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資訊 » 陰歷和陽歷怎麼區分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陰歷和陽歷怎麼區分

發布時間: 2022-02-11 14:55:00

『壹』 農歷、陰歷、陽歷、公歷是啥意思怎麼區分的

1、農歷就是陰歷,陽歷即使指公歷;

2、以太陽視運動為依據設置的歷法,叫「太陽歷」,簡稱「陽歷」,現在國際上通用的就是這種,由於它來源於西方,是辛亥革命時期才傳到我國的,所以也稱為新歷;

3、以月亮的視運動規律為依據設置的歷法,稱為「太陰歷」,簡稱「陰歷」,這是東亞國家沿傳的;

4、陽歷以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的時間定為一年。共365天5小時48分46妙。平年只計365天這個整數,不計尾數。陽歷每年分12個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2月只有28天。又規定7月以前,單月為大月,雙月為小月;8月以後,雙月為大月,而單月為小月。每年所余的5小時48分46秒,只至四年約滿一天,這一天就加在第四年的2月里,這一年叫閏年,所以閏年的2月有29天。

5、陰歷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為一個月,共29天半。為了算起來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月中,大小月大體上交替排列。陰歷一年有365天左右,也沒有平年閏年的差別。陰歷不考慮地球繞太陽的運行,因而使得四季的變化在陰歷上就沒有固定的時間,它不能反映季節,這是一個很大的缺點。為了克服這個缺點,後來人們定了一個新歷法,就是所謂陰陽台歷。現在我國還在使用的夏歷(也叫農歷或陰歷)就是這種陰陽合歷。它跟陰歷一樣,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定做一個月,也就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閏月的辦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數跟陽歷全年的天數相接近,來調整四季。陰歷約每過二三年多有一個閏月。

(1)陰歷和陽歷怎麼區分擴展閱讀:

歷法,是推算年、月、日,並使其與相關天象對應的方法,是協調歷年、歷月、歷日和回歸年、朔望月和太陽日的辦法。

回歸年約為365又1/4 日 或 12又7/19朔望月,朔望月約為29又1/2 日。年長不是月長的整數倍,也不是日長的整數倍;月長也不是日長的整數倍。不同的文明,在協調年月日的時候,採用了不同的策略。

羅馬人在開始的時候,採用的是每兩年插入3/4個月的做法,後來逐漸將每年多於12個月的日子分到各個月里,逐漸演變成宮分歷,也即是太陽歷。天主教文明影響下的格里高利歷,亦即是國際普遍採用的公歷,是太陽歷;波斯歷,也是太陽歷。

中國人、印度人、猶太人、阿拉伯人則比較重視朔望月的意義,依然採用月分歷。其中,中華歷、印度歷、猶太歷是陰陽合歷,一年有12或13個月;伊斯蘭歷是太陰歷,一年只有12個月。

宮分歷的日期和季節比較契合,月分歷的日期和季節則有一定的偏差。月分歷中,太陰歷的日期和季節的偏差,每年約11天一直累計下去,約32年之後,累計偏差會達到一年;而陰陽合歷,則通過置閏的方法,將歷日和季節的偏差控制在一個月以內。

猶太歷的置閏法相對而言比較簡單。猶太歷是以春分為太陽年節點,春分始終處於猶太歷的第一個月,閏月則置於最後一個月之前。

中華歷和印度歷的置閏法則比較復雜。中華歷和印度歷,是以進入歷月的星座決定月份的排序,無星座進入的月份置閏。

月分歷的日期和月相比較契合,宮分歷的日期則和月相完全無關。

『貳』 陽歷和陰歷到底怎麼區分

陰歷是用月亮的周期來定月份的。月亮從沒有開始慢慢的長大,變成滿月,也就是圓圓的月亮,再慢慢的變小,最後再到沒有,這時就叫一個月了。所以也叫月歷。我國古代又把月亮叫太陰,所以便把月歷稱為陰歷。月亮繞地球轉一圈,大約二十九天半。所以陰歷的一個月就是29或30天。把12個月叫一年,一年就是354或355天。可是,地球繞太陽轉一圈大約要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經過陰歷一年的時間,地球在公轉軌道上並沒有回到起點,還差十天左右。這樣,三年就差一個月,18年就差了半年。也就是說,18年後,正月初一過年,就是在夏天而不是冬天了。這怎麼辦呢 ?我國古代天文學家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每三年加一個月。平常年份是十二個月,加了一個月的年份叫閏年,是十三個月。這樣雖然能夠保證正月初一過年時是在冬天,但是,陰歷正月初一這一天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位置並不固定,從而其它日子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位置也不固定,在每三年裡,大概會差十幾天。這就是為什麼從陽歷來看,春節有時在一月有時在二月的原因。

陰歷還有一個名字叫農歷。但農民並不能靠農歷來種地,因為舊歷的日子不固定。如果把種地的日子弄錯幾十天,收成就大受影響。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國古代天文學家又想出個好辦法,把地球公轉的軌道分成24份。也就是我國的24節氣。農民種田用的是這個二十四節氣,而不是陰歷。

