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資訊 » 書法字帖的圖片是什麼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書法字帖的圖片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9-08 18:15:36

⑴ 毛筆隸書書法字帖

隸書草創於秦,盛於漢唐,爾後進入近千年衰落。下面我帶給大家的是毛筆 隸書書法 字帖,希望你們喜歡。

毛筆隸書書法字帖欣賞

毛筆隸書書法字帖圖片1

毛筆隸書書法字帖圖片2

毛筆隸書書法字帖圖片3

毛筆隸書書法字帖圖片4

毛筆隸書書法字帖圖片5

隸書用筆五要

陳學光

用筆,又稱運筆,簡言之是指使用毛筆的 方法 。漢字是象形文字,由多種筆畫組成,提筆寫字,筆管或提或按,或直或斜,支配和控制筆鋒進行運轉,從而寫出千變萬化形態各異的筆畫,因此,用筆既是書寫漢字時筆鋒在紙面上活動的過程,也是用筆鋒進行筆畫造型的方法。

元代書法家趙孟頫在《蘭亭跋》中說:“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漢字的結體很復雜,而且因體、因人、因時而異,變化萬千,但用筆中的中鋒和側鋒、藏鋒和露鋒、方筆和圓筆、疾筆和澀筆等方法,道理是永恆的。嫻熟地掌握用筆要領,寫出各種理想的筆畫,這是寫好字的關鍵,所以康有為說:“書法之妙,全在運筆”。

不論哪種書體,只要下筆書寫,都包括下筆、行筆和收筆三個步驟,這三個步驟又包含起筆和收筆、提筆和按筆、方筆和圓筆、中鋒和側鋒、疾筆和澀筆等方面的內容。

一、起筆和收筆

元代書法家李溥光說:“一筆之法,妙在起止,起止得宜,則畫無不美。”起筆和收筆是重要的用筆方法,它能夠決定筆畫的形態,如藏鋒還是露鋒,圓筆還是方筆,以至於懸針還是垂露等等,都是由起筆和收筆所決定的。有人說“兩端是法”,這句話很有道理。這個書法那個書體,寫得像不像,合不合法度,首先要看兩端。漢碑一碑一體,莫有同者,《張遷碑》和《鮮於璜碑》以方筆著稱,《史晨碑》、《石門頌》已圓筆著稱,其筆畫形態的差異,質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由起筆和收筆所左右。

1、起筆

隸書起筆的基本方法是藏鋒逆入。寫橫畫時,欲右先左。起筆處不在筆畫的頂端,而是在頂端的稍微靠右的部位,落筆後筆鋒由左向右逆行,逆行中筆毫逐漸鋪開。當筆毫行至頂端時折鋒(虎口右翻)向右行筆,行進中將起筆處的筆鋒覆蓋住,就是藏鋒。豎畫等其他筆畫的用筆也大抵如此。

逆鋒入紙的作用是便於將筆毫鋪開,使每根筆毫皆盡其力,並且將筆鋒藏住,寫出來的筆畫既強勁,鋒芒又不外露,骨力內含,筆畫含蓄有力。

2、收筆

隸書收筆的基本筆法是有往必收。如寫橫畫時,筆鋒向右行至盡處,提筆向左回鋒收筆。回鋒收筆也叫護尾,使筆畫末端渾厚飽滿,防止殘缺或虛弱。

回鋒收筆分為實收和空收兩種方法。實收,是筆鋒行至盡處不離開紙面折回原路收筆。空收,是筆鋒行至盡處離開紙面,在空中做出回鋒收筆的動作。空收收筆,筆鋒雖然離開了紙面,但因為收筆動作是折回原路,所以,筆畫末端同樣可以避免出現虛尖等筆病。運用的好,收筆處筆鋒戛然而止,會出現峻爽果斷的藝術效果。初學隸書,行筆不熟練,宜用實收;用筆熟練,可以空收,或者實收與空收相結合,是筆畫形態豐富多變,克服線條單調之嫌。

藏鋒逆入和回鋒收筆統稱藏頭護尾。蔡邕在《九勢》中說:“藏頭護尾,力在其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藏鋒,點畫出入之跡,欲左先右,至回左亦爾。”逆鋒才有藏筆,有藏筆才能有力。

隸書是為了適應書寫快捷的需要,將篆書緩慢的行筆變為短速的奮筆,因此,隸書的起筆和收筆處,書寫動作要果斷爽利,簡練自然,不要拖泥帶水,務必避免一切多餘的動作。

二、提筆和按筆

隸書由篆書演變而來,早期的隸書承襲篆書的用筆,提按不明顯,筆畫粗細變化不大。如《睡虎地秦簡》、《三老諱字忌日刻石》、《五鳳刻石》、《萊子侯刻石》,即使東漢的《開通褒斜道摩崖刻石》,筆畫粗細依然比較均勻,無明顯的提按。東漢鼎盛期的隸書,如《石門頌》、《乙瑛碑》、《禮器碑》、《衡方碑》、《史晨碑》、《張遷碑》、《曹全碑》等碑刻隸書,筆畫粗細起伏很大,提按特別明顯。

