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哈勃望遠鏡拍到的天體、星雲、星系等照片都是黑白色的嗎
當然不是,哈勃太空望遠鏡本質上是一台光學望遠鏡,其可觀測到的光譜范圍不止包括我們可見光甚至還包括紫外線和紅外線區段。對於那些可見光區間的深空圖像,哈勃有著非常出色的捕捉和成像能力,你可以去找找蟹狀星雲之類的圖,其實都是彩色的。
B. 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出了上帝之城,這是真的嗎
假的。人們一直沒有停過對宇宙的探索,但是似乎也不曾揭開廣大宇宙的奧秘。就比如說,哈勃望遠鏡在很多年前拍攝到的照片,被人們形象地稱為「上帝之城」,因為從照片中顯示的,在一個星系的中心,有一塊發光的區域,隨之把這塊區域放大後出現了一些比較奇異的圖像,這些發光的點圍成了規則的矩形,無異於我國古代的城市布局,所以名字因此而來。
再說一點,也有利用「上帝之城」進行過分宣傳的,甚至把其ps成了金光閃閃的宮殿和宣傳高級文明等等,雖說對於浩瀚的宇宙而言,人類不過如塵埃一樣渺小,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沒有神話故事中的人物,也不會存在神話故事中的宮殿,不過我還是覺得,在科技探索技術達到一定的高度之後,可能會有更多的發現。
C. 哈勃拍出來的照片是黑白的,為什麼NASA要p上顏色
哈勃望遠鏡拍出來的照片是沒有顏色的,但是美國航空航天局給它披上了顏色,這個顏色你可以說它是p的,也可以說它是本來就有的,因為你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它的顏色確實是不同的。
宇宙到底是什麼樣的,我們所看到的都不見得是真實的,因為這存在一個很大的視角的問題,我們看到的顏色不是最真實的顏色,它是某一方面,比如在牛的眼睛裡面,它基本上就只能看見紅色這種少有的這個顏色,在某些動物的眼裡世界就是灰白的,你說他們看到的世界不是完整的嗎?這是從人類的角度來說,那人類之上,如果存在另外一種高等級的智慧生物在他們的眼裡人類所看到的世界也可能是非常狹小而不完善的。
D. 哈勃望遠鏡拍攝到的照片都是真實的嗎
圖片是真實的,但顏色有可能經過電腦處理,即所謂的「偽彩」。因為不少天體發射的電磁波,比較強的部分並不在可見光波段內。比如哈勃望遠鏡接收到某一天體發射的X射線,並依靠X射線成像,但X射線是肉眼看不見的,所以公布出來的照片就會使用電腦技術上色,使我們對此天體有比較直觀的印象。事實上,不少很漂亮的星雲圖片都是偽彩的……
E. 哈勃望遠鏡的圖片是怎麼修出來的當真是拍照一整天,修圖一星期
毫無疑問,哈勃太空望遠鏡是人類目前為止最成功的宇宙觀測設備。時至今日,服役達30年的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了超過140萬張精美的宇宙圖片,每一次新照片的發布,都可以深深地震撼到我們。
自從有了哈勃太空望遠鏡,人類的觀測能力得到了大幅的提高。從此前可以觀測到僅僅 70億 光年,到現在 134億光年 的視野,人類看到了最原始的宇宙。由於擺脫了大氣的湍流和對宇宙射線的吸收,哈勃望遠鏡和任何一台地基望遠鏡相比,在觀測能力方面都有至少10倍的優勢。
科學家告訴我們,哈勃太空望遠鏡的解析度極高,形象地比喻一下:一個站在北京的人,如果有哈勃望遠鏡的解析度,將能清晰地將紐約兩只距離不到3米的螢火蟲區分出來。
