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資訊 » 嘴巴跟鴨子一樣是什麼鳥圖片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嘴巴跟鴨子一樣是什麼鳥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9-18 13:41:13

① 嘴巴像鴨子腳確實跟雞的一樣是什麼鳥

你好,這是雛鴿。從出殼至28日齡的鴿統稱雛鴿,有的地區從出生至10日齡稱初雛,10~20日齡稱雛鴿,雛鴿出生後應注意保溫。
雛鴿出殼2小時後,親鴿便開始用喙給雛鴿吹氣、泌乳,再過2小時親鴿開始哺鴿乳,這時的雛鴿體小質弱,容易死亡,一定要加強管理。

② 嘴又尖又長,爪子像鴨子的,還有長長的脖子,帶有翅膀很大的鳥類

嘴尖長又是長脖子的游水鳥多了,關鍵是沼澤鳥還是海鳥,鸕鶿、塘鵝、鵜鶘、鰹鳥、憨鰹鳥都有這個特點,你看看底下的圖是不是,這是鰹鳥。還有,鷗鳥、暴風鸌、海鷗、海燕、海鸚、軍艦鳥算不算你的范圍。

鸕鶿(普通鸕鶿lúcí)

1.亦作「鸕鶿」。2.水鳥名。俗叫魚鷹、水老鴉。羽毛黑色,有綠色光澤,頷下有小喉囊,嘴長,上嘴尖端有鉤,善潛水捕食魚類。漁人常馴養之以捕魚。鸕鶿是鳥類中優秀的潛水明星。3.鸕鶿陂的省稱。4.鸕鶿杓的省稱。

水鳥

鸕鶿,水鳥,捕魚能手,鵜形目(Pelecaniformes)鸕鶿科(Phalacrocoracidae)26∼31種水禽,有黑色金屬光澤,能在水下潛游。這種鳥在東方和其他各地已為人馴化用以捕魚。以對人類價值不大的魚為食。所有種類均生產鳥糞。除寒冷乾旱的內陸和中太平洋島嶼外,鸕鶿棲息於所有海濱、湖泊和河流。鸕鶿用海藻和鳥糞在懸崖上築巢,或在樹木或灌叢上用樹枝築巢。這種鳥每窩產2∼4枚白堊色卵(剛產下時呈淡藍色)。鸕鶿孵化期為3∼5周。第三年內性成熟。鸕鶿喙長,尖端鉤狀。臉上有數塊裸露的皮膚。有一個小喉囊。在這種鳥中,普通鸕鶿(Phalacrocoraxcarbo)是最大的分布最廣的種;白頰,體長100公分(40吋);繁殖於加拿大東部到冰島,跨越歐亞大陸到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及部分非洲地區。普通鸕鶿和稍小的綠鸕鶿(P.capillatus)可馴化用以捕魚。秘魯鸕鶿(P.bougainvillii,即南美鸕鶿)和非洲南部海濱的好望角鸕鶿(P.capensis)則為最重要的鳥糞生產者。

鸕鶿也叫水老鴉、魚鷹。鳥類。身體比鴨狹長,體羽為金屬黑色,善潛水捕魚,飛行時直線前進。中國南方多飼養來幫助捕魚。是鵜形目鸕鶿科的1屬,有30種。除南北極外,幾乎遍布全球。該鳥可馴養捕魚,我國古代就已馴養利、用,為常見的籠養和散養鳥類。野生鸕鶿分布於全國各地,繁殖於東北、內蒙古、青海湖及新疆西部等地。

形態:該鳥體羽黑色,並帶紫色金屬光澤。肩羽和大覆羽暗棕色,羽邊黑色,而呈鱗片狀,體長最大可達100厘米。嘴強而長,錐狀,先端具銳鉤,適於啄魚;下喉有小囊;喉部具大白點。生殖期中,脅下有大形白斑,頭及頸密生白絲狀羽。後頭部有一不很明顯的羽冠。幼鳥的下體黑色,雜以白羽。眼綠色,嘴端褐色,下嘴基部灰白色,而裸區及喉暗紅色,腳黑色。腳後位,趾扁,後趾較長,具全蹼。

