。舊時,人不分貧富,夏日皆祭其祖,俗稱「做夏至」。
除常規供品外,特加一盤蒲絲餅。其時,夏收完畢,新麥上市,因有於是日吃面嘗新習俗,諺日「冬至餛飩夏至面」。亦有做麥糊燒者,即以麥粉調糊,攤為薄餅烤熟,亦帶嘗新之意。
小暑,過去民間有「食新」習俗,即在小暑過後嘗新米,農民將新割的稻穀碾成米後,做好飯供祀五穀大神和祖先,然後人人吃嘗新酒等。據說「吃新」乃「吃辛」,是小暑節後第一個辛日。城市一般買少量新米與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所以,民間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說。
大暑,中國民間有飲伏茶,曬伏姜,燒伏香,喝羊肉湯等習俗。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大暑,六月中。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其氣候特徵是:「斗指丙為大暑,斯時天氣甚烈於小暑,故名曰大暑。
廣東很多地方在大暑時節有吃仙草的習俗。仙草又名涼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屬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葯食兩用植物資源,由於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譽為仙草。將其莖葉曬干後,可以做成燒仙草,廣東一帶叫涼粉,是一種消暑的甜品;在我國北方,大暑時節流傳著吃面條、餃子、雞蛋等習俗。
立秋,民間則有在立秋時占卜天氣涼熱的風俗。民諺有: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立秋正是吃茄子的好時候。民俗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於立秋當日吃下。
經過苦夏,人們的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補償夏天的損失,北方人謂之「貼秋膘」。
處暑煎葯茶的習俗自唐代以來已盛行。每當處暑期間,家家戶戶有煎涼茶的習慣,先去葯店配製葯方,然後在家煎茶備飲,意謂入秋要吃點「苦」;除此之外,老福州在處暑吃的另一種食物就是白丸子;南京人傳統的飲食習俗是在「處暑」時節吃鴨子。
鴨子,特別是南京江寧湖熟地區的麻鴨最為搶手,據悉,那裡的鴨子味甘性涼,肥瘦適宜。如果沒有空,老南京人都會去熟食店買半隻鴨子回家;有空的人都會在家燉上「蘿卜老鴨煲」或做「紅燒鴨塊」送給鄰居,這就是俗語中說的,處暑送鴨,無病各家。
白露,蘇南籍和浙江籍的老南京中有自釀白露米酒的習俗。舊時蘇浙一帶鄉下人家每年白露一到,家家釀酒,用以待客,常有人把白露米酒帶到城市。
湖南一帶有在白露喝米酒的風俗,每年白露節,家家戶戶都以稱為「土酒」的白露米酒待客,甘甜溫熱,最適秋天。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穀釀成,略帶甜味,故稱「白露米酒」。
福州人在白露這天吃龍眼的習俗由來已久,認為龍眼很補;老蘇州會吃些石榴、白果、梨等,以此養陰潤肺;還會吃些鰻魚(鰻鱺),這時鰻魚最為肥美,是品嘗的最佳時節,因此蘇州有「白露鰻鱺霜降蟹」之說;民間認為白露吃番薯可使全年吃番薯絲和番薯絲飯後,不會發胃酸,故舊時農家在白露節以吃番薯為習。