1、提筆

隸書提筆有兩種方法。一是寫完上一筆再寫下一筆時,將毛筆提起來,筆鋒離開紙面;而是毛筆運行中的提筆,筆鋒不離開紙面,提筆處的筆畫變細,使筆畫發生了粗細的變化。中部提筆書寫有細筆,細筆處如何書寫才有力是個難題,朱和羹雲:“用筆到毫發細處,亦必用全力赴之。然細處用力最難。”細筆易出怯弱、疑滯之病,要用挫筆法,顏真卿雲“銳意挫鋒,使不怯滯,令險峻而成。”

2、按筆

隸書按筆也有兩種方法。一是多在筆畫的兩端的按筆,二是毛筆在行進中的按筆。按筆使筆畫厚重強勁,克服了筆畫粗細均一的單調。

3、提筆和按筆的作用

提筆寫字,毛筆在運行過程中,每一筆都包含了許多提按,凡是筆畫輕細處都是提筆所為,細處顯得輕盈;凡是筆畫粗重處都是按筆所為,粗處顯得厚重。於是,提筆和按筆使隸書的筆畫有了輕重粗細的變化,與篆書均勻的筆畫相比較,隸書的用筆更為豐富,極大地克服了篆書筆畫缺少輕重變化的單調,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更為強烈。

三、圓筆和方筆

圓筆和方筆是用筆的重要內容,清代朱履貞在《書學捷要》中說:“不方則不遒,不圓則不媚也。”《禮器碑》方圓兼備,堪為典範。

篆書用圓筆,筆畫圓勻,隸書發展了篆書的用筆,增加了方筆,筆畫方圓兼備。

1、圓筆。

圓筆,一是指用筆方法,二是指筆畫形態圓。筆畫形態圓又包括兩個含義:第一,立體圓。當中鋒運筆時,筆鋒主毫走筆畫中路,筆畫中路著墨最多,而副毫走筆畫的兩側,注墨較少,這樣,筆畫的中路和兩側因著墨多少不同,就有了厚薄之分,中路著墨多則厚,兩側著墨少則薄,於是就有了立體感。第二,外形圓。這里的外形圓,就是筆畫的起止處和轉折處沒棱沒角,呈現圓合的弧線。

2、方筆

一指用筆方法,二指外形方,即筆畫的外部形態——起止處和轉折處帶棱帶角,方方稜稜的。方筆筋骨外露,筆畫剛健颯爽,強勁硬朗。

3、圓筆和方筆的書寫要領

(1)圓筆的兩種書寫方法:提筆為圓,頓筆為方;絞筆為圓,翻筆為方。

a、提筆為圓

毛筆筆頭是個圓錐體,將毛筆提起來筆鋒便收攏,其頂端時圓合的。據此,行筆時只要不用力按筆,讓筆頭保持圓合的狀態,筆畫兩端及轉折處基本上是圓潤的。

b、絞筆為圓

行筆時用手指和手腕的力量轉動筆管,使筆鋒不斷收攏相擰(絞筆),邊行邊轉,其軌跡是弧形的,於是圓筆出現了,故有“轉以成圓”之說。

(2)方筆的兩種書寫方法

a、頓筆為方

毛筆捻開之後,其頂端是扁平的,與排筆相類似。行筆時用力頓筆,令筆毫鋪開,頂端呈扁平形狀:左右頓筆,筆頭呈上下扁平;上下頓筆,筆頭呈左右扁平……據此,就會寫出方筆來。

b、翻筆為方

翻筆為方與頓筆為方原理上大體一致,但其逆勢更大,筆毫更加鋪開,筆頭更加齊截。如:寫橫畫,起筆處離頂端更遠一些,逆鋒行至頂端時,筆毫鋪開直立(猶如排筆),然後猛然向右翻折行筆,筆畫頂端便出現方筆。逆勢越大,出現方筆的概率越高。當行至盡處時,再突然向左翻折筆鋒,筆畫末端也出現方筆。

在實際書寫過程中,以上這四種方法多是交替使用的,提筆與絞筆寫出圓筆,頓筆與翻筆寫出方筆。書寫熟練了,行筆時往往並不刻意追求用哪一種方法,也不刻意追求哪一筆一定用圓,哪一筆一定要方,圓的要圓到何等程度,方的要方到何等程度,而是一任自然,不要刻意造作。

其實,圓筆與方筆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圓筆的筆畫只能大體圓合,而方筆的筆畫只能大體呈方形。尤其是方筆,用圓錐體的筆頭寫出完全方方稜稜的筆畫是難以做到的,也是沒有必要的。通常的情況是圓中有方,方中有圓,方圓結合,主次有別。《張遷碑》是方筆的典型,但是,《張遷碑》並不全是方筆,只能說方筆佔了主導地位,方筆之外還有大量的圓筆和介於方圓之間的筆畫。《史晨碑》、《乙瑛碑》、《曹全碑》以圓筆為主,少有方筆,而介於方圓之間的筆畫相當多。《禮器碑》與《史晨碑》、《乙瑛碑》、《曹全碑》相比較,方筆較多,但總體上還是以圓筆為主。有些碑刻作品,其方筆與刀刻關系極大,不必刻意去模仿。

四、中鋒和側鋒

中鋒和側鋒是隸書用筆中最主要的內容。

1、中鋒

中鋒也叫正鋒,指毛筆在運行過程中筆管直立,筆鋒(主毫)走筆畫中路,副毫走筆畫兩側。中鋒用筆,筆鋒(主毫)走筆畫中路,筆畫中路注墨最多,副毫在筆畫兩側運行,筆畫兩側注墨就少,這樣,筆畫的中路和兩側墨的厚薄不一樣,就有了立體感,線條渾圓飽滿。