生態:鸕鶿善於潛水,能在水中以長而鉤的嘴捕魚。野生鸕鶿平時棲息於河川和湖沼中,也常低飛,掠過水面。飛時頸和腳均伸直。夏季在近水的岩崖或高樹上,或沼澤低地的矮樹上營巢。性不甚畏人。常在海邊、湖濱、淡水中間活動。棲止時,在石頭或樹樁上久立不動。飛行力很強。除遷徙時期外,一般不離開水域。主要食魚類和甲殼類動物為食。鸕鶿在捕獵的時候,腦袋扎在水裡追蹤獵物。鸕鶿的翅膀已經進化到可以幫助劃水。因此,鸕鶿在海草叢生的水域主要用腳蹼游水,在清澈的水域或是沙底的的水域,鸕鶿就腳蹼和翅膀並用。在能見度低的水裡,鸕鶿往往採用偷偷靠近獵物的方式到達獵物身邊時,突然伸長脖子用嘴發出致命一擊。這樣,無論多麼靈活的獵物也絕難逃脫。在昏暗的水下,鸕鶿一般看不清獵物。因此,它只有藉助敏銳的聽覺才能百發百中。鸕鶿捕到獵物後一定要浮出水面吞咽。所以,在我國南方和印度的江河湖海中能見到漁民們馴養的鸕鶿在幫助漁民們捕魚。漁民們放出鸕鶿之前,先在鸕鶿的脖子上套上一個皮圈,這樣,就可以防止鸕鶿將捕獲的獵物吞下肚子。鸕鶿捕到魚後跳到漁民的船上,在漁民的幫助下將嘴裡的魚吐出來。鸕鶿很貪食,一晝夜它要吃掉3斤重的魚。一條35公分長,半斤重的魚它能一口吞下。

種類:中國有5種:鸕鶿(又稱普通鸕鶿)、斑頭鸕鶿、海鸕鶿、紅臉鸕鶿和黑頸鸕鶿。東南沿海各省常見。鸕鶿廣泛分布與亞歐大陸及非洲大陸的江河湖海中。人們常見的是江河中的普通鸕鶿。其實,鸕鶿的種類也很豐富。它們雖然都屬於鸕鶿,但是相貌和習性各有特色。生活在加拉帕哥斯群島上的加拉帕哥斯鸕鶿和廣泛分布在亞洲和非洲的大鸕鶿都是十分有特色的品種。

繁殖:該鳥在人工馴養條件下能正常產卵,每年初夏進入繁殖期,每隻雌鳥可產卵6—20枚,其繁殖生態與家鵝相似。每當繁殖季節,到臨近水域的懸崖峭壁上、大樹上或沼澤地的矮樹上、蘆葦中以樹枝或海藻營巢。每窩卵2~5枚。卵白色而具藍或淺綠光澤。孵化期28天。雛鳥為晚成性。親鳥把捕捉到的魚貯在喉囊中,雛鳥將頭伸入啄食。在一些地方人們馴化它們用以捕魚。漁民稱之為魚鷹,其實,叫魚鷹的還有完全不同的另一種鳥——鶚。

鸕鶿不僅是捕魚的能手,古代還常常把它作為美滿婚姻的象徵。結伴的鸕鶿,從營巢孵卵到哺育幼雛,它們共同進行,和睦相處,相互體貼。大家熟悉的《詩經》中第一首詩:「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有的學者認為詩中的「雎鳩」就是鸕鶿。當然不管雎鳩是不是鸕鶿,鸕鶿之間的親密友好關系就可以代表美好的婚姻。

鵜鶘【pelican】

俗稱塘鵝。

鵜形目(Pelecaniformes)鵜鶘科(Pelecanidae)鵜鶘屬(Pelecanus)7或8種水禽的統稱。特徵為大而具有彈性的喉囊。棲息於全世界許多地區的湖泊、河流和海濱。某些種體長可達180公分(70吋),翅展可達3公尺(10呎),體重可達13公斤(30磅),是現存鳥類中個體最大者之一[1]。

鵜鶘用像小撈網似的大喉囊捕魚而食。鵜鶘不是用喉囊儲存魚,而是立即把魚吞下。褐鵜鶘(P.occidentalis,即西方鵜鶘)從空中撲入水中捕魚,動作十分壯觀。但其他鵜鶘編成隊形而游泳,將小魚群驅向淺水處,在該處用喉囊捕魚。

每窩通常產1∼4枚卵,卵呈藍白色,產在由樹枝構成的巢中,孵化期約1個月。幼雛將嘴伸進親鳥的食道取食親鳥回吐的食物,3∼4歲成熟。鵜鶘在陸上動作很笨拙,但飛翔姿勢優美。通常成小群飛行,在高空翱翔並經常一齊拍動翅膀。兩性外形相似,但雄鳥稍大。

