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端硯有多少種都有什麼樣的特點
一、端硯定義
端硯,是採用肇慶市行政區域內適合研墨的石頭經過加工,具有研墨功能的硯台,肇慶市古稱端州故而稱端硯。據清代《石隱硯談》記載:「東坡雲,端溪石,始出於唐武德之世。」武德為唐高祖年號,武德元年是公元618年,由此推算,端硯問世已有1380多年。1952年湖南長沙705墓出土的唐代端溪箕形硯和1965年廣州動物公園唐墓中出土的一方唐代端溪箕形硯(現藏廣州博物館),正好印證了端硯問世的歷史。
二、端硯石特點
端硯以其石質細膩、滋潤,發墨不損毫,呵氣能研墨,石品花紋豐富多彩,研出的墨汁油潤發亮,層次豐富,蟲蟻不蛀等特點名列中國石硯之首。硬度適中:端硯石硬度為摩氏(2.8至3.5),比墨條的硬度(2.2至2.4)稍硬,但比刻刀的硬度(約5)低1倍左右。致使端硯下墨快、易雕刻。不吸水:端硯石顯孔隙率小、飽和吸收率低,說明硯石的礦物細、粒間間隙小,開型或小開型裂隙不發育,使硯石蓄水不涸。
三、端硯石品花紋
端硯之所以名貴,除了有獨特的石質外,還有豐富多彩、變化莫測的石品花紋(又稱石品)。這些石品花紋是由於某些礦物成分的局部聚集,在端硯石中由白、青、藍、紅、褐、綠等顏色組成的各種圖案,有的成塊狀、有的成斑狀、有的成花點狀、有的成線狀。端硯藝人們依據這些花紋的大小、形狀,分別用與自然界某些物象相似的名稱來命名,並巧妙地運用到端硯的藝術創作中,大大提升了端硯的價值。
1、凍:是端硯中不同形態的白色絹雲母扁豆體,是端硯石中質地最細膩、最幼嫩、最純凈之處。根據不同的形態質感和顏色,分為魚腦凍、蕉葉白、浮雲凍、碎凍、米仔凍、天青凍等。魚腦凍因其形狀如凍結的魚腦而得名,其色澤是白中有黃而略帶青,也有白中略帶灰黃色。最佳的魚腦凍應該是潔白、輕松如高空的晴雲,其白中帶淡青,或白中有微黃略帶淡紫色,色澤清晰透澈,有的又如棉絮一樣,有松軟的感覺,即所謂「白如晴雲,吹之欲散;松如團絮,觸之欲起。」有魚腦凍的端石,質地高潔,石質特別細膩,確如「小兒肌膚」。魚腦凍一般為不規則圓形,四周有火捺環繞,常見於老坑、坑仔岩、麻子坑。
2、蕉葉白:又稱蕉白,是凍中的一種。它的特徵是如蕉葉初展,一片嬌嫩,白中略帶青黃。古人對蕉葉白評價極高,贊美備至:「渾成一片,凈嫩如柔肌,如凝脂。」蕉葉白一般邊緣較清晰,有細條紋,沒有火捺環繞。
3、石眼:是一種天然生長在硯石上,有如鳥獸眼睛一樣的名貴花紋。它是含黃鐵礦與赤鐵礦的結核體。石眼呈翠綠色,或黃綠色,或米黃色,或黃白色或粉綠色,大小不一,一般直徑是3—5毫米,也有個別達到8—25毫米的,而且神態各異。好的石眼圓正完美,暈圈數層,中間有瞳,叫做活眼,無瞳叫瞎眼,因石眼稀有,所以「端硯貴有眼」,因石眼的形態美,活靈可愛,所以常將其置於硯堂以外,作為裝飾使用。
4、天青:是優質硯石中呈現藍黑色的石品。端石中的天青較為少見難得。古人所謂:「如秋雨乍晴,蔚藍無際」是上品天青。在端硯石中色青而微帶蒼灰,純潔無瑕者謂天青,即恰如臨近黎明前的天空,深藍微帶蒼灰色。它是端石的青花最密集之處,也可以說天青就是青花的聚集空間,由於各種青花聚集一起就形成天青。故說天青是非常難得,罕見的,也是端石中十分細膩、幼嫩、滋潤之處。
5、青花:是一種難得的、十分名貴的石品花紋,青花是自然生長在硯石中呈青藍色的微小斑點,是由微粒赤鐵礦和磁鐵礦等礦物細小斑點形成,一般要濕水方能顯露。青花的品類繁多,各有不同的名稱,如微塵青花、鵝毛氄青花、蟻腳青花、玫瑰紫青花等,是優質硯石的重要標志之一。
