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頸動脈竇在什麼地方用力按壓會昏迷嗎給個圖片頸動脈竇在哪
在頸部一側、胸鎖乳突肌前緣深部,可觸及明顯的搏動,就是頸動脈。頸動脈在大約3、4頸椎水平處分為頸內動脈和頸外動脈,這個分叉處就是頸動脈竇區所在處。
㈡ 頸部是哪個部位
頸部是脖子那裡。頸部的上界為下頜骨下緣、下頜支後緣、乳突和枕外隆突的連線,下界即胸骨上緣、鎖骨、肩峰和第七頸椎棘突間的連線。該局部以斜方肌前緣為界,分為前方的固有頸部和後方的項部;
固有頸部以胸鎖乳突肌為界,區分為頸前區,頸外側區及胸鎖乳突肌區。頸前區亦稱頸前三角,被二腹肌及肩胛舌骨肌分為頦下三角、下頜下三角、頸動脈三角、肌三角。頸外側區亦稱頸後三角,該三角被肩胛舌骨肌分為枕三角和鎖骨上三角。
(2)頸百芳在什麼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1)分區:
頸部以斜方肌前緣為界,前為固有頸部,後為項區。頸部以胸鎖乳突肌前後緣為界分為三區:
1、頸前區(頸前三角)其中二腹肌前、後腹和下頜骨下緣圍成下頜下三角,二腹肌前腹、舌骨、頸前正中線圍成頦下三角,二腹肌後腹、胸鎖乳突肌、肩胛舌骨肌上腹圍成頸動脈三角
2、胸鎖乳突肌區
3、頸外側區(頸後三角),頸後三角又被肩胛舌骨肌後腹分為枕三角和鎖骨上大窩(肩鎖三角)。
(2)位置:
頸部由淺入深(由前向後)層次結構十分明確,分別為:皮膚、淺筋膜、頸深筋膜、肌肉。深筋膜又分為淺、中、深三層,在淺、中層與深層間形成的鞘內,容納通過頸部的氣管、食管及血管。各層間有疏鬆結締組織並形成頸部間隙。
(一)皮膚:
皮膚薄,移動性大,皮紋橫向。
(二)淺筋膜:
淺筋膜疏鬆,內含皮肌、皮靜脈、皮神經、淋巴結。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頸部
㈢ 頸部淋巴結位置在哪些
頸部淋巴結位置 在臨床上,淺表淋巴結腫大很常見,正常人有時在頸部(包括頜下)、腋下、腹股溝可捫及淋巴結,但正常淋巴結質地軟,表面光滑,無壓痛,可以滑動。直徑一般在0.5cm以下, 頸部淋巴結一般可捫及2個左右,頸部可捫及1~2個。判斷淋巴結腫大的性質時,一定要動態觀察,重視一段時間內淋巴結變化,否則容易漏診誤診一些早期病變,尤其是頸部淋巴結腫大,為局部淋巴結中最常見和最重要的部位,一般有以下的原因: (1) 急慢性炎症:最常見的有扁桃體炎、牙齦炎、咽炎、中耳炎等炎症引起, 頸部淋巴結成中等度腫大,質地軟,無粘連,不融合,急性期可有疼痛及壓痛,—般可找到原發病灶,經敏感抗菌葯物治療後多能縮小。 (2) 淋巴結核:頸部淋巴結位置最常發生的部位為頜下和頸前三角沿胸鎖乳突肌前沿,早期呈一股淋巴結腫大,可成串或散在發生,無粘連,如果病情惡化,則淋巴結繼續增大,可粘連融合,以後可液化,可破潰,流出乾酪樣物,這時多數伴有結核毒性症狀,抗結核治療後能縮小、消失。 (3)淋巴結轉移癌或惡性淋巴瘤:鼻咽癌、口腔癌(唇、舌、頰或牙齦癌)、上頜竇癌、甲狀腺癌、咽喉癌可出現頸部淋巴結轉移;左側鎖骨上淋巴結腫大,多見於胃癌、肝癌、胰腺癌、結腸或直腸癌轉移;右側鎖骨上淋巴結腫大,多為支氣管肺癌和食道癌轉移;惡性淋巴瘤也好發於頸部淋巴結。淋巴結質地硬,邊沿不清,無疼痛,亦無壓痛,可與皮膚及其它組織粘連,固定,可彼此融合,隨病情發展進行性增大和數目增多。 