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哪些長得很奇特的動物呢
恐象(學名:Deinotherium),是象的史前親屬,生存於中新世中期至更新世早期。在這段時間,恐象只有少許變化。恐象和現今的象很相似,但鼻較短,而象牙則向下彎曲。恐象是最大的長鼻目動物之一,也是已知陸上最大的哺乳動物之一,次於巨犀和副巨犀。(這倆貨下面再放)雄性恐象一般肩高3-4.5米,最大的可達5米。估計體重超過12噸。恐象分布於亞洲、非洲及歐洲等地區。鏟齒象(學名:Platybelodon)是一種大型食草哺乳動物。它生存於中新世,約1500萬-400萬年前,范圍包括非洲、歐洲、亞洲和北美。雖然當時它數量眾多,但是在中新世滅絕。鏟齒象以前被認為生活在草原的沼澤地區,用其牙齒鏟水生植被和半水生植被。不過,牙齒磨損圖案表明,它利用其下面的暴牙剝去樹皮,並可能使用了尖銳的門牙形成「鏟」的邊緣,就像一個現代的鐮刀,抓住樹枝並用下齒將其從樹上切斷。(印度教和佛教里都有六牙象王,不知道是不是這傢伙的更高級變體。。)嗯這幾種象都滅絕了。留下的只有今天的非洲象和亞洲象。其實雖然都翻譯成象,其實它們和現代大象的關系隔著挺遠的。就好比海獅和獅子那麼遠。但是它們大都比現代大象尺寸更大。在那個時代,象科就是陸地的老大么?這貨帶頭表示不服。巨犀(學名:Indricotherium transouralicum)為一種已經滅絕的犀牛,生活在漸新世晚期與新近紀的中新世早期。巨犀也是目前已知最大的陸行哺乳動物,估計成年巨犀平均高5.2米,身長為8.2米,重約15噸,為草食性,巨犀使用似獠牙狀的上顎齒與下顎齒來覓食樹葉。
② 大象的演化史,那些已滅絕的史前巨獸
美洲乳齒象,在大約370萬年前,美洲乳齒象出現,它們比猛獁象稍微小一些,身披毛發,象牙開始彎曲,但仍不及猛獁象那樣發達。它們大約在8000年前才走向滅絕。
③ 鏟齒象的外形特徵
在亞洲、北美洲、歐洲和非洲都發現了鏟齒象類的化石。根據它們之間形態的差異,科學家又把它們分成板齒象、鏟齒象和鋸鏟齒象三大類。板齒象的鏟板較短而寬,上門齒比鏟板短,而鏟齒象的鏟板長而窄,上門齒長於下門齒。在中國寧夏的同心縣發現了世界第一具完整的板齒象骨架化石。牙齒磨損圖案表明,它利用其下面的暴牙剝去樹皮,並可能使用了尖銳的門牙形成「鏟」的邊緣,就像一個現代的鐮刀,抓住樹枝並用下齒將其從樹上切斷。
④ 曾經存在過的遠古生物中,哪個長相是最奇葩的
不知道在大家眼裡,有沒有那種長的很奇怪的動物,畢竟每個人的審美觀不一樣,有人覺得好看有人覺得丑,有的動物看上去總會對不上一些人的胃口,會覺得這個動物真奇怪,而今天講的,卻是曾經存在過的遠古生物,被公認長相最奇葩的5個物種。
不知道你覺得這5種生物長得最奇葩的是哪一個呢?
⑤ 這個是什麼化石啊,說說啊
兩對不相同的門齒???,很漂亮啊。僅僅看牙齒,像是小嚙齒動物的門齒,但是似乎又是兩對,可能是腐爛殘缺了吧。
如果我指出的地方有臼齒,而且你的這個化石很小,估計就是嚙齒動物的頭骨。估計是鼢鼠或者倉鼠的吧。建議你拍照時候放一個硬幣等參照物。再把臼齒的嚼面拍清楚,牙齒是哺乳動物的名片。沒有牙齒的照片不是很好判定的。
不管怎麼說,樓主的化石是個好東西!這點毫無疑問。
⑥ 大象種類多少種
現生大象種類共有亞洲象(Elephasmaximus)、非洲象(loxodontaafricanna)、非洲森林象(Loxodontacyclotis)三種。如果算上已經滅絕的長鼻目動物,那麼有幾十種之多。
詳細請參考:http://ke..com/view/115401.htm
下圖是專門做的,從左往右依次是亞洲象、非洲象、圓耳象(森林象的俗稱)
⑦ 鏟齒象的介紹
在距今1000多萬年前後的中新世時代,地球上出現了一種十分特化的象類。它的下頜極度拉長,其前端並排長著一對扁平的下門齒,形狀恰似一個大鏟子,故得名鏟齒象。鏟齒象生活在河湖邊,用鏟齒切斷並鏟起淺水中的植物,再靠長鼻子幫助把食物推入嘴中。
⑧ 大象的牙也會跑偏嗎遠古象類牙齒是如何進化的呢
大象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動物了,體型特點除了個子大、長鼻子、大耳朵之外,還有顯眼的大長牙。
在我們的印象中,大象的牙都是這樣的
大概在200多萬年前,恐象徹底滅絕。它們究竟為何滅絕,目前不得而知。有趣的是,在非洲一些發現了恐象的考古遺址中,還有人科動物的骨骼。看起來,那個時候人類的祖先還很弱小,面對象類沒有什麼辦法。
而在未來的發展中,恐象的親戚——猛獁象就遜色得多了。雖然體型同樣巨大,也有著獨樹一幟的外表,但它們似乎反而成為了原始人的盤中餐。
⑨ 古乳齒象的簡介
作為進化出現代象類的早期類型,出現在早漸新世。身體比始祖象大了一倍,已經有了一條長長的鼻子;上下頜的前部比始祖象更突出,上頜前端第二門齒向前、向下伸出形成大象牙,下頜前端也有兩個水平伸出的大象牙。有一類奇特的乳齒象,下牙變得很寬,和下頜骨連接在一起。就像一把巨大的鏟子,可以從淺水的湖底或沼澤中挖掘植物和微生物為食,因此被稱為鏟齒象。
古乳齒象有上下象牙及象鼻。身高1-2米及重達2噸。下象牙較為扁平。
與多數腦袋大、脖子粗的象類不同,恐象長著一個相對較小的腦袋,脖子也比較長而靈活。更顯眼的是,恐象的上頜沒有長牙,卻在下頜長著一對彎鉤狀的獠牙。實際上,恐象跟今天大象的關系幾乎比海獅和獅子還要遠,這個另類旁支種類不旺,卻硬是延續了2000多萬年,足跡遍及亞非歐三大洲,甚至還跟百萬年前的人類祖先打過交道。 對於恐象怪異的「下鉤牙」有何用途,古生物學家曾眾說紛紜(包括用來刨地掘野菜、掛在樹上睡覺等匪夷所思的猜測),現在一般認為可能是為了從樹上扯下樹皮和枝葉。晚期的巨恐象、粗壯恐象非常龐大,肩高可達3.5—4米。與今天的大象相比,恐象身高腿長,鼻子粗短,腦量較小,或許是頭腦簡單的「莽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