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從科學的角度看,痛苦和情緒對人類的意義是什麼
意義是協助趨利避害。讓人在痛過一次之後,嘗試換一種方法來對自己所處的環境作出反應,避免下一次的痛苦。
人所有可以感受到疼痛的地方都有一種receptor(感應器)叫nociceptor(傷害感受器)。人類通過nociceptor來感受疼痛。這個信號會先達到脊柱。脊柱作出一個最初的判斷。比如被火燒了手會自然的回縮。之後信息沿著脊柱到達大腦,最先到達thalamus(丘腦)。
所以總的來說疼痛和痛苦之間有很大關聯,它們都是為了讓人類躲避不利於生存的因素。可以說沒有這個機制人類種群可能存活不到今天。所以可以說痛苦是存在的最基本意義在於讓人類個體避免損傷。
2. 人的一生最最痛苦的是什麼
人生最大痛苦是什麼?應該說因人而異,隨時空不同而異,有精神層面的痛苦,也有物質層面的痛苦。精神層面的:心胸開闊者痛苦就少,斤斤計較的無時不痛苦;物質層面:吃住行。
飢腸轆轆連一頓飽飯都沒有的人來說此時就是最痛苦,衣不遮體破屋漏雨的人認為此時此刻最痛苦,單身 狗看著小夥伴們出入成對,此時他認為自己最痛苦,平時風光一旦出事被關押進監獄者,此時死的心都有他認為此時最痛苦,諸如此類數不勝數,所以說痛苦沒辦法用確切的量或事件來定義。
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只有自己去體會,才知道何為最痛苦,當自己的人生走到天命的時候也許全都清楚了。
上帝也很調皮,不斷的調戲和捉弄每一個人的感情和認知,人生的錦囊都在他手裡拿著,不到山重水復他不會給你答案的。
痛苦人人都有,並且一路隨行,如何甩掉就看每個人的智慧了,不過要正確對待痛苦,每個痛苦都是人生的向上台階,善待痛苦是成熟的表現,鳳凰涅槃,生命的降生都是在痛苦中掙扎才實現生命的升華。
別說自己最苦,哪個人也不容易,只有膿包長在自己身上才知道疼,
不管多麼痛苦,張大自己的嘴把它吃下去,不然它永遠在你面前擋你視線。
3. 《次第開花》三類痛苦是什麼呢
這個世界上有特別多的苦等著我們。所以你每天被這些苦折磨,所以你就希望能夠知道說苦到底怎麼來的,能不能夠避免,怎麼能夠減少,所以首先要從苦開始認識。
人類的痛苦分成三類,一類叫苦苦,一類叫變苦,一類叫行苦。
什麼叫苦苦呢?就是我們大家都認為的痛苦,你的手被割破了,苦苦,這很苦,孩子成績不好或者老人住院了,這就是典型的苦。我們大家每個人都認同的這些事確實是很倒霉的,這叫苦苦。
但是當你知道了痛苦的發生是必然的,八苦還有三大類苦就是存在那個地方的,所以當它發生以後,它只是發生了,那麼你就該干什麼還干什麼就好,該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它就好了,怎麼樣使得事情往好的方向發展,就怎麼樣讓它發展就好了,而不要糾結在那個情緒當中。這實際上是大幅地減緩了我們的痛苦,因此了解痛苦不是為了讓我們逃避它,而是為了我們直面它。你越直面它,痛苦就會變得越簡單,而你整天希望它沒有發生,它就會拚命糾纏你,會讓你變得更加痛苦和糾結。
4. 痛苦的根源是什麼
每個人或多或少的都會感受過痛苦,都在通過不同的方式逃避、擺脫痛苦。很多人都知道為什麼會痛苦,有的因為貧窮而痛苦,有的因為情感而痛苦,有的因為疾病而痛苦,有的因為權利而痛苦,有的因為自由而痛苦等等。但是,痛苦的根源是什麼呢?我想很少有人會認真的思索過這個問題。 生命總是朝著最佳的方向發展,所謂最佳的方向,就是以獲得快樂為目標,而進行的發展。但追求的過程通常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常常因為內在的或外在的因素等原因,造成阻力、困難、打擊時刻伴隨,當快樂無法實現或與意願相差太大時,就會感覺到痛苦。 每個人對快樂的期望值各有不同,這個期望值建立在相應的物質基礎和精神基礎上,具有不同的物質基礎和精神基礎,對快樂的期望值也就有所不同。創造什麼樣的基礎符合快樂的標准,取決於一個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有的人認為錦衣玉食快樂,有的人認為位高權重快樂,有的人認為自由自在快樂,有的人認為純真愛情快樂,有的人認為平淡生活快樂。 當一個人確定了能夠使其快樂的目標時,便會為之努力爭取,達到目標時,能夠帶來的快樂卻常常是短暫的,隨之而來的是茫然的痛苦,於是會再次確定一個目標並為之努力爭取,如此周而復始,也許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還是沒能找到長久的快樂。 我們這里把對快樂的追求稱之為慾望,快樂的標准決定了慾望的強弱,而在物質基礎和精神基礎的雙重作用下,慾望很難得到最終的滿足,無法滿足的慾望往往是帶給人的痛苦多於快樂的。 說到慾望,貪念、這里談一談關於佛教的思想。。。 大家都知道,佛教創始人是古代印度的一個王子,我們從佛教的史獻中可以發現(個人觀點),他創立佛教學說的出發點,就是通過宣傳教義,使世人擺脫痛苦。佛家認為痛苦的根源是慾望,來源於無法滿足的慾望。