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這種鳥叫什麼名字
像黃葦鳽的亞成鳥。
黃葦鳽(學名:Ixobrychus sinensis):是鵜形目、鷺科、葦鳽屬的鳥類,是一種中型涉禽。雄鳥額、頭頂、枕部和冠羽鉛黑色,微雜以灰白色縱紋,頭側、後頸和頸側棕黃白色;雌鳥似雄鳥,但頭頂為栗褐色,具黑色縱紋。
棲息於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帶富有水邊植物的開闊水域中。尤其喜歡棲息在既有開闊明水面又有大片蘆葦和蒲草等挺水植物的中小型湖泊、水庫、水塘和沼澤中。主要以小魚、蝦、蛙、水生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繁殖期為5-7月,營巢於淺水處蘆葦叢和蒲草叢中。每窩產卵通常為5-6枚,卵白色稍沾淡綠,卵圓形。育雛期14-15天。
② 路上撿到一隻鳥,左右兩邊翅膀關節處都有傷飛不起來,想問下這是什麼鳥,我該怎麼餵食救助
如果沒看錯的話應該是【珠頸斑鳩 亞成鳥】,亞成鳥頸部無斑塊,虹膜黃色。傷口那裡可以用棉簽點上雲南白葯噴霧劑塗在傷口就行,一般一個星期左右就會好轉。食物以谷類為主,它比較膽小,建議上葯後讓它單獨在一個空間,投下食物和水就走開,讓它安心吃。
珠頸斑鳩是肌胃,研磨能力較強。主食是顆粒狀植物種子,例如稻穀、玉米、小麥、豌豆、黃豆、菜豆、油菜、芝麻、高粱、綠豆等,或者是初生螺螄。有時也吃蠅蛆、蝸牛、昆蟲等軟體動物。冬天常傍在烏鶇近旁,撿食烏鶇吃下樟樹籽之後吐出的樟樹籽核。
棲息於有稀疏樹木生長的平原、草地、低山丘陵和農田地帶,也常出現於村莊附近的雜木林、竹林及地邊樹上或住家附近。[4]常成小群活動,有時也與其他斑鳩混群活動。常三三兩兩分散棲於相鄰的樹枝頭。棲息環境較為固定,如無干擾,可以較長時間不變。覓食多在地上,受驚後立刻飛到附近樹上。飛行快速,但不能持久。飛行時兩翅煽動較快。鳴聲響亮,鳴叫時作點頭狀。鳴聲似「Ku-Ku-u-ou」。反復重復鳴叫。
③ 請問有人知道這個是什麼鳥的嗎!
這是夜鷺的亞成鳥,吃魚蝦的
夜鷺比較常見,我見過很多次,包括在上海的外灘。
夜鷺的亞成鳥長著一身褐色花斑羽毛,與成鳥截然不同,它們個頭不大,拼不過成年大夜鷺、更搶不過白鷺和張著碩大的嘴的鵜鶘,但小有小的靈活與敏捷的優勢,總會找到機會尋覓得食物。
④ 這是什麼品種的鳥
這是白頭鵯 亞成鳥。
主要棲息於海拔10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區的灌叢、草地、有零星樹木的疏林荒坡、果園、村落、農田地邊灌叢、次生林和竹林,也見於山腳和低山地區的闊葉林、混交林和針葉林及其林緣地帶。
生活習性
白頭鵯喜歡將巢築在相思樹或榕樹上,在都市中常見以枯草或芒草穗築碗形巢於陽台花木、樹叢盆栽之中,每年春天三月到五月是白頭翁的繁殖期,這段期間,如果見到一隻白頭翁單獨站在突出的枝頭或是樹頂上高聲鳴叫,過不了多久,另一隻白頭翁飛過來,兩只鳥一唱一和,那多半就是它們在互唱情歌了。繁殖期每一對白頭翁會建立它們的領域,其范圍面積小,巢通常築在離地面不高的雜木林或樹叢上,雌、雄鳥共同育雛,通常一季繁殖1到2次,一窩產3到4枚蛋,繁殖季節幾乎全以昆蟲為食。幼鳥需要經過大約兩個星期的孵化才能破殼而出,再經過大約兩個星期的餵食,就可以出巢。
食性:雜食性,既食動物性食物,也吃植物性食物。動物性食物主要有金龜甲、步行蟲、金花甲、鼻甲、夜蛾、瓢蟲、蝗蟲、蛇、蜂、蠅、蚊、螞蟻、長角螢、蟬等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半翅目等昆蟲和幼蟲,也吃蜘蛛、壁虱等無脊椎動物。植物生食物主要有野山楂、野薔薇、寒莓、衛茅、桑椹、石楠、女貞、楝、櫻桃、苦楝、葡萄、烏桕、甘藍、藍靛、酸棗、樟、梓等植物果實與種子。
⑤ 這是什麼鳥
夜鷺--亞成鳥(幼鳥 未完全長大)
夜鷺(學名:Nycticorax nycticorax)國家三級保護動物,是中型涉禽,體長46-60厘米。體較粗胖,頸較短;嘴尖細,微向下曲,黑色;脛裸出部分較少,腳和趾黃色;頭頂至背黑綠色而具金屬光澤;上體余部灰色;下體白色;枕部披有2-3枚長帶狀白色飾羽,下垂至背上,極為醒目。
