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唐太宗論弓矢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唐太宗論弓矢
上謂太子少師蕭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數,自謂無以加,近以示弓工①,乃曰『皆非良材』,朕問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則脈理皆邪②,弓雖動而發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識之猶未能盡,況天下之務③,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書內省,數延見④,問以民間疾苦、政事得失。
導讀:唐太宗治下的「貞觀盛世」,其主要成因就是他能夠「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治理天下是這樣,讀書上進不也如此嗎?
注釋 :①近以示弓工:近來把它給造弓的工匠看。②脈理皆邪:木頭的紋理都不正。脈理,指木紋。③務:事務。⑩數延見:經常召見。數(shu ),屢
皇上對太子少師蕭瑀說:「我年少時喜歡弓箭,得到好弓數十張,自認為沒有比這些更好的了,近來把它們給造弓的工匠看,卻說『都不是良材』,我問那原因。工匠說:『木心不直,則木頭的紋理都不正,弓雖然強勁,但射出的箭不直。』我這才明白先前的分辨不精了。我憑弓箭平定天下,辨別它還不能詳盡,何況天下的事務,能夠都知道嗎?」於是命令五品以上的京官輪流在中書內省值班休息,多次召見,向他們詢問民間的疾苦、朝政事務的得失。
1.木心不直,則脈理皆邪,弓雖勁而發矢不直。
2.這段話說明唐太宗不但能正視自己的不足,而且善於觸類旁通,從自己的不足中發現問題,總結經驗教訓,以此來改進自己的執政手段,這樣他治天下可以說「雖不中,亦不遠矣」。這也是形成唐代貞觀之治的主要原因吧。
唐太宗論弓矢
【原文】
上謂太子少師蕭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數,自謂無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問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則脈理皆邪,弓雖動而發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識之猶未能盡,況天下之務,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書內省,數延見,問之以民間疾苦、政事得失。
選自《資治通鑒·唐記》
【譯文】
皇上對太子小時的老師蕭瑀說:」朕小時候喜好弓箭,擁有好弓十幾把,自己覺得沒有比這些再好的了,近來把它給造弓的工匠看,工匠卻說」都不是好弓」,朕就問他原因.他說:木心不是直的,木頭的紋理都不正,雖然弓有力但射出的箭也不會直.」朕才想到熟悉的東西也不能達到分辨出好壞.朕靠著弓騎平定四方統一全國,但都不能做到十分了解,更何況天下大事了,哪能夠全都知道?」於是命令京中五品以上的官員輪換住在中書省,多次召見,問他們民間疾苦,政事得失。
唐太宗是一位關心民間疾苦,善於治理國家,善於自省,善於納諫的君主。【注釋】
①近以示弓工:近來把它給造弓的工匠看。②脈理皆邪:木頭的紋理都不正。脈理,指木紋。③務:事務。④數延見:經常召見。數(shù ),屢次。⑤上:君主,這里指李世民。⑥太子少師:指教太子的官員。⑦邪:不正。⑧更宿中書內省:輪流在中書內省值班休息。更:輪流。中書內省,數朝廷決策的機構。
唐太宗的為人:他是個明主,聰明,虛心受教的人,他關心民間疾苦,善於治理國家,善於自省,善於納諫.。
Ⅱ 弓和箭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弓和箭》的故事告訴我們要學會合作,合作可以發揮出合作雙方的優勢,從而達到1+1>2的效果。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有些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只有在與其他事物相互依賴、相輔相成時才能發揮出其真正優勢。
《弓和箭》的出處
《弓和箭》出自《胡非子》,原文如下:
一人曰:"吾弓良,無所用矢。"一人曰:"吾矢善,無所用弓。"羿聞之,曰:"非弓何以往矢,非矢何以中的。"令合弓矢,而教之射。
《弓和箭》的故事
很久從前,有個人誇耀他的弓,說:「沒有比我的弓更好的了,都不需要用什麼箭的!」
旁邊一個人在自誇他的箭,說:「沒有比我的箭更好的了,都不需要用什麼弓的!」
這時候,恰好有一個射箭高手走過他們的身旁,聽到他們的這段對話,就說:「你們的話都不對.沒有弓,發不出箭;沒有箭,怎麼能射中目標呢?」
說完,射箭高手還叫他們把弓和箭都拿出來,射箭給他們看。
兩人這才明白:弓不能離開箭,箭也離不了弓。
Ⅲ 弓和箭的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
《韓非子》關於弓與箭相輔相成的故事.
原文:
從前,有個人自誇他的弓,說:「我的弓,沒有比這更這更好的了,都不需要用什麼箭的!」
旁邊一個人在自誇他的箭,說:「我的箭,沒有比這更好的了,都不需要用什麼弓的!」
這時候,恰好有一個射箭高手走過他們的身旁,聽到他們的這段對話,就說:「你們的話都不對.沒有弓,發不出箭;沒有箭,怎麼能射中目標呢?」
說完,射箭高手還叫他們把弓和箭都拿出來,射箭給他們看.
兩人這才明白:弓不能離開箭,箭也離不了弓.
