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資訊 » 二仙廟在哪裡圖片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二仙廟在哪裡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9-05 05:01:48

1. 二賢庄的歷史

二賢庄位於長治市西郊鳳凰山上,二賢庄是隋末瓦崗農民起義軍首領單雄忠,單雄信,王伯當故居,秦瓊賣馬,李密避難之處.也是魏徵當道長的地方。二賢庄,在文學作品中和當地一些老人中都有「八里二賢庄」的叫法,此叫法據尚進才講,是因為二賢庄位於古潞州府治西門外八里(隋制,1里約等於今0.5華里)的地方。而這個距離,和今天的上黨門距二賢庄的距離(約4華里)也是一致的 二賢庄並不是一個村子,它是一個獨立的,地勢明顯高出周圍村寨的封閉性庄園 。盡管缺乏正史和地方誌的記載,這種地勢作為一種反體制的地方豪強勢力的據點,作為一種軍事或半軍事建築的依託在事實上是很適宜的。而據當地五六位老年人的回憶,在六七十年前,莊子右面是一條深溝,人稱柳荒溝,人們一般避免行走;庄後和庄左是一條不大不小的河,從河灘仰望庄園更是崖壁百丈;莊子前面有一條黃土路可通莊園,從路上往莊上看,除了滿眼土崖和酸棗圪針樹,什麼也看不見。到了當代,站在進庄的路上就能看見那片新修的仿古庄園。老人們更回憶,在那時,二賢庄前還有一座腐朽不堪的老吊橋,吊橋下的溝里沒有水,人和牲口可以行走。根據這種記憶描述,二賢庄分明是一個帶軍事性質的建築,即便不是單雄信生活年代的形制,也可能有後世的類似人物經營過。然而請到的老人們記憶這個地方最多的卻是二賢庄庄前重修過一次的舞台和它作為「二仙廟」的香火繁盛之狀,所以說清末至民國是中國歷史上民間社團最活躍的時代。
那麼二賢庄或二賢寨是什麼時候、怎麼樣演變為「二仙廟」的?它經歷的是一條真實人物在漫長歷史中被神道化、庸俗化的道路?還是一條人們為躲避政治迫害以另一種方式隱晦地紀念前賢的道路?我們已經無從考證。 二賢庄的東南西三面是蔣村、湛上、步馬三個村子,莊子最後的主人何時離開已不得而知,二賢庄就由三村輪流代為經管。莊上原來住著和尚守廟,廟會由三村輪流主辦,直至1949年以後這種集民間集會、物資貿易、祈福敬神為一體的活動被當作「封建迷信」禁止。