6、冰紋:是老坑獨有的一種石品花紋。它是有暈的銀線,向兩邊融化,似線非線,似水非水,質地細嫩,形態自然,與硯石本身融為一體。冰紋凍是一組面積較大的冰紋,如一幅瀑布傾瀉而下,在「瀑布」的四周有白茫茫的霞霧或似披上輕紗幔帳。冰紋是十分稀有名貴的石品。
7、金銀線:是多見於老坑硯石中的石品花紋(坑仔岩、麻子坑和最近開採的冚羅蕉硯石也有發現)。它呈線條狀橫斜或豎立在硯石之中,黃色者稱金線,白色者稱銀線。
8、火捺:又稱「火烙」,就是說在端硯石中有些部分出現好像用火烙過的痕跡,又如被熨斗燙焦,呈紫紅微帶黑色者。端石的火捺有老嫩之分,老者色澤紫中微帶黑,嫩者紫中微帶紅。常見有胭脂火捺、馬尾紋火捺、金錢火捺、豬肝凍火捺等。
9、翡翠:在端石中呈翠綠色的圓點,橢圓點斑塊或條狀。翡翠有別於石眼,它既無瞳子,又不像石眼那樣圓正,外圍沒有明顯的藍黑色邊緣,翡翠在端硯石中亦是名貴的石品。
10、黃龍紋:俗稱黃龍,其色澤似由土黃、黃褐、米黃及青綠、蒼灰混合而成。有時會在硯石表層出現,跨度較大,呈條帶狀。黃龍紋多在坑仔岩中出現,利用的好有其特殊的藝術效果。
❷ 翡翠棉紋是什麼樣子的 翡翠棉紋具體是指什麼
1、簡單來說,翡翠的棉包括棉絮、棉線等,是翡翠中常見的團狀、點狀、絲絮狀、細線狀、波紋狀等半透明或微透明的白色內含物。
2、尤其是種水好的翡翠,翡翠的棉就會體現得很明顯,木那種翡翠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了,清澈如水的底子上飄著零零散散的雪花般的棉絮,就算是玻璃種翡翠,多多少少也會存在一些棉絮,翡翠的棉跟翡翠的翠性差不多,在翡翠中無處不在。
3、翡翠的石紋是翡翠形成過程中的自然紋理,肉眼可見,不是裂紋,有明顯的也有隱蔽的,常見的冰紋就是石紋中的一種,紋路大多是流暢蜿蜒,類似瑪瑙的紋路。
❸ 翡翠石紋是什麼回事
玉紋(石紋)看上去是線狀或線條狀,其顏色和周圍的材料的顏色不一樣,但紋線之處外表光滑,沒有縫隙。
玉紋(石紋)實在玉石形成、生長過程中,由於後期地質作用原因,使原破碎玉石癒合而形成的,它對玉器的耐用度、堅固程度幾乎沒有影響,僅對玉件的外觀有影響。
選購翡翠時如何避免裂紋
1、挑選種好的翡翠。種粗或者種乾的翡翠,絕大部分都有紋,有裂的幾率也比較大,因此在挑選翡翠的時候,盡量挑選種好一點的翡翠,就能從很大程度上避免挑選到有裂或者有紋的翡翠。
2、注意多角度觀察翡翠,尤其是翡翠的側邊及其它不顯眼的地方。正面的紋和裂一般容易被發覺,但側邊和不顯眼的地方就比較難發現,所以也就需要格外注意。
3、對於局部雕花、雕刻條紋比較多的翡翠需要注意,所謂「無綹不做花」,雕花或者刻畫條紋通常是為了避開翡翠的裂紋,這時候需要仔細檢查,裂紋是否避開了。
❹ 冰紋的瑪瑙手鐲怎麼樣
瑪瑙有幾千的,也有幾十的,冰紋屬於帶紋路的,如果是深色的俗稱水草瑪瑙,一般在幾百到兩千左右,手鐲一般會比較貴,如果紋路類似於風景畫,可以賣到上千,屬於比較好的。
❺ 翡翠里的棉是什麼樣的
簡單來說,翡翠的棉包括棉絮、棉線等,是翡翠中常見的團狀、點狀、絲絮狀、細線狀、波紋狀等半透明或微透明的白色內含物。