秋分在嶺南地區,昔日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採摘秋菜——一種野莧菜。採回的秋菜一般與魚片「滾湯」,名曰「秋湯」。在南京,則流行吃「桂花鴨」,用普通的鹽水鴨,以桂花鹵入味。
寒露與重陽節接近,此時菊花盛開,為除秋燥,某些地區有飲「菊花酒」的習俗。寒露的另一大習俗是吃螃蟹。古人詩日:「九月團臍十月尖,持螯飲酒菊花天。」
民間也有「九雌十雄」的諺語。蟹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為上等名貴水產。「立秋核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紅了皮。」軟糯的柿子等到秋天才成熟,故寒露民間亦有吃柿子的習慣。
霜降這天,中國很多地區都有吃柿子的習俗。在當地人看來,這樣不但可以禦寒保暖,同時還能補筋骨,是非常不錯的霜降食品。 霜降時節的習俗也有很多,雲南廣西一帶還過霜降節。壯族的人們講究吃湯圓、殺鴨子、祭祀祖先、游神賽歌、慶祝豐收。
霜降時節,正是菊花盛開之際。此時,民間亦會舉行菊花會,以表達對菊花的喜愛和崇敬。
立冬,閩中俗稱「交冬」,意為秋冬之交,立冬「補冬」。在福建的潮汕地區,立冬要吃甘蔗、炒香飯。在汕頭,人們立冬吃用蓮子、香菇、板栗、蝦仁、紅蘿卜等做成的香飯,這些都是溫熱的食物。在北方,立冬的規矩是吃餃子,因為水餃外形似耳朵,人們認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凍。
小雪,民間有「冬臘風腌,蓄以御冬」的習俗。小雪後氣溫急劇下降,天氣變得乾燥,是加工臘肉的好時候。小雪節氣後,一些農家開始動手做香腸、臘肉,等到春節時正好享受美食。在中國北方,小雪時節一般的人家都要吃涮羊肉。在南方某些地方,還有農歷十月吃糍粑的習俗。
大雪,俗語有「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的說法。舊時每到大雪節氣,在南京的一些地方,家家戶戶開始忙著准備腌肉,稱為「咸貨」。
用大鹽加八角、桂皮、花椒、白糖等入鍋炒熟,待炒過的花椒鹽涼透後,塗抹在魚、肉和光禽內外,反復揉搓,直到肉色由鮮轉暗,表面有液體滲出時,再把肉連剩下的鹽放進缸內,用石頭壓住,放在陰涼背光的地方,半月後取出,將腌出的鹵汁入鍋加水燒開。
撇去浮沫,放入晾乾的禽畜肉,一層層碼在缸內,倒入鹽鹵,再壓上大石頭,十日後取出,掛在朝陽的屋檐下晾曬干(邱炳軍:《中國人的二十四節氣》)。
至於北方民族,這個時候已相當寒冷,像是在包頭地區有句俗諺說「小雪殺豬,大雪宰羊」,大雪季節到,就是殺豬准備年貨的時刻。這個時候,無論誰家宰殺牲畜,親朋好友都會來幫忙,東家准備食物、小酒、小菜宴請,因此小雪、大雪季節都是家族親友們敘舊聯絡感情的時刻。
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
吳地蘇州過冬至是奉行周朝立法的遺風,以冬至夜為歲末,所以過冬至就是過年。蘇州人過冬至的食俗很多,要吃「團圓飯」,飯菜名字都很雅緻,蛋餃叫「元寶」、豆芽叫「如意菜」、粉條叫「金鏈條」、魚叫「吃有餘」等。
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在江南一帶尤為盛行,據史料記載這一習俗明、清已有。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圓,「圓」寓意「圓滿」、「團圓」,象徵家庭和諧、吉祥。
