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耳朵是如何接收聲音的
耳廓先把聲音收集起來,傳到耳道裡面,聲音的聲波就震動鼓膜,隨後鼓膜後的三個聽小骨會震動起來,會鐙到內耳窗戶,震動內耳裡面有液體,液體震動後會鐙動神經細胞,神經細胞產生的信號通過聽神經往上傳,最後傳導大腦,從而聽見聲音。
2. 聲音是怎麼傳到耳朵裡面
人的外耳負責收集外界來的聲波,經外耳道、振動鼓膜,經中耳的聽小骨傳播至內耳,引起內耳毛細胞的興奮,沿著聽神經徑路刺激大腦聽覺中樞。經過中樞的分析與綜合,使人了解傳來的聲音所表達的意義。
聲音作為波的一種,頻率和振幅就成了描述波的重要屬性,頻率的大小與我們通常所說的音高對應,而振幅影響聲音的大小。聲音可以被分解為不同頻率不同強度正弦波的疊加。這種變換(或分解)的過程,稱為傅立葉變換(Fourier Transform)。
(2)耳朵是如何聽到聲音的圖片擴展閱讀:
傳播
聲音的傳播需要物質,物理學中把這樣的物質叫做介質,這個介質可以是空氣,水,固體.當然在真空中,聲音不能傳播。聲音在不同的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也是不同的。聲音的傳播速度跟介質的反抗平衡力有關,反抗平衡力就是當物質的某個分子偏離其平衡位置時,其周圍的分子就要把它擠回到平衡位置上,而反抗平衡力越大,聲音就傳播的越快。水的反抗平衡力要比空氣的大,而鐵的反抗平衡力又比水的大。
聲音的傳播也與溫度和阻力有關。
聲音還會因外界物質的阻擋而發生折射,例如人面對群山呼喊,就可以聽得到自己的回聲。另一個以折射為例:晚上的聲音傳播的要比白天遠,是因為白天聲音在傳播的過程中,遇到了上升的熱空氣,從而把聲音快速折射到了空中;晚上冷空氣下降,聲音會沿著地錶慢慢的傳播,不容易發生折射。
3. 耳朵是怎樣聽到聲音的
人的耳朵主要分為三部分,外耳,中耳,內耳。
外耳---包括日常我們所看到的耳廓,和外耳道;很多人認為這些就是耳朵的全部分,其實這並非事實。
中耳---鼓膜是中耳的一部分,我們可以通過電耳鏡看得到,把外耳與中耳劃分開;鼓膜背後還有錘骨,砧骨和鐙骨組成的聽骨鏈;咽鼓管,鼓室等;這些部分正常時候是電耳鏡所不能看到的。
內耳---包括耳蝸,前庭與半規管。聽神經與耳蝸的內毛與外毛細胞相連接。
正常耳朵的聲波傳輸聲音---被耳廓收集---經外耳道---到達鼓膜---引起聽骨鏈的機械運動---鐙骨底板的振動引起前庭窗的運動---能量傳入了耳蝸中的內外淋巴液,變成液體振動---基底膜上的毛細胞運動產生生物電活動---神經沖動通過聽神經,延上傳神經通路---到達聽皮層中樞---聽覺產生。
鼓膜穿孔時,聲波的傳輸當鼓膜穿孔,聽骨鏈中斷或固定等疾病時,聽不清楚別人說話,正常的聲波傳輸路徑被斷開,形成傳導性聾;需要響度更大的聲音,才能聽得到。
此時的聲波傳輸路徑是:聲音---耳廓---外耳道---鼓室---耳蝸的圓窗膜振動---引起內外淋巴液振動---往後的傳輸路徑與正常耳朵中的傳輸是一致的。鼓膜與聽骨鏈均沒有參與聲波傳輸過程。
以上的聲波傳輸,屬於空氣傳導機制;然而,聲波的傳導不只有一個路徑,它也可以通過骨傳導。
骨傳導當捂住雙耳,或戴著隔音耳塞時,依然能聽到自已說話的聲音,還有部分的外界聲音;這時,聲音又是如何被我們聽到的呢?