對於中鋒用筆的方法,明代趙宦光《寒山帚談•用材》中說:“正鋒全在握管。握管者,則求其鋒側不可得也;握管直,則求鋒側不可得也;握管袤,則求其正鋒不可得也。鋒不正,不成畫;畫不成,字有獨成乎?”可見,中鋒用筆的關鍵在於握管,要想鋒正,就得把筆管握直,讓筆鋒在筆畫中路運行。所以,清代王澍《論書剩語》中說:“中鋒者,謂運筆在筆畫之中,平側偃仰,惟意所使。”

中鋒用筆是蔡邕首先提出來的。他在《九勢》中說:“藏頭,圓筆屬紙,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中鋒用筆被書家尊為用筆圭臬。蔡邕的“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用在鐵線篆上是可以的,隸書承襲篆書的用筆,主要是中鋒行筆,但隸書發展了篆書的用筆,其中就有側鋒用筆。

2、側鋒

側鋒,就是行筆時筆管稍微傾斜,筆鋒不走筆畫中路,而是偏側到筆畫一邊,寫橫畫偏側到筆畫上緣,寫豎畫偏側到筆畫左側等等,側鋒用筆筆畫生澀屈曲,具有蒼邁古拙之氣。

總之,篆書中鋒用筆,隸書以中鋒為主,兼用側鋒。

五、疾筆和澀筆

漢代著名書法家蔡邕說:“書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澀。得疾澀二法,書妙盡矣。”

1、疾筆與澀筆的含義

疾筆,指筆勢的爽利輕捷,奮筆疾進。什麼是筆勢?筆勢就是筆毫在紙面上往來運轉的態勢。隸書由篆書緩慢的行筆變為短速的奮筆,以疾取勢,書寫時力戒遲緩拖沓。但是,“疾”,決不單指行筆速度,一味圖快,留不住筆,筆畫便會輕浮失態。

澀筆,指筆勢的遲重穩健,行筆以逆勢而進,筆鋒好似在克服著一種阻力向前行進。隸書所追求的線條是深沉厚重,有立體感,耐人尋味,因而特別重視行筆的澀。劉熙載在《藝概•書概》中說得很到位:“用筆者皆習聞澀筆之說,然每不知如何得澀。唯筆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與之爭,斯不澀自澀矣。”澀筆能使筆鋒力透紙背,筆畫渾厚蒼勁。如同不能把疾筆理解為一味圖快一樣,也不能把澀筆理解為一味求慢,行筆過於遲緩,筆畫必然呆滯無神。

2、“疾”與“澀”是對立的統一

明代書法家祝允明說:“用筆不可太遲,遲則漫無神氣;不可太疾,疾恐窘步而失勢。”清代蔣和在《書法正宗》中說:“疾澀:宜疾則疾,不疾則失勢;宜澀則澀,不澀則病生。疾徐在心,形體在手,得心應手,妙出筆端。”綜上所述,行筆過快,筆畫勢必滑而不實;行筆過慢,筆畫就會呆板無神。疾筆與澀筆有機結合起來,手下的筆畫才能既爽利又渾厚,呈現出蒼勁瀟灑的藝術效果。

筆法是表現隸書線條特色美的基本手段,對於隸書的學習,一定要重視對其筆法特點的錘煉與內化。

⑵ 毛筆行草書法字帖_毛筆行草書法欣賞

行 草書 是一門浪漫而抒情的藝術,它與作者的審美和內心感受產生最直接、最充分的共鳴,是作者審美理想的外化形式,高水平的行草書作品是天人合一境界的體現。下面我帶給大家的是毛筆行草書法字帖,希望你們喜歡。