小寒,每逢小寒節氣,飲食上「小寒」節氣中有一重要的民俗就是吃「臘八粥」。《燕京歲時記》中記載:「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豇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小寒之後臘八節也是同樣要吃臘八粥,之後便年味漸濃。
寒節氣習俗飲食有很多,吃糯米飯、臘八粥、飯菜、黃芽菜等。據《津門雜記》記載,天津地區舊時有小寒吃黃芽菜的習俗。黃芽菜是天津特產,用白菜芽製作而成。冬至後將白菜割去莖葉,只留菜心,離地二寸左右,以肥覆蓋,勿透氣,半月後取食,脆嫩無比。
大寒民間有不同的飲食習俗,如老北京大寒吃「消寒糕」,廣東人吃糯米飯,南京人喝雞湯,安徽人炸春卷等。大寒時節,人們開始忙著除舊飾新,腌制年餚,准備年貨,因為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春節就要到了。其間還有一個對於北方人非常重要的日子——臘八,即陰歷十二月初八。
在這一天,人們用五穀雜糧加上花生、栗子、紅棗、蓮子等熬成一鍋香甜美味的臘八粥,是人們過年中不可或缺的一道主食。
❻ 銅鍋漢鴨肉怎麼做
需要的食材
鴨子半邊,姜一塊,生抽適量,鹽適量,白糖少許,料酒幾滴。
方法步驟
1、姜切片,鴨子切塊。
2、鍋內放入清水,燒水的時候將切好的薑片放幾片進去,蓋上蓋子等水煮沸。
3、水燒開後,放入鴨子,燙熟。一邊燙一邊翻滾一下鴨子,讓它均勻受熱。
4、鍋內放少許油,翻炒鴨子。
5、煮成變色了之後,它本身會出很多水。繼續蓋蓋子燜。燜干水。這時候可以放點料酒下去。
6、繼續翻炒,放鹽、白糖,繼續翻炒,最後放入生抽,翻炒上色即可。
小貼士
在步驟四中,只需要放少許的油,因為鴨子一邊煮一邊會出油的。
紅燒鴨子的家常做法
鴨子
需要的食材
鴨子半邊,八角1個,桂皮1片,老抽1茶匙,蔥段適量,花椒8粒,料酒幾滴,薑片5片,鹽適量。
方法步驟
1、半片鴨洗凈瀝干斬成塊,鍋中放入適量的水,涼水下入鴨塊,燒開後再煮約2分鍾,將鴨塊撈出,用清水沖洗干凈待用。
2、在鍋中放少量的油,放入准備好的八角、花椒、桂皮和薑片、蔥段炒香。
3、放入鴨塊,繼續翻炒,炒到鴨塊出油,加入能夠沒過鴨塊的清水,一次加夠,再加入老抽和料酒,大火煮開後轉中小火燉一小時左右。
4、等湯汁燉至還剩三分之一是,根據口味加入適量的鹽,最後大火收汁即可。
烹飪技巧
1、在做紅燒鴨的時候可以不用加冰塊,當然也可以根據個人口味適當加些。
2、炒的時候少放油,因為肉本身是會出油的。
❼ 小雪節氣吃什麼食物
小雪節氣可以吃羊肉、山楂、山葯、紅棗、蘿卜。
1、羊肉
俗話說「冬吃蘿卜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葯方」。小雪節氣天乾物燥,蘿卜含水量高達93.4%,是冬季補水的佳品。蘿卜中維生素及鈣、鋅、鉀、鎂等礦物質含量豐富,可以增強人體免疫力,預防感冒。
蘿卜中還含有大量的膳食纖維,可以增加腸蠕動,促進消化吸收、預防便秘。另外,蘿卜的口感甜脆,做法也很多,可以生吃,也可以炒菜、燉湯,是老少皆宜的佳品。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小雪節氣後,日常飲食起居應如何順應時節?
❽ 小雪吃什麼傳統食物
小雪吃的傳統食物有:刨湯、臘肉、糍粑、魚干、小雪酒。
1、刨湯
小雪前後,土家族群眾又開始了一年一度的「殺年豬,迎新年」民俗活動,給寒冷的冬天增添了熱烈的氣氛。吃「刨湯」,是土家族的風俗習慣。在「殺年豬,迎新年」民俗活動中,用熱氣尚存的上等新鮮豬肉,精心烹飪而成的美食稱為「刨湯」,很適合冬季養生食用。
2、臘肉
