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皇帝玉璽上刻的什麼字
古代皇帝玉璽上面刻的是: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玉璽指的是古代皇帝專用的印章,代表著至高無上的權利,玉璽的使用是從秦始皇時期開始的,在周朝以前,印和璽被統稱為印,是用金子或者玉為材料做成的。
到了周朝才開始有了印和璽之分,只有皇帝使用的印才能叫做璽,而普通臣民所用的只能稱之為印,皇帝用的玉璽下面刻的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
在漢書當中記載的是,玉璽下面刻字為昊天之命皇帝昌壽,雖然兩者的記載不一樣,但一般指的都是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這種說法。
(1)傳國玉璽到底刻了什麼字圖片擴展閱讀:
在秦始皇時期,秦始皇命李斯用和氏璧鑄造玉璽,方圓四寸,上有鈕交九龍,刻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
此後能否擁有傳國玉璽就成為能否稱帝,是否為天下承認的標准。這塊本質上只是一塊石頭的玉璽由此掀起了武林中的腥風血雨。
劉邦從秦王子嬰處得到傳國玉璽,後傳至光武帝手中,漢獻帝時,孫堅發現傳國玉璽,這塊玉璽也要了他的命。
也要了袁術的命,曹魏時,玉璽被曹丕得到,後輾轉至東晉手中,貞觀四年即630年,隋煬帝的孫子楊政道從突厥歸附,傳國玉璽為李世民所得。
五代時期,後唐末帝李從珂懷抱玉璽自焚,自次傳國玉璽失蹤,北宋時期,一農夫在田間發現一塊玉璽,經鑒定,確為傳國玉璽,靖康之變中,傳國玉璽再次丟失,此後就再也沒現身過。
2. 歷史上有幾個傳國玉璽上面刻著什麼字
所謂的「傳國玉璽」是一個專用名詞,專指秦始皇嬴政稱帝時用和氏璧雕刻的傳國玉璽,所以只有一個,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環刻「雙龍戲珠圖案」,以作為「皇權天授、正統合法」之信物。
傳國玉璽:簡稱「傳國璽」,是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用和氏璧鐫刻而成,為中國歷代正統皇帝的證憑。
(2)傳國玉璽到底刻了什麼字圖片擴展閱讀:
秦之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得之則象徵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所輕蔑。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含義是:(既然)(我)順受天命,當(了)皇帝;(就)應該使黎民長壽、國運永久昌盛。
傳說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行至洞庭湖時,風浪驟起,所乘之舟行將覆沒。始皇拋傳國玉璽於湖中,祀神鎮浪,方得平安過湖。8年後,當他出行至華陰平舒道時,有人持玉璽站在道中,對始皇侍從說:「請將此璽還給祖龍(秦始皇代稱)。」言畢不見蹤影。傳國玉璽復歸於秦。
歷代欲謀帝王之位者你爭我奪,致使該傳國璽屢易其主,輾轉於神州赤縣凡兩千餘年,忽隱忽現,終於銷聲匿跡,至今杳無蹤影,令人嘆息。
3. 傳國玉璽上刻八個字叫什麼
傳國玉璽上刻八個字是: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西漢末年,王莽篡位時,王莽向太皇太後王政君(王莽的姑母)索要傳國璽,王政君不給,大罵王莽,最後被逼無奈,將傳國璽摔於地下,將傳國璽一角摔壞。後來王莽用金子鑲上了一角,就成了後來的傳國玉璽。
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金兵破汴梁,徽欽二帝被掠,「傳國璽」被金國掠走,此後便銷聲匿跡。
(3)傳國玉璽到底刻了什麼字圖片擴展閱讀