尤其是種水好的翡翠,翡翠的棉就會體現得很明顯,木那種翡翠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了,清澈如水的底子上飄著零零散散的雪花般的棉絮,就算是玻璃種翡翠,多多少少也會存在一些棉絮,翡翠的棉跟翡翠的翠性差不多,在翡翠中無處不在。
不過有時候一些特色棉反而成了翡翠價值的王牌,例如木那種翡翠就是給典型的例子啦,雪花般的棉絮,散落其中,頗有詩意的意境使其更有與眾不同的傲人氣質。
❻ 碧璽手串什麼樣的最好
首先是密度和純凈度。
碧璽最好的是玻璃體,裡面一絲瑕疵都沒有,就算是4mm珠粒,重量10g左右的的玻璃體手鏈,價值也在400美元以上,加上運輸,稅收,次品,意外損毀等,純凈的玻璃體手鏈售價相當高。國內零售市場上的純玻璃體手鏈就算只有10g,也是非常昂貴了。這種超高品質的碧璽發出非常強烈的玻璃光澤,珠體純凈度是比它差的碧璽沒法辦到的。在購買這種高檔貨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別被染色玻璃珠騙了。玻璃體的碧璽的光澤有一種「冰冷」的感覺,更刺眼。而染色玻璃珠的光澤則要稍微柔和一些。
其次是冰體,密度和通透度和玻璃體基本相同,唯一的差距在於解理紋,就是我們常說的「冰紋」、「棉絮」,當然絮少的價格也相對較高,就成為了傳說中的「高冰」體。商店裡賣幾千塊錢的常見的碧璽珠粒一般就是用的冰體,因為這種品質的碧璽既有收藏價值價格又比較適中還有升值空間,冰體因為覆蓋的范圍比較廣,冰紋的多少決定它的品質和價格,所以高冰體和普通冰體的價格差距也很大。這個就只有靠對比和經驗了,確實是看得多,對各種冰紋多少的珠子的價格了如指掌,就會有個概念。
再次就要看顏色了
最好的色澤「正玫瑰紅」,最好的碧璽都是賣裸石,買到後顧客自己拿到好的金店包K金鑲鑽石。裸石包金鑲鑽也是有講究的,一般鑽+K金的成本在裸石的1/3到1/2左右就比較相得益彰了,如果金和鑽太多,搶了「主」的風頭;如果金和鑽太少,失了「主」的身份。
紫紅次之,紫紅的因為色澤沒有玫瑰紅那麼扯眼球,所以更注重它的「體」。體不好的紫紅就沒多少意義了。
亮綠純藍緊隨其後,粉紅,黃色,黑色,無色當然就不怎麼值錢了。所以當買一串碧璽手鏈或者項鏈時,著重看自己買到了多少顆紅、綠、藍的珠子基本就行了,在數量有保障的情況下,看這幾種色彩珠子的體好不好。其他顏色都是用來做搭配的,就算其他的各種色彩的珠子不咋個行,花很少的錢就能換掉。
最後是雕工和切割。
珠粒類的只看拋光和球體規不規則就行。這個主要是針對吊墜類的,吊墜如果雕工好,對吊墜整體價值的提升是比較關鍵的,最好的料是永遠保持原形的,不會用來雕花,因為被雕走的料就相當於被扔掉的錢。
❼ 手工染畫布怎麼製作
蠟染,是一種古老的防染工藝,古稱「蠟纈」,與絞纈、夾結一起被稱為我國古代染纈工藝的三種基本類型。因用蜂蠟作防染劑而得名,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蠟染製品的花樣飽滿、層次豐富,蠟染紋樣多以花草樹木和幾何圖形為主,兼有適量的蟲魚鳥獸。除了圖案精美外,還在於蠟冷卻後在織物上產生龜裂,色料滲入裂縫,得到變化多樣的色紋,俗稱「冰紋」。同一圖案設計,做成蠟染後可得到不同的「冰紋」。因此「冰紋」也是蠟染手工藝的獨有特徵,「冰紋」被譽為蠟染的「靈魂」
