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大回香子和小回香子的區別
大回香子和小回香子的區別在外形,大回香子(又名大茴香),就是俗稱的八角,其外形為紅棕色扁圓形的,有光澤,八瓣、一瓣一核,不作為香料主體;而小回香子(又名小茴香),其外觀為紡錘形的,和水稻類似,是小米粒狀的,有多道縱紋,土黃色或淡綠色,無光澤,是香料主體;
外觀差異:小茴香的顆粒要比孜然大很多,並且形狀稍彎曲;小茴香的顏色偏綠色,而孜然的顏色更深,偏黃色。
成分差異:小茴香中含有茴香腦、茴香醛、茴香酮等活性成分。具有改善食慾和助消化等諸多功效;孜然的揮發油中有效成分為岩芹酸等。
用法差異:小茴香:多用於燉煮羊肉、做羊肉湯;孜然:孜然在熾烈的高溫或滾油的浸潤中會散發出奇特的味道,因此常用在蔥爆羊肉或燒烤中。
大茴香(學名:Illicium verum),又稱茴香、八角茴香、大料和八角。是八角茴香科八角屬的一種植物。常綠灌木,初夏開花,果實為8--9個木蓇葖,輪生呈星芒狀,香氣濃烈,可作香料、佐料,供葯用。其同名的乾燥果實是中國菜和東南亞地區烹飪的調味料之一。為生長在濕潤、溫暖半陰環境中的常綠喬木,高可至20米。主要分布於中國大陸南方。果實在秋冬季採摘,乾燥後呈紅棕色或黃棕色。氣味芳香而甜。全果或磨粉使用。
茴香籽是指茴香的籽,可入葯,溫陽散寒,理氣止痛,主治、胃寒嘔吐、腰痛。整粒者用於烹飪調味、湯類;粉狀者用於肉類製品等。也可以用來對各種利口酒調味用。
『貳』 八角和茴香有什麼區別
一、科屬區別
1、八角:八角為植物界、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八角目、八角科、八角屬常綠喬木。
2、茴香:茴香為植物界、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傘形目、傘形科茴香屬多年生草本植物。
二、形態區別
1、八角:八角高10-20米,樹皮灰色至紅褐色,有不規則裂紋,枝密集,呈放射狀伸展,單葉互生或3-6簇生於枝頂,葉柄粗壯,葉片革質,花兩性單生於葉腋,聚合果多由8個蓇葖果放射狀排列成八角形,種子扁卵形,花期春、秋兩季,早期秋季至翌年春季。
2、茴香:茴香高0.4-2米,莖直立,葉鞘邊緣膜質,葉片輪廓為闊三角形,復傘形花序頂生與側生,果實長圓形,花期5-6月,果期7-9月。
(2)八角跟什麼相似圖片擴展閱讀:
八角功效
八角供葯用,有祛風理氣、和胃調中的功能,用於中寒嘔逆、腹部冷痛、胃部脹悶等。但多食會損目發瘡。
八角果具有健胃、驅風、鎮痛、調中理氣、祛寒濕,治療消化不良和神經衰弱等功用。隨著新葯研製水平的不斷提高,其用途不斷擴大,以八角為原料提取的莽草酸可合成抗癌葯和製取抗甲型或乙型流行性感冒葯物。
八角乾果含莽草酸8%-13%,是最佳天然植物原料,除毒八角(莽草籽)含量比它高些外,還沒有發現有潛在規模生產價值的植物。
茴香功效
小茴香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脂肪、膳食纖維、茴香腦、小茴香酮、茴香醛等。其香氣主要來自茴香腦、茴香醛等香味物質。是集醫葯、調味、食用、化妝於一身的多用植物。
嫩莖、葉作蔬菜、餡食,茴香果實中含茴香油2.8%,茴香腦50~60%,a-茴香酮18~20%,甲基胡椒粉10%及a-蒎烯雙聚戊烯、茴香醛、莰烯等。胚乳中含脂肪油約15%,蛋白質、澱粉糖類及粘液質等約85%。
