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資訊 » 本溪有什麼奇石圖片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本溪有什麼奇石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9-09 16:49:51

㈠ 本溪北宣石有收藏價值嗎

本溪北宣石有收藏價值。本溪北宣石粉白間綠,如蒼山被雪;奇崛崢嶸,如畫中峰巒,本溪石形、質、色、韻兼備,令人驚艷。本溪石外形變化豐富,主要由方解石、雲母和二氧化硅組成;色彩過渡自然,有綠、粉、黃、灰等,其中粉為最常見的色彩,黃、白較少見。本溪石,當地人稱本溪石或者馬牙石,是本溪地區獨有的一種觀賞石。本溪石剛面世時市場認知度不高,石商為了銷售,遂托「宣石」、「本溪宣石」之名入市售賣。因其和較有影響力的傳統名石「宣石」在質色、形態上均有相似之處,而色彩更為豐富,又被傳統宣石藏家稱之為「彩宣」。市場打開後,為了與宣石區分,漸以「本溪石」命名。

㈡ 本溪水洞的石頭都叫什麼名字

本溪水洞裡面的石頭是鍾乳石

㈢ 這是什麼石頭

我看像是鍾乳石。是碳酸鹽岩地區洞穴內生長的。原理是在石灰岩裡面,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滲入石灰岩隙縫中,會溶解其中的碳酸鈣,這溶解了碳酸鈣的水,從洞頂上滴下來時,由於水分蒸發、二氧化碳逸出,使被溶解的鈣質又變成固體,經過漫長的年代由上而下或者由下而上逐漸增長而成的,出現了石鍾乳、石筍、石柱等不同形態石頭。如本溪水洞,石華洞,都有類似的石頭,頗為壯觀,大部分呈乳黃色的,也有白色的,非常漂亮。奇特的鍾乳石擺件很昂貴。你這塊石頭也很漂亮。

㈣ 本溪市有哪些名勝古跡

本溪市中的一個水洞,存在著很多著名的景區,而且都是由幾處景區所組成而來的,對此本溪名勝古跡到底是怎樣的呢?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本溪名勝古跡有哪些

五女山

五女山位於桓仁滿族自治縣桓仁鎮北側8公里處,相傳有五女屯兵其上,因此得名。這里曾是高句麗民族開國都城,作為高句麗王城之一,桓仁五女山山城與吉林省集安市的高句麗遺跡一起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五女山景色秀美,山上的飛來峰獨矗一幟,一線天幽壑深遠,鬼斧神工。一線天最深處31米,最窄處0.65米,站在其中向上仰望,僅為一線藍天。你還可登太極亭憑欄遠眺,觀山下川流迂曲;登臨點將台,則可見桓龍湖卧踞足下,十分壯美。五女山山城依山勢而建,呈不規則的楔型,南北長1540米,分山腰的外城和山頂的內城兩部分。山城東、西、北三面都是百尺峭壁,南面是險峻的陡坡,地形易守難攻。目前城內主要發現了3處大型建築遺址以及城牆、哨所、兵營、蓄水池等遺址。五女山博物館座落在世界文化遺產五女山山城西南腳下,依山傍湖,環境幽雅。博物館內採用多媒體幻影成像、場景復原、電子圖書等表現形式,重現了高句麗初創時期的輝煌歷史,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㈤ 他花1.8萬買「白發魔石」,6個月後發現石頭變了,為何

最近幾年,有個話題特別火,那就是——「脫發怎麼辦」,算算時間,第一批90後今年也已經30歲了,曾經的叛逆少年們紛紛成了「孩子他爸、孩子他媽」,隨著年齡的增長,肩頭的壓力越來越大,他們腦袋上的頭發也是越來越少,真是淡淡的憂傷。

田恩宏終於得到了心心念念的答案,於是他決定把自己珍藏多年的「白發魔石」交給專家們保管,如今這塊神奇的「白發魔石」被收藏於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標本館,後來還在「全國文化奇石展」中得了好幾次金獎呢!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標本館親自看看。