陽歷也就是太陽歷,它是用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周期,把365天定為一年,再把它分成12個月。與陰歷類似地,陽歷的日子在公轉軌道上的位置也是變動的,每4年差一天,加在二月里。這樣,陽歷日子的擺動幅度很小,只有一兩天。對於人們來說,這一兩天就算不了什麼,完全可以忽略了。所以,陽歷不需要節氣。
陰歷的計算有下列四條規則:

1.所有新月和節氣出現的時刻的計算以東經120度即東八區標准時為准。但計算1929年以前的陰歷時應以北京即東經116度25分的當地時為准。

2.新月出現的一天為一個月的第一天。如某個節氣的出現時刻也在這一天,則不論該節氣的出現時刻是否比新月晚,一律算落入新的一個月中。

3.每年的冬至總是落在這年的十一月中。從一年的冬至的第二天起到下一年冬至這一天止的這段時間稱為一歲。如一歲中有十三個新月出現,則這一歲為閏歲,要加入一個閏月。

4.閏歲中第一個沒有中氣的月為閏月。因為一歲中只有十二個中氣,所以閏歲中至少有一個月沒有中氣,也存在有兩個月沒有中氣的可能性。但這種情況下只有第一個沒有中氣的月為閏月。閏月的前一個月為幾月則該閏月稱為閏幾月。

『叄』 陰歷和陽歷的區別

1、時間不同

陰歷:陰歷不考慮地球繞太陽的公轉運行,因此使得四季的變化在陰歷上就沒有固定的時間,它不能反映季節,這是一個很大的缺點。為了克服這個缺點,後來人們定了一個折中的歷,即是所謂陰陽合歷,中國還在使用的夏歷(也有人叫它農歷),即是這種陰陽合歷。

它跟陰歷一樣,也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定做一個月,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閏月的辦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數跟陽歷全年的天數相接近,以調整四季,夏歷約每過二、三年多一個閏月。

陽歷:陽歷也就是國際通用的公歷,陽歷以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的時間定做一年,共365天5小時48分46秒。平年只計365天這個整數,不計尾數;

一年分做12個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二月只有28天。四年的尾數積累起來共1天光景,加在第四年的二月里,這一年叫做閏年,故而閏年的二月有29天。

2、計算方式

陰歷:陰歷在天文學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來安排的歷法,以月球繞行地球一周(以太陽為參照物,實際月球運行超過一周。)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為確定歷月的基礎,一年為十二個歷月的一種歷法。

陽歷:太陽歷又稱為陽歷,陽歷的月份、日期都與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較好地符合,根據陽歷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顯看出四季寒暖變化的情況;但在每個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兩弦。

3、運行規律不同

陰歷:陰歷定月的依據是月亮的運動規律:月球運行的軌道,名曰白道,白道與黃道同為天體上之兩大圓,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繞地球一周,出沒於黃道者兩次,歷二十七日七小時四十三分十一秒半,為月球公轉一周所需的時間,謂之「恆星月」。

唯當月球繞地球之時,地球因公轉而位置亦有變動,計前進二十七度余,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繞地球一周,復至合朔,實需二十九日十二時四十四分二秒八,謂之「朔望月」,習俗所謂一個月,即指朔望月而言。

陽歷: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歷法。

『肆』 日歷中的陽歷和陰歷如何區分

陰歷就是農歷,陽歷就是公歷
我們現在主要使用的是國際上公用的歷法,即公歷。它是以一個太陽回歸年作為一年,然後分為十二個月(月份數有31天、30天、29天幾種,均是人為規定),稱之為太陽歷,即陽歷。它是西方人訂制的,港台人士也稱為西歷,西元。除公歷外,我國保留了自夏朝以來一直使用的歷法——夏歷,它是以十二個月亮公轉周期作為一年,這樣一年的時間比一個太陽回歸年要少十多天,故又通過置閏的方試使二者保持一致,稱之為太陰歷(月亮號稱太陰)。它還包含著二十四節氣等歷法知識,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因此亦稱為農歷。
從上所述,陽歷和陰歷只是兩種不同的記時方式,不論你報陰歷還是陽歷,都要將之轉換成天乾地支的記時狀態才能進行演算。盲人算命先生是按陰歷編制的口訣來排天乾地支,報給他陰歷才能算。現在有陰陽對照萬年歷,隨便你報陰歷或陽歷,查其對應的天乾地支即可.中國人過生日是按照農歷來算的.