不僅如此,哈勃望遠鏡還有著比人眼更寬廣的電磁波接收范圍。除了可見光以外,它還能觀測到 紫外線和一小段紅外線 ,大大地擴展了人類的視野。但是,想要藉助哈勃望遠鏡來觀測宇宙,對人類來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就算哈勃望遠鏡能夠觀測、拍攝紫外線和近紅外波段,但在我們的肉眼還是什麼也看不到的。這就像自然界本就有紫外光,但只有蜜蜂、蝴蝶等動物看得見,人類卻什麼只能看見一片透明。可是,在哈勃望遠鏡傳回來的照片里,這些波段的宇宙圖景仍然可以生動地展現在我們眼前。
可以想到:這裡面一定有科學家「動了手腳」。
另外,我們也曾經介紹過: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到的照片,其實都是黑白照。但是,我們能夠看到的,始終都是絢麗的彩色照片。
不論是超出可見光范圍的宇宙圖片,還是那些色彩絢爛的圖片,都是我們「本不該看到的宇宙」。沒錯,這些圖片都是科學家們精心修過的。那麼,科學家們是怎麼給哈勃望遠鏡傳回來的照片進行修圖的呢?今天,咱們來詳細講一講這個過程。
首先,就要從哈勃望遠鏡的原理說起。
哈勃雖然名叫望遠鏡,但是和傳統望遠鏡不同,因為人類是無法把眼睛放在目鏡上直接觀測宇宙的。因此,它觀測到的圖像,其實是以數據的形式傳回到地面的。當光子或者其他一些特定的粒子射進來的時候,哈勃望遠鏡會以電信號的形式記錄它們分別打在了哪些位置。
也就是說,哈勃太空望遠鏡只是告訴我們它的哪些部位接收到了多少強度的光,然後以圖片的形式展現給我們,而不是直接幫助我們用眼睛去觀測。這就相當於你的手機可以統計你最近一個月經常點擊屏幕的哪個位置,並且通過明暗來顯示點擊次數的多少,但是你到底在用什麼軟體的時候點擊這個位置,就需要你自己分析了。
因此,哈勃太空望遠鏡傳給地面的,其實類似於這樣的一種「 熱力值圖像 」。所以說,這些直接傳回來的圖片都是 黑白的 ,按說這時候應該貼一張圖的,但是為了避免劇透咱們盡量忍忍。
對於哈勃望遠鏡來說,除了要把黑白或者可見光范圍外的照片修成絢爛的宇宙圖片之外,它的拍攝過程是非常辛苦的。我們說了,它的拍攝原理是通過接收光子形成「熱力圖」,傳回給地面。由於它的主要使命就是拍攝遙遠天體,而這些天體的光傳到地球已經非常微弱,因此想要接收到足夠的光子來成像,就需要更長的觀測時間。
問題在於,為了不從天上掉下來,哈勃望遠鏡必須以 8公里/秒 的速度繞地球公轉。在這樣的速度下還能保持精準地觀測宇宙同一個位置,對於哈勃望遠鏡的角度調整來說是個巨大的挑戰。
好在,科學家們利用一種叫做微導感應器的設備。微導感應器可以鎖定一些明亮的天體,並且以 每秒鍾40次 的頻率校正方向,確保哈勃望遠鏡能夠持續拍攝同一片區域,以完美的狀態拍攝最遙遠的宇宙照片。即使某些情況下需要對同一個位置拍攝數百次,哈勃望遠鏡也能在每一次都完美地對准那個區域。
不過,拍攝到了照片不是工作的結束,這才僅僅是個開始。
這段小標題的時間未必准確,但是修圖的麻煩程度可是一點不差。
首先,在哈勃望遠鏡所有傳回的照片里,科學家都會首先進行一步最必要的操作:去掉干擾。
擺脫大氣層有利也有弊,就像離開父母獨自生活的孩子,雖然感受到了自由,卻也體會到了生活的艱辛。由於沒有大氣層的阻礙,宇宙中的粒子可以隨意地「轟擊」哈勃望遠鏡,導致哈勃望遠鏡拍攝到的原始照片都是這樣的——