㈥ 本溪遼硯

遼硯獨產於中國遼寧本溪,其特有的地質地貌經上億年演變 ,形成褐石紅和石青綠兩種奇石,即紫雲石和青雲石,此硯石素有「滑而不流墨,澀而不磨筆,養墨為群硯之首」的雅謄。這為遼硯的創作和雕刻提供了極為寶貴的天然資源。青藍色的石材上,生有凡纓紫紅色的紋理,似藍天紅霞凝於硯台之中,望去令人浮想聯翩,文恩泉涌,倍受歷代文人雅士的珍愛。當年張學良將軍與其蒙師白永禎和贊遼硯的絕句為:「關東山裡奇寶開,藍天紅霞凝石才。能工巧匠雕遼硯,珍品獨秀四寶齋」。 遼硯與端硯、徽硯並稱為中國三大名硯。

㈦ 本溪水洞都有什麼奇石叫什麼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1-06

㈧ 怎麼介紹本溪水洞

本溪水洞位於遼寧省本溪市東北35公里處,由水洞、溫泉寺、湯溝、關門山、鐵剎、廟後山6個景區組成,融山、水、洞、泉、湖、古人類 文化 遺址於一體,沿太子河呈帶狀分布,總面積200平方公里。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2020年5篇遼寧本溪水洞的 導游詞 範文 ,歡迎借鑒參考。

5篇遼寧本溪水洞的導游詞(一)

歡迎各位來到本溪水洞!

本溪水洞位於本溪縣境內,距本溪市35公里的東部山區太子河畔,是數百萬年前第三世紀後期形成的大型石灰岩沖水岩洞。這里風光十分秀美,以洞奇、石異、水幽而著稱。

水洞由三洞組成。主洞是一條長達5800米的地下沖水溶洞,也是目前發現的世界第一長的地下沖水溶洞,現已開發2800米,被譽為‘天下奇觀’。輔洞為旱洞,現已利用天然洞穴,建立了古生物展覽館,再現了億萬年古生物的進化過程。此外,還有一個泄水洞。

如今,水洞連同周圍的溫泉、廟後山、關山門、湯溝和鐵剎山等共同形成本溪水洞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國家4A級旅遊區。

來,現在我們就一起來領略著奇異的水洞風光吧!

水洞的洞口坐南朝北,上面刻著的‘本溪水洞’四個大字是1983年,薄一波同志游覽本溪時親手題寫的。

這里是古文化遺址。考古學家在這里發掘了大量的石器、磨製陶器等文物,說明遼東先民早在1萬年前就曾在這里生息繁衍。

水洞大廳也叫迎客廳,可容納千人以上。迎客大廳與三洞相連。右側的事旱洞,左側的是泄水洞。正前方的是水洞。

這里是旱洞,呈橢圓形。這里建成了古生物宮,展示了古生物的進化演變過程。

請隨我乘船游覽水洞。水洞又稱「九曲銀河」,面積3.6萬平方米。洞中的暗河四季不竭,平均水深1.5米,最深處可達7米。可以說,游覽本溪水洞,好比「古洞泛舟」。水洞按其景觀形體可分為「二門、三峽、七宮、九曲」,共有100餘處景觀。洞中景物全部為自然形成。大家請看,那是「寶蓮燈」,前面是「芙蓉峽」。蓮花又稱芙蓉,深受我國人民的喜愛,與梅、蘭、菊、牡丹、芍葯一起並稱歷史上6大名花。蓮花本應向上開放,這里卻是倒懸。

繼續前行,便是「廣寒宮「。也就是月宮,嫦娥住的地方。

出了廣寒宮,便是「雙劍峽」。鍾乳石就猶如利劍,高懸在上,在此游覽,真是「船在水中行,人在劍叢過」。

過了雙劍峽,就是「九曲銀河」的第一門----「劍門」。穿過劍門,豁然開朗,洞體突然高大寬敞起來,是九曲銀河洞最奇、最美之處。

現在進入「九曲銀河」的第二門——虎閘門。看,那塊岩石真是貌似一直兇猛的大虎。

前方進入「玉象峽」,這是‘九曲銀河’最長的一段,約700米。

現在看到的這座‘大斜塔’,斜度竟然超過比薩斜塔30°,堪稱世界之最。

遊客朋友們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冰雪世界」---北極宮。北極宮是九曲銀河中最大的一宮。

過了 大雪 山,前方的是「九曲銀河」第六宮---「玉女宮」。河中島上的那個石筍,多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啊!

