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佛家怎麼說】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呢
(1)為了親人 (2)為自己而活 (3)活著就是為了活著 (4)我也很想知道這個問題(5)不知道,所以我也不想活 (6)不知道,但是還是想活著(茫目著) (7)為了過上無憂無慮的生活(想要什麼就什麼 我本選擇「(1)為了親人」而活,但看到下面「(2)為自己而活」也想選擇!誰知被告知只有唯一答案,於是只好就作罷!無從選擇的問題卻我留下了很多思考.......一、根據南傳上座部佛教----人活著是為了解脫煩惱,脫離輪回。 佛教的核心——去除煩惱——而不是關於求神拜佛、佛菩薩保佑等跟真正的佛教無關的問題。 煩惱,在一般人的觀念中,通常是指內心的煩悶苦惱或焦慮不安。不過,在佛教中所指的煩惱,包含的范圍要大得多,它不單指煩躁、苦悶、焦慮,還包括貪婪、執著、自私、傲慢、虛榮、妒忌、吝嗇、錯誤的見解、懷疑、猜忌、生氣、憤怒、憎恨、殘酷、反感、愚昧、無知、麻木、散亂等等。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負面情緒、不好的心理狀態。修學佛教的最根本目標就是要去除這些煩惱。如果一種方法不能斷除煩惱,那就不是佛陀的教導!佛陀教導我們要真正認識自己的身心,去除自己的煩惱,這才是佛教! 目的有二:人的延續、文明的延續。要延續的當然是要最好的。佛教視「佛」為「人」的升華。唯有不斷努力去實現做一個沒有瑕疵的「人」,人間才有希望成為一個沒有痛苦的極樂凈土。佛給了半劫(一億多年)的寬限期。屆時所有人度能成佛。人類的存在是這個宇宙得以運轉的一部分,生生死死,都是自然(天道)的需要,站在天道的高度。 二、生命意義的追問---人活著到底為了什麼,人生的意義是什麼?生命的終極意義何在? 人在很多時候會去思考這些問題,特別是在人生中碰到重大挫折的時候,比如事業陷入絕境、失戀、高考失利、婚姻失敗、重大疾病、失業等等,而最讓人會去思考人生意義的時候,往往是親人的去世,因為至親至愛的離開,會讓我們感覺生命如此的脆弱和無常,會讓我們思考我們存活在這個世界上,到底意義何在?在親人去世時,哪怕我們擁有萬貫家財,獲得顯赫名聲,我們都感覺一切沒有意義,我們覺得失去了奮斗的動力,我們感覺生命如此的脆弱,再多的錢再好的名聲也帶不進棺材裡去,於是我們就想:我們的生命就像流星一般一閃而過,只在宇宙中閃現一條短暫的光芒嗎? 談到人為什麼活著,談到人生的意義,最終歸根結底本質就是生與死的話題。漢武帝年間,董仲舒推崇的「廢黜百家,獨尊儒術」,導致中國幾千年來一直是儒家文化主導著人們的思想,儒家的先師至聖孔子,是個非常理性、非常現實、積極用世之人,「不知生,焉知死」,「六合之內,不語怪力亂神」,對人的生與死的問題一直採取的是一種迴避的態度。所以,中國人一直忽視死亡,重視生,不重視死亡的問題,認為「人死如燈滅」。人往往將畢生的精力「積極」投入到「功名利祿」的現實爭奪中去,沒有抽出一點「閑暇」時間去思考一下人生意義的問題,很多人自以為改變了「命運」,其實最後自己連什麼是「命運」到死都沒弄懂,直到自己面臨死亡的一天,才感覺到了死神的可怕,才感覺到無比的孤獨和不舍,於是「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他不舍,他強烈地想留在人間,可是這時候,沒人能理解他,沒人能理解他那時內心無盡的孤獨。中國人受儒家理性、積極用世現實主義的思想嚴重,重生不重死,無暇考慮死亡的問題,所以,多少人臨死時才感到那種極度孤獨和恐懼。如果將這種對現實生活追求的「理性」分出三分之一去思考生與死的問題,那每個人肯定會活得更有意義。