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美國民主黨的標志名稱
標志名稱如圖:
民主黨(Democratic Party)是美國當代的兩大主要政黨之一,另一個是共和黨。雖然"民主黨"這個名稱是在安德魯·傑克遜(1829-1837)總統任期間所採用的,但它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托馬斯·傑斐遜於1792年創立的民主-共和黨,使它成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政黨。自從威廉·詹寧斯·布萊安在1896年掌控民主黨以來,民主黨在經濟議題上的立場開始比共和黨更為左傾。自從1932年以來,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將他所提出的新政稱為"自由主義",成為了之後民主黨的主要政策走向。
相關信息:
1792-1828)民主黨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托馬斯·傑斐遜和詹姆斯·麥迪遜在1790年代創建的民主共和黨(Democratic-Republican Party),當時還簡稱美國民主黨
美國民主黨
為共和黨,以突顯擁護共和主義的原則。民主共和黨組成了史稱第一黨系(First Party System)的政治勢力主軸。民主共和黨專門反對由亞歷山大·漢密爾頓領導的執政黨-聯邦黨和其政策,當時聯邦黨提倡一個強大的中央政府、放寬對於憲法的
解釋、以及一個由精英統治的政府。傑佛遜黨人(1801年之前)在英國與法國的戰爭中支持法國,並且反對與英國簽訂媾和的傑伊條約(Jay Treaty),因為擔心那將會助長美國國內的君主主義勢力。民主共和黨將獨立的農夫(自耕農)視為是共和國的中流砥柱,輕視都市、銀行、和工廠。傑佛遜和他的朋友麥迪遜於1798年將地方州的州權樹立為該黨的核心理念。民主共和黨在美國南部和西部擁有最多支持,但在東北部六州則勢力不大。
民主共和黨在1800年的選舉中同時贏得了總統和國會,並且指派了亨利·克萊擔任權勢極大的眾議院議長。聯邦黨在1812年戰爭結束時垮台。在1816年後,來自田納西州的戰爭英雄安德魯·傑克遜開始崛起,並且在1828年當選
總統,之後民主共和黨便改名為民主黨了。
傑佛遜民主
安德魯·傑克遜
(1828-1854)安德魯·傑克遜是民主黨的第一位總統(1829-1837)。
史稱的第二黨系(Second Party System)則是民主黨與他們的主要對手—輝格黨之間的對峙。民主黨根據支持度最高的紐約、賓夕法尼亞州、弗吉尼亞州、以及邊境地區建立起了一個全國性的聯盟,但他們在東北部六州的新英格蘭依然勢力不大。如同傑斐遜黨人一般,民主黨強烈反對「貴族的」精英統治和銀行,並且將他們的民意基礎訴諸於「人民」。到了1820年代時,選舉權已經沒有一定規模財產的限制,因此幾乎所有地區的白人男性都能參與投票了。
民主黨是一個復雜的政治聯盟,由來自全國農村的農夫、以及都市地區的勞工團體所支持。民主黨在1830年代的主要議題是建立起一個更強的政黨機制、反對國家和中央銀行、並且反對那些以犧牲納稅人來達成工業發展的現代化政策。與工業垂直的分工不同的是,民主黨強烈擁護新農業土地的擴張,在1846年後驅逐西部印地安人並取得大片土地便是這種例子之一。
馬丁·范布倫在1836年取得了總統職位,但1837年的經濟蕭條卻使他在重新選舉中失敗。詹姆斯·諾克斯·波爾克在1844年贏得了選舉,在總統任期中他領導了美墨戰爭、降低關稅、建立了國庫的分行、並且將今天的華盛頓州、奧勒岡州、和西南部地區並入國土,之後他便退休不再連任。在1848的選舉中,一個名為自由之土黨(Free Soil Party)的派系反對奴隸制度的擴張,最後與民主黨決裂。民主黨在1850年通過了一份調解蓄奴州與自由州的法案,但只是延緩了沖突爆發的時間。隨著輝格黨在奴隸和排外主義問題上出現內部分歧,民主黨在1852年輕松的選出福蘭克林·皮爾斯、以及1856年的詹姆斯·布坎南擔任總統。
內戰和重建
(1854-1877)民主黨在參議院里的領導人—來自伊利諾州的史蒂芬·道格拉斯(Stephen Douglas)在1854年時不顧強烈的反對聲浪,推行了堪薩斯-內布拉斯加法(Kansas-Nebraska Act),成為美國內戰的肇因之一。當時政治聯盟、政治家、和選民結構都大為改變,新的政治議題和政策也大量浮現,這段時期史稱第三黨系(Third Party System)。輝格黨這時也徹底解散了。民主黨在繼續發展的同時,許多北部主張廢奴的民主黨人(尤其是1848年以來的自由土壤黨人)加入了新成立的共和黨。從堪薩斯州引發的奴隸制度爭議最美國民主黨
美國民主黨
後造成了民主黨的分裂,大多數北方的民主黨人最後選擇支持史蒂芬·道格拉斯。