因此佛家說,擺脫痛苦的方法是節制,節制不易滿足的慾望。一個正常的人,當它解決了最基本的生存問題的時候,就會繼續創造更為優越的生活,也就是常言所說的提高生活質量,這是十分正常而又合理的意願。但若想提高生活質量,必須要付出更大的辛苦與努力,而當其再度實現的時候,會再次確定新的更高的目標(這里所指的不僅僅是物質基礎,還包括精神基礎),快樂的標准將會隨著問題的不斷解決,而不斷轉變或提高,也就是說慾望和貪念是很難得到最終的滿足。而在追求各個目標的過程中,並不一定皆能實現,因此痛苦的來臨是遲早的事情。 佛教傳入中國已有一千多年,在這十多個世紀的傳播、發展過程中,佛教的很多事物已逐漸被神性化,其之所以讓世人感覺神秘莫測,之所以吸引世人,很多都是緣於各種傳說,種種神秘能力傳說對世人充滿誘惑力。由於自身能力及環境的限制,當慾望無法滿足時,都在企盼能夠獲得這種神秘的能力,都認為成仙成佛就可以得到這種神秘的能力,很多人因為這個原因而去信仰佛教,試圖通過這種方式,徹底擺脫痛苦,從而獲得終極的快樂。 如今的佛教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已經成為一種傳承下來的文化現象,致力於佛教的人很多時候都是在研究佛教的發展歷史,研究佛教在對歷史發展起到的作用,很少有人去探尋佛教傳播的真正含義。也許那些研究佛教的人都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生命是不可能擺脫得了慾望的,真正的擺脫慾望,體悟到佛家所說的「禪」的境界,只有通過佛家所說的涅槃(既是死亡)才能實現,才能徹底擺脫痛苦的折磨。 人類的一切思想及言行,都是為如何獲得快樂服務。當快樂的標准及追求快樂的過程被自身條件、環境條件、道德規范或律法所阻礙的時候,快樂就很難實現,產生痛苦的情感就將是必然的。所以我們說:痛苦的根源是快樂,來源於對快樂的不斷追求。 對於生命來說,痛苦是對精神意志的一種挑戰、一種磨練。有的時候,痛苦使人頹廢、使人消沉、使人淪落;有的時候,痛苦使人奮進、使人堅強、使人向上。躲避、仇恨痛苦,只會得到更深的痛苦;只有正視、善待痛苦,才能通過學習、探索、感悟,提高思想境界,擺正心態,從而減弱、擺脫痛苦。
5. 人老了後,身體會有哪幾個地方比較痛苦
據調查,近80%的65歲以上老年人有慢性疼痛,超過一半的老年人有兩種甚至兩種以上的慢性疼痛。隨著時間的變化,慢性疼痛不僅會危及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還會繼續對老年人的心理狀態產生不良影響。這樣,只能嚴重降低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糖尿病患者外展神經變病引起的疼痛是刺痛或燒傷。如果疼痛嚴重,甚至必須高度截肢。因此,糖尿病患者必須嚴格執行醫生的建議,服用降糖葯物或甘精胰島素,並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康復,以避免疾病的發生。
4.創傷後疼痛
一般來說,患有骨裂或手術治療的老年人在雨天會出現疼痛。造成這種現象的因素是傷口部位的皮膚和皮膚組織骨折或術後疤痕,疤痕機構中的交感神經對外部變化更加敏感。因此,當氣體越來越冷時,疤痕機構和周圍的全身肌肉毛細血管就會關閉。這種變化會導致機構血液供應不足,削弱疤痕機構對疼痛的耐受性,然後引起疼痛。
因此,對於有骨折或手術治療經驗的老年人,他們應該做好生活保健工作,根據天氣變化立即改善或減少衣服和褲子,最好不要在雨天出去。此外,還可定期按摩創傷部位,以促進部分血液循環系統,從而提高對濕冷的抵抗力。
6. 痛苦的圖片
痛苦的圖片:
(6)痛苦從什麼地方來圖片擴展閱讀:
名詞解析:
1、身體或精神感到非常難受。
2、使身體或精神感到非常難受的事。
3、疼痛苦楚。
4、指使疼痛苦楚。
5、佛學中對現世人生基本情狀的描述,分為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及五取蘊八種情形。
6、使內心和肉體難受。
解決方法:
1、人生就是由慾望不滿足而痛苦和滿足之後無趣這兩者所構成。你滿心期待著未來的某個快樂,未必理智認知到了它是短暫的而不會持久。人的一生的本質是痛苦,快樂只是曇花一現。
2、我們總害怕死亡,而如果人真的可以永遠活著,我想人們同樣會像害怕死亡一樣害怕永恆,或厭倦永恆。
3、人們總愛追問人生的意義,其實人生本無所謂意義,因為存在先於本質,本質之前的存在是禁絕思考的。人生的無意義賦予了人的自由,倘若人生有一個註定的意義,那麼人人都如同一具機器。
4、我們誕生在這個世界是被迫的,這是最糟糕的事實。一種理想主義的人生觀是:生命的長度無需受制於肉體自然的衰敗,它應該是受你的心靈、你的快樂的需要而去自主選擇。
5、其實這個世界只有「我」,這個世界是我所創造的,這是我的世界,我是孤獨的王者,我能感覺全世界都是憂傷的,也能感知全世界都是快樂的。我若死去,我的世界也會崩塌寂滅。
7. 很痛苦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