可惜,大多世人不敢直的面對「死亡」的現實,碰到現實通常採取逃避的態度。 佛說:「何必執著」。做好今生的事情,做好今生的人,就是向本我邁進。在今生有意義的活著,將愛留給別人,不要貪,嗔,痴。我們不可能將世界弄得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可能給人類帶來質的貢獻,但是我們能給周圍的人群帶來快樂和幸福,給他們啟迪,這就是生命的意義。本我就是善良的。每天早晨都會有太陽的升起。每天傍晚都會有太陽的落下。這就是太陽的輪回。今天的太陽和明天的一定不一樣,因為天氣不一樣,時間不一樣,這就是太陽自我,但太陽永遠是太陽,即使是陰雨天,雲層的背後還是陽光燦爛,這就是太陽的本我。人也是一樣的,要讓自己的本我覺醒。 三、佛道靠人去走,佛本生不能幫任何人. 活著是一種經歷,一種感知和反觀的經歷。不是趨樂避苦,而是感知:當快樂來臨的時候,你大笑著歡迎說「你好,快樂」,當痛苦來臨的時候你微笑著點頭致意「你好,痛苦」。之後,你會漸漸明白生的真實不過是一種平靜的滿足而已,所有的快樂和痛苦只是過眼煙雲,如旅途中必見的雲與風。沒有什麼是永久的,即使是生命存在這種狀態本身。我們根本沒有選擇來或是不來,正是如此,我們或者也不是為了自己了,我想,是為了曾經給過你生命,給過你幫助,給過你快樂的人而活著吧。更准確一點的說,是為了還債!其實,人從一出生就乘上了一列車,其終點是死亡,車窗外的景物一去不復返,你唯一可以做的是對周圍的人施恩惠。生命的意義很深奧,也許人活著,就是為了證明生命的可貴! 四、存在不需要理由,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人活著是為了什麼?一種對死的恐懼,一種對生的感恩。 人的本能都有一種抗拒死亡,厭惡死亡。也許有的人,並沒有想過活著是為什麼,只知道,活著就是活著。至少我還是活著。我認為生,就是愛,一種對生,對活著的愛。我們要懂得去愛上她。 人類價值體系存在兩類不同的需要,一類是沿生物譜繫上升方向逐漸變弱的本能或沖動,稱為低級需要和生理需要。一類是隨生物進化而逐漸顯現的潛能或需要,稱為高級需要。人都潛藏著這五種不同層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時期表現出來的各種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勵人行動的主要原因和動力。人活著究竟為了什麼?體驗生命。不管是痛苦、快樂、疾病、健康還是絕望、掙扎、平靜、幸福,都是人的一種成長,披荊斬棘。有幾人為尋找活著的意義而活著、有幾人活著的意義就是為了尋找活著的意義、人活著是為了什麼?一種對死的恐懼。激盪人心的時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諧的狀態,這時的人具有一種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銷魂的感覺。 也許,人活著就是要嘗試人世間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經歷從嬰兒到老人的一個過程吧!能看,能想,能愛,能恨,這就是活人與死人的區別。不要想著死後會怎樣,誰也不知道。所以要好好的活著,寬待自己,好好珍惜身邊的人!源自網路
Ⅱ 人這一輩子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呢到底是為什麼而活呢
人活一輩子,就竟是為了什麼?又為誰而活?這個問題,是經常縈繞在我們的腦海中,但又是非常折磨人的問題。尤其中是人受到某種打擊,或遇到某種挫折,亦或身處逆境時,這個問題更加頗繁和突出地顯現出來。我們為什麼要活著?是為了什麼?是在為誰而活?
