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辛追夫人古屍出土的時候明明很恐怖,為什麼還有很多報道說它「栩栩如生」
20世紀70年代,一家部隊醫院選擇離馬王堆不選的兩座土冢開挖防空洞,由此深藏著辛追夫人屍體的馬王堆漢墓被迫橫空出世。
辛追夫人出土的時候,確實是栩栩如生,只是一遇空氣就糟糕了。據報道當時辛追夫人剛出土的時候,確實是栩栩如生,皮膚富有彈性,宛如一個東方睡美人。
正是這種密封狀態,使深埋地下的槨室形成恆溫、恆濕、缺氧、無菌環境,這才將棺槨、墓主屍體及隨葬物都完好地保存了下來。兩千多年前,這樣保存屍體的技術實在是讓人覺得很震撼。
❷ 馬王堆出土的辛追夫人古屍明明很恐怖,為何卻說她栩栩如生呢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的,估計很多人都有這樣一種感覺,那就是辛追夫人古屍出土之時的照片並沒有描述中的那樣驚艷,倒是看上去干癟乾枯,還有一點駭人。
有當面見過或者見過照片的朋友看得出來,復原後的她容貌秀麗,大方,端莊。雖說不是傾國傾城的大美人,但是也很有氣質。正是這副容貌更貼切一些朋友印象中的栩栩如生,因此也更為大家接受。
不管怎麼說,她對我們國家來說都是很有價值的發現。從科研角度來說她身上的秘密或許對我們目前存儲和防腐技術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從歷史角度來說她讓我們對兩千年前的歷史有了更深了解,也增強了我們的民族文化自信心。但不管從哪個角度,我們都能發現她身上獨特的價值。
❸ 馬王堆出土的辛追夫人,照片明明很難看,為何專家卻說栩栩如生
1972年,我國考古界在長沙取得了重大發現。當時專家在那裡的郊區五里碑「馬王堆」附近又找到了古墓。這個馬王不是養馬的大王,而且五代十國的楚王,名叫馬殷。不過他本人沒怎麼火起來,比他更早1000多年的女人——辛追卻走紅了。
這個想法也許讓人十分激動不已,不過就目前來說估計還整不出來。但若真的成功了也有個重大意義:至少讓人們可親眼目睹古代貴族美女到底長啥樣子了!還有人調侃到,要這個辛追真的復活了,也許她要痛斥現在的電視劇了:那都是騙人的,那些裝扮與我一點兒不像。
❹ 辛追夫人古屍出土的照片很恐怖,為何很多報道都說栩栩如生
栩栩如生與恐怖也不矛盾啊,這只是比較而言的,要求像真人或者剛死的一樣也不太現實啊。而且濕屍和干屍不一樣,一遇到氧氣那麼就會迅速的氧化了。
辛追的屍體當時出土比較早,那時候中國的考古事業發展還很落後,除了不拿裡面的東西幾乎就是像盜墓賊一樣。出土的時候缺少保護意識也沒有這樣的條件就給挖出來了,導致屍體和空氣長時間的接觸自然就會開始腐爛了。
辛追夫人死了兩千多年仍然沒有腐化的現象,皮膚完整,毛發尚存甚至肌肉還有彈性,關節還能活動當真是不容易,哪個想穿金縷玉衣死後不腐的中山靖王也不行但是卻讓辛追夫人做到。了他老公對他也是愛啊,可惜被後人毀壞了。
❺ 辛追夫人屍體在哪裡
在湖南省博物館的「地下寢宮」里。
辛追夫人於1972年出土於原長沙市東郊瀏陽河旁的馬王堆1號墓。時逾2100多年,形體完整,全身潤澤,皮膚覆蓋完整,毛發尚在,指、趾紋路清晰,肌肉尚有彈性,部分關節可以活動,幾乎與新鮮屍體相似,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濕屍,也是具體表現中國漢朝上層社會文化、生活的活體見證。
