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樣修身養性
多聽些古典音樂和輕音樂。 多看些講述古代禮儀之類的書,
平時留意那些講述中西方禮儀文化的電視和書。 還有多看佛,道,儒等的書籍的建議也很不錯,因為有些宗教的書,很多思想都是教人修身養性的。
還有在日常的言行舉止中盡量約束自己做到像那些禮儀書中所要求的那樣。
還有對自己要有自信。
其實修身養性 最主要的還是智慧-學識,因為自信源於學識,而自信會讓一個人的行為舉止落落大方,恰到好處。也會讓人風度翩翩,極具魅力,修養很大程度上源於學識,學識在另一種程度上又源源不斷地滋養著教養。
所以還是多看書吧,那樣你才能更好的修身養性,並成為一個行為舉止都有魅力的人。
㈡ 如何修身養性
★相由心生,改變內在,才能改變面容。一顆陰暗的心托不起一張燦爛的臉。有愛心必有和氣;有和氣必有愉色;有愉色必有婉容。
★口乃心之門戶。口裡說出的話,代表心裡想的事。心和口是一致的。
★一個境界低的人,講不出高遠的話;一個沒有使命感的人,講不出有責任感的話;一個格局小的人,講不出大氣的話。
★企業跟企業最後的競爭,是企業家胸懷的競爭,境界的競爭。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的修養不夠。
★有恩才有德,有德才有福,這就是古人說的"厚德載物"。
★人的一生就是體道,悟道,最後得道的過程。
★好人——就是沒有時間干壞事的人。
★同流才能交流,交流才能交心,交心才能交易。
★同流等於合流,合流等於合心,合心等於交心。
修身:
就是使自己的心靈得到凈化、純潔。養性:就是使自己的本性不受損害。通過自我反省體察,使身心達到完美的境界。個人修身不僅飽含了為人、修身、處世的智慧,還包含著始終要有一顆平常心去應對日常的煩惱和不幸。
中國封建社會的個人修養,主要是灌輸儒家的修身思想,所謂「三綱五常」就是個人修身的核心內容。「三綱」指「君臣義、父子親、夫妻順」;「五常」指「仁、義、理、智、信」。「三綱五常」實際上就是一種個人修身養性的衡量標准。 1、不要自視清高
天外有天,人上有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當別人把你當領導時,自己不要把自己當領導;
當別人不把你當領導時,自己一定要把自己當領導權力是一時的,金錢是身外的,身 體是自己的,做人是長久的。 2、不要盲目承諾
言而有信,種下行動就會收獲習慣,種下習慣便會收獲性格,種下性格便會收獲命運;習慣造就一個人。 3、不要輕易求人
把自己當別人--- 減少痛苦、平淡狂喜; 把別人當自己--- 同情不幸,理解需要; 把別人當別人--- 尊重獨立性,不侵犯他人; 把自己當自己--- 珍惜自己,快樂生活;
能夠認識別人是一種智慧,能夠被別人認識是一種幸福,能夠自己認識自己是聖者賢人。 4、不要強加於人
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 世本是世,無須精心去處世; 人生三種境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人之初,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人到中年,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回歸自然。 5、不要取笑別人
損害他人人格,快樂一時,傷害一生,
生命的整體是相互依存的,世界上每一樣東西都依賴其它另一樣東西,學會感恩。 感恩大自然的福佑,感恩父母的養育,感恩社會的安定,感恩食之香甜, 感恩衣之溫暖,感恩花 草魚蟲,感恩苦難逆境。 6、不要亂發脾氣
一傷身體,二傷感情;
人與人在出生和去世中都是平等的—哭聲中來,哭聲中去。 千萬注意自己戀戀不舍,而別人早就是去意已決; 人生應看三座山:井岡山、普陀山、八寶山; 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事風平浪靜, 牢騷太多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 7、不要信口開河
言多必失,沉默是金;
傾聽是一種智慧、一種修養、一種尊重、一種心靈的溝通; 平靜是一種心態、一種成熟。
8、不要小看儀表
撒播美麗,收獲幸福;
儀表是一種心情,儀表是一種力量; 在自己審視美的同時,讓別人欣賞美; 心靈瑜伽—調適、修煉、超越。 9、不要封閉自己 幫助人是一種崇高; 理解人是一種豁達; 原諒人是一種美德; 服務人是一種快樂;
月圓是詩,月缺是花,仰首是春,俯首是秋。 10、不要欺負老實人
同情弱者是一種品德、一種境界、一種和諧; 心理健康,才能身體健康;
人有一分器量,便多一分氣質; 人有一分氣質,便多一分人緣; 人有一分人緣,便多一分事業。 積善成德、修身養性。
㈢ 如何修身養性,鍛煉心性