鵜鶘,讓人一眼就能認出它們的是嘴下面的那個大皮囊。鵜鶘的嘴長30多厘米,大皮囊是下嘴殼與皮膚相連接形成的,可以自由伸縮,是它們存儲食物的地方。鵜鶘和鸕鶿一樣也是也是捕魚能手。它的身長150厘米左右,全身長有密而短的羽毛,羽毛為桃紅色或淺灰褐色。在它那短小的尾羽跟部有個黃色的油脂腺,能夠分泌大量的油脂,閑暇時它們經常用嘴在全身的羽毛上塗抹這種特殊的「化妝品」,使羽毛變得光滑柔軟,游泳時滴水不沾。

最著名的兩種被稱為白鵜鶘∶新大陸的紅嘴鵜鶘(P.erythrorhynchos,亦稱北美白鵜鶘)及舊大陸的歐洲白鵜鶘(P.onocrotalus)。新大陸的褐鵜鶘體較小,長約107∼137公分;棲於海濱;美國魚類和野生動物署已將其列為瀕危種。褐鵜鶘一度種群數量極大,但因為DDT及有關殺蟲劑的使用,1940∼1970年期間,其種群數量急劇下降。DDT被禁止使用後,其繁殖活動有所改善。

[編輯本段]分布

鵜鶘通常成群繁殖於島嶼,在一個島上可能有許多小群鵜鶘。結群的北美白鵜鶘繁殖於北美中北部和西部湖泊中的島上。任何時期任何種群中的成對鵜鶘都處於繁鵜鶘殖周期的同一階段。就如某些其他種一樣,北美的鵜鶘有遷徙習性。褐鵜鶘繁殖於大西洋和太平洋沿岸的熱帶和亞熱帶海濱。

鵜鶘是一種大型的游禽,屬鵜形目鵜鶘科,又叫塘鵝。在世界上共有8種,大多分布在歐洲、亞洲、非洲等地。我國的鵜鶘共有2種,分別為:斑嘴鵜鶘和白鵜鶘。斑嘴鵜鶘,鳥如其名,在它的嘴上布滿了藍色的斑點,頭上被覆粉紅色的羽冠,上身為灰褐色,下身為白色。而白鵜鶘主要分布在我國新疆、福建一帶,它們通體為雪白色。二者均為我國的二級保護動物。

[編輯本段]習性

鵜鶘,在野外常成群生活,每天除了游泳外,大部分時問都是在岸上曬曬太陽或耐心的梳洗羽毛。鵜鶘的目光銳利,善於游水和飛翔。即使在高空飛翔時,漫遊在水中的魚兒也逃不過它們的眼睛。如果成群的鵜鶘發現魚群,它們便會排成直線或半圓形進行包抄,把魚群趕向河岸水淺的地方,這時張開大嘴,鳧水前進,連魚帶水都成了它的囊中之物,再閉上嘴巴,收縮喉囊把水擠出來,鮮美的魚兒便吞入腹中,美餐一頓。

鵜鶘的求愛和育雛方式特別有趣。鵜鶘常集大群繁殖。雄鵜鶘向雌鵜鶘求愛時,時而在空中跳著「8」字舞,時而蹲伏在佔有的領地上,嘴巴上下相互撞擊,發出急促的響聲,腦袋以奇特的方式不停地搖晃,希望在眾多的「候選人」中得到雌性對自己的垂青。

每到了繁殖季節,鵜鶘便選擇人跡罕至的樹林,在一棵高大的樹木下用樹枝和雜草在上面築成巢穴。鵜鶘通常每窩產3枚卵,卵為白色,大小如同鵝蛋。小鵜鶘的鵜鶘孵化和育雛任務,由父母共同承。當小鵜鶘孵化出來後,鵜鶘父母將自己半消化的食物吐在巢穴里,供小鵜鶘食用。小鵜鶘再長大一點時,父母就將自己的大嘴張開,讓小鵜鶘將腦袋伸它們的入喉囊中,取食食物。有時小鵜鶘就站在父母的大嘴裡吃食。

鵜鶘的種類不多。在全世界8種鵜鶘中,北美洲的白鵜鶘和褐鵜鶘是較典型的品種。我國的鵜鶘共有2種,分別為:斑嘴鵜鶘和白鵜鶘。另外還有眼鏡鵜鶘、卷羽鵜鶘等。它們的捕食方式非常奇特。從山崖上起飛後,鵜鶘在距海面不遠的空中向海里偵察。一旦發現獵物,鵜鶘就收攏寬大的翅膀,從15米高的空中象炮彈一樣直射進水裡抓捕獵物。巨大的擊水聲在幾百米以外都能聽得清清楚楚。鵜鶘是鳥類中體魄強壯的一族。成年的鵜鶘身體長約1.7米。展開的翅膀有2米多寬。它的翅膀強壯有力,能夠把龐大的身軀輕易送上天空。鵜鶘是一種喜愛群居集的鳥類。它們喜歡成群結隊地活動。每當鵜鶘集體捕魚的時候,在海面上人們可以看到鵜鶘此起彼伏的從空中跳水的壯觀場面。鵜鶘有一張又長又大的嘴巴。嘴巴下面還有一個大大的喉囊。成年鵜鶘的嘴巴都能長到40厘米。巨大的嘴巴和喉囊使鵜鶘顯得頭重腳輕。當鵜鶘在地上走路的時候總是搖搖擺擺步履蹣跚。這是因為鵜鶘的大嘴很礙事。尤其是當它捕到獵物的時候,大嘴和喉囊里裝滿了海水,使它浮出水面的時候很困難。人們見到鵜鶘浮出水面的時候,總是尾巴先露出水面,然後才是身子和大嘴。而且,鵜鶘一定要把嘴中的海水吐出來,才能從水面起飛。