相輔相成,指兩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輔助,缺一不可.
Ⅳ 弓和箭寓言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弓和箭寓言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合作的重要性,有時候要達成成功不得不依賴於相關事物的協調配合,就如弓與箭一樣,兩者相互依賴、相輔相成,只有緊密合作,才能發揮出真正的優勢。
《弓和箭》原文:一人曰:「吾弓良,無所用矢。」一人曰:「吾矢善,無所用弓。」羿聞之曰:「非弓,何以往矢?非矢,何以中的?」令合弓矢,而教之射。譯文:一個人說:「我的弓精良,什麼箭都不用。」另一個說:「我的箭特好,什麼弓都用不著。」後羿聽後說:「沒有弓,你怎麼能把箭射出去?沒有箭,你又怎麼能射中靶子呢?」於是叫他們把弓和箭合在一起,然後教他們射箭。
Ⅳ 弓和箭的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我年少的時候喜歡玩弓箭,字以為能夠完全懂得其中的奧妙.最近得到了數十副好的弓,拿著它們給作弓的工匠看.他們說:『這些都不是好的材料.』我問他們其中的原因,工匠說:『木心不正,那麼木材的脈理都不好,弓雖然很剛硬有力但是發箭的時候無法向前發,不是好的弓.』我才開始領悟到這個道理.我以為我平定四方,用弓很久了,卻還領悟不到其中的道理.況且我掌握朝政的時日不多,得到這個道理的含義,本來就比不上對弓的了解,對弓的了解猶且得不到,更何況對於治國的道理呢?」從此以後到都城述職的五品以上的官員和中書內省官員,太宗每次召見,都給他們賜坐說與這番話,詢問訪察各地的事情,力求了解百姓的需要與不想要的東西,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得失.
Ⅵ 雕花弓告知我們甚麼道理
雕花弓從前有個獵人,射箭的技能非常高深,每次村裡的年輕人1同出外打獵,他獵到的動物都最多,大夥兒便封了他1個頭銜,叫「獵王」。獵王原來用的那把弓,外表平實,很不起眼,有了獵王的頭銜以後,他心想:「我的身價已跟之前大不相同了,如果再用這把難看的弓,1定會遭人笑話。」因而便把舊弓拋棄了,另外找人製造了1把新弓,上面雕刻了非常精緻的花紋,每一個人見了都忍不住要摸1摸,稱贊幾句。獵王更得意了。有1天,村莊里舉行射箭比賽,獵王帶著美麗的新弓,很神氣地到達比賽地點。等輪到獵王出場時,大夥兒都鼓掌喝采,准備看他1顯身手。見獵王拈弓搭箭,才將弦1拉緊,那美麗的雕花弓居然當場折斷了。在場的人個個鬨堂大笑,獵王面紅耳赤,1時羞窘地說不出話來。啟示:我們常以為新的、漂亮的東西就是最好的,其實不然。好比1雙不合尺寸的新鞋子,穿起來1定沒有舊鞋子那末舒適;一樣的,1棟偷工減料的水泥房子,也未必就比木頭房子來得堅實。使用用具,最重要的不是外表好不好看,而在於它是不是能發揮實用的價值。
Ⅶ 《完美的弓》這篇寓言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
古時候有一個人得到別人贈送的一張弓,弓背由黑檀木所制,弓弦是鯊魚筋綳成,這張弓射出去的箭又遠又准。因此他十分地珍惜它。
這個人經常把弓拿在手裡把玩,有一天,他仔細欣賞著手中的弓時,突然覺得這張弓上好像缺了點什麼,看起來有些單調,暗淡。要是能讓它更顯眼些不是更好?他思忖著。
於是,他把這張弓送到一個很出名的工匠那裡,請他在弓背上雕刻上精美的圖案。工匠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在上面雕了一幅完美的行獵圖。這個人高興極了,「還有什麼比一幅行獵圖更適合這張弓的呢?」他看著心愛的弓自言自語道。
當他回到家,拿出箭來。「好久沒用過它了,可得好好玩玩。」他搭上箭,拉緊弓弦,「啪」的一聲,弓斷成了兩截。
寓言啟示:
世界上沒有絕對完美的事物。若你一定要讓某一件事情或某一個東西完美的話,你必定會付出更大的代價,而這個代價是得不償失的。
Ⅷ 弓和箭寓言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道理:兩件事物已經互相配合,互相輔助,缺一不可。
這篇寓言是說,在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中,只強調自己一方的作用,將一事無成,相關事物協調配合,才能充分發揮其特長。
有些事情是相互依賴對方而存在的,只有通過對方才能顯示出它本身的光彩來.如果看不到事物的相互聯系而強調一面,就很難使它發揮出真正的優勢來。
(8)弓箭圖片說明什麼道理擴展閱讀
弓和箭寓的成語有:
拈弓搭箭
拼音:niān gōng dā jiàn。
釋義:拈:用手指夾住。一手握弓,一手將箭放在弦上,准備發射。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65回:「張飛帶住馬,拈弓搭箭,回射馬超。」
用法:作謂語、賓語;用於作戰等。
感情色彩:褒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