現在看到的是九曲銀河最後一宮---「源泉宮」。這里是本溪水洞已經開發部分的盡頭,地下暗河中的流水由此湧出。

遊客朋友們,我們已經游覽了開發部分的最末端,前方巨大石壁讓我們無法繼續前行。但是,水洞並沒到盡頭,距發現,還有3000米以上,所以啊,水洞未來的開發前景十分廣闊。

朋友們盡情地觀賞了這座水洞的種.種奇觀,大家可能要問:如此大的洞穴是怎麼形成的呢?地下暗河水源來自哪裡呢?

其實,水洞的形成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距今4.5億年時,本溪還是一片淺海,大量的石灰岩沉積下來。以後歷經了5次劇烈的地質構造運動,尤其是7000萬年前的燕山造山運動,本溪不僅由淺海變為陸地,而且在沉積的石灰岩中間產生了大大小小的裂隙。含有二氧化碳的水順著裂隙流進來,不斷溶解石灰岩,成為碳酸氫鈣,使裂隙變大成為洞穴,日積月累終於形成了今天的本溪水洞。

朋友們,我們現在已經出了水洞。洞外這是櫻桃園和天女木蘭園。天女花是本溪市花,花潔白碩大,芳香撲鼻,每年6月、9月開花兩次,為花中珍品。

歡迎再次光臨本溪水洞!

5篇遼寧本溪水洞的導游詞(二)

各位遊客大家好,我是導游員劉金達。我們將要游覽的是本溪水洞,本溪水洞里的奇石很多,由於長年被流水沖刷,才形成了今天奇形怪狀的石頭,所以游覽時請大家自覺保護它的衛生。

本溪水洞的奇石非常怪異,最有名的就是虎口石。由於長年被細菌腐蝕和流水沖刷,才形成了今天似如虎口的巨石了。虎口石相貌非凡,乍一看,好像真有一隻大老虎張著雪盆大口向你撲來。

和虎口石差不多有名的就是大佛講經了。那一塊巨石,長期被細菌腐蝕,再加上流水沖刷不斷,形成了今天的「大佛」。而底下那些聽經的僧與佛,卻是由流水長年沖刷不斷而導致的。所以,那些聽經的僧與佛並不是那麼精緻。

本溪水洞除了奇石多,化石也多。最突出的化石就是食肉恐龍的化石了。大腦袋、兩只小爪子和兩條粗壯的大腿,都逼真地再現了當時食肉恐龍的生活場景。

本溪水洞除了奇石多、化石多,還有古人的器具也多。也就是指生活用品。這些物件,別看它們小,卻讓我見到皇帝時代的情形。

本溪水洞奇石多、化石多、古代使用的器具更多,真是「三多」呀!現在,請大家慢慢瀏覽吧!

5篇遼寧本溪水洞的導游詞(三)

本溪水洞原始"九曲銀河洞"。是一個大型地下暗河岩溶洞穴,總長5km。現已開發的旅遊洞道長為2438.4m,面積45000平方米,體積390000立方米,洞體規模宏大,各種岩溶景觀千姿百態,有七宮、三峽、二門、九曲百餘景。地下暗河平穩流長,行船覽勝,如入仙境。

本溪水洞目前是世界上最長的水上游覽洞穴之一。1994年國務院批准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游覽本溪水洞不僅可以飽覽到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神奇夢幻般的美景,同時您還可以獲得許多有關洞穴科學方面的知識。