可作香料,常用於肉類、海鮮及燒餅等麵食的烹調。中醫學上入葯,性溫,味辛,歸肝、腎、脾、胃經。功能溫肝腎,暖胃氣、散塞結,散寒止痛,理氣和胃。用於寒疝腹痛,睾丸偏墜,婦女痛經,少腹冷痛,脘腹脹痛,食少吐瀉等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茴香
網路-八角
『叄』 大料都有哪些都叫什麼,多一點
大料即八角,只有一種,是八角樹的果實,因其果多有八個角而得名。也叫八角茴香、大茴香,是一種調味香料。南方人習慣稱之為八角茴香,而北方人則習慣稱之為大料。
八角作為一種調味料經常被人們食用,即使不是直接的食用,它的味道也是散發到每家每戶的餐桌上的。八角作為調味料的同時,也是一種中葯。
八角茴香的果實可入葯;其性溫,味辛;有溫陽散寒,理氣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寒嘔逆,寒疝腹痛,腎虛腰痛,干、濕腳氣等症。
另外,它的果實含有揮發油,主要成分是茴香油,分別為茴香醚、茴香醛和茴香酮,它能刺激胃腸神經血管,促進消化液分泌,增加胃腸蠕動,有健胃、行氣的功效,有助於緩解痙攣、減輕疼痛。
它還含有茴香烯,能促進骨髓細胞成熟並釋放入外周血液,有明顯的升高白細胞的作用,主要是升高中性粒細胞,可用於白細胞減少症。
(3)八角跟什麼相似圖片擴展閱讀:
八角即大料,是生活中常用的烹飪調味料。但常用的八角,也有假的,並且有劇毒。
「假八角」——莽草:莽草又稱假八角或者野八角,外形與八角相似。有劇毒。誤食會有頭暈、惡心嘔吐的症狀;大量食入會產生四肢抽搐、口吐白沫等類似癲癇的症狀,嚴重時引起心臟衰竭並致死。
1、辨形
八角通常個體豐滿,果實外露,有7-10個圓鈍的角,一般為8個角;假八角果實一般不會露出來,果瓣不會張開,有11-13個尖細的角,每個角的尖會上翹,像是鷹鉤。
2、辨色
真八角為棕紅色並有光澤;假八角色較淺,帶土黃色。
3、辨味
真八角香味濃烈,嘗之辛甜;假八角有花露水或樟腦的氣味,舔之口感發酸,有麻舌頭感。
網路-莽草
『肆』 「假八角」——莽草有劇毒嗎
「假八角」莽草是有劇毒的,八角也叫「大料」,是我們生活中常用的烹飪調味料。但常用的八角,居然也有假的,並且有劇毒!八角每公斤可賣到40元左右,而莽草每公斤只賣15元左右。於是,一些利慾熏心的生產廠家和商販將莽草摻在八角裡面出售。
記得告訴家人及朋友,馬上檢查一下廚房,要是發現了,趕緊扔掉!
『伍』 聽說只有八角能吃,這個有九個角十個角的能吃么
不能。九個角的八角能吃,八角以八個角而聞名,但也有7個角和9個角的,甚至有10個角的。一般來說7個角或者9個角都是很正常的,如果超過10個角,這種八角有可能是假八角莽草,莽草吃多了有劇毒,吃了對身體健康影響很大,莽草一般長10至14個角。
大料是常見的廚房調料,具有去腥、提香、増味的作用,大多數家庭日常的炒菜烹飪中總是少不了它的身影。大料又稱為八角,味道甘甜,有強烈的特殊的香氣,是我國的特產。
莽草的枝葉根果均有毒,尤其是果殼毒性極大
莽草的果實與八角極其相似,中毒症狀在食後30分鍾左右表現,其毒害作用為直接刺激消化道黏膜,經消化道吸收進入間腦、延腦,使呼吸中樞和血管運動中樞功能失常,輕者惡心嘔吐,嚴重者煩躁不安,瞳孔散大,口吐白沫,最後血壓下降,呼吸停止而死亡。
其實莽草的毒性早在古籍中就有記載,《山海經》中說「葌(音「間」)山,其下多青雄黃,有木焉,其狀如棠而赤葉,名曰莽草,可以毒魚。」《本草綱目》中說:「此物有毒,食之令人選罔,故各。山人以毒鼠,謂之鼠莽。」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莽草
『陸』 如何辨別「八角」的真假
如何辨別“八角”的真假?手把手教你3個技巧,並迅速告訴你的家人!