『伍』 陽歷和陰歷怎麼區分

陽歷與陰歷的區別:

一,時間

陰歷:平年十二個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個月大,哪個月小,年年不同)。

陽歷: 平年365天,閏年366天,每四年一閏,每滿百年少閏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閏,即每四百年中有97個閏年。(一年中哪個月大,哪個月小是固定的)

二,天數

陰歷:歷月的長短依據天象即月相來確定,大月30日,小月29日。

陽歷:大月31天,小月30天,特殊的2月份天數平年28天,閏年29天。

三,叫法

陰歷:俗稱農歷,通常的稱呼月初為某月初幾,如:九月初八,初九,初十;月中為:九月十五,十六;月末為九月三十,稱呼後面不加「日」字。

對於特定的月份有特定的稱呼,如:一月在陰歷上是被叫做「正月」,如:元宵節是「正月十五」,新年為「正月初一」;十一月通常被叫做「冬月」,如:「冬月初六」表示的是陰歷十一月初六;十二月通常被叫做「臘月」,如,吃臘八粥的那一天,「臘月初八」。

陽歷:又稱公歷,通常的稱呼為某月某日,如:三月十二日,四月二十日,五月三十一日,時間必跟「日」字。

『陸』 如何分辨陰歷和陽歷

陽歷是以太陽算的,陰歷是月亮算的。

陰歷就是我們俗說的國歷,農歷。是咱中國幾百年的流傳。而陽歷是國外來的,俗稱公歷。

陽歷是根據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來設計的歷法,這種歷法起源於西方。公轉的一個回歸年是365.2421897天,所以每隔4年就會少了一天。

古代人對於太陽的觀察能力比較弱,對於月亮的觀察能力比較強。所以,更多的地方使用的是陰歷,也就是通過月亮的月相周期來計算的歷法。一般來講分成大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月亮繞地球轉動一周周期為29.5306天。一般陰歷中設定沒有月亮的夜晚就是三十和初一,滿月就是十五。

陽歷=24節氣×15天=一年360天

陰歷=月亮陰晴圓缺29天×12個月=一年348天

(6)陰歷和陽歷怎麼區分擴展閱讀

陽歷(公歷):

我們現在主要使用的是國際上公用的歷法,即公歷。它是以一個太陽回歸年作為一年,然後分為十二個月(月份數有31天、30天、29天幾種,均是人為規定),稱之為太陽歷,即陽歷。它是西方人訂制的,港台人士也稱為西歷,西元。

陰歷(農歷):

農歷是我國傳統歷法,又有陰歷、華歷、夏歷、漢歷、國歷等名稱,但農歷並不是陰歷而是一種陰陽合歷,取月相的變化周期即朔望月為月的長度,參考太陽回歸年為年的長度,通過設置二十四節氣以及閏月以使平均歷年與回歸年相適應。按照華夏始祖軒轅黃帝登基為元年,今年是農歷開元4715戊戌狗年(公歷2018.02.16~2019.02.04),我國傳統歷法比西方歷法早2697年,用西元年份+2697即是我國傳統歷法的年份。



『柒』 陰歷和陽歷怎麼區分

01 陽歷就是日歷中講的幾月幾日。也就是上學上班等所按照的日歷。陰歷就是平常講的幾月初幾,或者是算節氣或者傳統節日時所按照的日歷。

陽歷和陰歷存在時間、天數、叫法上的不同。陽歷是以太陽計算的,陰歷是月亮計算的。陽歷就是日歷中講的幾月幾日,陰歷就是平常講的幾月初幾。

時間不同。陰歷是平年十二個月,全年時間為354天或355天。而陽歷是平年365天,閏年366天,每四年一個閏年。

天數不同。歷月的長短依據天象來確定陰歷,大月是30日,小月是29日。而陽歷是大月31天,小月30天,特殊的2月份天數平年為28天,閏年為29天。

叫法不同。陰歷俗稱農歷,通常的稱呼是月初為某月初幾,如:九月初八、初九、初十;月中為:九月十五、十六;月末為九月三十,稱呼後面不加“日”字。而陽歷又稱公歷,通常的稱呼為某月某日,如:三月十二日,四月二十日,五月三十一日,時間必跟“日”字。

陽歷的來歷:

陽歷即太陽歷,也就是公歷,它是國際通用的。我國自民國元年起採用陽歷,為與我國舊有之歷相對稱,陽歷又稱“新歷”。陽歷以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的時間定為一 年。共365天5小時48分46妙。平年只計365天這個整數,不計尾數。陽歷每年分12個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 2月只有28天。又規定7月以前,單朗為大月,雙月為小月; 8月以後,雙月為大月,而單月為小月。每年所余的5小時48分46秒,只至四年約滿一天,這一天就加在第四年的2月里,這一年叫閏年,所以閏年的2月有29天。

陰歷的來歷:

陰歷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為一個月,共29天半。為了算起來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月中,大小月大體上交替排列。陰歷一年有365天左右,也沒有平年閏年的差別。陰歷不考慮地球繞太陽的運行,因而使得四季的變化在陰歷上就沒有固定的時間,它不能反映季節,這是一個很大的缺點。為了克服這個缺點,後來人們定了一個新歷法,就是所謂陰陽台歷。現在我國還在使用的夏歷(也叫農歷或陰歷)就是這種陰陽合歷。它跟陰歷一樣,以月圓缺一次的時間定做一個月,也就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閏月的辦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數跟陽歷全年的天數相接近,來調整四季。陰歷約每過二三年多有一一個閏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