此時的聲音是通過第二個方法---顱骨傳導的,路徑是:聲波---顱骨振動---耳蝸的淋巴液振動---往後的傳輸路徑與空氣傳導是一致的。它對聲音的傳輸不需要外耳與中耳的參與。
小結:人耳不僅對微弱的聲音敏感,而且又能感受很強的聲音;它們既是一個非常靈敏的傳聲器,同時還起著聲波分析器的作用。
聽覺的產生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生理過程,內耳(耳蝸)對聲音的感受與換能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聲音的感受與初步分析功能主要依靠內耳聽覺感受裝置的作用;中樞神經系統在聲音分辨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4. 耳朵結構圖
耳朵結構圖如下:
耳包括外耳、中耳和內耳三部分。聽覺感受器和位覺感受器位於內耳。也有人將外耳和中耳列為位聽器的附屬器。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兩部分,在外耳道的皮膚上生有耳毛和一些腺體,腺體的分泌物和耳毛對外界灰塵等異物的進入有一定的阻擋作用。
(4)耳朵是如何聽到聲音的圖片擴展閱讀
聽覺是由耳、聽神經和聽覺中樞的共同活動來完成的。耳是聽覺和位覺(平衡覺)的外周感覺器官。耳由外耳、中耳構成的傳音器和內耳感音、平衡器所組成。
外耳露於體表,中耳和內耳埋藏在顳骨岩部內,外耳和中耳是聲波的傳導器官,內耳有感受聲音和位覺的感受器,是聽、位覺器官的主要部分。聲波通過外耳道、鼓膜和聽小骨傳到內耳,使內耳的感音器官(柯蒂氏器官)發生興奮,將聲能轉變為神經沖動,再經過聽神經傳入中樞,產生聽覺。
5. 聲音是怎麼傳入人耳的
聽覺的形成,是一個由機械聲學轉化為神經生物學的系統過程,它包括從外耳收集聲波、中耳傳聲到耳蝸引起基底膜振動、毛細胞纖毛彎曲、產生神經沖動以及中樞信息處理等過程。
聲音傳到內耳的機制,有氣導和骨導兩種。
氣導機制,是指聲音通過空氣傳導。當發聲時,振動的聲波被耳廓收集,經過外耳道到達鼓膜,引起鼓膜——聽骨鏈的機械運動,其中鐙骨底板的振動引起前庭窗運動,並將能量傳導到內耳外淋巴。
這個氣導的過程主要如下:
聲波,耳廓,外耳道,鼓膜,錘骨,砧骨,鐙骨,前庭窗,外、內淋巴,螺旋器,聽神經,聽覺中樞。
人耳聽到聲音的過程
聲波傳入內耳的外淋巴後,變成液體振動,從而引起基底膜振動,位於基底膜上的螺旋器毛細胞靜纖毛隨之彎曲,產生生物電活動,釋放神經遞質,刺激螺旋神經節細胞軸突動作電位。
所產生的神經沖動沿著腦干聽覺傳導系統,到達聽皮層中樞,產生聽覺。
當鼓膜大穿孔、聽骨鏈中斷或者固定等疾病引起經卵圓窗徑路障礙或者中斷時,鼓室內的空氣可先經圓窗膜振動引起內耳淋巴壓力的變化產生聽覺。
骨傳導是指聲波沿著顱骨傳到內耳,使得內耳淋巴液振動,而引起基底膜的相應振動,其後的傳導路徑和機制與氣導相同。
6. 人耳是怎麼聽到聲音的
聲音是通過介質來傳播的。由於物體的振動,才能產生聲音,聲音是物質振動產生的波動,需要靠介質傳播才能聽到。聲源產生聲音後,首先聲音傳到耳廓,接著聲波經過耳廓進入外耳道。
彎曲的毛發促使神經向大腦發送信號,大腦接收到信號後就會覺察出聲音了。
點擊查看更多《這就是物理(函套10冊)》
7. 聲音是怎麼傳到人耳朵里的
胎兒在母體內5個月時期,耳部的重要組成結構即發育完成,出生後很快就能獲得聲感,並逐漸學會發聲說話。
人的外耳負責收集外界來的聲波,經外耳道、振動鼓膜,經中耳的聽小骨傳播至內耳,引起內耳毛細胞的興奮,沿著聽神經徑路刺激大腦聽覺中樞。經過中樞的分析與綜合,使人了解傳來的聲音所表達的意義。
人耳的復雜結構不僅使人能聽到聲音,而且還能判斷聲音的傳出方向。人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在人數眾多的晚會上,透過嘈雜的背景聲,你可以辨別出你所熟悉的聲音,並且無需去看,就能知道這位說話人的大體方位,這就是三維聲傳播。
(7)耳朵是如何聽到聲音的圖片擴展閱讀:
當演奏樂器、拍打一扇門或者敲擊桌面時,他們的振動會引起介質——空氣分子有節奏的振動,使周圍的空氣產生疏密變化,形成疏密相間的縱波,這就產生了聲波,這種現象會一直延續到振動消失為止。
聲音作為波的一種,頻率和振幅就成了描述波的重要屬性,頻率的大小與我們通常所說的音高對應,而振幅影響聲音的大小。聲音可以被分解為不同頻率不同強度正弦波的疊加。
因此,一般的聲音總是包含一定的頻率范圍。人耳可以聽到的聲音的頻率范圍在20到2萬赫茲之間。高於這個范圍的波動稱為超聲波,而低於這一范圍的稱為次聲波。狗和蝙蝠等動物可以聽得到高達16萬赫茲的聲音。鯨和大象則可以產生頻率在15到35赫茲范圍內的聲音。
8. 耳朵是怎麼傳播聲音的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耳朵的構造。
↑聽小骨構造
耳蝸:傳導並感受聲波的結構,它就像一個神奇的轉換器,可以將得到的聲音信號轉換為神經電信號,並把信號交送給大腦,從而就實現了聽覺。
半規管:半規管與聽覺的關系相對小一些,它更多的作用在於保持平衡。它主要負責保持平衡和控制生物的姿勢。
前庭:和半規管一樣,是用來保持平衡的結構,它能感受頭部的位置變動,同時控制身體上的肌肉,包括眼部肌肉,這樣我們才可以在三維空間做出各種動作。我們經常看到有人暈車或者暈船,其實都是半規管和前庭在起作用。
所以耳朵傳導聲音的順序是這樣的:耳廓收集聲波-耳道傳送聲波-聲波引起鼓膜振動-聽小骨傳遞振動-耳蝸將聲波轉換成信號-大腦識別聲音
——以上內容參考米萊童書《生命簡史》
9. 求耳朵結構圖
耳包括外耳、中耳和內耳三部分。聽覺感受器和位覺感受器位於內耳,因此耳又叫位聽器。也有人將外耳和中耳列為位聽器的附屬器。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兩部分。
另外在外耳道的皮膚上生有耳毛和一些腺體,腺體的分泌物和耳毛對外界灰塵等異物的進入有一定的阻擋作用。
(9)耳朵是如何聽到聲音的圖片擴展閱讀:
耳朵的聽覺形成:
聽覺是由耳、聽神經和聽覺中樞的共同活動來完成的。耳是聽覺和位覺(平衡覺)的外周感覺器官。耳由外耳、中耳構成的傳音器和內耳感音、平衡器所組成。
外耳露於體表,中耳和內耳埋藏在顳骨岩部內,外耳和中耳是聲波的傳導器官,內耳有感受聲音和位覺的感受器,是聽、位覺器官的主要部分。
聲波通過外耳道、鼓膜和聽小骨傳到內耳,使內耳的感音器官(柯蒂氏器官)發生興奮,將聲能轉變為神經沖動,再經過聽神經傳入中樞,產生聽覺。
10. 耳朵是如何聽到聲音的
聲波通過外耳道、鼓膜和聽小骨傳到內耳,使內耳的感音器官發生興奮,將聲能轉變為神經沖動,再經過聽神經傳入中樞,產生聽覺,就能聽到聲音了。
耳郭的外面有一個大孔,叫外耳門,與外耳道相接。耳郭呈漏斗狀,有收集外來聲波的作用。它的大部分由位於皮下的彈性軟骨作支架,下方的小部分在皮下只含有結締組織和脂肪,這部分叫耳垂。經過外耳道傳來的聲波,能引起鼓膜的振動。
鼓膜的振動再引起三塊聽小骨的同樣頻率的振動。振動傳導到聽小骨以後,由於聽骨鏈的作用,大大加強了振動力量,起到了擴音的作用。聽骨鏈的振動引起耳蝸內淋巴的振動,刺激內耳的聽覺感受器,聽覺感受器興奮後所產生的神經沖動沿位聽神經中的耳蝸神經傳到大腦皮層的聽覺中樞,產生聽覺。位聽神經由內耳中的前庭神經和耳蝸神經組成。
(10)耳朵是如何聽到聲音的圖片擴展閱讀:
正常人的耳朵大約可分辨出40萬種不同的聲音,這些聲音有些小到微弱得只能使鼓膜移動氫分子直徑的1/10。當聲音發出時,周圍的空氣分子就產生一連串的振動,這些振動就是聲波,從聲源向外傳播。當聲音到達外耳後,通過耳廓的集音作用把聲音傳入外耳道並到達鼓膜。鼓膜是外耳和中耳的分界線,像紙一樣薄,但卻非常強韌。當聲波撞擊鼓膜時,即引起鼓膜的振動。
當前庭窗膜受到振動時,液體也開始流動。耳蝸里有數以千計的毛細胞,它們的頂部長有很細小的纖毛。在液體流動時,這些毛細胞的絨毛隨耳蝸內液體的流動而彎曲,由此產生神經沖動,沖動沿著聽神經傳至聽覺中樞。經過一系列生物電變化,毛細胞把聲音信號轉變成生物電信號經過聽神經傳遞到大腦。大腦再把送達的信息經過分析整理,神經沖動就變成我們可以感知的聲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