傳國玉璽,是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用和氏璧鐫刻而成,為中國歷代正統皇帝的證憑。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破趙,得和氏璧。後統一天下,嬴政稱始皇帝,命李斯用小篆雕刻傳國玉璽,正面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蟲鳥篆字,由玉工孫壽刻於其上。這一玉璽,是中國歷代正統皇帝的信物。
秦之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得之則象徵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所輕蔑。
歷代欲謀帝王之位者你爭我奪,致使該傳國璽屢易其主,輾轉於神州赤縣凡兩千餘年,忽隱忽現,終於銷聲匿跡,至今杳無蹤影,令人嘆息。
明清兩代,時有「傳國玉璽」現身之鼓噪,然皆附會、仿造之贗品。如明孝宗時,曾有人進獻所謂「傳國玉璽」,孝宗認定其為贗品而未採用。
皇太極滅了蒙古林丹汗,其後裔獻出所謂元朝「傳國璽」,上面刻著「皇帝之璽」。至清初時,紫禁城藏御璽三十有九,其中一方就是皇太極之「傳國玉璽」。而乾隆時,清高宗皇帝頗好考據,欽定其為贗品。但權且以假當真,聊以充數,亦無深究者。後來清末,此玉璽存放沈陽故宮,不知所蹤。
後來,開修黃河獲得一塊玉璽進獻乾隆皇帝,乾隆考證為贗品。
民國成立,清廷退位,但依優待條件,仍盤踞紫禁城而稱孤道寡。直至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11月,末代皇帝溥儀被馮玉祥驅逐出宮,此「傳國玉璽」復不見蹤影。當時馮部將領鹿鍾麟等人曾追索此鑲金玉璽,至今仍無下文。
就此,玉璽失蹤於世,皇朝至此完,又將中國推入了新世紀。歷經兩千餘年風風雨雨、撲朔迷離,「傳國玉璽」數隱數現,最終湮沒於歷史的漫漫長河之中。
4. 乾隆玉璽巴黎拍賣,中國藏家約500萬拍得,古代傳國玉璽上面刻的是什麼
中國古代的歷史悠久,從夏商周王朝到春秋戰國,到秦始皇一統天下,從漢朝一直到清朝,封建王朝的統治一直在古代中國建立了幾千多年歷史。王權是封建王朝統治階級權利的象徵,傳國的玉璽一般都是只為皇帝一人專門打造並且一直傳承給下一代君主。
在某一種程度上來說,這種玉璽其實就是代表了皇帝的簽名。古代的玉璽也分大小,一般來說用於正式場合的肯定是製作地比較大的玉璽,玉璽的工藝也十分講究,首先從選材上面就會耗費大量的玉石,同時這些玉石還要經過工匠們數以百計的雕刻,最後才能完成。
5. 傳國玉璽上面刻的是什麼字
傳國玉璽上面刻的是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傳國玉璽是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用藍田玉鐫刻而成,為中國歷代正統皇帝的證憑。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天授、正統合法」之信物。
秦之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得之則象徵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所輕蔑。
(5)傳國玉璽到底刻了什麼字圖片擴展閱讀:
傳國玉璽傳到十六國時期,在冉魏滅亡的時候,東晉、燕、後秦各得到了一塊,都自稱是真的,其中東晉的這一塊,一直傳到後唐李從珂自焚。後來宋朝建立後,一農民在李從珂的廢墟中找到這個玉璽,獻給宋。
最後,到了金,然後到了元,被元順帝帶到北元。明成祖朱棣滅北元,傳國玉璽消失,後被農民發現,獻給了蒙古王爺。多爾袞征服蒙古後獲得。
後來溥儀變賣,後被翡翠大王鐵保亨獲得但在坐船前往南京時不慎墜入海中據《吳氏石頭記》中的記載,傳國玉璽就是《紅樓夢》中賈寶玉的原型。
6. 康熙玉璽上寫的是什麼字
傳國玉璽刻的是「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康熙囗翰」
「康熙御筆之寶」
「戒之在得」
「七旬清健」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7. 誰知道秦始皇的玉璽上刻的什麼字
