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資訊 » 樂高圖片恐龍為什麼長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樂高圖片恐龍為什麼長

發布時間: 2022-09-09 11:50:45

A. 恐龍長得巨大無比的原因是什麼

史前生物體型巨大的原因是那時的氣候及大氣含氧量決定的,當然是適應環境了。

在很久很久以前,大約距離今天有2億到7千萬年的時候,我們的地球上生活著一個龐大的家族,它們統治著海洋、陸地和天空,其他一切動物都無法和它們對抗,它們是名符其實的霸主,這就是恐龍。

在那個時候,地球的氣候溫暖濕潤,遍地都是茂密的森林,森林裡居住著各種各樣的動物,所以,不論是吃植物還是吃動物的恐龍,都有享受不盡的美食。因為有了這么好的環境,恐龍們一般都長得巨大無比。

(1)樂高圖片恐龍為什麼長擴展閱讀:

草食性恐龍能夠吃到的植物受限於它們的身高,所以有些小型草食性恐龍為了吃到高處的植物葉子,會用後肢站立。肉食性恐龍以草食性恐龍和其他動物為食。各種恐龍不同的覓食方式也會在它們的牙齒上體現出來。

銳利的牙齒和爪子是肉食類恐龍獵食的武器。暴龍類恐龍會尋找落單的草食性恐龍,因此常常單獨行動。而有些恐龍則會群體行動,鎖定獵物後蜂擁而上,並用第二根趾頭的腳爪割開獵物的腹部。

草食性恐龍一般會有一些特殊的「裝備」來對付肉食性恐龍的攻擊,這些裝備有時是堅韌的皮甲、骨棒或骨釘,有時是有力的尾巴。

B. 恐龍為什麼能長得那麼龐大

生物的體形由當時的環境決定,具體的有重力加速度,科幻影片里會有涉及,它越小生物的體形越大。氧氣的濃度,它越濃生物的體形越大。碳氧化合物的濃度會影響植物的體形,濃度越高體形越大。這兩個可以總稱為營養物質的濃度。溫度對生物的體形也有影響,這個會因不同的種類而有不同。基因也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恐龍當時的環境符合以上的部分要求,所以會長那麼大。恐龍一代是巨型的一代,可以說是空前絕後,歷史上少有體形普遍這么大的時代。而體形過大導致適應性過差也是導致其滅絕的重要因素之一。

C. 恐龍為什麼那麼大

為什麼有些恐龍個兒那麼大 著名的霸王龍,從頭到尾長達15米,站起來有6米高,差一點有兩層普通樓房那麼高了。真是一個可怕的龐然大物! 其實在恐龍家族中,霸王龍只能算是中等身材。真正的龐然大物是蜥腳類恐龍,它們包括馬門溪龍、雷龍、梁龍、胸襟龍等,體長20-30米平平常常,抬頭5-6層樓的高度也不足為奇。最大的蜥腳類——震龍長達42.67米,重約80噸。你說嚇人不嚇人? 盡管恐龍中也有不少是比較矮小的,但平均而言,它們比古今任何種類的陸生動物都要大得多。 究竟最大的恐龍有多大現在還不清楚。 另外,科學家也一直弄不明白,為什麼有些恐龍長那麼大?對它們的生存到底有什麼好處? 有人認為,爬行動物與哺乳動物的生長方式不一樣。哺乳動物快速長到成年階段後,接著便衰老,便死亡。它們的壽命比較短促,個頭一般都不大(這里說的是陸地上的哺乳動物)。 但大型的爬行動物卻具有無限的生長力,只要它們不死,一輩子都在慢慢長個子。大型蜥腳類恐龍能活200多年,200年不停地生長,個頭自然會長得非常大。 又有人提出,中生代不僅許多恐龍軀體很大,海洋里的菊石(一種頭足動物)也很大,有的大如車輪子;侏羅紀有一種蝗蟲,體長可達1米以上;有一種翼龍,翼展達15米,像一架飛機那樣大。這是什麼原因呢? 有人推測,當時地球空氣密度比較大;也有人推測,當時地心引力比較小。還有人說可能與宇宙因素有關。當然,這些原因都可使動物長得很大。 那麼,體大在生存上是否有好處呢? 科學家也是各有各的認識。有的說在中生代這種特定環境中,體大對生存競爭是有利的。例如,蜥腳類恐龍的龐大身軀對本身就是一種防禦。吃植物的雷龍比吃肉的躍龍體重大13倍;吃植物的四川峨眉龍比吃肉的建設氣龍體重大20倍。面對這么大的捕獵對象,食肉龍如果單槍匹馬地干,肯定會落得一個「偷雞不著蝕把米」的下場,更何況,蜥腳類恐龍還具有一定的自衛能力呢。 據觀察,一頭兇猛的非洲獅只能捕捉比自己體重大2-3倍的斑馬,並不是多大的動物都能對付。由此可見,體大確實有一定的防禦功能。 龐大的身軀對佔領生活環境、急奪食物稱霸地球,不能說沒有好處,要不,有些恐龍就不會競相往大里長了。特別是植食龍和肉食龍之間,前者為了自衛越長越大;後者為了捕食前者也不甘落後地增大自己的身軀。 然而,大有大的難處。有不少學者卻認為,體大並無好處可言。體大的動物肚皮大,吃得多,像蜥腳類恐龍,偌大的身體,而腦袋卻很小,吃食問題不好解決,如果環境一有變化,首先被淘汰的就是巨大的動物。 恐龍為什麼長那麼大?目前還沒有一個令人信服的說法。然而恐龍在整個中生代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功,可在中生代末它們卻又令人不解地悄然消失。它們的成功與失敗都與身軀龐大有些關系。
麻煩採納,謝謝!

