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2名美軍墜落彝族山寨,村民以為菩薩下凡,後又為何淪落成奴隸
1942年起,為了抗擊日軍,盟軍在中印之間開通了「駝峰航線」。「駝峰航線」始於印度阿薩姆邦,橫跨喜馬拉雅山脈,經高黎貢山、怒江等,抵達中國雲南和四川。總長800餘公里,平均海拔5000米,因山川起伏連綿,形似駱駝峰背,因而得名「駝峰航線」。
圖:抗戰中的彝族部落
往後一段時日,2名美軍可謂過了一段皇帝般的日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還有侍女伺候,久而久之便放肆起來,每日在房中飲酒作樂,美人相伴,好生快活。連日來的舉動又讓村寨里的人覺得反常,既是「天菩薩」,怎能如此行事?有人開始議論:莫不是何方妖孽假扮菩薩來騙吃騙喝,又或是二人因犯了天條被貶入凡間來受苦的?
圖:赤腳幹活的彝人奴隸
看著二人行事作風,越發讓人起疑,於是彝人長老們開會一商量,一致同意取消二人待遇,將二人五花大綁充作奴隸。轉眼間2名美軍又淪落成奴隸,被百般折磨,每天搬運木頭干粗活重活,也再沒好酒好肉招待。更狠的是,按照彝族村寨當時奴隸制傳統,二人的腳底板被用刀割出網狀的疤痕,然後用草葯敷上,讓其結疤,如此一來不穿鞋就可充當防滑墊。
圖:美軍與彝族長老談判搜索失蹤美軍
那這2名美軍飛行員最終是如何逃出的呢?一位中學老師,曾因迷路意外闖進彝人村寨,被抓做奴隸,安排放羊工作。這天,這名老師見到同為奴隸的2名美軍,看到他們衣服上的「來華助戰洋人」漢字,恰好老師又懂得簡單英文,便用英文打招呼。二人聽見母語後,激動的痛哭流涕,跪地央求老師想辦法逃出報信,如能被解救將重金酬謝。
圖:美軍向一名彝族婦女送禮物感謝
這名老師後冒著生命危險逃出彝人村寨,將消息送出去,2名飛行員最終在美軍和雲南當局的聯合救援下,用銀元武器才將二人贖回,那名老師也拿到了應得的獎賞。不過這僅是特例,當時有非常多美軍墜落到彝族村寨,大多都被照顧的很好,而且發生過多次彝人部落幫助搜索失蹤美軍的事跡,傳為佳話。
⑵ 美國名將巴頓去世後為何要安葬在歐洲西部的盧森堡
因為盧森堡美軍公墓里還安葬著5000多第三集團軍將士;
當小喬治.史密斯.巴頓在1944年12月21日在德國海德堡去世時,它的遺願是「生與軍人同在、死與軍人同葬」,而作為對巴頓將軍有重要影響和感情的部隊,巴頓將軍的遺孀選擇了安葬美國第三集團軍將士的盧森堡美軍公墓作為這位將軍的最後安息之地。
但是對其個人的評價往往呈現兩個極端,喜歡他的人認為其具有騎士精神,是真正的軍人,甚至被美譽為二戰拿破崙。但是不喜歡他的人則認為他就是個狂妄自大的大老粗,只不過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被國家需要其自信的形象提振部隊士氣而已。
所以潘興認為其是「美軍中的土匪」,而艾森豪威爾則認為其是有一種「非凡而又殘酷的推動力」,但是不論兩方對巴頓如何評價,其作為一個「純粹的軍人」還是得到肯定的。
⑶ 為啥「海上的凡爾登絞肉機」硫磺島戰役是血戰之一
1944年7月,美軍攻佔馬里亞納群島後,就在島上建立航空基地,出動B-29重型轟炸機空襲日本本土,但馬里亞納群島距離日本本土將近1500海里,如此長距離的空襲,戰斗機無法全程護航,B-29隻能在8000-9000米的高空實施轟炸,效果大打折扣。
所以,美軍將目光聚焦在了硫磺島。
硫磺島北距東京650海里,南距馬里亞納群島630海里,恰好在兩地中間,對美軍而言,從硫磺島起飛的轟炸機航程可以減少一半,載彈量則可以增加1倍以上,而且戰斗機可以全程護航。
因此當阿法德上將在1944年4月向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提出攻佔硫磺島的請示後,當即獲得了批准,責成太平洋戰區負責攻佔硫磺島,尼米茲上將為了就近指揮,也將其指揮部從珍珠港移到關島。
⑷ 巴頓死後葬在哪裡
1885年11月11日,喬治·史密斯·巴頓出生於加利福尼亞州一個高貴家庭。1945年12月,外出打獵時突遇車禍而受重傷。21日,不治在德國海德堡去逝,享年60歲。巴頓死後 被安葬在盧森堡哈姆的大型美軍公墓里 ,和他的第三集團軍的6000名弟兄葬在一起,墓碑上寫著「喬治.S.巴頓第三集團軍上將,軍號02605」。
⑸ 為啥美軍擊斃拉登後,要將他匆匆海葬
將本拉登海葬是美軍當時最明智的選擇,一個是可以防止拉登的追隨者前來偷屍體,海葬然後則擊垮他們的信仰。而且如果將拉登的身體運送回國,想必回國的路途必定不太平。