秦始皇的玉璽上刻的是: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玉璽,專指皇帝的玉印,至高權力的象徵,第一個使用玉璽的帝王是秦始皇,傳國璽底部可這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
在漢書當中描述了玉璽底部刻的字為昊天之命皇帝壽昌,雖然兩種說法不同,但一般指得是第一種說法。
另外北宋哲宗時所得的傳國璽當時便有人懷疑是章惇、蔡京造假的,到了明清兩代也時有假璽出現。
明孝宗曾獲過所謂的傳國璽,孝宗皇帝當時就認為是假的,清朝初期,在故宮裡面藏有三十九方各色御璽,其中一方被認為是秦制傳國璽,到了公元1746年,經過乾隆皇帝鑒定,證實是仿刻贗品。
(7)傳國玉璽到底刻了什麼字圖片擴展閱讀:
秦二世死後,子嬰把傳世玉璽獻給漢高祖劉邦,授之為漢傳國玉璽,西漢末年,王莽專權,當時皇帝孺子年僅2歲,傳國玉璽置於長樂宮,由元帝王皇後代為掌管。
王莽篡位,建立新朝,派他的弟弟舜前去索要,太後大罵:我老已死,如爾兄弟,今族滅也,將傳國玉璽摔在殿廷,玉璽被摔碎一角,後來用黃金鑲補。
公元23年10月,王莽被殺,玉璽被校尉公賓所得,獻給綠林軍將領李松。又由李松派人送給更始帝劉玄,劉玄為赤眉軍所擄後,傳國玉璽落入赤眉軍擁立為帝的劉盆子手中。
後來劉盆子兵敗宜陽,將傳國玉璽拱手奉於東漢光武帝劉秀,東漢末年,宦官專權,外戚何進謀誅宦官不成,反為宦官所害。
袁紹領兵入宮誅殺宦官,宮中大亂,漢少帝夜出北宮避難,倉促間未帶傳國玉璽,返宮後傳國玉璽查無下落。
東漢末年各路諸侯討伐董卓時,率先攻入洛陽城的孫堅,在井中見一宮女之屍身上有一紅色匣子,匣中之物正是傳國玉璽,之後孫堅之子孫策將玉璽獻與袁術以借兵馬。
孫策用此璽從袁術處換來三千兵將,從而奠定了孫吳霸業之基,袁術稱帝失敗後,玉璽歸屬曹操。三國時期,孫策為借兵馬曾將玉璽獻與袁術曹魏代漢。
傳國玉璽作為君權神授的象徵,傳入曹丕之手,曹丕使人在傳國玉璽肩部刻下八個隸字大魏受漢傳國之璽。
西晉受禪,傳國玉璽又落入司馬氏手中。此後,北方陷於十六國分裂動盪的局面,傳國玉璽幾經輾轉,又落入東晉征西將軍謝尚之手。
謝尚用三百精騎連夜把它送至首都建康,獻給晉帝,傳國玉璽重歸晉朝司馬家,公元420年,劉裕廢東晉恭帝自立為帝,國號宋,史稱劉宋。
在南朝,傳國玉璽歷經了宋、齊、梁、陳的更迭,南朝梁武帝時,降將侯景反叛,攻破宮城,劫得傳國玉璽,不久侯景敗死,他的部將侯子鑒將玉璽投到了棲霞寺的井中。
有一個寺僧將玉璽撈出收存,後來他的弟子將玉璽獻給了陳武帝,楊堅建立隋朝後,公元589年,滅陳統一全國,傳國玉璽入了隋宮。
大業十四年三月,隋煬帝楊廣被殺於江都,隋亡。蕭後及太子元德攜傳國玉璽遁入漠北突厥。唐初,太宗李世民因無傳國玉璽,於是刻數方受命寶、定命寶等玉璽,聊以自慰。
公元630年,李靖率軍討伐突厥,同年,蕭後與元德太子背突厥而返歸中原,傳國玉璽歸於唐朝。唐末,天下大亂,群雄四起。朱溫篡唐後,傳國玉璽又遭厄運,後唐廢帝被契丹擊敗,登樓自焚,玉璽也遭焚燒,下落不明。
8. 傳國玉璽的真實印圖,傳國玉璽上面的八個字是什麼
我們看了很多影視劇,都知道傳國玉璽這個東西,據說拿到它基本上可以確定為天命所歸,登上皇位了,一般傳國玉璽都歸當朝皇帝所有,中國這么長時間歷史的轉變之後,傳國玉璽也不知道傳到哪裡去了,民間只留存不少關於傳國玉璽的傳說故事,連它的真實面貌都沒有個確切的眼見,那麼傳國玉璽的真實印圖是什麼樣子的,傳國玉璽上面的八個字是什麼?傳國玉璽的真實印圖,
據說傳國玉璽是秦始皇命李斯所制,採用了當時最珍惜的藍田玉鐫刻,作為皇權的正統予以傳承,但是歷史上的皇帝們總是轉換甚多而且競爭激烈,傳國玉璽在這其中,被多次利用,但總是只聞其聲不見其貌,直到現在徹底消失了蹤影,至於傳國玉璽上面的八個字是否是“受命於天,既壽永昌”,並不確定,不過比起其他的刻文,這八個字比較有歷史記載和真實依據。
9. 傳國玉璽上有哪八個字
玉璽上面銘刻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字樣。
璽。為印章最早的名稱,不過因材質不同而寫作「壐」,秦朝時作為皇帝專用,改為玉質,稱「璽」,臣民的為銅質,稱「印」,從此璽也就成為印章的一種。