毛筆行草書法字帖欣賞

毛筆行草書法字帖圖片1

毛筆行草書法字帖圖片2

毛筆行草書法字帖圖片3

毛筆行草書法字帖圖片4

毛筆行草書法字帖圖片5

行草書的書法技巧

一、從基本功入手

兩個結合:臨貼與創作結合、大字小字結合。

三看:1、平時多看名帖、2、看書法展、3、看名家揮毫。從好作品中汲取養分。

二、推薦範本

“孫過庭書譜”、“ 懷仁集聖教序”、“二王手札”等。

三、三大創作原則

★線條堅而渾——激情原自線條的熟練。線是力和勢的組合,行筆要沉著痛快,做到穩健、輕便,重筆勢(即趨向),根據字形大小排字的走向,線條斜勢,整體縱向走勢。

★結體奇而穩——注意重心。欹側、擒縱、疏密、高低。

★章法變而貫——竹節式(幾個字一節)節數間有空隙;貫珠式(中心線);蛇行式(左右擺動);疏影式(疏疏朗朗)。

四、七大整體布局要點

1、一字不能成行。

2、字與字之間有呼應,上承下啟,左映右帶,行距和字距不能相等。

書眼放中央,可大些,字與周邊氣貫。

3、整體上展出適合墨跡濃重的作品。掛家中適合疏淡的作用。

4、作品中不能有錯別字,異體字不過於冷僻。

5、作品整體布局上面重下面輕。

6、評作品好壞主要看總體視覺效果:節奏、墨色、用筆。

7、三三兩兩,似散還續,氣脈一貫,此布局之妙也。

五、十個書寫關鍵詞

1、八面出鋒。藉助於八面出鋒,自然顯出墨色濃淡,濕中有干,干中有濕,濃中有淡,淡中有濃,變化千萬,使作品富有節奏感。

2、剛柔相濟。剛力-----鐵劃銀鉤(粗):柔力-----行雲流水(細)。

3、惜墨如金。楷書要求蘸一次墨寫一個字,甚至數字;行草一筆寫3-5字,每筆結束筆毛復原,要求紙上調鋒。

4、豁然開朗。留白處有寬有窄,寬處給人以忽然開朗之感。藝術是製造矛盾,到解決矛盾的過程。

5、中側並用。中鋒得法立骨,側鋒得勢求變。中鋒是理性的要求,是書法審美的核心所在;側鋒是情性的化身,是書法通神的手段。

6、深思熟慮。創作前要深思熟慮,反復推敲,做到“胸有成竹”。

7、一氣呵成。書法是感情的流露,不是技巧的表現。要在身體與心情皆好的狀態下寫字。書寫時隨意揮灑,一氣呵成。

8、錯落有致。一般情況下,作品的行距要寬,字距要緊。字忌並列,要錯開。節數間有空隙,排列組合要有節奏,大小字參差,突出中間書眼。

9、筆情墨趣。書法是無聲的音樂,無形的舞蹈。求變化中有呼應,使整體和諧,有強烈的節奏和視覺沖擊力。用好拙筆,用筆略慢,動中有靜,寫出墨趣。

10、重視貫氣。書法的氣,是指點劃與不同字之間的呼應,字與字之間的趨向。

六、十二條用筆細節

1、草書不見橫畫。行草書有橫線條的盡量短些,要有縱向感。可用虛、細線替代。

2、忌由快產生的平拖、干筆、粗細一樣的現象,行處皆留,留處皆行。

3、墨淡無神。重新起筆用濃墨,濃墨字的筆畫要交代清楚。

4、忌單字中的“眼”,防止“眼子”太多。

5、中間一行是作品重點。一作品中,要有幾個突出、精彩、有個性的字。這也叫“書眼”。

6、長線條字很重要,收筆時要謹慎,一般筆勢結束時用干筆。

7、筆墨重的字不能面積相等,字的重輕要有過渡,忌團狀。

8、細筆要有韌性,粗筆要結實。要有鐵劃銀溝的粗筆,又要有行雲流水的細筆。

9、墨干時速度稍慢,濕時略快,粗時略慢,細時略快。行草有楷意,楷書要行寫。

10、交筆時,起訖分明,每筆要交代清楚。

11、講究提按:齊而不齊,直而不直,曲中含直,直中含曲。要“提著筆向下按”。

12、中側並用,八面出鋒,細處用中,厚處用側。

七、連續書寫的控鋒問題

不同的字體在書寫時有不同的控鋒技巧。篆、隸、楷在書寫時的調鋒過程可以比較自由,也就是說,當鋒變失控或不理想時,可以並允許隨時停頓,可以在硯蓋上將鋒理順。因為,這類靜態字體的筆畫是獨立的,一筆寫完,毛筆要離開紙面,然後寫下一筆,每筆之間有一小的停頓間歇,所以,在書寫的途中有能夠停筆理毫的機會。這種調理鋒毫的 方法 ,我們稱之為“紙外調鋒”。

行、草書寫時的調鋒與篆、隸、楷有很大區別,因為,它有筆意的銜接,氣韻的通貫問題。由於這種筆意氣韻要求上制約,使得在書寫過程中不能隨意停頓,否則,行氣會氣斷意阻。寫行、草時必須是要連續書寫的,這樣,就要求書寫之際邊寫邊調鋒,其調鋒的過程須在書寫的一瞬間完成。這種調鋒方法,我們稱之為“紙上調鋒”。

行、草書連續書寫的技巧往往與 其它 的技巧糾纏在一起。首先,與筆速有關。沒有筆速也就無從談連續書寫的問題。其次,與把握線性的技巧相關。行、草書線形的變化非常復雜,連續書寫,瞬間紙上調鋒,要寫出高質量的點線。第三,與字法、章法相關聯。要注重字形的組塑、行氣的通貫和章法的和諧等等。第四,與墨法技巧關系緊密。行書講究墨的層次,講究行氣間的蘸墨點,只有筆在蘸墨時才是間歇與理毫之處。頻頻停筆蘸墨必然擾亂連續書寫的節奏。第五,與風格樣式等關系密切。

此外,連續書寫的技巧與其它非技巧因素也往往糾纏在一起。如文字內容和字的大小因素,書寫時幾案的寬窄與紙的移動因素,等等。可知連續書寫的技巧其難度是不容忽視的。

八、如何落款?

落款是正文組成部分,不可輕視。要點:1、署名是正文字一半以下大小。兩行落款要右高左低,不要換筆。2、落款不能留空過多,要注意輕重比例。3、蓋章作品下墊玻璃加書本。4、印章最好不要超過三個,如果作品需要可以增加。

⑶ 鋼筆草書書法字帖

鋼筆草書字帖,送給正在學習鋼筆草書書法的朋友。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鋼筆草書書法字帖,希望對你有用!