民間有:「冬臘風腌,蓄以御冬」的習俗。小雪後氣溫急劇下降,天氣變得乾燥,是加工臘肉的好時候。小雪節氣後,一些農家開始動手做香腸、臘肉,把多餘的肉類用傳統方法儲備起來,等到春節時正好享受美食。
3、糍粑
在南方某些地方,還有農歷十月吃糍粑的習俗。糍粑是用糯米蒸熟搗爛後所製成的一種食品,是中國南方一些地區流行的美食。古時,糍粑是南方地區傳統的節日祭品,最早是農民用來祭祀牛牛神的供品。有俗語「十月朝,糍粑祿祿燒」,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4、魚干
小雪時台灣中南部海邊的漁民們會開始曬魚干、儲存干糧。烏魚群會在小雪前後來到台灣海峽,另外還有旗魚、鯊魚等。台灣俗諺:十月豆,肥到不見頭,是指在嘉義縣布袋一帶,到了農歷十月可以捕到「豆仔魚」。
5、小雪酒
小雪農事已畢,穀物收獲,而年末祭祀又多,於是漸漸的釀酒的最佳時期就固定在了小雪之後,此時的水極其清澈,足以與雪水相媲美。在浙江長興,老百姓多在小雪後釀酒,稱為小雪酒,此酒用新糯米釀制,以慶祝豐收。該酒儲存到第二年,色清味冽。
❾ 「小雪」節氣吃什麼
01 “順著節氣過日子,身體會告訴你,TA很舒服。”
冬天要多吃羊肉,因為羊肉溫補,羊肉里的蛋白質,能幫我們抵禦寒冷的天氣。
冬天也很乾燥,如果吃辣口的羊肉,或者燒烤的羊肉,估計要喝掉比正常多幾倍的水,才能讓身體保持平衡。
吃羊肉最好的方式,就是燉、燜、涮,一來在烹飪時不需要使用其他油脂,二來在烹飪的過程中,肉中的脂肪還會析到湯里,變相減少了肉中脂肪的含量。
最容易吃得熱氣騰騰的就是銅鍋涮羊肉,當然也是最省事的。
去有清真字型大小的肉鋪,買上斤鮮後腿肉,麻煩讓店家切成片。路過菜攤的時候買棵白菜,回家泡上粉絲,支上鍋子就開涮。如果去晚了沒買到羊後腿肉,就買上點凍羊肉片,口感會略遜色一些,但不妨礙熱氣騰騰。
奉上個經典的涮肉麻醬小料:瀉好的芝麻醬半碗+半塊醬豆腐+1小勺韭菜花+1小勺生抽+2小勺醋+1小勺蝦油+蔥花香菜+現炸辣椒油
白菜、豆腐和粉絲是老北京銅鍋涮肉的標配,主食不是燒餅就是面條。芝麻燒餅蘸著小料吃,面條是要放在湯里煮熟,然後用麻醬小料拌著吃。不過現在患痛風的人太多了,真心不提倡這個吃法。血尿酸正常人群但吃無妨。
說說營養的上吧,除了芝麻醬過量之外,其他的都很健康。羊肉補充了蛋白質和脂肪,提高了禦寒的能力,而且涮著吃,除了食材本身的油脂之外,沒有更多的油脂攝入,同時羊肉中的少量脂肪還會融入湯里。(燉煮的時間越長,肉里的脂肪和嘌呤融進湯里的就越多)
用什麼樣的鍋?
在家裡吃涮羊肉,碳火銅鍋有點不現實,電磁爐+煮鍋是最經濟的標配。
講究點的話,可以去淘寶買個鴛鴦火鍋,選個明火和電磁爐兩用的,吃涮肉的時候,可以吃兩個鍋底;平時做飯時,必要的時候相當於兩個煮鍋。
既然提到了鴛鴦鍋,就再寫幾個常吃的鍋底吧。
【番茄鍋底】
多多的番茄去皮切小塊,用蔥、姜、蒜、花椒、大料嗆鍋後煸炒出紅油,加入番茄醬,份量約為番茄的1/4,繼續炒香,炒香後可以盛出一小碗,以備涮鍋中途加入讓鍋底口味不變淡。然後加入適量的熱水,大火煮開轉小火熬上20分鍾至半小時。如果喜歡濃稠口感的話,加熱水的時候加再上1小把土豆粒。
【日式鍋底】
以常用的煮鍋為例,一大把柴魚花+7、8個海帶結+1大勺日本醬油(可用生抽代替)+1小勺料酒或清水+1小勺糖,兌上半鍋清水,小火慢慢熬煮1小時以上。有鑄鐵鍋的話最好,時間可以縮短1/3,味道也會更濃。柴魚花可以在淘寶上買到,煮的時候,如果覺得柴魚花漂在鍋里不好看,可以放在過濾包里,吃的時候撈出來。
【麻辣鍋底】
自己炒辣鍋底實在太麻煩了:)還是買現成的吧。
網上有很多家自製的火鍋底料,不妨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