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資訊 » 麂子干什麼樣子圖片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麂子干什麼樣子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9-25 12:16:16

Ⅰ 麂子是什麼動物呢

麂子是種鹿科動物。

一般雄性麂子有一對短角,角尖朝內彎。有的角不分杈有的分一枝小杈。頭骨是三角形的。更有一種叫青麂的,身子下面有一個麝包。也就是人們常常說的麝香。

簡介

麂子是白天活動的,喜歡單獨生活,這和小編性格還有點像,性格上比較謹慎,很怕事兒!麂子只吃草,一般都是在叢林里生活的,以種子、嫩草、青草、樹枝等為食。春季交配。妊娠期半年左右。每胎產1~2仔。

他喜歡吃的食物有,山蒼子,野薔微,野草莓,油茶樹等闊葉類植物的葉子,每年的秋季的時候,因為很多葉子會掉下來,麂子根本就吃不飽,麂子會到林邊矮小的農村人家去找吃的,農村還有麂子下山說法兒,也有的山被火燒過之後,第二年的山上也是麂子覓食之地!因為第二年會長滿很多好吃的食物。

Ⅱ 麂子的外形特徵

鹿科的一屬,僅雄麂具短角,角干向後伸展,角尖內彎,不分杈或僅分1小杈,角基部在臉上形成縱棱脊;被毛短而細;四肢細長,蹄狹尖;有大的上犬齒彎曲呈獠牙狀 ,但較麝、獐的獠牙小;頭骨略呈三角形,淚窩顯著。本屬共6種。

Ⅲ 麂子是什麼類型的動物

麂子是鹿科動物。

鹿科是哺乳綱偶蹄目的一科動物。體型大小不等,為有角的反芻類,分布於歐亞大陸、日本、菲律賓、南美洲的南緯 40°以北地區及西南非洲,全世界約有34種,共16屬約52種。鹿科動物其特徵是生有實心的分叉的角,一般僅雄性有1對角,雌性無角,體長0.75~2.90米,體重9~800千克。

小麂又名黃麂、麂子,是一種小型的鹿科動物,棲息在稠密灌叢中,喜獨居或雌雄同棲,主要分布於中國的亞熱帶地區。小麂是麂類中體型最小的一種,身高約43-52厘米,體長70-87厘米,體重9-18千克,尾巴較長,為12厘米。

臉部較短而寬,額腺短而平行。在頸背中央有一條黑線。雄者具角,但角叉短小,角尖向內向下彎曲。眶下腺大,呈彎月形的裂縫,其後端向後彎曲的淺溝直至眼窩的前緣,其相對的另一端稍向臉部前方的中部略呈「s」形,彎向裂縫的中部。彎月形的裂縫中部深度較兩端淺。

生活習性

小麂的活動規律和赤麂相似,是晝間活動的動物,同時也以晨曦和傍晚的活動最為頻繁,故在這段時間里呼聲較多,其叫聲雖似犬吠,但音調較高。

小麂覓食活動時非常謹慎,通常很慢的潛行。它取食多種灌木、樹木和草本植物的枝葉、嫩葉、幼芽,也吃花和果實。

以上內容來自 網路-小麂

Ⅳ 麂子指的是什麼動物

麂子,是一種小型的鹿科動物。

麂子又名赤麂,屬鹿科,腿細而有力,善於跳躍,俗稱「麂子」,因其天性膽小,南方沿海一帶也稱「黃驚」。最怕陰雨天氣,濕滑路面會嚴重影響其攀爬。麂子棲息在稠密灌叢中,喜獨居或雌雄同棲。麂子生活的主要區域,大多是熱帶或亞熱帶的雨林,還有針闊葉混交林,最喜歡在山坡下啃食植物的嫩芽或者青草。

麂子的種類

赤麂:又名黃麂、黃猄;為麂類中最大的一種,赤麂的外形與小麂極其相似,淡棕黃色體毛不染芝麻褐色,這一特徵可與小麂區別。

黑麂:又稱烏麂、烏猄,烏金猄。體型與赤麂相近,體重20~30公斤;體毛棕黑色,頭頂部棕黃褐色間雜栗色斑點,額頂部有一束鮮棕色長簇毛,尾巴背面毛黑色,腹面毛白色,臀緣及鼠蹊部毛為純白色。

小麂:又稱小山猄,茅猄。成年體重一般為12~17斤,雄獸較赤麂角短小,角柄前緣至眼眉上緣有一條明顯的黑線,從頭頂後枕沿頸背至肩部有一條較寬的淺黑線,體背側面毛呈黃褐色,每根毛由黃色、黑褐色、白色三色組成。

菲氏麂:又稱林麂、烏麂。體重為21公斤左右。頭部具明顯額腺和眶下腺,額頂有硬簇毛,長約20毫米,體毛黑但棕色明顯,呈褐棕色。腋部及鼠蹊補及腿內側為白色,有一寬闊白色條紋,從腿內側延伸至踵部。

Ⅳ 麂子是什麼動物呢

麂子是鹿科動物。

麂子,哺乳綱,鹿科動物。體型較小,成年麂子的體重一般在16-25千克,體長在75-115厘米。麂子天性膽小,警惕性非常高,對周邊事物非常敏感,因此,它在南方沿海地區也被稱做「黃驚」,極不容易見到。