D. 關於恐龍的詳細資料及圖片

解釋一:網路上經常把像貌不好的女孩子叫「恐龍」。
解釋二:中生代的一種生物。詳細說明如下

恐龍…是出現於二億四千五百萬年前,並繁榮於六千五百萬年前結束之中生代的爬蟲類。恐龍在某一時期突然消失,成為地球生物進化史上的一個謎,這個迷至今仍無人能解。地球過去的生物,均被記錄在化石之中。中生代的地層中,即曾發現許多恐龍的化石。其中可以見到大量或呈現各式各樣形狀的骨骼。但是,在緊接著的新生代地層中,卻完全看不到恐龍的化石。由此推知恐龍在中生代時一起滅絕了。
關於恐龍絕種的真正原因,自古以來即眾說紛雲,但都沒有一個一定的論點,因此到目前為止仍究是一個未解的謎題,在此僅將一些較為人所知的說法分述如下:
一.隕石碰撞說:
距今六千五百萬年前,一顆巨大的隕石曾撞擊地球,使得君臨地球長達一億數千萬年的恐龍絕種。此理論是由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路易.阿爾巴列斯博士等四位科學家所提出的。
這一顆巨大的隕石,直徑大約十公里。因撞擊而造成的火山口地形,直徑達兩百公里。因撞擊而產生的能量,若換算成黃色火葯,則相當於一百萬億噸(megaton)。粉塵經由大氣層擴散至成層圈。導致地球持續了數個月的黑暗狀態。在這段期間中,以恐龍為首的許多生物都因之而絕種。
二.彗星碰撞說:
「彗星碰撞說」是以古生物學者—— 戴維 . 勞普以及約翰.塞普柯斯基發表的「古生物的絕種是每兩千六百萬年發生一次」論點為開端而產生的。路易.阿爾巴勒茲將這個論點及自己的理論送給天體物理學者—查理.謬拉,後來謬拉就認為是由於太陽的半星復仇女神星的引力,周期性地把彗星推向地球的緣故。
三.造山運動說:
在白堊紀末期發生的造山運動使得沼澤乾涸,許多以沼澤為家的恐龍就無法再生活下去。因為氣後變化,植物也改變了,食草性的恐龍不能適應新的食物,而相繼滅絕。草食性恐龍滅絕,肉食性恐龍也失去了依持,結果也滅絕了。此一滅絕過程,持續了1,000—2,000萬年。到了白堊紀末期,終至在地球上絕跡。
四.氣候變動說:
由於板塊移動的結果,海流產生改變,更引起氣候巨幅的改變。嚴寒的氣候使植物死亡,恐龍缺乏食物而導致了滅亡。
五.火山噴火說:
因為火山的爆發,二氧化碳大量噴出,造成地球急激的溫室效應,使得食物死亡。而且,火山噴火使得鹽素大量釋出,臭氧層破裂,有害的紫外線照射地球表面,造成生物滅亡。