2. 山西哪有些革命舊址、遺址、歷史古跡

山西的古跡

世界文化遺產
平遙古城、雲岡石窟、五台山,涌現出一批風景區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紀錄。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大同(第一批)、平遙(第二批)、祁縣 、新絳、代縣(第三批)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山西省靈石縣靜升鎮(第一批)、山西省臨縣磧口鎮(第二批)、山西省襄汾縣汾城鎮 (第三批)、山西省平定縣娘子關鎮 (第三批)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臨汾市(13處)
丁村遺址 舊石器時代 山西省臨汾縣丁村,位於襄汾縣城南五公里的地方
丁村民宅 明至清 山西省襄汾縣山西襄汾縣城南4公里丁村
陶寺遺址 新石器時代 山西省襄汾縣陶寺村
牛王廟戲台 元 山西省臨汾市臨汾縣魏村
霍州州署大堂 元 山西省霍州市霍州市東大街北一側
千佛庵 明 山西省隰縣城西一里許的鳳凰山巔
山東岳廟元至清山西省蒲縣城東二公里的柏山之巔
柿子灘遺址舊石器時代山西省吉縣東城鄉西村
曲村--天馬遺址 周 山西省曲沃縣曲村、翼城縣
大悲院宋、金山西省曲沃縣曲村北
侯馬晉國遺址 東周 山西省侯馬市遺址在侯馬市汾、澮兩河交匯處
廣勝寺 元、明 山西省洪洞縣東北17公里霍山南麓
洪洞玉皇廟元山西省洪洞縣
晉城市 (14處)
姬氏民居 元 山西省高平市城東北18公里的陳慪鎮中庄村
崇明寺北宋至明山西省高平市東南15公里的聖佛山東麓
開化寺北宋至清山西省高平市城東北17公里的舍利山腰
遊仙寺北宋至清山西省高平市城南10公里的遊仙山麓
定林寺元至清山西省高平市城東南5公里的七佛山南麓
南、北吉祥寺 宋~清 山西省陵川縣城西15公里的禮義鎮
龍岩寺金、明山西省陵川縣晉城市陵川縣梁泉村
小會嶺二仙廟北宋至清山西省陵川縣晉城市陵川縣小會村
崔府君廟金至清山西省陵川縣晉城市陵川縣禮義鎮
西溪二仙廟金至清山西省陵川縣晉城市陵川縣西溪村
青蓮寺 唐至清 山西省晉城市東南17公里的澤州縣硤石山腰
玉皇廟 宋至清 山西省晉城市東13公里府城村後的黃土崗上
晉城二仙廟 宋 山西省晉城市東12公里的澤州縣金村鄉東南村
澤州岱廟宋至明山西省澤州縣晉城市冶底村
長治市 (18處)
正覺寺金至明山西省長治縣看寺村
觀音堂明山西省長治市
潞安府城隍廟元至清山西省長治市
八路軍總司令部舊址 1938年 山西省武鄉縣
洪濟院金至清山西省武鄉縣沁縣城北30公里的南涅水村北隅
武鄉縣大雲寺宋至清山西省武鄉縣
會仙觀金至清山西省武鄉縣東25公里的監漳村西
沁縣大雲院宋至清山西省沁縣郭鎮
原起寺宋山西省長治市潞城市辛安村
法興寺 唐 山西省長子縣 城東南15公里的慈林山
崇慶寺 宋 山西省長子縣紫雲山
三嵕廟金至清山西省壺關縣鄉南陽護村
天台庵 唐 山西省平順縣東北25公里王曲村
大雲院 五代至清 山西省平順縣西北23公里的實會鄉實會村北龍耳山中
龍門寺 五代~清 山西省平順縣西北65公里的石城鄉源頭村北二里許的龍門山腰
淳化寺金山西省平順縣
明惠大師塔五代山西省平順縣長治市平順縣虹霓村
九天聖母廟北宋至清山西省平順縣城西10公里處的北社鄉東河村西的土丘上
呂梁市(6處)
馬茂庄墓群東漢山西省離石市
安國寺明山西省離石市
太符觀金至清山西省汾陽市
興東垣東岳廟金至清山西省石樓縣
香嚴寺金至明山西省柳林縣
則天廟 金 山西省文水縣
晉中市(11處)
榆次城隍廟 元~清 山西省榆次市
喬家大院清山西省祁縣
平遙城牆 明 山西省平遙縣
鎮國寺 五代至清 山西省平遙縣
雙林寺 明 山西省平遙縣
慈相寺北宋至清山西省平遙縣
平遙文廟金至清山西省平遙縣
祆神樓 清 山西省介休市
介休後土廟明、清山西省介休市
旌介遺址 商 山西省靈石縣
資壽寺明山西省靈石縣
陽泉市 (2處)
關王廟 宋 山西省陽泉市
大王廟金至明山西省盂縣
朔州市(3處)
廣武漢墓群 漢 山西省山陰縣
佛宮寺釋迦塔(應縣木塔) 遼 山西省應縣
崇福寺 金 山西省朔縣
運城市(22處)
馬村磚雕墓宋、金山西省稷山縣
青龍寺元山西省稷山縣
絳州大堂 元 山西省新絳縣
福勝寺元、明山西省新絳縣
稷益廟明山西省新絳縣
太陰寺金山西省絳縣
萬榮東岳廟 元至清 山西省萬榮縣
萬榮後土廟 清 山西省萬榮縣
萬榮稷王廟金山西省萬榮縣
臨晉縣衙元至近代山西省臨猗縣
禹王城遺址 東周至漢 山西省夏縣
司馬光墓 北宋 山西省夏縣
西陰村遺址 新石器時代 山西省夏縣
東下馮遺址新石器時代至商山西省夏縣
解州關帝廟 清 山西省運城市
泛舟禪師塔唐山西省運城市
蒲津渡與蒲州故城遺址唐至明山西省永濟縣
永樂宮 元 山西省芮城縣
西侯度遺址 舊石器時代 山西省芮城縣
清涼寺元山西省芮城縣
廣仁王廟唐山西省芮城縣
芮城城隍廟北宋至清山西省芮城縣
忻州市(11處)
洪福寺金山西省定襄縣
阿育王塔元山西省代縣
邊靖樓明山西省代縣
雁門關明山西省代縣
平型關戰役遺址 1937年 山西省繁峙縣
岩山寺 金 山西省繁峙縣
南禪寺大殿 唐 山西省五台縣
佛光寺 唐至清 山西省五台縣
白求恩模範病室舊址 1938年 山西省五台縣
顯通寺 明至清 山西省五台縣
廣濟寺大雄寶殿元山西省五台縣
大同市(12處)
雲岡石窟 北魏 山西省大同市
善化寺 遼、金 山西省大同市
華嚴寺 遼、金、清 山西省大同市
平城遺址 北魏 山西省大同市
方山永固陵北魏山西省大同市
大同九龍壁明山西省大同市
懸空寺 明 山西省渾源縣
荊庄大雲寺大雄寶殿金山西省渾源縣
渾源永安寺元山西省渾源縣
曲回寺石像冢唐山西省靈丘縣
覺山寺塔遼山西省靈丘縣
許家窯一侯家窯遺址 舊石器時代 山西省陽高縣、河北省陽原縣
太原市 (5處)
晉祠 宋 山西省太原市
龍山石窟 元 山西省太原市
晉陽古城遺址春秋至五代山西省太原市
竇大夫祠元至清山西省太原市
天龍山石窟東魏至唐山西省太原市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歷山、交城龐泉溝、寧武蘆芽山、陽城莽河、五鹿山
國家地質公園
黃河壺口瀑布、寧武萬年冰洞、五台山、壺關太行山大峽谷、大同火山群
第一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
山西省圖書館、山西博物院