就是有意識地做一些需要耐心去做的事,鍛煉自己的控制能力,比如練字畫畫養花下棋,瑜伽氣功太極拳等等,這對平穩優雅性格的培養十分有效。
對於一個脾氣急躁的人來說,慢吞吞的養花、臨摹、瑜伽簡直就是煎熬,但就是要這樣才能鍛煉心性,你越是不能堅持的東西,只要你咬牙去堅持做一段時間,肯定會有很大的作用。
另外,修身養性光靠這些外在活動也是不行的,你還必須要凈化自己內心,就比如說:在單位,當你遇到領導或同事的時候,你向他們打招呼,可他們沒反應,連笑一笑都沒有。如果你因此而聯想下去,心裡嘀咕:「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對待自己?這個人是不是對自己有意見?是輕視自己嗎?」其實,也許你沒有料到,你向他打招呼,而他可能心事重重,情緒不好,沒有留意你向他打招呼罷了。很多心理障礙,往往是沒有實際根據的「想當然」造成的。
所以說我們如果想要心性平穩,就不要經常去想那些有的沒的,這樣只會徒增煩惱,而煩惱堆積到一起,人的脾氣就會上來了,覺得無比煩躁。用專業的話說就是「寬心」,人心寬,不僅意味著對外在世界的承擔和容納,而且意味著內在世界的開放,寬厚多恕的對人對事,是健康品質和高尚素質的體現,更是防治心理疾病的最佳療方法。
最後就是「心正」,想要修身養性,就不要做那些虧心事,俗話說得好:「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只要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做人,你就能吃得香、睡得穩。相反,貪心太大,私慾無邊,整天讓它牽著鼻子走,使你迷惘、狂妄、喪失理智,就不可能生活得自由自在,只能是煩惱、憂慮不休,「夜不能寐」,久而久之,就可能患上一些疾病。
㈣ 做人如何修身養性
1、你不要一直不滿人家,你應該一直檢討自己才對。不滿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2、你要包容那些意見跟你不同的人,這樣子日子比較好過。你要是一直想改變他,那樣子你會很痛苦。要學學怎樣忍受他才是。你要學學怎樣包容他才是。
3、承認自己的偉大,就是認同自己的愚鈍。
4、一個人如果不能從內心去原諒別人,那他就永遠不會心安理得。
5、心中裝滿著自己的看法與想法的人,永遠聽不見別人的心聲。
6、毀滅人只要一句話,培植一個人卻要千句話,請你多口下留情。
7、當你勸告別人時,若不顧及別人的自尊心,那麼再好的言語都沒有用的。
8、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夾雜著傲慢。不要使你的謙虛心缺乏智慧。
9、根本不必回頭去看咒罵你的人是誰?如果有一條瘋狗咬你一口,難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嗎?
10、忌妒別人,不會給自己增加任何的好處。忌妒別人,也不可能減少別人的成就。
11、永遠不要浪費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歡的人。
12、多少人要離開這個世間時,都會說出同一句話,這世界真是無奈與凄涼啊!
13、戀愛不是慈善事業,不能隨便施捨的。感情是沒有公式,沒有原則,沒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們至死都還在執著與追求。
14、請你用慈悲心和溫和的態度,把你的不滿與委屈說出來,別人就容易接受。
㈤ 怎麼才能做到修身養性
生活中,我們難免遇到一些困惑,我們到底該怎樣做呢?做到以下幾點,我們的心也就放平了,也就達到了修身養性的目的了。
心善:善良是養生的一大營養素,一個樂善好施的人,心理穩定、平衡,遠離抑鬱、神經衰弱等困擾,人就會健康長壽
心寬:人心寬,不僅意味著對外在世界的承擔和容納,而且意味著內在世界的開放,寬厚多恕的對人對事,是健康品質和高尚素質的體現,更是防治心理疾病的最佳療方。
心正:「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只要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做人,你就能吃得香、睡得穩。相反,貪心太大,私慾無邊,整天讓它牽著鼻子走,使你迷惘、狂妄、喪失理智,就不可能生活得自由自在,只能是煩惱、憂慮不休,「夜不能寐」,久而久之,就可能患上一些疾病。
心靜:內心的平靜,是心靈深處的恬然、安謐、舒適和自在。心靜並非什麼都不想,而是「不思聲色、不思勝負、不思得失、不思榮辱、心無煩惱、形無勞倦」的一種精神境界。大千世界,色彩繽紛,光怪陸離,充滿了金錢、名利和美色等使人心動神馳的誘惑。在繁忙浮躁和充滿誘惑的塵世紛擾下,真正做到「恬然不動其心」,就能保持機體內環境的穩定,防治疾病,使人健康長壽。