六.海洋潮退說:
根據巴克的說法,海洋潮退,陸地接壤時,生物彼此相接觸,因而造成某種類的生物絕種。例如袋鼠,袋鼠能在歐洲這種島嶼大陸上生存,但在南美大陸上遇見別種動物就宣告滅亡。
除了這種吃與被吃的關系以外,還有疾病與寄生蟲等的傳染問題。
七.溫血動物說:
有些人認為恐龍是溫血性動物,因此可能禁不起白堊紀晚期的寒冷天候而導致無法存活。因為即使恐龍是溫血性,體溫仍然不高,可能和現生樹獺的體溫差不多,而要維持這樣的體溫,也只能生存在熱帶氣候區。同時恐龍的呼吸器官並不完善,不能充分補給氧,而它們又沒有厚毛避免體溫喪失,卻容易從其長尾和長腳上喪失大量熱量。溫血動物和冷血動物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如果體溫降到一定的范圍之下,就要消耗體能以提高體溫,身體也就很快地變得虛弱。它們過於龐大的體驅,不能進入洞中避寒,所以如果寒冷的日子持續幾天,可能就會因為耗盡體力而遭到凍死的命運。
八.自相殘殺說:
有人認為造成恐龍滅絕的真正原因是因為它們自相殘殺的結果——肉食性恐龍以草食恐龍為食,肉食恐龍增加,草食恐龍自然越來越少,最後終於消失,肉食恐龍因無肉可食,就自相殘殺,最後終於同歸於盡。
九.壓迫學說:
恐龍的數目急增,在植物有限的情況下,造成了草食性恐龍的滅絕,接著靠食用草食性恐龍為生的肉食性恐龍也因為食物的不足而跟著死亡。(疑點:何以恐龍會在歷經了長達約兩億年的生態平衡之後突然增加?為此學說成立的重要關鍵,也直接地造成了許多學者對恐龍異常增產的原因檢討。)
十.哺乳類犯人說:
在中生代後半,已有哺乳類的祖先生存。根據化石的記錄,當時的哺乳類體型甚小,數量也十分有限,直到白堊紀的後期,數量才開始急速增加。推測它們屬於以昆蟲等為主食的雜食性,這些小型哺乳類發現恐龍的卵之後,即不斷取而食之。
(本人意見:真的是如此嗎?如果哺乳類戰勝了恐龍,那麼隨著哺乳類化石的增加,恐龍的化石應逐漸減少才對,但事實上並沒有出現這種化石交替的現象。在其它書的記載,哺乳類化石真正的增加,是在恐龍的時代終了之後。而且,恐龍的化石是在突然之間消失。因此,恐龍被哺乳類消滅之說是不能成立的。)
十一.種的老化說:
認為恐龍由於繁榮期間長達一億數千萬年,使得肉體過於巨體化。而且,角和其它骨骼也出現異常發達的現象,因此在生活上產生極大的不便,終於導致絕種。
恐龍中最具代表性的雷龍,體長二十五公尺,體重達三十噸,由於體型過於龐大,使動作遲鈍而喪失了生活能力。另外,三角龍等則因不斷巨大化的三隻角以及保護頭部的骨骼等部位異常發達,反而走向自滅之途。
(本人意見:並非所有的恐龍體型都如此龐大,也有體長僅一公尺左右的小恐龍。另外,也有骨骼像鹿一般,能夠輕快奔跑的恐龍。但為什麼這種恐龍也同時絕種了呢?而且,異常發達的骨骼等部位,在冷血動物體內,推測能夠吸收外界的溫度,也能放出體內的熱,以調節身體的溫度,具有非常有利的功能。由此,我對於恐龍因種的老化而絕種的說法表示懷疑。)
十二.生物鹼學說:
這種學說認為恐龍所生存的最後時期—亦即白堊紀,開始出現顯花植物,其中某些種類含有有毒的生物鹼,恐龍因大量攝食,引起中毒而死亡。因為,哺乳類能夠藉味覺和嗅覺來分辨有毒的植物,但是恐龍卻沒有這種能力。
不過,含有生物鹼的植物並非突然出現於白堊紀後期,在恐龍絕種的五百萬年前已經可以見到。此學說未說明何以恐龍在這段期間內仍能生存。
除了上述的十二種說法之外,還有「傳染病」、「來自宇宙的放射線或超新星的爆炸」「未乘上諾亞方舟」、「太陽系震動說」等較鮮為人知的說法,至於那一個才是最好的說法,全憑各人的想法,並沒有一定的對與錯,畢竟恐龍滅亡之謎還沒有真正解開呀!
最古老的爬蟲類化石可追溯至古生代之『賓西法尼亞紀』(31000萬年前—27500萬年前)。追本溯源,當系由兩棲類演化而來。兩棲類的卵需在水中能始發育。爬蟲類演化出卵殼,可阻止水分散發。此一重大改革,使得爬蟲類可以離開水生活。
到225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的中生代,爬蟲類成了地球上的支配者,故中生代又稱爬蟲類時代。大型爬蟲類恐龍即出現於中生代早期。草食性的梁龍和雷龍,是最大的陸棲動物。霸王龍是肉食性恐龍。另有生活在海中的魚龍及生活於空中的翼龍等。
爬蟲類在地球上繁榮了約1億5千萬年左右。這個時代的動物中,最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恐龍。人們一提到恐龍,眼前就會浮現出一隻巨大而凶暴的動物,其實恐龍中亦有小巧且溫馴的小恐龍。
恐龍屬脊椎動物爬蟲類,曾產於中生代之陸上沼澤,中頸及尾皆長。後肢比前肢長且有尾。其中有數種好食肉,數種好食草,體概巨大,可認為陸生動物中之最大者。其體格在下等之種類,有似最古之鱷及喙頭類,在高等之種類略與鳥類相似。
研究恐龍,全憑化石。古生物學家以其化石,推論其形態及習性。根據古生物學家的研究,恐龍就像現生的動物一樣:有大的,有小的;有的以兩條腿走路;有的以四條腿走路;有的吃植物,有的吃動物;有的皮膚光滑,有的皮膚上有鱗或骨板。其共同相似之處是:所有的恐龍,腦子都很小,蛋下在陸地上(所有的爬蟲類都是如此)。
(1)雷龍:
有些恐龍的身軀十分龐大,像雷龍就是一個例子。在侏羅紀時,地球上的氣候溫暖而潮濕,到處都有青蔥的森林,因為這些豐富的植物性食物,帶來了草食性恐龍的繁榮,雷龍在這個時後也活躍於現在北美洲的平原上。
雷龍的體重約在三十五公噸到五十公噸之間,它那粗壯的腿,有如樹干一樣;長長的脖子,直立起來有七層樓房那樣高,可以說是地球有始最大的動物。雷龍的身體雖然大得驚人,性情卻很溫和,平時以溫帶森林中的植物為食,有時會走入沼澤里,由於水具有浮力,可以減輕它身體的沉重負擔,同時也能躲避像異特龍般凶暴的肉食性恐龍的攻擊。

(2)三觭龍:
劍龍和角龍身上的骨板和骨片,只能用做被動的防衛,而沒辦法做還擊,到了觭龍出現,情勢才逐漸改觀。三觭龍是觭龍中體積最大的,頭上長著兩只長矛似的角,另外一隻角突起於眼睛和鼻孔之間。這樣尖銳的武器,連最可怕的肉食恐龍都要讓它三分。

(3)劍龍:
出現於一億五千萬年前的劍龍,它最大的特徵就是背部聳起的兩排骨板,以及尾巴上生著尖棘。劍龍是草食性的恐龍,行動緩慢,它身上的骨板和尾巴上的尖棘,便成了躲避肉食性恐龍最好的防衛了。

(4)甲龍:
劍龍身上有骨板保護,但骨板遮不到的地方,仍然易受攻擊。當劍龍逐漸絕跡,全身披著骨板的甲龍(犰狳龍)便代之而起。甲龍好像刀槍不入的坦克車,連霸王龍對它也無可奈何。