岩溶洞穴,也叫喀斯特溶洞。

"喀斯特"一詞來源於南聯盟(南斯拉夫)的喀斯特高原。因為那裡的地貌景觀奇特,在石灰岩中有洞穴形成而引起科學家的關注。此後,凡是美好現象都稱其為"喀斯特"。研究這一對象的科學就叫"喀斯特學及洞穴學。

岩溶洞穴是在可溶性岩石特別是碳酸鹽岩類的石灰岩和白雲岩岩層當中,由於水的長期溶解作用而形成的。

自然界的水不是純凈水,水中含有二氧化碳,當含有二氧化碳的水遇到石灰岩時,在石灰岩的裂隙中流動就會發生碳酸化反應,生成碳酸氫鈣,因碳酸氫鈣溶解於水,故而被水帶走,久而久之,裂隙被溶蝕成洞穴。

世界上最長的岩溶洞穴是美國肯塔基州的麻蒙洞群(獁猛洞群Mamofh Cave System),該洞從1820年始勘測,歷經180年才查清其長度為550Km。

我國最長的岩溶洞穴是湖北省利川市的騰龍洞,長度為39.5Km。

由於岩溶洞穴景觀奇特,在世界范圍內已成為極其重要的旅遊資源,在我國已有200多個岩溶洞穴開發建設成為游覽洞穴,供遊人參觀游覽。其中,浙江的瑤琳洞、河南的雞冠洞、廣東的蟠龍洞、四川的芙蓉洞、貴州的織金洞、廣西的冠岩、北京的石花洞和遼寧的本溪水洞......他們在開發建設過程當中,在不同階段,都引入了洞穴科學研究,提高了旅遊洞穴的科學品位。

各位朋友,您可能走遍了祖國各地,也曾參觀游覽過許許多多知名的旅遊洞穴。今天參觀游覽本溪水洞,您一定會感到還是本溪水洞美。每個旅遊洞穴都有他獨具特色的精美景觀,而水洞的九曲銀河恰是其精美景觀當中的精髓。

地下暗河蜿蜒曲折,河水終年流淌不竭,每晝夜流量可達五千萬立方米。這些水是從哪來的呢?通過示蹤試驗以及同位素水文學的研究,現已證實其水的來源有三部分:一是源於湯河水的直接補給;二是來源於湯河河床覆蓋層下的奧陶系灰岩含水層的岩溶水補給;三是來源於水洞西岸分布的寒武系、奧陶系灰岩含水層的岩溶水補給。這三部分的水匯入水洞地下暗河之後,分別從銀波洞(東支洞)蟠龍洞(西支洞─潛流洞)排泄於太子河。

九曲銀河是暗河的下游段,即從洞到源頭長度為2320m,其平均水深2m,最深達7m,水溫保持在7-12℃,據水質簡分析和全分析成果證實其水質為優質飲用水。

中國地質學會洞穴研究會會長朱學穩教授曾於1996年初到水洞考察,他說他所見過的國內外大大小小的暗河,都有砂和礫石沉積物,怎麼水洞暗河卻不見砂和礫石的蹤影。只有一種灰色的粉砂質粘土沉積呢!他認為暗河河床沒有礫石沉積物,這是本溪水洞的奧秘之一。使他從不可理解以引起了極大的興趣和特別的關注,後經研究結果得知原因有三:

一是,在上游段沒有大型入水洞口。如果湯河水的補給為"集中流入"式,則在上游段必有大型的"流入型"洞穴發育,存在較大的流入洞口。在水洞的下游段也就會有砂、礫石沉積的堆積了。因為下游段僅有粉砂質粘土沉積物的事實,說明湯河補給區內的河床和岸邊,都不會有被沖積層所埋藏的大型流入洞存在。二是,作為一條岩溶地下河道來說,水洞的發育受到石灰岩含水層中的火成岩──脈岩的干擾與阻隔,好似一堵脈岩高牆築成的篩子一般,不準砂、礫石通過。三是,暗河水力坡度極緩,僅有1.5%,流速甚低。不能使砂和礫石搬運到暗河的下游段。