關於頸部淋巴結位置的問題綜上所述,出現頸部淋巴結腫大時,應及時到醫院就診,尤其是經抗菌葯物治療無效,更應積極尋找病因,必要時行淋巴結病理活檢,早日做作出針對性治療。特別要注意有「廣東癌」之稱的鼻咽癌,在廣東珠三角及兩廣西江流域一帶年發生率最高達:男性58.6/10萬人口,女性22.8/10萬人口,占惡性腫瘤之首,出現頸部淋巴結轉移率高,頸部腫塊首發症狀的佔40%,初診時上頸部有腫塊的達60~80%,本病對放療、化療都比較敏感,早發現早治療效果好,切莫大意耽誤治療時機。
㈣ 頸前淋巴在什麼位置,是在喉結部位,也就是人體中軸線上嗎
答
1、李玉、羅京的淋巴癌去世,對好多人有無名的恐懼。
2、不要猜。不要自己嚇自己。
3、請腫瘤科醫生檢查一下,就可知道端倪。
4、如果需要在門診作個小手術,取一個淋巴結送檢查即可獲得確診。
5、附:有關淋巴結的知識
(1)、淋巴結在人體中有成百上千,它的功用與「烽火台」差不多。正常人淺表淋巴結很小,直徑多在0.5厘米以內,表面光滑、柔軟,與周圍組織無粘連,亦無壓痛.
(2)、主要功能是濾過淋巴液,產生淋巴細胞和漿細胞,參與機體的免疫反應。
(3)、淋巴結腫大常見3種情況:①良性腫大。②惡性腫大。③介於良性與惡性間的腫大。
(4)、淋巴結腫大很常見,疾病原因有好多,希望能給大家以啟示,及時就診、確診及鑒別,以便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
㈤ 女人的頸部到底在哪個位置請有具體的圖片
就是你的脖子,頸椎
㈥ 在頸部的什麼位置可以摸到淋巴結,有圖片嗎,具體位置
正常頸部是摸不到淋巴結的。通常只能摸到腫脹了的不正常淋巴結。多數在頸部兩側和頜下的位置摸到的。
㈦ 耳後動脈在哪頸部動脈在哪
耳後動脈在二腹肌後腹和莖突舌骨肌上方,由頸外動脈後壁發出。在腮腺內面行向後上方,分支分布於耳廓後麵皮膚、附近肌肉、中耳及腮腺。
頸動脈有頸外動脈和頸內動脈。頸外動脈主要分布於頸前部、面部、顱頂和硬腦膜;在頸動脈三角內,在甲狀軟骨上緣平面以上發自頸總動脈。
頸內動脈分布於腦的動脈干,平甲狀軟骨上緣自頸總動脈發出,先在頸外動脈的後外側,然後轉向後內側上升至顱底,經頸動脈管入顱腔。
(7)頸百芳在什麼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動脈的生理學意義
血液由各級動脈導入毛細血管,故動脈是介於心室與毛細血管之間的管道,它接近心室的部分,管徑大,管壁較厚,經過反復分支,管徑逐漸變小,管壁變薄,最後形成與毛細血管構造相似的毛細血管前小動脈,與毛細血管相接。
動脈的管徑大小和管壁的厚薄,雖相差很大,但構造上均有共同之處。一般均由3層膜組成,最內層稱為內膜,由內皮及縱行排列的結締組織構成;中間的一層稱為中膜,由環形排列的組織構成;最外的一層叫外膜,由縱行排列的結締組織構成。
動脈壁的年齡變化,從胚胎期至出生後以血管的中膜最為明顯,由20~25歲彈力膜增多,至成年可達50~60層之多。
動脈壁經常處於緊張狀態,不但承受著相當高的血壓,而且不斷的受到血流的沖擊,容易發生損傷。隨著年齡的增長,動脈壁可有不同程度硬化,尤其冠狀動脈、腦動脈壁易於發生粥樣硬化,使動脈管腔狹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