辛追的遺體出土後,由於先前條件所困和沒有保護意識,導致遺體長時間跟空氣接觸,約一年後才象徵地為遺體製造了一口玻璃棺。
而遺體當時更要在全國各地展覽,往往直接就被有關人員抬出來擺在桌子上露天展示,沒任何的防護,群眾甚至可以隨便觸摸,結果使保存情況極度惡化,讓原先栩栩如生的屍體變得不堪入目,毀壞十分嚴重。
2003年,有關人員終於意識到問題,才將辛追遺體安置到湖南省博物館的為其量身定做的「地下寢宮」里,算是亡羊補牢。這個「地下寢宮」距離地面8米,恆溫恆濕,模仿當年出土時原狀修建,接近之前在馬王堆古墓里的環境。
(5)辛追夫人圖片出現在哪裡擴展閱讀
據湖南省博物館副館長劉小豹介紹,辛追夫人屍體不腐的原因大致有兩個,一個是深埋,一個是密封。根據湖南的地理環境,地下8米以下的土壤有恆溫恆壓恆濕的特質,其次屍體用四座棺材呈階梯式擺放,用木炭、白膏泥、夯土和封土作為密封材料,有效的起到缺氧、無菌的作用。
至於辛追夫人的死因,劉小豹說,辛追一生有十多種疾病,如多發性膽結石、冠水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等。一次辛追進食甜瓜時,食道里卡住了138顆甜瓜子,迅速引起膽結石發作,從而導致心臟病而猝死。
❻ 像辛追夫人這類古屍,照片很恐怖卻為何很多報道都說「栩栩如生」
像辛追夫人這類古屍,照片很恐怖,之所以很多報道都說“栩栩如生”,是因為我們看到的照片並非是古屍原來的樣子,古屍出後,就立馬有了腐爛,早就不是原來的樣子了。
實際上,這種情況在考古史上並非是個例,當年秦始皇兵馬俑出土的時候,也是五顏六色,光艷照人,但是一接觸空氣,迅速氧化,就變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灰不溜秋的樣子,真是令人痛心。正是由於我們目前還不具備保護文物的條件,因此我們才不主動發掘古墓,只是進行搶救性挖掘。
❼ 辛追夫人剛出土的時候,真的是栩栩如生沒有腐爛嗎
辛追夫人剛出土的時候據說確實是栩栩如生,面色紅潤,這在很多書籍中都有表達了出來,但是一直沒有她剛剛出土時期的照片,所以不能夠證實是否是真的是栩栩如生,但是可以知道確實是沒有腐爛,時至今日在湖南博物館的辛追夫人只不過是縮水了的樣子,並沒有腐化到。
其實在小編看來,考古學家說的打開棺材的那一剎那看到的辛追夫人是栩栩如生,這時相對於其他屍體而言的,即使是我們現代剛剛過世的人,也沒法做到栩栩如生般的靈動。一個保存了2198年的屍體,她的皮膚還有彈性,關節還能夠轉動,她的毛發還存在,這相對於其他的屍體,不正是栩栩如生的嗎?目前辛追夫人的考古研究價值特別的高,很多國外的研究員都想要探尋辛追夫人保存的秘密,甚至是想要一根辛追夫人的頭發來研究。
❽ 馬王堆漢墓女屍辛追夫人
馬王堆漢墓古屍是指1972年湖南省長沙市東郊一座漢朝墓葬的橫空出世。有人把它譽為漢民族的地下文化寶庫,西方人稱之為東方的「龐貝城」。盡管地下文物不斷面世,但馬王堆的文化光芒依然絲毫不減,它在諸多領域的「獨一無二」使它成為當之無愧的國之瑰寶 !