延續暗洞是暗河的上游段,是從源頭洞到湯河入滲點這段長約3Km的尚待開發的暗洞。

各位朋友!當您乘著遊船向一個完全陌生的地下洞道進發時,您會被神話般的奇異景色所陶醉。

現在我向朋友們介紹一下"本溪水洞"的第二個奧秘。這還是前面所提到過的那位洞穴研究會會長朱學穩教授1996年初在水洞考察時提出的問題。"水洞洞口的規模為什麼這么大?這也是他在國內外所見到的地下暗河岩溶洞穴所不同之處。一般來講,所有的地下河溶洞都是入水口較大,出水口較小,可是"本溪水洞"是入水口看不到,出水口又挺大,這當然是個迷了。

經過1996年對本溪水洞的科學研究,這一問題也得到了圓滿地解釋。原來大家目前所看到的洞口,並非是原始的出水洞口,而是由於太子河的側向侵蝕作用將水洞"側蝕掉"其間的一段,這一般長度大約800m。因為太子河屬於古老的上層遺留河,平面形態呈蛇曲狀,所以它的侵蝕作用的能力特別強,完全有能力把水洞攔腰"吃掉"800m。在水洞口的西北方向上大約800m遠處的燕丹亭下,有一個洞穴,其洞口被太子河淹沒,這個水下洞穴原本應與水洞相連,由於太子河的側蝕作用吃掉了這一段,使水洞成為斷頭洞,因此水洞洞口並非原始洞口,而是洞的中間一部分,所以洞口就顯得非常大,高達5.75m。

關於水洞暗河不見較大入水洞口的解釋,根據1996年的研究成果得知,水洞暗河的補給是以地表水湯河為主,屬於"側向輸入"類型暗河。但我國南方的側向輸入型的地下暗河均是地表水的集中流入,即向含水層的點狀灌入式補給。因而有極其重要的"流入型洞穴"發育,就是有較大的入水洞口。而本溪水洞暗河雖獲湯河補給,但並非是集中流入式,而是分散入滲式,因而沒有重要的"流入型洞穴"發育,也就沒有較大的入水洞口了。本溪水洞的這一特異現象,為"地下河洞穴發育的系統演化"理論增添了新的深化模式"本溪水洞模式"即"分散入滲式的側向輸入類型"。

岩溶洞穴的形成,可劃分為三個階段,即早期的 潛水 洞階段、中期的地下水位洞、半充水洞階段和晚期的完全脫離地下水位的早洞(又稱化石洞)階段。

本溪水洞正處於中期階段,即地下水位洞穴(半充水)發育階段。而洞中西側的旱洞已進入晚期的化石洞階段,而洞口東側的銀波洞則仍處於早期的充水洞發育階段。

水洞發育的初期,是在距今40-50萬年以前的中更新世的早期,湯河水的入滲水流在進入"湯河──太子河間地段呈條帶分布的奧陶系灰岩含水層之後,由於在其下遊方向上存在較厚的石炭──二疊系砂頁岩層,是不透水層,受其影響而使岩溶水集中運動。在裂隙潛流條件下的岩滲作用應以溶蝕為主。此時水洞全充水,一直持續到距今約30萬年前的中更新世的中期,形成了水洞雛形。水洞歷經了全充水之後,不斷擴大洞道,特別是太子河的不斷下切和排泄基礎面的不斷降低,加上古氣候的影響,在距今約20-30萬年時,水洞進入了半充水狀態的"地下水位洞穴"階段,形成了暗河。當地下河洞道完全地或季節性地脫離全充水狀態之後,在地層平緩、岩性軟弱、機構破碎強烈的地段就產生了崩塌作用,從而使洞體的空間迅速增大,其洞頂的高度可達32m,是含水層地下水位從未達到過的高度。 來源:

另外,在距今約20-25萬年左右時,地表水不斷地向地下滲透的水流也開始在洞頂、洞壁活動,從而產生了最古老的以鍾乳石為主的次生化系沉積物。

在距今大約12-14萬年之間,長期排水的主洞口脫離了水流而成為干洞口。今日的旱洞發育成新的排水口,此期間形成了6-7m厚的粉砂質粘土沖積層,並堵塞了洞穴較低矮的地段。