3. 陵川西溪二仙廟的現狀

西溪二仙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溪二仙廟位於陵川縣崇文鎮西溪村,又稱真澤宮,據碑文記載,寺創建於唐乾元年間(758年-759年),宋崇寧年間(1102-1106年)加封"真澤宮",金皇統二年(1142年)擴建,後歷代皆有修葺。現存建築後殿、東西梳妝樓為金代遺構,余皆明清所建。

4. 普陀山和合二仙在哪個寺廟

在佛頂山惠濟寺,直接上去就可以

5. 抖音紫虛是哪個道觀的

二仙廟道觀。
抖音的逍遙紫虛道長是在河南武涉縣的二仙廟道觀的一名女道士,在抖音視頻中講述,關於道家的修心知識。
抖音的逍遙紫虛道長是目前很火的一名UP主,粉絲量有40多萬,講的道法知識,確實能讓人心情舒暢,心情不好的時候聽下,還是很有用的。

6. 山西省陵川縣八大景有哪些

崔府君 又名顯應王廟。在山西陵川縣城西15公里禮義鎮。據《長治縣志》載,府君姓崔,名珏,字元靖,樂平(今昔陽)人,唐貞觀進土,為長子縣令,有功德於潞地,因而建廟祀之。廟始建於唐,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重建,明洪武二年(1369年)及清末均有修葺。規模壯觀,山門前平台凸起,兩側石階對峙,左右配以廊廡。山門高居正中,門側又各建掖門一道,門樓秀麗,雕刻精巧,與一般佛寺外觀截然不同。山門最古,為金時原構,五開間,兩層,下層磚砌高台,中柱上裝青石門框及板門,門框上線刻花紋,圖案秀美。上層施平座及勾欄,粱架現整簡潔,結構已具元代爬梁的雛形。屋頂琉璃為明代補制,鮮麗勁秀。這種高台以上的門廡或殿宇,見宇敦煌壁畫,實物中少有。