(5)霸王龍:
霸王龍(暴龍)是肉食性恐龍中最大也是最殘暴的,霸王龍出現的時間已經是恐龍時代的最末期,距離現在大約八千萬年前。霸王龍的身體高達十四公尺,體重大約十公噸,它的後腳十分粗大強壯,甚至能各自撐起一隻犀牛。
從霸王龍的化石發現,它的每一顆牙齒,都大如一個成人的手掌,即使是眼睛也比人頭還大。雖然身體大部份都大得驚人,但是霸王龍的一對前肢卻是既小又短,短得甚至於沒有辦法把食物送入口中,兇手龍也和霸王龍有相同的習性,是很兇猛的動物。

〔6〕鴨冠龍:
鴨冠龍與霸王龍一樣,出現於恐龍時代的末期。鴨冠龍最特別的地方在頭部,它那扁而長的顎骨,像鴨的嘴巴,所以有了鴨冠龍這樣的名字。過去人們以為鴨冠龍的生活與鴨子相似,是在水中游泳,並且以水中植物為生。後來科學家研究鴨冠龍化石的時候發現,它們並不是吃水草為生的,而是以岸上的樹木為食物,鵝冠龍也有同樣的習性。

誰最先發現了恐龍
曼特爾夫婦
在英國南部的蘇塞克斯郡有一個叫做劉易斯的小地方。180年前,這里曾經住著一位名叫曼特爾的鄉村醫生。這位曼特爾先生對大自然充滿了好奇心,特別喜愛收集和研究化石。行醫治病之餘,他常常帶著妻子一起爬山涉水去尋找和採集化石,足跡踏遍了周圍有岩層出露的溝溝坎坎。久而久之,曼特爾夫人也成了一位「自然之友」和化石採集高手。

禽龍
1822年3月的一天,天氣非常的寒冷,可是曼特爾先生還是照常出門去給病人看病。夫人在家裡等著丈夫回來,心理總是惦記著他會不會著涼。後來,曼特爾夫人實在坐不住了,就帶上一件丈夫的衣服出門向著他出診的方向去迎接他。她走在一條正修建的公路上,公路兩旁新開鑿出的陡壁暴露出一層層的岩石。她習慣性地邊走邊觀察兩邊新裸露出來的岩層,忽然,一些亮晶晶的東西引起了她的注意。「這是什麼東西呢?」她一面自言自語,一面走上前去仔細觀看。哇!原來是一些樣子奇特的動物牙齒化石。這些化石牙齒太大了,曼特爾夫人從來沒有見到過這么大的牙齒。發現的興奮使得曼特爾夫人忘記了給丈夫送衣服這件事。她小心翼翼地把這些化石從岩層中取出來帶回了家裡。
晚些時候,曼特爾先生回到了家中。當夫人將新採集到的化石呈現在他眼前的時候,他驚呆了。他見過許許多多遠古動物的化石牙齒,可是沒有一種能夠與這么大、這么奇特的牙齒相似。
在隨後不久,曼特爾先生又在發現化石的地點附近找到了許多這樣的牙齒化石以及相關的骨骼化石。為了弄清這些化石到底屬於什麼動物,曼特爾先生把這些化石帶給了法國博物學家居維葉,請這位當時在全世界都是最有名的學者給予鑒定。
說實在的,居維葉也從來沒有見過這類化石,而他讀過的所有的由前輩科學家撰寫的書籍和論文中也從來沒有提到過這種化石。不過,居維葉還是根據他掌握的相當豐富的動物學知識做了一個判斷,他認為牙齒是犀牛的,骨骼是河馬的,它們的年代都不會太古老。
曼特爾先生對居維葉的鑒定非常懷疑,他認為居維葉的結論太草率了。他決定繼續考證。從此,只要一有機會,他就到各地的博物館去對比標本、查閱數據。
兩年後的一天,他偶然結識了一位在倫敦皇家學院博物館工作的博物學家,此人當時正在研究一種生活在中美洲的現代蜥蜴——鬣蜥。於是,曼特爾先生就帶著那些化石來到倫敦皇家學院博物館,與博物學家收集的鬣蜥的牙齒相對比,結果發現兩者非常地相似。喜出望外的曼特爾先生就此得出結論,認為這些化石屬於一種與鬣蜥同類、但是已經絕滅了的古代爬行動物,並把它命名為「鬣蜥的牙齒」。
後來,隨著發現的化石材料越來越多,人類對這些遠古動物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入,我們知道所謂的「鬣蜥的牙齒」這種動物實際上是種類繁多的恐龍家族的一員;它確實與鬣蜥一樣屬於爬行動物,但是它與真正的鬣蜥的親緣關系比起與其它種的恐龍的關系還要遠呢!但是,按照生物命名法則,這種最早被科學地記錄下來的恐龍的種名的拉丁文字並沒有變,依然是「鬣蜥的牙齒」的意思。不過,它的中文名稱則被譯成為禽龍。
因此請記住:禽龍是科學史上最早記載的恐龍。同時,別忘了曼特爾這個名字以及他那位熱愛大自然的妻子。
誰最先發現了恐龍
普洛特-加龍省-加龍省的故事
曼特爾夫人發現恐龍的故事確實很浪漫,曼特爾先生又能夠以一種嚴謹求實的態度來探索恐龍的歸屬問題,確實是邁出了人類科學地研究恐龍、認識恐龍的第一步。
但是在歷史上,人類早就發現過恐龍的化石,只不過是當時由於知識水平有限,還不能對這些化石進行正確的解釋而已。
早在1000多年前我國的晉朝時代,四川省五城縣就發現過恐龍化石。但是,當時的人們並不知道那是恐龍的遺骸,而是把它們當作是傳說中的龍所遺留下來的骨頭。
英國里丁大學的一位名叫哈士爾特德的研究人員根據一部歷史小說《米爾根先生的妻子》中發現的線索,經過很長時間的研究,翻閱了大量的資料,最近宣布他終於發現了如下的事實:1677年,一個叫普洛特-加龍省-加龍省的英國人編寫了一本關於牛津郡的自然歷史書。在這本書里,普洛特-加龍省-加龍省描述了一件發現於卡羅維拉教區的一個採石場中的巨大的腿骨化石。普洛特-加龍省-加龍省為這塊化石畫了一張很好的插圖,並指出這個大腿骨即不是牛的,也不是馬或大象的,而是屬於一種比它們還大的巨人的。
雖然普洛特-加龍省-加龍省沒有認識到這塊化石是恐龍的,甚至也沒有把它與爬行動物聯系起來,但是他用文字記載和用插圖描繪的這塊標本已經被後來的古生物學家鑒定是一種叫做巨齒龍的恐龍的大腿骨,而這塊化石的發現比曼特爾夫婦發現禽龍早出145年。因此,哈士爾特德認為,普洛特-加龍省-加龍省應該是恐龍化石的第一個發現者和記錄者。
「恐龍」之名的由來