在晚更新世的中晚期,由於太子河水位持續下降的驅動,使水洞東側的銀波洞成為新的排泄口,西側的旱洞成為干洞,不再排水。

全新世以來,洞口西側的旱洞形成地下潛流,直接在太子河侵蝕岸邊以泉的形式排出。

近一萬年來,水洞次生化學沉積作用在洞穴入滲相對有利的地段,形成了許多石鍾乳、鈣板和壁流石類的沉積物。

水洞的年齡

關於水洞的形成年代有過多種說法或推測:

其一,水洞形成年代約幾億年;

其二,水洞形成年代約幾千萬年;

其三,水洞形成年代約數百萬年;

其四,水洞形成年代約億萬年等等不同的推測。

其實水洞的形成年代並沒有那麼久遠,據1996年本溪水洞洞穴科研成果已經准確地告訴我們,水洞開始發育於距今40-50萬年前的第四紀中更新世的早中期,經過裂隙充水和洞道擴大,形成了水洞的雛形。

在距今20-25萬年的中更新世的晚期,形成了今天這樣的地下暗河。

當您游覽了水洞之後,一定很想知道水洞是怎麼形成的,現在簡要地向您介紹一下本溪水洞的成因:

水洞的成因,根據1996年最新的權威性的研究成果得知它有三個基本有利條件:一是水洞發育在奧陶系下統馬家溝組石灰岩當中,該石灰岩層是可溶性岩層,它呈條帶狀分布在太子河和湯河的河間地帶。二是這里的斷層、常理裂隙特別發育見有東西向、南北向、北西向和北東向四組斷裂構造。其中東西向的F1斷層幾乎與水洞的延展方向一致。斷裂構造破壞了岩石的完整性,同時也是地下水在其中運移的通道。三是在石灰岩裂隙中流動的水,是由湯河水補給的,它具有很強的溶蝕能力。

由於上述條件並存於水洞地區,湯河水在石灰岩層里流動,經過幾十萬年的溶蝕、崩塌作用,最終形成了本溪水洞——大型地下暗河型岩溶洞穴。

次生化學沉積

當洞穴受新構造運動的影響而上升,全部或部分脫離了地下水位後,它就接受地表滲流水的作用。其滲流水在石灰岩的裂隙運移的過程中發生了碳酸化反應。石灰岩的化學成分是碳酸鈣含有二氧化碳的水與碳酸鈣反應結果,生成碳酸氫鈣,因碳酸氫鈣溶解於水,它便隨滲流水繼續往下滲透。這樣裂隙不斷被溶蝕而加大。如果這種含有碳酸氫鈣的水(又稱岩溶水)從洞穴的洞頂或側壁上的裂隙滲出時,由於物理化學條件的改變,使其部分水份蒸發,結果重新在洞頂或側壁形成碳酸鈣結晶,這即是次生化學沉積物。

從洞頂向下生長的,呈鍾乳狀或圓錐狀的次生化學沉積物,稱為"石鍾乳"在地面從下往上長的呈筍狀的次生化學沉積物,稱為石筍。石鍾乳與石筍上下連接起來的稱為石柱。在側壁上形成的形狀如幃幕一樣的稱為石幔。

水洞洞穴的次生化學沉積物類型較為簡單。但在某種意義上它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別具一格的特色。

