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豬的由來
豬是由野豬馴化來的。
據考古學家和古生物學家的研究,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把野豬馴化為家豬的國家之一。早在距今六千至七千年前的西安半坡和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都發掘出豬骨,經比較研究這些豬骨與現代家豬相近似,而與野豬骨已有明顯差別。特別有意思的是在河姆渡遺址中還發現一隻陶豬。這只小陶豬的造型四肢短小,前軀與後軀差不多,尤其是腹部明顯下垂,與現代家豬的體態十分相似,而與「狼奔豕突」的野豬截然有別。這些事實說明我國家豬的飼養歷史遠遠超過了六千年。
家豬是由生活在山林草莽和沼澤地帶的野豬馴化而來已經是沒有疑問的了。關於我國家豬的起源,據研究一般可以分為兩個類型,即華南豬和華北豬。這兩個類型的家豬,無論在體型、毛色、繁殖力等方面都有很大差異。值得注意的是華北地區的家豬與華北野豬(分布在華北、安徽、四川等地)相似,而華南地區的家豬與華南野豬(分布於華南)相似。這是家豬來源不同的有力證明,也說明家豬的馴化不是一個,而是早在新石器時代居住在北方和南方的居民,各自馴化了當地的野豬。另外,野豬和家豬,尤其是養在山區的家豬,每當繁殖季節野豬(雄的)常有越過豬圈與家豬交配而產後代的,這也是家豬由野豬馴化而成的有力證據。
野豬長期生活在人類創造的生活條件下,再經過選擇,使野豬的生活習性,體態結構及生理機能等方面逐漸發生變化,久而久之,使家豬和野豬有了明顯的區別。在人工飼養條件下,野豬已經不能得到它自己所希望吃到的東西,而是人們給它什麼就吃什麼。豬每天吃的飼料,有些是它們在野生狀態下所未曾利用過的,尤其當豬幼小時期就給以豐富的營養,加速了生長發育,同時也不必象野豬那樣經常拱土找食而使用頭後部強有力的肌肉,從而引起豬頭部產生寬而縮短的傾向。例如野豬的頭長與體長的比例幾乎是1:3,而普通家豬為1:6。由於供給豬的飼料性質的改變(野豬在自然狀況下動物性食物佔一定比重,而家豬幾乎完全是植物性食物),腸的長度與體長的比例也起了變化,在野豬是9:1,而我國家豬為16:1)。飼料的改變,飼料利用能力的提高,生長發育加速了,不僅使家豬的體軀增大,四肢相對變得細而短,性的季節性變化也逐漸消失了,妊娠期縮短了,產仔數增加了。
早在公元前十六至十一世紀的殷商時代,我國勞動人民就已經知道睾丸的功能和對動物的生殖機能的作用了。為了制服雄性動物的兇猛性格,發明和推廣了閹割牲畜的方法,這是畜牧業歷史上的大事。家畜經過閹割不僅使它的經濟利用價值有了提高,而且還有淘汰性質差的作用。幾千年來這一閹割技術在我國農村廣泛應用並深受歡迎。
⑵ 豬是怎麼來的豬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豬的歷史要追溯到四千萬年前,有跡象證明家豬可能來自歐洲和亞洲。在被人們發現的化石中證明有像野豬一樣的動物穿梭於森林和沼澤中等。野豬首先在中國被馴化,中國養豬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早、中期。
一、先秦時期
據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記載,商、周時代已有豬的舍飼。而後隨著生產的發展,逐漸產生了對不同的豬加以區分的要求,商、周時代養豬技術上的一大創造是發明了閹豬技術。
二、漢代
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養豬已不僅為了食用,也為積肥。這一情況促進了養豬方式的變化。漢代以前雖已有舍飼,但直至漢代時止,放牧仍是主要的養豬方式。當時在豬種鑒定上已知豬的生理機能與外部形態的關系,這對漢代選育優良豬種起了很大作用。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
這一時期,舍飼與放牧相結合的飼養方式逐漸代替了以放牧為主的飼養方式。隨著養豬業的發展和經濟文化的不斷進步,養豬經驗日益豐富。
四、唐宋時期
隋、唐時養豬已成為農民增加收益的一種重要手段。
五、元明時期