實際上,人類發現恐龍化石的歷史肯定是由來已久。早在曼特爾夫婦發現禽龍之前,歐洲人早就知道地下埋藏有許多奇形怪狀的巨大骨骼化石。但是,當時人們並不知道它們的確切歸屬,因此一直誤認為是「巨人的遺骸」。至於我們中國人,早在2000多年前就開始採集地下出土的大型古動物化石入葯,並把這些化石叫做「龍骨」。誰能肯定,這「龍骨」之名與恐龍化石的發現就沒有聯系嗎?

鸚鵡嘴龍

但是,直到曼特爾夫婦發現了禽龍並與鬣蜥進行了對比,科學界才初步確定了這是一種類似於蜥蜴的、早已滅絕的爬行動物。因此,隨後發現的新類型的恐龍以及其它一些古老的爬行動物,名稱全都和蜥蜴有關,例如「像鯨魚的蜥蜴」、「森林的蜥蜴」等等。同時,由於最初引起人們注意的這些遠古動物化石,往往個體巨大、奇形怪狀,著實令人恐怖。
隨著這些令人恐怖而類似於蜥蜴的遠古動物的化石不斷被發現和發掘,它們的種類積累得越來越多,許多博物學家已經開始意識到它們在動物分類學上應該自成一體。到了1842年,英國古生物學家歐文爵士用拉丁文給它們創造了一個名稱,這個拉丁文由兩個詞根組成,前面的詞根意思就是「恐怖的」,後面的詞根意思就是「蜥蜴」。從此,「恐怖的蜥蜴」就成了這一大類彼此有一定的親緣關系、但是卻表現得形形色色的爬行動物的統稱。我們中國人則既有想像力又有概括力,把這個拉丁名翻譯成了「恐龍」。

馬門溪龍
現在我們知道,恐龍家族中確實有許多令人恐怖的龐然大物,但是也有一些小巧可愛的「小東西」。如果你到北京動物園西邊不遠的中國古動物館去看一看,從身長不足1米的鸚鵡嘴龍到身長達22米的馬門溪龍,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各種恐龍一定會使你對恐龍世界有一個更為全面的了解。
現在我們還知道,恐龍根本就不是蜥蜴。它們雖然都屬於爬行動物,但是在門類繁雜的爬行動物大家族中,恐龍與蜥蜴的親緣關系相差得還相當遠呢!
從靈巧的始盜龍到殘暴的霸王龍
——食肉的獸腳類恐龍
侏羅紀早期的霸主——雙 龍
1942年,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侏羅紀早期地層中發現了一種體形較大的獸腳類恐龍,因為其頭頂上有一對薄薄的V字形骨質 ,科學家把它命名為雙 龍。

雙 龍
雙 龍的身體較為粗壯,頭骨高大,顎骨發達,嘴裂很大,滿嘴的牙齒像鋒利的小刀子一樣,牙齒的前後邊緣上還有小的鋸齒,這些特徵顯示它可以撕碎任何捕獲到的獵物,然後將大塊的肉吞進腹中。此外,雙 龍的頭骨上在眼睛後面的部位都有孔,這些孔使為了更好地附著那些牽動顎骨的肌肉用的,因此雙 龍撕咬的力量一定非常強大。科學家推測,雙 龍可能是侏羅紀早期生態系統中最殘暴、最兇猛的食肉動物。