在洞頂、洞壁和河岸兩側平台上所形成的各種石鍾乳、石筍、石柱、石幔、石旗、石盾、流石壩、鈣板和石花等等。

它們有的是由重力水沉積,形成的滴石類和流石類,也有的是由非重力水沉積而成的。

1、鵝管:這是石鍾乳的最初形態,屬滴石類,在國外稱麥桿狀鍾乳石,它的直徑與水滴一樣大小。

2、石盾:這是因為它呈園盤狀的盾形板石而得名。它是一種特殊的裂隙性水流形成的。

3、石筍:是由滴水作用形成的,因其形呈筍狀而得名。

4、石柱:是石鍾乳與石筍上下連接起來呈柱形而得名。

5、斜塔:這是一根歪斜的石筍。這根石筍原本是直立在岸邊土層台地上的,因地下河水沖刷土層使台地坍塌,石筍也就傾斜了。據測定,這根石筍高3.5m,生長年齡在距今7.97萬年至2.79萬年之間,經歷了5.18萬年,其生長速度為每4年長6.76cm。

6、鍾乳石吊石柱:它原是一根石柱,豎立在岸邊土層台地上,後因地下河水把土層沖走,使石柱懸掛在洞頂而成。

7、石幔:洞壁上的石幔,是沿洞壁裂隙由連續不斷的片狀流水所形成的幔狀沉積物而得名。

8、石瀑布:是連續不斷的片狀流水所形成的瀑布狀的沉積物而得名。

9、懸石盤:底盤呈水平狀蓋板,中心有後生的鵝管,邊緣有裙狀流石或石鍾乳。它們原來是小型石柱,立在岸邊土層台地上,其底盤蓋立檯面土層上。後因地下河水將其基座上土層沖刷掉,使帶有底盤的小石柱懸空而得此名。

10、北極宮:是洞中最大的一個呈廳堂狀的洞道,高32m,寬50m,面積為3768.75平方米。如此宏偉的洞道主要是由於洞頂的岩層塊狀崩塌,使洞體空間增大所致。

11、"昆侖映雪"又名"大雪山":是水洞中最大型的列隊式堆狀石筍,它的形成主要受脈岩的影響。

地殼深處的岩漿由於侵入到馬家溝組石灰岩層中的裂隙里邊,形成隔水層,對水洞的發育會起阻礙作用,並對洞道延伸的位置也有控製作用。

洞頂呈暗褐色的條帶就是脈岩,它沿東西向分布,因脈岩不透水,地下河受阻。要穿過脈岩就得花費更大的能量,這樣對脈岩周圍的岩石就有更大的破壞,產生塊狀崩塌,使崩塌下來的岩塊沿東西向呈列隊式展布。後來由於包氣帶水流沿灰岩與脈岩的邊界集中滲入,在其岩塊上形成鈣板,故沿分界線形成列隊式的大石筍。

12、玉象戲水、太白神筆、天生橋......

水洞最古老的鍾乳石是玉皇宮右岸距水面約18m的高台上小石筍的年齡最老,才十四萬五千歲,還不到"萬萬歲"。

洞穴生物

一般在洞穴中的動物可分三種:一是真洞穴動物。這種動物只能在洞穴中生活,離開洞穴環境在洞外就失去了生存的能力。具代表性的此類動物有:盲魚、盲鰍、蜘蛛和蚰蜒等。這類動物以眼睛明顯退化或消失,有特殊的感應器官,缺乏色素,代謝較低,生長緩慢,繁殖能力差而壽命很長為其特徵。

二是洞穴動物。這類動物的眼睛和體色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異,基本上能適應洞穴生活和繁衍後代。

三是擬洞穴動物。這類動物具有喜洞性,是一些暫居及季節性回洞內生活的動物。

水洞的洞穴生物目前在洞中發現的洞穴動物主要有:蝙幅、灶,這些動物多是從洞外遷入暫居的,或是在洞內已經適應了洞穴生馬、馬陸、蛾等。在地下河中見有魚(白漂魚)、蝦和河蚌等。從動物的眼睛和體色等器官沒有明顯變化可以看出活環境而未達到遺傳變異的擬洞洞穴動物。

5篇遼寧本溪水洞的導游詞(四)