所以,我很想對那些心處迷茫,或悲觀失望,甚或走極端、尋短見的失意者們說,你不是只為自己而活著,你身上承載著幾代人的希望和責任;同時,你還肩負著對社會、對國家所要承擔的個人的社會責任。
當然,我也想與目前小有挫折或身處逆境的兄弟姐妹們說,人生都有高低潮,順風逆境少不了;直面現實多努力,幸福生活早來到。
總之,人活一輩子,不僅僅為了自己而活著,更是為了自己所承擔的責任和使命。
Ⅲ 釋迦牟尼佛闡述人為什麼活著
釋迦牟尼---人為什麼到這世間來?
人之所以要到世間來以肉體形式存在,這是為什麼?人到這個世間來干什麼?為什麼要來?他這里也說得很好,是為了做事或還債。佛在大經上有人問過這個問題,人為什麼到這世間來?來干什麼的?佛答覆是一句話,人生酬業。
六道眾生出不了六道,你在六道輪回,為什麼會輪回?酬償你的業報,你做的善,你來享福,你造的惡,你來受罪,你過苦日子,就這么回事情。佛一句話給你答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人生酬業。
他這里還有個做事的,做事的是什麼?是乘願再來的,是佛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度眾生的,他是做事的,他不是業力來的,他是願力來的。所以十法界裡面的眾生,有十法界六道輪回的眾生、有佛菩薩應化的。佛菩薩應化是來做事的,就是他來教化眾生的。
我們凡夫完全是受業力,你自己做不了主,自己要能做得了主,為什麼不投胎到好地方去,跑到這里來受罪?業力,統統是業力。大家生在一個地區是共業,有這個共業,沒有這個共業不會到這個地區來。
所以凡是到這一個地區,同一個時代、同一個地區,都有共同的業力。真正明白了,你處事待人接物的心態就不一樣,就不相同了。
(3)人活著為了什麼佛圖片擴展閱讀
釋迦牟尼:
佛教的創立者釋迦牟尼(佛陀),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羅衛國的釋迦族人,他存在於西元前第一個千年的中期。此時商品貿易的繁榮促使了剎帝利階層的崛起,構成阻礙的傳統婆羅門教權威地位被削弱,思想界活躍著包括佛教在內的沙門思潮。
釋迦牟尼的生平,沒有引起早期三藏編者的重視,他們只是盡量詳細記錄導師的言詞;更詳盡的敘述和更傳奇的故事在後來才被精心編造出來。
關於佛陀的形象,相對可靠的是一個基本輪廓。他成長於富裕的環境,娶妻生子後,大概29歲時出家;所學的禪定和苦行都無法解決問題;約35歲時得到佛陀的自覺。
餘生的歲月,他的足跡遍布恆河流域,向各階層說法教化。他對外道思想所做的揚棄,糾正了時代文明的某些偏失,也維護了剎帝利的階級利益,使他被尊稱為釋迦族的聖人。
Ⅳ 佛說人活著是為了什麼呢
人活著為什麼:
今天跟大家講,一個人想修行,並不是一件很容易 的事情。很多人說,我來到人間,我覺得人間很苦,在 人間很難修成,我可以以後在天上修,師父告訴你們, 只有人間的人才會想修行,因為只有人間有苦難,在人 間吃了苦,人們才知道要解脫。一個人不吃苦,他是不 會想要解脫的。人間就猶如一個中轉站,如果你好好修, 你可以通過這個人間上天成佛,你能自主生死。也就是 說,在人間你修得好,你就上去了,你修得不好,你就 下去了。能自主生死就是脫離人間之苦。脫離人間之苦 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你要好好地修;如果你不好好地修, 那麼你就脫離不了人間任何苦難。怎麼樣脫離呢?你們 想通了,想明白了,就是脫離。很多人想明白了,我到 人間來,就是來吃苦的,就是來受罪的、還債的,那麼 受完苦之後呢,我們以後就不再造業了,無業就能夠脫 離這個人間了。有了這種想法之後,他就會好好地修心。