蠟染工藝在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尤其是貴州少數民族地區廣泛流行,其中猶以貴州安順苗族蠟染工藝製品最為出名。蠟染藝術在少數民族地區世代相傳,經過悠久的歷史發展過程,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經驗,形成了獨特的民族藝術風格。是中國極富特色的民族藝術之花。
蠟染的製作過程:繪制蠟染的織品一般都是用民間自織的白色土布,但也有採用機織白布、綿綢、府綢的。防染劑主要是黃蠟(即蜂蠟),有時也摻和白蠟使用。蜂蠟是蜜蜂腹部蠟腺的分泌物,它不溶於水,但加溫後可以融化。就是利用它的這一特點作為蠟染的防染劑。所用的染料是貴州生產的藍靛。貴州盛產藍草,這是一種蓼科植物,莖高約二、三尺,七月開花,八月收割。把藍草葉放在坑裡發酵便成為藍靛。貴州鄉村市集上都有以藍靛為染料的染坊,但也有把藍靛買回家自己用染缸浸染的。
蠟染布是在布匹上塗蠟、繪圖、染色、脫蠟、漂洗而成。因為在染制的過程中,蠟白布的表面會產生自然龜裂,從而往白色坯布滲入染料而著色,出現許多或粗或細無規則的色紋也叫龜紋,這些龜紋就是區別真、仿蠟染布的標准,因為任何仿蠟染布設計進去的「龜紋」都是有規律可尋的,而真正的蠟染布往往難以尋找,也找不出完全相同的龜紋來。
繪制蠟花的工具不是毛筆,而是一種自製的鋼刀。因為用毛筆蘸蠟容易冷卻凝固,而鋼制的畫刀便於保溫。這種鋼刀是用兩片或多片形狀相同的薄銅片組成,一端縛在木柄上。刀口微開而中間略空,以易於蘸蓄蜂蠟。根據繪畫各種線條的需要,有不同規格的銅刀,一般有半圓形、三角形、斧形等。
蠟染的製作方法和工藝過程:把白布平帖在木板或桌面上點蠟花。點蠟的方法,把蜂蠟放在陶瓷碗或金屬罐里,用火盆里的木炭灰或糠殼火使蠟融化,便可以用銅刀蘸蠟作畫。目前很多地區都是是照著紙剪的花樣確定大輪廓,然後畫出各種圖案花紋。浸染的方法,是把畫好的蠟片放在藍靛染缸里,一般每一件需浸泡五、六天。第一次浸泡後取出晾乾,便得淺藍色。再放入浸泡數次,便得深藍色。如果需要在同一織物上出現深淺兩色的圖案,便在第一次浸泡後,在淺藍色上再點繪蠟花浸染,染成以後即現出深淺兩種花紋
貴州蠟染一般都是藍白兩色。製作彩色蠟染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先在白布上畫出彩色圖案,然後把它「蠟封」起來,浸染後便現出彩色圖案;另一種方法是按一般蠟染的方法漂凈晾乾以後,再在白色的地方填上色彩。民間蠟染所用的彩色染料,是用楊梅汁染紅色,黃梔子染黃色。還應提到一種叫做「蠟片」的工藝品。在一些民族地區,把未經浸染的蠟花當作裝飾品。她們把這種「蠟片」裝飾在頭上或服裝上。這種工藝品是白色和黃褐色花紋,色彩諧調,別具一格。「蠟片」的缺點是蠟花容易脫落,所以在服裝上只能局部採用。
在一些民族地區,把未經浸染的蠟花當作裝飾品。她們把這種「蠟片」裝飾在頭上或服裝上。這種工藝品是白色和黃褐色花紋,色彩諧調,別具一格。
蠟染生產絕大多數工序是手工操作,隨著人們對蠟染藝術作品需要的增大,目前也有很多機器製作的仿蠟染畫,但是缺乏手工蠟染自然奔放,豐厚朴實的風格,更沒有獨一無二自然形成的冰紋。因此手工蠟染作品在市場受到追捧,其價值遠遠高於機器仿製品。一般蠟染布多作婦女頭巾、衣裙、圍腰、被面、門簾、窗簾之用。有些工藝水平較高,圖案非常新奇精美的,也被當作藝術壁掛來裝飾居室客廳及賓館飯店。
目前,蠟染作為民族用品、貴州旅遊和出口商品,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展示出誘人的發展前景。
