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腰椎病患者手術後康復時需要什麼訓練
腰椎退變性疾病,尤其是腰椎管狹窄的治療常涉及脊柱的減壓、固定、融合。隨著外科技術的進步,多數脊柱融合的患者可獲得即刻的脊柱穩定性。著使得早期開展康復訓練成為可能。
術後早期開展過剩肌和股四頭肌以及腰背肌的牽拉訓練是很重要的,這有助於防止神經根粘連和瘢痕形成。每次牽拉動作可持續30秒,重復3次,左右側分別進行。若患者耐受性良好可每2小時重復一次。
神經牽拉訓練可以仰卧位進行,將下肢伸直,慢慢抬離床面,直到大腿後部感覺到張力為止。可用手於膝下輔助抬腿,同時注意保持膝關節伸直,踝關節背屈。股四頭肌牽拉需仰卧位進行,使足跟盡可能靠近臀部。
一、術後1-9周:術後靜態穩定訓練
之所以稱之為靜態穩定訓練是因為此期的訓練只包括肢體,而應盡量避免軀干下部的旋轉或屈曲。具體內容如下:
1、骨盆傾斜訓練,俯卧位,膝關節屈曲,使腹部向脊柱傾斜。
2、相同體位,下肢交替抬起約3-4英寸,保持骨盆水平。
3、提髖,使軀干升起,自肩到髖關節保持直線,也稱搭橋訓練。
4、俯卧位,雙手背後,將頭和肩膀輕輕抬離床面1英寸,注意始終保持視線向下。
5、俯卧位,膝關節伸直,雙髖關節交替後伸,注意保持骨盆水平。
6、牽拉彈力帶,作劃船的動作,保持肩關節和胸廓固定,訓練軀幹上部的力量。
手術後的最初6周訓練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提高患者的耐受能力。6周後可以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適當增加訓練量和訓練項目。動態訓練開始的具體時間要根據患者脊柱的穩定情況以及醫生的臨床經驗來決定。
二、術後6-12周:增加動態穩定性訓練
這一階段的訓練要求活動軀幹部,因此需訓練球輔助訓練。具體內容簡介如下:
1、仰卧位,膝關節屈曲,將頭和一側肩膀抬向另一側的髖關節方,通過此動作訓練腹部肌肉力量。
2、四點跪位,將一側上肢和對側下肢交替抬起,以後伸背部。
3、上肢保持固定,軀幹部後仰以牽拉阻力帶。
4、雙腳分開與肩同寬,阻力帶一端固定於地面,雙手抓住阻力帶另一端自左下向右上方向牽拉,同法訓練另一側。
使用訓練球的主要目的是控制關節活動度,而非最大限度的擴大關節活動度,這點對那些不熟悉訓練球的患者尤為重要。每次訓練強度以出現疲勞感或難以維持平衡為准。具體內容如下:
1、坐於訓練球上,交替抬起一側上肢和對側下肢。
2、坐於訓練球上,以腰部為支點移動訓練球,注意保持肩關節水平。
3、腹部卧於訓練球上,雙上肢支撐並向前移動軀干,直到訓練球移動到大腿下方,交替抬起大腿。
4、跪位腹部卧於訓練球上,利用上肢向前移動軀干,注意保持軀干平直。
5、仰卧位,將訓練球置於雙小腿下方,抬起髖部,臀部和軀干下部,使腹肌保持緊張。
三、9-12周:在輕度載荷下開始強化訓練
在此階段常規有氧訓練對促進融合具有重要作用。常規有氧訓練可增加血供和氧供,保持體重,減少脊柱的所承受的載荷。訓練時間可從每天幾分鍾增加到每天30分鍾,以不出現疼痛為准。推薦的有氧訓練項目包括散步、游泳、蹬車等。但不推薦跑步、跳舞和體育運動等。
因害怕融合失敗而放棄訓練的做法是完全錯誤的。盡管醫生對訓練的方法和強度有不同的觀點,但研究表明良好的術後康復訓練對提高融合率和手術效果是十分有利的。具體的訓練項目應根據患者術後的不同階段和植骨融合的情況有針對性的加以選擇。
② 剛做完腰部手術,怎麼做鍛煉腰部肌肉,挺腰的動作有哪些
如果在手術恢復到可以開始運動的情況下,可以先從小燕飛開始鍛煉,可以顯示上半身的抬起,然後過度到上半身和腿部同時抬起,注意訓練動作的速度和幅度都不要過大。
③ 腰椎手術後神經損傷,如何進行康復運動
此病是不完全性馬尾神經損傷,手術治療只是恢復了椎管口徑為神經恢復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但它不能恢復神經,其壓迫受損麻痹的神經恢復術後除自身修復外是要靠葯物的促進才能得到最佳的恢復狀態。如本病在有效的治療期內得不到最佳恢復,神經就可能因缺血時間過長而發生萎縮軟化,變性或壞死,本病恢復無望。故治療恢復的關鍵在於早期。沒提供資料為能為你提供理論性治療方案:1、採用中葯增強改善脊髓血液循環,使受損神經得到充分的血供。2、中西醫結合營養神經預防受損神缺血變性壞死導致不能恢復。3、同時興奮激活受損後麻痹不全的神經才能再生修復神經以支配二便,運動等各種功能獲得最佳恢復、4,如患者發生足下垂,需專業設計的校型鞋保護好踝關節免發生骨磨損畸形。需幫助發來術前後磁共震照片為你指導。
④ 腰椎手術後如何護理和鍛煉