心怡:人生的旅程,不可能一帆風順,坎坷、曲折是避免不了的。只有保持快樂的心境,才能夠獲得戰勝困難的勇氣,坦然地面對困難的挑戰。笑對人生,就會化憂為樂,自得其樂,追尋快樂,從而健康長壽。
心安:心安則祥。當一個人內心安祥的時候,沒有憂愁沒有煩惱、沒有恐懼沒有牽掛,這種感覺是非常美好的。一顆平常心,永遠讓自己處於平和狀態,自然也就不會使自己的情緒受到很大的影響,從而免受疾病的侵襲。
心誠:心誠待人,才會獲得別人的信任。如果疑心太重或缺乏誠意,大家彼此戒備,疑神疑鬼,人與人之間沒有了真心的歡笑。充滿敵意的日子,會使人食不甘味,眠不安寧,總處於沒有安全感的狀態。你有誠心也就擁有了朋友,就可以訴說心中的不快,排遣不良情緒,緩解生活壓力。這對維護健康,防治疾病非常有益。
㈥ 怎樣才能做到真正的修身養性
一所學校的副校長是相對於校長而言的,沒有校長的正職,就沒有副校長的副職,如果說校長在學校發展過程中要唱好「主角」,那麼副校長就應該做好「配角」,這樣才能搭出一台學校事業奮進的好戲;如果說校長在學校發展過程中要彈好「主旋律」,那麼副校長就應該配好「和弦」,這樣才能奏出學校和諧發展的樂章。要處理好「配角」與「主角」的關系,使「和弦」與「主旋律」共同奏響和諧之聲,作為副校長應該做到:「到位而不越位」,履行崗位職責;「有為而不胡為」,提高管理素質;「補台而不拆台」,維護班子團結;「有功而不爭功」,保持謙虛態度。我想能做到上述要求,應該是找准位置,演好角色了。那麼,怎樣才能做到這些呢?我想必須有較鏹的學習力、執行力、創造力,如何提高這些能力?不妨努力地修身養性,慧心培能。
加強學習,不斷豐富管理素養。
「非學無以廣才」,領導的特殊職務要求領導學會學習。一個領導者「軟」權力的水平,即非權力性影響力的高低直接關繫到「硬」權力的使用效果。「軟」權力是一種文化力,具體來講,包括決策水平、執行能力、協調能力、個人魅力等方面。為了提高運用「軟」權力的能力,就必須加強學習,以開拓思路,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質和業務本領。現代人大多數終日忙碌,如今我們的副校長也是常常忙開會,忙交流,忙應酬,因而也總能為自己沒有時間讀書、學習找借口,這樣是很容易在忙碌中失去前進的目標,削弱領導能力的。「靜以修身」,這是一種生活的態度,唯有保持寧靜淡泊的心境,才能夠修養身心,靜思反省。我作為副校長,分管著學校的師范部、幼兒園、安全衛生、教科研等工作,我想,要取得同事的尊重與支持,首先自己應成為教學上的能手,管理方面的行家,而能手也好,行家也罷,都是需要我們用不斷創新的思維去打造的。創新的思維源於不斷的學習,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使我們在工作中養成發現問題的意識,產生解決問題的策略,形成凝聚人心的能力,從而把分管的工作真正落到實處,為學校的發展盡責盡力。而同時在學校「學習型」組織的建設中,領導也必須是「成員」而不是「官員」。因此對於學習,我是作為當好副校長的首要條件去落實的。學校組織教學競賽,進行讀書交流,開展課題研究,或者是舉行校本研修,我都積極參與其中,從不給自己借口不參加的理由。當然自我的學習也是必不可少的。領導的學習行為,本身就具有啟發性和引導性,會使學校中的每個人都感受到自己對學校的責任,真正促進學校實現共同學習、共同管理。
陶冶性情,不斷修煉管理潛質。
有人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副校長是「長」,是學校領導,教職工對於我們個人的要求就是對領導幹部的要求,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遇到困難要挺身而出,遇到榮譽要謙虛退讓,遇到問題要沉著冷靜。古話說:「險躁則不能治性」,太過急躁就不能夠陶冶性情。或許我們有一千個理由來說明「江山易改,本性難易」,我可以做好工作,但我無法改變自己。但教職工不會這么認為,他們的認識是發生矛盾我可以發火,但你不可以,因為你是領導。所謂「不言之教」、「無聲之誨」,便是要求領導者先要有健全的人格,這其實也是當好學校領導者的基本潛質。因此在領導工作中我們要理智地學會平衡,要不斷改變自己性格中消極的方面,修煉自己的性格品質,在管理過程中不斷塑造作為一個領導的人格魅力。
陶冶性情,還有一點我認為也很重要,就是要「儉以養德」。作為副校長,時時考慮的當是自己的領導工作,而不是名利。要具有這樣的意識:保持一種「節儉」的生活方式。我是這樣想的:節儉的生活方式可以使你不成為物質的奴隸,而能始終保持清廉的本性;節儉的方式可以幫助你保持清醒的頭腦,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還能促使你養成清新的工作作風,不浮誇、不奢侈,能始終為學校考慮、為教職工考慮、為學生考慮,以最小的付出獲得最大的工作效率,幫助你成就大事,有所作為。仔細想想,有些領導不就是因為某些愛好而為人利用,最後陷入泥潭不能自拔嗎?