元代在擴大豬飼料來源方面有很多創造。明代中期,養豬業曾經遭受嚴重摧殘,正德十四年(1519),因「豬」與明代皇帝朱姓同音,被令禁養,旬日之間,遠近盡殺,有的則減價賤售或被埋棄。但禁豬之事持續時間不長,在養豬技術如豬品種鑒別和飼養方法等方面取得一些突破性成就。
(2)豬是怎麼來的圖片擴展閱讀:
名稱來源
豬,繁體字「豬」,異體字「瘃{zhú}」古時也稱豚,又稱彘豚豨,別稱剛鬣。又名「印忠」、「湯盎」、「黑面郎」及「黑爺」。甘肅方言叫"豕舒胖子"。
就《朝野僉載》說,唐代洪州人養豬致富,稱豬為「湯盎」。唐代《雲仙雜記》引《承平舊纂》:「黑面郎,謂豬也。」《史記集解》引鄧展曰:「東海人名豬曰豨。」所以漢初陳豨、漢末昌豨都名「豨」。
是在華夏的土地上,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時期,就已開始飼養豬、狗等家畜。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遺址出土的陶豬,其圖形與家豬形體十分相似,說明當時對豬的馴化已具雛形
⑶ 豬是怎麼來的
豬是由來已久,遠古時代就有豬,只不過體型和性格都是沒馴化過的野豬,遠比現在的野豬厲害多了。這個都有考古資料可以佐證。一般說來,判斷考古遺址出土的動物骨骼是否為家畜,主要依據以下三個原則:
基於骨骼形態學的判斷,即通過觀察和測量,比較骨骼、牙齒的尺寸、形狀等特徵信息,以區分家養動物和野生動物。
考古遺址中某些動物經過了古代人類有意識的處理,可認為屬於家養動物。
把動物的年齡結構及骨骼形態上的反常現象與考古學分析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進行判斷。 據報道,世界上最早的家豬發現於安那托利亞東南部的Cayonu遺址 土耳其之亞洲部分 ,其年代約距今9000年。
該遺址窖穴中發現有完整豬骨,在其上面堆積著小米;
絕大多數豬的年齡介於1-2歲間;
豬上下臼齒的測量數據,與新石器後期遺址出土豬的數據相近;
穩定碳同位素的分析表明,豬以C4類植物為主要食物,表明與飼養相關。
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家豬,一般認為是距今約8000年的河北省武安縣磁山遺址。這一認識的根據如下:即
⑷ 豬的起源
豬的起源:
豬是給人類提供動物性蛋白的主要經濟動物之一,豬屬於哺乳綱偶蹄目。家豬是將被捕獲的野豬通過長時間的飼養而逐漸馴化成的家畜。野豬主要分布於歐洲和亞洲南部地區,迄今還保留著野性,同多種家豬品種一樣,野豬也可分為許多品種並保持其遺傳特性,野豬在成為家畜之前只是人類的獵物。家豬可能是為了攝入人類剩餘的食物或排泄物逐漸聚集在人類生活的區域而被人類所捕獲並馴養成家畜的野豬。豬被人類馴養的時期與人類定居後開始農耕生活的時期相近,在10000~6000年前。但考古研究表明,將野豬進行家養的時期在不同地區有所不同,在美索不達米亞是公元前4000年,而埃及是公元前3000年,在韓國出土的石器時代孤墳里就有野豬的骨頭,《三國志》中也有關於野豬和韓國民族的記錄,而且在扶余國的記載中有管理豬的官職名稱,從而推測韓國至少在2000年前就已經開始飼養豬了。雖然韓國飼養野豬的歷史較長,但與韓國本地品種野豬之間並沒有發現血緣關系,由此推斷應是從外地引進已被馴化的豬。
⑸ 豬是怎麼進化來的
豬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物種之一,已有3600萬年的歷史,比人類要"老"10倍。 眾所周知,家豬 Sus Scrofa Domesticus 緣自野豬的馴化。目前,野豬主要分布在歐亞大陸的南部,即分布於歐洲、北非和亞洲中部天山山脈的歐洲野豬,分布於中國大陸、台灣、爪哇、蘇門答臘和新幾內亞的亞洲野豬。相比之下,家豬的分布范圍要大得多,幾乎遍及全世界,其品種也千差萬別、多種多樣。家豬與野豬在形態和習性上的差別明顯,家豬的下頜骨、頭骨和淚骨較短,犬齒退化,鼻部上移,顏面凹陷,面部加寬,後軀加長,體重增大,體幅變寬,胃腸發達,腹圍增大。它們一般白天活動,黑夜休息,性情也頗為溫順
⑹ 什麼是豬豬又是怎麼來的
鼻子有兩個孔的,尾巴卷卷的挺著個大肚子的就是豬。它是天蓬元帥的後代---豬八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