術後護理(1)術後將患者平穩地抬上床。四肢手術,取平卧位,保持脊柱平直,按時給予軸位翻身。(2)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做好護理記錄。(3)保持引流管通暢,定時觀察和記錄引流液的色、質及量,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4)定時查看敷料,觀察有無滲血和分泌物,注意其色、質、量,及時更換,做好記錄。(5)評估傷口疼痛的性質、程度和持續時間,分析疼痛的因素,遵醫囑使用針刺或葯物,以減輕和緩解疼痛。(6)針對不同的情緒反應,鼓勵患者樹立信心,戰勝疾病。(7)根據患者手術的情況指導不同的功能鍛煉。(8)牽引、外固定手術患者,按牽引、外固定護理常規進行
1、術後一個月內,患者應該以躺為主,以坐為輔,禁止站立。
2、腰椎間盤突出術後的前幾天,翻身應由護理人員協助,不宜自行強力翻轉,以保證腰部筋膜、肌肉、韌帶及傷口癒合良好。
3、在恢復期的腰椎間盤突出患者,要逐漸加強腰背部肌肉力量的鍛煉並注意糾正不良姿勢,以防止腰椎間盤突出復發,骨質疏鬆。
4、術後,腰椎間盤突出腦力勞動者兩個月後可以工作,體力勞動者3—4個月後才能開始工作。腰椎間盤突出工作應由輕到重,工作時間由短到長,同時避免做強烈的彎腰或負重活動。
5、傷口癒合拆線後即刻洗澡。
⑤ 腰椎手術後 如何恢復
腰椎手術後的功能鍛煉是很重要的,最好盡早進行功能鍛煉,逐漸增加活動量。因為正確的鍛煉有助於恢復脊柱功能,增加力量和靈活性。在鍛煉的過程中,應當注意的是要始終維持脊柱的平衡和舒適。 下肢的拉伸運動平卧,用皮帶套住腳,緩慢把腿拉高,注意保持膝蓋伸直。重復數次。可避免坐骨神經周圍瘢痕粘連。 蹲坐運動坐在椅子前端,手支撐膝蓋用力站起來,保持扎馬步姿勢,盡可能保持較長時間。可增強大腿肌肉力量。 半仰卧起坐運動仰卧,胳膊向前伸,收縮腹部肌肉使肩抬起,然後緩慢平躺,重復數次。可增強腹部肌肉力量。希望對您有所幫助,祝您早日康復。
⑥ 腰椎間盤突出手術後怎樣鍛煉
腰椎間盤突出,多數是由於長期的不合理姿勢所導致。最初的表現只是姿勢不正彎腰駝背,局部的過度受力,時間久了會造成軟組織的慢性損傷,形成腰肌勞損等慢性腰痛,所以也稱姿勢性腰痛,而腰椎間盤突出則是在此基礎之上進一步積累的結果。所以,矯正姿勢是關鍵中的關鍵的,合理的姿勢是康復運動的基礎和前提。否則,病因的問題不解決,只能是反復發作,惡性循環,越來越重。
腰椎間盤突出的保守治療方法,目前公認效果最好的是倒走。其根本,就是作為反向運動,能有效強制人體重心後移,減小腰椎前凸,從而矯正姿勢,(有時間可以試試倒走,倒走注意穿平底鞋小步子慢走,要選擇安全的地帶進行倒走鍛煉)。倒走時能強制人體重心後移,矯正脊柱的過度彎曲,只是倒走不容易堅持,也不太安全。
⑦ 腰間盤手術後怎麼鍛煉
早期應該行雙下肢直腿抬高鍛煉,這樣可以防止手術後神經根與局部硬膜外組織粘連,從而充分緩解下肢放射痛。
如果是開窗髓核摘除術的話,有人說不要卧床,有人主張卧床6周以上,我個人主張老年人卧床不少於6周。其間應該於術後切開疼痛基本消失時行腰背肌功能鍛煉。老年人採取俯卧位上身後伸比較容易完成,50歲年齡可以考慮三點或五點支撐鍛煉,但是早期要慎重,腰背肌鍛煉常規3-6個月以上,最好養成腰背肌鍛煉的習慣終身堅持,一般可以預防慢性腰痛。如果是半椎板或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術的話,絕大多數骨科醫生主張卧床6-12周,其間仍要加強腰背肌功能鍛煉,方法同前。
⑧ 腰椎間盤突出症手術後應該怎樣鍛煉
腰椎間盤突出的鍛煉方法有:
方法一:拱動腰部。兩腿並攏站定,使勁將腰部、臀部往前拱動、擠壓,直到極限,然後收回。如此反復15次。
方法二:捶擊腰部。取站式,兩腿稍分開,左右手半握拳,輪流朝後捶擊腰椎間盤突出之處。做50次,力度以能忍受為宜。
方法三:退步行走。挺胸倒走,雙手自然前後擺動,步子宜大些,默數500步。晴天在戶外平地上走,雨天時可在室內走。
以上方法經常做的話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病痛,但是想要徹底的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疼痛還需要積極的葯物治療,對於久治不愈的腰椎間盤突出疼痛用中葯調理治療,中葯復方通絡消痛湯純中葯配方,不會對身體造成大的損傷,還是臨床驗方可以根據你自身的情況給你對症下葯,一人一方絕對比西葯一葯千人用效果要好很多。
可以搜「復方通絡消痛湯官網」了解,也可以咨詢在線醫生為您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