雙 龍與古腳類恐龍
埋藏在一起
雙 龍的後肢粗壯有力,腳上長有利爪,可以用來捕捉、撕裂獵物。2億年前左右的那段時光里,雙 龍經常出沒在河流湖泊間的高地上或叢林間,追捕著各種各樣的素食動物。它們也可能喜歡孤獨地生活,有時也可能會隱蔽在不易被發覺的地方等待時機偷襲獵物,甚至它們還可能像現代的鬣狗一樣以由於各種原因死去的動物的屍體和腐肉為食。
我國在雲南省晉寧縣也發現過雙 龍的化石。
1987年8月,雲南省昆明市博物館恐龍發掘隊在晉寧縣夕陽鄉發掘出了一具屬於古腳類的雲南龍的化石。不徑而走的消息吸引了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前來觀看。這里的老百姓都是彝族同胞,他們從來沒有聽說過什麼恐龍。但是當他們看到一塊塊化石的時候,一些人覺得這種骨頭形狀的石頭似曾相識。有的人告訴發掘隊說,在夕陽鄉的木桿榔村的山坡上也見過這樣的石頭。
發掘隊跟隨著報信的人來到木桿榔村,那裡果然有一串恐龍的脊椎骨出露在一個小沖溝里。他們決定在這里進行發掘。幾天後,一個觸目驚心的場景出現了。原來這里竟然有兩條恐龍!而且,是兩條完整的恐龍骨架扭在一起,其中一條是古腳類恐龍,而另一條卻是食肉的雙 龍,後者的大嘴正好咬在前者的尾椎骨上。科學家根據化石的這種埋藏狀況推測,這兩條恐龍的死因可能有兩種:一是它們在一場你死我活的搏鬥中兩敗俱傷而雙雙死去;再一種可能就是古腳類恐龍已經死去多日,屍體上的肉已經腐敗變質了,而飢腸轆轆的獸腳類只管填飽肚子,沒想到卻因吃了腐敗變質的古腳類恐龍肉而中毒身死。從二者平靜的姿勢來看,後一種可能性甚至更大些。
中國雙 龍是侏羅紀早期最大的食肉恐龍,身長將近4米,嘴巴又尖又長。它的上顎的前部有一個裂凹,使得前上顎骨能夠活動。科學家推測,它最喜歡吃的大概是其它動物的內臟,因為它的尖嘴可以伸進動物屍體的腹腔中,而頭頂上那兩塊薄板狀的冠狀 可以在頭伸進屍體的腹腔時起到支撐腔壁的作用。
雙 龍也是環特提斯海動物群的成員之一,因此全世界發現的種類都大同小異。它們的化石在現代的南極洲也有發現,說明現在冰天雪地的南極洲在當時可是一個溫暖的恐龍天
大絕滅
恐龍化石被發現近年了,一個個新的種類被不斷地發現,一批批科學家對它們的研究樂此不彼,一代代少年兒童和他們的家長們對這些神秘的遠古生物產生著強烈的興趣。這是為什麼呢?

中生代末大絕滅
這是因為,許許多多的恐龍與我們人類相比實在是太大了,讓我們每個人都不得不思考,它們為什麼會長那麼大呢?還因為,恐龍的種類如此繁多,樣子那麼千奇百怪,不由得使我們想知道,恐龍這個龐大的家族到底有多少成員?
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那麼多曾經浩浩盪盪、生氣勃勃地生活在地球上的恐龍為什麼一個不留地從地球上消失了,沒有留下它們的後代,卻為我們留下了一個難解的謎。這個謎永遠激發著我們去探索、去求知。
現在我們知道,恐龍滅絕的時間是在距今6500萬年前。而且在那個時候,不僅統治了地球達一億多年的各種恐龍全部絕滅了,同樣悲慘的命運還同時降臨到了地球上的陸地、海洋和天空中生活的很多種其它的生物。在這次災難中絕滅的還有蛇頸龍等海洋爬行動物,有翼龍等會飛的爬行動物,有彩蜥等恐龍的陸生爬行動物親戚,有菊石、箭石等海洋無脊椎動物;至於海洋中的微型浮游動植物,鈣質浮游有孔蟲和鈣質微型浮游植物也幾乎被一掃而光。經過這場大劫難,當時地球上大約50%的生物屬和幾乎75%的生物種從地球上永遠地消失了。
這真是一場大絕滅、大災難。大絕滅的結果使得在距今6500萬年這個時間的前後,地球上生物世界的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巨變。這場大絕滅標志著中生代的結束,地球的地質歷史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新生代。
科學家們經過不懈的努力,分析研究了到目前為止可以發現的所有線索,提出了解釋這一大絕滅現象的各種理論。但是至今,關於這場大絕滅的原因仍然沒有找到一個百分之百正確的答案。
也許,這樣的答案等待著你來尋找。
以下,我們將陸續地介紹一些關於恐龍大絕滅原因的理論和學說,即向你介紹一些最基本的背景知識,也希望能夠對你發現更好的解釋提供一些啟發。
小行星撞擊理論
1980年在一個科學討論會上,美國地質學家阿爾瓦雷茨等人根據他們的研究成果,形象生動地宣講了一段發生在距今6500萬年前的驚心動魄的故事:一個陽光燦爛的下午,烈日照耀下的熱帶灌木林中,許多不同種類和形態的恐龍平靜地像往常一樣或在湖邊漫步,或在水中覓食;在森林的邊緣,一隻剛剛孵完卵的鴨嘴龍正在蛋巢邊來回踱步;在一片開闊的原野上,一隻霸王龍正准備撲向一隻巨大的三角龍……
突然,一聲從來沒有聽到過的巨響打破了這個寧靜的世界。一個直徑幾公里大的流星猛烈地撞到地球上。這一撞可不得了,相當於幾萬個原子彈威力的爆炸在頃刻間發生。這是一顆不期而至的小行星,與地球碰撞後產生的撞擊力可達1015噸TNT炸葯爆炸所產生的能量。卷著塵埃的一個巨大的蘑菇雲迅速升起,直沖天空,而後彌散開來,最後把整個地球都籠罩在裡面。很快,恐龍就彼此看不見了,因為黑雲遮天蔽日,白天也沒有了陽光。這種恐怖的狀況持續了一兩年。植物的光合作用中斷了,因而大量枯萎、死亡。吃植物的素食恐龍因此相繼死去。以後,吃肉的恐龍也由於失去了食物而滅絕了。
這段故事是小行星小行星撞擊地球造成恐龍大絕滅學說的精華。後來不斷地被許多科學家給予支持。有些科學家甚至認為地球在這個時期不僅經歷了一次較大的行星撞擊,而且還接連受到了許多次小一些、但是依然嚴重威脅生命的小行星撞擊,其中可以證實的在加勒比海和美國的衣阿華州發現的行星撞擊的痕跡。
這一假說的證據還來自於在世界各地發現的6500萬年前的沉積物中存在的一種氨基酸。這種氨基酸含有大量的銥元素,大量地存在於某些天體里,在地球上卻根本不應該存在。這層富含銥元素的地層在北美洲、歐洲和澳大利亞的許多地區都被先後發現,在我國西藏的岡巴地區幾年前也發現了這層含銥層。
有的科學家認為,這次爆炸使所有恐龍都滅絕了。但是也有一些科學家認為,只有70%的恐龍在當時滅絕,其它的一些恐龍種類則勉強地躲過了劫難,可是在隨後的幾百萬年裡又逐漸絕滅了。這後一種說法並不是沒有道理,因為在6500萬年前的這次事件以後形成的地層里,仍有一些恐龍骨骼被發現。例如,美國新墨西哥洲6000萬年前上下的地層中就曾經發現了恐龍的殘骸。在阿拉斯加新生代的凍土帶里,也發現過三角龍的化石。這些現象似乎說明,在這次小行星撞擊地球引起的大爆炸以後,仍然有一些恐龍掙扎著生活了幾百萬年的時間,最後才因為不適應新的氣候和新的環境而最終相繼滅絕。
最新理論——大規模海底火山爆發
義大利著名物理學家安東尼奧-齊基基最近提出,造成恐龍大絕滅的原因很可能是大規模的海底火山爆發。
齊基基教授認為,白堊紀末期,地球上在海洋底下發生了一系列大規模的火山爆發,從而,影響了海水的熱平衡,並進而引起了陸地氣候的變化,因此影響了需要大量食物維生的恐龍等動物的生存。他的理由是,現代海底火山爆發對海洋和大氣產生的影響是眾所周知的,只是其影響程度比起6500萬年前發生的海底火山爆發的程度小多了。
齊基基教授認為,過去,科學界對海底火山爆發的情況了解得很少