❽ 急求:傳統花窗——冰裂式的圖片資料。
[花事書話]冰裂紋
冰裂紋
作者:朱千華
美學原理有一個殘缺之美的重要法則。殘缺之美在藝術上表現為結構或內容的不完整,卻能給人奇異美感和無窮意蘊,米洛維納斯和曹氏80回《紅樓夢》都是殘缺之美的絕好例證。有時也表現為化腐朽為神奇和點鐵成金之妙。西畫中印象派大師莫奈和梵谷諸人,往往在一張舊椅或幾間破屋之間表現一種奇特藝術效果;國畫中奇樹怪石,敗枝殘葉,都能讓人產生無窮想像。
中國傳統藝術中,冰裂紋是極典型的化腐朽為神奇的殘缺之美。
我童年留在蘇北農村。三九嚴冬,野外河水結成厚冰塊,是溜冰的好地方。用棒棰敲冰,取一小塊置足下做冰鞋。棒棰敲下去,冰面就會嘎然一聲,出現許多白色炸裂開的紋路,有時冰面上就漸漸滲出了水。冰裂紋相互交織,逶迤遠去,煞是好看。將這種縱橫交織的紋理運用在藝術創作上,並取得成功的,首推聰明的制瓷工匠。哥窯上的開片是極好的一例。
傳說南宋時有章氏兄弟二人,皆為燒瓷高手,各開一窯場。《龍泉縣志》雲:世人稱其兄之器曰哥哥窯。哥窯乃民窯之巨擘,可與官窯相抗。《飲流齋說瓷》載:哥窯,其胎質細,性堅,體重,多斷紋,隱裂如魚子,亦有大小碎塊紋,即開片也。
開片是哥窯特有的裝飾風格。所謂開片,即冰裂紋,系胎釉膨脹系數不一造成的裂紋,釉面出現裂紋,實際上是一種缺陷,卻被制瓷工匠巧妙地用來作為裝飾紋,且效果精美絕倫,有渾然天成,巧奪天工之感。我一直喜歡哥窯上這種釉色瑩潤,清澈如春溪淺水的飾紋。
除此外,名揚天下的端硯上,有一種天然的被稱為冰紋石品,極名貴。《高要縣志》記載:大西洞三層冰紋,潔白如蛛絲網,縱橫布密,他洞所無。又《硯史》記述:白暈縱橫,有痕無跡,細如蛛網,輕若藕絲,是謂冰紋。帶有冰紋的端石頗為稀見,若冰紋帶青花者,可謂之絕品。古硯鑒藏專家胡源先生苦苦尋覓二十餘年,也僅得一方,奉若至寶,秘不示人。
冰裂紋所呈現的自然又雅緻的美感,吸引著無數藝術家注目。揚州畫家鄭小珊先生將冰裂紋之美運用在國畫作品中,創造了一種奇特的藝術效果。其中有一幅名為《晴日》的國畫,是體現冰裂紋之美的代表之作。整體構圖清新明快,意境簡潔,是我極喜歡的一幅作品。畫面上許多枝蔓成了相互交錯的線條,割成大小開片,藤蔓的纏絡之間,墜以疏密相間的紅果,他用這種晶瑩如玉的冰裂紋之美,一掃當今畫壇上的頹廢和怪異之風,創造出充滿生機、健康、純凈、明朗的世界。
小珊先生是當代年輕的花鳥畫家,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起先畫工筆花鳥,因意境的清新,手法的別致,引起了畫壇的關注。近年,他又畫寫意。筆法上,採用了線條的冰裂紋結構,畫面上注入和悅明朗的色彩,使他的任何一幅作品,都給人以明媚和愉悅的感覺。小珊先生與我常有往來。其溫文爾雅,談吐不俗,是我喜歡的幾位畫家之一。
❾ 怎樣看碧璽的好壞
首先,和翡翠一樣,碧璽也有自己獨特的「種」,也就是密度和純凈度。
碧璽有很多種「體」,最好的是玻璃體,裡面一絲瑕疵都沒有,就算是4mm珠粒,重量10g左右的的玻璃體手鏈,價值也在400美元以上,加上運輸,稅收,次品,意外損毀等,純凈的玻璃體手鏈售價相當高。國內零售市場上的純玻璃體手鏈就算只有10g,也是非常昂貴了。下面的兩張圖片中大家可以看到這種超高品質的碧璽發出的非常強烈的玻璃光澤,珠體純滌比它差的碧璽是沒法辦到的。在購買這種高檔貨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別被染色玻璃珠騙了。玻璃體的碧璽的光澤有一種「冰冷」的感覺,更刺眼。而染色玻璃珠的光澤則要稍微柔和一些。有空自己拿起玻璃彈珠,跑去珠寶店對比起耍,反正看珠寶學習經驗就是要靠對比才行,沒實物對比讀一輩子理論出門還是就被燒。