所以,首先科學家需要把這些「噪音」去掉,才有可能看到原本的圖像。整個過程非常復雜,但是其中有一步大家很容易理解,那就是哈勃望遠鏡傳回的多張照片連,科學家通過對比把僅僅在單獨一張照片里出現的痕跡刪除掉,就可以清理大部分宇宙射線的干擾。
接下來,才是正式的修圖過程。
在哈勃太空望遠鏡上,科學家安置了一塊濾光輪,上面裝有不同的濾光片,可以在需要的時候只允許特定波長范圍內的電磁波射進來,如氫原子、硫離子或者電離氧所發出的光線。
在每一個波段范圍內拍攝到的照片,都是一張我們形容的黑白「熱力圖」。比如 歷史 上最經典的照片—— 創生之柱 ,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拍攝到的。剛才那一張就是最原始的、還帶有宇宙射線的照片,而這一張是去掉宇宙射線後的照片——
這是哈勃太空望遠鏡在 電離氧 光譜下拍攝到的一張照片,就像我們比喻的那樣,亮的地方就是接收到光譜比較多的意思,暗的地方接收得比較少,這就是那一片宇宙空間的電離氧分布圖。
不過,一片宇宙空間顯然不太可能只有這么一種元素,還會有其他的元素存在。也就是說,在不同的波段,我們能夠看到的宇宙是完全不同的。
因此,哈勃望遠鏡就會通過切換不同的濾光片,對同一個位置的不同光譜進行反復的拍攝,這樣就可以更完整地展現那一片宇宙區域到底是什麼模樣。
比如,這是 氫原子 光譜下拍攝到的創生之柱——
這是 硫離子 的——
然後,科學家就會把哈勃拍攝的所有照片疊加起來,這就是一張完整的圖片了。
不過問題也來了:一對黑白照片疊在一起,不還是黑白的嗎?
話是這樣說沒錯,但是我們的腦筋是會急轉彎的啊,要不然不是撞樹上了嗎?雖然哈勃望遠鏡傳回來的照片是黑白的,但是我們可以給每一張照片渲染上不同的顏色啊!還是剛才舉的那個手機的例子:雖然手機只能告訴你平時經常點擊哪個位置,但是你自己為什麼點這些位置難道心裡沒點數嗎?如果手機顯示你經常點擊的是左上角和左下角,那九成的可能不是王者榮耀就是吃雞嘍。
所以,科學家只要根據常識,就知道給哪一個波段拍攝下來的照片渲染什麼顏色。
比如說,當哈勃望遠鏡傳回來一張在可見光波段拍攝到的圖片,那麼很簡單:瞪眼睛看就知道那片星空是什麼顏色,然後按照這個顏色渲染就可以——像不像小時候給簡筆畫上色的過程。
當然了,哈勃望遠鏡的觀測范圍遠超過人類眼中的可見光,所以不多拍一拍近紅外波段和紫外波段就有點暴殄天物了。那麼,我們總不能用紅外線或者紫外線去渲染吧?所以,科學家只好從可見光波段選擇一些特定的顏色來為它們上色。
還是以創生之柱的照片為例,科學家用藍色代表電離氧,綠色代表氫原子,紅色代表硫離子,給三張圖上色。
接下來,只要將三張照片通過技術手段疊在一起,然後進行一些調整, 歷史 上最經典的宇宙照片就誕生了——
科學家們為圖片上色,不僅僅是為了好看,也是為了「好(容易)」看。換句話說,這就是為了突出其中的一些特徵,方便人們去研究。因此,雖然這些照片不是你親眼看見的顏色,但它也是符合天文觀測的數據的。
同樣的,除了這幾個波段之外,有的時候,科學家還會將紅外波段、紫外波段、X射線等的多個波段的照片進行重疊,合成極其精美的宇宙圖片,比如蟹狀星雲的這一張。
人類為了了解頭頂上的星空,已經花費了數千年的時間。時至今日,我們終於可以用全新的眼光去 探索 這個宇宙。隨著越來越多的觀測設備和越來越先進的觀測技術不斷推出,我們終將把整個宇宙收入眼底。
我也很好奇,一百年後人類看到的宇宙圖片,會比現在精美多少倍呢?