麂子在我國分布較廣,通常棲息於密林、草叢、山地丘陵,以種子、嫩草、青草、樹枝等為食。

麂子的種類

赤麂:又名黃麂、黃猄;為麂類中最大的一種,赤麂的外形與小麂極其相似,淡棕黃色體毛不染芝麻褐色。赤麂的體型比小麂大很多,體重20~33公斤。

黑麂:又稱烏麂、烏猄,烏金猄。體型與赤麂相近,體重20~30公斤;體毛棕黑色,頭頂部棕黃褐色間雜栗色斑點,額頂部有一束鮮棕色長簇毛,與毛冠麂相似,但顏色不同。黑麂是我國特有種類,目前已知分布為皖南、浙西和與之接壤的閩、贛部分地區。

小麂:又稱小山猄,茅猄。小麂是麂中體型最小的種類,成年體重一般為12~17斤,雄獸較赤麂角短小,角柄前緣至眼眉上緣有一條明顯的黑線,從頭頂後枕沿頸背至肩部有一條較寬的淺黑線。

菲氏麂:又稱林麂、烏麂。體重為21公斤左右。頭部具明顯額腺和眶下腺,額頂有硬簇毛,長約20毫米,體毛黑但棕色明顯,呈褐棕色。腋部及鼠蹊補及腿內側為白色,有一寬闊白色條紋,從腿內側延伸至踵部。

Ⅵ 這種動物叫什麼名字

狍子別稱矮鹿、野羊、狍、麅等,為鹿科空齒鹿亞科狍屬草食動物,是中國東北地區常見的野生動物之一,麂俗稱麂子,為鹿科麂屬哺乳動物,中國分布有三種,分別是黑麂,赤麂和小麂,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狍子和麂子的區別有哪些吧!

狍子和麂子的分布區別

1、狍子:狍子是東北林區常見的野生動物,主要分布在東北、外東北、西伯利亞、歐洲等地。

2、麂子:麂子在國類分布有三種,分別是黑麂,赤麂和小麂,黑麂數僅見於浙江、安徽、福建等省的交界處,赤麂分布於中國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四川等地,小麂分布於江蘇、浙江、福建、雲南、貴州、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台灣等地。

Ⅶ 麂子是什麼動物

麂子,是一種小型的鹿科動物。

黑麂(學名:Muntiacus crinifrons),別稱烏金麂、蓬頭麂、紅頭麂、麂子、青麂,屬於鹿科、麂屬,是麂類中體型較大的種類。體長100~110厘米,肩高60厘米左右,體重21~26千克。冬毛上體暗褐色;夏毛棕色成分增加。尾較長,一般超過20厘米。

黑麂是中國的特產動物,沒有亞種分化,分布范圍十分狹小,分布於中國安徽南部、浙江西部、江西東部的懷遠和福建北部的武夷山地區。棲息於海拔為1000米左右的山地常綠闊葉林及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和灌木叢。

生活習性

黑麂膽小怯懦,恐懼感強,大多在早晨和黃昏活動,白天常在大樹根下或在石洞中休息,稍有響動立刻跑入灌木叢中隱藏起來,其在陡峭的地方活動時有較為固定的路線,常踩踏出16~20厘米寬的小道,但在平緩處則沒有固定的路線。

一般雄雌成對在一起,活動比較隱蔽,有領域性,一般在領域范圍內活動,還具有驚人的游泳本領。黑麂早春時常在茅草叢中尋找嫩草;夏季生活於地勢較高的林間,常在陰坡或水源附近,偶爾也到高山草甸;冬季則向下遷移,在積雪的時候被迫下遷到山坡下的農田附近,大多在陽坡活動。

Ⅷ 麂子是什麼動物

麂屬動物為中小型鹿類,最大體重不超過35公斤,雄獸有角,雌獸無角,只在相應部位微有突起。麂角的角基頗長,外有毛皮包裹。角尖向內向下彎曲,基本不分叉。成年雄獸長角後,未見脫落換角報道。有額腺(黑麂除外)以及眶下腺,但沒有附跖腺。頭部被毛短而細,淚窩頗大,額骨兩側緣隆起成骨嵴,向後延伸至角基部。雄獸上頜犬齒呈獠牙狀。 麂,俗稱麂子。哺乳綱,偶蹄目,鹿科。成體體重不超過35公斤,體長75~115厘米。腿細而有力,善於跳躍,皮很軟可以製革。通稱「麂子」,因其天性膽小,有點風吹草動就反應過激,南方沿海一帶也稱「黃_」。 中國分布有四種,分別是黑麂,赤麂,小麂和菲氏麂,其中以黑麂數量最少,分布區狹窄,已列為國際瀕危動物,菲氏麂僅有標本報道
麂類是典型熱帶、亞熱帶森林或林緣灌叢種類,主要棲於熱帶雨林、季雨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針闊混交林和高山濕性暗針葉林。主要為夜行性,常單獨活動,喜在林緣草坡處啃食青草,亦在疏林中食鮮枝嫩葉。通常5~7月產仔,孕期5~6個月,每年1胎,每胎3~5仔,麂類是重要經濟毛皮動物,其皮張是制上等皮革的重要原料,是國家外貿出口的傳統商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