馬王堆漢墓古屍素有「東方睡美人」之稱,她為世界醫學提供無雙範本,
文化貢獻巨大,幾輩子也研究不完。1972年長沙市東郊五里碑附近有一處土丘,相傳為五代十國時楚王馬殷的墓地,故稱「馬王堆」。此處有兩座面積相當、頂部呈圓狀的土冢,傳說是長沙王劉發安葬母親唐氏(生母)和程氏二姬之處,故稱「雙女冢」。
20世紀70年代初,是「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備戰時期。這一年的7月30日,離馬王堆不遠的一家部隊醫院選擇了地勢高的兩座土冢開挖防空洞。醫務人員在打孔探測作業時,突然從孔里冒出一股涼氣,有人用水灌孔,結果灌入的水竟被反濺出來。於是,各種不同版本的猜疑評說在當地傳開了。面對不可思議的奇怪現象,部隊醫院將此情況報告了湖南省博物館,由此拉開了馬王堆漢墓考古發掘的帷幕。揭開墓葬的神秘面紗,考古研究人員做了大量、復雜的前期准備工作。
1972年初,中國科學院考古所和湖南省博物館考古人員開始了東邊土冢的挖掘,挖開封土露出斜坡墓道和四級台階的長方形墓穴,通過進一步深挖時發現一層白膏泥,取出白膏泥後,又發掘出了大量的木炭,清除木炭便見泛黃的竹席,考古人員小心翼翼地掀開深埋於地下的26張竹席,一座巨大的槨室就完整地展現在人們面前。整個槨室由厚重的松木板料構築而成,長6.73米、寬4.9米、高2.8米,四塊隔板以「井」字形把槨室分為四個部分,內外繪制著吉祥圖案,以朱漆為內黑漆為外輔之,居中為殮屍的內棺。以兩道質地精良的帛束纏蓋棺,如此精美的錦綉飾品在以往墓穴發掘中也屬罕見。考古人員開棺後驚奇地發現,雖歷經2000多年,然而棺內這具女屍保存完好,考古專家把這座墓穴定為1號墓。
馬王堆漢墓的墓葬形制與棺槨結構,顯示了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智慧。原來馬王堆地勢較高,造墓時先在山丘上挖出墓坑的下半部,墓底長7.6米、寬6.7米,下置墊木與兩層底板;在龐大的槨室和四層套棺(第四層為直接殮屍的內棺)上部覆蓋頂板和兩層蓋板,採取扣接、套榫和栓釘接合等工藝方法製成,約用木料達52立方米;再用版築法夯築出墓坑的上半部和墓道,墓底和槨室周圍塞滿厚達0.4~0.5米、總重量約5000公斤的木炭,木炭具吸水、防潮以保持墓穴內乾燥的功效;在木炭外圍堆積了厚達1.3米左右的白膏泥,白膏泥粘性強,滲透性低,對墓穴密封起了決定性作用;然後層層填土,夯實密固,堆積成高約16米的土冢,使深埋地下的槨室形成恆溫、恆濕、缺氧、無菌環境,將棺槨、墓主屍體及隨葬物都完好地保存了下來。1973年底,考古人員對西冢進行發掘,於1974年初完成,然而墓穴內白膏泥堆積較薄,且分布不勻,密封程度較差而遭到嚴重的破壞,考古人員將此墓編為2號墓。在發掘2號墓的同時,位於1號墓南邊的3號墓也被發現了,3號墓結構與1號墓基本相似,但規模略小,保存下來許多珍貴隨葬物,但在埋葬時由於白膏泥固封不嚴實,導致部分陪葬品腐爛。
墓主身份
馬王堆漢墓的墓主是誰呢?從墓中隨葬的印章、封泥、器皿上的銘文證實,在2號墓發現「長沙丞相」、「軑侯之印」、「利蒼」三顆印章,表明該墓的墓主為第一代軑侯利蒼。據史料推算:長沙相利蒼於應於高後三年(公元前186年)卒。1號墓內陪葬物有一枚「妾辛追」的名章,墓主是利蒼之妻;3號墓墓主遺骸為30多歲的男子,是利蒼的兒子,出土的一件木牘有「十二年十二月乙已朔戊辰」等字樣,標志著該墓下葬年代為漢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這三個墓其實是長沙丞相軑侯利蒼家族墓地。隨葬物品盡顯奢華。