北吉祥寺 在山西陵川縣城西15公里社義鎮西隅。創建地唐大歷五年(公元770年),宋、元、明、清歷代重修。寺周細流環繞,寺前古柏四株,人稱四大天王。寺宇規模宏敞,布局嚴謹,三進院落,皆且卡牆相隔,原門不存,現將天王殿稱之為山門,兩側有掖門和鍾鼓樓,內有廂房、中殿、左右配殿、東西廊廡,後大殿等。天王殿、中殿歷史最古,後殿及兩廂尚存元制,余皆明清重修。天王殿殿寬深各三間,單檐九脊頂,斗拱五鋪作,結構簡練,斷面規整,屋頂舉折平緩,出檐深遠,整個形制還是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原構。中殿三間,懸山式屋頂,僅施柱頭斗拱,無補間鋪作,外觀甚為古樸,與天王殿同為宋構。殿頂三彩琉璃脊獸為明代所制。寺內碑碣數通,記述寺史建築年代等。

南吉祥寺 在山西陵川縣城西20公里平川村。原宋家川,唐貞觀年間奉敕建造,宋天聖年間遷此重建,金、元、明、清屢有修葺。寺宇規模完整,前後兩進院落,有山門(即天王殿)、中殿、後殿、左右配殿及兩廂廊廡。中殿歷史最古,宋建,後殿金建元修,山著眼點是經明代重修,還保存著元代手法,余皆明、清遺構。中殿三間見方,單檐九脊頂,檐下斗拱碩大,殿內梁架規整,形制古樸,結構嚴謹。據碑文記載,宋代「潞城裡崔氏寄居平川,年邁乏嗣,自捐資財,創修中央殿三間」,現存中殿確為宋構。

崇安寺 亦名丈八佛寺,俗稱凌煙寺,位於陵川縣城西北隅之卧龍崗上,大有居高臨下,俯瞰全城的雄偉氣魄。崇安寺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佛子山區風景區 以陵輝公路為主的要旅遊線路的風景區,西起陵川縣楊寨河,東至晉豫兩省交界,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與陵川人民改造大自然的奇跡。該路全長33.3公里,蜿蜒穿行於太屋脊的崇山峻嶺、深澗峽谷之中、沿路蒼山秀水如詩如畫,奇橋異洞巧奪開工,車過沙場,如入蓬萊仙境,如過洞天福地,上空壁立千仞、壁岩如削,腳下泉水叮咚、吐璣噴玉,弘業門、靈佛洞、卧龍洞、踞虎關、淳江洞、飛瀑長廊等14個遂道競相爭秀,30多座形態各異的橋涵紛紛比奇。 穿行此路,有時峰迴路轉,山重水復;有時聊暗花明,別有洞天。登覽山巔,萬象林列,千載之秘,開懷顯露。在舊時關隘「嘴上隧道」附近,兩岩峰崇嶺峻,懸崖壁立,漳谷深險,坡度急陡,河水從落差65米的峭壁上直瀉而下,漾如飛煙,形成了著名的古稱八景之一——「靈泉瀑布」。這里修建的東雙腦水電站,造福人民之餘,工程險巧也構成了一大奇觀。在路北隔河以下,二十里秀水隨路而下,繞山轉壁,波瀾不驚,被人們稱為「小灕江」。