人的毛病就是在人間吃喝玩樂不好好修,不但不好 好修,而且很多人還造惡業。要記住,當一個人不好好 修行的時候,他很快容易造惡業了,而且一旦造孽,就 要下地獄去受苦煎熬,以後還會在六道里輪回。這個人 間的位置是特別敏感的,如果你能夠好好修,那麼你就 能脫離六道;如果你在人間修得不好,那麼你就繼續在 人間受苦,以後還要到下面去受苦。所以,人間是我們 相識之後一個還業的地方,人和人相識之後,這個人對 他好,那個人對我好,實際上,大家就是相識之後在還 業債。前世的業緣相互牽扯,就是上輩子你是他的誰, 這輩子他是你的誰,上輩子你欠他,這輩子他欠你,都 是欠來欠去的,相互牽扯的,都是前世的,讓我們痛苦 不堪。我們現在為什麼會吃苦?為什麼感情上會痛苦? 就是因為我們上輩子的債沒有還清啊,想解脫,只有修 行。
接下來,師父跟大家講深一點,如果念佛的人有相, 就是著相。有相是什麼?就是做一點事情,覺得自己在 修了、在念了,覺得自己是學佛人,看不起別人,覺得 我比你修得好,怎麼樣、怎麼樣,然後就是有相,有相 即屬小乘中一種沒修好之行。就是說,連無相也非大乘, 人家說,我做好事、做善事、做功德,我無相布施,都 不是大乘啊。你想想看,誰要是貢高我慢有什麼意思呢? 無相亦非大乘,何況有相呢?只要你有一個相在裡面了, 那你取相即為凡夫。取相是什麼意思呢?比方說,我今 天說我做功德了,你們不要說我做功德了,講起來算無 相吧?但是實際上你還是取相了,明白嗎?只要你取相 了,你就是凡夫,所以,當一個人做了一點功德,做了 一點善事的時候,最好得清凈心。欲得清凈心,就是我 得到一個清凈心,覺得我沒有做什麼,連跟別人說「不 要說我做功德」都是著相,應該想,我這是應該做的, 我做就做了,享有清凈心,你就會擁有凈土行。你的心 越是清凈,你的心就會像一塊凈土一樣干凈。
佛經講,「欲得凈土,當凈其心。」如果你的心很 干凈,你就是佛凈土。你的心今天不幹凈,你就不是佛 凈土。要懂得,若心清凈,如果你的心很清凈,你所到 之處、所在之處,皆為凈土。皆為凈土是什麼意思啊? 所有的都是凈土世界,就猶如一個善良的人渾身都善良, 做事情、想問題、行為永遠都是善良的;一個做生意的 人,腦子里想的、嘴巴里說的、行為上做的都是做生意; 一個自私的人,腦子里想的、嘴巴里講的、行為全部都 是自私的;我們心很安靜的人,嘴巴講的是佛法,腦子 里想的是佛陀,行為出來是菩提,所以我們就會得到凈 土、清凈心。
我們在人間怎麼學習安靜和干凈呢?那麼悟即得, 開悟的人就得到清凈心了,不悟不得,想不通的人就是 不開悟。你們今天坐在下面,很多人對很多事情還是想 不通,就是不悟不得,因為你們沒有開悟,還想不通, 所以你們還是一個凡夫,心裡還是沒有凈土,所以你們 就干凈不下來。心中一定要空,而且必定要空,就是說, 因為你想不通,到最後你也不得不想通。為什麼他不生 病,而你生病了呢?你想啊想,想到最後,你還是一個 生病的人。為什麼別人的老婆那麼好,而我的老婆那麼 差?你想啊想,想到最後,你還是差老婆,他還是有一 個好老婆,想到最後還是空啊,你還不如不想呢。心空 才能人凈空,心裡要完全想明白,人才會很乾凈地真正 地空,叫凈空。心中無物,就是沒有任何一個掛礙在心 中,沒有任何一個概念、理念讓你覺得可以執著,那你 就是開悟的人。如果你們覺得自己還有很多事情,這是 我的,那是他的,那你還是沒有開悟。
師父跟你們講,在這個世界當中,只要任何一個人 喜歡講別人不好,你只要講了別人不好,你馬上就得到 一件東西了,得到什麼東西了呢?即得傲慢之果。所以 不要去講別人的不好,你去講別人的不好,你馬上就會 將傲慢之果又分出一個惡果,就是執著。你不能自己解 決掉嗎?人家做錯了,你把他的事情說好不就好了嗎? 老公今天沒有把家弄好,他在家休息沒有把床整理好, 怎麼樣?你就不整理了?他做錯了,跟你有什麼關系 呢?你應該彌補,如果你執著下去,為什麼平時我把家 搞得這么好,而他就是懶,經常想不通,你得憂鬱症; 你執著下去,你永遠不開悟;你永遠不開悟,你就永遠 是個凡人,只能慢慢地去煩吧。
