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做胃鏡可以檢查哪些部位
河北醫大一院內鏡中心提示:做胃鏡檢查食管,賁門,胃底,胃體,胃竇,胃大彎,胃小彎,胃角,幽門,十二指腸球部,十二指腸降部。
❷ 什麼是胃角
胃有入出兩口,大小兩彎,和前後兩壁。胃大部分位於左季肋區,小部分位於腹上區。胃角是胃小彎在最低端角處形成一切跡,一般呈90°轉角,是胃體與幽門部在胃小彎的分界。胃小彎在胃的右上側邊緣,胃角就在胃小彎轉折處。平時要多按摩腹部,促進胃腸蠕動,保障胃氣流通順暢,多注意腹部的保暖。選擇養胃的食物,如牛奶,粥類,面條,菠菜,紅薯,南瓜等。
❸ 胃竇在胃的什麼位置圖
胃竇主要指幽門與胃角切跡平面之間的位置。
胃竇屬於胃的結構的一部分,「胃竇」為幽門竇或是包括幽門在內的幽門部,胃潰瘍和胃癌多發生於胃幽門竇近胃小彎處。
胃竇部的觀察:大彎側觀察較容易,進鏡時鏡端正好對著胃竇大彎側,胃竇前壁和後壁的觀察需轉動鏡身,胃小彎的觀察需在胃竇部做低位反轉,正常胃竇粘膜皺襞呈縱向走行,較低,稍注氣即可展平,粘膜較光滑,蠕動較活躍。
(3)胃鏡檢查圖片胃角是什麼部位擴展閱讀:
1、小兒慢性胃竇炎:胃竇部黏膜的非特異性炎症,X線鋇餐示胃竇部黏膜皺襞增粗並使該處黏膜從正常的縱行走向轉變為橫行、環行或紊亂走向,還可出現胃張力增高,胃竇部痙攣性狹窄、小彎幽門前區出現弧形凹陷或鋸齒狀改變。
2、胃竇炎:慢性胃竇炎是慢性胃炎中最常見的,因其病變部位在胃竇而得名。此型胃炎絕大多數(90%)由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所致,也可由膽汁反流、消炎鎮痛葯、吸煙、酗酒引起。
3、注意事項: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切忌暴食暴飲;戒煙,戒飲烈性酒鍛煉身體,增強體質。
❹ 胃鏡檢查的檢查方法
1.觀察及操作
(1)幽門及胃竇部以幽門為中心,調節彎角旋鈕分別觀察胃竇四壁,如果小彎無法全部窺視,可將胃鏡沿大彎側做反轉觀察。正常幽門收縮時呈星芒狀,開放時為一圓形開口,經幽門腔可看到十二指腸的部分黏膜,甚至可觀察到球部的一些病變。胃竇部尤其是胃竇小彎側是胃癌的好發區域,胃鏡檢查中應在俯視全貌後做近距離仔細觀察,注意有無潰瘍、糜爛、結節、局部褪色、僵直變形等病灶,發現胃癌病灶後應仔細觀察幽門管開發是否正常、對稱,以了解胃癌是否已累及幽門管,一般而言,早期胃癌較少累計幽門管。
(2)胃角切跡胃角切跡是胃內觀察的難點之一,它由胃小彎黏膜轉折而成,從賁門側觀察呈拱門型,看到的是賁門側黏膜;在胃竇部可用低位反轉法(J形反轉法),即盡量使彎角旋鈕向上,推進胃鏡,胃鏡居高(可見幽門口),此時圖像上下顛倒。胃角及其附近兩側是早期胃癌最常見的部位,必須重點觀察。
(3)胃體胃體腔類似隧道,下方大彎側黏膜皺襞較粗,縱向行走如腦回狀,上方小彎為胃角延續部,左右分為胃體前後壁。胃體較大,分別稱為胃體上、中、下部,中部又稱垂直部,由於後壁與鏡軸面呈切線關系,因而易遺漏病變。胃體部的觀察一般採用U形倒鏡以及退鏡觀察相結合的方法,發現可疑病變時將鏡頭貼近病變部位作重點觀察,在疑及垂直部有病變時,可調彎角鈕向右作仔細觀察。
(4)賁門及胃底部此部位可採用高位或中位U形反轉法觀察,U形反轉是將胃鏡送入胃體中部,在看到胃腔彎向後壁側時,將內鏡角度旋鈕向上順時針旋轉90°-180°,邊觀察後壁黏膜邊將內鏡向前推進,此時內鏡則向賁門側前進,直至可以看到賁門及從賁門進入胃內的插入管,此時插入管已呈U形,故稱U形反轉。U形反轉時看到的內鏡插入管(鏡身)位於小彎側,內鏡的前端物鏡是從大彎側對向小彎側,插入管遮蓋的是小彎側的黏膜,旋轉操縱部即可將遮蓋的部分露出。要注意在反轉觀察時,胃鏡下方為小彎,上方為大彎,左側為後壁,右側為前壁。如需全棉觀察賁門及胃底部,檢查手法的關鍵是多方位轉動鏡身及提拉胃鏡,這種檢查手法也是當前提高早期賁門診斷水平中最重要的的內鏡操作環節。