西溪真澤二仙廟 位於陵川縣城西2.5公里的城關鎮嶺常村,此地群山拱翠,松柏掩映,繁花似錦,春色宜人,人稱「西溪春色」,是陵川古八景之一。該廟創建於唐乾寧年間(984-897),宋崇寧年間加封真澤宮。金皇統二年(1142)擴建為現今規模。二仙廟代分兩院,中軸線前有山門(上即戲樓),左右各有小旁門。中軸線一進院為過殿,過殿面寬進深各三間,單檐歇山式屋頂,殿內保存有做工精美的佛道帳,殿前有卷棚式拜亭一座,做工也十分考究。正殿、東西梳妝樓做法古樸,用材較大,為金代建築。前面院中挺立著四棵古老的檜柏,人們可以從樹上找出各自屬相的生動造型,如龍、蛇、鼠、錫、猴、牛羊等,被稱為十二生肖柏。整個建築寵偉壯觀,布局整齊嚴謹,加之崇樓高閣,古柏青松,彩色琉璃,顯得最重要的是金代著名詩人元好問的游詩碑:「期歲之間一再來,青山無恙畫屏開。出門依舊黃塵道,啼殺金衣喚不回。」陵川真澤二仙廟屬省級重點文物 保護單位,不僅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也是一處開發價值較大的旅遊勝地。

十里卧佛 陵川縣城東南30餘公里處的馬圪當鄉西閘水村附近,近年來發現一自然山體(山名窯頂山)猶如沉睡千古、仰面橫卧的睡佛,惟妙惟肖。在距此山十公里處的西閘水村邊公路上望去,卧佛頭北腳南長約10華里,頭、身、足比例勻稱,而且面部五官端正,眼瞼微瞌,慈祥安靜,如靜修入定之神態,仔細體味,似有勻細鼻息相聞,其天生妙成,讓人嘆為觀止。

紅葉風景區 位於陵川縣城南20公里的老槐樹嶺至奪火嶺北段,是陵川縣面積最大的紅葉區。該景區南北長約20公里,東西寬約10公里。陵(川)修(武)公路蜿蜒於山巒之間。紅葉區內崇山峻嶺,溝谷深邃,植被茂密。主要樹種有柞木、槲樹、千捭榆、白皮鬆、油松、栓皮櫟、側柏、槐、榆、楊等;灌木品種更為豐富,較廣泛的有黃櫨、山榆、小葉杜鵑、野薔薇、沙棘、連翹、山桃、胡榛子、山槐、葛等幾十種。春夏進節,濃綠淺翠,繁復紛呈的植物將200平方公里的山巒溝舊社會覆蓋得象綠毯一般;而當秋季來臨,這里便呈現出派燦爛壯闊、色彩紛呈的彩色世界-層林盡染,五彩斑瀾。該縣紅葉節1999年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與北京香山紅葉齊名的生態環境游30個節慶之一。

7. 山西民間更新資源觀包括哪些內容

一年前,山西省長治市長子縣東旺村的崔秀文從洗煤行業抽出身,鼓勵村民捐獻家藏文物,修復古建二仙廟,並順勢啟動鄉村旅遊。如今,在產業轉型持續推進的煤省山西,諸多民間人士跳出煤炭依賴思維,謀求新出路。

實際上,崔秀文所說的改變並非孤例。長子縣新聞中心主任吳旭光表示,作為傳統能源縣,長子縣以煤為主。與此同時,作為聯合國公布認定的「千年古縣」,當地文旅資源豐富,相關產業潛力很大。