要懂得一個道理,人的目光不能狹窄,你只要看人 家不順眼,說明你的目光比較狹隘。每個人如果都從自 己的角度去看事物,而不是站在別人的位置上,你就會 批評別人。因為你站在你的角度上,你覺得他不對,因 為這是你的理念,你就會很快地批評別人。當你批評別 人的時候,你就是屬於偏見。師父希望你們要懂得,既 然來到人間了,不管是有修,還是沒修,就算你是有修 的人,你也不要說人家沒修的人,沒修的人也不要去說 人家有修的人,不管有修、無修,你要懂得,做人要正 直在於寬大的胸懷,一個做人很正直的人,他的心胸很 寬大,他很願意原諒別人。
我們用不同的眼光和思維去看問題,就會得到不同 的理解和觀點。如果你總是以為「我認為怎麼樣」,那 你永遠不會聽人家的意見。所以,永遠不要去認為自己 的認為是對的,你還有機會得到別人做人的理念來理解 這個事情。做人要是用固定的眼光和思維看問題,你就 會慢慢地沉迷在人間的各個事情當中,家裡不開心了, 我認為這個老婆太不好了,那你天天看老婆都不好,因 為你沉迷在人間的煩惱之中,因為你是永遠用你的觀點 去看人的。有一個孩子,他的媽媽很勤勞,他就把所有 的人都當成他的媽媽一樣,他看自己的媳婦也好,看任 何人都不如他的媽媽,都不勤勞,所以他看誰都不滿意, 他就執著,最後他就脫離各種人緣,沉迷在人間的自私 的狹隘的空間里。
Ⅳ 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
有人說,余華的《活著》是每個人的人生,而文中的福貴就是現實生活中的每個人。
有的人命運不至於像福貴那樣凄慘,一生順遂,沒有大風大浪,所以他們很難理解「福貴就是我們的縮影」這樣的話。
而另外一些人所經歷的挫折頗多,人生百味都給嘗了個遍,最後看見福貴時就像是看見了自己,眼淚突然就決了堤。
《活著》這本書,不同的人看總有不同的收獲,可是每個看完的人,大抵都會細想——到底什麼是活著?
- 為了成功
- 為了玩樂
- 為了實現自己的價值
- 為了社會和國家做貢獻
- 為了父母和孩子
活著,是一個事實,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接受這個事實,並且在這個事實中不斷摸索前進,尋找內心所渴望的東西。
我們不是因為什麼意義才來到這人世間,而是因為來到了這人世間才變得更有意義。
人類的悲喜從來就不互通,但是生命的意義,是共通的。
但願你可以在你的人生中,掌控自己的生活,把日子過成你所設想的那樣。
Ⅵ 人活著一輩子究竟是為了什麼
我也時常會想,生命到底是什麼,經常會好奇當你死了以後,世界發生的所有事情都與你無關那麼這世界還有意義嗎。在有限的生命里,生活,到底是為什麼而活。
有的人為錢財,有的人為事業,有的人為子女,有的人為愛情。寬泛來說,我們是為我們心中認為有價值的東西而活,可到底什麼才是有價值的呢。
在明朝那些事中的最後一句,從讀到就一直時常想起:「成功只有一種——用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一生。」

多少人一輩子都在奔波。做著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每日難道就不知道疲倦嗎。一身灰塵的農民工,笑容不也掛在臉上。人可以說是最幸福的動物,也是最可憐的動物,人類真的很復雜。
活著,已經不僅僅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一個家,一個人。
為了讓家人的幸福而不懈拼搏,總有一天,會得到自己想要的。
Ⅶ 人活著是為了什麼圖片
圖片,哈哈哈,自己截圖。答案我是有,自己收集的,分享給你。
你喜歡什麼樣的人? 科學家,哲學家,作家,政治家,發明家,畫家,音樂家,演員……你想要名揚天下,千古留名嗎?你佩服誰?