親愛的各位遊客,你們好,歡迎你們的到來! 今天我很開心能在這做大家的導游,帶領大家一起去遊玩遼寧省著名的本溪水洞。

大家也許早就聽說遼東山城本溪有一個億萬年的洞穴奇觀:山中藏洞、洞中有水、水潤石生、石揚城名,今天我們終於有機會能在這飽受眼福啦,哈哈~~

各位朋友,您可能走遍了祖國各地,也曾參觀游覽過許許多多知名的旅遊洞穴。今天參觀游覽本溪水洞,您一定會感到還是本溪水洞美。每個旅遊洞穴都有他獨具特色的精美景觀,而水洞的九曲銀河恰是其精美景觀當中的精髓。

好了,本溪水洞全程游覽到此結束,經過今天的遊玩活動,相信大家對遼寧本溪水洞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和見識。感謝各位的參觀游覽!歡迎各位下次再來,謝謝大家!!

5篇遼寧本溪水洞的導游詞(五)

本溪水洞風景名勝區位於中國遼寧省本溪市東郊,距市中心26公里。本溪水洞是目前發現的世界第一長的地下充水溶洞,於1983年對外開放;1994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1997年被國際旅遊洞穴協會接納為亞洲首批會員;20--年3月,被國家旅遊局評為AAAA級名勝風景區,並通過了ISO9002質量體系認證。本溪水洞正式對外開放以來,已接待了120個國家和地區的中、外遊客800餘萬人次,其中包括40個國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腦,被譽為「北國一寶」、「天下奇觀」、「亞洲一流」、「世界罕見」。

本溪水洞風景名勝區是以水洞為中心,包括溫泉、廟後山、關門山、湯溝和鐵剎山在內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是集山、水、洞、泉、湖、林等自然景觀和寺廟、古人類遺址等人文景觀於一體,同大連海濱、千山風光、長白山景聯袂相映形成東北亞風景旅遊勝地之一。

本溪水洞是數百萬年前形成的大型充水溶洞,位於距本溪市26公里的東部山區太子河畔,東經124度5分,北緯40度18分,洞內分水、旱二洞。本溪水洞洞口座南面北,洞口高16米,寬25米,呈半月形,上端刻有薄一波手書「本溪水洞」四個大字。進洞口是一座高、寬各20多米,氣勢磅礴,可容納千人的「迎客廳」。大廳向右,有旱洞長300米,洞穴高低錯落,洞中有洞,曲折迷離,各有洞天,洞頂和岩壁鍾乳石多沿裂隙成群發育,呈現各式物象,不假修鑿,自然成趣,宛若龍宮仙境。古井、龍潭、百步池等諸多的景觀,令遊人遐想聯翩,留連忘返。洞盡頭是一泓清潭,深不見底,水氣襲來,令人凄神寒骨。

㈨ 沈陽附近哪裡能撿到漂亮的石頭

那你得看你所說的漂亮是怎麼個漂亮法,本溪都是奇石,就是開鑿山的時候弄出來的,沈陽出了能買點雨花石,再就是能撿到大塊兒的石頭了,老道口的過街天橋下面,有成群的鴕鳥蛋那麼大的時候,不知道和不和你胃口- -....要是還好記得給分!!

㈩ 農民撿到一塊「奇石」,長著一頭白發,專家是如何說的呢

《紅樓夢》又稱為《石頭記》,小說以一塊「頑石」做引子,牽扯出了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興衰史。這塊頑石幻化成了賈寶玉,絳珠仙子則化身為林黛玉,二人演繹了一出悲情的愛情故事。

其實,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也有一個和石頭有關的奇聞。聽說當年有一個人從一位老農的手中,買到了一塊周身長滿白毛的「奇石」,這幾乎就是世界奇聞。

石頭原本是一種沒有生命的東西,但為啥會長白毛呢?經過專家幫助審定,答案讓人詫異不已,專家說這是一個「活物」,而且還在持續生長。

結 語

《紅樓夢》是由於一塊石頭引發的故事,而田恩宏也是由於一塊奇石,而成為了眾所周知的新聞人物。他和他用高價購得的奇石,一時間成為了當地的搶手話題,有人說他搞珍藏搞瘋了,居然買回來一個盡善盡美的廢物,也有人以為沒有田恩宏,想必大家也就不曉得什麼是頭盤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