在保存較好的1號墓和3號墓中,出土的隨葬器物極為豐富,置在棺房周圍的邊箱中,主要是衣服、食品、葯材、梳妝品與日常用品、棋類娛樂器具,供裝食物與物品的竹筒、漆器和陶器類盛器及漆木器具、竹木器具與樂器、兵器、木俑和明器(製成模型或偶像隨葬的冥器),以及「遣策」 竹簡。此外,在3號墓中還發現《周易》、《老子》和天文、醫學、兵書、相馬經等簡書和帛書,共28種書籍,計12萬余字,以及《長沙國南部地形圖》、《駐軍圖》兩幅彩色地圖。出土文物數量之多,時代特色之鮮明,特別是保存基本完好、製作精美的絲織品、光彩奪目的漆木器、具學術價值的帛書和帛畫,令考古專家驚嘆不已。
「遣策」竹簡詳細記載了隨葬物品的情況,1號墓出土312枚、3號墓出土410枚,是目前發現的同類竹簡中最完整的兩批。「遣策」竹簡所列器物清單表明,後人將亡者生前食物和生活用品搬進了墓穴。如1號墓內有裝在麻布袋裡的稻穀、麥、黍、豆等農作物;漆器具內盛滿著烹調成熟的畜禽類菜餚,漆鼎中盛放了各種羹,陶皿內分別裝著酒類及醬等各種調味品,還有不少應時瓜果。出土時稻穀呈金黃色,顆粒飽滿,久存後脫水逐漸干癟,藕、桃等水果出土時仍新鮮如初,但不久便腐爛化成了一灘水(墓葬開封容易氧化)。
西漢初期,漆器是時髦且貴重的器物,由於製作工藝繁雜,因此價格遠在銅器之上。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漆器計500餘件(1號墓有184件、3號墓為316件),這是全國各地發現的漆器中數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批。這批光亮如新的漆器主要有鼎、盒、壺、耳環、鈁厄、盤、奩、案、屏風等,多為漆繪黑、紅、灰、綠等顏色的裝飾花紋,一般以黑色作底,紋樣則以幾何紋為主,龍鳳紋和草紋為輔,圖案精巧且纖麗。一些漆器書有「軑侯家」、「君幸酒」、「君幸食」字樣,還有註明器物容量的漆器(如「九升」等);不少漆器有「成市口」戳記,說明是由成都官府作坊製造。
在漢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絹、紗、綺、羅、錦等絲織物和綉品,既有衣、帽,也有各式衣物面料及少量麻布。1號墓出土的兩件如蟬翼的素紗襌衣,衣長128厘米,兩袖伸直長為190厘米,然而重量卻輕得出奇,襌衣分別為48克和49克。在各種絲織物品中,考古專家首次發現衣服邊緣裝飾的絨圈錦,絨圈錦紋樣突出於錦面,產生非常豐滿華麗的立體感效果。人們以前一直認為絨圈錦織物是從唐代以後才出現的,也有人認為這種紡織技術是從國外傳入的,此次考古發現,證明我們的祖先在西漢初年已發明了絨線圈錦織造技術,中國人是絨類織物的創始者。1號墓中出土的泥金銀印花紗和印花敷彩紗也都是第一次發現,表明當時在印染工藝方面達到了精湛的技術水平,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古代紡織印染技術史料。
漢代帛畫作品頗多,但大多失傳,馬王堆漢墓出土彩繪帛畫共有10餘幅,佔全國帛畫出土量的近一半。帛畫所描繪的騰龍、仙鳥、怪獸、雙蛇、巨魚、神龜等圖案栩栩如生,充滿了神話色彩;人物、禽獸、雲彩、器物左右對稱,線條流暢,展示了西漢繪畫的卓越水平。最具典型意義的是1號墓和3號墓內覆蓋在內棺上的彩繪帛畫,兩幅帛畫構圖基本相仿,畫面呈「T」字形,全長2米左右,下垂的四角有飄穗,頂端系有絲帶以供懸掛,是亡者出殯時引導隨葬隊伍行進張舉的旌幡。出土的帛畫色彩鮮艷,莊重典雅,旌幡畫面上段繪有日、月、升龍和蛇身神人等圖形,象徵天上境界;下段繪有蛟龍穿壁以及墓主出行、司閽迎候、宴饗等場面,反映了「引魂升天」的主題內容,是極為稀罕的藝術珍品集群。