最早出土的古璽為戰國時代製作,印文有晉、齊、楚等國的古文,印體大小、方圓各有不同,也有一、二、三、四層的區分。秦統一六國以後,對名稱也做了規定,皇帝自稱「朕」,皇帝的「命」稱為「制」,令稱為「詔」,印信專門用玉做成,稱為「璽」,臣民的只能稱為「印」而且不能用玉質。
秦國玉璽世間盛傳為和氏璧所制,而史書上記載為陝西藍田白玉雕琢而成,玉璽上面銘刻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字樣,還確立了製作璽印的標准書體及形狀、大小,在少府中設置了專門掌管印章制度的「符節令丞」,初步形成了統一的官印製度。
正如衛宏《漢舊議》中記載「秦以前民皆佩綬,以金、銀、銅、犀、象為方寸璽,各服所好,自秦以來,天子獨稱璽,又以玉,群臣莫敢用也。」從此之後,璽便作為皇權的象徵、為歷代帝王所重視。
(9)傳國玉璽到底刻了什麼字圖片擴展閱讀:
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秦始皇在彌留之際「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劉邦軍迫咸陽之時,「子嬰即系頸以組,白馬素車,奉天子璽符,降軹道旁」,秦朝也就在此畫上了句號。
這塊「始皇璽」後來被漢高祖得到後,即定為傳國璽,新天子在繼位之後,必須首先接受此璽印,皇位才能得到廣大臣民們的承認。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權,就把奪取這方玉璽作為最重要的一件大事,當時的皇帝只有兩歲,傳國璽由王莽的姑母漢孝太後代為保管。
王莽在他的篡權計劃基本完成之時,立刻派其弟王舜前往長樂宮,逼迫太後交出玉璽,太後大怒、將其「投於地」,傳國璽被摔碎一角。王莽後來又命人用黃金將其補全。漢光武中興後,傳國璽便歸了劉秀。
東漢末年,玉璽在袁紹入宮誅殺宦官、段王圭攜帝出逃時失蹤。漢獻帝時,董卓作亂,長沙太守孫堅攻入洛陽,在城南甄宮中井內撈出一投井自盡的宮女屍體,其頸下系著一朱紅色小匣、裡面裝的正是傳國璽。
從此之後,傳國璽為各路諸侯爭奪的對象。三國歸晉後,傳國璽傳給了晉。西晉末年,玉璽隨各國的相互殘殺不斷易主,最終歸東晉所有。
後來,傳國璽經過了宋、齊、梁、陳、隋的更迭,落人唐。在唐朝武則天執政時認為"璽"字音同「死」,所以將其改稱為「寶」,並世代相傳。唐末,天下大亂,後唐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璽登上玄武樓自焚,流傳了一千多年的傳國璽從此便失蹤了。
後周太祖郭威在位時、遍尋傳國璽而不得,只好篆刻了兩方「皇帝神寶」等璽印以傳給後世。之後的封建朝代中不斷又出現傳國璽,撲朔迷離,真假難辨。直到1924年11月,中國封建王朝的末代皇帝溥儀被逐出宮時,鹿鍾麟等人仍在尋找傳國璽。
10. 秦始皇傳國璽上刻了哪六字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含義是:
(既然)(我)順受天命,當(了)皇帝;(就)應該使黎民長壽、國運永久昌盛。
這句話是古時候是傳國玉璽印文,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中國,命李斯用小篆雕刻傳國玉璽,印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這句印文中包含了兩個成語。
(10)傳國玉璽到底刻了什麼字圖片擴展閱讀
由於歷代統治者極力宣揚獲得傳國璽是「天命所歸」、「祥瑞之兆」,自宋代起,真假傳國璽屢經發現。如宋紹聖三年(公元1096年),咸陽人段義稱修房舍時從地下掘得的「色綠如藍,溫潤而澤」、「背螭鈕五盤」的玉印,經翰林學士蔡京等13名官員「考證」,認定是「真秦制傳國璽」的玉印。
然而,據後世人考證,這是蔡京等人為欺騙皇帝而玩的把戲。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戶縣毛志學在泥河裡得玉璽,由陝西巡撫熊羽中呈獻孝宗皇帝。相傳元末由元順帝帶入沙漠的傳國璽,曾被後金太宗皇太極訪得,皇太極因而改國號「金」為「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