E. 怎樣用家裡的樂高做恐龍

首先,用4塊積木做恐龍的頭和大嘴巴。用兩塊積木,一塊長,一塊短的,做恐龍的脖子。用四個積木,其中兩個長的,兩個短的積木,拼接做成恐龍的身子。

用兩到三個積木拼接做成恐龍的尾巴。再用兩個長積木做恐龍的大腳。瞧!一個強壯有力,精神抖擻,張開大嘴正想大喊的恐龍就做成了。這是寶寶的傑作哦。千萬不要小看小孩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哦。

樂高積木

樂高積木是由丹麥的奧利·柯克·克里斯琴森(Ole Kirk Christiansen)發明的一種塑料積木,一面有凸粒,另一面有可嵌入凸粒的凹槽,形狀有1300多種,每一種形狀都有12種不同的顏色,以紅、黃、藍、白、黑為主。

多數樂高積木都有兩個基本組成部分——上部的突點和內部的孔。積木的突點比孔和側壁之間的空間稍大。當您把積木擠壓在一起時,突點向外推側壁並向里推孔。這種材料有彈性並能保持原形,所以側壁和孔將擠住突點。摩擦力也發揮了作用,它防止兩塊積木滑開。


突點孔接合系統使用干涉配合原理——不使用其他扣件的兩個部件之間基於摩擦力的緊密連接。可以使用三塊2x2的板做成一塊2x2的磚或使用三塊2x4的板做成一塊2x4的磚。或者,可以同時用2x2的磚和板做成2x4的磚。

一般的樂高積木周邊都是90度角,但是成品並不局限於正方形。將足夠多的90度角積木緊密連接在一起,可以搭建兼有球形和曲線形狀的物體。只要有足夠的積木,幾乎可以搭建一切。樂高積木的搭建方案沒有錯對之分,所以不同人的搭建方法可以有很大不同。