F. 哪些科學照片雖然難以置信但卻是真實的
我們開始吧
血液在南極洲流淌。深紅色是由於鐵在鹽水中的氧化,同樣的過程使鐵生銹時呈深紅色。
彩虹桉樹也被稱為棉蘭老樹膠或彩虹桉樹,彩虹桉樹是一種獨特的高大樹木,因為它是唯一生活在雨林中的桉樹,也是澳大利亞以外發現的四種桉樹之一。
激光是科學上的一種秘密武器,它可以穿越難以置信的距離。是的,將激光束困在水中是可行的。
是不是覺得工蟻就是幹活的,是很普通的,沒有地位的螞蟻。微觀下的工蟻,像不像身披鎧甲的勇士呢?
大多數人討厭蚊子。人蚊大戰這么多年,人類為什麼還沒消滅蚊子呢?看這張蚊子的腳,你是不是對蚊子有了新的看法?
一隻蚊子的腳,在掃描電子顯微鏡下放大了800倍,
蜘蛛很可怕,看這張蜘蛛的胚胎,是不是很像異形?
普通的、常見的事物,換一個角度,就是另一番樣子。生活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G. 哈勃望遠鏡拍到的星系照片都是後期上色的嗎
1953年9月28日,星系天文學之父埃德溫.哈勃去世
所以有人相信,宇宙正是因為有了人類,才有了存在的意義
H. 「哈勃遺產場」為什麼是一部遙遠宇宙的「歷史書」
I. 哈勃望遠鏡拍攝的照片都是黑白的,為什麼我們看到的照片都有絢麗的顏色
哈勃望遠鏡本身就是人類為了克服大氣層對光線傳播衰減、干擾,而安放到大氣層外的光學望遠鏡,所得是光學照片(即用透鏡成像而成的影像),但因為觀察拍攝范圍包括紫外部分光譜,所以得到的圖像信號需要經過後期處理成彩色照片,以色彩表達不同的信息,使研究判別更方便。
雖然它們不像木星上可見的層那樣具有戲劇性,但土星表面有明顯的「環」,每個都有略微不同的顏色。天文學家表示,這些分明的條帶是雲存在於不同的高度。當哈勃拍攝了這張照片時,這顆行星的北半球正處於夏季。
J. 哈勃望遠鏡拍的真實照片是什麼樣的它的工作原理是什麼
不用說哈勃望遠鏡拍的照片,天文台所有的彩色深空照片都是多通道合成的!當然,大口徑望遠鏡拍攝的明亮發射星雲的照片仍然會有一些顏色,但由於光損傷的影響,背景與目標天體的對比度很差,因此需要天文攝影LRGB多通道,還需要暗場,暗場還需要拍攝前、中、後三組,要求高的還有亮平場!當然,在太空工作的哈勃望遠鏡不必擔心光損傷,因為沒有光損傷會影響它。唯一要考慮的是目標天體、太陽和月球在地球周圍運行時的相對位置!因為位置的不時變化會影響持續曝光!
這是因為X射線的穿透力很強,能穿透星雲中的星際氣體,而可見光和紅外波段則看不到這些恆星的細節。如果把這張X射線望遠鏡、紅外線和哈勃望遠鏡的照片可以增加更多的細節。因此,我們通常在互聯網上看到的哈勃望遠鏡拍攝的大部分圖片都是後期合成的效果。顏色取決於合成過程中的處理方法,這與您在太空中使用可見光望遠鏡的實際觀察效果不同。至於為什麼哈勃望遠鏡從一開始就不直接拍彩色照片?因為這樣做會影響圖像的解析度。在這種情況下,拍攝黑白照片會記錄更多細節,這對科學研究非常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