鋼筆草書書法字帖欣賞

鋼筆草書書法字帖圖片4

草書筆法的發力點解析

書法筆法的變化是極為復雜的,尤其是行草書,很難以定量分析。在“發力點”這個問題上變化就十分復雜。發現在傳統經典行草法帖中,古人在“發力點”技巧的運用上是非常有機巧的,手段也是非常多樣的。分析大體有,常規式(或稱經典式)、均衡式和變異式三種“發力點”的技巧。

常規式的“發力點”主要在筆畫的兩端和直折處,其“發力點”相對比較固定。比如漢隸和唐楷比較典型。不管其風格是有多大差異,但在每一筆發力的位置上是非常固定的。凡隸書“蠶頭”和“雁尾”的部位必是“發力點”;凡楷書“藏入”、“頓收”、“折筆”和“鉤根”的部位必是“發力點”的位置。行草書中王羲之、董其昌、趙子昂是典型之例,尤其是趙子昂更趨於經典化,其“發力點”幾乎完全恪守楷法法則。其風格是工整、平穩和嫻雅。

均衡式的“發力點”實際上是沒有清晰的發力點。小篆一系比較典型,尤其鐵線更為典型。朱耷、懷素的草字也具有明顯的均衡“發力點”的特徵。

變異式的“發力點“可能是落在點畫的任何部位。相當多的魏碑楷書具有清晰的這點特徵。與常規經典式的”發力點“比較,發現,它有的按常規”發力點“發力,更多的是不按常規的”發力點“發力。如以撇為例,常規的”發力點“是在起筆處,極為少見將”發力點”下移到別處,而北碑撇的“發力點‘可以設在這一筆的任何部位。這種”發力點“的變異會直接造成線形的變異和風格上的差異。故而形成了北碑的一石一格、一石一貌的現象。在行書體系中,在“發力點”上變異較大較明顯的當屬米芾、鄭燮、王鐸和張瑞圖。米芾、鄭燮和王鐸是從常規經典式“發力點”技巧和鋒變中蛻變而來,而張瑞圖的“發力點”與鋒異變則走向了另類。

當運筆均衡發力時,鋒變小,點畫多顯長短之別而少重輕之異,其節奏也就不清晰明快;當運筆不均衡發力時,鋒變跌宕,點畫線形變化必然豐富,節奏自然清晰強烈。

在評價筆法的好壞高下時,審其“發力點”是否准確而精到,“發力點”的變異是否精妙而奇巧,應該是一條不應忽視的標准。因為它可以直接反映出書者的功力和造詣。

⑷ 鋼筆楷體書法字帖練字

鋼筆下的楷書,到底會有什麼樣的楷書之美呢?那麼怎麼去寫好一副漂亮的鋼筆楷書呢?多准備一些楷書字帖會不會是非常不錯的選擇呢?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鋼筆楷體書法字帖練字,希望對你有用!

鋼筆楷體書法字帖練字欣賞

鋼筆楷體書法字帖練字圖片4

鋼筆字的間架結構

第一節、重心平穩,蔬密勻稱

要練好間架結構,主要有兩點:重心平穩,蔬密勻稱

一、重心平穩:就是要掌握字的重心,使字站得穩。不管是什麼樣的字,只要把重心安在中心線上,字便平穩。

如:“中”字,豎畫必須占據中心線。

二、疏密勻稱:即每個字不管筆畫多少、結構繁簡,容納在同一方塊中後,看上去沒有過疏過密的感覺。這是因為在書寫時注意到了筆畫肥瘦、長短的變化、部位之間的呼應、照顧、各占適當的位置、認真講究搭配的緣故。

如:“個”和“緣”字,盡管筆畫的多少不同,但注意到了筆畫的粗細長短、部位的呼應,看起來就順眼。

第二節獨體字

獨體字一般筆畫較少,書寫時除了注重重心平穩外,更要注意字的長、寬、窄、大、小

一、長:長者,勿寬。如:“月、直”等字。

二、短:短者,勿長。如:“白、工”等字。

三、大:大者,勿出。如:“大、馬”等字。

四、小:小者,略小於其他字。如:“小、口、日”等字。

第三節合體字

一、左右結構

1、左右相等:如:比、那

2、左窄右寬:如:把、投

3、左寬右窄:如:能、期

二、左中右結構

1、左中右相等:如:鍛、撤

2、左窄中右寬:如:微、激

3、左中窄右寬:如:傾、慨

4、左右寬,中間窄:辯、翻

三、上下結構

1、上下相等:如:益、楚

2、上長下短:如:烈、思

3、上短下長:如:節、貢

4、上窄下寬,上短下長:如:花、呆

5、上窄下寬,上長下短:如:忠、集

6、上寬下窄:如:曹、育

四、上中下結構

上中下結構的字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的部位縱向組合而成,較為復雜,各部分所佔比例隨字而定。如:等、崇、察等。

五、包圍結構

1、 左上包圍:如:厚、慶、屈

2、 左下包圍:如:道、通、建

3、 上三麵包圍::如:同、問、用

4、 全包圍:如:國、因、田

第四節向背法、呼應法

一、向背法

筆畫之間有相互抱持意義的稱為"向",也叫"相向"。

筆畫之間有相互背弛意義的稱為"背",也叫"向背"。

所謂的向背法,即指相向與向背的方法。相向和向背,不僅使筆畫產生了變化,更主要的是在字的結構中起到了楫讓顧盼的作用,使字型在平穩中能求得變化,又在變化中能獲得協調。

二、呼應法

呼應法,是指前筆畫的收尾與後筆畫的起筆之間連帶的方法。前者為呼,後者為應。它是以外在連貫形式和內在連貫意義兩種姿態存在的。所謂外在連貫形式,是筆畫間有形的連帶;而內在連貫意義,則是筆畫間無形的連帶。外在連貫是通過筆畫的直接連帶獲得的,內在連貫是通過筆畫的空間運筆而得到。楷書的呼應取決於內在連貫,行書的呼應多來自外在連貫。

⑸ 優秀硬筆行書書法字帖

如何寫好一篇硬筆行書呢?是很多人都比較在意的事情。那麼,其實在家中准備多一點行書字帖的話,每天多多臨摹,效果也是蠻大的。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優秀硬筆行書書法字帖,希望對你有用!