對此,長子縣委書記李國強認為,產業轉型要開放及時,從煤炭資源的慣性思維中跳出來,科學大膽地推動區域經濟轉型升級。

來源:中國新聞網

8. 二仙廟的概況及傳說

二仙姑信仰始於漢,二仙廟實創於唐貞觀元年(627年),現已被列入縣、省文物重點保護單位。二仙廟分主院、東西兩跨院,亭樓、房間計70餘間,中軸線上有山門、過庭、午樓等;東軸線上有包公殿、關帝殿、白銀奶奶殿等;西軸線上有火神殿、城隍殿等。山門上方懸省老年書畫院副院長吳有良隸書「貞澤二仙廟」五字龍匾。二仙廟的主要神殿即是供奉二仙姑的貞澤寶殿,貞澤寶殿大門右上方懸掛焦作市民族宗教局於2008年元月授予的牌匾,上書:授予:「2007年度規范化管理宗教活動場所」。正如二仙廟中一位委員張保玉所說,此匾意味二仙廟是正規的宗教活動場所,而不是迷信活動場所(當然宗教與迷信不是截然分開的)。貞澤寶殿左右兩側有康熙戊午年閏三月十五日立的一塊重修碑記,由翰林院進士王化鶴撰寫。
二仙姑原是漢朝山西省陵川縣樂家莊人。她們的母親姓楊,感靈光而生出這對姐妹。她們天資聰明,豐貌非凡,但七歲時才會說話。此時母親已經過世,繼母李氏對她姊妹百般虐待:嚴冬逼迫她們赤足單衣去田野采菇,姐妹倆無奈地在田野相擁而哭。路過的天神聽見哭聲可憐就產生了憐憫之心,使她們滴在地上的眼淚化為紅葉班菇。酷暑之際,狠心的繼母又強迫二女拾麥田間,天神又可憐她們使她們輕松拾到麥穗回家而不受高溫折磨。繼母兩計未成,便起歹心,深夜縱火,妄圖除患而後快,繼母的行為終於為天帝不容,玉皇便降黃雲,讓她姊妹西山修煉,這時姐姐才十五歲,妹妹大約十二歲。
姊妹倆修煉成仙後,玉皇大帝讓她們降落天台,王母恩賜玉池酒,道祖給她們一人一個金缽,讓她們雲游天下,保蒼生平安。一次路過武陟與溫縣交界處,不由稱贊道:「風水寶地,迷人景象!」但得知太上老君已經看上此地而且將他的一塊令符埋在地下作為標志。兩人心生一計,把一隻綉鞋埋在老君令符之下巧奪此地。她們在這個地方顯靈施恩於百姓,有求必應。為了報答她們的恩惠這里的百姓便建廟並設爐奉祀。
當年唐王親自帥兵東征高麗路過這個地方時糧草用盡,二仙姑顯聖給唐王軍隊送飯,飯瓮雖小,但飯卻取之不盡,解決了軍馬飢困之急。後來唐軍和敵兵打仗時,突然冰雹大降,敵軍被擊死一多半,而唐軍一支箭都沒有用就反敗為勝凱旋而歸了。唐王為了表示對二仙姑的感激就設案加封她們為「二仙菩薩」,廢祠建廟並賜廟號為「貞澤」。
北宋時,西夏虎視眈眈,企圖吞並中原,二仙姑在宋軍衛國戰爭中化裝賣飯,又顯聖軍前幫助宋軍打敗西夏軍隊。宋大觀三年,天下大旱,初秋七月,縣令李元儒聽說二聖廟二仙神威無邊,於是禱旱祈雨於貞澤仙祠。至誠感通,大雨如注,這一年秋收大豐。這次奇跡,由縣令逐級上奏,將細情稟報朝廷。宋徽宗趙佶十分感動二仙人的功德,屢次忠誠於國,恩澤於民,於是在第二年,即政和辛卯年夏,敕封二真人號,長曰:「沖惠」,次曰:「沖淑」,並下令護建其廟,虔誠奉祀至今。

9. 二仙廟的結構

山門建於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面寬三間,進深兩間,前廊式懸山頂,上建戲樓三間。中殿重建於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清乾隆年間重修。面寬三間,進深六椽,單檐歇山頂。殿前設拜亭,拜亭較大,面寬三間,進深二間,單檐卷棚頂。
後殿建於高0.89米的高台之上,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前檐設廊,單檐歇山頂。筒板瓦屋頂,上有琉璃脊獸、吻飾等。檐下斗栱五鋪作雙下昂,梁架結構為四椽栿對前乳栿用三柱。
東西梳妝樓是二仙廟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築物,建於後殿與中殿 的東西兩側。均為兩層三檐歇山頂樓閣式建築。東梳妝樓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副階周匝,平面呈方形。上下兩層間皆有迴廊,上層廊下置有平座,於檐柱間設勾欄,並融纏柱造與叉柱造為一體,結構獨特,具有早期建築的特徵。檐下斗栱為四鋪作和五鋪作,形制同後殿。西樓雖經民國年間重修,基本保留著金代樓形制。
寺內還保存歷代碑碣20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