在1860年的總統選戰中,道格拉斯在民主黨的提名大會上也沒能取得三分之二的提名票數。在激烈爭議後,民主黨選出北部的道格拉斯和南部的約翰·布瑞肯里奇(John C. Breckinridge)搭配競選正副總統。在內戰中,聯盟國國內不允許政黨政治的出現,但黨派紛爭在北方仍然相當常見。戰爭爆發後,道格拉斯曾試圖重整北方的民主黨人支持聯邦,但他在1861年的6月去世,民主黨頓時失去突出的全國性領導人。民主黨內部由於對戰爭的意見不同而產生極大分裂。在1862年的國會選舉中民主黨依然維持一定表現,但到了1864年總統選舉時民主黨所提名的好戰派候選人喬治·布林頓·麥克萊倫(George B. McClellan)將軍卻與原先設定的溫和派政策不合,結果大多數好戰派民主黨人都投給了林肯。在1866年的選舉中,共和黨在國會中拿下了三分之二的多數派地位,徹底掌握了國家政策。尤里西斯·格蘭特帶領共和黨在1868年和1872年的選戰中相繼獲得大勝。
美國在1873年爆發的經濟蕭條,使得民主黨得以在1874年的選戰中奪回國會里的多數派地位。內戰後南方白人對於重建時期的不滿和對於共和黨的怨恨情緒也得益了民主黨。當重建時期結束後,南方各州的非裔美國人再次於1890年代被剝奪公民權,南方也在接下來的近一個世紀里成為民主黨的大票倉。在南方的許多地區經常只有民主黨一黨稱霸,在民主黨的提名大會上贏得勝利也經常等同於選舉的勝利。
鍍金時期
(1877-1896)全國性的選舉在1880年代時仍保持均衡態勢。雖然共和黨在1884年之前都牢牢控制白宮,
格羅弗·克利夫蘭
民主黨依然維持相當的競爭性。當時民主黨由等人所率領、擁護商業階層的派系所主導,他們在南方有著穩固的支持度、並且在美國中西部的農村地區也有極大影響力,同時也受到大都市裡德裔和愛爾蘭裔美國人的支持。他們在那段期間里也控制了眾議院。在1884年的總統選舉中,民主黨改革派的紐約州長格羅弗·克利夫蘭贏得了總統選舉。他在1888年的連任選戰中失利,但在1892年再度當選。克利夫蘭是民主黨里保守派的領導人,代表了商人、銀行、以及鐵路公司的利益,反對帝國主義和海外的擴張,他也擁護金本位制度,並且反對貪污、高稅賦和關稅。民主黨保守派在1896年被威廉·詹寧斯·布萊恩所擊敗。
進步時期
(1896-1932)1896年總統的選舉中政治生態大為改變,開始了史稱的第四黨系(Fourth Party System)。以農業為主的民主黨人要求開放銀幣自由鑄造,淘汰了格羅弗·克利夫蘭,並提名威廉·詹寧斯·布萊安參選總統。布萊恩在提名大會上誓言推行金銀雙本位的貨幣制度,宣稱要對抗東部的貨幣利益集團。但他仍在選舉中慘敗給共和黨的威廉·麥金萊。
共和黨在接下來的36年裡控制了28年的總統任期,支配了大多數的東北部和中西部地區、以及一半的西部地區。布萊恩在南部和大平原地區擁有穩固支持度,在1900年再次獲得總統選舉的提名,但又一次的輸給了麥金萊、在1908年又輸給威廉·霍華德·塔夫脫。民主黨的保守派在1904年贏得了提名大會,但仍輸給了共和黨的西奧多·羅斯福。到了1908年布萊恩已經放棄了銀幣自由鑄造和反帝國主義的主張,改支持當時主流的進步主義政策,尤其是「反托拉斯法」以及反商業壟斷的法案。
趁著共和黨內部的分裂,民主黨在1910年控制了國會,並且在1912年和1916年提名
威爾遜
改革派的知識份子伍德羅·威爾遜當選總統。威爾遜成功的使國會通過一系列進步主義法案,包括了將反托拉斯法系統化的克萊頓反托拉斯法(Clayton Antitrust Act),對個人的所得稅、對農民的新政策、以及對鐵路工人的8小時工時規定。其中最重要的是創建了聯邦儲備系統,建立了一個全國性的中央銀行。他並且透過最高法院將童工非法化。頒布禁酒令的第十八號憲法修正案,以及確立婦女投票權的第十九號憲法修正案都是在他任內通過,不過兩個修正案也是兩黨斡旋下的結果。威爾遜終結了關稅、貨幣、和反托拉斯等長期以來的爭議,這些政策支配了之後的40多年。
威爾遜領導美國贏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並且簽訂了包括成立國際聯盟在內的凡爾賽條約。但在1919年威爾遜的政治運勢和他的健康都開始衰退,政治局面也開始逆轉。參議院拒絕加入凡爾賽條約以及國際聯盟,同時全國性的罷工潮和暴力活動也產生了不小的動亂。民主黨內部也因為禁酒令而分裂為南北對峙。最後黨內的分歧使得共和黨在1920年、1924年、和1928年的總統選舉中都獲得了壓倒性勝利。不過,在此時期艾·史密斯(Al Smith)替民主黨在東部的大都市區域鞏固了天主教的票源支持。
新政和二戰
富蘭克林·羅斯福
(1933-1945)經濟大恐慌使得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在1932年的選戰中獲得壓倒性的勝利。羅斯福在選戰中提出了一套模糊的政見,承諾將廢除禁酒令,並大肆批評赫伯特·胡佛的執政失敗。羅斯福在就任不到一百天內便發起了一連串龐大的政府計劃:新政。這些計劃注重於平緩、恢復並改革美國的經濟,亦即解除失業現象和農業的蕭條、將經濟的發展恢復到大恐慌前的水平、並且對體制進行改革以避免日後蕭條重現。