優秀硬筆行書書法字帖欣賞

優秀硬筆行書書法字帖圖片4

行書用筆五要素

行書書法的用筆方法很多,具有靈活性、伸縮性、多樣性等特點。所以,我們掌握行書行書的用筆特點是有助於我們書寫行書書法,有利於我們的進步,行書書法用筆的熟練與否,直接關繫到書寫質量。

第一、行書書法用筆,要揮毫得當。行書書法要行筆時即按得下,又提得起,若用小毫寫行書書法大字,就會捉襟見肘,形同枯槁。其實,行書書法字體的肥瘦,亦往往與用筆的大小、深淺有著密切的關系,行書書法用筆毫太過,則行書書法筆畫就會刻板、扁平、浮薄而失天機。

第二、行書書法用筆,要筆筆送到,行書書法是很飽滿的書法藝術作品。所謂行書書法用筆要筆筆送到,就是在一個行書書法筆畫運行的過程中,要使筆鋒到位,不能筆肚到了筆畫末端,而筆尖才到中途即挑出或折出。這是行書書法行筆提起的關鍵,這筆筆送到的功夫來源於我們對楷書書法筆法的功底,不然送不到位,筆畫質量就差,行書的筆筆送到是緩和了書法藝術鼓噪的力道。

第三、行書書法用筆,要欲橫先豎、欲豎先橫,還要做到牽絲不粗。行書書法橫畫、豎畫的起筆不論藏露,都與楷則原理一致。橫畫中不承上畫的露鋒起筆,尤須注意,不使尖筆過多,以防筆畫的單薄刻削,要使起筆處豐滿厚實,在行書書法寫作時,如果是字與字的縈帶犖絲粗了,就會有喧賓奪主、連綿纏繞之嫌。

第四、行書書法用筆,要注意書寫時的轉鋒如筋、縱筆展放、搭鋒變化。行書書法的轉鋒要達到如筋環一樣的效果,具有立體感,在書寫的時候,可以做灑脫,大膽的創作,盡情揮灑縱橫,這樣的行書書法就會呈現出了氣勢奔放、筆姿靈動的藝術效果。我們說的搭鋒變化,就要說搭鋒在一幅行書作品中,能起著變換姿態、產生節奏增加變化的作用。

第五、行書書法用筆,要做到接筆輕捷、圍筆流暢、翻筆生動、順應自然。行書書法所涉及的是每一行中字與字之間的聯系,是行書章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通過富有韻味、富有情趣、富有生動變化的內在(無形)或外在(有形)的運動軌跡來表現。所以我們說行書書法用筆,要做到接筆輕捷、圍筆流暢、翻筆生動、順應自然,書法的高妙在於人力使然中體現自然,這是一個很高的境界。

行書書法的用筆老辣,是“通會之際,人書俱老”的一種標志,並非故意造作可為。行書書法的用筆特點也是行書在發展過程中,根據前人書法藝術創作來總結的,學習書法就要懂得書法藝術發展的每一個特點,這樣才會有利於中國書法的發展。

⑹ 楷書書法字帖大全圖片

目前,許多學生不善於寫毛筆字。為了使學生寫好毛筆字,我們加強了書法教學。我們的書法教學,是從楷書入手的,下面我帶給大家的是 楷書書法 字帖大全圖片,希望你們喜歡。

楷書書法字帖大全圖片欣賞:

楷書書法字帖圖片1

楷書書法字帖圖片2

楷書書法字帖圖片3

楷書書法字帖圖片4

楷書書法字帖圖片5

楷書的點畫寫法:

中國歷史上擅長楷書的書家眾多,他們的書法作品各具風格,初學楷書的同志,應該先學習點、橫、豎、撇、捺、鉤等基本點畫的寫法,然後再根據自己的 愛好 ,選擇自己喜愛的碑帖臨摹,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寫出的點畫和結構就能逐漸接近所臨的碑帖。

現將基本點畫的寫法列表說明:

1、撇的藏鋒法:落筆、折筆與點的寫法大致相同,然後向左逐漸提筆撇出,速度既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太快了,尾部過尖過細,這樣會形成病筆“鼠尾”,並旦筆畫的長短也不易控制;太慢了,尾部又會鈍而無鋒。

2、露鋒法是筆鋒直落,然後調整筆鋒成中鋒撇出。

3、橫的藏鋒法:逆鋒起筆――欲右先左,到左端時折筆下頓,再輕提筆用中鋒向右行,至長短合度時先輕提筆用側鋒寫出右上端的稜角,然後頓筆,至右下端時轉筆左收。

4、露鋒法是筆往右下方一落在紙上,立即用中鋒往右行,其餘提筆、頓筆、收筆都與藏鋒法同。用露鋒法寫橫時,特別要注意落筆不可過於往右下方切鋒,否則橫的左端會菲薄虛浮。