馬王堆漢墓的出土文物,為研究漢初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當時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生活等方面,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實物資料。千年女屍的科學詮釋長沙馬王堆漢墓的發掘出土是20世紀中國重大的考古發現,尤其是1號墓內的千年女屍更受到國內外科技界的廣泛關注,被認為「創造了世界屍體保存記錄中的奇跡」。
這具女屍年約50歲,身高1.54米,體重34.3公斤,開棺後發現女屍被浸泡在棺內約20厘米深的無色液體中(出土後不久漸變成棕黃色)。屍體保護如此新鮮與完整,難道是2000多年前就有了化學防腐葯水?經科學分析,棺內的水是通過土壤、白膏泥和木炭層而滲入墓室,經長期聚集而成的,其中雖帶有少量的硫化汞的防腐物質,具有微弱的抑菌作用,但此絕非是保全屍體的根本原因。古屍被完好地保存乃是厚實的棺槨被嚴密封固,深埋地下的結果。
1號墓女屍經醫學家臨床檢驗:結締組織、肌肉組織和軟骨等細微結構保存完好,全身有柔軟的彈性,皮膚細密而滑膩,部分關節可以轉動,甚至手足上的紋路也清晰可見。但病理解剖檢查卻發現,死者生前患有冠心病、多發性膽石症、全身性動脈粥樣硬化症,右上肺有結核病灶,右前臂曾經骨折,在直腸和肝臟內有鞭蟲卵、蟯蟲卵和血吸蟲卵,一隻膽囊先天畸形。女屍的多種病變為研究古病理學、古代疾病史和中國醫學發展史,提供了寶貴的科學資料。經醫學鑒定,死者血型為A型,生前曾生育過,由此印證史書中記載的她有兩個兒子的事實。那麼她是怎樣亡故的呢?經分析,該女屍皮下脂肪豐滿,皮膚沒有褥瘡,無高度衰老跡象,故應為突發急病而死。從病症推斷與解剖發現,其食道、胃及腸內有甜瓜子138顆半,死亡時間應在暑天,可能是吃了生冷甜瓜後引發膽絞痛,由此誘發冠狀動脈痙攣,導致嚴重心律紊亂而猝然死亡。
1號墓主辛追,先是亡了權威顯赫的丈夫利蒼,後又死了帶兵守戍任將軍的兒子,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里,一個婦道人家亡故後為何獲得如此殊榮的隆重厚葬?據史記載: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西漢,其疆域遼闊,為穩固天下分封了七個異姓王。後來這些諸侯隨著勢力的發展而固隅一方,嚴重危及了中央集權統治,於是劉邦以種種借口除掉了這些異姓王,以自己的親戚代之。然而,對長沙國的異姓王吳芮卻遲遲未下手,原因是長沙國南邊有一個軍事實力較強的南越國(今廣州)。為保住這個戰略要地,劉邦既要籠絡長沙國,又要防止長沙國叛亂,便施謀略派利蒼到長沙國監督吳芮,利蒼被封相且封侯,因利蒼的封地在?縣(今河南信陽地區),故稱軑侯。利蒼死後他的兒子利豨繼任爵位(3號墓墓主即利?的兄弟),據此推斷,辛追之墓應是孝子利扶所修。史載:最後一代軑侯名為利扶,因其觸犯漢朝法律,被剝奪了世襲的爵位,軑侯從此在歷史上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