F. 恐龍的身體為什麼長得很龐大

長期以來,生物學家對蜥腳類恐龍前所未有的龐大身軀充滿了種種困惑。它們怎樣具有如此龐大的體型?地球上其它陸地動物為何達不到如此「噸位」?現在,地球上最大的陸地動物是非洲象,重量不過在6噸左右。即便在恐龍家族,蜥腳類恐龍也屬於重量級。成年霸王龍重量只有7噸,而最大的非蜥腳類恐龍、稱為巨型山東龍的中國恐龍重量也不過16噸。
在德國波恩大學古生物學家馬丁·桑德(Martin Sander)公布他的研究結果之前,這些疑問一直沒有令人信服的答案。桑德說:「在恐龍體態演變問題上,我們現在的理論條理更清晰。」過去六年,桑德領導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一直在破解蜥腳類恐龍之謎。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蜥腳類恐龍具有許多獨特的生物特徵,在這些特徵的共同作用下,它們擁有了無與倫比的龐大身軀。
桑德的研究是從19世紀古生物學家愛德華·德林克·科普的觀察結果開始的。科普注意到,動物的軀體隨著進化發展而增大,這一理論被稱為「科普法則」。中國北京脊椎動物古生物學與古人類學研究所科普法則專家戴維·霍尼(David Hone)認為,體型龐大具有許多進化優勢。他解釋說:「它們不易成為捕食對象,在尋找食物或交配對象時比競爭對手更有優勢。我們還知道,大型動物一般更易遭遇滅絕的威脅。」
面臨更多挑戰
與身軀嬌小的動物相比,大型動物吃得更多,繁殖速度更慢,一旦遇到困難或食物短缺,會面臨更大的問題。美國布朗大學古生物學家克里斯丁·賈尼斯(Christine Janis)說:「像巨犀這樣的身軀龐大的哺乳動物,它們的化石記錄歷史更短,而身軀嬌小的哺乳動物的化石記錄則更久。」所以,一方面,自然選擇促使動物身體越長越大,另一方面,動物因走上這條道路而得到懲罰。這種對立力量之間的均衡避免大多數陸地動物的體重超過10噸。
體型龐大還帶來其他一些問題。它們如何支撐自己龐大的身軀?身體所需要的食物和氧氣又從哪裡來?蜥腳類恐龍以其特有的方式克服了上述所有的挑戰。蜥腳類恐龍最早出現在距今約2.2億年前,很快長成了龐然大物。已知最早的蜥腳類恐龍是距今2.1億年、15噸重的伊森龍。
20世紀90年代,賈尼斯的研究發現,蜥腳類恐龍身軀龐大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其獨一無二的繁殖方式。同所有的恐龍一樣,蜥腳類恐龍也下蛋。賈尼斯解釋說:「哺乳動物體型越大,後代就越少。但是,大型恐龍可以同時擁有許多蛋和幼仔。雖然恐龍體型在不斷增長,可幼仔的數量並沒有減少。」
類似年輪的生長線
大象每四年產下一頭幼仔,而在同一時間段,恐龍可以下數百個蛋。這樣一來,蜥腳類恐龍就可以消除因其身軀龐大帶來的一個危險。數量是蜥腳類恐龍在面臨危機時,相比於大型哺乳動物具有更快反彈的潛力。支持賈尼斯這一論斷的證據來自於對恐龍蛋化石的研究。蜥腳類恐龍留下了令人吃驚的恐龍蛋和窩的詳細記錄,有時裡面還有保存完好的胚胎。恐龍蛋一般有鴕鳥蛋大小,一窩八個蛋。
蜥腳類恐龍巢穴並沒有顯露出親代撫育的跡象,這進一步增強了成年蜥腳類恐龍繁殖更多後代的能力。但是,下蛋和缺乏親代撫育並不能完全解釋下蛋和不照顧幼仔的原因。於是,桑德又從其他方面入手欲進一步揭開這個謎團。他發現,身軀龐大似乎可以讓蜥腳類恐龍生長速度更快。為了解恐龍增長速度,桑德研究團隊利用顯微鏡對恐龍骨骼進行了檢查。
大多數恐龍的骨骼上都有類似樹木年輪的生長線(growth line)。根據桑德最後得出的結論,蜥腳類恐龍的新陳代謝很快,使它們可以相對快速地獲得龐大體型。他說:「其它類型的恐龍都沒有蜥腳類恐龍這么高的增長速度。」桑德的研究小組對一種重達30噸、名為馬門溪龍的亞洲蜥腳類恐龍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表明這種快速的生長可以轉化為驚人的體重增加。馬門溪龍一年的體重最多可以增加2噸。相比之下,非洲象一年體重不過增加200公斤。
與鳥類一樣復雜的肺泡
生長速度快當然有很多好處,可一旦動物擁有龐大身軀,它們如何應對身體和生活方式的需要?蜥腳類恐龍全都符合相同的基本身體構造:脖子長,腦袋小,龐大的體型如酒桶一般,腿部粗壯結實。桑德及其他研究人員認為,蜥腳類恐龍獨特的身體結構是其具有龐大身軀的重要原因。
20世紀80年代,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傑伊·霍坎南(Jyrki Hokkanen)揭開了這個問題——如何支撐和移動龐大身軀——的謎底。通過分析大型動物的骨骼和肌肉力量,霍坎南發現,即便是體型最大的蜥腳類恐龍,它們的軀體也遠未達到理論上限。他說:「腕龍的體型起碼是別的恐龍的好幾倍,但仍在陸地上行走。」所以,盡管大型蜥腳類恐龍笨重不靈活,但這一缺陷並沒有抑制它們向更大的身軀發展。
一個相關問題是大型蜥腳類恐龍如何獲得足夠的氧氣。2003年,美國俄克拉何馬州薩姆諾貝爾自然歷史博物館的馬休·威德爾(Mathew Wedel)破解了這一謎團。威德爾發現,蜥腳類恐龍的肺部像鳥類一樣。鳥類的呼吸效率遠遠超過哺乳動物。蜥腳類恐龍吸氣時,空氣充滿肺部和體內的肺泡。也就是說,蜥腳類恐龍肺部的新鮮空氣會不停流動,每次呼吸獲得的氧氣量是哺乳動物的2.5倍。威德爾說:「蜥腳類恐龍擁有一套肺泡系統,且它們同鳥類的肺泡一樣復雜。」
恐龍時代的精英
蜥腳類恐龍獨特的身體結構則解釋了這種80噸重的龐然大物如何可以獲得足夠的食物。當今地球上最大的陸地動物都是食草動物,靠吃進大量沒有營養的植物生存。這便要求食草動物不停地吃下去。例如,大象一天當中有18個小時在吃東西,每天消耗掉200公斤的植物。按照這些大型食草動物的標准,蜥腳類恐龍要吃飽一天至少要吞下1噸植物,它們怎麼能做到這一點?
桑德發現,蜥腳類恐龍像長頸鹿一樣的脖子和小腦袋此時起了關鍵作用。脊椎輕可以讓蜥腳類恐龍的脖子長得更長,增加了捕食范圍。如此一來,蜥腳類恐龍站著不動,它們的脖子照樣可以上下左右覓食,從而節省了體力。此外,蜥腳類恐龍不是咀嚼食物,而是用掛鉤似的牙齒將枝葉從植物上咬下來,整個吞入腹中。
正是由於獨特的繁殖和生長方式及身體機構,蜥腳類恐龍才能克服龐大身軀帶來的諸多限制。毫不誇張地說,蜥腳類恐龍就是恐龍時代的「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