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篆刻作品中的「陰刻」和「陽刻」指什麼呢
想了解「陰刻」「陽刻」,首先,我們要知道何謂「陰」「陽」。在中國傳統文化里,「陰」「陽」是我國古代哲學中的兩個核心詞,哲學家們認為,陰和陽是貫通於一切事物中的兩個方面,比如天地、日月、寒暑、男女、上下等。比較形象的例子如《易經》中的陰陽魚,它們形體一致、黑白不同、共存共生。
陰,《說文解字》曰:「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說文系傳》曰:「山北水南,日所不及。」什麼意思呢?古人認為,陰,就是暗淡,水的南岸、山的北坡,陽光照不到,所以叫陰。陽,《說文解字》曰:「高明也。」《說文解字義證》曰:「高明也,對陰言也。」什麼意思呢?「高」,實際指的就是「天」。「明」,指的是太陽。「陽」是相對著「陰」來說的。
「陰刻」與「陽刻」,在技術上有不同的講究。「陰刻」要「寧使刀不足,莫使刀有餘」,因為不足尚可補救,有餘則無法修正。「陽刻」則要刀隨筆動,不可多留一絲一毫,否則,成印後「朱肥白瘦」,不美觀。
Ⅱ 什麼叫陰刻什麼叫陽刻
回答:
1、陰刻與陽刻都是我國傳統刻字的兩種基本刻制方法,是一種獨特的雕刻方式。陽刻是將筆畫顯示平面物體之下的立體線條刻出。陰刻,是將圖案或文字刻成凹形。
2、陽刻是一個雕刻術語,指凸起形狀,是將筆畫顯示平面物體之上的立體線條。從陽刻上,我們能夠看到文學、美術、雕塑、造型等多種藝術形式的集結。
延伸:
當今現代刻字不論是陰刻還是陽刻,顯然與傳統的刻字有著本質的劃分與區別。現代刻字對陰刻線條凹鑿和對陽刻底部肌理的處理,都展示了刀與刀之間語言的溝通,以刀代筆,把一刀一刀的痕跡與木質結構紋理的質感,一目瞭然地體現在作品中。
陽刻底部肌理的刀痕是沖破傳統刻字的一個新的發展,是現代刻字的一個質的飛躍。現代刻字在逐步由傳統到現代的轉變過程中,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
Ⅲ 古代玉器上的陰刻是什麼意思的
陰刻是所刻筆畫在物體表面平面之下的立體線條。所刻圖形、筆畫是凹進去的叫陰刻,反之叫陽刻。給你准備了個圖,左邊是陰刻,右邊字突出來了,叫陽刻
Ⅳ 什麼叫陰刻什麼叫陽刻
陰刻、陽刻都是是雕刻術語,陰刻是將筆畫顯示平面物體之下的立體線條刻出,陽刻指為凸起形狀,是將筆畫顯示平面物體之上的立體線條。
陰刻為凹形狀。凹陷下去的字是陰字,凸出來的字是陽字。
刻圖章是一般都刻凸出來的字,這就是陽刻。刻圖章是如果是刻凹陷下去的字,這就是陰刻。
【陰刻】
【陽刻】
Ⅳ 剪紙中,陰刻與陽刻有什麼不同舉例說明/
1、陽刻剪紙的特徵是保留原稿的輪廓線,剪去輪廓以外的空白部分,要「剪剪相連」。即:以線條相連。
(5)什麼是陰刻圖片擴展閱讀:
剪紙的基本效果是通過單獨或混合使用陰陽線得到的。
陰刻也稱鐫刻,就是刻去表示物象結構的輪廓線,在大的塊面中表現線條的方法,這種效果厚重、結實、分量感很強,有一種強烈的黑白對比感,被剪刻去的空白組成圖案,線與線不相連接。
陽刻也稱鏤刻,正好與陰刻相反,是刻去空白部分,保留輪廓線。圖案的線條是實心,線線相連。這種方法流暢、清晰、玲瓏細致。
陰陽結合是最好的剪紙表現手法。在同一幅作品中出現陰陽刻兩種方法,使構圖變化多樣,畫面中黑、白、灰對比鮮明,是一種表現力很強的剪紙技巧。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剪紙
Ⅵ 什麼是陰刻和陽刻
陰刻就是刻出文字:從文字下刀,讓字體凹陷。
陽刻則是刻出背景:從背景下刀,讓字體凸顯。
如下三圖,分別是陰刻陽刻的圖章蓋在紙上的樣子。
注意:蓋在紙上後效果是反的,陰刻是背景沾印油(印章上背景凸、字體凹),所以圖1和3(陰刻)背景印出紅色;
而陽刻是字體骨架和邊框(如果有邊框)沾印油(印章上背景凹、字體凸),所以圖2(陽刻)是字體印出紅色。
碑文常見的是陰刻(刻字),如果碑文用陽刻,那工藝要求太高,耗時太久,還容易刻壞,而且保存壽命縮短。
我們經常看到的「拓印」,就是用墨塗滿碑文,這時候墨其實是塗在背景上的,文字因為凹下去,所以不沾墨,然後用紙蒙上石碑、擠壓或用棉球敲打,進行拓印,印出來的效果,背景是黑色的(沾墨),文字是白色的(不沾墨)。
而圖章往往是陽刻的多(刻背景),印字更清晰可辨。
還有就是金屬鑄造的鼎之類,表面的刻紋不是真的刻出來的,而是模具澆築形成,鼎表面的文字往往是陽刻,因為模具用陰刻更方便,澆築金屬後,模具上的陰刻就成了金屬器皿上的陽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