5、點的藏鋒法:逆鋒起筆――欲下先上,到頂端折筆,不能用轉筆法,轉則頂端不尖銳,然後往右下方行筆,至底部左下方轉筆,最後往左上方收筆。點的形狀是上尖下圓,腹(左邊)平背(右邊)圓。

6、露鋒法是順鋒直下筆――這種用筆法又稱切鋒,其餘行筆、收筆都和藏鋒法相同。

7、捺的藏鋒法:逆鋒起筆――欲有先左,然後向上轉筆(如用圓規畫圓,又像用毛筆畫半個小圓點),再立即往右下行並逐漸按筆使筆畫逐漸加粗,將出鋒時駐筆,最後順勢提筆出鋒。書寫的全過程可以用“逆入平出”來概括。平出指的是捺角時不可以有折角。

捺中較陡直者稱為縱捺,又稱金刀,用於木、本、來、史等字;較平緩者稱為橫捺,又稱游魚,用於走之等。凡縱捺首端與其他筆畫相銜接而不外露者,起筆可順而不逆。

8、橫捺的露鋒法是順鋒直落,然後側鋒上行,其餘行筆、駐筆、出鋒均與藏鋒法同。

豎有懸針、垂露之異,下部收筆呈露水將滴狀者稱垂露部出鋒尖銳如針狀者稱懸針。

9、垂露豎的藏鋒法:逆鋒起筆,折筆向下,調整筆鋒成中鋒下行,至長短合度時稍提筆往左(或右)回鋒收筆。

10、露鋒法是切鋒直落,調整筆鋒成中鋒行筆,其餘筆法均與藏鋒法同。

11、懸針豎的藏鋒法、露鋒法起筆、行筆均與垂露豎同,至長短合度時緩緩提筆出鋒,其速度要求近似撇,但比撇更慢些。因為懸針豎如中流砥柱,中正不欹,如果出鋒過快,可能出現歪斜、虛飄的現象。懸針最難的是寫得不偏不斜,有如鐵柱兀立而又不僵直,初學者只有勤學苦練才能得心應手。

一、鉤的變化最多,這里先講最基本的兩種――左鉤和右鉤。

左鉤和右鉤都附屬於豎。豎至下部將出鉤時先微提筆向左下行(這樣就在豎的右方出現了稜角),至鉤的底部時衄筆向左挑出即形成左鉤。右鉤與左鉤筆法同,只是方向相反。另有一種右鉤,看上去像是兩筆寫成的,稱之為搭鉤,用於辰、氏等右邊有長捺或長戈等字。其寫法是,豎至長短合度將要寫鉤時,先駐筆,然後提筆左行,折筆下頓,最後提筆挑出。

學會了左鉤、右鉤之後,可進一步學習獅口、鳳翅、寶蓋、龍尾、直戈、橫戈等。

獅口的寫法是:用筆如寫橫畫,至轉折處先提後頓,調整筆鋒成中鋒向左下行筆,至長短合度時衄筆向上,順勢提筆挑出。獅口法用於句、勻、蜀、南、馬、為等字。

鳳翅的寫法是:用筆如同橫畫,至轉折處先提後頓,調整筆鋒成中鋒,然後中鋒行筆如循規作圓,至長短合度時,衄筆順勢挑出。寫鳳翅時要求轉折處和將出鉤處要粗些,中間部分要細些。鳳翅法用於風、鳳等字。

寶蓋的寫法分為方筆式和圓筆式:

1、方筆式:用筆如同橫畫,至轉折處先提後頓,回鋒至轉折處再鋪毫用中鋒或側鋒出鉤。

2、圓筆式:用筆如同橫畫,至轉折處先提後頓,用中鋒迴旋至轉折處出鉤。此法多見於柳體。

無論方筆式、圓筆式,所出之鉤宜平不宜垂,以便與寶蓋下的部分相呼應。寶蓋法用於空、寶、予、冠等字。

龍尾的寫法是:用筆如同豎畫,轉折時如循規作圓,邊行邊轉動筆鋒,行過彎轉處後用筆如同橫畫,至長短合度時覷筆上挑出鉤。

龍尾的彎轉處除歐體外都應作弧線,而不應作方角,此處運筆應稍快,以表現鐵畫銀鉤的力感。過了彎轉處如作橫畫的部分宜微上翹不可下垂,下垂則有懈怠之感。龍尾用於也、元、見、筆等字。

直戈的寫法是:起筆如豎,然後向右下方行筆,至長短合度時衄鋒向右上方挑出鉤。

寫直戈上段與下段宜稍直、稍粗,而中段宜稍曲、稍細。辟如人的身體,肩寬臀豐腰細則健美,腰粗肩臀窄則顯得笨拙。直戈不宜過直或過曲,過直顯得生硬,過曲顯得柔弱,貴在剛柔相濟。直戈用於戈、武、成、盛等字。

橫戈的寫法是:順鋒直落筆,以求尖銳,如循規作圓隨行隨轉,行筆至如新月形時即駐筆,然後衄筆向左上方出鉤。

橫戈宜曲不宜直,宜短不宜長,所出之鉤較龍尾之尾略長橫戈用於心、必等字。

⑺ 行楷書法字帖

優秀的行楷書法字帖,幫助你在行楷字方面的進步。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行楷書法字帖,希望對你有用!