其次是冰體,密度和通透度和玻璃體基本相同,唯一的差距在於解理紋,就是我們常說的「冰紋」、「棉絮」,當然絮少的價格也相對較高,就成為了傳說中的「高冰」體。商店裡賣幾千塊錢的常見的碧璽珠粒一般就是用的冰體,因為這種品質的碧璽既有收藏價值價格又比較適中還有升值空間,喜歡碧璽的MM隨便存點錢就可以入手一串10g左右的小直徑手鏈。冰體因為覆蓋的范圍比較廣,冰紋的多少決定它的品質和價格,所以高冰體和普通冰體的價格差距也很大。這個就只有靠對比和經驗了,確實是看得多,對各種冰紋多少的珠子的價格了如指掌,自然就會有個概念了。
其次,看了密度和純凈度,就要開始看顏色了,顏色基本上是和第一眼所看的「體」並駕齊驅的,好馬配好鞍嘛!缺一不可!
最好的色澤非「正玫瑰紅」莫屬,最好的碧璽都是賣裸石,買到後顧客自己拿到好的金店包K金鑲鑽石。裸石包金鑲鑽也是有講究的,一般鑽+K金的成本在裸石的1/3到1/2左右就比較相得益彰了,如果金和鑽太多,搶了「主」的風頭;如果金和鑽太少,失了「主」的身份。
紫紅次之,紫紅的因為色澤沒有玫瑰紅那麼扯眼球,所以更注重它的「體」。體不好的紫紅就沒多少意義了。
亮綠純藍緊隨其後,粉紅,黃色,黑色,無色當然就不怎麼值錢了。所以當買一串碧璽手鏈或者項鏈時,著重看自己買到了多少顆紅、綠、藍的珠子基本就行了,在數量有保障的情況下,看這幾種色彩珠子的體好不好。其他顏色都是用來做搭配的,就算其他的各種色彩的珠子不咋個行,花很少的錢就能換掉。有一些店家不曉得這個色彩和價值的搭配關系,所以新時代的碧璽「黑粉」們(謝謝快女發明的新名詞)有可能在店裡撿到店家標為同品質同價格但珠體色澤不同的「漏」,撿漏的本事好不好,就靠自己的經驗多不多了。
最後是雕工和切割。
珠粒類的只看拋光和球體規不規則就行。這個主要是針對吊墜類的,吊墜如果雕工好,對吊墜整體價值的提升是比較關鍵的,如果一塊好料被臭皮匠糟蹋了,那是一件非常讓人痛心的事情。不過大家要明白一件事情,最好的料是永遠保持原形的,不會用來雕花,因為被雕走的料就相當於被扔掉的錢,這種事情只有傻子和吃多了沒事做的娃兒才會干。裸石和雕刻的精細度,相信各位同學的眼睛還是雪亮的,不會把垃圾雕刻認成好的雕工。
好的碧璽其實是非常有升值價值的一種水晶類寶石。而且由於一串碧璽具備了各種色澤象徵著五福臨門,因此會在靈性作用方面對人體產生相當多的有益影響,這也是有錢人為什麼喜歡戴碧璽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後不得不提一下經常引發特殊情結的西瓜碧璽。
西瓜碧璽做成手鏈的比較少,就算做成手鏈了,品質也不會有多高。因為做成珠子的西瓜碧璽必然是成色比較差的。好的西瓜碧璽又是只有2才會把它切割打磨了,本來西瓜碧璽就比較珍貴,遇上好料的時候不多,把好料磨成珠,確實想不出來這樣做的道理。所以好的西瓜碧璽必成吊墜,下面這個西瓜碧璽就是挺好的上品,瓜皮的完整性,瓜瓤的通透無暇,雙面龍鳳的雕工,紫紅色的色澤都算上乘,如果中間的紫紅換成玫瑰紅,那就是難得一見的珍藏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