第三,我們可以從八角的味道辨別真偽。真正八角的味道更濃,所以我們也可以品嘗它。當你起來的時候,味道會是紅色和甜的,但是和假八角相比,它會像廁所水一樣,所以品嘗後我們會變酸,你的舌頭會感覺麻木和麻木。只要你學會了今天教的辨別真假八角的三種方法,你就不會買假八角。
『柒』 長得像八角的但有十個角的是什麼植物
過年大家在都喜歡用八角調料,但是細心的朋友容易發現,很多所謂「八角」竟然長著7個、9個、10個,甚至12個角。八角屬有50餘個種,常食的八角為其中一種,一般情況下長著8個角。為降低成本,不排除一些人在八角里放進了莽草、紅茴香、野八角等其他一些同屬於八角屬的偽品,它們和八角十分相似,很難分辨。
危害:
是這種叫莽草的東西,有劇毒,莽草一般被農民用來捕魚,魚食用之後會全身麻痹,無法游動。拿假八角燉湯以後,對於咱們的神經系統和血液循環系統都是有影響的,會有心跳興奮的感覺,服用的多了的話還會出現昏厥等症狀。
識別辦法:
"「數角辨味」一般來講,八角都是長著整齊的八個角,但受生長環境影響,也有少數果實沒有長成八個角,或者由於發育不良。但並不是八個角都都是安全 的,因為莽草的角通常情況下是七個到十二個之間,八個角的莽草也很常見,那又該怎麼去區分呢?品氣味,假的會有麻苦的味道,真正的八角會有一點甜味」由於同屬於八角屬的植物太多,且外形極其相似,為保險起見,消費者在 選購時最好選擇到大型超市和葯店,這樣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捌』 八角和莽草的區別
一、屬科不同
1、莽草:屬於八角科。
2、八角:屬於木蘭科。
二、分布范圍不同
1、莽草:產台灣、廣東、廣西、貴州。生於山坡、山谷或樹林下和灌叢中。印度、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新幾內亞島有分布。北美引種。模式標本采自印度。
2、八角:中國主要分布在廣東、廣西、雲南、四川、貴州、湖南、湖北、江西、江蘇、浙江、福建、台灣等省區。
(8)八角跟什麼相似圖片擴展閱讀:
八角是南亞熱帶的一個樹種。冬暖夏涼的山地氣候。適用於深土、排水良好、肥沃濕潤、酸性砂質壤土或壤土中種植。在乾旱、貧瘠、低窪、積水地區生長良好。
3~5月開花,9~10月成熟,8~10月春天開花,次年3~4月成熟。八角插扦一年四季均可進行,以秋插為好。用休眠枝進行春插和冬插,用嫩枝(半木質化)進行夏插,硬枝(木質化)進行秋插。
『玖』 八角類似的物品叫什麼
莽草。
莽草摻雜在八角中普通人很難分辨出來,莽草的蓇葖果不整齊,而且果型瘦長,尖角為鷹嘴狀,蓇葖果的表皮很皺縮,柄平直味苦,莽草香氣不足。八角的蓇葖果整齊,果型純厚,柄向上彎曲,八角香味濃郁。一般來說很少有人直接拿莽草當八角,因為它的香味不足,不良商販都是摻雜在八角中售賣。
莽草的蓇葖果多在8個以上,有時會11至14個,而八角常見的最多8個,有少數的9至10個蓇葖果。市場上見到有人銷售10個蓇葖果以上的八角就要注意了,聞一下香味,就可以進行區分了,八角的香味是極濃郁的。
該品平者多皺縮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後為披針形、倒披針形或橢圓形,長6-15cm,寬1.5-4.5cm,基部窄楔形,邊緣微反卷;兩面綠色,下面稍淡;葉柄長7-15mm。氣香烈,味辛,有毒。
產台灣、廣東、廣西、貴州。生於山坡、山谷或樹林下和灌叢中。印度、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新幾內亞島有分布。北美引種。模式標本采自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