行楷書法字帖欣賞

行楷書法字帖圖片4

當代楷書的發展

當代楷書創作,依託經典進行考量,存在一些誤區。這種誤區表現在碑學范疇楷書的創作中,往往在於誤將筆墨的粗野、字型的過度誇張變型當作碑學體系雄強之美的表達方式,其背後所隱藏的是缺少對書法本體的細微體察。魏書固然有神采飛揚之作,但其本質,無不落實於天真渾厚,內質沉靜艱深。而當代某些創作,一味張揚個性的背後,恰恰是底氣不足,缺乏真實的個性。作為楷書,當其完全喪失詳、靜之美,實際上也就喪失了楷書存在的深厚社會文化背景。

而純粹帖學體系的楷書,往往局限於一家一體,追求小情調,小趣味,以陰柔的審美趨向為主要特徵,其筆調過於流走,其形態多過於秀美。作為個人的逸興閑情,歷史亦不乏其人,但如若從歷史的角度,從一個書法創作者的歷史責任進行考量,則該類楷書創作則缺少藝術創作的本質元素:創新元素。在這樣一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藝術創作者必須承擔應有的文化責任,所以對於此類楷書創作也應當保持清醒的認識,這可以是創作的起點,但決不應該成為創作的終極目標。

⑻ 顏真卿楷體毛筆書法字帖作品

顏真卿是我國著名的書法家之一,他的楷體書法作品有非常高的藝術特色。現如今,顏真卿的字體被許多人創作成毛筆書法字帖,受到許多人的歡迎。下面是我整理的顏真卿楷體毛筆書法字帖作品。

顏真卿好看的楷體毛筆字帖圖片

魯公是書史上居承先啟後地位的偉大人物,他的正書,向以博厚雄強著稱,“鋒絕劍摧,驚飛逸勢”,以《顏家廟碑》為代表;至於摩崖大家,氣勢磅礴,以《大唐中興頌》最著;至最高境界,表現沖和淡遠之韻致者,則推李玄靖碑。行草道勁秀挺,古意盎然,以祭侄稿為第一。

顏真卿的人物介紹

顏真卿是進士出身,他是在任平原太守時始聞名於世。安祿山起兵范陽時,河北各郡皆降服,唯有顏真卿固守平原城,為義軍盟主,為唐朝盡力。最後他奉德宗之命,前往叛將李希烈處勸降,不幸遇害。而他一生忠烈杯壯的事跡,更是提高其於書法界的地位。顏真卿的字宛如其人,自始至終均用正鋒,因此所謂顏法的定型化筆法其藝術價值較少,但此筆法卻能充分發揮男性的沉著,剛毅。

⑼ 鋼筆書法行書字帖

鋼筆行書字帖,很俊美優秀的鋼筆行書書法,讓我們一起來看下字帖中的行書之美吧。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鋼筆書法行書字帖,希望對你有用!

鋼筆書法行書字帖欣賞

鋼筆書法行書字帖圖片4

行書的歷史風韻

在元朝,行書如同楷書一樣,還是要首推趙孟。趙孟的行書一掃兩宋書壇,獨標晉唐風韻。他對《蘭亭序》深有研究,其臨本可入晉唐之室,他自己也深得李北海之神髓。無論知書與否,見到趙孟行書的人,無不稱絕。他的代表作品有:《蘭亭十三跋》、《凈土祠》、《洛神賦》、《中峰和尚寺》、《心經》等,其中《心經》更可瞻其風采。此帖是他中年的作品,流麗娟秀、字字可愛。

明代文徵明以行書見長,他的行書作品主要有:《文信國詩》、《滿江紅》、《赤壁賦》、《行書心經》、《滕王閣序》等。其行書用筆、法度精嚴,極少有失度現象,中、側鋒運用自然得當,深得筆勢勁健之妙。

明代董其昌最為世人所推崇的就是他的行書。其行書靈秀天然、少有雕琢,墨色清潤閑淡,結字奇宕瀟灑,章法寬綽而不凋疏。董其昌的行書傳世甚多,代表作有《書宋詞冊》等。

清代的傅山、王鐸、鄭板橋、何紹基都是行書大家。傅山行書圓轉自如、天真爛漫;王鐸的行書氣勢連貫、節奏強烈;鄭板橋的行書隸、楷參半,間行、間草;何紹基的行書法顏真卿的《爭座位帖》和《裴將軍詩》,卓然自成一家,世有“何全之說”。

第一,重心平穩,欹正相錯。重心平穩是書法結體最根本的一條規律,由於行書處於動勢,是在一種相對的運動狀態中使重心保持平穩,就像人跑步時要身體前傾以助跑一樣,書寫行書也需在正的同時,體勢欹側、跌宕起伏、縱橫參差、富有意趣,給人以一種奇肆豪放的感覺。行書的結字寓平於險,或寓險於平,即“勢似奇而反正”,平中求險把握住字的重心,然後調動各種字的個性特點,既有誇張,又合情理。

第二,開合伸縮,疏密得宜。“開合”、“疏密”是行書結構中點畫和點畫之間的布白方法。行書的結構安排一定要抓住每個字的核心所在,然後有聚有散、抑揚頓挫。搭配時既不能平板,又不能狂怪。凡獨體字,結構難於密;合體字則結構難於疏;而重字,忌過闊。只有掌握好開合伸縮,結體才會疏密得宜、修短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