1932年的選舉使民主黨在兩院以及各州州長都取得了多數,1934年的選舉更進一步鞏固了多數派地位。1933年的一連串計劃被歷史學家稱為「第一波新政」,第一波新政基本上代表了當時大眾的普遍輿論;羅斯福試著將新政繼續深入推展至商業和勞工、農民和消費者、都市以及農村。然而,到了1934年,羅斯福的政策越來越具爭議性。羅斯福試著將民主黨的支持根基從商業界轉往農民和勞工。新政在根本上是一連串因應經濟艱困時期而產生的政府管制和制度。也是在這個時期,兩個古老的名詞在美國被徹底改變了涵義,「自由派」和「自由主義」開始代表支持新政的立場,而這兩詞的古典涵義則被貼上了「保守派」和「保守主義」的標簽。民主黨內的保守派被新政所激怒,在艾·史密斯的領導下他們於1934年組成了美國自由聯盟(American Liberty League)試圖反擊,但為時已晚。
在1934年控制了國會後,羅斯福繼續展開了被稱為「第二波新政」的立法計劃。這波新政大幅增強了工會的影響力、將社會福利國有化並大幅擴張、對商業進行更多管制(尤其是交通和通信業)、並且提升對商業利潤的課稅。他以這些政策替民主黨建立了一個新的、由不同群體組成的選民結構,稱為「新政聯盟」,包括了工會、少數族群(最值得注意的:天主教徒、猶太人、以及首次的—黑人)。除了1952年和1956年兩次選舉外,新政聯盟稱霸了美國政界長達數十年,直到1968年為止。
在1936年選舉的壓倒性勝利後,羅斯福宣布將擴張最高法院,這卻與他的新政計劃產生了沖突。一次激烈的沖突在民主黨內爆發,羅斯福的副總統約翰·南斯·迦納起頭反對他。最後國會里的共和黨和保守派民主黨人組成同盟,一起封殺了羅斯福接下來任內幾乎所有的立法提案。由於受到黨內保守派的威脅,羅斯福試圖展開清黨,但最後仍未成功。
從這段時期開始,新政使「自由主義」一詞在美國開始代表社會福利、工會、以及對商業的管制。而那些新政的反對者—即那些重視長期經濟影響、支持企業精神和低稅賦、小政府的人則開始自稱為「保守派」了。
㈡ 56個國家的國旗標志是什麼
1、中國國旗(五星紅旗)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是五星紅旗,旗面為紅色,長寬比例為3:2。左上方綴黃色五角星五顆,四顆小星環拱在一顆大星的右面,並各有一個角尖正對大星的中心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的設計者是曾聯松,是一名來自浙江瑞安的普通公民。隨著中國共產黨在解放戰爭中取得勝利,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在1949年7月發出了徵集國旗圖案的通告,曾聯松設計並提交了他的國旗樣稿。
在2992幅 (一說為3012幅)應征國旗圖案中,曾聯松的設計被選入38幅候選草圖。經過多次討論和少量修改,他的設計被選為了新政權的國旗。
㈢ 區分新舊民主標志是什麼
1、領導力量: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是資產階級,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是無產階級。
2、指導思想:舊民主主義革命是資產階級的平等、自由思想和民主共和觀念,新民主主義革命是馬克思主義。
3、革命前途:舊民主主義革命是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是在完成民主革命任務後,還要進入社會主義社會。
6、所屬的革命不同,舊民主主義革命屬於世界資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義革命發生在十月革命之後,屬於無產階級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㈣ 美國共和黨、民主黨有無黨旗是否有大象、驢的形象
美國共和、民主兩黨沒有正式的黨旗「驢子」形象是民主黨的黨徽,「大象」形象是共和黨的黨徽。
共和黨的黨色徽是紅色,標志是大象;民主黨的顏色是藍色,黨徽符號是驢。
四年一次的美國總統選舉又稱為「驢象之爭」或「驢象賽跑」。民主黨與共和黨分別以驢和象作為自己的象徵,源於德裔美國政治漫畫家湯姆斯·納斯特的諷刺漫畫。
19世紀70年代,在美國的《哈潑斯周刊》上,曾先後出現了政治漫畫家托馬斯·納斯特的兩幅畫,分別以長耳朵的驢和長鼻子的象比擬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