鵜鶘從水面起飛的時候,它先在水面快速的扇動翅膀,雙腳在水中不斷劃水。在巨大的推力作用下,鵜鶘逐漸加速,然後,慢慢達到起飛的速度,脫離水面緩緩地飛上天空。有的時候,吃得太多,顯得非常笨重,就不能順利的起飛,只能浮在海面了。

鰹鳥

鰹鳥遍布於世界各個海域。它是少數日益增多的鳥類之一,從20世紀以來,很可能已經增加一倍以上。顯而易見的原因,在於人類減少捕殺這種海鳥;直到十九世紀末,鰹鳥曾經是人類的重要食物來源之一。

由於鰹鳥居住的地方非常擁擠,要在這么紛亂的鰹鳥群棲區維持秩序,避免成雙成對的鰹鳥發生糾紛,防止失散,於是導致極其復雜的炫耀行為。典型的求偶方式是:雄鳥與雌鳥面對面雙翼展開,然後不停地搖頭,用喙互相對擦,而且和許多其它種類的鳥一樣,喜歡遵循儀式,彼此用喙理毛。最後,在「雙宿雙飛」之前,兩只鳥一起昂首,喙指向天空,發出打鼾的聲音。

藍足鰹鳥的分布區由熱帶美洲伸延到加拉巴哥群島。從外表看來,褐色羽毛使它酷似其它種類未成長的鰹鳥,不過由它兩只鮮明的藍足很容易加以辨認。藍足鰹鳥雖然與其它鰹鳥一樣都在地上棲居,但也有一部分在樹上營巢。寒冷地帶的雌鳥必須為幼鳥保暖;同樣地,熱帶地區的雌鳥就得為幼鳥遮蔭,避免日曬。

鰹鳥科

中文正名:鰹鳥科

拉丁學名:Sulidae

分類地位:

動物界Fauna→脊索動物門CHORDATA→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鳥綱Aves→今鳥亞綱Neornithes→突胸總目Carinatae→鵜形目Pelecaniformes→鰹鳥科Sulidae

下屬分類:|鰹鳥屬Sula

地理分布:共9種,我國3種,我國所有種均為國家重點保護二級

鰹鳥屬

中文正名:鰹鳥屬

拉丁學名:Sula

分類地位:

動物界Fauna→脊索動物門CHORDATA→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鳥綱Aves→今鳥亞綱Neornithes→突胸總目Carinatae→鵜形目Pelecaniformes→鰹鳥科Sulidae→鰹鳥屬Sula

下屬分類:|紅腳鰹鳥Sulasula|褐鰹鳥Sulaleucogaster|藍腳鰹鳥Sulanebouxii

鰹鳥科(Sulidae)是鵜形目的1個科。鰹鳥是群居性海鳥,有2屬9種。

大鰹鳥屬是溫帶海鳥,包括北大西洋的憨鰹鳥,南非的開普鰹鳥和澳新地區的澳洲鰹鳥。

鰹鳥屬是熱帶海鳥,世界各大熱帶海洋均有分布,共有6種,其中聖誕島的粉嘴鰹鳥有時被單劃為一屬。我國的鰹鳥均屬於鰹鳥屬,包括紅腳鰹鳥、褐鰹鳥和黑臉鰹鳥(藍臉鰹鳥),其中紅腳鰹鳥是西沙群島最主要的海鳥。