棲息和活動於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區的溪流、水塘、江河、沼澤和水田地上。夜出性。喜結群。主要以魚、蛙、蝦、水生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分布於歐洲大陸、非洲、馬達加斯加,往東經小亞細亞、印度、印度尼西亞、亞洲中部、南部,一直到俄羅斯遠東濱海邊疆區、朝鮮和日本。
中文名
夜鷺
外文名
Black-crowned Night-heron
別名
水窪子、灰窪子、星鴉、蒼鳽、星鳽、夜鶴、夜遊鶴
⑥ 請問這是什麼鳥
應該是杜鵑。杜鵑鳥身體黑灰色,尾巴有白色斑點,腹部有黑色橫紋。初夏時常晝夜不停地叫。吃毛蟲,是益鳥。多數把卵產在別的鳥巢中。也叫杜宇、布穀或子規。
普通杜鵑身長約16厘米,羽毛大部分或部分呈明亮的鮮綠色。大型的地棲杜鵑身長可達90厘米。多數地棲杜鵑呈土灰色或褐色,也有些身上有紅色或白色的斑紋。有些熱帶杜鵑的背上翅膀上有像彩虹一樣的藍色。多種杜鵑的翅短。尾巴較長,有的特別長。尾巴羽毛的尖端還點綴著白色。地棲杜鵑的腿比樹棲杜鵑長。腳掌前後有雙趾。喙粗壯結實,有點向下彎曲。
三、杜鵑鳥有沒有非寄生的種類
杜鵑鳥有非寄生的種類。例如主要分布在南美的圭拉杜鵑,它們會自己做窩,並且哺育幼鳥。分布在熱帶和溫帶森林當中杜鵑,有三分之二的杜鵑是非寄生的繁殖方式,只有三分之一的杜鵑是寄生方式繁殖。
⑦ 這是什麼鳥誰認識,是幼鳥還是成年鳥
這是烏鶇(學名:Turs merula)亞成鳥。是鳥綱、鶇科的鳥類。體重55-126克,體長210-296毫米;雄性的烏鶇除了黃色的眼圏和喙外,全身都是黑色。雌性和初生的烏鶇沒有黃色的眼圏,但有一身褐色的羽毛和喙。虹膜褐色,鳥喙橙黃色或黃色,腳黑色。
主要棲息於次生林、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針葉林等各種不同類型的森林中。海拔高度從數百米到4500米左右均可遇見,尤其喜歡棲息在林區外圍、林緣疏林、農田旁樹林、果園和村鎮邊緣,平原草地或園圃間。
生活習性
常結小群在地面上賓士,亦常至垃圾堆及廁所等處找食。棲落樹枝前常發出急促的「吱、吱」短叫聲,歌聲嚎亮動聽,並善仿其他鳥鳴。膽小,眼尖,對外界反應靈敏,夜間受到驚嚇時會飛離原棲地。主要以昆蟲為食。所吃食物有鱗翅目幼蟲、尺蠖蛾科幼蟲、蝽科幼蟲、蝗蟲、金龜子、甲蟲、步行蟲等雙翅目、鞘翅目、直翅目昆蟲和幼蟲。 也吃樟籽(食後將籽核吐出)、榕果等果實,以及雜草種子等植物。
⑧ 誰知道這是什麼鳥
這是褐翅鴉鵑
亞成鳥
別名 大毛雞、毛雞、紅毛雞、紅鵓、黃蜂、綠結雞、落谷
褐翅鴉鵑主要棲息於10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區的林緣灌叢、稀樹草坡、河谷灌叢、草叢和蘆葦叢中,也出現於靠近水源的村邊灌叢和竹叢等地方,但很少出現在開闊的地帶。
生活習性
褐翅鴉鵑喜歡單個或成對活動,很少成群。平時多在地面活動,休息時也棲息於小樹枝椏,或在蘆葦頂上曬太陽,尤其在雨後。它善於隱蔽,遇到干擾或有危險的時候就很快藏在地上草叢或灌叢中,也善於在地面行走,跳躍取食,行動十分迅速,還常把尾、翅展成扇形,上下急扭。飛行時急撲雙翅,尾羽張開,上下擺動,速度不快,通常飛不多遠又降落在矮樹上。它的鳴聲連續不斷,從單調低沉到響亮,其聲似「hum-hum」聲,好像遠處的狗吠聲,數里之外都能聽見,尤以早晨和傍晚鳴叫頻繁。
褐翅鴉鵑食性較雜,主要以毛蟲、蝗蟲、蚱蜢、象甲、蜚蠊、蟻和蜂等昆蟲為食,也吃蜈蚣、蟹、螺、蚯蚓、甲殼類、軟體動物等其它無脊椎動物,以及蛇、蜥蜴、鼠類、鳥卵和雛鳥等脊椎動物,有時還吃一些雜草種子和果實等植物性食物。
褐翅鴉鵑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⑨ 請問這是什麼鳥類🐤
斑鳩--亞成鳥(未完全成年的半大鳥)
⑩ 請問下這只鳥叫什麼
褐翅鴉鵑--亞成鳥
你的圖片
中文學名
褐翅鴉鵑
拉丁學名
Centropus sinensis
別稱
大毛雞、毛雞、紅毛雞、紅鵓、黃蜂、綠結雞、落谷
褐翅鴉鵑廣泛分布於東亞、南亞、東南亞地區,棲息於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區的林緣灌叢、稀樹草坡、河谷灌叢、草叢和蘆葦叢中,單個或成對活動,善於隱蔽,飛行時急撲雙翅,尾羽張開,上下擺動,主要以動物性食物為食,有時還吃一些雜草種子和果實等植物性食物。
褐翅鴉鵑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