後來,納斯特又在一幅畫中同時畫進了象和驢,比喻當時的兩黨競選。畫中,兩只動物分別坐在以白宮為支點的蹺蹺板的兩端,忽上忽下,極富諷刺意味。
不料漫畫問世後,兩黨出人意料地都欣然接受了這兩種動物:民主黨人認為驢子其實是既聰明又有勇氣的動物;而在共和黨人的心目中,大象卻代表了尊嚴、力量和智能。
自此,驢和象就逐漸成為美國兩大黨的象徵,兩黨也分別以驢、象作為黨徽的標記。每到選舉季節,海報和報紙鋪天蓋地是驢和象的「光輝形象」,競選的會場上也時常出現充氣塑料做的驢和象。
後來,人們乾脆就用「驢象之爭」來形容美國的兩黨政治。
㈤ 哪位知道美國共和黨和民主黨的標志是什麼啊,好像是鷹和什麼對吧
美國民主黨以驢子為標志的起源,可追溯至美國第七任總統傑克遜在1828年競選總統時,當時他的對手稱他為Jackass(笨蛋或公驢的意思),他就索性借用驢子的形象,刊於其競選海報上。
驢子首次在政治漫畫中被用來代表民主黨是在1837年,當時也是用來描繪已退休的傑克遜。後來政治漫畫家一再用驢子代表民主黨,到了1880年,驢子成為被大眾接受的民主黨標志,民主黨的刊物都採用驢子的形象,並宣稱驢子代表謙虛、親切、聰明、勇敢和可愛,民主黨總統候選人都被漫畫家描繪成騎驢競選。
此外,1874年,美國著名畫家湯姆斯·納斯特創作了一幅政治漫畫,用驢表示民主黨,用象表示共和黨。從此,驢和象便成了兩黨的標志。每當大選之年,兩黨分別以這兩種動物作為自己的黨徽進行競選,故被世人稱為"驢、象之爭"。
㈥ 中國民主同盟的黨徽和黨旗是什麼
中國的民主黨派是沒有黨徽、黨旗的,民主黨派在開會時會掛上孫中山的頭像。
中國民主同盟,簡稱民盟,中華人民共和國現有的民主黨派之一。1941年3月,民盟成立時的名稱是中國民主政團同盟,當時參加的黨派有中國青年黨、國家社會黨(後改稱中國民主社會黨)、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後改為中國農工民主黨)、中華職業教育社、中國鄉村建設協會。1942年,沈鈞儒領導的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加入,故有三黨三派之稱。1944年9月10日改現名。「民盟」的成員,主要是以從事文化教育方面工作的社會精英階層所組成;共有成員約15.7萬。
民盟的政治綱領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歷史內容。2007年12月舉行的民盟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中國民主同盟章程》規定,中國民主同盟堅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
㈦ 區分新舊民主標志是什麼
革命的領導權是區分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標志,舊民主主義革命是由資產階級領導的,而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由無產階級領導的。
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區別:
在領導力量方面: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者是資產階級,新民主主義的領導者是無產階級。這是二者最大的不同!區分兩種不同范疇的民主主義革命,根本標志在於領導權掌握在資產階級手中還是無產階級手中。
在指導思想方面:舊民主主義革命是民族資產階級領導的,所以指導思想是資產階級的平等、自由思想和民主共和觀念,而新民主主義革命由於是無產階級領導,所以指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
在革命前途方面: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前途是走向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前途是在完成民主革命任務後,進入社會主義社會。
在革命發展和發動群眾的深度、廣度上:舊民主主義革命失敗的原因是綱領不徹底,土地問題不能徹底解決,群眾發動不充分,所以新民主主義革命提出了徹底的革命綱領,廣泛發動群眾,解決了農民最關心的土地問題,緊密團結在人民群眾周圍。
在最終結果上:舊民主主義革命有勝利的一面,但最終果實被竊取,革命任務沒有完成,從這個角度上來看是遭到了失敗,而新民主主義革命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為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奠定了基礎,迎來了最終的勝利。