修身養性,我時時對自己提出這樣的告誡,也時時在努力修煉自己當好副校長的潛質。
培養能力,不斷提升管理水平。
「非志無以成才」,不會學習的領導幹部難有好的領導能力,缺乏優良潛質的人也難承擔領導重責,有了扎實的基礎,就要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兢兢業業,不斷提升管理水平。
現代社會已經進入高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周圍環境變化莫測,新鮮事物層出不窮,以管理對象為例,學校的教職工,從「50年代生人」到「80後」,教育的思想觀念不同,教育的行為方式不同;學校的學生也和十年前、五年前、甚至三年前的學生大不相同了,在多元化的社會背景下孰是孰非我們已經一時難以判斷,使得學校的管理工作比以往更趨復雜多樣。「韜慢則不能勵精」,我們不能因為管理形勢的復雜就止步不前,因為凡事拖延就可能錯失發展良機。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天二十四小時,對於任何人都是公平的,副校長也是一樣,我們在負責自己的分管工作時,都還承擔著一部分教學任務,如果不能很好地規劃時間,淹沒在忙碌的事務中,那麼只能是一事無成。作為副校長惟有管理好自己,快人一步,先人一著,才能贏得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完善本職工作,最終贏得管理工作的成功,獲得管理的效益最大化,實現管理工作的本真。
不能疏於管理,同時還要精於管理。管理對象的變化,工作要求的不斷提高,對於管理者而言,要有很強的執行力,也要有較強的創造力,因人、因勢,有新的應對。這樣我們就要通過學習,加強反思,能出新思路,能有新舉措。也只有這樣,我們的工作才能不斷推進,我們的副校長才能當得稱職。
㈦ 如何修身養性
看看電視里的佛家弟子,每天都吃齋念佛。當然我可不是建議大家出家啊,就是沒事打打坐,誦誦經,或者做做瑜伽,聽聽舒緩的音樂,練練書法。都是有好處的。
處事不必求功,無過便是功。為人不必感德,無怨便是德。
平安是幸,知足是福,清心是祿,寡慾是壽。
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慾則寬。
寧可清貧自樂,不可濁富多憂。
受思深處宜先退,得意濃時便可休。
㈧ 怎麼修身養性
沒有什麼是非做不可,包括認為正確的,沒有什麼是不能放棄的,包括覺的重要的,頭腦的緊張消除,身體自然得到放鬆
㈨ 怎樣才能修身養性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唯淡泊可以明志,唯寧靜可以致遠!
古人的修身養性之道——「靜」、「忍」
古人關於修身養性之道,特別強調一個「靜」字、一個「忍」字。如,諸葛亮即有「非靜無以成學」、「寧靜致遠」等,而曾國藩就非常推崇「忍」的功夫。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古人的所謂「修身養性」,實際上就是通過自我修煉來達到自我完善的一種途徑,就是要把先賢之美德才學化為自身之習性功力。而要「修」要「養」,就首先要能「靜」能「忍」,否則,心浮氣燥,如何修得下去,養得起來?
所以,古人說:「躁心浮氣,淺衷狹量,此八字是進德者之大忌也。去此八字,只用得一字,曰主靜。」「萬事忍為上」等等。足見「靜」、「忍」的重要.
㈩ 女人如何修身養性
總之呢 還是靠自己努力,增加自己的內涵。
修善於內,溢魅於表。
有能力的話 多學點比較高雅的東西 鋼琴 小提琴 古詩文 ....
多旅遊 海邊 高山 草原 ...看看世間百態 感受社會與人性 但這不免有很多不如意的,盡量用好的一面去看待吧
佛法也是不錯的選擇!不爭...
最重要是學做人,我們都是要先做人,才能後做事。關於這方面的文章網上很多,看看還是有好處的
祝你成功!高雅,有內涵,知心的女人,會很受歡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