本拉登有許多的追隨者,那些人都是思想比較偏激的,如果被這些下屬看到本拉登的屍體,或許會讓他們徹底瘋狂掉。並且將本拉登海葬掉,就會讓那些追隨者失去心中的信仰,讓他們心裡崩潰,也能讓他們知道本拉登的屍體並沒有被美國侮辱。若是將本拉登的屍體帶回美國,在中途肯定也會有不小的風波,難免會有一些組織的襲擊,還有一些國際壓力,用海葬的方法是最明智的。
⑹ 美軍擊斃本拉登後,為何要在24小時內將他海葬
首先,整個事件的導火索就是因為本拉登發起的戰役,而本拉登的身份足以引起軒然大波,美國方面為了避免以本拉登為中心的恐怖組織再次發動戰爭,所以有所忌憚,以最快的方式將他海葬,也沒有讓別人知道他的具體所在地。
這就是整個事件的原因和結果,不過當初選擇這么倉促的方式確實也是美國迫不得已,因為忌憚恐怖組織的力量還有自身的處地。美國要把本拉登海葬其實在我看來也是一種自保的行為,因為無論這個本拉登的遺體被拿到或者是看到,那麼美國將會很有可能陷入另一次危機,因為本拉登畢竟身份低位都還在那,所以這也是美國的一種有力選擇。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美國對於本拉登十分痛恨,所以也不願意任何人對他進行祭拜。
⑺ 青山埋忠骨,何須裹屍還,為何英雄楊根思遺骨至今未找到
楊根思是中國抗美援朝戰爭當中第1個被授予特級功臣和特級戰斗英雄的烈士。楊根思,江蘇泰興人,出身貧苦,18歲便加入了新四軍,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沖鋒陷陣,都立有軍功,榮獲了爆破英雄的稱號。而讓楊根思揚名天下還是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視死如歸。電影英雄兒女男主王成在彈盡糧絕之時抱著火箭筒跳入了敵軍當中,與敵人同歸於盡,王成的原型便是楊根思。
29日天剛蒙蒙亮,美軍幾十架飛機就開始對小高嶺狂轟亂炸。楊根思他們的陣地馬上陷入一團火海。楊根思為了節約彈葯,命令士兵們在距敵30多米的時候才能開始攻擊。美軍在坦克的掩護下向小高嶺不斷發動沖鋒。在楊根思的指揮下打先後打退了敵人三次進攻,而此時三排戰士已經死亡過半。到上午10點,楊根思和他的戰士們已經擊退了美軍8次進攻。當四五十個美軍沖上小高嶺發動第9次進攻的時候,小高領陣地上只剩了楊根思一個人。最感人的一幕發生了,楊根思拉響了炸葯包,擁入懷中縱身一躍跳入敵人當中,與敵人同歸於盡。第二梯隊楊根思的老鄉楊德勝親眼見證了這一幕。楊根思為了祖國,為了人民,已經化成了一縷輕煙,永遠繚繞在長津湖上空。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
⑻ 本·拉登被美軍擊斃後葬在哪裡了
本拉登算是21世紀的頭號恐怖分子了,美國對他的懸賞可是非常的高。本拉登本是美國自己培養出了的人物,但是最後卻背叛了美國,製造了讓美國舉國震驚的911事件。這也讓美國非常的生氣,所以擊斃本拉登成為了美國的必須完成的任務。後來就算是本拉登藏得再好也被美國特種兵給擊斃了,他的屍體應該是被美軍扔進海里了。
後來美國為了解心頭之恨,便採取了一個簡單粗暴的做法,直接用了海葬的辦法,直接把本拉登的屍體扔進了茫茫的阿拉伯海里喂魚了。
⑼ 美國軍人葬禮儀式的步驟
所奏樂曲叫「葬禮號「,始創於南北戰爭期間,並於1874年得到了美軍的正式認可,1891年被確定為軍葬儀式上的標准哀樂,一直延用至今。
儀仗隊一般是12人,朝天放三排槍
美軍在為陣亡將士進行軍葬時,靈柩護送人員要先到達舉行葬禮的教堂,面對面成兩列站立於教堂前入口處。靈車到達後,在6至8名抬送靈柩的軍人從車上抬下靈柩時,靈柩護送人員要行舉手禮。當移動靈柩和入墓穴時,鳴放排槍和吹響禮號時,所有身著軍裝參加葬禮的人員都要面對靈柩行舉手禮。
著便裝的男士在上述場合要立正脫帽,右手持帽並放在左胸前。如果沒有戴帽,就右手放在左胸前致禮。舉行墓地宗教儀式的司儀牧師如果頭戴牧師四角帽,則所有人員都要脫帽;如果司儀牧師戴圓頂小帽,在場人員則無需脫帽。
軍人靈柩上覆蓋美國國旗,通常由炮兵彈葯車從教堂運送到公墓,靈柩護送人員也要隨同靈柩到達公墓。靈柩由6至8名負責抬送靈柩的軍人從炮兵彈葯車上抬到墓地。到墓地後,靈柩將首先被放置在墓穴上方,抬送靈柩的軍人同時將國旗從靈柩上平平拿起,與自身腰部同高。這時牧師宣讀禱詞,葬禮鳴槍隊朝天放三排槍。位於墓穴前部的司號兵此時對靈柩吹響禮號,標志著死者開始最後長眠,至此軍人葬禮儀式全部結束。抬送靈柩的軍人折疊國旗後,將其贈給死者最親近的眷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