鰹鳥生活在熱帶和溫帶海洋島嶼及沿岸地區。中國西沙群島的東島一帶是紅腳鰹鳥的故鄉。它們和鴨子大小差不多,在空中飛翔時能一下子收縮翅膀,筆直地沖到水裡捕魚。

此鳥兩翼較長,體長約0.7米,體重一公斤左右,兩足趾間有蹼,善游泳,善於捕捉小魚和昆蟲,僅在夜間及孵卵期間停留在海島上。

鰹鳥在陸地上和樹枝上很笨拙,倘若掉在地面上,就要費勁地扇動雙翅才能慢慢起飛,甚至要爬到高坡上往下滑一段再起飛。

漁民們稱鰹鳥為"導航鳥",因為在茫茫的大海中迷失方向時,可跟隨飛翔的鰹鳥安全地返回海島。

紅腳鰹鳥一般產蛋一枚,即使產下兩枚,除非第一枚蛋孵出的雛鳥夭折,否則很少孵出第二枚蛋。

藍腳鰹鳥生活在南美和北美等部分沿海地區,它們通常養育二、三隻幼鳥。

斑駁鰹鳥和藍腳鰹鳥一樣,喜歡結成大群出動,數以千計地從空中向水面俯沖,景象十分壯觀。

春末夏初,是鰹鳥哺育雛鳥的時候,這時雄鰹鳥在海上成群地飛翔,捉到魚捨不得吃,而是馬上飛回自己的窩,把食物放進小鳥的嘴裡,並為小鳥啄去嘴邊的魚鱗。雌鰹鳥則站在一旁,用嘴為雄鰹鳥梳理羽毛。它們早出晚歸,非常勤勞

③ 吃蟲子跟肉嘴巴尖尖沒有尾巴腳趾像鴨子不過是分著的這是什麼鳥

  • 無圖,只能猜了。是它嗎?

  • 上圖為 黑頸鸊鷉 Podiceps nigricollis

④ 一種腿很嘴很尖像小鴨子的是什麼鳥

  • 鸊鷉科 Podicipedidae 小鸊鷉屬 Tachybaptus 鳥類

  • 下圖 德氏小鸊鷉 Tachybaptus rufolavatus

  • 體形較小,嘴錐形,翅短小,尾羽鬆散而短小;跗蹠側扁,後緣鱗片主要呈三角形,鋸齒狀,趾具瓣蹼。繁殖羽:下喉和頸側栗紅色;冬羽:下喉和頸側淡棕褐色,兩性相似。

⑤ 嘴像鴨子。頭是白色的。嘴是紅色的。身上是黑色的。身長40cm左右。是什麼鳥

  • 根據描述 , 番鴨、 木駝鴨

  • 台灣菜中的薑母鴨用的就是這種鴨。與騾一樣,疣鼻棲鴨與家鴨的雜交種並不具有生殖能力,雄性疣鼻棲鴨與雌性菜鴨雜交為二品種土番鴨,雄性疣鼻棲鴨與雌性改鴨(雄北京鴨×雌菜鴨)雜交為三品種土番鴨。

⑥ 羽毛灰色 嘴巴像鴨子 紅色的爪子 大小像鴿子 是什麼鳥

聽起來像是斑鳩。這是珠頸斑鳩,比較常見的一種

⑦ 長的鴨子嘴,雞爪子是什麼鳥,長大是什麼樣子

雞爪子是嗯很多的鳥都有長的鴨子嘴長的大的樣子,就像非常好的一隻鳥。

⑧ 嘴巴像鴨子,在樹上的鳥是什麼

在哪裡淘來的【斑鳩】雛鳥?

【珠頸斑鳩】(學名:Streptopelia chinensis),又名鴣雕、鴣鳥、中斑、花斑鳩、花脖斑鳩、珍珠鳩、斑頸鳩、珠頸鴿、斑甲,是分布在南亞、東南亞地區以及中國南方廣大地區的一種常見的斑鳩。

珠頸斑鳩(Streptopelia chinensis)是中國東部和南部最為常見的野生鴿形目鳥類,俗稱「野鴿子」。體長30厘米左右,和鴿子大小相似。通體褐色,頸部至腹部略沾粉色。最引人注意的是它的頸部兩側為黑色,密布白色點斑,像許許多多的「珍珠」散落在頸部,為本種最為顯著的特徵,因而得名「珠頸」斑鳩。主食是顆粒狀植物種子,例如稻穀、玉米、小麥、豌豆、黃豆、菜豆、油菜、芝麻、高粱、綠豆等,或者是初生螺螄。有時也吃蠅蛆、蝸牛、昆蟲等軟體動物。冬天常傍在烏鶇近旁,撿食烏鶇吃下樟樹籽之後吐出的樟樹籽核。珠頸斑鳩繁殖於樹上(偶爾也在地面或者建築上繁殖),以樹枝在樹杈間編築簡陋的編織巢,育雛習性為鴿形目典型的以鴿乳育雛,父母雙親共同築巢、孵卵、喂養雛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