好好活著,幫助別人好好活著。造福社會。自己過得幸福,幫助身邊的人獲得幸福。
1、【我堅信,生活的殘酷在於,人們最終只看結果,不看過程。我堅信,所有那些不理解你的人,假以時日,如果有結果,他們必將明白;但如果沒有結果,你要麼等死,要麼一直被罵,要麼被迅速遺忘,直到有一天你拿出結果。】——樂嘉《本色》168頁
2、【有一次在教會聽演講,深受啟發。牧師說道,一個人是否不枉此生,一是看他是否完成了他想做的,二是看大家是否很高興曾經有這個人的存在。】——《談笑間》樂嘉
3、【戀愛本來便是去體味人生,肯定存在的意義,在獨特的對方身上所投射的獨特慾望,看清楚自己的限制、弱點和人性真面目,從中學習成長,體驗來訪此生的意義,也從付出的過程中,學習自我進步和感恩。愛情最重要的意義,在通過與對方相處修行自己,讓自己成長。】——素黑《好好愛自己》
4、【生命的意義在於付出,在於給予,而不是在於接受,也不是在於索取。】——巴金
5、【一個人的價值,在於他貢獻了什麼,而不在於他能得到什麼。原文:The value of a man resides in what he gives and not in what he is capable of receiving.】——愛因斯坦《教育論》
6、【我們對生命的責任,是去創造更高級的生命,而不是去復制那些低等的生命。】——歐文·亞隆《當尼采哭泣》214頁
7、【真正的愛是內在創造力的表現,包括關懷、尊重、責任心和了解諸多因素。愛不是一種消極的沖動情緒,而是積極追求被愛人的發展和幸福,這種追求的基礎是人的愛的能力。】——弗洛姆《愛的藝術》
8、【愛人吧!對人的愛是你道德的核心!應當這樣生活:讓你的道德核心健康、純潔、強大無比!做一個真正的人,這就是說要為你周圍的人貢獻出自己心靈的力量,讓他們更美好,精神上更富有、更完美;讓你生活中接觸的每一個人從你那兒,從你的心靈深處得到一點最美好的東西。】——蘇霍姆林斯基
9、【人類的精神與動物的本能區別在於,我們在繁衍後代的同時,下一代身上留下自己的美、理想和對於崇高而美好的事物的信念。】——蘇霍姆林斯基
10、【道德並非陳腐條文的遵守,而是至性真情的流露。所以德育從根本做起,必須怡情養性。美感教育的功用就在怡情養性,所以是德育的基礎功夫。嚴格地說,善與美不但不相沖突,而且到最高境界,根本是一回事,它們的必有條件同是和諧與秩序。從倫理觀點看,美是一種善;從美感觀點看,善也是一種美】——朱光潛《大美人生》
11、【愛的給予既不是謙卑的奉獻,也不是傲慢的施捨,它是出於內在的豐盈的自然而然的流溢,因而是超越於道德和功利的考慮的。】——周國平《人生哲思錄》164頁
Ⅷ 人活著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圖片
對於人生的目的和意義來講,每個人的觀點各不相同,個人觀點認為,人活著的意義不僅僅是為了追求榮華,享受人生富貴,重要的是還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努力進取,極力向上,感恩父母,回報社會,這才是人生追求的王道!只有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人生才有價值!活著才具有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