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紅旗渠在那裡
紅旗渠在河南安陽以西50多公里的林州林濾山中,地勢險峻,工程宏偉。它不僅是造福人民的水利工程,也為林濾山自然風光增添了一大勝景,被中外遊人譽為"人工天河"、"當代萬里長城"、"世界第八大奇跡"。20世紀70年代初,紅旗渠工程竣工後,周恩來總理自豪地告訴國際友人:"新中國有兩個奇跡,一個是南京長江大橋,一個是林縣紅旗渠"。
紅旗渠景區,主要以艱苦創業的紅旗渠精神,以及太行山集華山之險、峨媚之雄、三峽之奇、黃山之秀為一體的自然風光而開發建設的風景名勝區,現在以妖嬈多姿的風采,向世人展示其獨具的特色和巨大的魅力。
B. 紅旗渠的發源地在那裡
紅旗渠是林縣縣委書記(叫什麼名字我忘了)引漳入林工程的傑作
是從山西引進來的
所以
紅旗渠的源頭在山西
C. 紅旗渠是在河南的什麼地方
河南安陽林州市。
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是20世紀60年代林縣(今林州市)人民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從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工程,被人稱之為「人工天河」。
歷史意義:
紅旗渠是黨和人民刻在太行山岩上的一座豐碑,紅旗渠精神是林州人民的傳家寶。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林州人民不斷賦予紅旗渠精神新的內涵,將中華民族艱苦奮斗的傳統美德與時代精神結合起來,譜寫了氣壯山河的「戰太行、出太行、富太行」創業三部曲,實現了林州由山區貧困縣向現代化新興城市、生態旅遊城市的跨越。
林縣人民在建設這項驚天地、泣鬼神的偉大工程中,鍛造了氣壯山河的「紅旗渠精神」。紅旗渠已不是單純的一項水利工程,它已成為民族精神的一個象徵。
紅旗渠修建孕育了偉大的紅旗渠精神,它成為民族精神的一座豐碑,中華文化的一個符號。1998年10月8日,時任林縣縣委書記楊貴同志在《人民日報》上發表文章對紅旗渠精神進行了集中的概括:
「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紅旗渠精神的根本;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紅旗渠精神的靈魂;自力更生,艱苦創業是紅旗渠精神的具體體現;團結協作,無私奉獻是紅旗渠精神的有力保障。」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地圖-紅旗渠
D. 紅旗渠在哪
紅旗渠在河南林州,是上世紀60年代,林縣人花費十年時間在太行山上修建的一條引水灌溉工程!
E. 河南紅旗渠具體在哪裡啊
在河南省安陽市林州市,原來叫林縣,因引漳入林,修得紅旗渠而得名,是很好的紅色教育基地。
F. 紅旗渠位於哪裡
紅旗渠,位於河南安陽林州市,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紅旗渠是20世紀60年代林縣(今林州市)人民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從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工程,被人稱之為「人工天河」。
紅旗渠空心壩構造
空心壩位於總乾渠任村白家莊村西露水河支流段——濁河上。壩長166米,底寬20.3米。頂寬7米,高6米,壩基埋深1-2米。壩體呈弓形,以增強對上遊河水抗壓能力。壩腹設雙孔涵洞,單孔寬3米,高4.5米,洞底縱坡1/1818,總過水能力23立方米/秒。
壩下設消力池,再下為干砌大塊片石護灘,壩南北兩頭各設有高4.4米的導水牆,使洪水聚向河中導入壩外,行洪能力可通過百年一遇洪水1500立方米/秒,1975年8月通過860立方米/秒的洪峰,大壩安然無恙。
G. 紅旗渠在什麼地方啊
摘要 你好,你的問題我已經收到,正在幫你整理資料。
H. 紅旗渠在哪
紅旗渠,位於河南安陽林州市。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是20世紀60年代林縣(今林州市)人民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從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工程,被人稱之為「人工天河」。
紅旗渠工程:
紅旗渠工程於1960年2月動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歷時近十年。該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頭,架設151座渡槽,開鑿211個隧洞,修建各種建築物12408座,挖砌土石達2225萬立方米,紅旗渠總乾渠全長70.6公里(山西石城鎮~河南任村鎮),乾渠支渠分布全市鄉鎮。據計算,如把這些土石壘築成高2米,寬3米的牆,可縱貫祖國南北,繞行北京,把廣州與哈爾濱連接起來。
I. 紅旗渠在那兒
紅旗渠風景區
地址:河南省安陽市林州市太行路225號
紅旗渠是20世紀60年代,林縣(今河南林州市)人民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從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人稱之為「人工天河」。
J. 紅旗渠在什麼地方
紅旗渠,位於河南省林州市,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紅旗渠,是一個人工修建的灌渠(英文名Red-Flag-Canal)位於河南省林州市,林州處於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處,歷史上嚴重乾旱缺水。紅旗渠工程於1960年2月動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歷時近十年。
該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頭,架設151座渡槽,開鑿211個隧洞,修建各種建築物12408座,挖砌土石達2225萬立方米,紅旗渠總乾渠全長70.6公里,乾渠支渠分布全市鄉鎮。據計算,如把這些土石壘築成高2米,寬3米的牆,可縱貫祖國南北,繞行北京,把廣州與哈爾濱連接起來。
(10)紅旗渠在哪裡擴展閱讀:
紅旗渠的修建歷史:
興建紅旗渠的年代,我國正處於一個特殊的時期。是干還是不幹?是早干還是晚干?當時的林縣縣委進行了充分的討論。早干早受益,晚干多受苦,全縣群眾為解乾旱之苦,迫切要求早干、大幹、快乾。
紅旗渠測量時,正值冬季,工程技術人員在冰天雪地里爬山涉水,飢了啃口乾糧,渴了吞一口冰雪,白天跑一天,晚上回來計算到深夜,及時拿出了實測數據,給縣委決策提供了可靠依據。縣委分析了自身的實際困難,提出用精神凝聚力量。任村公社承擔渠首截流任務,指揮部派出500名強壯勞力組成突擊隊投入戰斗。
紅旗渠開工時,一下子擁到山西3萬民工,大家住山崖、石庵、石洞,打土窯、搭席棚。渠首大壩截流時,仟村公社的男女青年們奮不顧身,跳入冰冷的河水中,築成「人牆」抗拒激流,從而使截流成功。東崗公社組織70餘名強壯勞力,腰系繩索,凌空打釺放炮,硬是在懸崖絕壁上崩出來渠基。
青年洞開鑿時,缺糧少菜,大家忍著飢餓苦幹,青年們把豪言壯語寫在太行石壁上:「苦不苦,想想長征兩萬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輩」、「為了後輩不受苦,我們就得先受苦」。大家用螞蟻啃骨頭的精神,用了半年時間建成了總乾渠山西境內的2l公里渠道。
又一年零五個月,干國民經濟暫時困難時,於1961年7月底把青年洞鑿通,截流築壩需要大量沙石,隊員們在羊腸小道上迅跑如飛,腳上磨出血泡,肩膀壓得紅腫,也不停歇。
一個月內平均每人穿破四雙布鞋,磨爛六個墊肩。最後截流的10米工程,河水翻滾,奔騰咆哮。人們喊著口號把一塊塊巨石、一筐筐石渣、一個個沙袋同時投向龍口,但隨即被激流沖走。
幾個人將幾百斤重的巨石拋下,亦無蹤影。在這種情況下,群眾激情滿懷,124人組成了三道人牆,手拉手,肩並肩,挺立在寒冷的河水裡,在人牆的掩護下,壘起了一塊塊巨石,貼上了一個個沙袋,填上了一筐筐石渣,終於使大壩合攏,截流成功。
在修建紅旗渠的戰場上,涌現出了許多不怕流血犧牲、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其中有81位同志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紅旗渠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難忘修建紅旗渠的艱苦歲月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永遠的紅旗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