(5)食管、賁門觀察結束胃部觀察後,應吸盡胃內氣體以減少術後腹脹,將胃鏡退至食管下方,正面觀察賁門口,除仔細觀察賁門黏膜和齒狀線外還應注意賁門啟閉運動情況。食管全長25cm左右,等分為上、中、下三段,食管中段有左心房壓跡,並可見搏動運動。由於食管為一直行的管道,因而食管壁定位與胃及十二指腸稍有不同,視野上方為右側壁,下方為左側壁,左右側扔分為前後壁。
2.活體組織檢查及細胞學檢查
(1)選擇活檢部位發現病灶後先做全面仔細的觀察,初步了解病變的性質,確定活檢部位,調節好胃鏡的方向,史病灶置於視野正中部位,並史活檢鉗盡可能垂直地指向活檢部位,胃鏡的頭端離病灶的距離適中(3~5cm)。隆起病灶應取其頂部(易於發現糜爛、惡變等)及其基底部的組織;糜爛、微凹或黏膜粗糙、色澤改變等平坦性病灶應在病灶周邊黏膜皺襞中斷處及中央處取活檢;胃癌時以潰瘍凹陷性病灶最常見,應在潰瘍隆起邊緣上特別是在結節性隆起及潰瘍邊緣內側交界處下鉗以提高陽性率,因為在胃癌的組織壞死處取材陽性率較低。
(2)活檢數量不同的疾病在不同用途時會有差別。早期胃癌的活檢次數與陽性率呈正比,在多塊活檢標本中只有一塊,甚至只有一塊中的小部分為胃癌組織的情況並不少見,一般活檢數為4~8塊;慢性胃炎在用於研究時活檢部位定位為5點,而用於臨床時只需3點。不同部位的活檢標本應分裝在不同的試管中,標本應注意及時浸入甲醛固定液中。
❺ 胃鏡報告四副圖片分別是什麼
胃鏡一般可檢查食道、胃、十二指腸球部球後三段,胃鏡報告單主要是圍繞這三部分進行描述的。
食道粘膜正常應為淡粉紅色、半島型、鋸齒型、血管紋理清晰、最下端的齒狀線呈規則的園弧狀、或蝶型和壁光滑等。病理性改變成粘膜充血(發紅)、水腫、不光滑、血管紋理不清、可見條狀紅斑、甚至有糜爛、潰瘍。齒狀線也失去正常形狀等。這樣改變往往是物理化學性因素導致食道炎、反流性食道炎的表現。
假如食道下端粘膜粗糙、齒狀線有缺損、水腫、糜爛、潰瘍和血管紋理模糊不清等改變、病理是正常的復層鱗狀上皮被單層柱狀上皮所代替、往往是Berrett食道病。
若見到胃粘膜突入食道腔內,尤其在惡心時明顯,放鬆後又退回復原,齒狀線上移、這往往是食管裂孔疝滑脫型的鏡下表現。
除此以外食道壁上見到蘭色或紫色的迂曲,向管腔突出的靜脈血管者,往往是由於門靜脈高壓(肝硬化)所至的食管靜脈曲張。
管壁見到突向管腔的隆起性病變可能是平滑肌瘤、食管癌、食管血管瘤和食管息肉等。假使是凹陷下去的病變往往是食管憩室等。
食賁門是指食道進入胃的門戶部位,可規律地開閉。主要觀察粘膜有否充血、水腫、糜爛、潰瘍,有否狹窄、有沒有隆起性改變等。如有可能是賁門炎、賁門癌、賁門食道失弛緩症等。
胃底胃底是胃的最上面部分、人體平卧位時、胃液皆集中於此處稱「黏液池」。主要觀察粘膜有否充血、水腫、出血斑點及有否隆起性病變、糜爛和曲張的血管等, 更應該注意黏液池中液體顏色!正常應為清亮的黏液。如黏液混濁、考慮為炎症。如變黃色是膽汁反流,如為咖啡色或暗紅色則肯定上消化道有活動出血情況。
胃體胃體分為上、中、下三部分及大彎側、小彎側、前壁及後壁四個方位,大彎側可見正常的縱行腦回狀粘膜皺襞。
正常粘膜應為淺紅或橘紅色,粘膜光滑柔軟,表面一層半透明黏液,如有充血、水腫、條狀紅斑、糜爛、出血、局部有龜背紋樣改變的可能是慢性淺表胃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